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地质勘查现状与成就
一、地质找矿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地质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找矿,为矿业迅速崛起服务。广大地质工作者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大庆油田的发现,使我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白云鄂博稀土—铁矿、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德兴铜矿等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勘查,为我国原材料工业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地质矿产工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先行和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为建立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了资源保障。近年来,尤其是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实行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探索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国务院批准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取得重大进展。在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等重点成矿区带形成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矿产资源后备勘查基地。海域和陆地新区油气及新能源调查取得新发现,对全国矿产勘查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截至2009年底,我国现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9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
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发现和评价了一批大型、超大型后备勘查基地,对全国矿产勘查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实施,新发现矿产地800余处,其中大型以上60处。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量(333+3341):铁矿石20亿吨、铜4054万吨、铅锌9518万吨、锡300万吨、钨69万吨、金1278吨、钾盐7124万吨。
大调查充分发挥在地质找矿中的先导作用,一批重大发现引导社会资金及时跟进。在华北陆块成矿区形成了100亿吨的铁矿资源远景区,在冈底斯成矿带形成了2000万吨以上的铜矿资源远景区。勘查了西藏驱龙铜矿、云南普朗铜矿、辽宁大台沟铁矿、安徽泥河铁矿、四川砂西银铅锌矿、新疆罗布泊钾盐、辽宁青城子金矿、青海大场金矿等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大型超大型矿床,评价了新疆白干湖钨锡矿、西藏金达铅锌银矿、湖南骑田岭锡矿、豫西南铅锌银矿、闽中铅锌矿等一批重要资源富集区。
目前,新疆罗布泊钾盐已开发形成生产基地,滇西北铜矿和西藏驱龙铜矿也在规划开发中。新疆伊犁、吐鲁番、内蒙古二连等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有望形成新的能源资源基地。
通过以大调查为先导的矿产勘查工作,深化了对16个重点成矿区带地质背景、成矿规律认识,确定了新疆祁漫塔格、西天山、西南天山乌拉根、内蒙古二连—东乌旗等10处资源远景良好的重点找矿工作区,和西藏班公湖—怒江(铜铅锌多金属)、扬子周缘(扬子型铅锌矿)、华北陆块(鞍山式铁矿)三个新的重点成矿区带,提出了东北松辽盆地外围、西北银额盆地、西南中上扬子盆地和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等四大油气资源新区。
二、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
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程度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实现了中比例尺陆域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获取了海量的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提升对地球的认知和探测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资源勘查、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含实测和修测)完成470万平方千米,为陆域面积的49%,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实现陆域全覆盖。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24.2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204万平方千米,为陆域面积的21%。
1:100万区域航磁调查和区域重力调查基本实现我国陆域覆盖。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完成106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400万平方千米,为可测面积的45%。1:20万航磁调查完成80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540万平方千米,为可测面积的58%。1:50万区域化探完成33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135万平方千米,为可测面积的16%。1:20万区域化探完成99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559万平方千米,为可测面积的74%。1:25万多目标区域化探完成160万平方千米,为可测面积的36%。
三、海洋地质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成功实施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初步预测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为185亿吨油当量。开展海洋油气新区调查,在南海北部发现厚度超万米的新生代沉积地层,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存在侏罗系一白垩系含油气系统,具有良好油气勘探前景。1:100万永暑礁幅、南通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示范图幅的完成,为全面开展我国管辖海域区域地质调查奠定基础。
四、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取得重要进展
完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北方主要盆地平原区地下水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查明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补给资源约为每年8840亿立方米,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为每年3530亿立方米。西部严重缺水和地方病地区地下水勘察,解决了1150多万人饮水难题。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勘查,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评价了43处大型、特大型远景水源地。初步查明西南岩溶石漠化现状,建立了80多处地下水开发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开展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为区域经济规划、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五、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预警工作成效显著,为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基础。相继开展了国家级和省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初步建立了重点地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体系。
完成了1640个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初步摸清了10多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圈定了防治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在西南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和湘鄂桂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62个县16平方千米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建立了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推进群测群防预警体系的建立和全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开展,2003~2008年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00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汾渭地区开展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初步建立了专业监测网络。完成全国重要矿山环境调查评估11万个,初步摸清了矿山环境现状,为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提供了依据。
六、地质工作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首次系统地获得了31个省(区、市)160万平方千米土地54种元素指标的高精度数据。全面调查了我国土地质量状况,取得了农田、河流、城市、湖泊湿地、浅海等生态系统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开展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质量评估,对土地进行地球化学等级划分,在科学合理施肥、名优特农产品开发、地方病防治、环境保护、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第四纪基础地质研究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城市地质调查系统查明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重大城市的地下三维地质结构,获得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面沉降、地下水开采等数据,对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城市三维可视化的地学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为城市规划、地下空间利用、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七、原创性地质科技成果丰硕
地质调查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共有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8个项目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青藏高原深部地壳结构与构造演化、高原隆升与古气候变迁等科学问题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划分了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揭示了岩石圈三维结构及演化规律。长兴、宜昌等8个“金钉子”剖面获得世界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科联的批准。以热河、关岭生物群为代表的古生物研究进入世界前沿,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6篇。编制出版了数十种全球、洲际、全国及区域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水文地质等系列图件。区域成矿理论研究、找矿模型研究和成矿体系、深部地质与结构探测、盐湖地质与盐湖资源、岩溶与环境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自主研发了多台套地质调查急需的勘查仪器装备,成功构建了深部找矿勘查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了一套实用的航空重力勘查系统,自主研制具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空氦光泵磁力仪,引进集成了实用化高精度机载POS系统,研制了手提式高灵敏度井中X射线荧光仪,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轻便普查型幅相仪系统和井中高精度质子磁力仪样机,全液压动力头岩心钻机,实现了空中—地面—地下立体勘查技术体系。特殊景观区化探系列方法技术在地质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浅覆盖区机动浅钻—化探方法技术体系成功实现了1:5万填图和异常查证工作。突破了航天高光谱—航空高光谱—地面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高光谱填图技术等立体光谱探测重点环节的关键技术。遥感异常提取技术体系和干涉雷达地面沉降监测技术体系,成功在全国矿产潜力评价和地面沉降监测中得到应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技术和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的研究进展,使我国区域化探研究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自主研发的钻具和护孔材料成功地承担了大陆科学钻探任务。难选冶铜、金、铁等矿产资源利用和尾矿二次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八、地质调查“走出去”初见成效
积极参加国际地科联、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海底管理局、CCOP等国际或地区性地学组织活动,与美国、加拿大、荷兰、俄罗斯、印度等26个国家的地调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牵头组织亚洲地质图、亚洲水文地质图、亚洲中部及邻区等国际合作编图,开展跨境成矿带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提出可供境外勘查开发的成矿远景区建议。建立完善了全球矿产资源数据库,收集了全球31个国家较完整的地质矿产信息、全球46万余条矿产地数据、20万个矿山信息、2000多家矿业公司信息;7000余条主要矿产的储量、产量和消费量数据以及境外投资环境和矿业法规等信息;已发布全球12个重要资源国家国别报告,并为国家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省(区、市)地勘局和矿业公司等160余家单位和部门提供了境外地质矿产部分图文数据服务。
九、公益性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迈出重要步伐
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全文上网累计8000余种,网上提供数据产品25种,资料数据目录11万种。网站访问量从2006年的2.8万人次上升到2008年的11.3万人次,增长近4倍。数据产品访问量由2006年的4万人次上升到2008年的30万人次,增长7.6倍。
2008年接待到馆阅者以及电子邮件接待阅者12万人次,是2001年的18倍。借阅资料份次是2001年的12倍。中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决策后,为重点工程施工设计单位提供报告复印13万页,电子图件复制1500幅,数据量24.8GB。
Ⅱ 主要地质成果
1.2005年勘查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勘查工作北起万家坡矿段P45线,南止于坝头上矿段P65线,属以往铂族元素找矿的空白地带和处女地。但所施工的5条勘探线共计6个钻孔,除ZK615孔因钻进深度未达含矿部位未发现PGE而外,其余钻孔均不同程度的发现了矿体,显示了区内良好的找矿前景,突破了前人找矿范围,扩大了矿床规模。
2)在勘查范围内,除坝头上岩体有部分露头之外,区内地表主要出露第四系覆盖层。深部钻探工程除ZK613孔分布于岩体露头之上外,其余5个钻孔均分布于盖层区内,在盖层区钻探工作成功地发现了铂矿体,为今后在盖层区内寻找盲矿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经验。
3)坝头上岩体属新街岩体第三堆积旋回,在第三堆积旋回岩体内发现铂矿体尚属首次,新增了矿体产出位置,扩大了矿床规模。
4)2005年勘查工作所获得的矿体,单层厚度和品位较前有所提高,ZK651钻孔揭露的单矿体最大穿越厚度13.8m,厚5.83m,ZK613孔5件样品Pt+Pd平均品位达1.304g/t。
2.基本地质认识
通过2005年勘查工作,结合矿区以往勘查成果,可以认为:
1)新街一带新发现的矿体与新街、万家坡矿段产出形式一致,呈多层状、叠瓦式产出,产状与岩体一致,为240°,∠62°~65°。矿石品位较前有所提高,单层厚度增大,矿体具有变富变厚趋势。
2)在含矿岩体顶、底部位及中部,后期辉绿辉长岩脉穿插较为频繁,底部尚见辉绿岩脉与石英正长岩脉穿插混染现象(ZK651孔)。在岩体西部的石英正长岩分布区(ZK615孔),其正长岩之下也有含矿岩体存在。在含矿岩体与上覆正长岩的接触带,出现含矿岩体与玄武岩、正长岩相互混染的现象。这种不同岩类的混染作用有利于成矿。
3)矿体与顶底板围岩大多呈渐变过渡,矿体与围岩岩性一致,与新街矿段和万家坡矿段相比较,前者矿体内大多有成分复杂的硫化物产出,而坝头上矿段硫化物少见,属难识别矿体。
4)含矿岩石粒度和岩性与矿区其他矿段有差异,坝头上矿段含矿岩石粒度一般较细,以中、细粒居多,岩石固结程度和硬度小,岩性以含橄辉长岩为主,含橄辉石岩次之,在矿区内属一种新的含矿岩石类型。
Ⅲ 地质成果
一、地质成果概述及成果分类
(一)地质成果概述
地质成果是地勘单位在我国领域内通过合法勘查活动,按规定申请登记后获得的可供进一步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勘查成果及与之相应的探矿权和优先采矿权的总称。它既不同于实物资产,也有别于无形资产,是一种与自然矿床(矿体)等资源型资产及探矿权、采矿权密不可分的知识性、信息性资产。
(二)地质成果分类
按其性质、用途不同,可以分为:
1.矿产地勘查报告
矿产地勘查报告,是指在特定区域或成矿区带或已知矿产地,按照地质勘查工作程序,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用文字、图件、表格等形式表述的阶段性勘查报告或最终勘查报告。按地质工作阶段(或工作程度)不同,划分为:
(1)地质普查成果,包括固体矿产普查报告;石油及海洋地质初查、概查、普查报告;1∶20万及小于1∶20万比例尺(不含区调)的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概查、普查报告。
(2)地质详查报告,包括固体矿产详查报告;水文地质详查报告;石油及海洋地质详查报告。
(3)地质勘探成果,包括固体矿产地质勘探报告;石油及海洋地质初勘、详勘、早期开发、油气田开发地质报告;水文地质勘探报告。
2.有价值的勘查资料
有价值的勘查资料,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勘查资料:
(1)以进行了地质勘查成果登记为基准,最早独立说明某一矿产地的地质状况,可作为矿产地发现权的证据。
(2)为其他地勘成果做出重大突破的不可缺少的早期成果。
(3)由某种勘探手段而获得的有价值的资料成果。
(4)能作为勘查登记的唯一依据。
3.实物成果
实物成果是指地质勘查单位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取得的可以单独评估入账的实物成果,具体包括:
(1)新发现的矿产地(点)、水源地;
(2)工业用油气井(探采井);
(3)探采结合扩孔水文成井。
地质成果按其所有权不同,可以分为:
(1)地勘单位自有地质成果,是指地勘单位使用自筹资金(包括主管部门投入的资金)等进行地质勘查工作,依法取得矿权的地质成果。
(2)国家地质成果,是指地勘单位使用国家预算资金(包括中央及省级财政预算)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其矿权属于国家的地质成果。
在现行会计制度中将地质成果视作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这主要是从地质成果具有无形资产的某些特性来考虑的:①地勘单位主要是承担国家预算内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质成果,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地勘单位不存在地质成果作为资产入账问题。地勘单位承担的社会地勘工作,除了以地质成果作为交换条件的地质项目外,也是一种劳务性的承发包关系,也不涉及地质成果入账问题。②地勘单位自筹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质成果,是以对外转让或投资为前提的,地勘单位报经批准将地质成果对外转让或用于投资,既是国家对地勘单位的追加投入,也是一种资产让渡行为。因此,必须将地质成果作为资产入账。③用于转让或投资的地质成果,同购入或自行开发取得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在获得目的上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出让,后者是为了持有。④地质成果实际上是地勘单位的工作成果,类似于企业的产成品,属于存货范畴。正因为如上原因,现行制度将地质成果视同地勘单位的一种特殊产品核算是合适的,并不是否定地质成果所具有的无形资产属性,也不构成与财务制度的矛盾;同时也便于与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范围一致。
二、地质成果的计价
(一)地质成果的计价
地质成果的计价是指地质成果的入账价值的确定。地勘单位拥有的各项地质成果并不是全部计价入账,只是用于自行开发、转让或向其他单位投资的地质成果,才予以计价入账。也就是说,地勘单位自筹资金进行勘查工作取得的地质成果以及报经批准用于对外转让或投资的国家地质成果,才应作为资产计价入账。因为地勘单位的自有地质成果,主要是用于自行开发、对外转让和投资;地勘单位使用国家预算资金取得的成果,在授权给地勘单位进行对外转让或投资时,既是国家对地勘单位的资产投入,也是国家对该项地质成果所有权的让渡,所以,都应该作为资产计价入账。
地勘单位的地质成果一般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地质成果的实际成本是指在取得地质成果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勘查、申请登记及为获得探矿权、优先采矿权所支付的总成本费用。按其来源不同,可作以下处理:
(1)地勘单位使用自筹资金自行勘查取得的,按其地质项目总成本以及申请登记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价入账。
(2)地勘单位购入的地质成果,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即买价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税费计价入账。
(3)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由国家作为资产投入用于对外投资或转让的国家地质成果,按评估确认价值或协议计价入账。
(二)地质成果入账时间
地勘单位应作为资产计价入账的地质成果,其入账时间也不同:
(1)地勘单位经批准准予转让、对外投资的国家地质成果,在转让、投资行为确立、产权发生转移时,按评估确认价值或协议价计价入账;平时以备查簿形式登记反映。
(2)购入的地质成果,在取得产权时,按实际支付价款加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税费计价入账。
(3)地勘单位自有地质成果,应于申请登记被主管机关批准后,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入账。
三、地质成果的会计处理
(一)科目设置
地勘单位应设置“地质成果”科目进行核算。该科目借方登记由各种渠道取得的地质成果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地质成果转让、投资等的减少数,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地质成果的结存数。
(二)地质成果取得
(1)自筹资金取得的地质成果。地勘单位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地质勘查取得的地质成果,其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应先在“地勘生产”科目进行归集,待地质项目完成验收、报告已备案,按规定的程序申请登记后,再按其实际成本,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地勘生产”科目。
(2)国家批准转入的地质成果。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用于对外投资或转让的国家地质成果,由于其实际成本费用已作为国家地勘工作支出由国家预算拨款核销,因此,地勘单位在取得国家授权时,应对该项地质成果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确认,以其评估确认价值作为地质成果入账价值。批准确认时,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国家基金”科目。
(3)购入的地质成果。地勘单位购入地质成果,按实际支付价款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税费计价入账。会计处理为,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地质成果转让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成果使用管理试行办法》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依法取得的矿产资源勘查成果实行有偿使用;有偿转让地质勘查成果必须经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转让价格以资产评估确认价值为基础,本着自愿、协商的原则确定。由于地勘单位地质成果的转让方式不一样,其转让收入的确定、会计处理方法也不一样。
(1)地勘单位以拍卖、出售等形式转让自有地质成果,以收取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凭据时确认收入的实现。按实际收取的转让价款,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经营收入——地质成果转让收入”科目;同时,按地质成果账面价值,结转地质成果实际成本,借记“经营成本——地质成果转让成本”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发生的交易费用及上缴税金,分别借记“经营费用”、“经营税金及附加”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
(2)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用国家地质成果对外进行有偿转让时,应在地质成果资料正式移交受让方验收签证同时收取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凭据时,确认转让收入的实现。由于国家地质成果资料转让实现的收入必须先扣除原已由国家预算拨款核销的实际成本(作为转增国家基金)后,其剩余部分才作为经营收入处理;如果没有剩余或者转让价格低于实际成本时,则应将全额转入国家基金。因此,其账务处理与转让自有地质成果账务处理是不一样的。将地质成果入账并计算差额(净收入)时,借记“地质成果”,贷记“国家基金”、“经营收入——地质成果转让收入”;支付交易费时,借记“经营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收到转让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如低于实际成本,则按转让价款全额转入国家基金即可。
(四)地质成果长期投资
1.科目设置及核算方法
地勘单位以自有或国家地质成果作为投出资产,与其他单位联营或折价入股,或者投给多种经营企业,应在“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核算内容应包括地质成果的投出、收益和收回等。视其对被投资单位有实际控制权与否,如有实际控制权,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2.在成本法下地质成果对外投资的核算
(1)地质成果投资投出的核算
① 以自有地质成果进行投资,按合同价或协议确定价值,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当合同价或协议价大于地质成果账面价值时,按合同价借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地质成果”科目,按其合同价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地勘发展基金”科目;当合同或协议价小于地质成果账面价值时,按合同价借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地勘发展基金”科目,按地质成果账面价值贷记“地质成果”科目。
② 以国家地质成果投资,按评估确认价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国家基金”科目;同时,借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
(2)地质成果投资收益的核算
地勘单位以地质成果进行长期投资取得的收益,主要是联营单位分来的利润收入或被投资单位派发的股利。这两部分收益与其他长期投资收益一样,在“投资收益”科目中进行核算。收到联营单位分来的利润或被投资单位派发的股利时,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3)地质成果投资收回的核算
地勘单位用地质成果对外进行投资,联营期满或转让股权收回投资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项投资的账面金额贷记“长期投资”科目;收回金额与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如属自有地质成果,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如属国家地质成果,借记或贷记“国家基金”科目。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① 以自有地质成果进行长期投资,当收回的投资金额大于该项地质成果投资的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当收回的投资金额小于该项地质成果投资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投资收益”,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科目。
② 以国家地质成果进行长期投资,当收回的投资金额大于该项地质成果投资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国家基金”科目;当收回的金额小于该项地质成果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国家基金”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科目。
3.在权益法下地质成果对外投资的核算
地勘单位采用权益法进行地质成果投资的核算,其会计处理方法与成本法有所不同,可参照长期投资中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在此不再赘述。
(五)地质成果摊销的会计处理
1.地质成果摊销期限的确定
地勘单位已登记入账的地质成果用于自行开发的,应在其收益期限内平均等额摊销。由于开发性地质成果的受益期限与矿产地有效开采年限密切相关,一般可根据预计矿山服务年限加以确定,没有服务年限的,按预计受益期限不短于10年期间内摊销。
2.地质成果摊销的账务处理
地勘单位自行开发的地质成果,应从开始开发利用之月起,在其有效服务年限内分期等额摊入管理费用。其账务处理为:地质成果转入自行开发利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先转入无形资产,再按每月地质成果的应摊销金额,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Ⅳ (一)地质调查成果主要类型
1.地学图件
包括地质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图像等各类图件。地质图是地质调查机构最主要的产品之一。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质图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地质科学理论不断更新,地质调查技术不断进步,地质图需要及时更新与换代。
根据用户的需要,可以利用基础数据资料生成众多类型的专题图件。
2.地学数据库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地质调查产品逐步发展为纸介质产品与数字化产品共存,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例如,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地球化学数据库、地球物理数据库、全国地质年代数据库等是地学信息服务的重要产品,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国家往往拥有包括多专业、海量数据的各类数据库。
3.矿产资源报告
各国地质调查机构都承担国内外矿产资源分析、预测研究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每年都要出版《Minerals Yearbook》、《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等。
4.系列出版物和专题报告
发达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一般非常重视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出版各类专题报告、专著、论文。为了宣传地学基础知识,还编写地学科普读物。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采用情况通报(Fact Sheets)、公开文件报告(Open-File Reports)、通告(Circulars)、展板(Posters)、论文(Papers)等形式发布成果;加拿大地质调查局有公开文件(Open Files)、当前研究(Current Research)、通报(Bulletins)、综合报告(Miscel1aneous Reports)、论文(Papers)、经济地质报告(Economic Geology Reports)和论文集(Memoirs)等平台提供研究成果;英国有《Earthwise》、《Earthworks》等刊物。
Ⅳ 地面地质调查及主要成果
(一)地面地质调查历程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先后有李四光(1922)、王竹泉(1924)、翁文灏和计荣森(1932)、谢家荣(1947)、徐嘉炜(1956)、张文堂(1962)、华德昌(1965)等在合肥盆地做过地层研究工作,325地质队(1974)等在合肥盆地及其周边进行过地质调查。
1958年,地质部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安徽区队成立,以合肥盆地为重点进行了1:20万石油地质调查。
1999年,胜利石油管理局介入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之后,为配合地震解释及综合研究,于2000年与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协作,进行了8条区域地质廊带剖面(1:5000)的测制(图1-3),其中东西向4条,自西向东为HF99-620、650、700、748线,南北向4条,自南而北为HF99-317、340、365、396线,累计180km。2001年又协作完成了大别山山前150km地质廊带剖面(1∶5000)的测制工作(图1-3)。
图1-3合肥盆地区域地质调柘测线位置图
(二)区域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
2000~2001年,在合肥盆地及其周边累计完成330km的地面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通过系统的ESR测年,结合沉积相的研究,确定了霍山一带侏罗系三尖铺组(J1+2s)、凤凰台组(J3f)与肥西一带的侏罗系防虎山组(J1f)、圆筒山(J2y)、周公山组(J3z)属于同期异相沉积。
(2)通过岩性组合、砾石成分、接触关系、沉积相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发现毛坦厂组(K1m)火山岩与沉火山碎屑岩、沉积岩之间呈穿插接触关系。
(3)证实了霍山县团山一带下白垩统黑石渡组(K1h)与下伏中—下侏罗统三尖铺组(J1+2s)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4)发现和确定了盆地内早白垩世地层中存在近EW向小背斜(长丰双墩、定远土山背斜)及北NE向复式背斜(如定远雨林集复式背斜)。其成因与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等的活动有关。
以往关于盆地内中、新生界褶皱的资料极少,本次工作发现的一些褶皱构造如下:
周家凹向斜:位于六安市南27km左右,HF99-650线中部。核部为晚侏罗世凤凰台组(J3f),翼部为中—下侏罗统三尖铺组(J1+2s),长度估计在20km以上,轴迹方向近EW向,向西抬起。由于古新世定远组(Ed)的覆盖,致使北翼出露不全,南翼倾角10°~20°,北翼倾角10°~15°,轴面直立,为直立褶皱。
紫蓬山向斜:位于肥西县城西15km的紫蓬山,HF99-700线中段北部。核部、翼部地层均为上侏罗统周公山组(J3z),轴迹方向近EW向,向西仰起,估计长度大于3km。由于第四系覆盖,致使北翼地层出露不全。南翼倾角以20°~35°为主,北翼倾角10°~15°,轴面微向南倾,为直立褶曲。
双墩背斜:位于长丰县双墩集附近,亦称为吴山庙鼻状构造。核部、翼部地层均由下白垩统朱巷组(K1z)构成,长约11km,宽10km,轴迹方向近EW,向东倾伏,北翼倾角为10°左右,向东转折端倾角为100~280,由于第四系覆盖,南翼情况尚不明确。
南店子背斜:位于定远县南东12km南店子。核部地层为上白垩统响导铺组(K2x),翼部地层为上白垩统张桥组(K2z)。轴迹方向为60°,向南西倾伏,估计长度6km。由于第四系覆盖,致使地层出露较差,仅据零星露头点确定,南东翼为10°,北西翼倾角为9°,轴面直立,为直立褶曲。
土山背斜:位于定远县南东12km处的土山。核部、翼部地层均为上白垩统响导铺组(K2x),轴迹方向为105°,向西倾伏。由于第四系覆盖,展布长度不明。北翼倾角为20°,南翼倾角为10°,轴面略向南倾,为直立褶曲。该褶曲系当地群众挖水渠时揭露整个核部(图版Ⅱ-1)。
雨林集背斜:位于定远县城东17km的雨林集。核部地层为下白垩统朱巷组(K1z),翼部由上白垩统响导铺组(K2x)构成,宽8km,长约10km,轴迹呈NE向,向南倾伏。由于第四系覆盖而展布情况不明,往北被下第三系定远组(Ed)覆盖而不清楚。东翼倾角为10°左右,西翼倾角为14°左右,轴面近直立,为直立褶曲。
(5)通过剖面测制和走向追索,肯定了合肥盆地北缘在西三十里店以北近EW向定远断裂的存在,该断层导致了定远早三纪盆地北部的不完整,否定了该断裂为同沉积断层的看法,推测应属于第三纪之后的断层。
(6)首次在肥西县周公山一带发现了一系列较平缓、与层面交角不大的顺层滑覆构造,不仅在地层产状向北倾的较平缓地层中发育,而且在地层南倾的较平缓地层中亦发现了向北的滑覆面,表明这期滑覆应早于肥西-韩摆渡断裂以北的侏罗纪地层中近EW向向斜的形成时间。
(7)发现了霍邱县白大山以南青白臼系刘老碑组存在一系列变形,而往北不足10km的霍邱县四十里长山一带在相同层位中未见此现象,结合HF99-748线刘老碑组也未出现变形的实际,可以肯定该处变形与肥中断裂的活动有关。
(8)通过工作,肯定了印支面以下存在由南向北的推覆构造,其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应与大别造山带仰冲推覆有关。
(9)首次在合肥盆地南缘霍山县与儿街东的下白垩统黑石渡组砂岩裂隙中发现了沥青,为确定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10)在盆地南缘的金寨县、霍山县等地发现了与大别造山带冲断作用有关的地质现象,为研究大别造山带与合肥盆地之间的耦合关系奠定了基础。
Ⅵ 成果地质资料的后期整理
1.质量要求
成果地质资料与原本地质资料质量要求有区别:
载体要求上的区别:原本地质资料纸张要求为无酸纸张,原图一般要求透明图聚乙烯质底,而成果地质资料70克印刷纸张即可。没有无酸要求。字迹要求上的区别:原本地质资料的字迹,要求着墨牢靠,墨迹耐久;成果地质资料的字迹可是打印机输出的喷墨,可以是激光打印字迹,可以是小型印刷机印刷,其图件可以是机出打印件,可以是正轨印刷厂的印刷件,还可以是兰晒图、复印图。能看清、方便利用即可,对墨迹无特殊要求。
装订要求上的区别:原本地质资料要求线装,规格是三孔一线,也可用不锈钢订书针装订;成果地质资料无特殊要求,普通的印刷装订和一般的订书机装订都行。
份数要求上的区别:原本地质资料归档一份,而成果地质资料归档多份,除了归档份数外,还可在库房里暂存多份,以替换利用率高而遭受磨损的成果资料。成果地质资料还可根据需要分发给相关科研生产部门,只需办理领用手续即可。
2.成果地质资料的后期鉴定
对日常馆内的成果地质资料的鉴定基本没有工作量,微调而已。日常对因借用而磨损而不能继续供借阅利用件,从成果地质资料的暂存库内拿出备用件进行替换,或电子件打印出一份纸质件进行替换,从暂存部分拿出来替换归档的成果资料,用被替换旧资料的档号,被替换的旧资料淘汰出局,备案销毁。
成果资料没有确定的保管期限要求,以满足日常借阅确定归档份数。
成果资料有保密要求,同一档资料,对不同密级的成果资料分盒保存,防止借阅时泄密。
成果资料分类与原本资料相同,但编号不可能同步。在归档清单与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中多了“份数”一栏。因为成果资料为了满足借阅要求,往往归档多份,各馆藏单位一般按实际借阅需求情况决定归档份数。实际情况是指:借阅利用率情况。
成果资料编目独立成册,与原本资料目录分开管理。
Ⅶ 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
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含义
广义上,地质调查成果可以表述为:在一定的地质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地质方法和手段,由专门的地质技术人员对客观地质体取得的认识。在社会经济的应用当中,地质成果是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阶段性或最终的矿产资源储量和地质资料”。
在上述的成果定义中,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理解:
(1)地质调查成果是在一定的地质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不同的客观地质体,需要不同的地质理论,地质理论与客观地质体相一致。如在岩浆岩区开展地质工作,必须运用岩浆岩地质学理论指导地质工作。
(2)运用一定的地质方法和手段。不同的地质工作、不同的地质工作阶段需要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如地质填图、钻探、物探、化探等。
(3)地质工作的对象是客观地质体。这个客观地质体主要是指地球上的客观地质体,因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原料仍然来源于地球。但是天体地质学也可以对诸如月球、火星等其他天体上的地质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取得地质成果。
(4)地质调查成果是由专门的地质技术人员取得的。说明地质工作是一种研究工作,需要专门的技能和理论。
(5)地质调查成果是一种信息“产品”,是用报告、图表、数据、实物、模型等综合表达方法描述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并提出对客观地质体的评价,包括客观地质体位置、数量与质量、价值、成因、规律和运动等。
地质调查成果是地质成果的主体成果,地质调查成果大多数是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成果。以项目形式取得的成果就是地质调查项目成果。
二、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特征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属于科技成果,它既有科技成果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性。科技成果是指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试验研究、调查考察取得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结果,包括研究课题结束,已取得的最后结果,研究课题虽未全部结束,但已取得的可以独立应用或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阶段性成果。研究工作的一般工作进展不属于阶段性成果。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信息性。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资料是一种信息“产品”,通过地质调查活动,获得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和了解,提交反映客观地质体情况和矿产储量的地质调查报告,通常用文字、图表、影像、数据来表达,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实物资料。
(2)述实性。地质调查成果是按地质调查的规则取得的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调查取得的,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有推测的成分,也是按照允许的规则所作的主观判断。例如,经过地质调查查明了一条断层的倾向、走向、规模及断层的性质,并对其活动性质作出的评价,都是客观存在的,经验证查实的,具备一定的精度和准确性,可以用于国民经济规划和建设的地质依据。
(3)地质调查成果产出的周期长。地质调查活动以地质调查项目为单元进行,一个地质调查项目从开始立项到最终提交地质调查报告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有的勘查项目,从普查到勘探甚至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是阶段性成果还是最终成果的产出,都不是在短期内所能完成的。
(4)地质调查成果既有使用价值,又具有潜在价值。有效的地质调查成果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地质调查成果的使用价值。地质调查成果中的各种地质资料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来讲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而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则是一种潜在的使用价值,会在以后的矿产开采中得到体现。
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地质调查活动既然是生产与科研的统一,其劳动也是科研的一部分,劳动的耗费凝结在地质调查成果中,形成地质调查成果的价值。
(5)地质调查成果的公益属性与排他性。从地质调查成果的经济属性来讲,公益的地质调查工作由政府投资进行,其成果无偿向社会公众提供使用,为政府规划决策和商业投资提供基础依据。而商业地质勘查成果则具有排他性,其成果往往表现为矿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和勘查评价报告,在经济活动中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投资、转让等商业运作。
三、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表达形式与内容
1.表达形式
如上所述,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是一种信息产品,与工农业产品和一般的信息产品不同。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其本质是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对认知的客观地质体的形体、成分、规律、成因的表达,其目的是将取得的认知应用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因此,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它既包括项目完成后提交的成果报告、矿产资源量、科研成果、相关软件和技术方法,也包括了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原始资料。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一般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纸介质为载体的成果报告。目前仍然是地质调查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如各类地质调查评价报告、专题报告、各类图件表格、照片、影像、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等。
(2)计算机为载体的成果报告。包括纸介质的成果报告直接转化成的各类电子文档、数据库,平面的、立体的、动画的模拟、演示系统,计算软件等。
(3)实物资料。如需要保存的岩(矿)心、样品、标本等。
(4)原始资料。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取得的原始记录、原始数据、原始图件等。原始资料是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原始资料的综合整理、研究,形成了可提供社会使用的成果形式。
2.成果分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成果管理的新体系,实现对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共享和转化,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制定了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将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分为4类:
(1)基础研究类科技成果;
(2)应用基础研究类科技成果;
(3)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
(4)软科学类科技成果。
在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法中,没有对上述4种成果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天津市科委2001年制定的科技成果管理细则,将科技成果划分为3类,可以借鉴。
(1)理论成果
指阐明某一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并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
(2)应用技术成果
1)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生物、矿产新品种以及计量、标准、科技信息、环境科学等研究成果。
2)科技成果在应用推广、转化过程中取得新的进展、创造或与之配套的科技成果(包括工艺技术、检测方法等)。
3)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取得的科技成果。
(3)软科学研究成果
为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对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直接应用的研究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按项目性质分为3类:
(1)地质调查评价类报告(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遥感地质等)。其中包括:
1)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说明书及地质图;
2)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3)水文地质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4)环境地质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5)地球物理调查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6)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7)航空物探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8)航空遥感摄影成果报告及有关图片;
9)遥感地质解译成果报告及有关图件;
10)地质调查科技项目成果报告;
11)矿产勘查报告。
(2)技术方法类报告(包括物探、化探、钻探工艺、遥感技术、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其中包括:
1)实验测试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流程;
2)物探、化探新方法;
3)地质施工新方法或新工艺;
4)消化、吸收或引进新技术研究的新成果;
5)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3)研究类报告(包括基础研究、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库建设、重大项目预研究等)。其中包括:
1)地质调查科技信息;
2)地质调查管理科学;
3)为政府决策和规划部署进行的战略研究;
4)地质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宏观研究等。
上述成果内容侧重于成果的表达,或者说侧重于可以提供用户使用的成果形式,而将原始资料作为科技档案的管理内容,归入了地质资料的内容。实际上,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认识取得的客观、公正、科学的数据,经过整理加工以后直接提供社会使用,而这些数据恰恰存在于原始资料当中。因此,对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对地质调查项目取得的原始资料的对待方式和管理形式。
Ⅷ 原始地质资料和成果地质资料的区别
区别是:原始地质资料是一手为整理归档的材料。成果地质资料是经过对原始地版质资料整权理后的资料,方便查阅,补充。
原始地质资料又称原本地质档案,是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等,包括各种有关的文件底图、底稿、原图、记录本等。
成果地质资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基础要‍素,对相关地质项目的最终验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Ⅸ 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现状
一、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和相关政府的管理机构、教育科研或专业研究机构,涉及能源部门、农业和水资源管理、海洋开发、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管理等国家各部门,还包括各类工矿企业。
二、服务内容
印度地调局的产品主要包括各种论文集、会议纪要、期刊、公告、主题图和地图集以及未出版的报告,划分为出版物、报告和图件三大类。
1. 出版物
印度地调局出版的刊物包括论文集、报告、特别报告书、公报、综合性著作、目录年鉴、《印度矿产》以及一些珍贵的彩色定期刊物,如 《GSI 的职责与服务》、《GSI 的成本计划》等。
2. 报 告
主要涉及以下主题: 矿产、工业矿产、有色金属矿物和填图。
矿产专题报告: 此类报告主题划分为含铁矿物、多金属矿物、战略矿物、贵金属、不含铁的矿物—有色金属、不含铁矿物、宝石和化石燃料共 8 类。
工业矿产专题报告: 分为填充物和研磨剂、肥料和化工原料以及建材共3 类。
有色金属矿物专题报告: 主要与铜—铅—锌金属有关。
填图专题报告: 此类报告划分为地质填图、地球化学填图、地质环境填图、地球物理填图报告 4 类。
3. 图 件
图件划分为 11 类,分别为地理图、印度地质矿产图、邦地质矿产图、区域资源分布图、印度地质图和煤田地质图、海洋图、航空磁测图、矿化带图、世界地图和图册。
三、服务方式
服务方式为传统方式和网络在线服务。传统方式是通过客户订购方式购买相关产品。网络在线服务通过印度地调局网站提供服务。
1. 传统方式
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印度地质调查局采用了不同的服务方式。其出版物以预付款方式进行销售,客户可以将汇款单或银行汇票邮寄给印度地质调查局下属的出版物和情报处,该处会将客户所需的出版物邮寄给客户。另外,该局还在印度加尔各答设立了一个现货销售点,客户也可以直接到该处购买所需出版物。如若需要图件或报告,客户可以到该局在印度各地开设的图件或报告专卖店购买,也可以采用邮寄的方式获取所需资料。印度地质调查局在印度各地共设立了 8 个地图和报告销售分部,分别位于加尔各答、新德里、勒克瑙、加蓬、那格浦尔、海得拉巴、西隆、班加罗尔。
若要购买未出版的报告、地图或数字航空地球物理数据产品,客户首先需要填写一份详细的申请表,内容包括所需地图、磁带、磁盘或报告等的详细信息、拷贝成本、空白磁带或磁盘的成本、总成本、申请费用、邮寄地址、发货方式、双方签名等,另外还需附带签署一份承诺书。然后,将申请表提交给印度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办公室。
2. 在线服务
与发达国家地调局相比,其网络在线服务方式还处于低级阶段,印度地质调查局的在线服务方式单一,数据比较陈旧,服务水平较低。印度地调局网站上仅仅公布了部分已出版的报告、图件及出版物的标题以及这些报告的形成年代、作者、售价,提供的产品有限,可利用的价值不大。
四、服务收费
地质数据服务收费一般根据难易程度和实际发生的费用收费。如图件和表格的扫描收费由基本成本费用和服务费用组成,图文和空间数据处理费用根据实际发生费用进行收费,利用 Coreldraw 软件对黑白地质图进行扫描、编辑和处理,生成彩色硬拷贝,根据难易程度收费不同。
五、保密政策
印度针对地质资料制定了极其严格的保密制度。规定印度调查局的调查人员应将其生产的地图严格保密,如果没有正式授权,甚至不得将地图副本交付地方政府职员、军事或民事机构或人员。1967 年,印度政府和印度国防部发布了地图保密政策,日后又根据实际需要,对该项政策进行了若干次修订。修订后的条款规定,保密地形图只能提供给政府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和半政府性质的组织。但事实上,教育机构无法直接获取这些地图,教员的申请只有在同时得到所在学校校长和所在邦政府保密机构共同签字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批准。直至1971年,国防部才放宽限制,允许向个人、组织和商业公司提供保密地图,但其必须通过所在邦政府进行申请且必须得到国防部的批准。得到 “保密”地图的人员必须在每年的 12 月 31 号之前提交一份关于该图的年度安全保管证明。无论是受限地区还是不受限地区的地形图,只要其中绘制了网格线,都不能向普通用户公开,除非得到国防部的事先批准。
印度的所有航空摄影资料都被归为极机密或绝密资料,无论其属于受限地区还是非受限地区。印度地调局所绘制的地质图通常基于地形图,所以在出版、销售及公布方面同样受到印度国防部的严格限制。即便是印度地调局在绘制不含等高线详细资料的地质图时,只要工作区位于 “保密”地区,都需要在进行生产之前事先得到国防部的许可。在多数情况下,国防部都要求从地质图上删除经度和纬度,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建议去掉地图的比例尺,这种做法大大削弱了地质图的实用性。由于受到诸多限制,尽管印度地调局填制了覆盖印度全国的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但公开出版的地质图的数量极为有限。
Ⅹ 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
一、服务对象
产综研的业务包括信息通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环境和能源等四大领域是以最终的技术开发产品的形式服务于社会,而在地质领域中,地质研究成果是以地质图等地质信息为基础,能够为国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案及预测等工作为主导。因此,在地质领域中,所服务的对象以地方公共团体、国家公共机关居多,也包括地质专家和一般社会公众。
产综研地质调查信息中心将用户分为以下四类:
1. 国家、地方公共团体
提供给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的目的是便于他们在产综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及方案,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
2. 地质专家
主要目的是提高地质图、地质信息数据库的利用率。
3. 一般社会公众
提供给一般社会公众的目的是普及地质图 ( 区域地质信息) ,扩大社会生活中的地质信息利用率,提高普通人对地质的关心度,培养地质学后继者、保持地质科研方面的国际水平。
二、服务内容
产综研社会化服务的产品和出版物主要有地质图幅、出版物、软件、相关地质数据及数据库等。
1. 地质图类
产综研所发行的地质图是根据详细的现场调查和室内的实验和分析所描绘的高精度国土基础图。如 1:5 万地质图幅,1:7. 5 万地质图,1:20 万地质图幅,1:50 万地质图幅,1:200 万地质编辑图及各种科学地质图等,见表 7- 1。
表 7-1 地质图类系列目录
2. 数据库类
主要包括地球科学数据库和地质文献数据库。
3. 出版物类
出版物主要包括地质调查研究报告、地质调查所月报 ( 地质调查所发行) 、地学普及杂志及相关出版物。
三、服务方式
1. 销售服务
地质调查综合中心 ( 旧 GSJ) 和北海道合作研究所 ( 旧北海道地调所) 合作发行的地质图类通过以下委托销售点进行分销,即东京地学协会、地学情报服务中心、关西地图中心、北海道矿业振兴协会、产综研地质博物馆、北海道行政情报中心等。
北海道地质研究所 ( 旧北海道矿产资源调查所) 发行的地质图通过北海道行政信息中心销售。
2. 订购服务
用户只要填写网上的订购单即可通过邮局、传真及 E- mail 得到所需材料,包括在库的地质图类材料。如有急需或者疑问,可以致电咨询。全部都是货到付款。各委托销售点的订购及收费方法等各有不同。
3. 代办地球科学、技术文献的检索及打印
对于产综研地质调查情报部所藏的广泛的地学文献和地质图,可代办检索及打印服务 ( 有关著作权许可等必要的手续由用户去办理,有关许可问题局概不代办) 。
4. 地球科学论文及报告的翻译服务
进行地学有关的各种翻译。目前,特别是日译英以及英语材料的修改等业务比较盛行,并且得到了很多好评。专门由海外留学回来的或者是在海外居住时间长的地球科学专家来翻译,因此,能够保证翻译质量。
5. 其他有关地学信息的服务
地学的特定领域、特定区域的文献调查及抄录、情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野外样品采集等。
四、服务政策
根据 2002 年颁布的 《地球科学图和地球科学数据集的使用准则》的规定,产综研发行的地球科学图和地球科学 “数据集”,用户的使用条件及索取方法如下:
1. 许可标准
用户在非营利为目的下使用产综研发行的地球科学图和地球科学 “数据集”,并且不得照抄地质出版物内容,须编辑后才能使用; 不得提供给用户以外的第三方; 使用地质出版物内容所编写的文章学术上必须有意义。
2. 许可标准的特例
用户的行为不能给产综研的研究成果普及活动带来不利因素,可使用地质出版物的某一部分内容,但不能成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在原地质出版物的内容中增加其他新的主题信息,但应明显有别于原出版物。
3. 用户申请手续
用户在已制定的申请表上填写所要索取的地质出版物的名称、范围及使用方法等,后上交到产综研,通过审批方可使用。
4. 使用条件
产综研根据已上交的用户申请书,判断该申请是否符合上述使用标准,并且要求用户写明出处及许可编号; 使用的出版物及所摘取的内容,不得有已被允许的使用方法之外的其他用途; 禁止不正当的二次利用。另外产综研对于在出版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用户的损失不负任何责任。
5. 产品收费
根据上述使用准则被允许使用地质出版物时,一律不收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