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适用企业吗
适用于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第二条本法所称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职务科技成果,是指执行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上述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
『贰』 为什么国家要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2018年3月21日,世界来知识产权组织源(WIPO)公布消息称,2017年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高达48882件,仅次于美国的56624件
。这其中,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其专利申请数量也在不断攀升,目前国内有四所高校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列全球教育机构前二十名。然而国内高校现有科技专利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却不足5%,存在严重的科学资源浪费!
高校科研工作者往往只专注于科研工作本身,实际转移转化的积极性不高,且对于转化的途径不擅长。
因此,政府应搭建专利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将高校专利、尤其是有价值的专利输送到平台上,帮助科研成果买卖双方获得有效信息,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技术平台交易,能够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保障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人员能够获得实际的经济收益
,激励和促进科研人员持续不断地将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最终形成良性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循环机制。
『叁』 如何落实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打死也不说逼毛有几根
『肆』 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主席令里的专利法是最高权力的法,下边有国务院和各部委的相关专利和科技成果的条例和规章
『伍』 有专利证书就适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吗,
是的。还需要实用的有创造价值的专利。
科技成果转化法指的是通过专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属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产权,比如转知汇得相关专利,都可以用于科技成果转化。
可以继续问答沟通。
『陆』 专利成果转化合同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司法解
专利成果转化合同来自于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是以具有产业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的后续开发为内容,以形成新的产品和服务、发展新产业为目标的新型合同。该合同的当事人包括科技成果完成人、科技成果转让实施人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节录)
(1999年3月15日)
第十八章技术合同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三百二十二条技术合同是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者服务订立的确立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合同。
第三百二十三条订立技术合同,应当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
第三百二十四条技术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项目名称;
(二)标的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三)履行的计划、进度、期限、地点、地域和方式;
(四)技术情报和资料的保密;
(五)风险责任的承担;
(六)技术成果的归属和收益的分成办法;
(七)验收标准和方法;
(八)价款、报酬或者使用费及其支付方式;
(九)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
(十)解决争议的方法;
(十一)名词和术语的解释。
与履行合同有关的技术背景资料、可行性论证和技术评价报告、项目任务书和计划书、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原始设计和工艺文件,以及其他技术文档,按照当事人的约定可以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
技术合同涉及专利的,应当注明发明创造的名称、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申请日期、申请号、专利号以及专利权的有效期限。
『柒』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做了哪些修改
1、强化政府职能,来加强政策导源向。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没有政府作后盾,没有政府资助,单个个人或企业很难做到。高校的科技成果要迅速转化,首先是政府要加强引导,制定相应的政策。目前,我国已出台
『捌』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换法是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专,规范科技成属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1996年5月15日通过,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现行版本为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修改。
『玖』 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转化法
第二十四条国家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者风险基金,其资金来源由国家、地方、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用于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二十六条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应当依法由合同约定该科技成果有关权益的归属。合同未作约定的,按照下列原则办理:
(一)在合作转化中无新的发明创造的,该科技成果的权益,归该科技成果完成单位;
(二)在合作转化中产生新的发明创造的,该新发明创造的权益归合作各方共有;
(三)对合作转化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各方都有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权利,转让该科技成果应经合作各方同意。
第二十七条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各方应当就保守技术秘密达成协议;当事人不得违反协议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技术秘密的要求,披露、允许他人使用该技术。
技术交易场所或者中介机构对其在从事代理或者居间服务中知悉的有关当事人的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
2002年3月,由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对在国家的科研经费支持下完成的科技成果产权的归属问题做了明确规定:
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以外,国家授予科研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可以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国家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10年(1991—2000)成就
1. 超常的发展速度。按53个国家高新区统计,200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209亿元,是1991年的105倍,平均年增长率为67.8%。
2. 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利税总额是1991年的88.8倍,达到1057亿元。人均工业产值31.6万元,是1991年的5.1倍,是2000年全国平均值的10倍多。
3. 突出的社会效益。在高新区内创造了251万个就业岗位,拉动区外就业人数为直接就业人数的5倍。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迅速提高。1999年,苏州占46%、吉林占39%、绵阳占31%、北京占27%、南京占27%、西安占22%、武汉占21%、深圳占11%,有效地改变着当地的产业结构。
4. 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至2000年底,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达1252家,过10亿元的143家,百亿元以上的6家。
5. 开发了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达70%以上,近600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外,参与国际竞争。2000年出口创汇186亿美元,是1991年的103倍,1995年的6.3倍。
6. 聚集了大批科技产业化人才。至2000年底,高新区内大专以上科技人员83万人,其中工程师以上40.8万名,硕士近5.2万名,博士9000多名,吸引留学归国人员9700名。
7. 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高新区的建立,全面推进和深化了科教体制、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全方位推进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拾』 说明我国为什么要修订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2002年12月28日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20.《关于加强科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