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利用微课程总结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
未来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世纪。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教育的进程已在我们身边迅速展开,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极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同样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个人结合现有的完善的网络资源建设实际情况,就充分利用微课这一环节,提高学校教学效益进行学习总结。
一、完善的网络条件是微课得以实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基础
首先,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现在的高等院校,都极为重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学校领导必须认清社会教育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不惜巨资加大了网络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网络化校园,并时刻注意保持与教育改革同步。
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校内服务器也已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当前最为流行的清华大学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投影仪、“三线”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切实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也又利用优秀的微课能够惠及到全国各地的学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并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丰富的微课资源是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特网上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且网上信息具有传递迅速、更新快、共享性好等优点,例如可实现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实时跟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展,知识量在短时间内发生猛增现象,有人称这种现象为知识爆炸。而网络化的教学却也能以其独有的特点,迅速、准确地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活动。
正是鉴于网络可以提供海量资源,支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才得以全面提出及开展。多样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网上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充分实现交互与共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从而最终有利于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教师的网络应用水平是产出高质量微课资源的有力保障
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要想将其充分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具有较高的与之相适应得计算机水平,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目前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他们的计算机网络化应用水平比较高,而一些中老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带动下,积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并且学校定期对中老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及课件制作的培训,使之达到熟练应用和制作的目的。这样,学校教师整体计算机水平较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这极为有利于教师的备课与教学,同时学生也对这种现代的网络化教学手段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整体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微课得以普及的前提
网络信息时代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外,还应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和很强的信息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除吸收传统知识技能的精华外,还应有意识地强调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而当前正流行的热门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方式。这是与当今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经常地适时组织学生到电子阅览室进行自主网络探究。探究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不仅可扩大知识的摄入量,更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在交流中学习成长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基于网络的自学习惯,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进而为实现教育改革的新的课标要求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❷ 李筱菊的成就总结
李筱菊教授在高等学校执教并从事教学研究四十五年,有以下两方面的突出成就:
1、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
李教授是中国最早研究并引进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体系(简称CLT)的学者。197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介绍CLT的文章起,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十多篇有关论文。其中“为交际教学道路辩护”(英文)一文,1980年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引起正反两方面的强烈反响。后登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刊物,一度成为英国文化委员会培训海外英语教师的必读材料。1990年被作为对八十年代外语教学变革有代表性之作而收入同一出版社的论文集中。在对CLT的研究中,她对其理论本身有所补充和创新(胡文仲评语),同时把它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教学大纲设计及教材建设。前者见于其负责制定的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及高年级阶段两个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交际能力部分。后者则见于其所主编的高校英语教材《交际英语教程》,该教程为全国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推荐教材,1992年获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奖,曾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认为它体现了“中国英语教学的现代化”(许国璋语),它的出版,“标志着外语教学思想的一大转变,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一套教材的出版。这是中国学者、教师成功地运用国外的外语教学路子并根据中国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条件,编出的一套立意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教材。它绝不是简单的移植,更不是抄袭”(胡文仲语)。美国语言学家E.Nida的评语是:“这远远是我所见过的最有效的语言教程”。英国文化委员会中国办事处专家的评语是:“这是中国唯一能走向世界的英语教材”。此教材十年来在多所高校应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目前正在更新修订。
2、外语测试理论研究和实践。
李教授是中国建立科学的外语测试的最早参与者之一。1979年开始参与中国第一种有科学依据的语言测试“英语水平测试(EPT)”的工作。1985-1989年她是全国高考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三人领导小组成员。该项改革1989年通过国家鉴定推广全国,并获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奖。该项目最大的成就是:在开创中国科学化外语测试的同时,探索了把国外测试理论运用于中国条件下解决中国特有的难题的途径,这在国际上也是一种突破。至今李教授仍为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咨询和审题,为全国高考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出力。她在致力于语言测试标准化改革同时,更为引进交际语言测试方法作出努力。此种努力始于1984年为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设计的考试中,由于其代表了最新的语言测试路子,当时曾引起一定的震动。其后这种努力更见于为中国设计的多种考试及在国内外发表的多篇论文中。李教授还在本单位多次开语言测试课,建立语言测试研究和发展中心,领导多个语言测试项目,最后写出了55万字的专著《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1997出版),为若干高校作教材用,并有同行认为是“语言测试工作者的圣经”(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负责人杨惠中教授语)。李教授通过语言测试的实践、讲学和出版论著,为中国培养了不少语言测试人才,对中国语言测试的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交际化作出了贡献。
❸ 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成果总结,写那些方面内容
多用成功事例论证
❹ 数控技术创造发明指导生产成就的技术总结
数控技术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数控技术已成为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必不可 少的基础,并上升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十 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课程的重要性在于不仅 要满足后续课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师 基本素质形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顺应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数控技术课程建设显示出 了强劲的改革发展势头,在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各方 面积极探索,稳步实施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改革成果 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数控编程及数控原理为 核心,以 cad/cam 为主线,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为基本出 发点,建立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创新教 育模块,并使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成为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贯 穿于整个课程改革的全过程。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 创新制作和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 个模块的教学环节中进行工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全 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工程的灵魂是实践、工程教育本质是实 践、实际、实干、实绩、实效的原则,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在理 论教学结束后,进行 1 周的集中实习,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遵循由 基本技能到专项能力再到综合能力训练的程序,运用分散在课外的 实践和集中周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紧密结合、 相互渗透、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 养。 三、改革考试办法,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考核方面进行改革,除实行试卷库考核外,加强综合实践 应用能力的考核。考试改革分为闭卷、开卷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 式。闭卷主要考核数控基本理论知识;开卷考试分为工艺设计与编 程、机床操作与创新制作。工艺设计与编程主要考查学生工艺分析 能力、程序编制及优化能力。机床操作与创新制作主要考查学生实 践操作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实践操作要求。 四、编写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为适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学手段的变化,相应地对原有的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补充、重 组,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五、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改革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与当今社会相适应,是高 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课程组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 细致的改革,围绕改革的总体思路,课程组按照优化培养过程的总 体教学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制定了符合教学要求的课程建设方案, 《数控技术教学大纲》 、 《数控技术考试大纲》 、 《数控实习大纲》 、 《数 控实习计划》等一系列教学文件,形成了理论教学体系模块、实践 教学体系模块和创新教学体系模块。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 自主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加强多媒体教学 改变传统的黑板、挂图和模型静态、分散的教学手段,自主开发 多媒体教学软件,将传统数控技术中教师难讲解、学生难理解的内 容以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并有效地扩大教学信息 量,以便适应学时压缩和我校学生的自身特点。 2.建立数控仿真加工和现场加工演示系统 课堂上需要老师用语言描述数控编程到实际加工的动态过程,教 师表达困难,学生更难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了三维动画及 自动编程软件动态模拟加工路径,并拍摄和收集了各类先进数控加 工影片,链接到教学课件中,使学生更全面直观的了解数控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效果生动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启发式教学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过去那种注入式教学方法,从讲 课到实验、实习、自习、作业、讨论、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实行启 发式、讨论式教学。 七、深入开展教学法研讨,积极撰写教改论文 承担本课程的教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孜孜以求的学 习态度,课程组多次召开教学法研讨会,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 解,深入讨论教改方案及思路,确定新课程体系的各类教学文件。 八、收集了大量的数控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的反馈意见 教学改革成果已在两届学生中应用,课程或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 学生写心得体会,发放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改革的调查表,利用网 络评教系统,广泛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和要求,为教学改革 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 果。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反映,教改效果良好。 九、学科的综合建设成效 经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数控技术教学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在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文件建设、教学 制度完善等综合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 阶。 十、今后的构想 数控技术学科,已随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有了新的发展切 入点,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单纯的知识堆 砌,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
课程的出路在于如何合理的保留基础, 加强融合,积极外延。特别是如何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以知识 为依托,能力培养为主体,素质教育为目的,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 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数控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在各方面的支持关心和课程组成员的努力 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课程组将继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 对外的合作交流。进一步丰富网上资源,继续加大数控培训力度, 使更多的学生成为有一技之长的高级实用人才。
❺ 初一个人总结,要有思想上,学习上的收获,一定要深刻。1000字,急急急!!!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教授Unit 3 . Lesson 9 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如何询问和回答时间”,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half”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圆卡纸,把它剪成一半,告诉学生这是圆的一半,也就是half。讲到”quarter”时,又把半圆剪成一半,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圆的四分之一,也就是”quarter”了。这样学生就形象地明白了这两个单词。而讲到如何表达时间时,我用了一个用红卡纸做的大钟,同学们一开始就被它吸引住了,显得颇有积极性。用实物让学生练习”What’s the time? It’s……”的句型,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原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帮助班上的同学改英文名,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近来更帮部分同学交上了”penfriend in America”,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因为只有英语水平提高,他们才能达到交异国笔友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例如在七班,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期中考和期末考是考察每位同学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应该予以重视。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从中段考试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平均水平相当,八班的差生面相对较大。所以在中段考后的时间里,我把力量主要集中在两班的差生辅导上,特别是八班,以缩短差距。另外,还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轻松学,容易掌握。而期考结果证明,适当辅导差生对班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帮助。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两班的英语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❻ 如何提炼总结优秀教学成果,徐国庆
提高总结归纳能抄力:①总结归袭纳是对知识的再加工和重组;②多阅读,多积累素材;③注意总结的时机,不要在对知识还不熟悉时就开始总结;④多观摩,选择性背一些好的范本,并对其进行模仿;⑤多练习,既可用笔记和图表,也可口头总结,多和好友互助,互相讲解;⑥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和过程,不要想一蹴而就。
❼ 总结这个学期小班的教学成果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
❽ 优秀教学成果奖 总结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搜一下:优秀教学成果奖
总结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❾ 一线老师如何研究教材,如何总结研究成果
答:谈一下我个人看法:(1)先从教学体会写起,养成习惯。(2)将教材分析的过程(重点在个人的想法)写出来。(3)看一些相关知识的背景书。(4)看看期刊中其他人写的文章。(5)想想值得研究的问题,再做些研究。(6)将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写出来。(7)别忘了列明参考文献。(8)就是给期刊投稿,别指望投一次就中,投不中就修改,改后再投,直至被录用。2、编者平时看什么书?推荐一下我们教师平时可以看哪些专业书籍。? 答: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很丰厚,要知道、要了解。当前小学数学老师的确缺乏对所教学内容的理论认识,最近参加了几个会,做了点调查,一千三百多名来自全国的小学数学教师中只有不到二十四人表示学习过算术理论,而算术这门课当年是师范生的必修课,许多知识的理论背景是“算术理论” 答:这三个教材之间区别很小。都是依据“课标”编写的。但数学知识是同一的,没有不同的的“加、减、乘、除” 。把知识系统、前因后果搞清楚了,再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自己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上乘境界。依现在课标编的教材大同小异。4、方老师,华罗康先生说过,把一本书讲厚,我想问一下,现在是应该怎么样把现在的教科书读厚。我记得以前读小学时,老师说只要你们把书上的内容都学了,练习都做了,就可以了,但现在看来好象不行! 答:把一本书读厚,小学老师的把书上的内容都学习、练习都做了,是对小学学习行为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不适用于教师、教材即课本。主要读者是学生,教师仅掌握课本知识是不行的。教师应该对知识背景、相关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例如算术理论。5、方老师,我现在教二年级,发现镜面对称对二年级孩子来说真是太难了,课堂上我们进行了许多实践活动,但是孩子理解还是难啊。 答:是难,是太难了。在镜面对称问题上教材编写者似乎也不清楚。不信你可以问他一个问题;镜子改变了什么?他们一般答不出,或答得不对。镜面对称,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学,主要是技能层面,意义不大。6、教师研读教材很重要。到底研读什么?怎么研读?答:(1)研究教材很重要,但对教师来说,研究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背景更重要,这需要看些参考书。也就说备一节课,再教学目的之前先搞清楚知识背景。在教学目的确定之后,根据学生情况挖掘知识中的营养是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同样的内容教学效果不一样就在这里。别指望小学生能自主挖掘出这些营养来。教学生认识1、2、3 容易,让学生认识到1 的价值不容易,让学生通过学习1、2、3 学到从具体个别抽象出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1、2、3不容易。(2)我不认为老师研读教材很重要,老师熟悉教材很重要。教材是学生需要研读的,老师围绕所要教的知识设计出高效的课堂很重要。所以,老师要研究知识、要研究学生,二者要对号。研究知识的重点放在挖掘智慧价值上,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收获。(3)数学杂志是数学教师们沟通的平台,沟而不通没关系,大家应该了解我们数学教育正在发生着什么。研究一些问题、开阔一些眼界,不简单的评判对和错,为进一步研究打开空间,这很重要,教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另外,教师在学术问题上、在教育问题上不要讲迷信,要习惯于讲道理!7、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怎样理解这样的三读懂?答:这三读应该改一改,读懂学生最重要,教师要讲知识,不要讲课本,课本很不稳定,数学知识是稳定的。 现行教材体系,对数学知识自身结构尊重不够,不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尊重知识的内在结构、尊重儿童的认知结构,考虑教材的编排结构。 答:数学教育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是定性描述,还是技能。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材在编排9以内的乘法口诀是的意图是什么?根据是什么?数学教育要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是智慧的结晶。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智慧的力量(这个要求较高,教师首先要明白智慧在哪儿),数学还有些思想、方法是具有普遍价值的。比如抽象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这些能力通过学数学更易获得。乘法口诀是传统的算术方法,集知识、记忆、反应能力于一身,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好途径。9、对教育教学有什么要求? 答:我感觉这十多年来,老师在数学教育领域做了很多努力,效果也很好,但是,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这些年来,最大的问题是普遍的忽视对知识的研究,我们所教的知识有数千年形成的历史,做为知识系统是由简单向复杂的生成,而用于教育的知识是由初级到高级循序进行的,这两个过程是并不悖的,是顺理成章的,是适合于学习和认知的,这应该得到尊重,但这些年来没得到尊重,采取的是另起炉灶的办法,是违反规律的,后果是长期的,一些大学老师已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个人认为,就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学一些算术理论,学一些代数知识,学一些几何作图知识,学一些初等数论知识,学一些离散数学知识,是最重要的事情。
❿ 教学成果由哪些因素组成,有哪些环节,总结出教学成果的文字说明
“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说、“五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说、“六要素”(教学目标、教师、学生、课程、教法、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