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技成果有哪些类型
科技成果可分为三大类型:
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⑵ 范方志的主要科研成果
1.范方志 .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5(11)[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6(08)]. 2.范方志,汤玉刚.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公共财政还是公共选择[J].复旦学报,2007(03) (该文被《新华文摘》引用).
3.范方志.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与演变[J].金融研究(实务版),2007(05).
4.范方志,张耿庆.中国技术创新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J].统计研究,2004(11).
5.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
6.范方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实践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02).
7.范方志.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8(06).
8.范方志,赵大平.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传递对中国外贸平衡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9.范方志,刘望,陈交辉,郑必清.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0(23)(该文入编《三湘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
10.范方志.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该文原发表于《金融研究》2005年11期).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6(08).
11.范方志,麻勇爱.旅游消费信贷初探[J].旅游学刊,2006(11).
12.范方志,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年会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5).
13.范方志,李璐媚.美国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8(9)(被国研网转载).
14.范方志,李海海,苏国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2005(11).
15.范方志,苏国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5(10).
16.范方志.入世,不确定性与居民消费[J].消费经济,2002(06).
17.范方志,杨海水.“理性党派信徒”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2).
18.范方志,加强《资本论》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8(10).
19.范方志,毛晋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股改上市和道德风险.社会科学辑刊,2004(06).
20.范方志.市场经济呼唤存款保险制度[J].经济纵横,1999(06).
21.范方志.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的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06(10).
22.伍柏麟,范方志.新制度经济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01).
23.范方志,汤玉刚,齐行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和动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4).
24.范方志,刘望,陈交辉,郑必清.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修改稿)[J].经济研究参考,2000(114).
25.范方志,毛晋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股改观点述评[J].国有资产管理,2004(10).
26.范方志.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及其启示(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J].投资研究,2008(01).
27.范方志.我国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1999(06).
28.范方志.货币政策制度国际比较与我国货币政策制度完善[J].东南学术,2006(05).(该文题目被列入《新华文摘》(2006年22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
29.范方志,张立军.以金融结构的优化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J].中国国情国力,2004(03).
30.范方志,汤玉刚,虞拱辰.反思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演变:一个建设性分析框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5).
31.范方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62).
32.范方志,谭燕芝,郭英.论跨域消费[J].消费经济,2003(05).
33.范方志.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8(03).
34.范方志,周陈曦.新旧两类农村金融机构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8(11).
35.范方志.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J].开放导报,1999(12).
36.范方志,苏国强.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
37.范方志,汤玉刚,齐行黎.国内外银行业聚集上海动因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05).
38.范方志,汤玉刚.政府间纵向分权的契约性质:——以浙江强县扩权、强镇扩权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7(11).
39.范方志,李海海.中央银行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中国的实证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5(04).
40.范方志. 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41.范方志,周剑.对外直接投资、外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J].东岳论丛,2003(06)(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C7《高新技术产业化》2004年1期全文转载).
42.范方志,赵明勋.中国金融抑制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
43.范方志.诺德豪斯—麦克雷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05)(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44.汤玉刚,范方志.财政规模决定:基于经验模型的经济学解释[J].财经研究,2005(10).
45.朱波,范方志,汤玉刚.出口退税中央、地方分担机制——运作原理、负面效应与机制优化[J].财经研究,2004(01).
46.朱波,范方志.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5(06).
47.范方志.基于选举的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4).
48.范方志.我国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02).
49.范方志.金融监管、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J].宁夏社会科学,2009(06).
50.范方志.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贵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记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
51.范方志.对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的反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52..范方志.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部门名称和地位的科学界定[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3).
53..范方志.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部门名称和地位的科学界定[J]. 马克思主义文摘(人大复印资料),2011(02).
54..范方志.房地产价格波动、通货膨胀与收入分配差距[J].青海社会科学,2010(03).
55.范方志.我国高房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3).
56.范方志.论通货膨胀[J]. 宁夏社会科学,2011(02).
⑶ 汪金国的主要科研成果
已出版:
1.《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第八卷·战时苏联对华政策》(专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1)
2.《多种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现代中亚社会》(专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1)
3.《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合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2/2)
4.《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合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2/2)
5.《阿富汗焦点和中亚安全问题》(合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2)
拟出版:
1.《阿富汗症结与中亚安全》(译著)。(1/2)
2.《吉哈德:中亚激进伊斯兰教的崛起》(译著)。(1/1)
3.《全球文化力量消长与中亚政局变化研究》(专著)。(1/1)
4.《塔利班:中亚伊斯兰教、石油与新的大博弈》(译著)。(1/1) 1.主持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文化力量消长与中亚政局变动研究》。
2.参与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子课题《战时苏联对华政策研究》。
3.2005年获第三十八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三等资助金。
4.主持200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中亚五国有关民族立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5.主持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影响未来中亚社会发展的文化研究》。
6.参与2001年度教育部社会规划项目《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
7.参与199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世纪初中亚格局变化趋势和我国与中亚关系战略》。 1.《“古阿姆”组织与中国》(俄文),《中亚与高加索》(瑞典),2008年第3-4期(1/1)。
2.《中亚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5期。(1/2)
3.《全球文化力量消长与中亚政局变化》(俄文),《世界文明与哈萨克斯坦》(第一部分),阿拉木图,2007年。(1/1)
4.《论阿富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部族症结》,《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1/2)
5.《论俄罗斯帝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伊斯兰教政策的变化》,《世界历史》,2006年第2期。(1/1)
6.《从1897年全俄人口普查看俄罗斯帝国的穆斯林阶层分布与社会状况》,《世界民族》,2006年第1期。(1/2)
7.《20世纪80-90年代全球民族主义浪潮及相关理论探讨》,《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2/2)
8.《1916年中亚起义直接起因辨析》,《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历史〉》,2005年第10期。(1/2)
9.《多种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现代中亚社会——加强在中亚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及值得思考的问题》,《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郭树勇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2)
10.《多种文化 交互影响——影响现代中亚社会发展的外部文化力量因素》,《跨文化交流》(加拿大),2005年第1期。(1/2)
11.《1916年中亚起义直接起因辨析》,《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2)
12.《影响现代中亚社会发展的内部文化力量因素》,《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2期。(1/2)
13.《继承、纠偏与发展——多种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现代中亚社会》,《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哈萨克文明》,阿拉木图凯纳尔大学,2003年,第292~295页。(1/1)
14.《中亚社会的俄罗斯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2期(新论集萃)作为原创观点转载;原文为《关于中亚社会“俄罗斯化”概念的理论探讨》,《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5期。(1/1)
15.《中亚社会的俄罗斯化现象》(俄文),《哈萨克文明》,2003年第2~3期。(1/1)
16.《中国与中亚跨国民族关系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世界民族》,2003年第3期。(1/1)
17.《评中亚独立国家内政转型》,《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3期。(1/1)
18.《反恐战争前后的阿富汗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1/2)
19.《影响未来中亚社会发展的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1/1)
20.《关于中亚社会“俄罗斯化”概念的理论探讨》,《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5期。(1/1)
21.《里海石油和中国能源》,《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1年第9期。原载《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58~63。(2/2)
22.《苏联解体后阿富汗在中亚地缘政治转变中的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5期。(1/1)
23.《中亚安全和阿富汗毒品》,《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4期。(2/2)
24.《里海石油和中国能源》,《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2/2)
25.《1916年中亚起义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1/1) 1.《China Courts Uzbek Leader with a Full State Visit》(中国盛迎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纽约时报》(专访)2005年5月25日。
2.《中亚动荡背后的影子》,《人民日报海外版》(专家访谈), 2005年05月21日第五版。
3.《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人民日报》2003年2月20日第九版理论版。
4.《未来中亚 多种文化力量的集散地》,《人民日报(专家评说)》,2002年7月26日第7版国际版。
5.《美国进入中亚与里海油气》,《人民日报(专论)》,2002年5月13日第7版国际版。) 1.2004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2.关于中亚社会“俄罗斯化”概念的理论探讨》(《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5期),2004年获甘肃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苏联解体后阿富汗在中亚地缘政治转变中的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5期),2003年获甘肃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 兰州大学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推荐人选 1.《苏联解体对中亚地区地缘政治的影响》,《兰州大学第四届中亚学术研讨会》,2001年4月。
2.“Heritage,levelling and development of Central-asian society under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The Kazakh civi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world historical process”,7~8 July,2003.(《继承、纠偏与发展——多种文化力量作用下的中亚社会》,2003年7~8月《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哈萨克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3.《影响现代中亚社会发展的内部文化力量因素》,《北京大学第五届中亚学术研讨会》,2003年10月。
4.《中亚民族与人口状况评析》,《甘肃省对外友好联络会第六届中亚学术研讨会》,2004年7月。
5.《论中亚地缘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因素》,《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2004年7月。
6.《多种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现代中亚社会——加强在中亚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及值得思考的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2004年12月。
7.《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育状况》,《哈萨克斯坦凯纳尔大学“世界大学教育状况”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4月。
8.《全球文化力量消长与中亚政局变化》,《哈萨克斯坦凯纳尔大学“中亚国际关系研究”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7月。
9.《古阿姆与中国》,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11月。
⑷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专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4)主要科研成果扩展阅读: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⑸ 季峻峰的主要科研成果
1.与他人合作研究发现多种新的东亚古季风替代性指标。这些指标涉及黄土和古土壤在季风作用下的多种地球化学变化 。
2.对粘土矿物-环境(包括热液,成岩和成土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指示意义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
3.研究提出了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快速测量土壤和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矿物含量和磁化率变化的新方法,具有环境和遥感应用意义。
代表性文章、论著
47.Chen J, Chen Y, Liu LW, Ji JF, Balsam W, Sun YB, Lu HY
Zr/Rb ratio in the Chinese loess sequence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strength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0 (6): 1471-1482 MAR 15 2006
46.Lian B, Hu QN, Chen J, Ji JF, Teng HH
Carbonate biomineralization inced by soil bacterium Bacillus megaterium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0 (22): 5522-5535 NOV 15 2006
45. Fan CF, Chen J, Chen Y, Ji JF, Teng HH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ubility and solubility proct: The roles of crystal sizes and crystallographic direction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0 (15): 3820-3829 AUG 1 2006
44.Liu LW, Chen J, Ji JF, Chen Y, Balsam W.
Variation of Zr/Rb ratios in the Chinese loess deposits ring the past 1.8 Myr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change of East Asian monsoon intensity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7: Art.
43.Shen ZX, Cao JJ, Zhang XY, Arimoto R, Ji JF, Balsam WL, Wang YQ, Zhang RJ, Li XX.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ron-oxide minerals in aerosol particles from norther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367 (2-3): 899-907 AUG 31 2006
42.Wang XY, Lu HY, Ji JF, Wang XY, Zhao J, Huang BC, Li Z
Origin of the Red Earth sequence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aridity since the middle Miocen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49 (5): 505-517 MAY 2006
41. Ji J, Zhao L, Balsam W, Chen J, Wu T, Liu LW
Detecting chlorite in the Chinese loess sequence by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
CLAYS AND CLAY MINERALS 54 (2): 266-273 APR 2006
40. Ji JF, Balsam W, Chen X, et al.
Rate of solar insolation change and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transitio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3 (4): Art. No. L04706 FEB 22 2006
⑹ 张季超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六五至十一五期间近百项各级各类科研、科技开发项目及重点工程,其中国家级重点工程4项,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16项,推动了建筑隔震新技术首次在国内外的巨型钢结构中使用,完善了饱和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和巨型钢结构绿色建造技术,推进了重大工程项目低碳节能的发展,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技术创新,取得了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
近5年来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与模式以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耐久性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科技平台建设专项)《绿色建筑与新型建材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等纵向科研项目。在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学报》、《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9篇,其中EI、ISTP收录20余篇 ;
主编专著及教材30余本,包括专著:《广东科学中心建设科技创新》(科学出版社,2011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基础工程测试技术与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新编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科学出版社,2014年)、《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筑篇》(科学出版社,2008年)等 ;
先后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1项,广州市科学技术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其中,主持的科研成果《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实践》获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隔震减振新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应用与研究》获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光纤健康监测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 、《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0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大型科技场馆土木建筑工程灾害防护研究应用》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减震隔震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创新实践》获201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光纤维健康诊断技术在重大工程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排4)获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
⑺ 何展翔的主要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重大专项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主要有:建场测深系统的引进、吸收并开发完成了3套国产200~250千瓦大功率建场测深仪器系统及处理解释软件系统用于中国西部油气勘探生产;CEMP采集方式、山地采集实验和三维MT小面元采集等大地电磁勘探新技术,成为西部山前复杂区地震勘探的重要补充;井地电法仪器引进、改造以及井地电法物理模拟和三维数字模拟研究等井地电法油气预测技术,已在国际国内十余个油田井区试验和生产,取得了好的效果;在井下注水压裂充电电位法监测及试验研究中,提出并完成了三维多分量网络动态监测系统;提出时-频电磁法新方法,建立完善了采集处理解释技术系列,实现了一套系统一次采集同时获得时域与频域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勘探精度,在国际国内得到应用取得好的效果;主持和参加海洋电磁正反演模拟研究,实现了海洋可控源电磁复杂模型积分方程正反演模拟,并提出采用MVOSD方法识别高阻油气藏边界,在国内率先开展深海海洋可控源电磁实际资料处理。
他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明奖2项。有12项技术申报和获得专利受理,其中7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两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国内外核心专业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孙越崎科技基金优秀科技奖、铁人科技成就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科技奖、河北省青年科技奖和河北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2005.10~2006-10赴美休斯敦大学做访问学者,完成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模拟及灵敏度研究的博士后课题。 先后承担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十一五”863项目,任课题长,“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当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三维电磁勘探技术、海洋电磁方法研究以及电磁油气目标识别与检测方法研究等方面。
⑻ 岳湘安的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内,主持和完成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9项、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课题10余项。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已有3项科研成果和研发的新技术在油田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目前,在气驱(CO2驱、N2泡沫、空气驱)、低(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油藏深部调驱、化学驱、微尺度流动及渗流机理等方面,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课题1项、国家“973”项目中课题1项、其他重大课题5项。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主编的教材《提高石油采收率基础》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获2004-2009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2009年);截至2010年7月,在《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科学通报》、《力学学报》、《石油学报》、《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化学通报》、《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SCI收录15篇、EI收录38篇、ISTP收录6篇。
最近5年来,在气驱(CO2驱、N2泡沫、空气驱)、低(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油藏深部调驱、化学驱、微尺度流动及渗流机理等方面的重要学术技术工作:
● 2006年4月25~27日,作为执行主席之一,主持了以“温室气体地下封存及其在提高石油采收率中的资源化利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76次学术讨论会。
● 作为课题长组织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中课题“油田开采后期提高采收率新技术”(课题编号:2009ZX05009-004)
●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中的课题五“CO2驱替过程中多相多组分非线性渗流机理和规律”。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二氧化碳气驱提高采收率试验研究”中的子课题“低渗油藏CO2驱深部封窜技术研究”(大庆油田外围低渗透油藏——扶杨油层CO2驱提高采收率)。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研究专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02CCA00700)”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三级专题“低渗非均质砂岩油藏深部封堵与改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3BA613A-07-05)”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合物溶液微尺度流动探索研究(项目批准号:50574060)”。
●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化学驱和微生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中课题“新型驱油体系驱油机理研究”
● 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低(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中“低(超低)渗透油藏气驱窜流抑制技术研究”。
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主编的教材《提高石油采收率基础》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获2004-2009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2009年);指导的博士生获校优秀博士论文1篇,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校优秀硕士论文1篇;截至2010年7月,在《科学通报》、《石油学报》、《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化学通报》、《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SCI收录12篇、EI收录36篇、ISTP收录6篇。
近三年代表性论文
论文名称发表时间刊物名称
润湿性对模拟原油微尺度流动及渗流的影响 2010.3石油学报
Physical simulation of fluid flow and proction performance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2009.12Petroleum Science
Effect of stress sensitivity 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CO2 flooding for fracture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iors2009.9Petroleum Science
Influnce of wettability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through microtubes and cores
2009.7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
Effect of time lag and stress loading rate o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iors
2009.7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bility and water control of nitrogen foam in bulk phase and porous media
2009.6Petroleum Science
氮气泡沫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2009.1石油学报
污泥与盐酸在多孔介质中的反应及分布规律2008.9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驱油剂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对石油采收率的综合影响2008.8应用化学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reaction properties of carbon dioxide in microtubles and porous media2008.6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
文13西块油藏岩石形变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2008.6岩土力学
微管中的酸化反应:沉淀及界面效应2008.4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Micro-mechanisms of resial oil mobilization by viscoelastic fluids
2008.2Petroleum Scienc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deionized water in microtubes
2007.3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粘弹性和幂律型驱油剂的等效渗透率2007.1石油学报
⑼ 凌洪飞的主要科研成果
1.获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于2002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基金。
2.在国际上率先对世界三大洋Fe-Mn结壳开展了Nd、Pb同位素演化研究,发现海洋水成Fe-Mn结壳记录保存了其生长历史时期海水的Nd、Pb同位素组成。获得了全球三大洋若干区域20 Ma以来Nd、Pb同位素演化历史,揭示了太平洋Nd同位素组成随水深变化的分层性结构、以及三大洋的Nd同位素区域性差异结构已保持了20 Ma以上;发现并解释了20Ma以来太平洋Nd同位素组成对明显变化及其原因,以及从3 Ma开始至今太平洋和大西洋Nd同位素比值降低的原因。
3.近期的研究又首次将国际学术界对太平洋Nd-Pb同位素演化的了解由以前的20Ma以来,向前推进到78Ma以来。并且有力地阐明了国际上争论的关于海洋中Nd、Pb来源问题。Nd、Pb同位素近年来已发展成为非常有效的古海洋示踪指标,但国际学术界对陆源的Nd、Pb进入海洋的途径仍不清楚,争论很大。我们的研究雄辩地揭示了78Ma以来(i)中北太平洋中部海水的Pb主要来源于风沙,且与气候有关;(ii)风沙对太平洋中部海水Nd几乎没有贡献。太平洋海水中Nd主要来自河流和岛弧火山岩的风化剥蚀。此项成果将为Nd、Pb同位素作为更有效的古海洋学指标作出重要贡献。
4.有关论文被包括国外十多种SCI刊物在内的论文引用410次,其中被《Science》《Nature》引用11次,单篇论文引用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