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明代政治成果

明代政治成果

发布时间:2021-11-07 01:32:54

Ⅰ 明朝灭亡的政策对今后发展有何成果

你是想说导致明朝灭亡的政策么?至少满清明白了士大夫和商人(官商或有官员做靠山的商人)根本就不是可以依靠的对象。再加上满清防汉人如防家贼,导致了中国的衰弱。
明朝的政治制度很像责任内阁制,君权在明太祖和明成祖达到巅峰后臣权有了很大的发展。内阁原先只是成祖朱棣嫌政务太累才有了这么个东西,但后来就成了凌驾于六部的最高机构,甚至皇帝有时都得听他们的意思(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民国的时候最初宋教仁和孙中山想搞的责任内阁制虽说是借鉴于英国和日本,但和明朝的内阁制还是有点像的。
明朝的税收制度主要来源于田赋,商税也就是三十税一(3%)。这和中国“士农工商”的地位排名有关。而且明朝的地方税都是自用的,在张居正一条鞭法实施前还收实物税(咸鱼,棉花,苹果等……),所以白银税入一直就四五百万两银子。但明末的辽东战争和西北民乱导致朝廷开支飞速膨胀,而税赋的主要来源依旧是田税。商税少得可怜,崇祯年间茶税曾经只能收到100多两银子(也就4-6wRMB),朝廷每年赤字一两百万两银子,结果明朝就这么完了。清朝吸取了这个教训,改为全国的税收全部解送中央,往死里压榨商人,才有了康乾七千万两白银的收入。但清朝是个啥下场我就不用怎么说了。
总而言之,明朝的政策尤其是明末实施的政经策略大部分是彻头彻尾的败笔,对后世的影响大概也就是让人们知道了不能这么治理国家吧

Ⅱ 明朝内阁三杨的具体政治成就都有哪些

三杨,指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

三杨中杨士奇受知于仁宗、宣宗、英宗三朝,在文渊阁任事四十年,任职时间之长为有明一代之最,论事存大体,请免赋薪、减官田、理冤滞、汰工役、抚逃民、察墨吏,民皆大悦,善识人,所荐皆名士。杨荣警敏通达,善观察形势,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且周习地理、边防,时人比其为唐之贤相姚崇。英宗即位初年,三杨共佐朝政,多所扶正,如练士卒、严边防、罢侦事校尉、慎刑狱、严核百司等。三杨入内阁时日很长,共掌朝政,辅佐三朝,海内清平,对「仁宣之治」功莫大焉。

Ⅲ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历史影响力

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轨迹
1.熟悉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线索,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2.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了解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掌握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其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
4.理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及其阶段性特征.
专题线索梳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初创、确立、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地方行政制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更为深远.
1.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金朝的猛安谋克制、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认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猛安谋克制以及蕃汉分治等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僧官制度和土司制度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2.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选官制度:主要包括汉朝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
认识: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门第高的士族腐败,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分裂的倾向,说明士族制度已经腐朽.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由于一般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凤毛麟角,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
4.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及其阶段性特征
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
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如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中央中枢机构,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军事制度,出现于北朝的府兵制,发展成为隋唐府兵制的基础;赋税制度,曹魏的租调制是隋唐租庸调制的滥觞;土地制度,从曹魏的“屯田”、西晋的“占田”发展到北魏的“均田”,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继承.这些发展中的重要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且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证.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继秦汉以后又一次大的发展时期,其确立的基本框架,一直影响到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隋朝统治者采取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确立三省六部制,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科举制,扩大地主阶级政权的基础.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由统一的封建王朝走向分裂并再度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民族融合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元政府在澎湖岛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明初对专制政权进行了全面强化,皇权具有绝对权威,成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清朝军机处是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既减少了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环节,又提高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和保密性,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体现.理藩院的设置,空前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各民族的管辖.我国的疆域得以最后确定.对西藏宗教领袖的册封制度、金瓶掣签制度、驻藏大臣制度等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并为后代所效仿

Ⅳ 明朝的政治局面,急需!!!!!!!!!!!!!!!

主要政治思想 明代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表现在如下5个方面:

① 外儒内法的政治权术

② 加强思想统治的心学

③ 挽救社会的改革思想

④ 反传统、反权威的“訾议国政”思想兴起

⑤ “均田免粮”的反封建口号

Ⅳ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1、明太祖废丞相制度,以六局部理天下政务,中国的宰相制度今后被废弃。内阁拥有“票拟”之权。这就使它对天子权利的限定,超越了过来的宰相,由于票拟是下达天子诏令的正常途径,以是明代内阁限定天子滥动手诏、中旨的妥协,愈加制度化,和内阁相共同,另有六科给事中也在制度上间接起着限定皇权的作用。

2、地方六部而且间接向天子担任,对上面上的奏折有票拟权(对事情处置提来由理意见),并有对天子旨意的封驳权(即可以对天子下达的下令予以支持,而且可以不予实行)。

3、权益变革:从永乐年间只是对政策提来由理意见而且没有其他的权益,到明朝前期成为另一种丞相制度的代称,而且偶然权益可以高出于天子之上。是权益一步步变大。

(5)明代政治成果扩展阅读:

影响

明朝的政治制度使得明朝精英阶层空前膨胀和精英阶层确立了独立性,无论是经济上的独立性还是思想上的独立性都在不断加强,单个精英或精英团体与君主或皇帝的利益,与帝国的利益越来越难协调一致;而君主的权威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渐下降。

因此,出现了明朝皇帝越来越难以控制文官集团,越来越难以随心所欲。维护君主,打击精英,反历史潮流而动,严重破坏生产力,破坏经济和社会的健康稳定成为历史必然。

Ⅵ 中国明代以后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

明代社会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治上独裁专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因此明代以后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就是从专制主义走向民主共和。

Ⅶ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总结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总结:

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继续发展,百姓自给自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统治者重农抑商并实行闭关锁国,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3、文化:儒家思想活跃,带有封建色彩的早起启蒙思想产生,但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也在这个时候萌发。

维新思想,西学东渐成为新的思想潮流。

(7)明代政治成果扩展阅读:

1、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2、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Ⅷ 明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的措施或成就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狱
都指挥使司(都司)——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
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年间,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八股文”。

Ⅸ 明朝内阁三杨的具体政治成就都有哪些

三杨指明朝前期大臣杨溥、杨士奇、杨荣三人,因居地、郡望,时人称杨溥为「南杨」,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三人皆于建文时入翰林院,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洪熙元年(1425年)宣宗嗣位,杨溥入内阁与杨荣、杨士奇等共典机务,宣德九年(1434年)迁礼部尚书,值内阁如故。杨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晋文渊阁大学士,仁宗时晋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宣德时汉王反,首赞帝御驾亲征,五年(1430年)进少傅。杨士奇在仁宗即位后晋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后兼兵部尚书。三杨中杨士奇受知于仁宗、宣宗、英宗三朝,在文渊阁任事四十年,任职时间之长为有明一代之最,论事存大体,请免赋薪、减官田、理冤滞、汰工役、抚逃民、察墨吏,民皆大悦,善识人,所荐皆名士。杨荣警敏通达,善观察形势,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且周习地理、边防,时人比其为唐之贤相姚崇。英宗即位初年,三杨共佐朝政,多所扶正,如练士卒、严边防、罢侦事校尉、慎刑狱、严核百司等。三杨入内阁时日很长,共掌朝政,辅佐三朝,海内清平,对「仁宣之治」功莫大焉。

阅读全文

与明代政治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