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强化项目管理,项目成果质量进一步提高
实行业务计划动态编制,对项目实施“计划、预算、质量、成果、绩专效”全方位管理。切实属加强预算管理,从源头抓,起有效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贯彻“以业务计划带动项目执行,以项目执行带动预算执行”的工作思路,以财政部绩效考评为契机,在全院范围内开展项目的绩效考评和内部审计,强化外协经费的监督,保证了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了两期实施培训,有效提高了业务人员的项目实施水平;在项目的结题验收过程中,进一步量化项目评分考核指标,强化成果质量的等级评定,推进了项目成果质量的提高。同时,开展了2011年业务成果交流会,对4个优秀成果进行了展示,为进一步加强业务交流,推动成果交流共享与宣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平台。
▲规划院项目实施管理培训
㈡ 在公共项目管理中怎样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1. 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
2. 公共项目: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公共卫生系统、教育项目、文化项目、体育项目。
3. 项目管理:就是将各种知识、技能、手段、技术应用到项目中,以满足或超过项目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是指导项目从开始、执行,直至终止的过程,目的是使项目效益最大化。
4. 公共项目管理:是指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由财政或社会出资的项目管理活动。
5. 项目评估:就是在直接投资活动中,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对拟投资建设项目的计划、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投资项目未来发展的前景。
6. 公共项目评估:根据项目的预期目标,在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对实施项目的计划、设计、实施方案等过程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社会影响进行论证和评价,作出综合性评价,为项目的未来发展提供可靠的处理依据。
7. 公共项目综合管理:是综合运用其他八个领域的知识,合理集成与平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项目成功完成的关键。包括:项目计划制定、项目计划执行、整体变更控制。
8. 公共项目时间管理:也叫进度管理或项目周期管理,指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项目活动进度和日程进行的管理过程。它和项目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合称为项目管理的三大支柱。
9. 公共项目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制定质量方针、建立质量目标和标准,并在公共项目生命期内持续使用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措施来落实质量方针的执行,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是围绕公共项目质量所进行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10. 公共项目沟通管理:项目沟通管理包括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即使适当地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配置所必需的过程。公共项目需要有效的沟通以确保我们在适当的时间以低代价的方式使正确的信息被合适的人所获得。对有效沟通经典的文献定义包括:信息的交换、传递信息的行为或例子、口头或书面消息、有效地表达思想的技术及个体之间通过一套共同的符号系统交换思想的过程等内容。
㈢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管理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管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和项目承担单位共同负责。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组织,分级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组织计划项目和重大工作项目的成果报告审查;大区地调中心受地质调查局委托组织计划项目的成果报告审查,按规定接收大区内工作项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集成、整合工作项目成果,提交计划项目成果报告;承担单位受实施单位委托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及规定的原始资料,保管地质调查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
一、项目成果报告的评审
1.评审程序
地调项目成果报告评审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程序,目前主要依据中地调发〔2003〕187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具体程序如下:
(1)地质调查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
(2)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完成项目报告并进行初审后,向组织审查单位填报成果报告审查申请表一式两份,同时附单位初审意见。申请评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全面完成了设计书的任务;
2)通过了野外验收或相关检查;
3)各类技术资料齐全;
4)形成文字报告和各类图件。
(3)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审查工作分为评审和审查两部分。评审形式分函审和会审两种,以函审为主。组织审查单位根据成果报告审查申请及项目情况确定评审形式和评审专家人员组成。会审时评审委员会通过审阅成果报告,查阅各类资料,听取项目组汇报、答辩,并与项目组在交换意见的基础上,由主审专家主笔并汇总其他评委的意见,提出评审意见初稿和报告质量评分建议,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形成最终评审意见。函审时由评审委员分别审阅成果报告、进行报告质量评分、形成书面评审意见,由组织评审单位汇总,形成评审意见。
(4)成果报告评审和审查依据为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和有关技术标准。报告评审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5)评审应形成专家评审意见,组织审查单位据此签署评审意见书,下发项目成果报告提交单位。
(6)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收到评审意见书30日内按照评审意见书对成果报告进行修改后,送组织审查单位审查。
(7)评审委员会一般由5~9人组成,经费较少的项目,人数可酌情减少,组成人员应覆盖项目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8)组织审查单位在收到修改后的成果报告15日内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成果报告,由审查单位下发审查意见书,同时报地质调查局业务主管部门和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各一份。对审查未合格的报告通知成果报告提交单位限期完成修改。
(9)技术方法和研究类成果报告的评审除按本要求进行外,还应参照国家科委下发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执行。
2.评审的主要内容
(1)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准确;
(2)成果和原始资料的吻合程度;
(3)成果是否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4)项目工作任务和预期成果目标的完成情况;
(5)成果的综合研究水平;
(6)成果报告和综合图件的质量;
(7)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前景;
(8)存在问题及建议。
二、项目成果资料汇交程序及要求
(1)承担单位为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各项目承担单位是地调成果的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管理工作,对已归档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共享。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地调中心和发展研究中心为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管理部门。
(2)大区地调中心负责接收辖区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接收全国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3)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应在成果报告审查意见书下发之日起180日内,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资料,并向地质调查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纸介质和电子文档资料各一式两套。
(4)汇交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应当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办法要求。
(5)地质调查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在每季度开始10日内向地质调查局上报上季度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情况统计报表。
(6)负责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报送本单位需要登记的科技成果有关材料。
三、项目成果的登记
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负责部门的科技成果登记、科技成果数据库管理、科技成果统计分析和国内外科技信息跟踪等。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也属于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部分,完成成果报告评审和原本档案归档后,应及时到部成果管理办公室进行登记。
各项目承担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管理工作,对已归档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共享;负责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报送本单位需要登记的科技成果有关材料。
(1)各项目承担单位在科技项目验收之前,必须向本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门汇交科技成果原始档案,然后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成果登记手续。
(2)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包括各种原始观测记录、野外观测数据、野外记录本、原始分析测试数据、有注释文档的源程序和操作手册、文字报告及有关的电子版本资料。
(3)各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科技成果原始档案归档后,方可到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
(4)各项目承担单位在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科技成果登记时,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1)项目合同书或设计书一份;
2)完整的科研报告两份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复印件;
3)科技成果原始资料归档证明;
4)按合同书规定的关键科学数据、技术文件等相应的电子版;
5)《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表》两份;
6)文字报告及其附件、附表的规格为:长27cm、宽19cm(标准16开本)或标准的A4版本。附图应按同样规格进行折叠,图签折在外面。正文、附表、附件等应采用线装订,不得用易锈蚀的金属物装订。
(5)凡符合登记要求的科技成果,经正式登记,由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出具《科技成果登记证明书》。
(6)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其第一承担单位负责,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
(7)对于已登记的科技成果,如果得到专家、中介机构、应用单位的评价,可在两年内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补交相关证明材料;如果根据验收委员会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对科研报告作重大修改的,应及时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提供新版本的报告。
(8)已登记的科技成果,凡涉及国家机密的,主管部门将按照保密的有关法律法规实行管理。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在组织管理上,科学技术部统一领导全国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主管部门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科技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实行分级管理。在管理流程上,科技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各项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科技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工作又贯穿于科技活动和地质调查的全过程。在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制定阶段,技术档案、保密及地调成果的统计与分析,为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地质大调查实施阶段,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工作为计划的过程管理提供各项职能服务,及时反馈地质大调查计划的进展。
㈣ 科研项目管理的项目管理
科研项目以项目课题为主,项目相关文件庞杂,涉及项目信息、人员、实验资源、采购物资、文档、成本等多方面的管理内容,OA系统实现研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全面了解机构所有项目的状况,人财物在一个平台上管理;能够灵活适用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管理,灵活搭建各领域的标准流程体系,可复制复用。
科研项目一体化管理应用:
1、项目全流程管理,提供统一标准:通过工作流打造课题项目过程体系,实现项目从启动规划、执行、收尾结题、评估的全过程管理。项目各个阶段的执行通过流程流转形成数据报表,满足项目全过程跟踪、统计与分析。
(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架构)
2、项目人员工时绩效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项目管理与绩效考核一体化管理,让绩效考核有据可依。
3、科研物资采购报销一体化管理:物资与项目课题信息打通,在科研系统中同步物资类型信息,通过物资资料库,精确统计科研物资信息,缕清采购报销审批流程。
4、实验资源管理:OA系统通过在线申请机制,实现项目执行中,实验室服务、资产有序申请与管理,优化实验室资源,提升服务响应速度及服务质量。
5、成本精细化:借力信息化手段,在平台化OA系统的基础上,以项目为核心进行预算费用控制,通过预算管控、流程管控、定额管控等全方位、精细化费用管控。
6、知识管理-项目资料和成果归集与共享:OA系统提取流程中的文档,对项目过程和所有文件进行自动的汇总和管理。建立标准、完整的知识地图和标准化资料库体系:按项目、部门多维度进行统计,项目资料与项目流程实现联动,实时更新,将众多知识文档有序整理并且沉淀下来,易保存易查找。
㈤ 科技创业创新服务项目成果管理怎么写,求解
3传统意义上的项目管理软件更多的是管理项目的资源、任务、进度、质量专,而忽略了项目管理属的最终目标——项目成本控制。诺明软件为例,通过项目管理软件,可全面核算各类项目成本,其中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设备、管理分摊、外包等项目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帮助财务人员轻松完成项目成本核算过程,同时帮助项目经理实时了解项目实际产生的各项成本。
㈥ 一个项目有多个可交付成果,而每个可交付成果都处于不同的状态,项目管理软件怎么去管理这些可交付成果的
项目中的可交付成果会出现审核中、审核不通过、已审核三种状态。对内于这三种状态的可交付成果,看容过8Manage项目管理软件的演示,主要是通过不同颜色以及不同形状的图形显示的,在项目的WBS页面清晰地展示每个可交付成果的状态。项目负责人可以点击每个可交付成果了解详细的信息
㈦ 项目范围包括哪些是不是项目成果范围和项目管理范围
转载一下资料供参考
项目范围(Project Scope)包括项目的最终产品或者服务,以及实现该产品或者服务所需要执行的全部工作。明确规定项目的范畴,即确定了项目的哪些方面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也可以说是产生项目产品所包括的所有工作及产生这些产品所用的过程。项目干系人必须在项目要产生什么样的产品方面达成共识,也要在如何生产这些产品方面达成一定的共识。
项目范围定义
项目范围定义是以范围规划的成果为依据,把项目的主要可交付产品和服务划
分为更小的、更容易管理的单元,即形成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因此,范围定义的输入主要有: 项目范围定义是以范围规划的成果为依据,详细描述项目和产品的过程,并把结构写进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中。 ● 范围说明书: 这是项目范围规划过程中的主要输出成果,包括了前述的项目的合理性说明、项目成果描述、项目阶段目标、项目可交付产品或者服务清单等内容,是范围定义过程的主要依据之一。 ● 制约因素: 即对项目组行为进行限制的因素和条件,如项目预算、范围、时间等。 ● 前提条件: 即为了制定项目计划而必须假设能够在将来获得解决的一些条件,这些前提条件一般都是真实的、符合现实的、肯定的,也是可以解决的,但也存在未能如期解决的风险。 ● 其他计划结果: 其他领域内的结果也可以作为确定范围定义时的一个参考因素。 ● 历史资料: 其他IT项目或者相关项目及相关领域内项目的历史资料,也是在进行项目范围定义时参考的因素。 在进行范围定义时,经常使用的工具和技术有: ● 产品分析。每个应用领域都有一些通用的方法把高层的产品描述转变为切实的可交付的成果。产品分析包括许多技术,例如产品分解、系统分析、系统工程、价值工程、价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等。 ● 识别出多个可选方案。识别出可选方案是一种技术,该技术用来产生执行和完成项目工作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应用很多通用的管理方法,例如“头脑风暴法”和“横向思维法”。 ● 专家判断法。每个应用领域都有一些专家,其经验可用于定义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他们的判断和专长可运用于任何技术细节。
㈧ 项目中的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及权益分配怎么写
参考一哈!
本项目拟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开发基础数据运行平台,专由北达爱学(原北大属附中附小网校)负责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应用示范的推广,负责中小学师资培训课程的集成与提供,负责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提供;负责数字化校园思路整合以及项目进度监控;负责项目应用的推广示范。
㈨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评估
成果评估属于项目的后评价的组成内容,是指成果经过验收以后,根据项目成果的使用效果,对项目的立项、施工、管理、验收等全部环节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属于项目收尾的管理部分。截至目前,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过程还没有延伸到项目的后评估,只是项目终结以后,将成果资料汇交到指定的专门管理部门即完成了一个项目的周期。
一、项目成果评估的种类和程序
成果评估通常是在项目完成以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对于业主来讲,项目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业主通过对该项目的管理和执行找出项目各个环节的不足,从而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因此,项目成果的评估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成果评估一般可分为跟踪评估、实施效果评价和成果影响评估。
(1)跟踪评估 项目开始实施后到项目完成验收之前任何一个时点的评估,主要是考查和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调整、设计调整、目标调整等对项目预期效益的作用和影响。
(2)成果评估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所称的项目实施效果评价(project performance audit report),相当于地质调查的成果评估,是在项目完成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项目的评价。通常认为,生产性企业在项目完成以后2年左右,基础设施行业在项目完成以后5年左右,社会基础设施行业可能更长一些。这种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评价成果使用的效果程度、成果使用中的经验教训等。
(3)成果影响评估 是在成果评估报告以后的一种评估,主要评估成果使用以后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影响。
二、项目成果评估的内容
成果评估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
(1)立项决策评价 立项决策评价主要是对项目的根本性问题进行评价。如项目调研是否具有一定的力度、项目策划是否具有成效、项目是否应该立项并实施、项目决策程序是否科学等,其中要害的是调研力度和决策是否科学。
(2)项目实施评价 项目实施评价包括设计、施工、测试、整理和报告编写等实施过程好坏的评估。可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持续改进。
(3)运行管理评价 主要是对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物资管理、人员管理、资金管理等进行评估。如果说项目的施工直接关系到项目质量的话,那么项目的运行管理直接影响费用和项目周期控制问题。
(4)应用效果评价 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最终的目的是提供给需求成果的部门或人使用,同时项目承担单位还应评价内部收益等效益指标。
(5)项目影响评价 主要包括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3个方面的评价。
(6)项目持续性评价 是指项目的投入完成以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还能继续,是否还能持续地发展下去,项目业主是否愿意继续实现既定的目标,项目是否具有重复性,即是否可以在未来以同样的方式开展同类的项目等。世界银行和亚洲发展银行等组织常把项目的可持续性视为其援助项目成败的关键之一,要求对援助项目进行单独的持续性分析和评价。项目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本国政府的政策;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地方参与程度;财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生态因素;其他因素等等。
成果评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9个步骤(图7-1)。
图7-1 成果评估的步骤
三、项目成果评估的方法
(1)调查统计预测法 对项目的各种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成果使用以后的综合效果运用预测原理进行评估。通常分为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预测4个阶段,预测是获得评估结论必不可少的阶段。
(2)对比法 是根据项目成果使用以后的前后对比、预测和实际发生值的对比、有无项目的对比等,判断并分析成果使用的综合效果。
(3)逻辑框架法 是美国国际开发署1970年开发出来的一种专门用于项目后评价的方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简称LFA。其基本模式如表7-1所示。
表7-1 LPA的基本模式
甘华鸣在《项目管理》一书中,以某农业项目为例,说明了项目的前提条件与目标层次之间的因果关系(图7-2)。
图7-2 某农业项目的假定条件
(4)专家评审与使用者的评价相结合 目前,地质调查成果经过专家评审后,进行原本档案归档和成果报告汇交后,一般可以公开使用和借阅。然而,每年有多少使用者,使用者对成果和原始资料给予如何评价,还需要我们成果管理部门认真分析和思考,制定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进行及时跟踪,以便指导今后的立项与计划管理。例如,澳大利亚地质调查管理部门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他们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和水工环地质评价工作成果完成后,对使用者在借阅资料的同时,发放评价表,要求使用者对成果及原始资料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成果管理部门定期对使用者评价进行分析和整理,对质量较差的地质成果的主要责任者,将限制他们从事地质工作的机会,或者从事次要的工作,他们也将失去提升的机会;对于很少有人过问的地质成果,负责立项和规划的部门就要认真研究和思考,及时调整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5)成果引用率统计与分析 借鉴科技期刊评比办法,对成果引用率进行统计和分析,使用取得的成果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减少人为因素,减少管理成本,增加成果管理对项目立项与实施的指导作用。
(6)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及管理程序 上述措施只是设想,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有必要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或者将现有的质量体系加以改进,把成果跟踪管理纳入到现有地调项目管理中,制定成果跟踪的时间、方法、程序和标准,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依据,使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更加主动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㈩ 项目的过程管理
一、项目过程管理的一般特点
项目由多个过程组成,这些过程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美国管理协会把项目管理过程分成5个过程组,每个过程组有一个或多个管理过程(图4-3)。
图4-3 项目过程组示意图
项目过程组不是离散的,也不是一次性事件。过程组与过程组之间有重叠,其重叠程度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项目中不一致(图4-4)。
图4-4 过程组中各过程的交叉关系
1.启动
启动是一个项目开始的标志。启动过程侧重于需求分析,确定下一阶段是否有必要开展。这样,一旦项目的目标需求不被满足或消失,那么项目就会终止。
2.计划
根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项目的独特性和一次性使得项目计划的编制非常重要。计划的详细和复杂程度与项目的规模、类型密切相关,但计划的编制工作顺序大体上相同。
(1)目标分解:把这一阶段或项目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分解,使其更明朗、具体。
(2)任务活动的确定:要达到预定的项目或阶段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和进行的活动。
(3)任务分解和排序:分析各项任务的结构以及相互关系,按先后顺序排列。
(4)完成任务的时间估算:各项任务所需时间的估算。
(5)进度计划:根据对任务的分析和历时估计以及资源的要求,编制进度计划。
(6)资源计划:确定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人员、资金、设备、原材料和技术等。
(7)费用预算:根据各项活动所需的费用分配资金。
(8)编成计划文档:汇总以上成果,编成文档。
除此之外,还要制定质量计划、组织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和管理计划等。在计划阶段,对各方面考虑得越周详,越有利于下一阶段的进行。
3.实施
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是根据编制的设计进行的,实施阶段的各种具体活动和任务与相关的专业关系密切,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工作程序与标准,要按设计、标准及规范进行。
4.控制
控制阶段的任务是定期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以便发现与设计的偏差,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因为地质情况十分复杂,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现与设计有较大的偏差,就需要通过调整设计来改变项目实施的方式、工程手段和实物工作量。例如,当项目进展与设计出现较大偏差时,要分析并找出影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项目按时完成,当无法采取任何措施也无法按时完成项目时,需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书面请示,延缓项目完成的时间,批准后方可执行。控制阶段主要依据项目控制质量、进度、费用和安全等。
5.收尾
收尾是项目完成的标志,这个阶段要编写、收集和分发各种文件和信息,及时进行原始资料归档、成果登记和汇交。同时,完成合同的结算。
二、地质调查项目过程管理划分
根据项目过程管理理论研究,项目过程管理可以分为启动、计划、施工、控制和收尾5个阶段。地质调查项目的过程管理既有一般项目过程管理的特征,又有其自己的专业特点,大致可以分为立项、设计、施工、野外验收、成果审查、资料汇交和项目终结7个过程或阶段,其中野外验收和成果审查相当于控制过程的关键点,资料汇交和项目终结相当于收尾。在总体目标、预期成果和实施过程管理等方面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需求。
三、立项管理
地质调查项目正式启动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项目立项论证,必然要进行大量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调研、可行性研究与项目立项评估工作,这些工作直接决定了项目最终能否立项。因此,立项是整个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对项目立项工作有更加规范和系统的认识,通常把项目立项分为4个步骤,即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处理、项目调研、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项目立项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处于起始阶段,对于项目能否成立并得到实施非常关键。
地质调查项目的确立要根据国家的需要,贯彻中央关于地质工作的要求,加强资源调查评价,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力争实现战略性矿产勘查的新突破,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继续做好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为了科学决策,使工作部署更加合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更好的效益,目前地质调查项目立项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并强化自上而下的作用,发布内容具体、针对性强的项目指南。逐级分解、落实具体工作项目。例如采用“三会两审”的项目决策机制,三会是指“专家咨询会、供需见面会、项目协商会”,两审是指“局审和部审”。
立项的目的是确定地质调查项目,并选择项目实施单位。在立项方面,作为国家地质工作组织管理实施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国家地质工作规划,编制项目指南;作为承担项目的地质调查单位,则要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相关要求,围绕项目需求开展立项工作。
1.项目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项目信息资料占有的多少,直接影响立项活动的成功与否。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和途径在社会和市场中广泛收集与地质调查项目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是立项的一项重要工作。与项目相关的信息资料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各级政府制定发布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实施的计划、重点工程建设规划与计划;
●各类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专门研究机构的分析预测资料;
●相关的技术资料,如地质资料、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地理资料和环境资料等。
资料收集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各类公开载体获取信息资料应是主要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按信息来源可分为自然收集、相关市场衍生收集和意外获取。自然收集是通过正常的工作渠道,如参加各种会议等,获取上级相关部门的项目指南和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及规划信息等,这种方式通常是最主要的方式,具有资质的地质调查单位将根据这些信息开展立项申请。相关市场衍生收集,是在原有项目基础上派生出的新项目,如在早期的资源评价项目基础上新发现的矿化带、矿点等成矿有利地段,利用资源补偿费进一步开展矿产勘查工作,争取申请资源补偿费项目。意外获取则是某些非常偶然的机会得到的信息。
大量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到单位的相关部门,如科技处或总工办,通过这些部门将这些信息资料分类整理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被确定为下一步调研和立项申请的对象,暂时利用不上的信息被整理保存。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经过整理以后,根据可利用的程度分别建立信息库、资料库和项目库,同时建立与地质调查项目相关的客户库。因此,项目信息资料的处理过程是立项阶段非常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与使用地质调查成果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建立经常的沟通联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调查必须建立的一种机制,这既是获取立项信息资料的需要,也是地质调查成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必然要求。
2.项目调研
项目调研是指针对一定的项目目标,在特定的条件下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项目信息的过程。项目调研是整个项目可靠性论证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决定是否立项的重要依据。只有通过项目调研,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周围的各种情况,使立项更有针对性,决策更有依据,减少风险。
项目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涉及专业方向和工作内容;
(2)项目的成果特点;
(3)项目运作所需要的经费、技术及人力资源条件;
(4)项目运作的内外部环境及竞争对手;
(5)项目周期与运作的风险;
(6)项目的经费概算。
项目调研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烦琐的工作,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是否可以成功立项;同时,所收集的各种信息和资料也直接对日后项目实施有重要影响。因此,项目调研要求参与工作的人员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鼓励和提倡在尊重科学原则的同时,更多地采用综合方式和创新方式。一般情况下,首先由单位的技术主管部门组织学术委员会成员和技术骨干,通过分析获取的各种信息和资料,确定调研和立项的目标,既要适用,又要避免目标太宽或太窄。其次是制定调研与立项计划,根据前面列出的调研内容,在较短时间内进行调查与研究,作出是否立项的初步结论。
3.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针对某个项目目标,为论证技术、工程、经济上是否科学、合理、可行而开展的调查、分析、评估的一种科学论证方法。对地质调查项目来说,主要是编制立项申请书。立项申请书的内容包括:
(1)技术经济部分:包括立项依据、目标任务、技术路线、实施方案、预期成果、主要实物工作量、组织管理和经费概算等,并附有关图件。
(2)资质部分:包括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工作业绩、组织结构和人员装备等。
(3)项目立项评估:项目立项评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立项报告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立项报告引用的资料是否真实,研究方法是否得当,所得结论是否正确,项目成果是否有人使用,为最终立项决策提供判断依据。在评估过程中,要着重从整体上衡量项目对社会和经济建设的作用,从国家地质工作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角度考虑项目的价值,同时要提交立项评估报告。其程序包括:
(1)初审。大区地调中心对立项申请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后报中国地质调查局。
(2)组织专家论证。在初审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提出论证结果和意见,作为项目立项审批的依据。
(3)综合平衡和确定项目。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需要和资金的可能,经综合平衡确定地质调查项目。
(4)确定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项目承担单位的资质条件和实际情况,通过招标或委托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四、设计编写与审查
1.设计编写程序
设计是根据下达的任务,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结合工作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具体工作方案。设计的目的是合理地确定工作部署,选择科学的技术方法、进行经费的合理安排,保证地质调查项目任务目标的完成。设计编写的依据主要是项目任务书、以往地质工作资料、相关技术标准和预算标准。其编写程序为:
(1)明确任务。项目承担单位应认真研究理解项目任务书所确定的任务目标,并将任务按年度或工作阶段逐一分解,按先后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2)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必要时要对项目工作区域进行野外现场踏勘。
(3)设计编制。设计编写时,项目负责人必须依据有关技术标准和有关要求,编制详细的设计提纲,报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审批。项目组按批准的提纲,及时组织项目组成员,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图表的编制和文稿编写工作。
(4)设计初审。设计初稿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组织初审,初审的重点是设计书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满足任务书的要求。项目组应根据初审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完成设计书送审稿,经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送审。
2.设计的主要内容
地质调查项目的设计工作与实施基本上是由同一单位进行的,因此,项目设计书是项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它是技术、进度、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多个计划的总和。具体内容包括下列7个方面。
(1)目标任务;
(2)地质工作程度综合评述;
(3)地质背景;
(4)技术路线和工作部署;
(5)实物工作量与预期成果;
(6)经费预算;
(7)组织措施。
3.设计编写要求
(1)依靠科技进步,充分运用地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2)充分收集并综合研究前人资料;
(3)符合有关专业规范、规定、操作规程和要求;
(4)按有关要求编制设计预算;
(5)内容完整、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齐全。
4.设计审查程序
地质调查项目的设计审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组织,分级实施。重要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审查,一般项目由大区地调中心或实施单位组织审查。
(1)按照地质调查局的统一安排,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向设计审查组织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送审稿),同时附地质调查局下达的项目任务书和项目承担单位的初审意见书。
(2)项目设计审查组织单位接到项目设计书后,根据统一要求落实设计审查组织工作,并把设计审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项目承担单位。
(3)设计审查组织单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审查组,并预先把设计书(送审稿)送达审查组成员审阅。
(4)设计审查可以采用会议审查方式。审查组通过听取设计编写人员的介绍、提问和答辩,经过讨论,形成设计审查意见书,同时填写设计质量评分表。
(5)审查组成员的意见如发生重大分歧,应在设计审查意见书中如实反映。
5.设计审查的主要内容
设计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目的任务、以往资料的收集和综合研究、工作部署、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实物工作量、经费预算、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和预期成果等。
不同专业应突出本专业的特点。
6.设计审查的认定
项目承担单位要根据专家审查意见书规定的时间内修改补充设计;中国地质调查局或大区地调中心对设计审查结果进行认定,经过认定的设计方可实施。
五、项目施工管理
项目施工是指在地质调查过程中,为完成某一地质调查项目任务,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地质目的,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而实施的实际工作。施工分为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研究两类。
1.准备工作
(1)依据项目设计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方案;
(2)编制野外作业计划;
(3)落实作业组织和物资装备;
(4)制定相关工作细则。
2.管理内容
(1)计划任务管理:按专业工种、按时间进度制定阶段性任务目标。例如矿产普查工作,可以分为地质组、矿产组、化探组和综合组,每个组都要在指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2)生产技术管理:包括作业组织管理、技术业务指导和施工安全管理等。
(3)质量管理:制定质量责任制度,编制技术标准实施细则、作业指导书和质量检验标准,保证质量体系正常运行。
(4)经费财务管理:在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内,合理安排资金,严格开支标准和范围,按规定进行财务核算。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的管理是过程管理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细化项目经费预算科目,科学测定定额,本着“谁花钱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各类科目的经费责任人,控制经费的开支。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的开支,严格执行预算规定。例如,测试经费是根据设计的样品种类和数量按照测试定额确定的测试工作经费,只能用来分析测试设计的样品,不得随意增减测试样品的种类和样品数量。当设计与实际不符需要调整测试样品的种类和数量时,需书面请示项目下达单位,经同意后方可调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成设计的测试工作量而形成经费节余的,不能用来支付其他工作内容的开支。
(5)物资装备管理:确保野外施工必备的装备和物资供应。
(6)生活保障管理: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改善野外工作人员的食宿条件和文化生活。
3.日常检查和年度检查
对地质调查项目进行日常检查和年度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原始资料取得过程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由于地质调查野外作业获取原始资料的过程大多数情况是无法重复进行的,因此,对原始资料的日常检查和年度检查尤为重要。通过不同层次的监督检查,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质量和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同时,对项目实施阶段性控制管理,提出阶段性工作的调整部署意见。具体组织可以分为项目组的日常检查、项目承担单位的常规检查、地区地调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抽查。检查的内容、数量和比例依次减少。
具体检查内容包括:
(1)工作进展和任务完成;
(2)地质成果;
(3)工作质量;
(4)经费使用。
检查形式有:
(1)野外现场检查。主要内容为:任务完成情况、地质工作成果、原始资料质量。
(2)年度成果汇报会或项目中期评估。主要内容为:工作进展、主要成果、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六、野外验收
野外验收是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阶段,为了检查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保证成果报告的编写质量,必须做好野外验收工作。野外验收工作由地区地调中心或受委托的项目实施单位聘请项目监督审查专家和有关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
1.野外验收的程序
(1)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野外验收申请;
(2)项目主管单位组成专家组,并确定验收时间;
(3)项目实施单位提供全部野外原始资料和野外工作总结报告;
(4)专家组审查原始资料并按规定实地抽查;
(5)专家组提交野外验收报告。
2.野外验收的主要内容
(1)原始资料是否齐全、准确;
(2)是否完成了规定的目标、任务;
(3)是否完成了批准的工作量;
(4)项目工作部署、工程布置是否合理,工作质量是否符合各类规范、规定要求;
(5)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6)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情况是否正常;
(7)野外验收简报是否系统、全面;
(8)野外实地抽查是否合格。
3.提供野外验收的资料
(1)全部野外实际资料:
●野外原始图件;
●野外记录本、原始野外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等;
●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
●样品鉴定、分析、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
●各类典型实物标本;
●过渡性综合解释成果资料和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成果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2)质量检查记录:包括年度原始资料检查记录小结;
(3)野外工作总结: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含工作量),地质成果和质量等;
(4)提供野外检查路线及其地层、岩浆岩、构造、矿产等文字和图件资料。要求原始资料齐全、准确;文字、图件与实际相吻合。
4.野外补课
野外验收后,项目实施单位必须按验收意见组织野外补课,并向有关单位提交野外补课工作总结。
七、成果报告编写与审查
1.成果报告编写
报告编写是地调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总结整理野外资料,总结规律,提高认识。全面、准确地反映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该阶段要认真学习有关技术标准,制定具体要求,明确组织分工,落实责任制度,加强质量管理。
编写成果报告的程序:
(1)编写报告提纲;
(2)整理各类原始资料和数据处理;
(3)编制各类综合图件和文字报告;
(4)整理原本档案和实物资料,进行原本档案归档;
(5)在编写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的同时,单位财务部门应简要编写项目财务报告,总结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报告内容参照各专业的具体要求。
2.成果报告审查的依据
成果报告审查是地调项目工作内容的全面考核和取得成果的技术评定,是对项目成果质量最终把关。成果报告审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区地调中心或指定的单位聘请技术质量监审专家及有关人员进行。对成果报告进行评审的主要依据有:
(1)任务书、设计书、设计审批意见书;
(2)野外验收意见书;
(3)有关技术标准。
3.报告评审的主要内容
(1)主要地质成果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2)各项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准确;
(3)地质成果的综合研究水平;
(4)地质成果和原始资料的符合程度;
(5)地质成果和综合图件的质量评价;
(6)存在的问题。
4.报告评审的程序
(1)项目实施单位提出报告审查申请;
(2)组织审查单位组成专家组,并确定审查时间和地点;
(3)项目实施单位提供所有资料并汇报成果报告主要内容;
(4)专家组审核各类资料、评议报告内容、提交审查意见书。
5.成果报告的审查认定
项目报告编写单位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报告补充修改;中国地质调查局或地区地调中心对报告审查工作进行认定。认定内容包括:审查程序、审查专家的组成、报告是否符合设计任务要求、依据的技术标准、根据专家意见的修改情况等。
八、资料汇交
地质资料是项目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承担单位对承担的地质调查项目形成的地质资料除了按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汇交外,必须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规定,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地区地调中心汇交,作为部署新的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资料,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供政府和社会化服务。凡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所形成的资料均应汇交。
1.汇交内容
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地质调查原始资料、地质调查实物资料。
2.汇交形式
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应以正式印刷的纸介质资料和光(磁)盘数据资料两种形式汇交。
3.资料接收单位
向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管理部门或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的资料管理部门汇交,资料接收单位出具资料签收文据。
九、项目终结
项目任务终结是指项目所有工作结束后,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最终认定,这是项目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认定结果可作为项目实施单位资质评定及有关部门奖励、惩罚等的重要依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组织,地区地质调查中心负责实施。
1.内容
(1)成果报告审查情况;
(2)经费结算和审计情况;
(3)资料汇交情况;
(4)合同执行情况。
2.程序
(1)项目承担单位完成资料汇交任务后,提出终结申请;
(2)管理部门按照验收内容逐项审核;
(3)形成书面验收意见;
(4)项目完成,合同终止。
项目管理是一个封闭过程。从立项开始到项目终结,不论项目管理部门还是项目承担单位,都要有始有终,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项目管理又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过程。不同层级的管理部门应负责不同项目层级的管理阶段和范围。比如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计划项目,地区地调中心负责管理工作项目,各承担单位负责工作项目的实施。承担哪个层级项目的单位负责本层级项目设计的编写,由上一层级组织审查,使整个过程得到有序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