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援藏成果

援藏成果

发布时间:2020-12-09 11:34:24

㈠ 西部大开发中取得了哪些法制建设的成果

这个····
最近出了很多事,这种问题好似不好回答

自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来,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党中央、各级领导和人民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因此就目前人们所了解的西部开发的状况结合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的实际情况,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04—05学年寒假做一次调查。下面就以问卷结果做调查分析。

一、“西部大开发”实施中人民的主观认识

就调查结果而言,所调查人群涉及学生、工人、军人、商人、金融工作者、白领,其学历不等。虽没有设计生长城市,但西部与中部及沿海地区人数平均。从主观角度对西部的认识中,50%的人对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总体印象为一般。认为虽有美丽的草场、遍地牛羊等,但依然不乏沙漠、荒地等。对总体的印象仅维持在一些有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而已。

其中高达70%的人对西部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很不了解,而剩余的30%则为一般。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几个省、自治区,大多数是以少数民族为主,而当地的一些本地产业若想要走出家乡,拥有更多的市场,宣传还需要再加把劲儿。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懂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才能更加吸引投资商的目光。

也正是如此,调查中有55%的人最想了解西部的是风土人情。一方面反映了西部自身的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种商机,使当地的人利用这一点心理开发旅游观光行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很多独特的风土人情,这将是与名胜古迹相持并论的另一块旅游宝地,拥有巨大投资潜力。

而作为私人旅行,人们还是首选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云南,四季如春的昆明,迷人的香格里拉成为云南首选的坚强后盾。神秘的西藏也排在前列,布达拉宫、入云的雪山、草场牛羊,再加上《天下无贼》中的迷人风景、纯朴人情也为西藏增加了许多人气指数。相较于西南各地的旅游大产,西北地区显得有些冷清,尽管也有许多秀美景区,但也许是地理位置僻远,气候干燥,南北差异明显等客观原因,使得失去了一些游客。但近年来一些关于考古方面、探险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又重新刮起了一波旅游的热潮,罗布泊、楼兰古城散发着独特魅力。

人们对西部的主观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投资、消费、人才走向等方面问题,因此由调查分析得出: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对外宣传起着很重要作用,只有被别人了解了,才会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合作。

二、“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这么多年来,今天人们对国家给予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有75%认为一般,其余25%认为合适。其实国家给予西部有很多优惠的政策,但也许对于大多数的非西部地区的人们并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多人以为只有像沿海地区一样水平了才叫做有成果。实际上近五年来,西部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8%,10.0%,11.3%和12%,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五年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治理、三峡库区国土整治及水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全面展开,取得明显效果。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重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这些成绩都是应该肯定的,而有这些成绩的前提是在中央建设资金累计安排在西部地区约46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的大力支持,和各种相应的积极措施下取得的。

另具调查显示,60%的人认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应选择旅游为最佳。这确实是一个很具有潜力可挖的项目,但也反映了人们只是抱着一种体验和了解的态度走向西部,并没有想要走进西部在这里开发或者投资一些其他的行业。因为另一题结果显示,100%的人认为现在投资西部大开发经济效益一般。这种观念也就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企业停滞,市场狭小,经济僵化等一系列后果。人们并不看好西部大开发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一项摆在领导者面前的难题,为此乌鲁木齐市政府制定了“建经济强市,创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重要举措之一。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

对于招商引资而言,投资环境至关重要。投资环境是投资活动的场所和载体,是投资者和政府及社会环境的纽带。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软环境包括经济环境、行政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等乌鲁木齐市企业调查对就这六个方面对区外资企业对乌市的总体评价作一调查其结果如下:

1、硬环境:调查中九成以上外资企业比较满意。其中自然环境,地理与内地较远,与周边国家合作有区位优势;房地产业和部分工业企业冬季生产受气候影响;环境污染好转但仍然严重。而基础设施方面,市区道路虽拓宽,但返修的“拉链”工程严重,邮电通讯服务改善,但政府与企业互联网建设落后,水电暖气供应比较满意。生活设施条件满意,但绿化面积太低。因乌市属首府,很多建设还是有一定的水平。

2、软环境:这是企业“愿意来,留得住”的关键因素。而外来企业对软环境的满意度却只有67%,如何找准切入点,着力改善软环境是工作重点。

在评价中可以看出行政环境总体状况良好,政策稳定性好、灵活性差,机关办事效率不高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济环境中GDP持续增长,有实力可以合作的企业不多,市场规模小,金融贷款条件不灵活。法制环境倒还是比较满意。社会环境中信息化水平不高,行政管理和监督中的信用管理欠制约制度。而城市卫生状况和绿化不太满意,教育机构健全,文化观念风俗差异不大,但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从上述评价中可以感觉到硬环境中城市建设、道路、卫生和绿化是很重要的。人们都喜欢在干净、整齐、方便的城市居住和工作,也只有在舒适的环境中才能静下心来工作。而对于软环境,一个城市的政府形象,包括思想观念、人员素质、工作效率、诚信等都是外资投资所衡量的第一标准。市场的建设、政策的严密性和透明度也是投资商所考虑的,这些都是作为投资的前提保障,做得好才能让人放心投资建设。加入WTO后,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已经从依靠政策优势逐步转向了依靠整体投资环境,整体投资环境的优势将成为决定一个地区和城市招商引资的决定力量。因此转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建设变得至关重要。

据调查报告分析,有50%的人认同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是思想保守,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财政不足。

三、“西部大开发”实施中的必要条件

结合上面分析的内容,改善投资条件所带来的是更多外资企业,而在这些条件之上的是80%的人所认为的西部大开发迫切需要的是人才。而沿海城市之所以具有的发展优势也同样是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地理港口、经验管理等也同样拉开了东西部的距离,因此作为西部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教育,建立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快人才成长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力度。要采取特殊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国内外人才到西部工作和创业。

在这同时还要搞好环境保护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推动西部与周边国家开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

综上述调查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工作任重道远,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西部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认清经济发展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想办法解决,在稳步发展中求新,在中规中矩中求变,使西部经济能更快地加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让我们的市场更丰富更具规模。

㈡ 为进一步做好对口援藏工作请你建言献策

科学援藏,共同实现跨越式发展
湖北作为一个大省,正处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承担着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使命,但湖北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从维护国家统一的高度,深刻认识援藏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认识到西藏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始终坚持以促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维护稳定,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为核心;以增强各民族团结,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落脚点,将对口援藏工作与全省民族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西藏山南地区发展建设与湖北各地市整体发展部署紧密联系起来,将援藏职能部门发挥主导作用与其他相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举全省之力、倾全省之情。
对中华民族来讲,已经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我党理论自觉意识空前提高。实践的发展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2003年金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中央又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作出总结概括。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年来,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这些支撑“中国道路”的重大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有力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时代命题,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指导了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
湖北援藏工作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经验和做法,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受到胡锦涛总书记、贾庆林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可以说,这是湖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验积累和理论创新成果。湖北援藏工作,内含着一种具有主导性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机制,坚持把中国共产党人固有的先进性、人民性以及纯洁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动力机制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的现代理念和执政能力,努力实现西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

㈢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60年前的和平解放,划时代地改变了西藏历史发展的进程,西藏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迎来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时代。60年间,西藏从封建农奴制度一跃进入社.会.主.义制度,从原始的农牧业社会大踏步迈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高等级公路、机场、铁路、光缆、3G网络等现代化设施纷纷出现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这是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是党带领西藏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创立的丰功伟绩。

社.会.主.义制度是西藏繁荣稳定的根本保障。西藏和平解放后进行民主改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西藏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权利得到保障,焕发出建设新家园的巨大热情,汇聚成改变西藏贫穷落后面貌的建设热潮。社会主义的巨大制度优势,在统筹调配全国资源支援西藏建设中充分彰显,使西藏跨越式发展拥有了雄厚的基础和强大后援。

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是建设西藏的强大力量。无论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藏族同胞还是来自祖国内地的援藏干部,无数建设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把汗水和心血洒向西藏的山山水水,数千名烈士的英名镌刻在地球之巅。援藏干部孔繁森、地质专家多吉、气象专家陈金水、农业专家王玉山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感人事迹在“世界屋脊”广为传诵,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藏汉干部群众投身火热的建设新西藏的宏伟事业。

有中国特色、符合西藏特点的发展模式,是西藏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把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与西藏实际相结合,是建设西藏的一条重要经验。西藏地处高原边陲,人口稀少,农牧区人口比重较大,商品经济相对滞后。60年来,西藏按照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协调发展,在西藏走出了一条符合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之路。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响彻雪域高原、传遍中华大地的歌声,既描绘了过去60年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又道出了西藏各族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成就彪炳史册,历史昭示未来。站在和平解放6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建设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的新西藏,目标令人振奋,使命催人奋进。

坚持60年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道路、基本经验、基本做法不动摇,是继续发展西藏、繁荣西藏的根本所在。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确保西藏快速发展、支撑西藏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只有不断巩固政治根基、夯实制度基础,西藏的发展才能抵御各种风险、战胜各种挑战,始终保持安定团结、充满活力的发展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是继续发展西藏、繁荣西藏的不竭动力。发展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按可比价格计算,西藏全区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7万元,是1959年的34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让西藏各族人民共享着改革发展的成果。时刻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致力于改善民生,必将使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人民的拥护,拥有最广泛的力量源泉。

坚持团结、促进和谐,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继续发展西藏、繁荣西藏的重要保证。6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同分裂主义作斗争,维护了西藏大局稳定,为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作出了贡献。面向未来,努力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西藏才能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民心所向,不可阻挡。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见证了西藏60年的发展变化。如今在这片不断崛起的辽阔高原上,处处涌动着热情,发生着巨变,充满着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西藏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㈣ 建国后,党和政府在西藏的建设成就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全国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西藏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初步形成“以拉萨为中心、地区行署所在地为次中心,县城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建筑建材业得到快速发展西藏和平解放前,由于受经济十分落后、交通困难、物资奇缺、技术力量薄弱以及旧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制约和束缚,城乡建设非常滞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进行了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后,为迅速改变西藏的落后面貌,中央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技术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支援西藏建设。内地建设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西藏的建筑设计、施工、建材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中央先后召开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的援助和投资力度,1984年和1994年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分别援助资金4.8亿元和23.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8亿元)兴建43项工程和62项工程。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117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为西藏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数量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已发展到400余家,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各类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资质近70家,监理公司40余家,工程招标代理机构近20家,工程造价咨询机构10余家。仅2004年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多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42亿元,约占同期国民总产值的20%;以水泥生产为龙头的建材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建材企业发展到近300家,建材工业总产值9.03亿元,建材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新型建材逐步得到推广使用,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稳中有升。近年来,工程质量监督覆盖面达98%以上,一次性合格率在96%以上,优良率达17%以上,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得到加强,没有出现重大工程质量责任事故。“十五”以来,有2项工程获得我国建筑业的最高奖项——鲁班奖,有10余项工程获得我区建筑业的最高奖项——“雪莲杯”奖。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作品和“样板工程”。建筑建材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我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区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藏式建筑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日趋完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一些以寺庙为中心,贵族、农奴主庄园为主体形成的居住区,没有起码的城镇设施,没有一寸黑色路面,城镇道路凹凸不平。当时拉萨的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在拉萨等地开始修建了一些供电、医疗、文教卫生、道路等公共设施,西藏城镇建设开始起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先后形成了三次大的建设高潮,拉萨市等七地市行署所在地城镇先后建成了一批等级路面和现代化供水、排水、道路照明等设施,西藏城镇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中央召开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随着中央和全国各兄弟省市对口援藏力度的不断加大,城镇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加大,我区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区设市城市2个、县城71个和建制镇140个,城镇人口约98万人。七地(市)所在城镇道路骨架、上下水管网已基本形成,城镇道路达495公里,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4座,建成区绿化率已达23 %。 布达拉宫广场 拉萨市金珠西路(赵德勤摄) 三、城镇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极大地方便和改善了居民生活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供水、排水设施,居民饮用水全靠打土井提水或到河溪中背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随着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城镇配套公用事业也相应得到较快发展。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城镇日供水综合能力达40多万立方米,供水管道长785公里;城镇供水普及率为60%;七地市所在地城镇已有较完善的供排水设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液化石油气进入寻常百姓家,城镇液化气年用量 1.1万立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80%。燃气和太阳灶在许多城镇得到广泛普及,结束了长期依赖牛粪、柴火和煤油炉的时代,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城镇公共交通从无到有,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城镇拥有公共交通营运车辆约1100多辆,出租车2000多辆。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极大改善了我区用电状况,拉萨等七个城镇“亮化”工程建设加快,一到夜晚城市夜空灯光亮丽,不仅方便了市民生活,而且促进了经济繁荣。这些建设成就,40年前是无法比拟的。 四、城镇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龙头作用不断强化 城镇建设更注重节能采暖,阿里地区被动式采暖房正逐步得到推广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规划滞后于城镇建设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此,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我区城镇规划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龙头作用不断强化。经过全区城镇规划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完成城镇体系规划的终审工作,制订了城镇“非均衡”战略,初步构建以拉萨市为中心、六地(市)所在地城镇为次中心、其它城镇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为全区各城镇协调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完成了7地(市)所在地城镇、71个县城所在地城镇和部分重点建制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审批工作,有效地发挥了城镇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城镇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完成了部分地(市)所在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提升城镇品位,加大城镇规划实施力度提供了依据,目前还正在组织编制全区县及县以上城镇近期建设规划,预计在2005年底以前完成;完成了拉萨市布达拉宫周边的保护规划和八廓街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组织日喀则市、江孜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促进了全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开展;编制了一批小康示范村规划,推动了村镇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区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开展,有望2006年初编制完成。 功能逐步完善的西藏城镇(赵德勤摄) 五、住宅建设成绩喜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修葺一新的藏式民居 西藏和平解放前,房屋和土地等生产资料都由“三大领主”控制,广大农牧民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条件很差。自治区成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房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区采取积极灵活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加大住房建设投资力度,同时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从1998年起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力地支持居民购房、促进我区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区积极响应中央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集资合作建房)建设,同时积极培育引导房地产业发展,引进投资,在全区开发了3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品住宅小区10余处,为拉动我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预计“十五”期间,全区城镇住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16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约11.6亿元,全区城镇累计新增住房建筑面积约94.64万平方米。“十五”期间,我区每年建成住房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全区城镇住房存量面积约1000多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95年的14.02平方米提高到 20.11平方米。农牧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90年的18.94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21.42平方米。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逐年改善。 民房改造使农民住上宽敞明亮的住房 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和推进民房改造工作,努力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2005年3月,拉贡公路沿线民房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此次民房改造工程涉及拉萨市堆龙德庆、曲水和山南地区贡嘎三县的1499户6705人,计划投资1.7亿元。资金筹措采取农牧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不足部分以贴息贷款、小额信贷、劳务投入、农户互助等方式。此项工程已于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前完工。此外,各地区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民房改造工作,如林芝地区从2000年开始实施民房改造工程,仅2004年该地区共改造农房5896户,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投入改造资金7.2亿元;昌都地区立足该地区实际,结合小城镇建设,2004年已完成昌都、八宿、江达三县1400户民房改造工作,总建筑面积达19.6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小城镇建设和民房改造资金1.3亿元。民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广泛赞誉。下一步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房改造工作的力度,扩大民房改造工作的覆盖范围,使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使农牧区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藏做出应有的努力。 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式建筑 回顾四十年来的建设历程,成就斐然,引以自豪;展望未来,催人奋进,前程似锦。在这新世纪新阶段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对西藏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西藏的城乡建设事业又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在区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和建设部的总体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构建和谐西藏的宏伟目标,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探索符合西藏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管理科学化、城镇经营市场化步伐,深化城镇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强化城镇功能,突出城镇特色,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原小城镇和小康示范村,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研究产业政策,调整产业机构,积极引导建筑建材企业做强做大,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三是以开发建设节能省地型住房和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为重点,积极引导和培育房地产业的发展,加快住房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加快民房改造步伐,切实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四是抓好建设行业科研和科技创新工作,在建筑节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城市供暖供气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立项,积极组织科研攻关,提高行业科技水平,为提高工程质量、改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在加强对全区建设行业的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的同时,加强行业人才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同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为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干兴藏,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推进我区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确保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拉萨作为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建设成就尤其引人注目,城市面貌今非昔比,可以说每一个重游拉萨的人对拉萨的发展变化赞不绝口。目前,拉萨市市区柏油路、水泥路达30余条,纵横交错,形成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拉萨市城区面积由原来的不足3平方公里发展到54.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不足3万人发展到27.2万人。其他地区行署所在地城镇建设也已初具规模。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完善,城镇建设也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建成一条条高等级路面及其配套设施,一座座现代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同时,注重城镇建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建成了一些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建筑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城镇景观。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修缮。继 1999年林芝地区八一镇被评为“全国优秀园林城镇”之后,2001年昌都镇昌庆街改造工程荣获“全国人居环境示范项目奖”,2004年日喀则后藏民族风情步行街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八廓街、布达拉宫广场、扎什伦布寺广场周围环境整治和旧城区改造取得显著成效,江孜历史文化名城、雅砻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同时,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加大建设与管理力度,重视加强城镇绿化、美化工程,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镇环境和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城镇环境建设的配套发展,使西藏城镇建设逐步走上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道路。

㈤ 求助!关于援藏的问题!!

您好,我是今年 的援藏一员
血压呢高一些问题不大,只是不能太胖
至于探亲问题,每年可以回去大概2个月
配偶可以一年探亲一次\
谢谢,

㈥ 中国铁路新成就

京秦铁路自北京枢纽双桥至秦皇岛,全长290公里,是晋煤外运北线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新建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
衮石铁路起自京沪铁路的程家庄至黄海之滨的石臼所港,全长308公里,是山西、山东煤炭出海的一条通道。
新衮铁路新衮铁路自京广铁路的新乡,在长亘跨黄河,进入山东东明而抵衮州,全长315公里。
大秦铁路起自大同枢纽韩家岭至秦皇岛,全长653公里,在河北省怀来与丰沙铁路交叉,在京郊怀柔又与京通、京承两铁路交叉。
兰新铁路乌阿段 兰新铁路乌阿段自乌鲁木齐至边境阿拉山口,与前苏联铁路接轨,全长467公里。
通霍铁路自内蒙的通辽至霍林河,全长419公里,是运输霍林河露天煤的铁路。
青藏铁路青藏铁路全线用于环保工程的投资将达十二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最高纪录。

㈦ 与上海科技馆联动的科普援藏项目主题名叫什么

与上海科技馆联动的抄科普援藏项目主题名叫科普援藏活动。

2020年9月14日~20日,科技部联合上海市科委、重庆市科技局、广州市科技局、上海市浦东科经委、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等兄弟省市科技系统组成科普援藏工作组走进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日喀则市组织开展了2020年“科普援藏”活动。

(7)援藏成果扩展阅读:

科普援藏工作组先后赴中科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西藏大学、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调研和指导科普工作,促成上海科技馆与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

向科普辅导员传授了新的科普表演、科普实验方法,并就下一步如何支持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设立科技创新成果展厅达成共识。

㈧ 西藏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的对口援藏,自治区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使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壮大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西藏和平解放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央一直十分关心和大力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西藏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国家就对西藏的经济发展给予了特殊支持,拨给大量财政补贴、专项补贴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并调集大批物资进藏。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种特殊支持的力度逐年增大,中央政府每年拨给西藏自治区财政补贴10亿元人民币,并积极组织实行对口援藏。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并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项为改善占西藏人口总数85%以上的农牧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农牧区安居工程,已使60万农牧民搬入新居。自治区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已超过80亿。

安居工程使西藏绝大部分农牧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的“外观”。记者近日来到位于藏东南的山南地区和林芝地区的农牧区,在这些地方,到处都能看到二层的小楼房、引到农户自家院子里的自来水管、现代化的家具和农业机械。

在改变农牧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作为配套工程的通电、通路和通电话等工程也攻克了西藏农牧区的“软肋”。

新农村建设让整个农牧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看病、上学、出行、饮水、通讯等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率先支持西藏建立农牧民社会救助制度,将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的特困农牧民的收入补助至800元,目前受益人口已达81.9万人

㈨ 我国西藏地区取得巨大成就就受益于什么

西藏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我们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奋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坚持三个离不开:藏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㈩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取得的成就和意义。用数据证明、

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
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GDP)仅为1.74亿元,到2008年发展到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倍,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人均GDP超过1400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59年的142元增长27倍。

资料图片: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巴果绕村农民正在给从内地引进的黑白花奶牛喂饲料(2008年10月29日摄)。西藏林芝地区6年来总投资1.7亿元,大力发展藏猪、藏鸡、奶牛等养殖业及核桃、天麻、辣椒等种植业。2007年项目区增加纯收入4723万元,人均增收1285元。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西藏和平解放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的对口援藏,自治区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使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壮大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药王山农贸市场是拉萨市最大的菜市场,这里的蔬菜品种多达70余种,其中八成以上为本地生产的菜种。这是西藏的一个缩影。粤菜、川菜、湘菜、北京涮羊肉、东北水饺、兰州拉面、云南米线等各地风味美食,在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街头随处可见。

“没想到这里要啥有啥,世界屋脊的消费品种竟然与内地差不多。” 来西藏参观旅游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西藏和平解放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央一直十分关心和大力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西藏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国家就对西藏的经济发展给予了特殊支持,拨给大量财政补贴、专项补贴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并调集大批物资进藏。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种特殊支持的力度逐年增大,中央政府每年拨给西藏自治区财政补贴10亿元人民币,并积极组织实行对口援藏。

资料图片:2008年7月18日,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米瑞村的牧民群宗给新房献哈达。西藏自治区自实施安居工程建设两年以来,截止到2008年7月,共投资70.22亿元,让11.4万户居民搬进新房,受益农牧民达59.4万人。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1980年,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在全国率先对西藏实行免征农业税,采取特殊政策让农牧民休养生息。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国家直接投资项目、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全国人民对口支援”,形成全方位支援西藏建设的新格局。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明确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在西藏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这是进入新世纪西藏工作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加快自身造血功能,西藏自治区党委、区政府从薄弱环节入手,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初步形成了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工业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2007年,西藏工业增加值25.71亿元,比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25.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5%。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为促进农牧业大发展,中央对西藏投入巨资,实施大规模的农田、草场基本建设,积极普及农牧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改变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先后实施了免征免购,从农牧民手中不收任何农牧业税,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使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29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93.86万吨;牲畜存栏数由1959年的956万头(只),增加到2007年的2417万头(只)。至2007年,西藏农牧业迎来第二十个丰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788元,比上年增长1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7个百分点。

在工农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自治区党委适时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将旅游业确立为龙头产业,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西藏的旅游业突飞猛进,游客达到251.2万人次,是1980年的712.6倍。

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告诉记者,要感受西藏跨越式发展,可以看这几组数字: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GDP)仅为1.74亿元,到2008年发展到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倍,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人均GDP超过1400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59年的142元增长27倍。

资料图片:总装机容量40MW的自治区重点工程、目前林芝地区最大的水电站——林芝巴河雪卡水电站坚持建设、环保“两手抓”,取得了好成绩,首台机组于2008年9月17日实现并网发电并已开始发挥作用。记者 青阳多旦 摄(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打破瓶颈,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

旧西藏没有一条正式公路,交通运输极为落后,人们维持生活、盐粮交换、经济往来,全靠人背畜驮,走骡马驿道、划牛皮筏、溜索桥。交通闭塞是制约西藏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1954年12月25日,举世闻名的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创造了人类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由此,开启了西藏现代交通的大发展。

自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常规项目投资力度,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了一大批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使西藏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西藏人大代表、区发改委主任金世洵说:民主改革以来的50年,是西藏经济大发展、实现大跨越的50年。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2007年,国务院又确定了总投资达770多亿元的西藏“十一五”时期180个工程建设项目,截至2008年10月,这180个工程项目累计到位资金332亿元,占“十一五”规划总投资的43%,已有163个项目开工建设,占整个项目的90%以上。

2007年,青藏铁路建成运营,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也是在2007年,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6万多公里,比1959年的0.73万公里增加4.13万公里,增长5.7倍。43个县通油路,拥有和在建机场5个,进出藏航线达到15条。

惠及群众,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裕

资料图片:一名藏族妇女在拉萨街头转经(1月27日摄)。200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已经过去整整50年。50年来,西藏从极端落后到逐步走向现代化;50年来,西藏人民从备受奴役到当家作主。今天,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西藏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走进拉萨市郊区杨达乡通嘎村村支书阿努的家,门庭里挂满了风干腊肉,刚宰杀的一头猪和一只羊挂在墙上。盖在独家院落的200多平方米房子内,现代家电一应俱全。祖辈们世代为“朗生”的阿努动情地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够积聚起这么多财富。没有共产党、没有新西藏,就没有我一家人今天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并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项为改善占西藏人口总数85%以上的农牧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农牧区安居工程,已使60万农牧民搬入新居。自治区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已超过80亿。

安居工程使西藏绝大部分农牧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的“外观”。记者近日来到位于藏东南的山南地区和林芝地区的农牧区,在这些地方,到处都能看到二层的小楼房、引到农户自家院子里的自来水管、现代化的家具和农业机械。

在改变农牧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作为配套工程的通电、通路和通电话等工程也攻克了西藏农牧区的“软肋”。

新农村建设让整个农牧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看病、上学、出行、饮水、通讯等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率先支持西藏建立农牧民社会救助制度,将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的特困农牧民的收入补助至800元,目前受益人口已达81.9万人。(苏银成 张帆 汪志球)

详情请看: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9-03/27/content_988706.htm

阅读全文

与援藏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
公司间商标授权书模板 浏览:115
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 浏览:970
转让翻转犁 浏览:705
门头广告牌使用费合同 浏览: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