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列举科技成就方面的有哪些
1、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在20世纪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更使得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主流。由于生物技术能够揭示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于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空间技术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应用卫星的广泛应用,人类开创了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勘测和空间科学、军事应用等前所未有的新领域空间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远距离通信、气象预报、资源普查、导航定位、农业生产、救援救灾、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
3、遥感技术
这是本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从遥远的地方去感觉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借助专门的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受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4、微电子技术
运用电子学基本规律,研究各种电子元件、器件设备和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及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就是电子技术。而微电子技术则是电子技术的微型化发展技术。
5、微波通讯
微波通常指波长从0.3米到10-3米,频率从109赫兹到3x11-11赫兹的电磁波。利用微波的性质可以制成体积小、方向性极高的天线系统,进行远距离通讯。微波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过电离层,通讯质量远高于短波,为宇宙通信、导航、定位以及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科技
⑵ 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的作用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 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 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⑶ 关于科技成果的作文200字
星期四的下午,我们全班同学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青少年科技馆举办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展。 在大厅里,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宇宙飞船模型和一些太空植物、太空食品。这些东西让我们大开了眼界,了解了更多的航天科学知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聂海胜叔叔送给科技馆的“神舟六号”和“嫦娥一号”。聂海胜搜索千里迢迢地从北京把航模送回来,让我们观看。他这样做是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这对我们是多大的激励呀!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勤奋学习,打好基础,绝不辜负海胜叔叔的期望! 看到这些航模,我更加为祖国的航天科技事业成果而感到自豪。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研制并发射成功到今天“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的圆满进行,短短几年,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端。中国,不愧为东方的巨龙!她正在神秘的天空中探索翱翔!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也将有自己的国际太空站,我们也能在天空中自由漫步,人类也可以住上太空旅馆、、、、、、 科技馆的老师还告诉我们科学家叔叔阿姨们为了研制飞船不分昼夜地工作,废寝忘食,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一个数据往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多位。听到这,我感到很惭愧,我平时做数学题不是抄错数字,就是忘写计算符号,做什么事都粗心马虎,结果每次考试都得不到优异的成绩。从今以后,我要像科学家叔叔阿姨们学习,克服这些坏毛病,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把所学过的知识牢牢掌握住,不论做什么事都争取不错半点差错。 这次参观虽然结束了,但是我却感到自己身负的重任。那就是:作为一名21世纪的新一代小学生,我要以聂海胜叔叔和科学家们为榜样,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⑷ 关于科学技术创造的成果的资料
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测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国探月工程将实现新突破。嫦娥四号任务将于今年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实现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勘察,谱写月球探测历史新篇章。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刘继忠介绍:
嫦娥四号今年的发射任务将分别于5月和1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计划5月发射中继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点放置卫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站之间的测控通信;12月发射着陆器和巡视器,在中继测控支持下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就位和巡视探测,科学探测数据再通过中继星转发至地面接收站,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②北斗卫星——密集发射 全球组网:
进入2018年,北斗卫星迎来高密度发射之年。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制和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进入发展新阶段:系统性能、卫星寿命、服务精度大为提升,提供服务的地区范围更广,进一步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将发射10多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建成基本系统,覆盖‘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到2020年,将发射30多颗卫星,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言人冉承其介绍。
③深海科考——“七龙”探海 更深更远: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新疆域。”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2018年对国家深海事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2018年,我国将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下功夫,力争在深海探索中占据先发优势。
深海装备,是深海大洋调查的有力保障。今年,会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无人无缆潜水器组成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为抓手,促进深海技术的创新突破。比如持续推进“蛟龙号”和“潜龙二号”的技术升级与应用。
④量子技术——通信计算 继续领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对外发布2017年度改变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入选。《自然》杂志为每一名入选者做了一篇新闻特写,其中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
毫无疑问,潘建伟是世界量子技术领域里最好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量子通信研究迅速从“跟跑”实现“领跑”,目前已领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国量子计算研究也迈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电技术——高温低温 全面发力:
核科技作为重要的科技领域,备受社会关注。岁末年初,核科技持续自主创新再结硕果,呈现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现象。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日前在京正式发布其自主研发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
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也传来捷报,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2号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扣盖成功。这意味着距离我国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用示范工程又迈进了一大步。
⑸ 关于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
1、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将投入使用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一个“大窝凼”里,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预计9月竣工,9月25日投入使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高分卫星是“天眼”观地,射电望远镜是“巨眼”观天。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它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对科学家们来说,FAST具有极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它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质暗能量、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2、空调和制冷
20世纪,卡里尔成立了一家公司,至今它仍是世界最大的空调公司之一。但空调发明后的20年,享受的一直都是机器,而不是人。
直到1924年,底特律的一家商场,常因天气闷热而有不少人晕倒,而首先安装了三台中央空调,此举大大成功,凉爽的环境使得人们的消费意欲大增。
自此,空调成为商家吸引顾客的有力工具,空调为人们服务的时代,正式来临了。随着空调和制冷系统变得更完善,工作和娱乐不再受制于天气,人类真的使环境适应了自己的需要。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电信号放大,从而使远程无线电通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945年问世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体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电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初开始)等发展阶段,80年代开始对新一代的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70年代中,巨型机的向量运算速度超过了每秒亿次;微机则进入了千家万户,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
当今,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3.9万亿次,而计算机互联网络则在2亿多网民的学习、研究、交流、贸易甚至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术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强度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在这种受激辐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超强光束就是激光。
继红宝石激光器之后,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气体激光器(1964年)、自由电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等相继问世。
5、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尔伯和史密斯发现细胞中有两种“工具酶”,能对dna进行“剪切”和“连接”;内森斯则使用工具酶首次实现了dna切割和组合。
dna的重组能创造性地利用生物资源,实现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征、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80年代以来,已获得上百种转基因动植物,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术(即生物工程)还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领域。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诞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现都是细胞工程的杰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则是酶工程的产品。
现代发酵工业始于青霉素的生产,现已大规模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等。至于根据需要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生产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优质蛋白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被誉为第二代基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