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夏商周断代工程标志性成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标志性成果可知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从原来的公元前841年向前推进了1229年,由此可知我国有确切纪年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
❷ 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对已有塌陷资料的抽象、归纳和总结,对铁路沿线铁路振动现象的实地测试,对室内水波动力学效应的试验,以及对典型塌陷类型的三维数值模拟,作者对岩溶地区的多发灾害——岩溶塌陷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已有塌陷资料的抽象、归纳和总结,对岩溶塌陷的地质概化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包括对于岩溶塌陷的盖层及其组合类型的研究,地下水面位于盖层中不同位置时的研究,以及基岩介质中空隙分布类型不同的地质概化研究。
(2)针对特定的岩溶致塌地质和力学环境条件,归纳和总结了致塌过程中的各种力学条件的相互作用和叠加组合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力学耦合模式。根据概化模型的研究和力学耦合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岩溶致塌机制。
(3)典型机理模型的专门研究。从野外试验及室内试验着手,结合实例的数值模拟,对典型的塌陷类型进行专门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在静荷载下土洞的塌陷与抽水情形下的塌陷不同,相比之下表现为更具偶发性。通过静荷载条件下土洞稳定的数值模拟,对其致塌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通过静荷载大小的致塌效应、地形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下渗的致塌过程的对比,对静荷载条件下影响岩溶塌陷的最敏感因素进行了研究;为了解土洞塌陷时土层的临界力学性质,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致塌临界条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B.以岩溶塌陷的地质概化模型及室内水波动试验为基础,对地下水位受迫下降时土洞在盖层中力学效应进行专门研究;通过实例的分析及数学推导,对地下水位上升时的岩溶致塌现象进行了研究,特别对气爆塌陷发育的判据进行了理论推导及论述,对水位恢复时塌陷区的土层最大安全厚度的数学表达式进行了研究;还通过抽水情形下致塌的典型实例研究,针对典型地质概化模型(包括单一阻水型盖层概化模型、单一透水型概化模型、阻-透型概化模型)下的塌陷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针对塌陷过程中土洞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多土洞存在时的致塌过程研究;另外,也对岩溶水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探讨。
C.针对铁路沿线岩溶塌陷的多发性,对振动致塌现象的预测评价问题进行了专门性研究。首先对铁路沿线土层中产生的振动特征进行了实测,以通过实测获取列车振动中的振波过程曲线、衰减特征、特定土层下的衰减系数、振动附加力的大小等,并通过室内试验标定了所测的振动附加力,且在数值模拟中对该附加力进行了验证。在对铁路沿线振动特征实测的基础上,对振动附加力致塌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铁路塌陷的致塌机理。为了对铁路振动致塌作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振动致塌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研究,对所提出的动力致塌机理及振动附加力的大小进行了验证。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加速度下铁路振动波在土层中的破坏效应进行了研究,对不同衰减系数下铁路振动波在土层中的破坏效应研究,对铁路振动波数值模拟中的波形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提出了振动致塌中的稳定敏感性因素及动力数值模拟中的不同波形特征及其适应范围。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对岩溶致塌的地质概化模型的研究中提出:对于岩溶塌陷机理的分析应以其所处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在不同的地下水条件下,同样的土-岩体,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失稳机制。提出了岩溶致塌的地质概化模型(包括盖层及基岩地质概化模型),分别将岩溶塌陷的地质条件概化为盖层中的7种模型及基岩中的4种模型,并对不同概化模型的致塌机制进行了分析。其中盖层地质概化模型为:①单一阻水盖层型地质概化模型,当岩溶水位位于盖层中时,为“软化-失托增荷-真空吸蚀”型致塌,当水位在盖层以下时,为“波动-气压差剥离”型致塌;②在单一透水型盖层概化模型情形下为“潜蚀-失托增荷-压差场潜蚀致塌”机制;③阻-透型盖层概化模型为“潜蚀-流土-气压差场”机制;④无盖层的地质概化模型;⑤透-阻型盖层概化模型,为“软化-气压差场-渗流流土”致塌机制;⑥阻-透-阻概化模型;⑦透-阻-透概化模型为“天窗”超临界水力坡降渗流流土致塌机制。岩溶介质中的地质概化模型为:①单层空洞地质概化模型;②多层空洞地质概化模型;③竖向洞穴地质概化模型;④均布空隙地质概化模型。
(2)通过对概化模型的研究,针对岩溶致塌中的作用力及其相互叠加耦合方式,提出了叠加耦合的5种模式,包括:①重力与静荷载叠加耦合模式;②单一阻水型盖层中水位下降时的叠加耦合模式;③单一透水型盖层渗透力场叠加耦合模式;④水位恢复时的叠加耦合模式;⑤岩溶致塌中的动荷载叠加耦合模式。
(3)在以上概化模型及耦合模式的基础上,将各塌陷类型下的致塌机制及机理模型总结为5种类型,包括:①水位下降致塌机理模型,其致塌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三种主要致塌机制,分别为失托增荷致塌机制、潜蚀致塌机制、真空吸蚀致塌机制;②水位恢复致塌机理模型,其致塌过程主要为气爆效应或水动效应致塌;③动荷载致塌机理模型,主要为“动荷载叠加耦合-破坏累积-重力致塌”机制及“液化”致塌机制(地震塌陷)等;④重力加载致塌机理模型,主要为重力剪断机制或“荷载与重力超强度致塌”机理;⑤地表水致塌机理模型,主要有“散解效应”及“软化效应”。
(4)通过对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进行的专门性研究,提出了该种条件下土洞的致塌机制为地表水引起的“软化”所致。通过对岩溶塌陷的敏感性研究,指出:静力的加载不是土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地表水的下渗导致土层的力学性质降低才是致塌的最敏感因素。
(5)在地下水位波动引发的岩溶塌陷的专门性研究中,通过研究得出,岩溶区地下水位受迫下降至基岩面以下时的附加力在一定范围内与在基岩面以上一样,等于水位下降的幅度值,与盖层下基岩中洞穴的形态及体积无关。岩溶空洞在岩溶致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增大了基岩的渗透性,也使土粒得到迅速搬运。提出了压力释放系数在岩溶塌陷中起着重要作用。
A.通过对已有岩溶气爆塌陷实例的分析,提出了气爆塌陷的三个发育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正压形成阶段;第二阶段,土层破坏阶段;第三阶段,气压快速释放及塌陷阶段。
B.根据岩溶空腔的发育特征,用波-马气体方程式对水位恢复时气爆效应中所产生的附加力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气爆塌陷的判据为:
Kp=(py-p0)-τ-γth>0
C.对正压气爆条件中土层的最大安全厚度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其计算公式: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D.通过对水位波动力学效应的研究,提出了“水动效应”的概念。
(6)运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复杂的岩溶塌陷机理及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探讨了FLAC3D三维数值模拟应用于岩溶塌陷的模拟技术及方法,为岩溶塌陷的客观评价及预测开辟了有效途径。
A.在研究中成功地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机制进行了模拟和验证。指出了影响这类致塌的最敏感因素为地表水的下渗因素。
B.在研究中成功地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所提出的典型概化模型的致塌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包括:单一阻水盖层模型的抽水致塌过程,阻-透型盖层下的抽水致塌过程,单一透水型盖层下的抽水致塌过程,并对各致塌过程中的受力特征进行了比较。
C.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成功地模拟了列车振动所导致的岩溶塌陷过程,验证了所提出的致塌机理;通过波形特征、加速度、衰减系数的数值模拟研究,提出在影响动力致塌过程的诸因素中,衰减系数是最敏感的因素。
(7)通过铁路振动波型及在土层中附加力的测试,提出了铁路振动的致塌机制为:“动荷载叠加耦合—破坏累积—重力致塌”机制。同时,得到了铁路振动下的振波过程、振幅大小、频率及在土层中形成的附加力大小,以及衰减系数,并提出:铁路振动下振波具有脉冲波的特征;通过标定后指出:列车振动在地表处产生的应力大小在1~3kN/m2之间,该值在数值模拟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❸ 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科研成果评价指对科研成果的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实际应用和成熟程度版等予以客观的、具体的、恰当的权评价。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方法:从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评审。对不同类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侧重,但不能偏废。对基础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学术价值;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研究印发展研究成果)应侧重于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在成果具体评价上,必须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原则。
❹ 国家级汇总主要内容
(一)确认国家级汇总单元图
(1)为确保省际相互衔接,在国土资源部1:50万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图基础上,提取江苏省行政边界、河流、道路等基础地理信息,以省级分等单元图为基础,编制形成江苏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底图。
(2)与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相一致,江苏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单元共计12026个,总面积为5016273.63公顷(基期年为2000年)。
(二)建立省级单元和国家级汇总单元的对应关系
依据省级单元和国家级汇总单元的空间位置关系,建立省级单元和国家级汇总单元的对应关系,将省级单元的编号转换为国家级汇总单元编号,根据对应关系确定国家级汇总单元的分等因素属性,同时,按照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成果数据库建库标准的统一要求设置各要素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和字段长度,并统一小数位数和统计单位。
(三)实现省等向国家等平衡转换
1.建立省级农用地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的相关关系
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采用江苏省省级分等成果中的等指数与按等折算中调查得到的实际标准粮产量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分析实际标准粮产量与省级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的相关关系,通过检验和剔除异常样点,最终确定江苏省的省级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三个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均较好,拟合度检验的可决系数(R2)分别达到0.7110,0.6508和0.9970,具体如下:
(1)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回归方程:
y=0.1936x+400.1 (R2=0.7110)
(2)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回归方程:
y=0.2049x+451.93 (R2=0.6508)
(3)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回归方程:
y=0.1924x+398.68 (R2=0.9970)
2.确定省级农用地等指数向国家级农用地等指数平衡转换的相关参数
按照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应用全国统一的等别划分标准:国家级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划分标准(标准粮产量=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0.25)、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划分标准(标准粮产量=农用地利用(经济)等指数×0.5),确定了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省级等指数向国家级等指数平衡转换规则如下:
国家级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省级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0.7744+1600.4
国家级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省级农用地利用等指数×0.4098+903.86
国家级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省级农用地经济等指数×0.3848+797.36
3.确定国家级等别
国家级等别划分标准基础: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农用地等指数的大小反映了农用地等别的高低(与查田定产的本质区别)。
国家级等别划分原则:按照各省(区、市)农用地等指数对应的标准粮产量水平划定各省(区、市)农用地的国家级等别范围。
依据等指数平衡转换规则,国家级成果汇总后要实现:国家1等地,标准粮产量水平低于50千克/亩;国家2等地,标准粮产量水平在50~100千克/亩之间;相邻国家级等别,平均标准粮产量水平差异为50千克/亩。最终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确定按照200分的等间距划分国家级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按照100分的等间距划分国家级农用地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全国农用地等别共划分为30个。
通过计算江苏省汇总单元的国家级等指数,确定其国家级等别,建立了省级等别和国家级等别的对应关系,分别形成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的省级等别与国家级等别对应关系统计表(表3-23~表3-25)。
表3-23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省级等别与国家级等别对应关系统计表(自然质量等别)
表3-24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省级等别与国家级等别对应关系统计表(利用等别)
表3-25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省级等别与国家级等别对应关系统计表(经济等别)
4.建立江苏省农用地分等成果国家级汇总数据库
以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省级数据库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要求,增添国家级等别属性;从省级成果中提取标准耕作制度、熟制、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自然质量分值等属性数据予以添加,同时,将省级成果的6个二级指标区(太湖平原区、宁镇扬丘陵区、沿江平原区、沿海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和徐淮平原区)归并为3个国家级成果的二级指标区(沿江平原区、江淮平原区和黄淮平原区),从而形成江苏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数据库,统计结果见附录1。
5.编制江苏省1:50万国家级汇总图件
在江苏省农用地分等成果国家级汇总数据库基础上,按照统一的制图规范,编绘形成1:50万江苏省国家级汇总图件,农用地分等国家级等别图见附录2。
❺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地学问题,本书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
1.区域地质环境评价
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实地调查、钻孔勘探、物探、岩土分析、水样化验等手段,搞清了整个区域地表及地下的地质环境条件,特别是对区内比较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如天然地基承载力、饱和砂土液化、软土、盐碱土等方面,开展了重点研究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区,为今后黄河三角洲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建设,特别是城市的规划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海岸带的侵蚀研究
利用RS和GI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近30年的海岸带变迁规律进行了重点研究,对清水沟流路沙嘴附近海岸线、刁口地区海岸线和黄河港地区海岸线的不同类型变化规律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海岸线预测分析;对整个三角洲海岸带的侵蚀淤积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侵蚀和淤积模式。
3.石油污染调查
对油气聚集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体和河流、水库、海洋、地下水等不同类型水体中石油污染的分布范围、危害程度、扩散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制定有关采油条件下的环境保护规划、供水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等提供了依据。
4.农业生态地质调查
研究了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生态农业土壤环境、生态农业地质类型,进行了生态农业地质工程区划。研究提出应对农业地质环境变化的对策和评价建议,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安全农业体系等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地热资源的调查
对区内地热资源的形成、分布、资源量、开发利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6.地质旅游资源调查
对区内的旅游地学资源、地质遗迹的种类和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调查,同时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布局和旅游路线进行了规划。
7.地下水环境调查
对区内地下水的埋藏、类型、分布、动态、资源量、开发与污染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包括引黄蓄水、节水、人工调蓄增加地下水可采资源、微咸水利用、污废水处理、引黄灌区尾水利用等,这些措施对于缓解黄河三角洲的供水紧张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8.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了各种地质环境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并实现了数字化图件与数据库的连接;建立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为系统、动态提取黄河三角洲的空间地学信息,尤其是多因素叠置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❻ 项目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研究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研究报告、检验报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查新报告、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购销合同、用户报告、知识产权、其他附件资料等几个方面。
❼ 包括内容,成果、主要收获等
收获,原指取得成熟的农作物,比喻心得、成绩、战果等。
❽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整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土地利用现来状调查成果整理是源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过程中的土地面积汇总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的编制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或说明书的编写等工作。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束后,整理的主要成果资料有:
(1)县、乡、村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和以土地权属单位划分的土地面积统计表。
(2)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分幅的土地权属界线图。
(3)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
(4)县、乡土地边界接合图表。
(5)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和争议原由书。
❾ 夏商周断代工程标志性成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00年11月9日夏来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源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标志性成果可知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从原来的公元前841年向前推进了1229年,由此可知我国有确切纪年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