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集成

成果集成

发布时间:2020-12-14 23:02:23

㈠ 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成果

华大集团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研究、开发、设计与应用,形成了从设计工具软专件开发、芯片设计、属产品测试、系统集成、技术支持到产业化应用和产业项目融资的产业集团发展格局。主流产品设计水平从集团成立初的0.35微米提高到0.18微米工艺设计、制造,SOC芯片设计能力达到1000万门的水平。

㈡ 大全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方面

世纪之初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所有企业都面临着进一步降低成本、提供更多个性化产品、更迅速地获取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客户满意度等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大全集团有限公司(原江苏长江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是从事智能化高低压电力电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和生产的专业厂家,是“十五”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扬中电力电器产业基地内的龙头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我国电气行业最大的供配电设备制造商之一。产品覆盖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主要生产经营智能化高低压电力电器、 电力系统自动化等50多个系列、 400多个品种、1500多个规格的产品。多年来,企业在规模、产品档次、技术装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居国内同行前列。
成套电器行业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业之一,属于多品种、少批量加工装配生产类型,除具有一般性传统的离散制造特点外,还具有其行业特点决定的特殊的业务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面对制造业环境的根本性变化,成套电器行业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集成系统,研究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如何与企业的管理需求相结合。多年来,为了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大全集团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利用信息系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方面,不断摸索、大胆尝试,已初见成效。
一、 大全集团信息化工作成果
大全集团信息化工作始建于1990年,总投资近亿元,从一个小规模企业发展到有二十几家独立经营公司的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方面也从最初DOS版的财务软件和MIS系统发展到拥有先进的CAD、ERP、PDM、CRM、OA和电子商务等系统的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企业。2000年10月,国家863计划立项、大全集团承建的CJ-CIMS工程一次性通过国家863/CIMS专家组的验收及鉴定;2002年12月被江苏省经贸委评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003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2003至2005年连续三年被国家企业信息化评测中心评为中国信息化500强企业。2004年到2005年12月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国家863计划项目“离散制造企业信息集成系统”、江苏省科技项目“面向网络化制造的数字化企业示范”再次通过专家组的验收和鉴定。
二、 大全集团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大全集团下属公司江苏长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原先使用某国外公司的ERP产品,1999年开始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并于2000年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暨鉴定。由于应用人才的流失和昂贵的服务费,使企业在ERP系统维护上的代价越来越大,另外系统也无法满足成套电器行业的行业特殊性,随着企业业务的迅速扩大和业务模式的不断重组,原有的应用系统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需求,如:面对大量的订单设计,不能快速准确准备设计BOM数据等等。因此,2003年江苏长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北京清软英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基于TiEAM. COM平台的EIS(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系统。
基于TiEAM. COM开发的长江电器EIS系统功能模块如下图所示。
三、 大全集团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EIS)创新点
(1) 提出了平台式集成架构,该架构能够实现不同功能的应用系统之间的交互与互操作。
(2) 基于ERP的平台式集成架构中,CAD、PDM和ERP的集成是关键环节。
引入工业工程(IE)中的WBS(工作分解结构)管理思想,实现了并行设计以及主生产计划管理;引入虚件技术,提出了并行设计后的BOM合并算法。通过ERP和PDM的业务集成,使设计部门的相关工作同步纳入到整个管理系统内,实现成套电器行业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质量、价值提升。
(3) 超越ERP,实现制造业信息的更广泛集成
将上述架构和技术应用到长江电器EIS的开发中,设计了基于统一编码管理平台、以CAD、PDM、ERP、集团财务为基础的集成系统架构。
(4) 基于平台的开放架构为企业信息系统(EIS)的不断扩展提供桥梁
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性除了体现在将ERP、PDM、CAD系统在管理功能上的集成以外,也体现在系统构建的基础平台 ――清软英泰企业应用支撑软件平台(TIEAM)的开放性和集成性上。
这一平台的开放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1、内嵌的编码引擎为各系统提供统一的编码规则和自动的编码申请功能
2、工作流引擎为实现系统业务流程的连贯性
3、 数据交换引擎为跨应用,分布式数据库提供数据交换的统一标准。
这些特性为以后系统的进一步集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架构,从集成成本和应用效益上为用户到来极大效益。从根本生解决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
四、 大全集团信息化应用效果与展望
应用集成系统能够取得应用效益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建立了全面支持企业协同业务运作的功能模型,满足了扩展企业在网络化经济环境下,核心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复杂业务协同运作的需求。支持基于供应链结构的扩展企业的整个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运作,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更加增强。具体成果体现如下:
1、经营成本大幅减低:主生产计划的执行准确度得到提高使得合同交货期满足率提高30%;库存周转率得到提高,库存金额占用下降20%;成本核算准确度得到提高,货款回笼率上升20%;
2、设计工作效率提高:设计重复录入工作量基本消除;设计周期缩短20%左右;用户需求变更、设计变更的响应周期平均缩短10%。
3、市场响应能力提高:通过CRM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营销管理与物流管理的网络化、无纸化,在规范企业销售行为和加强销售监督的同时,使企业各级管理者和管理人员实施、全面、准确地掌握销售、客户、宣传等信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4、提高企业资源共享程度,减少资源浪费。
5、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密切监控各环节的质量,随时改进,避免浪费;
6、有效缩短信息系统的实施周期,减少后期维护成本,降低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
7、充分发挥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协作,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无谓损耗。
8、培养了一批信息化人才,组建成一个信息化建设团队。
21世纪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竞争,面对新的时代、新的挑战,大全集团清醒地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迎头而上,赶上新经济的潮流,把电子商务与先进的制造生产模式相结合;同时加强自身管理的力度,实现集团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管理平台,打通一条通向国际市场的捷径,才能在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㈢ 成矿带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

围绕重点成矿区带,开展1:25万区调、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区域遥感、综合立体地质填图等基础地质填图,填制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基础图件,查明重点成矿区带的成矿背景和条件,为后续地质找矿提供找矿新区、找矿靶区和找矿异常。

一、部署重点

在天山、大兴安岭、祁连山等重点成矿区带,钦杭结合带和松辽、银额含油气盆地等重点地段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采用填图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主要是解决区域性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查明成矿区域地质背景,圈定找矿远景区。

在青藏高原及周缘等西部空白区,重点部署在雅鲁藏布江、班公湖—怒江、昆仑—阿尔金、西南“三江”、秦岭、川滇黔、天山、湘西—鄂西等重要成矿区带以及青藏、四川等重要油气盆地,部署1:25万航磁调查。“十二五”期间,主要完成班公湖—怒江、昆仑—阿尔金、西南“三江”、川滇黔相邻地区、西天山等重点成矿区带的调查,工作比例尺根据地质找矿需要可适当加密为1:10万比例尺开展工作。

在中西部空白区,重点部署在雅鲁藏布江、班公湖—怒江、昆仑—阿尔金、天山、北山、秦岭、西南“三江”、大兴安岭、川滇黔、湘西—鄂西和小兴安岭等重要成矿区带,以及可可西里和西北地区等油气盆地,部署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十二五”期间,主要完成西南“三江”、大兴安岭、北山、川滇黔相邻地区、湘西—鄂西和小兴安岭等重要成矿区,以及可可西里等油气远景盆地。

围绕铁矿勘查,重点在晋冀铁矿、辽东—吉南、西天山、豫西、武夷山、川滇黔等重要成矿区带和四川攀西、宁夏贺兰山等地区部署1:5万航磁调查。围绕战略性铀矿勘查和铜铁多金属矿勘查,重点在东天山与北山等重要成矿区、甘肃河西走廊铀矿远景区、湘东北多金属成矿区和黑龙江小兴安岭成矿区部署1:5万航空物探综合调查(磁电放),在西南“三江”、昆仑—阿尔金、雅鲁藏布江、班公湖—怒江等重点成矿区开展1:5万或1:10万航磁调查。“十二五”期间重点部署在整装勘查区和铁矿勘查区内。

1:5万立体地质结构综合调查:围绕深部和覆盖区的地质找矿,开展以1:5万重力、电法和地震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立体地质结构调查,提供深部找矿地质信息。主要部署在长江中下游、晋冀铁矿、辽东—吉南、武夷山、南岭和大兴安岭等重点成矿区带中的整装勘查区内。

围绕重要成矿带,在天山、阿尔泰、昆仑—阿尔金、雅鲁藏布江、西南“三江”、大兴安岭等重点成矿区带区域化探空白区开展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实现区域化探可扫地区全覆盖。

二、部署建议

(一)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1.工作现状

我国中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包括中比例尺区域重力调查和电性调查等工作。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正式开始于1978年,工作比例尺以1:20万和1:100万为主。截至2009年底,全国完成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833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重力调查419万平方千米,基本实现我国陆域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的覆盖,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完成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44%。其中,全国19个重点成矿区带(总面积350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完成150万平方千米,占成矿带总面积的42%,工作程度较低。特别是中西部西昆仑、西天山、班公湖—怒江、冈底斯、祁连等重点成矿带工作程度极低,几乎全为空白;秦岭、北山和小兴安岭等成矿带也只完成不到50%。而中比尺区域电性、地温等调查工作只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近10年来,区域重力调查在辽宁本溪桥头、山东济宁和安徽泥河大型铁矿发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在进一步开展地面区域地球物理新参数调查研究和完善区域重力调查等方法技术的基础上,通过10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陆域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大幅提高我国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程度;完成全国和19个重点成矿带区域重力调查系列图的编制,全面更新我国区域重力调查基础图件;加大重点成矿带和油气远景盆地的综合研究力度,初步查明成矿带和油气远景盆地的成矿(油)地质背景,圈定一批新的找矿(油)远景区,提升区域重力调查对基础地质问题研究和地质找矿的支撑能力。

“十二五”期间:重点成矿区带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程度和解决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19个重点成矿区带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基本完成,全国陆域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程度达到65%。

“十三五”期间:全国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程度和解决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大幅提高,全国陆域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基本完成,全国区域重力调查基础图件全面更新。

3.工作任务

开展区域电性、物性和地温等新参数研究与试点,进一步完善区域重力调查方法技术。开展我国陆域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加强异常查证和全国特别是19个重点成矿带、部分油气远景盆地的综合研究与系列图件编制,基本查明我国特别是19个重点成矿的重力分布特征以及成矿地球物理背景,全面提高我国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程度和更新区域重力调查基础图件。主要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重力调查400万平方千米。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冈底斯山、班公湖—怒江、西天山、准噶尔北缘、北山、祁连山、秦岭、川滇黔相邻地区、湘西—鄂西、钦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重点成矿带和青藏油气远景盆地、华北陆块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完成19个重点成矿带区域重力调查系列图的编制和综合研究。主要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重力调查100万平方千米。

“十三五”期间:开展四川油气远景盆地、东北油气远景盆地、西南天山、西南“三江”中段、藏东地区、青海南部、山西中部、甘肃和内蒙古等空白区的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全面开展我国区域重力基础图件的编制和我国油气远景盆地的综合研究。主要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重力调查100万平方千米。

(二)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1.工作现状

中比例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主要为1:25万区域化探扫面,工作起始于1975年,现已形成了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体系。1:25万区域化探可工作面积721万平方千米,到目前为止完成451万平方千米,占规划面积的63%。其中重点成矿区带完成240万平方千米,占成矿带面积的70%。填制了一批中比例尺地球化学图件,为全国资源潜力评价和后续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近10年来,区域化探累计发现异常数9178个,检查异常数3379个,验证异常数1218个,见矿异常数1157个,通过后续工作,新发现一批重要矿产地,如青海沱沱河大型铅锌银矿、四川刷经寺特大型金矿、新疆彩霞山大型铅锌矿、黑龙江争光大型金矿等。

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到目前为止,1:25万区域化探尚未覆盖19个重要成矿区带;二是资料综合研究与开发利用滞后。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海量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但综合研究力度不够,尤其是重要成矿区带尺度地球化学规律研究薄弱,不利于资料的综合开发和应用,不能满足矿产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和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对地球化学勘查的需求。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重点成矿区带,逐步完成空白区1:25万区域化探,加强异常三级查证和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完成全国及重要成矿区带地球化学调查综合研究与系列编图编制,整体提高我国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程度,促进勘查地球化学的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对能源资源地质找矿的支撑能力。

“十二五”期间:完成1:25万区域化探125万平方千米,力争完成全国重点成矿带区域化探,工作程度由目前的47%提高到60%。开展重要成矿区带地球化学图编制与资源潜力区域地球化学评价。

“十三五”期间:完成1:25万区域化探150万平方千米,实现区域化探可工作地区的全覆盖。开展重点成矿区带及全国地球化学图编制与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

3.工作任务

主要任务包括开展1:25万区域化探,查明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分布和浓集特征;加强异常三级查证力度,开展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开展全国及19个重要成矿区带地球化学系列图件编制;以元素分带理论为指导,开展全国及19个重点成矿区的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研究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行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

“十二五”期间:在冈底斯、西南“三江”、川滇黔、天山—北山、准噶尔北缘、西昆仑、东昆仑、祁连、秦岭、大兴安岭、辽东吉南、晋冀、豫西、湘西一鄂西、钦杭等重点成矿区带,完成1:25万区域化探125万平方千米,实现19个国家重点成矿区全覆盖。逐步开展19个重要成矿区带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件编制与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

“十三五”期间:在区域化探空白区完成1:25万区域化探150万平方千米,实现区域化探可扫地区全覆盖。

开展全国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件编制与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

(三)重点成矿区带区域地质调查与基础地质成果集成

1.工作现状

全国重点成矿区带约286万平方千米,成矿带工作程度低,制约地质找矿工作,需要加大力度,加强成矿带区域地质填图,为矿产勘查提供区域地质背景资料。

从2002年开始在各大区设置了基础地质调查与数据更新计划项目,2003年开始部署了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和分析我国基础地质领域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基础地质调查规划部署研究、综合集成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成果,编制大区、重要成矿带经济区的系列图件,建立大区基础地质数据库。主要有川渝滇黔地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华北重要经济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东北经济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东部沿江沿海经济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和中南地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等六项。通过两轮综合研究项目的实施,在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等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编制了大区和八个成矿带的综合系列图件,初步建立了各大区基础地质调查成果与图件的综合数据库,为基础地质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我国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完成重点成矿带和重要油气盆地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系统总结和集成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及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各项成果。编制大区基础地质系列图件。更新大区基础地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立全国基础地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以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和成矿带、经济区的基础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为基础,在大陆边缘地质构造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关键地质时期古生物研究与早期生命演化、重大地质构造单元、地层综合对比和立典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的前沿成果,实现基础地质研究的重大突破。

开展基础地质调查战略部署研究,为编制基础地质调查规划提供依据。

在基础地质调查方法技术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建立基础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开发区域地质调查信息系统,实现各类数据的综合和立体表达,拓宽基础地质调查服务领域,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基础地质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开展重点成矿带和重要油气盆地1:25万区调,完成1:25万区调180万平方千米,使我国1:25万区调工作程度达到71%。

开展大区基础地质系列图件编制;编制新一代全国系列基础地质图件;完成大区基础数据库更新和全国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

解决若干地区和全国性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建立系列立典性的地层古生物剖面。

完成编制不同景观与岩石类型区方法技术指南。

“十三五”期间:完成我国基岩区1:25万区调修测,大幅度提高全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

全面更新我国基础地质调查系列图件和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基础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技术标准体系;取得一批原创性并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基础地质研究成果,解决一系列资源、环境方面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全面提高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和研究水平,及时将基础地质调查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3.工作任务

(1)开展重点成矿带和重要油气盆地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和成矿带、经济区的基础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为基础,系统总结和集成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及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各项成果,编制大区性及全国性地质图及相关系列图件。更新大区基础地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立全国基础地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2)针对区域性、全国性关键和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专题攻关研究与立典性研究。开展大区和全国地层的划分对比、岩浆岩总结和重大构造地质问题总结。

(3)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地质找矿、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国土规划与整治、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基础地质调查规划部署研究,动态跟踪全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进展,编制基础地质调查规划部署方案。

(4)依托试点图幅,开展基础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系统总结成矿区、城市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发育区、海岸带、造山带、地台区等不同景观、不同需求、不同岩石类型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编写不同类型区的工作方法指南。

(5)在工作指南的基础上进行基础地质调查标准体系研究,完善基础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指导全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6)开发区域地质调查信息系统,集成图幅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综合数据信息,立体表达成矿带和覆盖区三维立体地质填图成果。

“十二五”期间:继续开展重点成矿带和重要油气盆地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调查战略部署研究。开展大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集成大区成果,完善系列图件和数据库。开展重大基础地质研究和立典研究。开展不同景观和不同岩石类型区方法技术研究,编制相应工作指南。开发区域地质调查信息系统。

“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重点成矿带和重要油气盆地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大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开展全国基础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工作,编制新一代全国系列基础地质图件和数据库。开展国家基础地质数据采集、数据库建设、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发布与服务机制的研究工作。完善不同景观和不同岩石类型区方法技术指南。建立我国基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

㈣ 油气资源评价

一、部署重点

(一)全国油气资源评价

开展全国油气资源定期评价、动态评价和重点领域油气资源评价,完善国家油气资源评价系统。在2010年和2020年,系统开展一次全国范围的油气资源评价;跟踪油气勘探最新成果,建立国家层面油气资源动态评价体系;跟踪油气勘探重点领域勘探最新进展,建立不同类型油气勘探领域的资源评价流程,围绕南海南部、青藏、东海大陆架、南方碳酸盐岩、华北前古近纪地层区开展深入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探索油气资源重点领域勘探前景,提出进一步勘探的建议。

(二)典型盆地油气资源及相关矿产综合调查与评价

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与煤、煤层气、钾盐、砂岩型铀矿等相关矿产分布关系和赋存特点,对已有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与解释,寻找相关矿产分布规律;运用地质、地震、钻井、测井等手段,同时进行油气资源与相关矿产的勘探,实现相关矿产资源的新发现。

(三)全球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评价

开展全球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评价,以及全球大油气田储量与产量增长潜力分析;建立国内外油气资源评价和储量、产量预测信息系统。

(四)油气化探全国扫面

开展重点盆地示范和专题研究,试验从地球化学填图—普查—详查—勘探阶段的油气化探技术方法及找油气效果。针对不同大小的盆地,采用不同的密度采样;并编制全国油气地球化学图、主要盆地地

球化学图、油气远景预测图等基础图件。

(五)我国油气资源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未来20年拟开展四次全面的油气储量、产量趋势预测研究工作。总结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规律,分析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影响因素,分类型建立预测模型;建立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方法体系;依据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结果,分阶段提出未来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将对国家科学制定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合理布局能源结构,保障国内油气供应发挥重要作用。

(六)油气资源评价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

以油气勘探理论新进展为基础,研究总结适合我国石油地质特点的资源评价理论,形成适合我国石油地质特征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以大型坳陷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沿海大陆架、深水含油气盆地、非常规油气为重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客观、全面地认识国内油气资源潜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七)全国主要沉积盆地油气基础地质数据类比模型体系建设

系统收集整理全国主要沉积盆地、主要油气田基础数据,分层次建立全国主要沉积盆地知识库及搜索引擎系统,建成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评价数据类比模型体系,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评价和资源潜力分析提供全面、系统、高效的工作基础和工具。

二、部署建议

(一)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与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1.工作目标

及时跟踪重点盆地勘探进展,总结油气地质新认识,完成油气资源年度动态评价,掌握重点领域油气资源变化,分析新区、新领域、新层系勘探开发前景;总结煤层气、页岩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富集和分布规律,研究有针对性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技术体系,完成重点地区与重点领域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年度动态评价;依据年度油气资源动态评价结果和油气储量产量变化,完成盆地或重点领域油气储产量增长预测,对全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进行动态修正;2010年、2020年系统开展全国范围的油气资源评价,完善油气资源评价机制,提交客观科学的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

2.工作任务

(1)跟踪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最新进展,分析油气勘探理论与勘探技术进展对资源的影响,确定动态评价目标区,及时开展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2)对南海南部、青藏、东海大陆架、南方碳酸盐岩、华北前第三系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入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3)及时跟踪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新进展,总结地质新认识,开展有重要勘探发现地区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和潜力分析;

(4)分析油气储量产量增长主控因素,完善趋势预测方法、技术规范和研究流程,建立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盆地预测模型,完善2030年预测结果,开展2050年趋势预测;

(5)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思路、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的原则于2010年和2020年开展全国范围油气资源系统评价;

(6)以评价成果为基础,指出有利勘探方向和领域,提出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程度分析与政策建议。

(二)全国主要沉积盆地油气基础地质数据类比模型体系建设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分层次建立全国含油气盆地数据库,建成全国含油气盆地地质数据类比模型体系和信息搜索引擎系统;建设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系统,开发集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的油气资源评价软件系统和储量产量预测系统,为国家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十二五”期间:建成含油气盆地基础地质数据库、资源评价数据库与国内外油气信息综合数据库;完成信息搜索引擎系统与含油气盆地地质数据类比模型体系建设工作,实现类比模型系统的基本功能;完成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系统与油气储量产量预测系统建设,形成权威的油气资源评价可视化与信息发布系统;完成油气资源管理与能源保障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十三五”期间:完善全国含油气盆地基础地质数据库、资源评价数据库与国内外油气信息综合数据库;实现信息搜索引擎系统与地质数据类比模型系统的全部功能;完成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与储量产量趋势预测系统的更新与维护;完善资源系统;完成国内外油气信息综合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丰富完善油气资源管理与能源保障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油气资源评价与决策支持信息的定期发布。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系统收集整理全国含油气盆地基础数据、勘探开发历程数据、油气成藏指标数据、油气田储量产量数据资料;开发全国含油气盆地油气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国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库、模型库和参数库;开发信息搜索引擎系统与地质数据类比模型系统,开发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全国常规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系统,建立全国油气储量与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模型;建成国内外油气信息综合数据库;开发油气资源管理系统、战略调查综合评价系统、能源供需形势分析系统和能源保障决策支持系统,完成系统的调试和应用。

“十三五”期间:补充完善全国含油气盆地油气基础数据库内容,优化信息搜索引擎系统和数据类比模型体系,应用全国含油气盆地油气基础地质数据类比模型体系开展潜力分析;补充全国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数据库内容,对数据库和评价系统开展定期更新,丰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定期更新国内外油气信息综合数据库;对油气资源管理系统、战略调查综合评价系统、能源供需形势分析系统等定期更新,向社会及时公布研究成果,发挥国家油气等能源矿产研究的智囊作用。

(三)油气资源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研究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油气勘探理论新进展为基础,研究总结适合我国石油地质特点的资源评价理论;通过国内外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技术的对比研究,形成适合我国石油地质特征的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技术体系;在充分考虑非常规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研发有针对性的评价技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客观、全面地认识国内油气资源潜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十二五”期间:形成适合我国油气地质特点的资源评价理论和评价技术体系,与国际接轨;开发出有针对性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为客观、科学、全面地认识国内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十三五”期间:更新完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并推广应用。

2.工作任务

开展大型坳陷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沿海大陆架、深水含油气盆地、油页岩、油砂、煤层气、页岩气等油气资源评价。

(四)油气化探全国扫面

1.工作目标

用3~5年的时间进行重点盆地示范,经过打普查钻提交可能成为大中型油气田的远景区,制定出油气化探全国扫面技术方案,培训油气化探技术人才,修改油气化探规范,同时解决全国油气化探扫面面临的技术问题。

用极低的密度快速覆盖全国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油气盆地,研究盆地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为盆地评价、区带评价提供地球化学建议;筛选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为油气远景评价提供战略靶区;结合地质、地震和其他资料对油气异常进行优选,提供大型油气田的勘查靶区。

2.工作任务

(1)重点盆地示范和专题研究

试验从地球化学填图—普查—详查—勘探阶段的油气化探技术方法及找油气效果,为全国扫面做准备。

解决全国油气化探扫面面临的技术问题。包括陆上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和微生物勘查技术研究、特殊景观区油气化探方法技术研究、地质条件复杂区油气资源地球化学评价技术研究、油气化探标准物质系列研究、国内外盆地油气资源对比、地球化学评价、全国油气化探数据库、遥感技术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综合解释推断方法的研究。

(2)全国扫面

针对不同大小的盆地,采用不同的密度采样,并编制全国油气地球化学图、主要盆地地球化学图、油气远景预测图等基础图件。

(五)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提高全球基础地质、油气地质研究水平;掌握全球油气资源分布规律,优选出一批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有利区;完成重点国家和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环境研究,为国家制定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促进国际油气合作提供依据和支撑。

全面完成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工作。掌握全球基础地质、油气地质基本条件和主要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优选出16~20个有利目标国和重点区域。编制完成项目总报告、分项目成果报告和图件、图册,建成全球油气资源数据资料信息集成系统。

2.工作任务

开展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工作,开展全球基础地质、油气地质研究及资源潜力分析;研究主要油气资源国投资环境;开展综合研究、图件图册编制、数据资料集成系统建设。全面开展全球主要油气区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研究。全面开展全球重点地区重油、油砂等非常规石油资源潜力分析与研究。

(六)全球重大油气地质问题对比研究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对全球重大油气地质问题进行综合对比研究,掌握全球油气地质理论发展动态,形成新的认识,借鉴国外油气地质主要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指导国内油气地质调查和国外油气勘探开发。

“十二五”期间:完成全球板块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盆地(群)发育控制作用、全球不同构造域地质特征、全球含油层系发育及主控因素、国内外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对比研究等四个课题研究。启动其余五个对比研究项目。

“十三五”期间:完成国内外主要裂谷盆地油气地质、国内外主要前陆盆地、国内外主要克拉通盆地、国内外典型深水区油气地质、国内外逆冲推覆带油气地质对比研究工作。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开展全球板块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盆地(群)发育控制作用、全球不同构造域地质特征、全球含油层系发育及主控因素、国内外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对比研究工作。继续开展国内外主要裂谷盆地油气地质、国内外主要前陆盆地、国内外主要克拉通盆地、国内外典型深水区油气地质、国内外逆冲推覆带油气地质对比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间:深入开展国内外主要裂谷盆地油气地质、国内外主要前陆盆地、国内外主要克拉通盆地、国内外典型深水区油气地质、国内外逆冲推覆带油气地质对比研究工作。

(七)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和编图与资料数据系统建设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汇总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项目各类资料、数据和图件,分析总结和发布研究成果,编制完成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全球重大油气地质问题对比研究成果报告和系列图件,建成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等数据资料集成系统。

“十二五”期间:总结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项目基础地质成果和油气地质等成果,建立项目技术标准;编制综合图件、图集;建立项目成果共享平台;实现项目资料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十三五”期间:汇交所有相关项目最终成果和基础资料,总结项目基础地质资料、地质成果和对比研究成果;完善项目综合图件、图集,适时发布项目重要成果;完成综合研究成果报告。

2.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编制全球项目综合成果和基础图件;进行数据汇总,建立综合数据资料集成系统;总结分析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适时发布。

“十三五”期间:全面分析总结全球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编制并提交全球项目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和图件。

(八)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系统

1.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规范

制定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健全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的工作规程、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编图规范和预算定额标准及安全环保措施等规范。建立立项论证、项目评审、过程管理、技术指导、监督检查、项目验收、资料集成、成果利用的管理程序。加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技术质量和预算管理,及时跟踪和评估投资效益,提高成果质量和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2.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项目管理系统

开发项目管理系统软件,开发项目报盘系统,采集项目基本信息,及时汇交项目信息及资料。不断更新完善报盘系统及管理系统软件,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建立项目公共信息管理、进度管理、经费管理、绩效管理、质量管理模块,实现基于web客户端的公共信息浏览。对项目基础数据、文本报告、数据图表、地质图件等多类型图文信息进行管理、共享展示。

(九)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资料和成果集成与研究

1.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资料数据库和实物资料保存

制定地质资料及图件的汇交格式规范,开发数据报盘系统,建设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数据库。采集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项目的原始地质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资料及成果资料,建立资料专题库,实现资料查询、提取等功能。实现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资料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汇交各项目的数据资料,更新完善报盘系统及数据库,及时汇交项目获得的资料,开发项目资料的查询、发布系统,持续开展系统维护、数据更新,实现项目资料的及时、高效、便捷服务。

集中统一保管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实物资料,通过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油气地质数据资源信息共享。存放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成果、原始油气地质资料和重要实物油气地质资料,主要保管重要实物油气地质资料。开发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以及观察、取样、测试等功能。具备与国内外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功能。

2.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成果综合和转化应用研究

汇总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各类资料、数据和图件,开展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成果综合研究,分析和总结战略调查项目成果,编制完成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综合成果报告和图件,适时发布重要成果,研究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方式、途径等。

(十)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战略和规划研究

开展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油气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油气资源优化配置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规划编制等研究。重点研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油气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油气矿业权、储量、勘探开发等管理方式,探索和完善油气勘探开发监管体系,为油气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㈤ 什么叫科技成果集成

将一项以上小的科技成果集合成一个大的成果,或者同时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

㈥ 铜多金属矿勘查技术集成与地物化遥多元信息成矿预测成果

1)在开展成矿环境、主要矿床系列特征与成矿系统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区 内铜多金属矿主要矿床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基本特征标志,结合多元信息成矿预测,圈定了 厅宫-达布、驱龙-甲玛、温区-山南等3个Ⅳ级成矿远景区和7个Ⅴ级远景预测区,预测 山南V级远景预测区(泽当矿田)铜资源潜力大于300万t;在泽当矿田内进一步圈定6 个矿床预测区,运用模式(构造类型-蚀变分带)类比找矿预测方法,圈定了努日西、帕南、车门南、羌堆(南)、普隆、普春等6个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隐伏矿体预测区,其中,努日西、帕南已取得可喜的验证效果,为2011—2013年青藏高原专项(“西藏乃东县努日西-日岗铜矿普查”)立项和西藏山南地区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的设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2)利用ASTER和ETM遥感数据对遥感图像识别和提取区域控矿要素特别是示矿蚀 变分布特征的新方法技术进行探索研究,结合地、物、化等方法对铜多金属找矿靶区开展 了快速预测评价,初步圈定了26个找矿预测靶区,为新一轮青藏高原专项地质工作部署 提供了新的方向。

㈦ 集成电路设计应交增值税还是营业税受托设计集成电路,技术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受托方。

只是设计方案,不生产线路板,缴纳营业税。
受托设计集成电路,技术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受托方。那委托方要什么?委托方要成品线路板的话,缴纳增值税。

㈧ 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成果集成工作内容与主要成果

李寅等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危机矿山勘查实物成果集成项目的工作内容,总结了取得的主要成果,论述了成果特点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危机矿山;勘查;实物地质资料;集成

一、前言

为了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新发现并查明一批储量,延长危机矿山服务年限,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工作(以下简称“危矿专项”)。

我国自2004年开始,至2011年,共在230个危机矿山开展了深部找矿勘查工作,累计投入资金31.9亿元人民币,完成钻探工作量249×104m。危矿专项取得了重大成果——获得了一批资源储量,使矿山平均延长开采年限17年,稳定矿山职工约60万人;危矿专项除了使一批老矿山重新焕发生机,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基地外,还在勘查技术和成矿理论、找矿预测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面提升了我国深部找矿能力。

危矿专项在取得多方面丰硕成果的同时,获得了十分丰富而又特别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不仅是危矿专项成果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是反映我国主要固体矿产矿床特征和成矿类型的实物代表,具有重要的保存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为了使危矿专项取得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得到有效保管和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下简称“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展了“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成果集成”工作。

在危矿专项办公室领导下,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精心组织实施该项工作,并得到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危矿勘查主管部门、实施单位、矿山以及众多专家的支持帮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于2012年12月提交了成果报告。该项工作成果得到危矿专项办公室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获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先进集体”称号;成果集成报告得到终审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优秀”。

根据该项工作成果报告,笔者撰写了此文,简要介绍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总结工作成果,供相关工作借鉴。

二、目标任务与主要工作内容

1.目的意义

收集典型矿山代表性岩(矿)心,同时采集系列标本和大标本,进行整理、建档、著录、数字化及实物展示与信息集成,使危矿专项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得到长久保管;建立危矿专项实物地质资料成果档案,充分展示危矿专项取得的显著成果和突破性进展;丰富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库藏,完善全国典型矿山实物地质资料体系,为提供社会服务建立基础。

2.目标任务

全面跟踪危矿专项实施进展,系统收集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对所收集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初步研究与成果集成,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提供实物成果资料,服务于社会。

3.主要工作内容

(1)实物地质资料采集

主要采集危矿勘查实物地质资料。具体工作内容是:在危矿勘查项目中,选择找矿成果突出的典型矿山(新增矿产储量巨大,或在勘查技术方法、成矿理论、矿产预测与深部外围找矿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的矿山),每个矿山选取1~3个代表性钻孔,收集全孔岩心或重要孔段岩心,同时采集一套反映矿石类型、围岩与蚀变特征的系列标本,再采集1~3块代表矿床主要矿石类型的大型标本;另外,为了说明实物来源及矿山地质矿产条件,收集相关的成果资料、原始资料、影像资料,形成相对完整的实物地质资料系列。

为了丰富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本项目除重点采集危矿勘查实物地质资料外,还适当开展其他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工作,主要包括:中国主要含煤盆地和主要煤田代表性煤样品;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非金属、稀有金属矿山代表性矿物标本;湖南、贵州重点矿集区矿物晶体标本。

(2)实物地质资料库藏管理与数字化

实物地质资料整理工作包括:核查、清洁、倒箱等。

实物地质资料库藏工作包括:登记、上架等。

实物地质资料建档、著录工作包括:编号、编制目录,著录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产出背景、相关成果资料和原始资料、摘要(说明)等。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包括:岩心扫描、图像处理、绘制钻孔柱状图;标本照相;相关文本资料数字化等。通过该项工作,建立矿山实物地质资料档案和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成果。

(3)实物地质资料成果展览展示

实物地质资料成果展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开辟展厅,陈列典型矿山岩心、标本,配合图像和文字说明,展示危矿勘查实物成果,反映危矿勘查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绩;②大标本保护与展示,即建设大标本园,对大标本进行清洁、保护和陈列,制作标本园说明和标本描述。

(4)典型矿床实物标本物性测定与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及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成果效益评估研究

A.典型矿山实物标本物性测定

选取典型矿山的代表性岩心和大标本,测定密度、磁化率、剩余磁化强度、电阻率、极化率、波速、放射性等参数;总结物性测定和参数统计方法,制定《馆藏实物标本物性测定方法与技术要求》。

B.危矿专项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研究

研究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方法和表达方式,开发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

C.危矿专项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成果效益评估研究

研究实物地质资料效益评估理论方法,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选择典型矿山进行实验性评估实践。

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成果集成工作内容与流程示意图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1.危矿勘查专项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

在230个危矿勘查项目中,筛选收集了116个典型矿山的254个钻孔125469 m岩心,采集了3811件系列标本和174块大型矿石标本。

(1)采集实物地质资料的矿山(项目)具备的特点

1)找矿成果突出,新增矿产资源储量达到超大型、大型、中型矿床规模的矿山。

2)在矿床区域组合、矿床分带特征、成矿构造与成矿地质作用、成矿流体标志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新发现、新认识的矿床。

3)在其他方面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矿床。

(2)在勘查项目(矿山)中,收集下列钻孔的岩(矿)心

1)主勘探线或矿体连续性好的勘探线上的钻孔。

2)穿过主要矿体、能够反映主要矿床类型及矿床特征的钻孔。

3)尽可能选择矿石类型和围岩以及主要蚀变类型齐全的钻孔。

4)优先选择深孔和岩心采取率高的钻孔。

(3)根据条件采集系列标本

1)不同开采区段和开采水平段的矿石标本、岩石标本、地层标本。

2)反映矿石类型、围岩与蚀变特征及矿床成因、成矿方式、构造条件的标本。

(4)采集的大型矿石标本具备的特征

1)位于主采矿层内。

2)含矿品位较高,代表该矿床主要矿石类型。

采集实物地质资料的矿种主要包括:铁矿(共17个),成因类型包括矽卡岩型、沉积变质型等,代表性矿床有辽宁弓长岭铁矿、湖北大冶铁山铁矿等;铜矿(共25个),成因类型包括矽卡岩型、受变质型、沉积改造型等,代表性矿床有辽宁抚顺红透山铜锌矿、湖北大冶铜录山铜矿等;金矿(共30个),代表性矿床有山东招远玲珑金矿,山东莱州新城金矿等;其他矿床,如铅锌、钨、锡、锑、钼、镍、铬、锰、铝、银、磷等,成因类型包括沉积型、热液脉型、石英脉型等,代表性矿床有云南个旧大箐东锡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锑矿、广东韶关大宝山钼多金属矿、西藏曲松罗布莎铬铁矿、云南鹤庆小天井锰矿等(表1)。

表1 危矿勘查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成果统计

采集实物地质资料的矿山分布在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辽宁、河北、山东、安徽、陕西、江西、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东部、中部省(区)外,还包括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北部、西部地区。

从矿山分布特征看,采集项目广泛分布在主要成矿区(带)上。

2.煤炭样品与矿物标本采集

(1)中国主要煤田煤炭样品采集

在我国13个煤炭基地的40个重点煤矿区采集了106件标准样和系列样品。系列样品包括:反映煤化作用的煤级系列样品;表征煤岩基本属性的宏观煤岩类型系列样品;显示煤体构成特征的煤的结构、构造系列样品(表2)。

表2 采集的煤炭样品

采集煤炭样品的矿区覆盖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采样层位包括石炭-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

对样品进行了整理、描述、显微组分照相以及工业分析、显微组分鉴定、镜质组反射率测定。

(2)矿物标本采集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采集非金属、稀有金属矿物标本20 种、155块;在湖南、贵州重点矿集区采集矿物晶体标本和富矿标本81件。

3.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与成果展示

完成42个矿山、88个钻孔、46509.16 m岩(矿)心的扫描工作。

开辟了大约300m2的展厅,展示了55个危机矿山勘查实物成果,包括代表性岩(矿)心、系列标本及相关图件和文字说明。

建设了占地约30亩的大标本园,陈列了60个矿山的127块大型矿石标本。

4.典型矿床实物标本物性测定及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与效益评估研究

完成3个典型矿山、1552个岩心标本、29件大型矿石标本的11项物性参数测定,编写了《馆藏实物标本物性测定方法及技术要求》;开发了危机矿山勘查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编写了系统管理与使用手册;收集了30个危机矿山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成果,对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效益进行了试评估。

四、成果的突出特点与应用价值

1.突出特点

(1)系统性、完整性

本项目工作取得的成果,不仅涵盖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收集、馆藏管理、利用服务的全部内容,而且涉及每一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收集方面,不仅筛选收集了典型矿山的代表性钻孔岩(矿)心,而且专门采集了系列标本和大型矿石标本,还收集了相关成果资料与原始资料,并专门编写了采集报告,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资料体系;在馆藏管理方面,除了整理入库、保管外,还进行了编目、著录、扫描、数字化;在利用服务方面,开发了服务产品,针对地质勘查、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科普宣传需要,开展了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2)开拓性、创新性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已有几十年或更长历史,但远落后于地质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02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成立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建设了国家实物库,基本落实了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责任及委托保管工作;但在此项目实施前,实物地质资料库的藏品寥寥无几,馆藏管理和服务利用工作也刚刚起步。在这种情况下,本项目开启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工作的先河,因此,本项目各项工作均为开拓性工作,取得的成果均为首创性成果。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①首次系统采集了我国典型矿山代表性岩(矿)心和系列标本、大型矿石标本,实现了地质勘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汇交;②首次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编目、建档、著录、岩心扫描以及信息集成等工作,建立了首份地质勘查专项实物成果档案;③系统总结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与馆藏管理工作经验,首次建立了技术要求与工作方法。

(3)科学性、先进性

本项目开展的各项工作贯彻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采用的工作方法符合地质资料与科技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特点,岩心扫描以及信息集成等工作采用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体现了地质资料管理的最新技术。

(4)推广性、应用性

本项目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在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方面,本项目实现了项目管理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有机结合,即由危矿办牵头协调,通过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省级危矿勘查主管部门、危矿勘查项目(矿山)、有关专家的相互配合,顺利完成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工作。这种模式和机制,可推广应用到其他地质工作(特别是大型地质专项)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中。本项目建立的馆藏管理技术方法与工作制度,可推广应用于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及委托保管单位。

2.项目成果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成果对于危矿勘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以及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本项目,使危矿勘查取得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得到有效保管和科学管理,而且形成了系统的实物地质资料档案,进一步反映了危矿勘查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本项目成果成为危矿勘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先进集体”称号。

2)本项目是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奠基性工作,采集的实物地质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藏品,成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的基础;本项目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是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的重要信息资源,为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基础。

3)本项目是我国实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第一个大型地质勘查工程,建立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模式,可在其他地质工作项目中推广应用;总结的馆藏管理技术方法,可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对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与成果集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