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5个神话故事、科技成果
5个中抄国神话故事:
1、女娲补天(主人公:女娲)
2、后羿射日(主人公:后羿)
3、盘古开天辟地(主人公:盘古)
4、嫦娥奔月(主人公:嫦娥)
5、吴刚伐桂(主人公:吴刚)
5个科技成果
1、火箭
2、航天飞船
3、电脑
4、悬浮列车
5、手机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❷ 有没有努力与好成果的小故事五十字的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内上大显身手。容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❸ 怎么写(自己的读书故事,读书经历,读书感悟,读书成果800左右)参考作文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而且确, 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个人,是一个不能进步的个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读书能带来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培养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工作中写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而且通过读书对词句的积累,文章的书写也更加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多读书,可以使你显得有礼有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仿若翩翩君子、窈窕佳人,不愧为新生代逆袭成为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最佳选择。
多读书,可以让你增加见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见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在职场之路,愈走愈远,不断提升自我的高度,修炼心性,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当你融入社会的同时,你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困惑,读书,让你领会更多处事处人的哲理,通晓天地运行的真理,探索宇宙自然的哲学,融汇人、环境的力量,对于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考问都从容面对,在职场、生活、家庭面面俱到,无往而不胜,真可谓是牛!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良辰美景,赏心悦事,此为人间四美,通过读书,让我们体会在繁华浮躁的喧嚣都市中那一刻难得的清净,细细回味,彷佛脱离一切,庄梦化蝶物我两忘的宁静,又有扶摇直上逍遥万里的酣畅。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在和他人所见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路,也不错过他人遇到的、我们就不局限于视野无法领略的画面,古人就有“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
有的家人可能会说:工作那么多,都等着要完成,那有时间看书?其实只要你肯挤时间来读书,就不愁没有时间。就像大文学家鲁迅先生所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把别人喝咖啡、午休、聊天发呆等工作余隙或是等回家后的空闲时间,用在读书会上,多利用节假日等点滴时间来读书。每天一小时,积少成多,积沙成塔。人生的成就,多在于业余对于生活的积累。在这里,同大家分享一句“你的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在哪里”,与诸君共勉!
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极致。一本好书,一杯香茗,便可送走一个苍白的早晨或风雪黄昏。朱自清大师说:“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这浓浓的滋味就是书味,读书之味。真个是:“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人生乐趣在读书,有书为伴心甘甜。读好书,能知晓人生之难,体味天地之大,寂寞而不孤,受苦而不悲,受创而不馁,受宠而不惊,如闲云野鹤,保持着一种雍容雅怡,潇洒达观的境界。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书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朋友,是这个世界能馈赠的最好、最优秀的礼物。
我们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让我们以审视的目光阅读书籍,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
❹ 科技成果和发明的有趣故事
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地享受着新发明带给我们的欢乐和便捷。版科学发明一直都在推动着权人类文明的进程。迄今为止,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需要经过发明者的不断探索和勤奋努力。一项新发明背后,往往有着一个或有趣或艰辛的故事。这本书在浩瀚的人类科学成果中精选了近百个动人的插图及启发思维的“成长时光”,为我详述这些发明的幕后故事,帮助我认识那些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你知道肥皂是什么人发明的吗?告诉你不是科学家,而是厨师。因为他想掩盖自己的失误,无意中把炉灰和油混在了一起,从而发明出了肥皂。很多的发明都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出自于一个普通人之手。所以它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还有你知道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钢笔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它呀是在一次签合同的时候一位客户发明出来的。因为笔尖漏下的一滴墨水毁掉了一笔生意,这事多么令人气恼啊!可是,瓦特曼并没有只顾着抱怨运气不好,而是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最终发明出了第一枝不会漏水的自来水钢笔。这件事告诉我,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并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难题,才会获得成功。
❺ 珍惜劳动成果的故事
锄禾日当午,复汗滴禾下土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著名的诗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说的就是劳动的辛苦,劳动的收获和付出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劳动成果,因为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汗水。
类似这样的啦,很好开头的啦,祝你成功
❻ 名人珍惜劳动成果的故事
邓小平爷爷植树
1985年的植树节,是令人难忘的日子。回
1985年的植树节,是令人难忘的日子。
这天,答万里无云,春风拂面。在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里,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手握铁锹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邓爷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今天,邓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❼ 废品小制作作文(要成果故事)
我长着一双短来粗的手,人们都说源:“短粗的手笨拙,做出来的东西不好看。”可是我正好相反,偏喜欢做小制作,再难的小制作也难不倒我。
有一次,妈妈打完鸡蛋,我看见两半的蛋壳想:这白而光的蛋壳多好看呀,用它做个小制作一定很有意思。于是我把蛋壳洗干净,用剪刀把蛋壳剪平,在里面放上沙土让蛋壳稳住。我拿来纸,把纸剪成圆形,圆周旁边剪成锯齿,粘在蛋壳上。然后,又用纸剪成鸡头鸡尾,头部画上五彩缤纷的羽毛,还画上鲜红的鸡冠子,粘在蛋壳上,我觉得小鸡身上还少东西,仔细一看,是鸡尾上没有毛,我赶快画上了漂亮的羽毛,又画上翅膀和黄黄的小爪。啊!一只活波的小鸡在我眼前出现了。 =
我看着它,心里真高兴。看着看着,我仿佛听到小鸡在“叽叽叽”地叫着,好像在说:“谢谢你!”我又仿佛看到,这只活蹦乱跳的小鸡在愉快地吃食、玩耍。真惹人喜爱。
开学了,我把它交给了老师,老师表扬了我,说我的手真巧,还奖励了两块泡泡糖呢!托着这两块泡泡糖,我想:“我真感谢你呀,我这短粗的小手!是你使我做出了这么精美的小制作。”
❽ 改革开放以来巨大成就小故事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也是很多人改变人生命运的“黄金岁月”。对于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中国老百姓,可以说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30年我们走过的光辉历程,本报从本期起推出我省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果和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和讲述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故事和画面。
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生活的栖息地,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3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曾经,一家人挤在20平米的小屋里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房子作为我们生活的起居室,是一所温馨的处地。改革开放让我们告别了曾经住房紧张的局面,在谈及关于改革开放后的住房变化时,76岁高龄的杜大爷激动地对记者诉说着房子的故事。
杜大爷虽年已进入花甲,可精神非常好,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的思维好像一下被拉回到了那个荒凉、贫穷、饥饿的年代。“你看过电影《没事偷着乐》吗?看过你肯定记得这样的场景:一家老少挤在一间屋子里,要住上下铺;一大早起来,居民要排队抢着上厕所;为了子女结婚,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加盖屋里长着大树的小房……”这就是我以前的真实写照。杜大爷回忆说,改革开放前的住房十分紧张,单位没有条件分房,他们一家六口人只好租了一间二十平米的平房。“平房是用土坯修的,很简陋。墙是用土块砌的,上面的木头不算大,但还结实,可木头上面的竹子由于时间过久的原因断了或坏了,房子中间常裂开一条缝,土经常掉下来落在我们的头上。而且我们一家六口人根本住不下,平时,小孩只好跑到他同学家去睡觉。尤其是到了冬天,由于房子的密封性很差,我们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家里来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只好站着聊天,那时的情形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杜大爷说。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慢慢有了改观。最早是有些人在现在的湟光街道两旁盖起了二三层的小楼房。后来的几年间,楼房已经越来越普遍、越建越高了。现在我一个人有三间房子,而且面积很大、也很明亮。我们应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
激动总是会在一瞬间表达出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杜老大爷朴素的言语深刻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对我们生活改变。
平地起高楼
同样有此经历的侯聚物老人告诉记者,他是山西人,1954年随做生意的父亲来到西宁,刚来时,全家人住在“天主教堂”(现解放商场)后院的土坯房中。因为侯老上过小学,被招到西宁汽车一厂去上班。当时因为家里人多,侯老全家9口人就挤在30多平米的房子里。人多房少,没办法,侯老的爷爷又将30多平米的大房间用木板隔离成三间小房子,三个人住一小间。“我睡的那间和厨房连在一起,多日的烟熏火燎地把房子熏得黑糊糊的,很像现在的煤房。”
“当我在湟光看到三层小楼时,不禁叫出声,好高的楼啊……”侯老用手比划着,兴奋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1981年,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西宁汽车一厂盖起了第一栋家属楼,侯老有幸分到了楼房,60多平米,5楼。这时全家人终于有了一个舒舒服服睡觉的地方。随着侯老的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一个个走上工作岗位,现在他们又搬家了,是80多平米的房子。“改革让人民生活富裕了,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人们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侯老高兴地说。
破烂平房变成漂亮楼房
“学校以前最大的变化是以前破烂不堪的几排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栋漂亮的楼房。”某中学教师魏老师说。
回想起1990年上初中时的情景,今年35岁的魏老师说,以前学校的面貌真是惨不忍睹。学校的教学楼、宿舍门窗都是敞口的,没有天花板,冬天用砖头垒个土炉子,刚生火时满教室乌烟瘴气,根本没法上课。至于宿舍,为了安全,不能生火,一到晚自习下课,一路小跑回到宿舍,钻进冰冷的被窝,冻的直发抖。没办法,只好两个人挤到一个被窝里互相取暖。
“前几日有机会到母校转了转,看到了母校的变化,真让人惊喜。外观漂亮的教学楼,室内窗明几净,教室里真叫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而且宿舍也全部都是楼房,由以前的20多人的大宿舍变成了现在8个人的宿舍。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给人们的实惠,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魏老师很自信地说。
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房子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夜之间无数栋高楼拔地而起,看到这些像是在做梦一样。”今年28岁的中学教师孙延魁说。
孙延魁告诉记者,他老家是农村的,从他记事起,家里一直住着三间用木头盖的房子。但那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经常在半夜弄的一家人用尽了家里的锅碗瓢盆接漏雨。再后来孙延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执教,学校给他分了一间20平米的宿舍,虽然比在家时好了许多,但来几个朋友时免不了经常打地铺。去年,小孙在县城按揭贷款卖了一套房子。
家住西宁市经济开发区的李小姐今年25岁,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她在谈及自己的住房时,却显得格外轻松。
李小姐说,“我出生在80年代,是家里的独生女。所以在购房时,父母会为我做一定的考虑,比如先替我付首付款,或者为我买好房,但我更想靠银行贷款买房,因为我想自力更生。现在的住房环境相对于小时候好多了,以前虽然我们住的是小二楼,但环境各方面都不好,改革开放30年,青海的楼房由原来多层发展到了现在的十几层、几十层,我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过不了几年我也要考虑重新买房,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由过去的有房住发展到了追求居住环境优越。”
200多平米的房子, 新潮前卫的家用电器。这在西宁市民看来都是让人羡慕不已的,可只有李教授才知道其中的波波折折、酸甜苦辣。李教授永远忘不了当时远方亲戚到家中无处下脚的尴尬局面,也忘不了一家三口争着用书桌的“热闹”场景。作为高校教授的她,不知把床底那些厚厚的书搬了多少个来回,当她从90年代90多平米的房子,搬进200多平米的房子里。她不禁感叹到:“国家政策好,尤其是改革开放让我们百姓受了益,从以前要求房子宽敞到现在要求房子结构合理、物业服务周到,大家的消费观念正在一步步提高,真是可喜啊!”
数字见证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青海省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74平方米,到1988年,已增长到7.48平方米,平均每年以6.9%的速度在高速增长,到1997年人均居住面积已接近9.45平方米,至2003年,全省人均居住面积已增到16.9平方米……改革开放30年来,人均居住面积已番了九倍。据资料显示,2008年西宁市计划开工建设各类住房360万平方米,3.5万套。年末建成各类住房1.44万套,建成面积140万平方米;其中政策性住房建设26.16万平方米。这样的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
5月15日,西宁市二期工程经济适用房作为2008年西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计划,二期工程将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万平方米,其中配建廉租住房200套,预计年底前建成。二期工程的开工,标志着西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全省各地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据了解,西宁市此前开工建设的一期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和配建240套廉租住房项目,今年6月份符合申请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即可入住。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百姓一朝更比一朝好的生活。改革开放让我们在历史的变革中感到了温暖,感到了幸福,让我们继续向美好的生活奋力奔跑吧!
出国去挣“四大件”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出国人员一定不会忘记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的那个院子。院子内人头攒动,排长队等着报关的,交外汇券的,提货的——人人兴高采烈,旁人艳羡不已。院外边好多人围着门口,有看热闹的,有想换外汇的,忙得不亦乐乎。那个大院,正是出国人员服务公司的所在地。
拿外汇券买“洋货”的日子
“在安外大院,大门离仓库有二三百米的距离。每天早上,当警卫把门往外一开,黑压压的人群就拿着票往里跑,东西实在供不应求。”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国内免税部总经理池学锋至今还能清晰地想起当时的场景。
“那时候在讲改革开放,要把家门打开,让国外的一些文化先进来,咱们的人也要走出去。而中国要和世界交融在一起,首先要人员流动。那时,国内的物质需求非常旺盛,但生产能力很差,是短缺经济时代。有出国人员在国外买了电器等东西背回来,一是影响了国人形象,二是把钱花在国外比较可惜。所以就想了个办法,设立一个地方给出国人员提供服务,也同时收回外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环球》杂志记者分析了当时的背景。
据记者了解,当时到免税商店买东西,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要出国,并根据政策得到相应的可购买自用物品的数量,也就是所谓的“指标”;二是相对应的一些证明,比如护照等;三就是钱(外汇券)。
受欢迎的日货
“83年,国务院就批准成立了我们这家公司。在这个行业里,我们是领头羊。我们从国外,尤其是日本,把商品买进来,再按照有关免税的政策向出国人员提供商品。商品范围大到摩托车,小到电池,我们都有。出国人员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当时,人们都崇尚日本原装进口,我们有日本所有的牌子,索尼、松下、东芝、日立、三洋……”池学锋介绍说。
的确,在80年代,日本电器让国人趋之若鹜。人民银行一位李女士告诉记者:“1988年,我到澳大利亚出差,因为这次出国,得到了去免税店买一个"大件"的指标。我挑了好久,最后买了松下的彩电,质量相当好,是原产的,后来用了很多年”。
李女士所说的“大件”也是当时时兴的术语。池学锋介绍说:“免税店的商品最初分"大件"、"小件"和"不算件"三类。最初的时候,有旧"四大件",即电视、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大件"也升级了,变成彩电、音响、冰箱、洗衣机等等。"小件"则有吸尘器、电熨斗等。再后来,情况又变了,有的"小件"就不算件了,只分要件和不要件。政策是随着市场的需求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而变化的。”
一扇开了的窗
“80年代人们的愿望太简单了,就是改善现有的生活。怎么改善呢——想办法出国挣几大件。”有人这样形容那个时代的消费观。但就在这样朴素的消费观影响下,中国人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西方的一些文明随着他们的商品进入了中国家庭。中国曾经有一度崇尚西方,觉得人家什么都先进,咱们自己生产的什么都不靠谱。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撞击,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与国际交融的过程。”池学锋这样评价。
“在开放之前,中国注重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什么轻工业。而在那扇窗口打开了之后,国家开始制订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励轻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我们这样的渠道引进国外的原装产品,另一方面加紧走合资的道路,给合资的企业开了口子。于是,像松下这样的企业就变成了双轨制,一方面在日本维持它的生产线和研发,给我们提供原装的产品,另一方面一条腿踏进了中国,开始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相继建起了40多个厂。这就造就了国外原装品和合资品同步发展的格局。后来,国内厂家的基础技术和生产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产品就谈不上原装不原装了。我们就不做电器了。”
对于电器这块被放弃的业务,池学锋一点也不“心疼”。他认为,随着中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业务转向是必须的,而这种升级也是令人欣慰的。
他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如今他们的业务已经开始进入后消费时代,“原来我们的商品以日本产品为主,而现在主要以欧洲产品为主。我们开始走品牌、品位路线,当然,货真价优这个特点是始终保持的。”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00元的故事
说到改革开放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变化,当然要说到钱。要说到钱,就说100元在我经历中的意义吧,也许,这会让每个人想到自己那本小账,那些经历。
最早接近100元这个数字,是“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高中毕业了,大学不招生,城市也无法给青年人提供就业机会,就把青年们下放到农村去,自食其力,叫做“插队知识青年”。我自食其力在农村第一年的收入,大约有100元。其中实物收入是粮食300多斤,每斤约1角钱,现金收入约60多元。当然,粮食的黑市价每斤有1元多钱,但我自己张嘴塞肚皮还不够,哪能去卖?所以一年总收入就只有100元。我在生产队表现还好,当上了副队长,收入等级较高,每天挣工分9分,最高等级每天挣10分。因此,这也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农民的收入状态。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份工资是每月27元,军马场的仓库保管员,行政27级。拿了两年,军马场撤销了,调到部队另一个工程处。财务科说:“哪来的27级?一级工还相当于25级呢。”于是我变成一级工,升了两级,拿36元钱。再一年升到二级,拿42·1元。这个标准一直拿到我以后上完大学。42·1元的月工资是化学工业行业的工资,这是除了大学毕业生每月拿56元之外,青年职工中较高的工资了。这是个什么概念?我记得一个老工人给我扳着指头算账:“现在市场鸡蛋2角一个,我一月挣200个鸡蛋!”当年邓拓写了篇《一个鸡蛋的家当》被批斗撤职。其实中国老百姓没有金本位,就是“蛋本位”。也就是说,我刚参加工作的工资是每月100个鸡蛋,到改革开放前变成了每月挣200个鸡蛋。这就是当时城市青年职工的生活水平,每月挣200个鸡蛋,已经不是一个鸡蛋的家当了,我心满意足。要问我当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我说过,“唉,如果正常升工资,再加运气好当个官,到退休能每月挣100元钱多好!”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工资还没涨,我上大学了。上了大学还发表作品了,发表作品挣稿费,收发室小黑板上常有“叶延滨”3个字,同班同学也有几个奋起写作。写作还得全国奖了。1981年,还是个大学生的我,风风光光在中央首长手上领了奖状。不仅有奖状,还有奖金。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国家级奖金100元。少吗?那时我可真是不觉得少,两个半月的工资哪!从此之后,荣誉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奖状了,还有奖金。
1992年,我有幸成为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这专家称号与津贴有关,每月发给特殊津贴100元(刚开始我和另一位“年轻专家”每月只有50元,很快就变成100元)。这津贴在1993年相当于我工资的一半,按当年物价能买多少鸡蛋没算过,但毕竟一下子涨了50%的工资啊。
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100元面值的大钞。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工资奖金变成多少个100元了,人人心知肚明。100元就变成人人都熟悉的物件了,100元成了老百姓常招来挥去的平常物了。于是,在我的记忆中,100元从此不再有故事了。
❾ 科学家的成就故事
【牛顿】
事迹:牛顿1661年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年获文学士学位。随后两年在家乡躲避瘟疫。这两年里,他制定了一生大多数重要科学创造的蓝图。1667年回剑桥后当选为三一学院院委,次年获硕士学位。1669年任卢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任皇家造币厂监督,并移居伦敦。1703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他晚年潜心于自然哲学与神学。
成果:牛顿在科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微积分和经典力学的创建。
------------------------------------------
【爱因斯坦】
事迹: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成果: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
【居里夫人】
事迹:出生于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成果: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
------------------------------------------
【爱迪生】
事迹: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他一生只在学校里读过三个月的书,但他勤奋好学,勤于思考,并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一千多种成果,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发明大王”。
成果:一生约有两千种发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