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课题成果创新点
直白来地说,拟创新点就是在你所研自究的这项课题中准备创新的地方是什么,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几点.比如,研究智能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可能国外如美国、日本都有过相关研究,但它们研发的材料要求很高,如果你研发所需要的材料要求不高,比如
㈡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取得哪些成果
1、我国TD-LTE产业链日趋成熟,2015年末4G用户数超过3.8亿;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并进军海外市场;
2、ARJ支线飞机成功实现商业销售和交付运营;油气开发专项再造一个西部大庆;半导体照明技术加快应用推广,2015年半导体照明产业整体规模达4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
3、第四期“超级稻”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的新纪录;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以及阿帕替尼、西达本胺等抗肿瘤新药成功上市。
(2)成果创新点扩展阅读:
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北京、上海积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区域创新改革试验全面启动。
2015年江苏、广东、山东和北京等地区研发经费超过1000亿元,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等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13-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44%、39.8%、37.9%和26.3%,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陕西等地区位居前列。你追我赶、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㈢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请你介绍我国的一项科技创新成果说明其创新点在哪里
看每年科技奖发布就可以知道我国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了。
第一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两只猕猴,填补克隆灵长类动物长达20年的空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意味着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为打破;多项科技新政颁布实施,为科研人员松绑,激发创新活力……2018年,中国科技干劲足,活力强,目标更明确,步伐更稳健,在世界科技舞台的聚光灯下,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孕育未来发展新动能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一年里,从基础科研到工程应用,我国科技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攻克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同时,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制作脑疾病模型猴,将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脑疾病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学良研究组等科研团队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顿舞蹈病基因敲入猪,能精准模拟出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为治疗亨廷顿舞蹈病、阿尔兹海默病等疾病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推动药物筛选和治疗方案制定。
北京大学江颖团队实现了氢原子的空间成像和精确定位,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凌宏清团队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的绘制,全面揭示了小麦A基因组的结构和表达特征,对深入和系统研究麦类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以及进一步推动栽培小麦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团队用基因编辑方法,将酿酒酵母中16条天然染色体合成为1条,创建出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实现“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突破。
中国科学家主导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在超导块体材料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即为马约拉纳任意子。该马约拉纳零能模纯净度高,能在相对更高的温度下得以实现,且材料体系简单,对构建稳定的、高容错、可拓展的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有望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后续,它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在这一年里,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正式交付并投入使用;北斗系统进入了全球组网密集发射期,截至11月19日,我国已成功发射第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行;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完成了首次海上试验任务;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完成了首次水上高速滑行试验……
这些重大科技成果中,孕育着未来经济发展可能所必需的新知识、新要素和新动能,将有助于我们国家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
㈣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一)建立了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的成因模式
认为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深部岩浆,围岩中的矿质组分也参与了成矿。来源于岩浆的成矿热液经由矿区F5断裂向上运移,在平面上分别向SW、NE扩散,同围岩中被活化的矿质组分一起在合适的空间富集,随后经历了次生富集的重要阶段。
(二)对查干敖包铁-锌矿床成因认识有了新进展
综合认为查干敖包铁-锌矿与石英闪长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成因类型属矽卡岩型矿床。矿床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拉张环境下,含矿的古老残留洋壳部分熔融,受到富钾基性地幔的交代后侵入到浅部,岩浆交代大理岩、自身发生钠长石化析出成矿物质。
(三)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研究取得新进展
认为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具有多期次热液活动特征,早期以高温热液活动为主,晚期则以中-低温热液活动为主。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和围岩、是一与印支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
(四)划分了研究区的矿床类型
将研究区内的矿床(点)划分为3种类型,即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点)、与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的金属矿床(点)和中低温热液矿床(点)。
(五)总结了东乌旗北部一带金属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认为以东乌旗-伊和沙巴尔深大断裂(F2)为界,西侧主要为与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的铜、钨矿床;东侧主要为铁、铅、锌、银、金等矽卡岩型或中低温热液型矿床;铜矿点主要分布于额仁高毕复式向斜的核部;在白云呼布尔-满都宝力格大断裂(F3)和朝不楞西-乌拉盖断裂(F5)的交汇部位,矿床(点)分布密集。
(六)总结了找矿标志和提出了找矿方向
找矿标志包括:① 晚古生代的火山-沉积岩地层;② NW向张性断裂和NE向张扭性断裂;③ 正的航磁异常、低电阻率和高极化率;④ 面型分布的综合化探异常;⑤ 硅化、褐铁矿化、锰矿化、萤石化以及钠长石化等。有利找矿部位包括:① 白云呼布尔-满都宝力格大断裂(F3)和朝不楞西-乌拉盖断裂(F5)交汇的锐角部位;② 沿阿尔哈达-查干敖包呈NE向分布的印支期富碱花岗岩类的外接触带;③ 航磁正负异常交替部位,即航磁0等值线附近;④ 阿尔哈达西北部、吉林宝力格西北部以及查干敖包矿区外围已发现的化探异常位置;⑤ 已知矿区的外围和深部。
(七)花岗岩类研究获得了重要成果
认为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二长花岗岩属岛弧花岗岩,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而阿尔哈达岩体则属A型花岗岩,后两者形成于碰撞后拉张环境。
(八)首次获得了研究区内5个花岗岩类岩体的年龄
通过对岩体中的锆石进行SHRIMP U-Pb法年龄测试,获得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314±8.8 Ma,阿钦楚鲁早期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99±5 Ma,阿钦楚鲁晚期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84.3±9.7 Ma,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234±6 Ma,阿尔哈达黑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218±5 Ma。
㈤ 课题研究中的拟创新点是什么
课题研究中创新点是指课题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在应用研究领域有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方法。课题的创新性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题研究能够反映时代特点
2、课题研究具有新内容
3、课题研究具有新的角度
4、课题研究采用新的方法,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5、广泛收集资料,了解课题的研究状况,搞清已有的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不足,怎样加以改进,在此基础上,确定该课题的着眼点,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要在课题研究方案中明确提出来,目的是表明你的研究不是简单的重复别人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而是进行新的创造,这也是你的课题研究的最突出的价值或意义所在。
(5)成果创新点扩展阅读:
教育课题的创新点的例子:
1、可操作性方面
通过研究,探讨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课外学习的具体方案、运用模式和管理策略,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让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不流于形式。
2、可应用性方面
通过实践,探索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课外学习的学习资料,共同学习具体例题、习题集,有效学习案例,无效学习案例,学习指导、学习心得,学习方法等,形成一系列可应用的学习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课题研究程序
人民网—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推进学术理论创新
人民网—人民日报大家手笔:加强学科际学术创新
㈥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认识
1.2.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系统地划分了四川盆地及周缘构造体系类型: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及弧形构造体系等,各构造体系之间形成斜接,反接、叠加及穿切等复合联合关系,构造体系演化具四大明显特征;第一古构造体系控制构造-沉积迁移作用;第二构造体系叠加复合作用;第三构造体系差异性,即:同一个构造断裂带两端活动性及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2)深化了单一构造体系或多构造体系的复合控油源区及生、储、盖组合分布,如川西上三叠统及侏罗系油气区主要受控于华夏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作用。
3)建立了3种构造体系控油模式:①新华夏构造体系与纬向构造体系联合控制广福坪气田模式;②反“S”型构造体系控制下的永宜气田,石油沟-东溪油气田及相国寺气田等;③纬向系与经向系联合作用下形成纳叙气田。
4)总结了四川盆地油气分布规律:①各时代古隆起控制油气田分布,如乐山-龙女寺、泸州、开江、大兴、江油-绵竹等古隆起及周围是油气田分布重要地区;②各时代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油气分布,如震旦系与寒武系、寒武系与奥陶系、奥陶系与志留系、志留系与泥盆系、泥盆系与石炭系、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等,这些区域性不整合面经历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造就了程度不同的碳酸盐岩缝、洞、孔储集体,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③沉积相控制油气田分布,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碎屑岩的三角洲相,及石炭-二叠系的礁滩相,均是油气田分布有利地区(带);④多期不同方向应力作用形成多组裂缝是油气有利聚集地区(带)。
5)指出了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有利地区和勘探方向:①5个古隆起及周围地区(乐山-龙女寺、泸州、开江、大兴及江油-绵竹);②石炭系-中三叠统碳酸盐岩礁滩相带;③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碎屑岩三角洲及河道砂体区;④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碳酸盐岩缝、洞、孔发育层(带);⑤各时期多应力方向形成的多组裂缝区(带)是油气聚集的重点,如川西和川中须家河组。
1.2.2 创新点
1)首次系统地划分了盆地及周缘地区构造体系类型,即华夏构造体系、纬向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系及弧形构造体系及其复合、联合关系。
2)首次恢复了在构造体系控制下的各时代盆地原型,即元古宙裂谷盆地、震旦-奥陶纪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纪挤压、克拉通盆地、石炭纪-中三叠世克拉通内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新近纪前陆盆地。
3)建立了3类构造体系控油模式:①纬向和新华夏体系复合型;②反“S”型;③纬向构造体系与SN向构造复合型。
㈦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本书紧抓学科前沿及我国东部中生代盆地群研究热点,以黑龙江东部中生代鸡西盆地的研究为切入点,取得了以下成果:
(1)通过利用最新所获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新资料,以及煤田地质、露头、测井、岩心等资料,运用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基准面旋回对比等技术手段,对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地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构造层序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盆地尺度的层序地层等时对比格架。将鸡西群时代确定为早白垩世(凡兰吟—阿尔布期);滴道组形成时间为130.9~128.3Ma之间,相当于凡兰吟早中期;城子河组形成时间为125.1~116Ma,相当于凡兰吟早期—巴列姆早期;穆棱组形成时间为116~106.9Ma,相当于巴列姆中期—阿尔布早期;东山组形成时间为106.9~101.7Ma,相当于阿尔布早中期。植物化石以R-O植物群组合为特征,由下至上表现为由早期组合向晚期组合演化特点。除东山组外,均发育沟鞭藻化石组合,表现为由下至上非典型海相或淡水相-海相特点。城子河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穆棱组孢粉组合中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
(2)根据区域性断裂构造及盆地内各级构造界面、组内大的岩相转换界面,对盆地划分了1个Ⅰ级层序,代表整个盆地充填序列;2个Ⅱ级层序,即早期断陷沉积的鸡西群Ⅱ1和晚期坳陷沉积的桦山群Ⅱ2;在盆地Ⅱ1层序内划分6个Ⅲ三级构造层序,分别对应滴道组Ⅱ1、城子河组下部含煤岩系Ⅱ2和上部含煤岩系Ⅱ3、穆棱组下部含煤岩系Ⅱ4和中上部含煤岩系Ⅱ5及穆棱组顶部和东山组Ⅱ6。各级层序分别由相应级别的不整合面及整合面限定,各级别不整合面及整合面由不同级别的构造运动所形成。
(3)在大量研究露头、剖面、岩心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考虑到构造运动、沉积物供应、气候和湖平面变化等,对鸡西群进行了长期、中期、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进而对鸡西征群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的划分:
1)根据重要的构造不整合面、岩性突变面、最大洪泛面(大型的侵蚀-冲刷界面)等,将鸡西群划分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滴道组代表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据城子河组内部发育的1个大型侵蚀—冲刷界面将城子河组分割成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据穆棱组内部发育的2个大型侵蚀—冲刷界面将穆棱组分成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2)根据区域可对比性的主要冲刷面、洪泛面及煤层等,划分出1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共识别出12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滴道组内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出了1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城子河组的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内划分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第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内划分出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整个城子河组识别出了5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穆棱组内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可分成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第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可划分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第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由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组成,整个穆棱组内共识别出6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3)短期基准面旋回是划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成因地层单元和层序分析的基础,通过岩心、露头剖面等的研究,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类型包括3类,即非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和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长期基准面旋回和中期基准面旋回在全盆地具可对比性,而短期基准面旋回在全盆地不具可对比性,不同区域划分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的数量和特征各不相同。
4)以野外露头剖面、单井沉积相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精细分析作为划分各级别基准面旋回层序的依据,选择长期旋回层序的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为等时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以最具等时对比意义的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在对鸡西群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等时对比,并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4)鸡西群底界和顶界为区域等时性构造界面,顶、底界面限定的鸡西盆地二级构造层序在横向上表现为弧形透镜状,内部次级层序也具形态的相似性。二级构造层序内部发育一个平行不整合面和一个相当于整合的最大湖泛面,此两个界面在盆地内分别具有等时性,将该二级层序分割成代表高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的上、中、下三部分。滴道组为加积—退积型地层结构构成了鸡西盆地Ⅱ级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主要分布于盆地底部;城子河组为退积型地层结构构成了鸡西盆地Ⅱ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覆盖了整个盆地;穆棱组、东山组为进积—加积型地层结构构成了鸡西盆地二级层序高水位体系域,沉积范围变小,晚期东山组火山沉积岩分布较零星,横向变化较大。由此,建立了鸡西盆地的构造层序构架。
(5)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露头、钻孔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结合,包括对沉积构造、岩矿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岩相特征、生物化石及粒度分析、沉积序列标志等的综合分析,对鸡西群进行了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识别和划分。将鸡西群沉积划分为冲积扇、三角洲、湖泊、河流沉积沉积体系,详细讨论了各种相、亚相的特征信其空间展布,以及各种相在层序地层序列中的位置和控制机制。研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聚煤作用。冲积扇形成于强氧化环境中,缺乏化石,层理不发育,其形成主要受盆地边界断裂的活动方式及强度控制,分布局限,形成的沉积厚度较大,因沉积冲刷作用强,不发育煤层。河流沉积体系是鸡西盆地中主要沉积类型之一,鸡西群各组均有河流沉积体系,可划分为辫状河相和曲流河相,辫状河沉积形式以垂向加积为主,层理发育,沉积层序表现为向上变细单元结构型,各组底部的厚层砂体,都属于辫状河沉积,基本不发育煤层;曲流河相层理发育,沉积层序表现为向上变细二元结构型,各组下部多发育有曲流河相厚层砂体,常见有不稳定煤层。鸡西盆地湖泊沉积作用十分活跃,是发生沉积作用的重要场所,根据沉积岩形成时水深、层厚、分布范围及沉积相标志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滨湖和浅湖沉积两个亚相,滨湖沉积水动力较强,基本不发育工业煤层,局部滨湖沼泽地带见有不稳定薄煤层;浅湖沉积水体能量及水动力条件较弱,植物化石、陆相和海相动物化石极其发育,浅湖沉积晚期泥炭沼泽发育,形成多层大面积可对比的工业煤层。鸡西盆地中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时间上往往出现在湖泊沉积体系演化的晚期,发育煤线,局部煤层厚度较大,但稳定性较差。
(6)通过对不同旋回沉积体系的对比研究,展示了鸡西盆地沉积环境、充填和演化的历程。总体看,鸡西盆地在长期基准面旋回早期,沉积物堆积速率快,往往发育冲积扇或辫状河沉积,但分布范围局限;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中期,随着构造活动进入相对稳定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
(7)通过对鸡西群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总体反映了活动陆缘复杂源区特点,同时也有被动大陆边缘特征,构造背景的双重性说明鸡西盆地的形成是在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挤压构造背景下的走滑拉分过程中的伸展构造背景。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诱发先前加厚的岩石圈拆沉减薄伸展构造机制是中生代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在这个大前提下,鸡西盆地是敦密断裂在早白垩世走滑剪切拉分作用形成的陆内裂谷盆地,具下断上坳双层结构。断裂的间歇性活动,控制了不同层序的生长和发育,Ⅱ1层序(鸡西群)代表了鸡西盆地断陷期经历由早期断裂剪切拉分、走滑拉分和晚期走滑伸展、走滑剪切的一个完整的盆地构造沉积旋回;之后的构造反转作用,在断陷盆地基础上形成坳陷盆地,形成了Ⅱ2层序(桦山群)。
(8)区域性展布的厚煤层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和物质基础。通过构造层序构架和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研究了煤层分布演化规律。鸡西盆地煤层主要发育在城子河组的中下部和穆棱组的中下部,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地带,在走向上向两侧逐渐变薄,数量减少到尖灭,并由盆缘向盆内减少。在垂向上,城子河组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中上部和下降半旋回、第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以及穆棱组的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的上部和下降半旋回均有较好的聚煤条件,工业煤层发育。煤层总体分布于长周期基准面旋回(长期、中期)上升半旋回的中上部—下降半旋回的中下部,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中聚煤作用较好的半旋回内,中期基准面旋回和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聚煤作用也相应较好。从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看,与聚煤作用关系密切的环境为三角洲、滨浅湖平原,工业煤层主要形成于湖侵体系域的中期-晚期和高位体系域早-中期,靠近湖泛面附近。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通过将构造层序格架、年代层序格架与沉积体系、沉积相分析有机结合的综合分析法,首次对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共划分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1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2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2)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和详细的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鸡西盆地早白垩世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及其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聚煤作用和煤层分布演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对提高煤层预测精度,扩大煤炭资源远景具有重要意义。
㈧ 我国近来的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具体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发动机,我国起步晚,经验少,历史积淀少,取得航天发动机技术的进步,证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
2、神舟系列飞船以及天空一号,北斗系列。
3、高铁技术,虽然不久前出现事故,但是技术还是领先的。
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果人们自觉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就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学习各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无疑是提高上述自觉性的很好方式。
从各国的经验看,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如下因素:
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例如,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等等。没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就很难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当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些科技诈骗、学术腐败的案例,尽管这类事在急功近利的风气下难以避免,但必须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个较强的基础条件。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体系。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偏重于知识传授,厚重有余,活力不足,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中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授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均有诸多待兴待革之处。
一种有效的制度支持。国家对自主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持应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项目评估和资金支持体系,有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明智的产业政策,有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有利于科技创业的社会融资系统,等等。
在人类社会中,做成一件事的条件无非是人、财、物。在三个条件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科技创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体现得更为突出。当然,人的因素并不仅仅指个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会组织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无财、物,便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谓科技创新的环境创造,就是让人、财、物能自然地结合、有效地结合,实现一种“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和谐状态。
㈨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一)对深部找矿钻探技术理论有了新的提升
(1)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钻机优选指数e概念。深部找矿钻探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钻探设备的选择,其中最关键的是钻机的选择。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对具有不同技术性能特点的动力头钻机和立轴钻机进行计算分析,首次提出了钻机优 选指数e概念,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不同可钻性地层条件下选择钻机的优选指 数e低=1.0297;e中=1.0303;e高=1.0402,成为优选钻机的重要依据。当动力头钻机与立轴钻 机的台月效率比Ed/El/E1>e时,选择动力头钻机才能取得更好的综合技术经济效果。
对这两种钻机来讲,不能简单地说哪种钻机适用于深孔钻探。当前的动力头钻机,虽 然技术性能先进,施工效率一般比立轴钻机高,且事故率低,安全性好,但是,由于其过 高的购置成本和提下钻速度慢的缺点,严重制约着其优良性能在深孔钻探中的发挥。目前 市场条件下,动力头钻机适用的孔深应根据地层的可钻性确定,一般情况下,中等可钻性 地层,适用于1500m以浅的深孔;高可钻性地层,适用于1200m以浅的深孔;可钻性较低 的地层,可用于3000m以浅的深孔。只有将动力头钻机与钻塔组合使用,才能在深孔钻探 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确立了深孔钻探方法体系。深孔钻探方法是事关深孔钻探的成败和钻探效率、钻探质量的关键。钻探技术首先是一项生产实用技术,要求钻探方法必须具有可靠性和良好 的实用性。在现实中,不能幻想有一种神奇的钻探方法来完全解决深孔钻探问题,而实际 上,无论哪种钻探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实用条件和优势。对当前技术较成熟的取心钻探方法 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对比证明,WL钻探方法仍然是目前深孔钻探中完善可靠、适用高效、综合地质效果最佳的钻探方法。当前,先进实用的深孔钻探技术就是以WL钻探为首选方 法,根据不同情况优化组合其他方法而形成的钻探技术优化组合。将液动锤与WL钻探技 术组合形成液动锤WL钻探技术,可进一步发挥二者优势,成为目前深孔取心钻探效率最 高、技术先进的钻探方法,应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应用。在特殊环境和地层条件下,结合实 际组合应用定向钻探、气动锤RC或泡沫钻进技术等,可有效解决深部找矿钻探诸多施工 难题,取得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对深孔钻探防斜有了新的认识。对一般各向异性和倾角小的非造斜地层,采取常规WL钻探技术、工艺即可控制孔斜,满足地质要求;对各向异性和倾角大的较强致斜地 层而言,钻孔发生弯曲是必然的,应研究掌握并利用矿区钻孔弯曲规律,采用满眼钻具、防斜钻头和液动锤冲击回转钻探(或组合采用)等防斜技术加以预防控制,以减轻孔斜,达到地质目的;但对严重强造斜地层,应研究采用人工受控定向钻探技术,方能从根本上 有效控制钻孔弯曲。
(4)优选了深孔钻探冲洗液体系。深孔钻探用冲洗液虽与浅孔用冲洗液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深孔钻探用冲洗液应具有更优的性能,即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护壁性、流变性和 低固相或无固相,最终要根据地层特性来确定。LBM泥浆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切力、低失水和高分散性等“四低一高”特性,是一种深孔钻探性能优良的新型泥浆,尤其在破 碎、漏失等复杂地层中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创建了深部找矿钻探技术组合方案,并形成典型钻探技术组合体系
根据深部找矿钻探的特点,针对影响深孔钻探的7种主要客观因素:钻孔深度和地层硬度、破碎程度、造斜强度、水敏性、漏失程度、研磨性,运用试验优化技术原理,采取 正交试验法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因素组合共18种,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和大量生产试验对比 对每种组合各因素不同水平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从钻机、钻探方法和工艺措施等方面创 建了18种钻探技术优化组合方案。
深孔钻探,应根据实际施工条件采用相应的钻探技术优化组合。譬如,坚硬、破碎地 层深孔钻探,岩心堵塞和钻头寿命短,使WL钻探技术不提钻取心的技术优势大打折扣。将WL钻探技术与液动锤组合,形成液动锤WL冲击回转钻探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岩 心堵塞并延长了钻头寿命,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二者的技术优势,大大提高深孔钻探效率。如2000m深孔钻探,在中等可钻性较完整地层和高可钻性破碎地层分别可节约钻探总时间 26.36%和38.81%以上。
当受地表特殊条件限制或因地层、矿体复杂,采用常规钻探技术难以达到地质目的,或者基于节省钻探成本、缩短勘探周期考虑,应在WL钻探技术基础上,组合应用受控定 向钻探技术,一可避开地表特殊条件限制;二可有目的地控制钻孔弯曲,从根本上解决因 自然弯曲而无法钻穿矿体的难题;三可有效解决孔内复杂事故,从而提高地质找矿成果质 量,节约钻探工作量和成本,缩短勘探周期。如一个设计孔深1500m、施工10个分支孔的矿 区,采用受控定向+WL钻探技术优化组合,可节约工作量11800m,节约直接成本381万元。
当矿区上覆岩层坚硬且其岩性、构成已较清楚而无需取心的情况下,可采用气动锤 RC与WL钻探技术组合,分别用于同一深孔的浅孔段和深孔段。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技 术的优势,尤其是发挥气动锤RC钻进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以提高钻探效率、缩短工 期、降低成本。如本溪铁矿区,24个深孔,共35940m钻探工作量,若每个孔上部600m采 用气动锤反循环施工,可节约成本324万元,节约时间22512h,合938d。
(三)指导生产实际,解决技术难题,取得新的突破
(1)利用和控制强造斜地层钻孔弯曲取得突破。在济宁铁矿典型强造斜复杂地层,研究掌握了矿区钻孔弯曲原因及其规律,并利用矿区钻孔弯曲规律,采用满眼钻具、防斜钻 头、液动锤WL冲击回转等钻探防斜技术组合,有效减轻钻孔弯曲,取得明显效果,钻孔 顶角弯曲强度分别比前期施工降低53.46%,61.66%,42.24%。保证了该矿区深孔钻探的 正常进行,共完成深孔41个,2000m以深的4个,最深达到2100.18m,曾创造国产机具固 体矿产钻探孔深全国纪录。
(2)液动锤WL冲击回转深孔钻探取得新的进展。在济宁强造斜铁矿区,应用液动锤 WL冲击回转钻探防斜、降斜效果明显,有效减轻孔斜,平均钻孔弯曲强度下降42.24,并成功应用至1870.12m。在玲珑东风金矿区硬脆碎酥地层,采用液动锤WL钻探技术,在 克服硬脆碎复杂地层钻进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完成深孔6个,工作量6910.88m,平均时 效2.10m、台效508.52m、回次进尺1.91m、钻头寿命39.27m,分别比同矿区常规WL提高 43.84%、12.88%、13.93%和20.89%。在本溪铁矿区坚硬打滑地层,克服坚硬打滑地层 钻探,试验完成进尺477m,平均时效1.03m、钻头寿命17.7m,分别比常规WL平均提高 41.9%和88.8%。
(3)动力头钻机合理选择应用效果明显。在玲珑金矿东风矿区及周边矿区硬脆碎漏复杂地层,应用动力头钻机完成深孔15个,钻探工作量18043.16m,平均机械钻速1.55m/h,台 月效率462.65m,分别比该矿区立轴钻机施工同类深孔提高6.2%和2.7%。
㈩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本次工作主要依托于近年在小兴安岭东南一带开展的国家基础地质大调查、黑龙江省矿产调查和多金属矿普查等项目的成果研究为基础,对研究区内的早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早中生代花岗岩的成因、时空演化、形成的构造背景等研究基础上,对其成岩成矿作用特征、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矿床成矿系列划分和成矿规律、找矿标志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与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有关的多金属成矿模式,并对研究区内进行了区域成矿条件分析、圈定了多金属、金等成矿远景区等,进行了找矿潜力分析等,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新的认识如下:
(1)提出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由碰撞-碰撞后构造转变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合和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碰撞后崩塌期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等组成,并新取得似斑状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年龄为191.4~231.0Ma、同深成作用岩墙——(辉石)闪长岩年龄186.3~207.0Ma(全岩Rb-Sr等时线/全岩K-Ar法)和二长花岗斑岩的U-Pb锆石LA-ICPMS年龄为190.8~202.08Ma年龄等成果;以上同位素年龄特征说明寄主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同深成作用岩墙——(辉石)闪长岩的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谐调一致、相近为特征;正长-碱长-碱性花岗岩U-Pb锆石LA-ICPMS年龄为175.1~222.0Ma;以上说明岩体形成时代均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2)提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具有显著的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特征的新认识,岩石中普遍发育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MME型微细粒闪长质包体,寄主岩石与包体等具有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矿物不平衡结构的宏、微观特征和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主量、微量元素、同位素等特征。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岩体中的形态多样的(辉石)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中基性脉岩(群),根据其出露规模、与围岩界面特征、产出形态、与闪长质包体共存特征,以及与围岩同位素年龄相近等特征,将其重新认识为与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有关的同深成作用岩墙;并提出大安河矽卡岩型-低温热液蚀变岩型岩金矿床成因与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同深成作用岩墙——闪长岩密切相关的新认识。
(3)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首次厘定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铝质A:型正长-碱长花岗岩,其岩石成因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下的地壳古老变质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和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分异作用参与,共同控制有关,岩石形成于大陆碰撞后垮塌、伸展体制的构造环境。
(4)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表现出复杂多样性,暗示其形成环境由碰撞加厚-碰撞后崩塌、拆沉减薄至正常地壳-减薄地壳的大陆动力学构造背景有序演化的特征,但总体上反映出大陆碰撞向碰撞结束崩塌松弛初始阶段的开始环境,并提出研究区碰撞后的大规模伸展体制是多金属矿集区、(超)大型矿床形成有利构造环境的新认识。
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成岩、成矿年龄范围为175.1~231.0Ma,均值为192.12Ma,恰好与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时间(峰值190 Ma)相互耦合,说明了小兴安岭地区的早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的峰期为两大构造域的转换期,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
(5)依据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成因及其大陆碰撞不同阶段的构造背景、成岩成矿作用特征,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划分出两个矿床成矿亚系列:一是:碰撞-碰撞后构造转变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矽卡岩型-斑岩型Mo-Au-Pb-Zn-Fe成矿亚系列,二是:碰撞后崩塌期正长-碱长-碱性花岗岩有关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Fe-Pb-Zn-Mo成矿亚系列。上述两个矿床成矿亚系列中,存在着成矿元素、成矿特征、矿床类型、矿化强度等一些差异,前者以钼、铅成矿作用强烈、伴随铁、金、锌成矿作用,后者以铁成矿作用为主,伴随钼、铅、锌成矿作用,且成矿作用较弱和分散,这可能与成矿构造背景、岩浆源区性质、岩体成因与壳幔岩浆物质混合比例、混合作用强度、岩浆侵位深度、围岩性质等有关,并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成岩与多金属成矿模式。
(6)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与斑岩型-热液充填交代型Mo、Pb、Zb、Au、Fe等矿床关系密切,且其成矿作用强烈,形成了大型斑岩型鹿鸣钼矿床、小西林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床,以及中小型翠岭钼金矿等众多多金属、金矿床、矿(化)点;岩体成因、大规模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古亚洲洋构造域碰撞后伸展动力学机制下的构造松弛和拉张环境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并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区域成岩与多金属成矿模式。
底侵作用的识别,从壳幔深部演化角度审视成岩成矿作用,解释了研究区内与早中生代花岗岩密切相关的铁、钼、铅、锌、金等多金属矿床成矿机理,是由富含挥发分和成矿元素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为区域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系统提供了成矿物质与热能,这些为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及金矿床成矿系列、找矿方向拓宽了思路。
(7)对小兴安岭东南的鹿鸣—兴安—前进地区最近几年发现的斑岩型钼金矿、矽卡岩-岩浆期后热液型铅锌矿床和典型小西林铅锌矿田等为重点进行了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以及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研究工作。在小西林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铁矿田中,新取得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年龄分别为:200±1Ma、197±1Ma、197±1Ma、207±2Ma;由此得出,小西林铅锌矿田中存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铅锌铁成矿作用叠加的新认识,说明矿田经历了早期火山喷流成矿作用,以及后期加里东晚期、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等多期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改造等复杂多样的成矿作用。
在鹿鸣—兴安—前进地区的斑岩型钼金矿、矽卡岩-岩浆期后热液型铅锌矿床中,含矿花岗岩岩体U-Pb锆石年龄为195.3~225.0Ma,说明与多金属成矿有关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8)据成矿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区域上的下寒武统西林群铅山组(
(9)在研究区内新圈定出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铁多金属、金等Ⅰ级成矿远景区3个,Ⅱ级成矿远景区2个,Ⅲ级成矿远景区1个,分别为:五星-小西林铁铅锌I级成矿远景区、鹿鸣-兴安-前进林场钼铅锌金Ⅰ级成矿远景区、二股-徐老九沟-神树铁铅锌金Ⅰ级成矿远景区、守虎山-北影林场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丰茂-东风-格金河铁金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红星-清水铅锌铜铁铌钽Ⅲ级成矿远景区等,并对成矿远景区进行了多金属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和找矿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