『壹』 关于幼儿园师幼互动的论文!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认识,而且往往对已知的事物有更多的注意,比如说,小班的宝宝看到小花被,就会想到给布娃娃盖在身上;再比如说,大班的幼儿看到小班的幼儿流鼻涕了,会学着老师或家长的样子,拿出手帕纸帮忙擦掉鼻涕,并且还会说:“来来来,姐姐帮你擦鼻涕。”以上两例就是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的模仿。因此,我们在设计游戏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比如:小班的宝宝可以玩“娃娃家”游戏,老师在游戏开始之前设计关于“娃娃家”的问题,引发宝宝浓厚的活动兴趣,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大胆的尝试游戏,并从中获取乐趣。但是,大班的幼儿就不会对“娃娃家”产生兴趣了,他们会认为那是“没意思”的游戏。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大班的年龄特点以及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经验设计“小超市”、“小银行”等游戏活动,让幼儿尝试扮演超市的售货员、银行的小职员,在这两种游戏过程中他们可以运用科学领域中接触过的数字以及简单的计算,在活动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获取更多的经验;此外,幼儿还可以在“小医院”游戏中尝试医生和病人的角色扮演,从中运用并获取更多的卫生常识,提高保健意识。 同样是开展游戏活动,小班和大班的幼儿认识不同、经验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需求,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师幼之间更好的交流,使得师幼互动更加积极有效。 二、 给每个孩子都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同一个年龄段的幼儿,有的能力强一些,有的能力弱一些,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我们在开展游戏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给每一个孩子都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比如说中班的礼仪教育活动《借玩具》,我们互动交流和安排游戏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层次水平,先提问简单的问题,如:“同伴借给你玩具你要说什么?——谢谢!”“从同伴家走的时候要说什么呀?——再见!”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调动能力弱的幼儿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弱势的孩子不至于无所适从,在活动中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相反,对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要加大问题的难度,如:“去同伴家借玩具时你会怎么说呀?”“如果同伴邀请你一起玩玩具你会做人么说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开阔幼儿的思维空间,帮助幼儿在已有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社交经验,使他们在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生活习惯等多个领域都能得到很好地锻炼。 根据幼儿的水平差距,分层次的设立问题、开展游戏,给每个孩子都创造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让所有孩子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三、 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合作活动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一直坚持“蹲下身子跟孩子说话”,意思就是以平和的语气与幼儿交流、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相处,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在幼儿的眼里,老师是高大而神圣的,没有人比老师更厉害,他们对老师十分崇拜,如果哪个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就乐开了花,比吃到巧克力还高兴呢。在老师的眼里,幼儿是纯洁的、善良的、可爱的,即使有点破坏行为也是无意识的,所谓的“调皮”,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在这种和谐的师幼关系中,我们选择了“做孩子们最好的玩伴”。比如,在户外游戏活动《蜈蚣竞走》中,我主动蹲下身子做排头,让后面的幼儿紧紧抓着我的衣服,然后跟孩子们一起喊着“1,2;1,2;1,2;”的号子慢慢的“爬行”,一身的汗水淹没在欢笑声里,累,并快乐着。我的参与,调动了所有孩子的积极性,一组一组的幼儿井然有序的活动着,我们一起喊着、“爬”着、笑着,大家一起享受着活动的快乐和合作的幸福。 再比如,科学活动《摆水果》,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画数量不等的水果帮助幼儿找规律,画水果的过程需要我跟幼儿合作完成,朝旭小朋友画的桃子有点小,也有点歪,睿哲小朋友来帮他修改,结果还是太小了,于是我就画了个大大的桃子,把他们俩的桃子都“吞进肚子里去了”,逗得全班幼儿都笑了,连平时不认真听老师讲课的一佳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了。 由此可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做幼儿最好的玩伴,是非常有效一种师幼互动!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在现代教学中,幼儿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和道理,更应该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幼儿教师应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理解幼儿、鼓励幼儿,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开展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贰』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师幼互动包含哪些
幼儿园中经常会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师幼互动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在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发现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表扬和正确的引导,使幼儿能够健康地成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叁』 幼儿园师幼互动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维果斯基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功能与价值是极其重要的。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教育内容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里学习者将自己的理解与具体的情景经验整合起来,从而建构出自己的思想。而在“最近发展区”内所施行的互动才是最有效的互动。
经过在教育实践中反复尝试,笔者认为教育者首先要从正确把握儿童观、教育观的角度出发,将关注点从自身教育活动转变到幼儿的行为变化上来。要读懂幼儿、关注幼儿、要给与幼儿温暖愉快的情感回应。因此提出具体师幼互动策略如下:
1、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设计适合的互动。
正确的认识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保证有效师幼互动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理解和预想到幼儿可能出现的行为,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的互动问题。
如:教师在组织“下雨的味道”的散文欣赏活动之前,首先带幼儿在雨中游戏,让幼儿对下雨有一个真实的感受,之后再带领孩子欣赏优美的散文。幼儿对散文不仅有很直观的理解,甚至能够结合散文的语言叙述自己对于下雨味道的不同感受。这样的活动设计,就是教师充分的考虑到了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
再比如:在认识颜色的活动中,教师会准备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进行尝试,并把每一次颜色调和的结果记录下来,再通过对记录结果的分析,得出红色和黄色混合变成橙色、红色和蓝色混合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混合变成绿色的结论。因为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一定是直观的、具体的,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的。
2、关注幼儿,采用合适的回应策略。
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反应,要学会从幼儿的回答中了解实际发展水平,并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灵活调整教育策略。当教育活动中幼儿出现了更有价值的关注点,教师更应该予以鼓励,并及时调整互动策略。
如:提出问题后适当等待,给予幼儿思考反应的时间。当幼儿答非所问的时候反思自己的问题是不是问的不明确,应该变换提问方式,寻找幼儿能够理解的问题,或者将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底层低的问题。
再比如:如大班的幼儿在听愚公移山的故事时,一个孩子认为山是不可能被搬走的。教师没有制止幼儿的这种反应,而是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追问道:为什么这样认为。孩子说:因为山太大了,他一辈子也搬不完。另一个孩子说: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神仙。面对孩子的问题,教师及时发现了更有价值的互动话题。于是引导孩子讨论:如果你家门口有座大山,你又搬不走,你会怎么办。孩子们很快兴奋起来,有的说用大机器来搬,有的说把家搬到平地上去,有的说给山里修一条好路就可以开车出去了。这样的讨论无疑比单独进行一个故事要更加具有教育价值,他教会孩子更加积极地应对所面临的困难。
3、给与幼儿温暖的情感回应。
一般情况下,幼儿都会喜欢面带笑容、和善、有耐心、喜欢自己的老师,感受被爱、被关注、被尊重、被支持的积极情感能够使幼儿产生信赖和安全感,能够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善于体悟幼儿鲜活的情感和需要。要赏识幼儿的主动互动行为,以平和和正向的态度对待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轻松、自由的互动环境。
实践经验提醒我们,任何完美的教育理念、活动设计都要借助人际之间的互动行为往来才能实现其价值。教育领域内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指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的载体便是师幼间的交往与互动。形成师幼间的有效互动提示我们应该用平等和尊重的眼光看待幼儿。只有营造出开放和允许自由表达的活动氛围,才可能启发并引导幼儿积极的思考与参与,才能够获得理想的师幼互动。
『肆』 如何在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师幼互动"是这几年在幼儿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特别是在新《纲要》中更是处处体现出师幼互动的教育理念,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因此,幼儿的学习就要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沟通、促进,使幼儿得到健康成长.如果离开了互动,教育将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应如何让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