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陶瓷

成果陶瓷

发布时间:2020-12-14 14:26:08

㈠ 张志忠的主要成就

在古陶瓷造型设计、装饰方面亦有颇多成果,设计的作品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陶瓷评比或博览会上获奖。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邢窑工艺技术努宠》、《邢窑隋唐细白瓷研》、《邢窑装烧方法研究》、《邢窑隋代透影白瓷》、《邢窑装饰初探》等二十余篇论文。参加的“邢窑恢复研究”项目获省轻工业厅科技一等奖,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并出版了《千年邢窑》、《邢窑研究》、《中国邢窑》等多部专著,被业内誉为:“邢窑研究恢复第一人”。

所获荣誉
1988年9月,张志忠制作的“水莲鱼纹灯”获1988年度省陶瓷美术优秀作品三等奖。
1989年7月,张志忠参与的“邢州窑恢复研究”课题获河北省轻工业厅科技一等奖。
1999年9月,张志忠作品彩陶“双耳大瓶”获首届河北省民间艺术节民间艺术博览会二等奖。
1999年9月,张志忠被河北省委宣传部评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
2008年6月,张志忠被复旦大学博物馆聘为顾问。
2008年8月,张志忠主编的《邢窑研究》获邢台市第九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8年10月,张志忠主编的《千年邢窑》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8年12月,张志忠被中国防卫科技学院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为古陶瓷方向研究专家。
2009年12月,张志忠被河北省文物局评为“河北省文物系统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2010年9月,张志忠烧制的作品“白釉长颈瓶”,获“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铜奖。
2010年10月,张志忠河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聘请张志忠为顾问。
2010年12月,张志忠创烧的作品“葫芦瓶”,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广东佛山)荣获银奖。
2010年12月,张志忠的论文《邢窑是烧造工艺与造型装饰方法》在首届陶瓷艺术大会论文评比中荣获优秀奖。
2011年1月,张志忠作品《舞蹈家》、《烛台》、《盘口长颈瓶》入选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
2100年3月,张志忠捐赠的陶瓷作品“邢窑葫芦瓶”、“白釉盘口瓶”,入藏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2011年6月,张志忠在“北方瓷都杯”河北省陶瓷艺术技艺大赛中,荣获手拉坯组银奖。
2011年6月,河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授予张志中“河北省注册陶艺师”称号。
2011年7月,张志忠被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聘为特约研究员,作品《钵口瓶》被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收藏。
2011年8月,张志忠烧造的作品《一代天骄》(艺术陶瓷类)在首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金奖。
2011年9月,张志忠制作的作品《海韵》在第十四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荣获首届“北方瓷都奖”艺术陶瓷类金奖。
2012年5月,河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授予张志忠一级“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2年5月,河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任命张志忠为河北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2年5月,张志忠制造的作品《福如东海》在2012年“峰峰”杯河北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中荣获金奖。
2012年5月,张志忠作品邢窑《翰林罐》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12年7月,张志忠作品《星雨》在第二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金奖。

㈡ 章星的学术成果

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陶瓷装饰、陶瓷工艺和现代陶艺的教学、研究和创作。曾发表《中专国传属统陶瓷装饰纹样解析》、《浅谈明代成化瓷器纹样之演变》、 《加拿大陶艺》、 《康纳陶瓷馆》、 《当代中国陶艺评述》、 《现代陶艺的形式语言》等论文。博士阶段完成《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研究》。出版了个人专集《走近陶艺家——章星》。出版编著《陶艺五十人》和《陶艺》专著。陶艺作品参加第九届、十一届全国美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方砖系列》三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陶艺作品多次获奖,其主要有:1999年,作品《栖居》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01年作品《大雁飞归》(与何燕明先生合作)获首届全国美协陶艺作品展优秀奖。2002年作品《诚》获首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铜奖。2003年作品《征程?归程?》获第二届全国美协陶艺作品展铜奖。2003年作品《飘摇》获第三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银奖。2005年作品《陶盘》获第五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优秀奖。作品入选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㈢ 毕加索的全名是什么

毕加索的全名是巴勃罗·毕加索,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内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容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毕加索毕生致力于绘画革新,利用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创造出了很有表现感的艺术语言,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

(3)成果陶瓷扩展阅读: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产生了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㈣ 冯绍华的学术成就

在《中国陶瓷》等专业核心刊期上发表了二十余篇学术论文。《人民日报》、《中国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其作了报道、介绍。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泰国、台湾、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出版有《冯绍华陶瓷艺术》作品集。艺术作品刊载于《中国美术全集》、《当代景德镇陶艺精英》、《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家》、《高端收藏》、《中国艺术报道》、《世界知识画报》等大型书籍。其中论文“论陶瓷美术教育”还获得全国美术教师优秀论文奖,美国柯尔比全球文化优秀论文一等奖。
数十件作品刊载于《土与火的历程》、《瓷韵伟人》、《景德镇陶瓷全集)、《陶艺)等众多国内外大型画册,并有数项成果获江西省科研成果奖。个人传略载人《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景德镇陶瓷百家》、《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等辞书。

㈤ 鉴定技术方法科学可靠

为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性,我们认为可以从鉴定人、鉴定方法、鉴定程序和鉴定检材,这些可能影响鉴定意见有效性的关键要素去着手衡量,展开来说就是:
(一)保证鉴定人受过专业训练, 具有鉴定领域中所必要的专业知识, 拥有从事鉴定业务相关的职业资格;
技术鉴定之所以要求由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来进行, 是因为鉴定人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是鉴定工作的基础与保障,。正是由于鉴定人有着专业技术知识,这才使之能完成非专业人士不能完成的工作, 并做出合理的鉴定结论。因此鉴定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在保证鉴定的科学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鉴定人科学的工作态度, 经验的丰富程度也直接影响着鉴定的科学性。
(二)确定鉴定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方法是成熟而可靠的;
科学原理的正确与否, 技术手段的准确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直接决定了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但由于科学技术是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过程中。这使得在鉴定中所运用的技术是否成熟和可靠也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它。
但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1)该原理和技术是否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并被同行所肯定;(2)该原理和技术是否已在实验室或者实践中获得过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者可行的;(3)是否存在使用该技术的标准,如果有,在鉴定中的使用是否符合标准;(4)已经出现的该原理或技术的错误率;(5)该原理和技术是否已被同领域大部分人所接受。
(三)鉴定过程需是规范且符合质量体系管理标准的;
在鉴定过程中鉴定人或检测人员是否遵照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试剂是否有效、技术设备是否足够精密、先进等等,都是影响鉴定结论证据力强弱的重要方面。鉴定机构的实验室运行应该严格遵循ISO17025或ISO17020的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在可能条件下其实验室应该符合CNAS或CMA的认可。

㈥ 赵军的研究成果

1. 赵军. 新型梯度功能陶瓷刀具材料的设计制造及其切削性能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5
2. J. Zhao, X.L. Yuan, Y.H. Zhou. Process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l2O3/WC/TiC micro- nano-composite ceramic tool material.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0, 527(7-8): 1844-1849 (SCI, EI)
3. J. Zhao, X.L. Yuan, Y.H. Zhou. Cutting performance and failure mechanisms of an Al2O3/WC/TiC micro- nano-composite ceramic to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 Hard Materials, 2010, 28(3): 330-337 (SCI, EI)
4. J. Zhao, Y.Z. Li, X. Ai. Analysis of transient thermal stress in sandwich plate with functionally graded coatings. Thin Solid Films, 2008, 516(21): 7581-7587 (SCI, EI)
5. J. Zhao, X. Ai, W.Y. Fang, S.G. Han. Simulation of surface topography in ball-end milling considering the tool deflection and runout.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8, 375-376: 510-514 (EI)
6. J. Zhao, Y.Z. Li, X. Ai. Transient thermal stress analysis of a plate with double-sided FGM coating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8, 368-372: 1807-1810 (EI)
7. J. Zhao, X. Ai, Y. Z. Li. Transient temperature fields in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shapes under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tion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7, 43(12): 1227-1232 (SCI, EI)
8. J. Zhao, X. Ai. Failure Modes and Mechanisms of Functionally Gradient Ceramic Tools with High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Proceedings of MSEC2006, 2006 (EI)
9. J. Zhao, X. Ai, Z. J. Lü.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3N4/TiC Nanocomposite Ceramics, Materials Letters, 2006, 60(23): 2810-2813 (SCI, EI)
10. J. Zhao, X. Ai, Z. L. Li.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cutting forces in high speed machining.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6, 532-533: 753-756
11. J. Zhao, X. Ai, Y. Z. Li, Y. H. Zhou.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Functionally Gradient Solid Cylinder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6, 418 (1-2): 99-110 (SCI, EI)
12. J. Zhao, X. Ai. Fabrication and cutting performance of an Al2O3-(W, Ti)C functionally gradient ceramic to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ing and Machinability of Materials, 2006, 1(3): 277-286
13. J. Zhao, X. Ai, Z. J. Lü. Study on th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Si3N4/TiC Nanocomposite Ceramic Tool Material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6, 315-316: 299-303 (SCI, EI)
14. J. Zhao, X. Ai, S.Y. Wang, Z.W. Liu. A Model for Milling Force Prediction in High-Speed End Milling of P20 Mold Steel,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6, 315-316: 856-859 (SCI, EI)
15. J. Zhao, X. Ai, J. X. Deng, et al. Thermal shock behaviors of functionally graded ceramic tool materials. Journal of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04, 24(5): 847-854 (SCI, EI)
16. J. Zhao, X. Ai, J. X. Deng, et al. A model of th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parameter for functionally gradient ceramic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4, 382(1-2): 23-29 (SCI, EI)
17. J. Zhao, X. Ai, X. P. Huang, et al. Effect of Hot Pressing Temperatur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Si3N4-TiCnano composites.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4, 471-472: 167-171 (SCI, EI)
18. J. Zhao, X. Ai, C. Z. Huang, et al. An analysis of unsteady thermal stresses in a functionally gradient ceramic plate with symmetrical structure.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03, 29(3): 279-285 (SCI, EI)
19. J. Zhao, X. Ai, X. P. Hua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rmal shock behavior and the cutting performance of a functionally gradient ceramic tool.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2, 129(1-3): 162-167 (SCI, EI)
20. J. Zhao, J. X. Deng, J. H. Zhang, et al. Failure mechanisms of a whisker-reinforced ceramic tool when machining Nickel-based alloys. Wear, 1997, 208(1-2): 220-225 (SCI, EI)
21. 赵军, 艾兴, 李艳征. 梯度功能陶瓷圆球的抗热震性. 硅酸盐学报, 2006, 34(11): 1362-1366 (EI)
22. 赵军, 艾兴, 黄新平, 邓建新, 王朝霞. 陶瓷构件形状对其抗热震性的影响. 机械工程学报, 2004, 40(1): 7-10 (EI)
23. 赵军, 邓建新, 艾兴, 王朝霞. 对称型梯度功能陶瓷材料的抗热震参数. 硅酸盐学报, 2003, 31(10): 945-949 (EI)
24. 赵军, 黄新平, 艾兴, 王朝霞. 陶瓷圆柱体的抗热震参数. 硅酸盐学报, 2003, 31(5): 476-479 (EI)
25. 赵军, 艾兴, 邓建新, 张建华, 黄传真. 对称型梯度功能陶瓷材料的非定常热应力. 机械工程学报, 2001, 37(11): 22-27 (EI) 1. 超高速切削刀具的设计理论与制造工艺(400万),项目来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09CB724402),(2009.1-2013.8),项目负责人;
2. “基于性能驱动的难加工材料切削刀具设计制造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60万),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资金(批准号:51175310),(2012.1-2015.12),项目负责人;
3. “基于高速切削多场耦合理论的自适应梯度复合刀具研究”(6万),(批准号:2009,0131110030),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1-2012.12),项目负责人;
4. “于宏微观性能裁剪拼接的梯度纳米复合刀具研究”(36万),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资金(批准号:50875156),(2009.1-2011.12),项目负责人;
5. “高速切削摩擦学及刀具寿命研究”(27万),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0575126)(2006.1—2008.12),项目负责人;
6. “基于刀具寿命和切削稳定性的多轴数控加工表面形貌预测与控制”(50万),项目来源: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批准号:NCET-06-0588),项目负责人;
7. “高寿命型腔模具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10万),项目来源: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批准号:2007GG20004003),项目负责人;
8. “自由曲面模具多轴数控加工表面质量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10万),项目来源: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批准号:2005BS05002)(2006.1—2008.12),项目负责人;
9. “基于多尺度关联效应的纳米复合陶瓷刀具及其切削性能研究”(6万),项目来源: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批准号:20050422033)(2006.1—2008.12),项目负责人;
10. “基于多尺度高阶理论的纳米复合梯度功能陶瓷刀具及其可靠性研究”(70万),项目来源: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批准号:200231)(2003.1—2007.12),项目负责人;

㈦ 何科丁的成就及荣誉

2006、10作品《清语》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大赛中铜奖;
2007、10第五届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百花奖作品《夜》获三等奖,作品《舞》、《合》、《落》获优秀奖;
2007、11作品《漂浮的云》获首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展三等奖;
2007、12作品《夜》被收藏于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
2008、06作品《吉祥》获”华月杯”江西省迎奥运中青年陶瓷艺术大赛铜奖;
2008、07第五届江西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中作品《秋江》、《踏雪》分获二等奖,作品《云上的日子》获优秀奖;
2008、09首届中国景德镇“红叶杯”日用瓷产品设计作品《韵律》获银奖,作品《秋硕》获优秀奖;
2008、12作品《韵律》被收藏于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
2008、12作品《旋律—咖啡具》获2008年江西省青年艺术设计双年展览中二等奖;
2009、07第十三届江西省美展作品《弗洛伊德的幻想II》、《钻之弥坚》分获一等奖,作品《节节高-咖啡具》、《仪》、《水清浅》、《雾里探花》分获三等奖,作品《宫灯》、《丝语》分获优等奖;
2009、08作品《弗洛伊德的幻想II》、《钻之弥坚》分别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09、10 “景德大成杯”全国青花玲珑及青花日用陶瓷创新设计大赛实物类作品《含苞待放》获银奖,“景德大成杯”全国青花玲珑及青花日用陶瓷创新设计大赛图纸类作品《丝语》、《含苞待放》分获优秀奖;
2010、05作品《幽》、《山丹丹花开》分获江西省第六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
2010、06作品《争芳斗艳》在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优秀作品评选中获银奖;
2010、10作品《夏梦》在2010景德镇陶瓷餐具创新设计大赛银奖;
2010、12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大赛作品《钻之弥坚之二》获银奖,作品《祥和》获铜奖,作品《梯》获优秀奖,作品《润雨》、《鄱湖情怀》分获评委特别奖;
2010参与课题“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1、10 作品《虹.飞扬》获第四届中国景德镇产品设计高温色釉类大赛银奖;
2012、01作品《梅花》获2012江西省迎新春美术作品展金奖。2012、06作品获江西省青年艺术设计双年展优秀奖。
2012、12《钻之弥坚之二》入选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 北京
2014、06作品《粉嫩娇黛》获江西省青年艺术设计双年展二等奖。 2007、04作品《色域分割》、《一叶浮萍》、《漂浮的云》分选为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师生作品邀请展;
2008、06作品《旋》参加2008德化—中 · 韩陶艺家作品交流展;
2008、09作品《龙凤呈祥》、《旋》参加2008上海艺术博览会中的“陶瓷艺术家提名展”;
2009、10作品参加中国景德镇陶瓷博览会;
2010、10作品《飘系列》入选第七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10、10作品参加中国景德镇陶瓷博览会;
2011、06 参加“瓷风画语”学院六君子当代陶瓷艺术展。
2011、10作品参加中国景德镇陶瓷博览会;
2012、07作品入选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12、10作品入选中国首届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展。

㈧ 中国古代冶金陶瓷技术的成果

一.陶瓷技术
中国早在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原始的制陶术,成为世界上最早能够制陶的国家之一。在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在今河南地区就出现了具有红、黑图饰的“彩陶”制品,反映了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制陶技术和社会文化水平,形成了著名的“彩陶文化”。
在约三千年前的商代,中国在不断改进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开始用较纯净和精细的瓷土取代粗糙的陶土为原料,制胎和挂釉,并以较高温度进行煅烧制出了世界最早的原始瓷器。到了汉代,由于烧瓷技术不断改进,中国已能造出精细的青瓷。以后,再经晋、唐、两宋到明清,历代名窑已能制出极其精美的瓷器,并远销国外,受到各国人民的盛赞,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瓷”几乎已经成了“中国”的代名词。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化学取得的一项杰出成就。

二.冶金技术
在早期的文明国度和地区中,中国使用铜、铁等金属的年代相对说来是较晚的。但是,由于中国在冶铸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创新,使中国的冶金业很快就后来居上,跃升于世界的前列,并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技术进步带动生产发展,并进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典型范例。
埃及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时开始利用自然铜,公元前40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2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爱琴海地区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印度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8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而中国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的。
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铸造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至于铸造既作为成形工艺而存在,又成为冶炼工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达到了“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地步。因此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是冶铸并称,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常用词汇“模范”、“范围”、“陶冶”、“就范”等,都是由冶铸技术衍生而来的。这种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冶金传统,是古代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1.青铜冶炼
被认为是中国古文明象征的商周到战国的青铜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铸造技术所造就的。中国开始冶炼青铜的时期虽然晚于西方约千余年,然而后来居上,冶炼水平很快超过了西方。
从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精美的曾侯乙尊盘和大型的随县编钟群,以至大量的礼器、日用器、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综合利用浑铸、分铸、失蜡法、锡焊、铜焊的铸造技术,在冶铸工艺技术上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考工记》中所记载的:“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经验性科学总结,表明当时中国已认识到合金成分与青铜的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已定量地控制铜锡的配比,以得到性能各异,适于不同用途的青铜合金。
《考工记》中还记载有:“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说明当时已掌握了根据火焰的颜色,来判定青铜是否冶炼至精纯程度的知识,这是后世化学中火焰鉴别法的滥觞。用以比喻工夫达到纯熟完美境界的成语“炉火纯青”,就是由此引伸出来的。
在炼铜中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湿法炼铜,也叫胆铜法。这是利用炼丹家所发现的铁对铜离子的置换反应,进行冶铜的方法。其工艺过程是把硫酸铜或碳酸铜(古称曾青、胆矾、石胆等)溶于水,使成胆水,然后投铁块于溶液中,因铁的化学性能比铜活泼,铁离子会置换出铜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宋代已用此法进行大规模的炼铜生产。
2.铸铁冶炼
中国冶炼块铁的起始年代虽然迟至公元前6世纪,约比西方晚900年,然而冶炼铸铁的技术却比欧洲早2000年。中国铸铁的发明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而欧洲则迟至公元后的15世纪。由于铸铁的性能远高于块铁,所以真正的铁器时代是从铸铁诞生后开始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铸铁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中国从块铁到铸铁发明的过渡只用了约一个世纪的时间,而西方则花费了近三千年的漫长路程。中国古代炼铁技术发展得如此迅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英国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说,这是世界炼铁史上的一个唯一的例外。
由于生铁含碳量高,虽硬但脆,不耐碰击,易毁坏,为改进生铁的性能,中国古代发明了一系列的生铁加工技术:
其中,首先是战国时期问世的铸铁柔化术。该项技术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氧化气氛下对生铁进行脱碳热处理,使成白心韧性铸铁;一类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气氛下,对生铁进行石墨化热处理,使成黑心韧性铸铁。而在西方,白心韧性铸铁的生产技术1722年方由法国人首次记述,黑心韧性铸铁是1831年才在美国问世的。到汉代,铸铁柔化术又有新的突破,形成了铸铁脱碳钢的生产工艺,可以由生铁经热处理直接生产低、中、高碳的各种钢材,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的先进钢铁生产国。其产品亦随着中外交通贸易的发展,输运到周围各国以及中亚、西亚和阿拉伯一带。
另一杰出的生铁加工技术是炒钢,它是中国古代由生铁变成钢或熟铁的主要方法,大约发明于西汉后期。其法是把生铁加热成液态或半液态,并不断搅拌,使生铁中的碳份和杂质不断氧化,从而得到钢或熟铁。河南巩县铁生沟和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都提供了汉代应用炒钢工艺的实物证据。东汉时成书的《太平经》中也说:“有急乃后使工师击治石,求其中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耶。”“莫耶”乃古代宝剑之称。这段文字虽失之疏简,但不难看出,它叙述的是由矿石冶炼得到生铁,再由生铁水经过炒炼,锻打成器的工艺过程。炒钢工艺操作简便,原料易得,可以连续大规模生产,效率高,所得钢材或熟铁的质量高,对中国古代钢铁生产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类似的技术,在欧洲直至十八世纪中叶方由英国人发明。
中国古代的炼钢技术主要是百炼钢。自从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千锤百炼”、“百炼成钢”便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百炼钢肇始于西汉早期的块炼渗碳钢,其后不断增加锻打次数而成定型的加工工艺。到东汉、三国时,百炼钢工艺已相当成熟。上引《太平经》中的“万锻之,乃成莫邪”,即是其生动的写照。曹操曾令工师制作“百辟利器”,曹丕的《典论·剑铭》中说:“选兹良金(指铁),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刘备曾令“蒲元造刀五千口,皆连环,及刃口刻七十二湅”。《古今注·舆服》亦说:“吴大帝有宝剑三,……一曰百炼,二曰青犊,三曰漏景”。后世这一工艺一直被继承,并不断得到发展。
此外,在1981年经中国学者关洪野等人对513件出土的汉魏时期铁器研究后表明,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发明了球墨铸铁,远远早于发达的欧洲国家。目前,中国学者所做的结论已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承认。
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技术,是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独创性发明。陶弘景说:“钢铁是杂炼生柔作刀镰者”,北齐的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说的就是灌钢技术。灌钢的工艺过程大致为,将熔化的生铁与熟铁合炼,生铁中的碳份会向熟铁中扩散,并趋于均匀分布,且可去除部分杂质,而成优质钢材。灌钢技术在宋以后不断被改进,减少了灌炼次数,以至一次炼成。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三说:“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并说“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正反映了灌炼次数的减少。其中把柔铁屈盘起来是为了增加生熟铁的接触面,提高灌钢的效率,并促使碳份分布更均匀;封泥则可以促进造渣,去除杂质,并起保护作用。明代灌钢技术又进一步发展,据《天工开物》卷十四记载,已把柔铁屈盘改为薄熟铁片,进一步增加了生熟铁的接触面,加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的进程,泥封亦改为草泥混封。灌钢又称“抹钢”、“苏钢”,其工艺自清至近代仍很盛行。在坩埚炼钢法发明之前,灌钢法是一种最先进的炼钢技术。
铜、铁外,中国古代冶炼和使用的金属还有金、银、汞、铅、锡、锌等,其中锌的炼制是中国首先发明的。中国在先秦的青铜中已把锌作为伴生矿加入铜合金中,从汉代至元代更是有意识地把锌的氧化物“炉甘石”加入化铜炉中,以生产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黄铜。明代时,则开始了大规模地用炉甘石作原料提炼金属锌。从十六世纪起,中国的锌便不断传进欧洲。欧洲到十七世纪才开始炼锌,其工艺也是源自于中国。

㈨ 搪瓷与陶瓷的区别

搪瓷和陶瓷都是烧制出来的,不同的是搪瓷是用于金属,尤其是铁制品的表面,主要目的是防腐防锈。陶瓷不仅是一种表面处理技术——釉料技术,主要是用陶土在比较高的温度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搪瓷是在金属表面涂覆一层或数层瓷釉 ,通过烧成,两者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牢固结合的一种复合材料。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剂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而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9)成果陶瓷扩展阅读

陶瓷,英语:china。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

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剂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比较常见的有:陶瓷茶具,陶瓷盘子,陶瓷碗,多种陶瓷生活用具等。

搪瓷是在金属表面涂覆一层或数层瓷釉 ,通过烧成,两者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牢固结合的一种复合材料。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耐腐蚀。 比较常见的比如:搪瓷炒锅,搪瓷脸盆等。

㈩ 潮州市陶瓷行业协会的主要成果

潮州市陶瓷行业协会还创办了《中国瓷都报》和“中国瓷都--潮州网站”,构建了较版为完善的权协会宣传网络。《中国瓷都报》发行面向各会员单位、各陶瓷产区、上下游企业及业界人士,包括了“业界新闻、人物观点、技术管理和文化宣传”等多个版面,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读性强。“中国瓷都--潮州网站”具备中英文版本,及时报道潮州陶瓷的最新动态,宣传相关的政策法规,扩大潮州市陶瓷行业协会的影响力,让世界认识“中国瓷都”,认识潮州。

阅读全文

与成果陶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