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香港一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这件事呢
香港一新冠康复者发生二次感染,说明新冠抗体不会长时间存在人体内,如果这种现象变得普遍,可能会影响疫苗的研发方向。
香港一名33岁的男子,在今年三月份确诊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随后入院治疗,于四月中旬康复出院,八月份这名男子到国外旅游,在返回香港后接受检测,发现又被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研究发现这名患者并不是病毒复阳,而是确实被再次感染了。由此可以看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并不会在一个人的体内长时间存在,也可能是原先的抗体抵抗不了变异后的病毒。
如果这种二次感染的事件只是个例的话,那么并没有什么研究的意义,如果以后还会陆续发生这种二次感染的情况,那么研究人员可能需要调整疫苗研发的方向,要考虑到疫苗的时效性,同时还要考虑疫苗对变异后的病毒是否有效。现在具体的科学研究报告还没有出来,一切都还没有定论,也不必过于恐慌。
Ⅱ 李兰娟关于新冠肺炎最新研究成果为何遭到质疑
因为体外实验与最终应用于人体的临床试验往往结果差异很大 。
李兰娟团队的研究成果
我希望这一次并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希望这两种药物最终能真到一只新冠状病毒。我希望武汉人民可以渡过这次难关,我希望中国可以活这此难关。
那么你对这次遭到质疑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看法呢?
Ⅲ 香港出现全国首例新冠病毒康复后二次感染患者,你怎么看
此次出现的二次感染病例,说明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即使康复后,可能也并非“一世免疫”,新冠病毒或许会像流感病毒等一样,长期在人群中存在。
而且这次的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现也会对疫苗的研究有所启示。对此,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建议康复者应继续保持防疫意识,并考虑将来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据报道,这名男子今年3月曾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当时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经治疗后于4月中旬出院;他8月经英国到西班牙旅游,15日抵港后再次确诊,但这次没有症状,并在接受治疗后于8月21日出院。
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的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排序发现,这名男子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明显不同,并通过对比病毒基因库发现,第一次感染的病毒,与3、4月时美国和英国的病毒株相似,第二次感染的病毒与7、8月英国和瑞士的病毒株相似。
研究团队发现,病人第二次感染时,住院初期未能验出抗体,到住院第5日才验出抗体,原因之一可能是他首次感染病毒时体内没有产生抗体,也可能是病人首次感染后产生的抗体随着时间逐渐减少,所以第二次感染后初期验不出有抗体。
(3)香港新冠病毒研究成果扩展阅读:
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进展迅速
据了解,截至8月20日,全球新冠肺炎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200多个,新冠肺炎病例报告数已达2225万,死亡人数超过78万。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基于前期所采取的围堵策略,尤其是在药物预防策略上,我国在疫情防护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他国家还没看到疫情被遏制的情况,所以当下人们还是把希望寄托于疫苗研发。
王华庆说,“这是一个新发的传染病,对其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和疫苗学还在不断的认识过程中,虽然目前有这么多的技术路线和疫苗正在被研究,最终谁会走到终点,现在看仍然是未知数。但是对于应对大流行传染病来说,这将为成功研发疫苗增加胜算,也为之后使用疫苗提供了更多选择。”
针对新发传染病研究的疫苗,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王华庆表示,关于有效性,目前疫苗最低下限是保护率要达到50%。 针对疫苗的保护持久性也有下限要求,一般来说要求1年以上,疫苗最短保护持久性要不低于半年。
Ⅳ 新冠病毒的首个3D图像曝光,新冠病毒究竟长什么样子
新冠病毒究竟长什么样子?近日,奥地利研究人员通过提取,扫描和数字化样本中完整的新型冠状病毒病毒颗粒,成功拍摄了该病毒的3D照片。今日俄罗斯RT称,这是新冠病毒首个3D图像。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
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做好自我保护包括: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卫生,坚持安全饮食习惯,并尽可能避免与任何表现出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咳嗽和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 2020年8月,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征:高传染性和高隐蔽性 ;9月,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院士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李赛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真实新型冠状病毒全病毒三维精细结构 ;10月,澳大利亚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可在钞票、玻璃等表面存活近一个月 。12月23日,英国继又发现了另一种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新冠病毒 。
Ⅳ 新冠病毒再次变异,为何如此厉害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新冠病毒再次变异,感染力变得更强了,传播速度更快。这应该就是新冠病毒如此厉害的原因。新型病毒变异对于一些西方国家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给疫情防控增添了难度。对于以后的新冠病毒是否会变异的更强,我们不得而知,病毒的变异我们无法阻止,但我们可以科学地应对,无论病毒是否恶化,我们都有信心战胜它,中国能战胜病毒一次,就能战胜它第二次,我们的预防措施已经做到了人类可以做到的极限。现在我国的防控形势已经逐渐好转,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新冠病毒变异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的传播性很强,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护措施,切断它的传播途径,就能阻止疫情的发生。
Ⅵ 新冠病毒已经波及25个国家,它究竟长什么样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病例且存在死亡病例,但令人开心的是,有部分患者已经出院了,最近有消息报道新冠状病毒已经波及到了25个国家了,那这个病毒这么厉害它到底长什么样呢?请看以下分析
1、“万变不离其中”,这个病毒的样子,好像似曾相识
学过生物的同学应该都有看过病毒的图片,在图片上的病毒,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好像从视觉上感觉都是差不多的,从武汉的2名患者体内提取出来病毒后,中国微生物组数据中心在1月底的时候就发布了新冠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图像,这种黑白的照片对于病毒的形状并不能很好地看清,但是却也可以大概了解个一二
Ⅶ o型血不易感染新冠病是真的吗
据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大、武汉中南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八家重量级单位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新冠肺炎易感性与血型存在关联。最新新冠病毒研究显示:A型血患者更易感染,O型血相对风险较低。具体说就是,O型血不是特别受新冠病毒的青睐,相对不易感染新冠肺炎;而A型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有相对高的风险感染新冠肺炎。
在论文《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 Blood Group and the COVID-19Susceptiblity》中,该科研团队收集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1775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13名,以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85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ABO型血液样本。
接着,分别对比了武汉3694名和深圳23386名正常人的血型分布数据。
最终,得出了论文的结论:A型血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比非A型血人群更高,O型血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比其他人群更低。
由于样本量较小,研究团队也专门说明这组数据的相关性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不过即便如此,这项研究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那么血型与传染病之间有何关联?血型是如何决定人体患病风险的?O型血的人在传染病面前有天然的优势吗?
先从血型是如何分类的说起
人体的血型由体内特定的抗原决定,这种抗原是一种依附在血红细胞表面的糖类,而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主要有A、B两种类型。如果你体内仅有A型抗原,那么你就是A型血;如果仅有B型抗原,那么你就是B型血,如果这两者你都有,你就是AB型血,如果两者都没有,你就是O型血。
血型不同,传染病的感染风险为何也不同?
关键在于决定血液类型的抗原在体内与病原体、病毒甚至人类的免疫系统相互影响,让人体对某类传染病的免疫力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因为此次研究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探讨ABO血型与COVID-19易感性的关系,并未从机制上说明O型血为何相对不易感染。下面我们将以疟疾(相对其他血型,O型血同样不易感)为例来揭开抗原与病原体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易感性差异的。
面对疟疾,O型血的人有天然的优势
疟疾致人死亡的原因是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会在细胞膜上表达一种粘附分子,这种粘附分子会与未感染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相结合,形成像玫瑰花一样的血液凝块,这种玫瑰花结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上,导致血管闭塞和严重的疾病,而且玫瑰花结的多少与感染的严重性成正比。
研究表明,这种粘附分子对A血型抗原有较强的亲和力,与B抗原亲和力较弱。因此感染疟疾后,A 型血人相对于B 型血人和O 型血人能形成更多的玫瑰花结。
目前从世界上O 型血和A 型血的人群分布也可反推上述研究结果。在热带地区,如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区域,疟疾较为流行,现居住的土著居民绝大部分是O 型血。而在寒冷的地区,如斯堪迪纳维亚半岛、格陵兰岛,以及欧洲和北美的北极圈地区,疟疾不那么流行。A型血是出现比率最高的血型。这些数据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O型血有利于对疟疾的抗性,A型血则不利于对疟疾的抗性。另外还有研究指出,欧洲较多的A型血人群较多,可能也是天花蔓延的原因。
当然O型血也不总是占尽便宜
O型血的人面对疟疾时更容易全身而退,但面对霍乱,中招的概率则要大于其他血型的人。大量研究表明,感染霍乱后,O型血的人相对于非O型血的群体,更可能发展为严重感染。孟加拉国恒河三角洲地区是霍乱的高发地区,近代几乎所有的霍乱疫情都是从这个地区传播出去的,研究认为现代该地区O型血人群数量较少而B型血人数量较多,与早期霍乱的选择压力直接相关。
同样1996年在苏格兰爆发了一种由大肠杆菌O157导致的胃肠道感染,死亡人群中有87.5%都是O型血,这意味着O型血的人对这种细菌可能更敏感。
究其原因,是因为A和B抗原可以帮助人体阻止这些细菌捆绑体内的一些细胞,且这种保护机制不是在血液中发生,而是在肠道内,那正是霍乱细菌、大肠杆菌作用的地方。虽说对于体内有A、B抗原的的人,霍乱毒素仍然可以捆绑他的细胞,但是对于O型血来说,它们的捆绑力度会更大,所以O型血的人有更高的风险得霍乱
血型对SARS病毒也呈现不同敏感性
在更早之前,对于其他类型的冠状病毒,也有血型相关的研究,并得出了与新冠病毒相似的结论。例如,来自香港中文大学Yufeng Chen等人之前的研究表明,香港SARS-CoV病毒易感性可以通过ABO血型系统来区分。研究发现,与非O型血的医护人员相比,O型血的医护人员感染的几率更低。不过与新冠病毒一样的是,血型与SARS-CoV病毒易感性之间的机制也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阐明。
诸多研究证实血型与传染病之间确实存在关联,不过血型之间并无优劣等级之分,弄清血型与传染病之间的联系,也是为了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做好防控工作。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有关新冠病毒的研究出炉吧!
Ⅷ 香港一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那疫苗还有用吗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导致各国经济受到了严重损害,抗击疫情耗费了全球大量的人力物力,世界各国人民都深受其害。我国作为新冠疫情爆发最早的国家,牺牲了巨大的代价才取得了疫情防控战的胜利,同时也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开展对新冠疫苗的研发,可是目前香港一康复患者二次感染的案例又使人们不禁对疫苗的效果产生了质疑, 认为新冠病毒无法被彻底消灭。
新型冠状病毒是全人类前所未有的挑战,疫苗的研发迫在眉睫,全球各主要国家不应该用利用病毒作为攻击他国的工具,而应当放下偏见,携手一起加快疫苗研发,尽快推动世界各国复工复产,恢复经济,将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造福全球人民。
Ⅸ 香港一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康复者是否不存在免疫体制
香港一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并不是说康复者体内没有抗体,有可能是抗体在一段时间后消失了。
近日香港医院发现一名男子被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男子之前感染过一次新型冠状病毒,但是后来通过治疗已经完全治愈,并且出院了,然后出国去旅游了一趟,回来检查发现又被感染了,并且两次病毒的结构并不一样。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的康复者,体内都会存在一定量的抗体,这名男子再次被感染,并不是说他的体内没有产生抗体,而是抗体已经消失了,或者是因为原来的抗体抵抗不了新的病毒。
目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名男子的二次感染,还没有明确的说明,香港大学也还在对这个病例做研究,后续会出详细的报告。但是不管他是什么原因,感染过病毒辣的人在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时候,产生抗体的速度比一般人更快,这说明身体的免疫系统是有一定的记忆功能的。
Ⅹ 全球的新冠病毒都有哪些国家发现了变异情况
目前,有四个国家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分别是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和越南。
越南发现新冠病毒新毒株。7月底新一波疫情与3月的疫情不同,越南每个省每个城市都有感染风险,传染来源不明,但已确定本轮疫情中的病毒毒株有别于3月,传播速度也更快,越南科学家推测,新毒株来自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