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吴吉春的主要科研成果
几年来,在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下水流和污染物运移的数值模拟、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地下水随机理论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优秀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创新性成果主要有:
1、发展了基于地下水随机理论的矩方程数值法:通过有目的地选择研究方向及针对性地选择合作访问研究机构,采取和美国高水平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方式,在地下水溶质运移随机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从模仿跟踪学习,到全面系统掌握基于含水介质平稳分布前提假设的经典随机理论,再涉足研究非平稳随机理论这一最新国际研究热点,取得了一些进展。前人主要以解析法研究为主,用数值法研究地下水随机理论时间不长,申请者与Don Zhang博士及Bill Hu博士合作,充分发挥自己多年从事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的优势,发展了一整套基于地下水随机理论的矩方程数值法,对非均质含水介质中的二维、三维地下水流问题以及非均质含水介质中的二维、三维溶质(包括反应物及非反应物)运移问题分别进行了模拟,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美国雅克山(Yucca Mountain)小范围理想条件的环境项目中。该方法能有效地用于研究非平稳分布的非均质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及污染物运移,使地下水随机理论向实用方向迈进了一步 。有关成果分别在五次国际会议上(AGU、GSA、CMWR等国际会议)报告后,得到了许多国际同行专家如S.P. Neuman院士、J. Bear教授、G. Dagan教授、J. Cushman教授、C. T. Miller教授、J. Yeh教授、Q. F. Tseng教授等的肯定,认为申请者的研究工作使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的地下水随机理论向实际应用方向迈进了一步。部分研究成果已在SCI收录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Journal of Hydrology”、“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Mathematical Geology”、“Stochastic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上发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为本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系统研究了海水入侵规律,建立了适用的海水入侵三维混溶模型:与薛禹群院士等合作,(1)从地质、水文地质和水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海水入侵的分布、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咸淡水界面的主要类型及其运移规律、海水入侵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得到了本专业的国际权威杂志“Ground Water”的主编和评审员的高度评价,很快连续两期发表了其中的两部分成果(两篇论文已被SCI引用14次);(2)较早成功地建立了描述潜水含水层中海水入侵的三维混溶数学模型(Miscible Transport Model)。传统的做法大多把海水和淡水当作油和水一样是互不相溶的,实际上海水和淡水是可以相互混溶的,而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海水入侵难度很大。由于要考虑降雨、水位波动及密度变化对海水入侵的影响等不易解决的问题,以往多假设含水层上面有一个隔水层,以避免考虑上述问题,但这种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潜水含水层被假设成了承压含水层。申请者如实考虑了这几种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成果在本专业的国际权威杂志“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发表后,已被SCI引用14次;(3)在国内较早将海水入侵的防治引入地下水管理模型中。当时国内常见的地下水管理模型多考虑水量的优化管理,考虑水质问题的不多。当时美国正大力开展考虑水质问题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而国内当时还没有开展考虑海水入侵防治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
上述成果为龙口、莱州两地的海水入侵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手段,为当地采取相应措施防治海水入侵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可指导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如龙口市应用研究成果,采取相应措施(如修建地下水库等),海水入侵速度已经得到了控制。该市1989年海水入侵面积一年就增加了19.4Km2,而自1990年开始采取控制措施后,入侵速度减小为:1990年增加4.98Km2,1991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增加2.12Km2,目前已基本遏制住了海水入侵的进一步发展,避免了大批良田荒芜、水井报废、甚至工厂、城镇搬迁等一系统严重后果。
3、系统研究了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土间的阳离子交换规律,建立了描述海水入侵过程中交换阳离子Na+、Ca2+、Mg2+运移行为的三维模型:较早从野外监测、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等几方面系统研究了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土间的阳离子交换及交换阳离子的运移行为,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描述海水入侵过程中交换阳离子Na+、Ca2+、Mg2+运移行为的三维数学模型。成果已发表于“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上。这一成果当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有突破。以往的模型都是较理想化的,许多野外实际情况反映不了,模拟因子一般是单一、稳定的。而这一研究成果从单一、稳定的模拟因子发展为可以是多重、可变化的模拟因子,模型不但可以考虑地下水中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还能反映地下水与含水介质间的反应,为探索地下水化学环境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科学手段。进一步研究还能用于模拟油气形成和运移行为以及液体成矿等。
4、导出了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及其格林函数解,实现了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的数值求解:从弥散过程的时空相关性角度出发,用非局域性的处理方法,将传统的二阶对流—弥散方程推广得到分数阶的对流—弥散方程,并导出了该方程格林函数解为一分数稳定分布密度函数;由方程的分数稳定分布密度函数解得出了等效弥散系数与运移尺度有关,是运移距离的幂函数的结论,这一结论从理论上解释了弥散系数的尺度效应;对一实验实测数据的检验结果很好地反映了弥散过程中的偏态特征和“拖尾”现象,而传统的二阶对流—弥散方程的解对此却不能解释。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于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上。最近又实现了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的数值求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含水介质中的溶质运移行为奠定了基础。这方面的研究目前美国刚开展不久。
5、开展了复杂条件下的地下水流、污染物运移及地面沉降数值模拟研究:(1)与薛禹群院士等合作,建立了越流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污染模型,成果发表于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2)对整个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超过2万平方公里)多个含水层的大区域复杂含水系统进行了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对苏锡常地区和上海地区进行了区域地面沉降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良好,为进一步进行该地区的地下水污染预测和地面沉降预测工作奠定了基础;(3)在元宝山地区建立了一个反映大规模、大流量群井集中抽水的地下水流模型(研究区日抽水约60万方,比一条小河的流量都大,在国内首屈一指,国际上也不多见)。模型中考虑了含水层因矿坑开采而疏干的问题、悬河问题、移动边界问题,以及水文地质参数连续变化问题等一些难度非常大的具体问题。模型用于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合理解决了该地“煤电联营”中长期存在的水的合理支配和使用问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成果已发表于“Mining Engineering”。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元宝山地区的地下水流模拟工作,委托单位曾在国内先后找过10个单位做过,也曾先后找过合并前的东德和西德做过,均未取得满意的结果。委托单位对我们取得的成果非常满意,采纳了我们的建议。二期工程上马时也专门请我们做该地区的地下水流模拟工作,还请我们做了另一地区的地下水流模拟工作。(4)数值方法研究:数值计算在计算溶质运移问题上碰到的最大难题是存在数值弥散和振荡,它可能会使得计算结果失真,甚至会面貌全非。申请者对原有的一些数值方法进行了改进,效果良好,说明所作的改进是有效的。有关论文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宣读,引起了一些国际同行学者的重视。
『贰』 武汉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72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
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叁』 前人研究成果
一、基础地质及物化探成果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金矿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地勘单位在本区开展过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目的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区域或矿床(点)基础地质成果报告和图件、物化探报告和图件。其中主要成果有:
1876年,俄国地质学者O.C维雅洛夫在该区做了路线调查。
1931年,袁复礼在该区沿双井子一带做了路线调查,并于1956年在《地质学报》第36卷第2期发表了题为《新疆准噶尔东部报告》的文章。提出调查区属于准噶尔陆台区的论点,并指出库普千枚岩较老,南明水千枚岩较新。
1956年,新疆石油公司在该区南部做了1:100万的路线调查工作。同年《地质集刊》第4号发表了苏联地质学家B.M.西尼村有关地质学术报告。西尼村假定调查区卡拉麦里山由古生代地层组成,色特克-北塔山由泥盆纪地层组成。
1957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属113、114、116、117队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进行了1:5万的石油普查工作,对该区二叠纪以后的地层做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奠定了区内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基础。
1958~1959年,新疆地质局第一测绘大队六、七分队进行了大面积1:100万地质测量工作,编制了综合地质报告和相应的图件。该资料虽较系统,但研究程度很差,尤其对卡拉麦里山一带地层全部划分为上石炭统与实际相差较大。
1960年9~11月,新疆地质局第三测绘大队一分队再次对本区进行过1:20万地质测量工作,对该区地层、侵入岩、矿产均有较详细的认识,但未编写报告。
1960年,新疆地质局物探大队四分队,对该区超基性岩带分别进行了地面和航空磁测工作,对进一步寻找和圈定超基性岩带起了一定的作用。
1960年以后,新疆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在卡拉麦里山对超基性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普查工作,并对超基性岩的分带进行了1:5万简测。
1963~1965年,为了配合该区铬矿普查,由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一分队对该区做了1:20万地质图重测工作。
1986~1989年,陕西地质矿产局物化队对该区进行了1:20万化探扫面工作,总结出了区内金异常分布规律。
1990~1994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当时为武警黄金第十五支队)在本区先后对大沙沟、柳树泉、苏吉泉、东黑山、金山沟等金矿开展了地质普查和矿点调查工作,提交了大沙沟、柳树泉、金山沟金矿三个矿区的地质普查报告和苏吉泉、东黑山金矿的普查工作总结;同时在柳树泉金矿提交C+D级资源量1.7 t,在金山沟金矿区提交C+D级资源量3.2t,探明小型金矿床两处。
2003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薄科武等人对东准噶尔地区的卡拉麦里-莫钦乌拉成矿带和库布苏成矿带进行了调查,对上述金成矿带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有了初步认识,并相继发现了双泉金矿、黄南金矿点、阿克塔斯金矿点、野马泉金矿点、库布苏金矿点。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地化剖面测量、1:1万地质简测等工作手段,在双泉金矿区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1、2号脉,用槽探、露头工程对1、2号脉进行了揭露和控制,提交预测资源量(334)12087kg。2004~2006年在双泉矿区累计提交新增预测资源量(334)18059kg,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5684kg。2006年在苏吉泉东金矿区发现325、314、311、301、351金矿脉,共计算预测资源量(334)3455kg。
2003年至今,武警黄金第八支队三中队在卡拉麦里金成矿带开展岩金地质普查工作。
2004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二中队在北塔山、红柳沟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
2005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地区金成矿带划分及成矿预测研究工作。
2006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卡拉麦里金矿带岩金预查地质工作。此次工作地表工程控制:对矿脉及蚀变带地表由槽探工程系统控制,工程间距70~320m,一般在100~200m之间。对区内化探异常及成矿有利部位开展了1:5万岩屑测量、1:5万路线地质调查、1:1万电法联剖测量、1:1万地化剖面测量,并结合稀疏槽探工程进行了异常查证,局部地区达到普查阶段工作程度。
2006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金矿带岩金预查项目1:5万岩屑测量专题工作。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低山丘陵地区开展1:5万岩屑测量检查1:20万区域化探异常。
2006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奇台县东准噶尔地区卡拉麦里金矿带岩金预查项目——苏吉泉东金矿区物探专题工作。该区通过物探测量工作,查明了区内构造分布格局、分布特征及区内金矿分布规律。推断低阻破碎带2条、含金属硫化物地质体2条,并确定了其走向、倾向、延深及在地表出露位置。
2006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奇台县双泉金矿区及外围岩金普查工作、成因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工作。此次工作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环境,研究了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构造对金矿时空控制作用,建立了“双泉式”金矿成因成矿模式,提出了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靶区和找矿预测区。
2007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卡拉麦里成矿带金及多金属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对科仍温德尔区和巴斯克阔彦德区开展了系统的1:5万岩屑测量,对区内化探异常及成矿有利部位开展了1:5万路线地质调查、1:1万地化剖面测量、矿产检查并结合稀疏槽探工程进行了异常查证。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主要构造的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区内岩浆岩的类型、规模、分布、形态;大致查明了区内矿产的分布、规模、形态、产状及围岩蚀变类型、分布范围。
2007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青河县库布苏北金矿区3号脉勘查地质工作。此次工作大致查明了库布苏北金矿矿体的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等特征,大致了解了矿体在深部的延伸变化情况。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铬、锡预查项目1:5万岩屑测量工作。在东准噶尔低山丘陵地区开展1:5万岩屑测量检查1:20万区域化探异常。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亚带金、铬、锡矿预查地质工作,对清水泉铜矿点开展了1:5万路线地质调查、稀疏槽探工程揭露、探槽工程原生晕取样工作。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奇台县南明水金矿区岩金普查总结(2005~2008)工作。通过系统的地质工作,大致查明了南明水金矿区矿脉地表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及矿化、围岩蚀变特征;深部采用钻探,配合坑探,大致查明了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及深部厚度、品位变化情况;大致了解了矿石质量特征,包括矿物共生组合、自然金类型及赋存状态、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等特征;基本查明了矿床控矿因素、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奇台县双泉金矿区1、2号脉普查地质工作。地表槽探(浅井、采坑)工程控制:矿区地表有32个槽探(浅井、采坑)工程系统控制,工程间距一般为100~200m,最小56m。深部工程控制:双泉金矿区2号脉浅深部1120中段由1个民采斜井(XJ1)控制,2号脉深部有17个钻孔控制,控制斜深80~410m;1号脉深部由8个钻孔控制,控制斜深50~230m。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对新疆青河县库布苏北金矿区3号脉进行了详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查明库布苏北金矿矿体的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等特征,基本了解了矿体在深部的延伸变化情况,加强外围地质找矿。库布苏北金矿区矿化带规模较大,含矿岩石蚀变闪长玢岩在矿化带内延伸稳定,深部钻探工程证明矿体向下有品位升高、厚度增加的趋势。在地表沿矿化带通过极少量的槽探工程也发现了多条矿化体,认为该矿床具备良好的找矿远景。
2010~2012年,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三大队对卡拉麦里构造带1号金矿进行普查工作。通过三年的普查工作,对卡拉麦里1号金矿进行了地表及深部揭露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表和深部破碎带的含矿性及含金破碎蚀变带的大致延深(伸)。大致查明了矿区内矿体的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品位的变化情况,对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矿体的空间变化规律和矿体富集规律。
二、科研成果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卡拉麦里成矿构造带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李锦轶、肖序常、唐红峰和张旺生等地质学专家通过研究盆地周边的蛇绿岩带、花岗岩带以及广泛出露的基性超基性杂岩去认识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目前无论是在大地构造上还是在矿产资源上都取得了很多新的认识。如在对该区蛇绿岩研究中,在卡拉麦里蛇绿岩带中含有泥盆纪和早石炭世的放射虫化石(李锦轶等,1990;舒良树等,2003),与蛇绿岩伴生的斜长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为373Ma(唐红峰等,2007),表明卡拉麦里地区的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泥盆纪。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卡拉麦里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①卡拉麦里构造的前身是泥盆纪初期形成的有限洋盆,在早石炭世晚期演变为陆间残余海盆,晚石炭世发生强烈碰撞造山(李锦轶,1990);②卡拉麦里构造中,上志留统是碰撞造山后的海相磨拉石组合,而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则是稳定构造体制下的沉积盖层(何国琦等,2001);③卡拉麦里构造带的晚古生代处于洋盆主要消减阶段,发育有与现代西太平洋相似的弧盆构造(许维新,1989;姜耀俭等,2002;王宗秀等,2003)。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成矿规律是指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1892年法国的L.德洛内提出成矿规律的概念,在早期狭义上指金属矿床成因研究。从20世纪中期开始强调所有矿床形成时空分布规律,后来苏联В.И.斯尔诺夫、Р.鲁蒂埃等人都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全球成矿规律、区域成矿规律、矿区成矿规律以及单矿种为主的专门性成矿规律等不同的分支。苏联学者的研究强调地质构造与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美国学者则强调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目前成矿规律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在我国,以陈毓川院士为代表进行成矿序列方面的研究,探讨成矿规律,逐渐形成了从成矿地质背景、时间分布规律、空间分布规律、成矿物质来源规律以及矿床共生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不难看出,成矿规律是应用地学理论来研究矿床、成矿带、成矿区的形成、时空分布、演化规律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地球化学已经在地质学领域广泛的应用,许多学者已经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卡拉麦里构造成矿带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主要的成果是卡拉麦里构造年代学、金的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特征等。遥感影像在该区也有广泛的应用,这方面主要对卡拉麦里整体构造特征和地层的分布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有利于从宏观上对该区进行研究,可以使研究者直观明了地去认识卡拉麦里金矿带。
『肆』 王化成的研究成果
1. 《国际财务管理》,王化成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定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 《管理会计》,王化成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定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 《财务管理教学案例》,王化成主编,教育部重点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4. 《企业财务管理》,汤谷良、王化成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会计学专业系列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报告》,与阎达五等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6. 《财务管理国际惯例》,王化成主编,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7. 《股份制企业财务管理》,王化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8. 《工商财务管理案例----公司财务与会计卷》,王化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9. 《财务管理学》,荆新、王化成、刘俊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10. 《财务管理》,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11.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王庆成主编,王化成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12. 《国际财务管理》,王化成著,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13. 《现代企业筹资实务》,王化成、张洪新主编,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
14. 《国际财务管理》 王化成、李相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15. 《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管理》, 王化成、彭进军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16. 《财务管理》,王庆成主编,王化成副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5年1月出版
17. 《财务管理》,全国会计职称考试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18. 《企业财务学》,王化成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19. 《企业金融管理全书》,和宏明主编,王化成副主编,新华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20. 《财务管理复习提要与练习题》,荆新、王化成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21. 《财务预测》,王庆成主编,王化成等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22. 《财务管理国际惯例》,王庆成、王化成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
23. 《财务管理学》,荆新、王化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4. 《现代西方财务管理》王化成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5. 《财务大全》,王庆成主编,王化成为分篇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26.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全书》,王化成、徐志宏主编,中国审计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27. 《国际惯例书库》(二),王化成等著, 海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28. 《西方财务管理》,王庆成、王化成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
29. 《财务管理手册》,陈立人、汤谷良主编,王化成等副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论文:
1.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与任庆河合作,《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8期。
2. 《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若干问题研究》,与刘俊勇合作,《当代会计前沿问题探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 《上市公司经理人业绩的提升与公司治理结构》,与赵音奇合作,《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与刘俊勇合作,《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
5. 《用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价值链》,与刘俊勇合作,《国际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2期,7000字。
6. 《论欧盟会计协调》,与戴娜合作,《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
7. 《持续改革结硕果,不断探索与人才—会计系十年教学改革纪实》,《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改革发展文集》,华夏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8. 《广泛应用案例教学,不断推进财会教学改革》,《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改革发展文集》,华夏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9.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0. 《企业与资金提供者之间分配关系研究》,《财会月刊》2000年第24期。
11. 《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分配关系研究》,《财会月刊》2000年第22期。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分配模式研究》,《财会月刊》2000年第20期。
13. 《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研究》,《财会月刊》2000年第18期。
14. 《试论无形资产投资》,《财会月刊》2000年第16期。
15. 《纵论权益资金结构》,《财会月刊》2000年第14期。
16. 《论负债资金结构》,《财会月刊》2000年第12期。
17. 《试论财务管理方法》,《财会月刊》2000年第10期。
18. 《试论上市公司股份回购问题》,与王鑫合作,《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8期。
19. 《财务管理目标得国际比较和我国财务管理的现实选择》《财会月刊》2000年第8期。
20. 《浅论财务管理环境》,《财会月刊》2000年第6期。
21. 《首钢股份:引入战略投资者》,与戴君棉合作,《湖南财政与会计》2000年第4期。
22. 《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财会月刊》2000年第4期。
23. 《美、日企业分配制度变革的比较研究》,与陈咏英合作,《国际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3期。
24. 《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信息质量》,与戴君棉合作,《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1期。
25. 《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阎达五合作,《面向21
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论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6. 《财会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研究》,《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论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7. 《欧盟各国审计职业资格授予的比较研究》,与王鑫合作,《国际财务与会计》1999年第5期。
28. 《再论财务管理目标》,《财务与会计》1999年第3期
29. 《试论财务管理假设》,《会计研究》1999年第2期。
30. 《关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与阎达五教授、朱小平教授合作,《中国会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31. 《美日股份公司股权结构之比较》,与李怡文合作,《电子财会》1998年第7期。
32. 《财会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与阎达五教授合作,《财会通讯》1998年第6期。
33. 《从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看我国会计审计教学改革应采取的对策》,与李志玲合作,《审计研究资料》1998年第2期。
34. 《试论有风险条件下的企业投资决策》,《财会研究》1998年第2期。
35. 《走向21世纪的会计教育》,与阎达五教授合作,《中国财经报》1998年2月6日。
36.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财会研究》1997年第12期。
37. 《20世纪财务管理发展的五次浪潮》,《中国财经报》1997年11月8日。
38. 《试论战略管理会计》,与杨景岩合作,《会计研究》1997年第10期。
39. 《试论财务管理环境》,《财会信息》1997年第6期。
40. 《试论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与杨景岩合作,《电子财会》1997年第3期。
41. 《试论审计的基本假设》,与彭进军合作,《改革与发展:海峡两岸会计审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2. 《试论再造我国基金业优势》,与李忠智合作,《城市金融论坛》1997年2期。
43. 《试论财务管理国际惯例》,《财会月刊》1997年2期。
44. 《关于财务管理良性循环机制的探讨》,与阎达五教授合作,《财务与会计》1996年9期。
45. 《论借款费用的非资本化》,《财会月刊》1996年第8期。
46. 《关于物价变动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准则建设与会计改革: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1995年论文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
47. 《试论国际财务管理目标》,《财务与会计》1996年第6期。
48. 《论国际财务管理目标的特点、差异与协调》,《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年第5期。
49. 《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与演进》,与彭进军合作,《财会审论坛》1996年第4期。
50.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教材改革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1996年第4期。
51. 《国际财务管理目标研究》,《城市金融论坛》1996年第3期。
52. 《股份制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初探》,《中国石化财会》1996第3期。
53. 《试论物价变动会计的几个问题》,《财会信息》1996年第2期。
54. 《关于制定物价变动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电子财会 》1995年第12期。
55. 《试论股份制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有色财会动态》1995年第11期。
56. 《关于完善财务管理学科的几个问题》,《财会研究》1995年第10期。
57. 《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物价变动会计》,《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5年第5期。
58. 《关于外汇风险管理的几个问题》, 《财会月刊》1995年第4期。
59. 《试论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财会之友》1995年第2期。
60. 《西方企业的财务目标》,《闽西财会》1995年第2期。
61. 《试论国际避税的几个问题》,《财会信息》,1994年第6期。
62. 《试论国际避税与反避税》,《财会审》1994年第6期。
63. 《试论企业资金运筹的几个问题》,《财会研究》1994年第5期。
64.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财会月刊》,1994年第5期。
65. 《财务管理理论的新思考》,《电子财会》1994年第4期。
66. 《关于西方财务管理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桂林财会》1992年9—12期。
67. 《试论企业破产的财务问题》,《财会月刊》,1992年第5期。
68. 《试论国际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载论文集《国际会计:比较与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992年5月出版。
69. 《国际财务管理初探》,《会计研究》,1992年第4期。
70. 《通货膨胀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对策》,《吉林会计》,1992年第3期。
71. 《通货膨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吉林会计》,1992年第1期。
72. 《关于实施物价变动会计的几个问题》,与云秀清合作,《管理科学》,1992年第2期。
73. 《企业财务行为合理化初探》,《财税成人教育》1992年第2期。
74. 《试论决策会计的产生、基本原理和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75. 《西方资产评估的几个问题》,《财会研究》,1991年第9期。
76. 《国际会计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财会探索》1991年第6期。
77. 《无形资产评估初探》,与刘桂香合作,《中国农业会计》,1991年第5期。
78. 《试论应收帐款管理》,《财会通讯》,1991年第4—5期。
79. 《试论决策会计》,《财会研究》,1991年第4期。
80. 《西方企业如何进行证卷评级》,《国内外经济管理》1991年第4期。
81. 《论财务目标》,《财务研究》,1991年第3—4期。
82. 《八十年代西方财务管理研究的两大课题》,《会计学家》1991年第3期。
83. 《应收帐款管理初探》,《财会信息》1991年第3期。
84. 《西方应收帐款的管理》,《兵工会计》1991年第2--3期。
85. 《企业兼并中的资产评估》,《会计之友》1991年第2期。
86. 《西方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广东财政与会计》,1991年第1期。
87. 《企业兼并中的财务管理》,《大众会计》1991年第1期。
88. 《西方企业有家证卷投资的几个问题》,《北京财会》1990年第6期。
89. 《美国企业破产与重整的财务管理问题》,《四川会计》1990年第6期。
90. 《西方企业确定最佳现金余额的方法》,《广东财会》1990年第5期。
91. 《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与王庆成教授合作,《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92. 《试论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财会信息》1990年第2期。
93. 《西方公司的股利政策》,《外国经济与管理》1989年第12期。
94. 《物价变动对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及对策》,《财会研究》1989年第12期。
95. 《论财务决策》,《大众财会》1989年第6期。
96. 《论西方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财会与审计》1989年第4期。
97. 《物价变动条件下的企业资金筹集》,《财会信息》1989年第3期。
98. 《西方企业的财务预测》,与刘桂香合作,《财会研究》1989年第2—3期。
99. 《资本主义企业筹集资金的一些方法》,《农业会计研究》,1989年第2期。
100. 《试论物价变动条件下的长期投资决策》,《投资与信用研究》1988年第10期。
101. 《在原材料涨价中的企业对策浅析》,《工业经济管理丛刊》1988年第6期。
102. 《略谈西方财务管理的产生于发展》,《四川会计》1988年第6期。
103. 《会计界面临的挑战与选择》,《财会审》1988年4—5期。
104. 《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极其方向》,《外国经济与管理》1988年第5期。
105. 《论物价上涨时的企业行为》,《价格月刊》1988年第4—5期。
106. 《怎样做出使用寿命不同项目的投资决策》《财会研究》1988年第4期。
107. 《企业的财务预测》,《财经科学》1987年第1期。
108. 《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财会研究》1987年第1期。
109. 《试论价值工程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吉林会计》1986年第7期。
110. 《区分流动资金性态,合理预测流动资金需求量》,《陕西会计通讯》1986年第5期。
译著:
1. 《美国资金结构理论》,《财会研究》1996年第5—6期。
2. 《财务管理原则》,2500字,《中国农业会计》,1996年2期。
3. 《美国企业的资金结构》,13000字,《财会研究》1995年6——7期
4. 《国际财务管理》,与徐卫晖合作,《财会研究》1992年第7--8期。
5. 《西方企业的有价证卷管理》,《广西会计》1992年第8期。
6. 《破产与重组企业的财务问题》,《经济资料译丛》1990年第1期。
7. 《亚洲五国审计制度简介》,《陕西审计》1990年第1期。
8. 《会计学》,共140万字,王化成、戴德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 《公司财务管理》,荆新,王化成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1. “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教育部2000年优秀青年学者资助计划,正在进行中,50000元。
2. “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正在进行中,98000万元。
3. “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问题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项目,完成,30000元。
4. “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国家教委项目,62000元,完成。
5. “一体化进程中的欧盟各国会计协调问题研究”,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90000元,完成。
6. “财会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研究”,北京市教委项目,完成,28000元。
7. “财务与会计教学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项目,完成,100000元,完成。
8. “财务管理案例教材的编写与应用”,国家教委项目,完成,5000元。
9. “建立资本金制度,优化资本结构”,国家经贸委项目,1996年完成研究报告。
10. “现代企业资信评估问题研究”,中国进出口银行项目,1995年完成研究报告。
11. “国际理财与风险防范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1995年6月完成并出版专著。
12. “现代企业财务预测”,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1994年8月完成并出版专著。
『伍』 如何在网上查找学者的资料,如硕士、博士及硕博导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有什么方法和途径吗
几个可能的途径:
1 教授所在单位的网站
2 网络一类的网站
3 登录CNKI数据库 搜索教授发表的论文
4 找人问啊
其中4最有效,简单。3虽然麻烦,但一定能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陆』 CNKI学者成果库如何增加学位论文
运用哲学的观点去看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看问题,显示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找出路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读者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从教育、政府规范和引导、法律严惩几个角度谈起。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又如:“莫使‘英雄’泪满襟”这一主题,可以写出以下提纲。
第一层:自己不做,阻止、限制他人;看到荣誉,嫉妒、中伤他人:这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典型表现。
第二层:伤及他人,使英雄心如死灰;危及社会,使社会正气低迷。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危害。
第三层:个人欲望强烈,嫉妒心强,心胸狭窄,信奉“人人为我”,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根源。
第四层:不怕闲言碎语,反对嫉贤妒能,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态度;加强道德教育,保护英雄权益,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措施。
以上为笔者对驳论文的写作指出的思路,希望广大考生积极借鉴,在考场上表现出深邃长远的目光,高瞻远瞩的见解,决胜于考场。
『柒』 仝志辉的科研成果
持续型农民维权行动的生成机制:寨村案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2013年度项目“案例开发项目”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经济,北京农合之家项目
供销社改革与农民综合合作体系,自设项目
东亚、欧洲国家农民综合合作体系的比较研究,自设项目 1、东坪地方社会变迁(1949-2010):水利、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变迁史研究,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明德青年学者计划”项目
2、工分制与人民公社体制运行:基于集体经济和公共事业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度决策咨询及预研委托项目
3、农民政治认知与农村社会冲突的相关性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4、“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构筑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2008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5、“我国农村基层灌溉管理体制变迁研究”,2007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
6、乡镇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构建,2003年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 1、个人专著《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个人专著《乡村关系视野中的村庄选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个人论文集《村委会选举和村庄政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2月版
4、第一作者专著,《农村民间组织和中国农村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5、第三作者教材,《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获“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6、第二作者专著,《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第二作者专著,《创新纪检监察体制,遏制“一把手”腐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版本,聂辉华,仝志辉著
论文成果综述:在期刊、学术集刊和学术书籍中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代表性论文被CSSCI收录,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部分论文被SSCIS收录论文、CSSCI收录论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Google学术搜索等多次引用,在相关研究学者中具有较大影响。 1、权利诉求中的实用道义意识——从理解农民选举上访信开始,4万字。
《中国乡村研究》第10辑(2013年12月)(英文版在RuralChina发表)
2、部门、资本下乡与中国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
《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仝志辉、温铁军
3、转型抗争: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理解近阶段中国农民抗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王瑜、仝志辉(通讯作者)
4、“选择性回应”:网络条件下的政策参与——基于留言版型网络问政的个案研究
《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3期,张华、仝志辉(通讯作者)、刘俊卿
5、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农吃小农”逻辑的形成与延续,
《中国合作经济》2010年第4期,仝志辉、楼栋
6、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发展格局的理论解释——基于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和相关案例的分析,《开放时代》2010年第12期,楼栋、仝志辉
7、部门分立体制下的涉农部门合作空间--以R市农村合作协会为例,
《中国乡村研究》第六辑,2008年12月
8、村民自治30年,
《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12期
9、农村政治体制改革30年的回顾与前瞻,
《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
10、乡镇改革的“非帕累托改变”,
《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3期
11、派性的性质和农村组织建设的资源,
《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4期
12、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部门化”,
《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13、农民国家观念形成机制的求解—以江西游村为个案,
《中国乡村研究》第四辑,2006年7月
14、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和村民自治的完善之路,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3期
15、农民用水户协会与农村发展,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16、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兼答应星对<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的批评,
《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7、政治体制“形式化改革”的生成逻辑——湖北晓镇“海推直选”个案研究》,
《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18、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仝志辉、贺雪峰,
19、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贺雪峰、仝志辉,
20、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
《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1、村民自治与中国农村社会稳定,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2、《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
《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23、村落的二重化权力空间与权力的空间控制技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5期
24、《十八大以来反腐情况》,聂辉华、仝志辉,《改革内参》,2014年8月22日(总第1036期);
25、《关于反腐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聂辉华、仝志辉,《改革内参》,2014年8月22日(总第1036期);
26、《限制权力是基础》,聂辉华、仝志辉,《改革内参》,2014年8月22日(总第1036期);
27、《强化监督是关键》,聂辉华、仝志辉,《改革内参》,2014年8月22日(总第1036期);
28、《提高激励是保障》,聂辉华、仝志辉,《改革内参》,2014年8月22日(总第1036期)。 1、构建服务农户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仝志辉中国合作经济2015-01-20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象选择与构建策略仝志辉;侯宏伟改革2015-01-15
3、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民主议事方法仝志辉农村工作通讯2015-05-27期刊
4、要继承生态农业传统仝志辉中国老区建设2015-07-01期刊
5、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比较分析(上)仝志辉;陈淑龙农村工作通讯2015-07-31期刊
6、关于反腐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聂辉华;仝志辉领导文萃2015-11-08期刊
7、农村可持续发展要寓于农村社区重建之中仝志辉中国非营利评论2015-07-31期刊
8、生态农业传统继承与中国粮食安全仝志辉中国乡村发现2015-04-30期刊
9、治理“一把手”腐败,核心在限权聂辉华;仝志辉国家治理2014-09-28
10、“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的目标和路径仝志辉中国国情国力2014-02-15
1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的肢解和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可能仝志辉;楼栋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04-20
12、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地方综合农协立法仝志辉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4-15期刊
13、根治“一把手”腐败扎牢制度篱笆聂辉华;仝志辉法治与社会2014-12-05
14、“一号文件”中的农金新意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城乡金融报2014-01-24
15、限权是遏制“一把手”腐败的基础聂辉华仝志辉学习时报2014-08-25报纸
16、集权与分层管理下的博弈:集体行动的博弈模型研究郭圣莉;仝志辉江苏社会科学2013-10-15
17、农村精英对合作社非线性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北京郊区四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案例分析杨龙;仝志辉;李萌探索2013-12-15
18、“选择性回应”:网络条件下的政策参与——基于留言版型网络问政的个案研究张华;仝志辉;刘俊卿公共行政评论2013-06-15
19、征地留地制度改革与包容性城镇化仝志辉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3-08-10
20、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增长之忧:急剧扩张致质量不足仝志辉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09-12
21、金融服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空间广阔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03-20
22、急剧扩张运营堪忧仝志辉农资导报2013-09-27
23、从参与到选举:扭曲的村民自治仝志辉理论参考2012-07-01
24、转型抗争: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理解近阶段中国农民抗争王瑜;仝志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5
25、高层出面与乌坎转机:抗争政治中的高层政府行为初探仝志辉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12-31
26、以政治认知研究推动新农村建设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2
27、如何更好理解和执行“土地出让金”政策仝志辉中国水利报2011-12-15
28、“最难搞”的小岗村是如何搞定的——沈浩“扁平化管理”的启示仝志辉同舟共进2010-02-01
29、贫困村村庄公益还需投入仝志辉中国报道2010-03-01
30、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农吃小农”逻辑的形成与延续仝志辉;楼栋中国合作经济2010-04-20
31、关于村委会的立法争论仝志辉南风窗2010-10-05
32、从参与到选举:扭曲的村民自治仝志辉文化纵横2010-08-01
33、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发展格局的理论解释——基于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和相关案例的分析楼栋;仝志辉开放时代2010-12-10
34、村民自治:本质是一种直接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仝志辉北京大学博士田飞龙南方周末2010-10-14
35、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亟须制度支持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家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改革报2010-01-18报纸
36、提升农民组织能力对接农田水利投资增长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水利报2010-03-11报纸
37、村民自治权力架构亟需准确配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仝志辉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田飞龙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生陈彦艾镭人民代表报2010-09-28报纸
38、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小农困境仝志辉中国老区建设2009-02-01
39、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不是土地流转而是发展农民合作仝志辉中国合作经济2009-04-15
40、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仝志辉;温铁军开放时代2009-04-10
41、城乡链接与农民合作何慧丽;古学斌;仝志辉;刘老石;贺雪峰;田力为;潘毅;毛刚强;吴重庆;文佳筠;RichardSanders;LucaColombo;AdaCavazzani;陈雪;何海狮;黄小莉开放时代2009-09-10
42、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仝志辉科学社会主义2008-12-20
43、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庄孔韶;赵旭东;贺雪峰;仝志辉;卢晖临;林聚任;冯小双;吴重庆;文军;潘守永;刘翠霞开放时代2008-11-10
44、树立全局思维,推进党建和农村合作体系的结合仝志辉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05-06
45、草畜双承包制度下牧民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减贫效应——哈日高毕嘎查调查仝志辉北方经济2008-05-01
46、村民自治三十年仝志辉经济研究参考2008-06-11
47、社会资本与社会组织运转——以甘东用水协会为例陈雷;仝志辉公共管理学报2008-07-20
48、乡镇政府改革的“非帕雷托改变”——基于A镇权力结构的分析仝志辉;蔡莹娟中国农村观察2008-05-30
49、30年农村改革、“大农吃小农”和国家的角色仝志辉湖湘三农论坛2008-10-31
50、村民自治三十年仝志辉学习时报2008-04-07
51、农村合作体系构建的综合农协道路仝志辉学习时报2008-04-14
52、30年农村改革、“大农吃小农”和国家的角色仝志辉湖湘三农论坛2008-10-31
53、“公民社会”话语侵扰下农村民间组织研究定位的困境——以《关系与信任:中国乡村民间组织实证研究》为例仝志辉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12-15
5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部门化”亟待破解仝志辉红旗文稿2007-08-25
55、论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部门化”仝志辉山东社会科学2007-07-05
56、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部门化”及其改革仝志辉理论视野2007-08-15
57、派性的性质与农村组织重建的资源——湖村、路村、岭村三村比较仝志辉中国农村观察2007-07-30
58、“后选举时代”怎样促成真正的村民自治仝志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15
59、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不良的根子在哪里仝志辉中国乡村发现2007-09-15
60、数字化企业物资管理系统的可视化研究仝志辉东北林业大学2007-04-01
61、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村的根本之道仝志辉科学导报2007-01-10
62、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不良的根子在哪里仝志辉中国乡村发现2007-09-15
63、“公民社会”话语侵扰下农村民间组织研究定位的困境——以《关系与信任:中国乡村民间组织实证研究》为例仝志辉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12-15
64、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与村民自治的完善之路仝志辉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5-06
65、“后选举时代”的乡村政治和乡村政治研究仝志辉学习与实践2006-05-20
66、农民用水户协会与农村发展仝志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07-25
67、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仝志辉社会学研究2005-05-20
68、老窑头村选举的信号仝志辉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03-01
69、富一方农民的啤酒原料协会王正明、仝志辉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04-01
70、村民选举权利救济与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建设仝志辉江苏社会科学2004-07-20
71、四个民主,哪个重要仝志辉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08-01
72、跨村公益谁来做仝志辉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10-01
73、一个保障农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文件仝志辉中国社会报2004-07-22
74、选举后的村级民主化治理仝志辉学习时报2004-08-30
75、错误观念阻碍妇女竞选村官仝志辉乡镇论坛2003-05-05
76、政治体制“形式化改革”的生成逻辑——湖北晓镇“海推直选”个案研究仝志辉战略与管理2003-12-05
77、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之二)仝志辉博览群书2003-10-15
78、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之四)仝志辉博览群书2003-12-15
79、知识还是谋划读《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度比较》仝志辉博览群书2003-06-15
80、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之一)仝志辉博览群书2003-09-15
81、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之三)仝志辉博览群书2003-11-15
82、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仝志辉社会学研究2002-01-20
83、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仝志辉;贺雪峰中国社会科学2002-01-10
84、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贺雪峰;仝志辉中国社会科学2002-05-10
85、二重化村落空间仝志辉开放时代2002-02-28
86、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仝志辉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03-05
87、向超大规模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基层治理模式转换——百年乡村政治史背景中的农村基层民主仝志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0
88、精英系仝志辉浙江学刊2002-02-27
89、村治研究的共识与策略徐勇;吴毅;贺雪峰;仝志辉;董磊明浙江学刊2002-02-27
90、农村社会观察(五则)徐勇;吴毅;孙龙;仝志辉;肖立辉浙江学刊2002-04-27
91、村庄选举研究:眺望转型期乡土中国的窗口——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问题综述贺雪峰;吴毅;仝志辉江海学刊2001-02-28
92、精英动员与竞争性选举仝志辉开放时代2001-09-23
93、农民负担沉重的制度根源与改革之道仝志辉青海社会科学2001-05-30
94、恳谈会:干部与群众平等对话仝志辉;刘治安乡镇论坛2001-02-15
95、村民自治强化了家族矛盾吗?仝志辉乡镇论坛2001-08-15
96、企业家人力资源的开发重点兰喜阳;仝志辉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01-20
97、农村社会稳定与乡村制度改革仝志辉领导决策信息2001-01-17
98、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完善仝志辉中国国情国力2001-09-07
99、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仝志辉政治学研究2000-09-30
100、民主如何进入乡村社会贺雪峰;仝志辉社会科学研究2000-03-28
101、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实践的全面展示——《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评介仝志辉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08-10
102、依法治村的成功实践——对许昌县建立《村民自治章程》的调查仝志辉法学杂志1999-01-15
103、经济贫困地区的村级治理──陕西省黄村、硬村调查仝志辉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04-15
10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村民政治民主权利仝志辉攀登1999-04-15
105、试论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李向成;仝志辉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6-04-15期刊
106、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政治稳定仝志辉社会主义研究1993-10-28 “Non-ParetoChange”inChina’sTop-DownReform:
:AnewGooseFlying?Konrad-Adenauer-Stiftung,Singapore,2008年10月
THECHINANONPROFITREVIEW
renceofCivilSociety:TheExampleofGuanxiandTrust:EmpiricalStudiesofChina,,2009年1期
RuralChina
:,2014年11期
THECHINANONPROFITREVIEW
ADefinition,Classification,,,2010年2期
『捌』 卢卫中的学术成果
(一)期刊学术论文
1. 语言象似性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6期。
2. 小说叙事的转喻机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期。
3. 象似性与“形神皆似”翻译,《外国语》2003年第6期。
4. 语料库文体学:文学文体学研究的新途径,《外国语》2010年第1期。
5.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中国翻译》2011年第2期。
6. 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
7. 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认知机制,《外语教学》2006年第1期。
8. 词序的认知基础,《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9. 转喻与委婉语的构成,《外语研究》2006年第6期。
10. 绰号:汉英修辞探析,《外语研究》2003年第2期。
11. 英汉呼语探讨,《外语研究》1992年第2期。
12. 试论呼告式呼语,《外语研究》1995年第5期。
13. 论象似修辞翻译,《东方翻译》2011第4期。
14. 词义演变与理解的转喻阐释,《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第11期。
15. 语境对报刊新闻翻译的制约作用,《上海科技翻译》2002年第2期。
16. 经验主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齐鲁学刊》2002年第5期。
17. 英诗的篇章象似性修辞特点,《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8. 诗歌象似修辞研究,《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第1期。
19. 修饰形容词的-ly副词汉译浅探,《山东外语教学》1997年第3期。
20. 上指的特殊类型及其语用分析,《外语教学》1998年第1期。二人第二。
21. 语义域理论与概念系统的建立,《外语论坛》2002年第4期。二人第二。
22. 英语语篇名词回指的转喻研究,《外语研究》2008年第2期。二人第二。
(二)论文集论文
1. 汉英回环修辞格新探,《英汉语比较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英诗象似修辞初探,《外语与文化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英语课堂教学微观教学方法探索,《英语教学新思路》,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
4. 汉语构词的转喻阐释,《语言研究的语用和认知视角》,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5. 转喻的语用性与语用理论的转喻基础,《认知语言学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三)译著
1.《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主要编译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文体学词典》(主要编译者),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3.《隋唐演义》与十七世纪苏州文人的审美观,《海外学者评中国古典文学》,济南出版社,1991年。
(四)专著
1.《认知转喻》(二人第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
『玖』 沈奕斐的学术成果
2005年 “和谐社会与妇联组织”课题的第二负责人,该课题是上海市2005年机构改革13个重点课题之一
2005年 负责“全球化与女性发展”项目,该项目有雅芳公司赞助,将持续三年。
2005年 参与“2005年上海市妇女就业情况调查”,该课题由张乐天教授主持。
2005年 参与“生育的故事”课题,该课题由张乐天教授主持,目前正在做资料分析。
2006年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体系研究”课题第二负责人,该课题由上海市妇女联合会资助。
2006年 负责“中国特定政治领域的性别主流化:政治参与、法律状况与社会保障”,该课题由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资助。
2007年 进入主流的性别社会学研究网络——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子网络,负责人
2009年 上海市女教师情况调研,上海市教育工会项目
2010年 上海家校互动情况研究,复旦大学青年学者项目
2011年 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家庭共有财产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2005年3月 《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8月 《中国特定政策领域中的性别主流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 《下半身的文化自觉——从社会性别角度谈性研究的本土化问题》,载于《中国“性”研究的起点与使命》(Discus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xing”: The Elements and Mission of Sexuality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hina)潘绥铭 主编 ,性学万有文库 ,高雄‧万有出版社‧台湾,2005年12月。
2007年,撰写“社会性别与婚姻家庭”一章于《女性学导论》,该导论由祝平燕等主编,武汉大学2007年出版。
2007年,撰写“性别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章于《性别社会学》,该导论由祝平燕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出版。
2008年,“在科学与传统之间——‘生育的故事’课题报告之一”,发表于《复旦大学第三届社会性别与发展论坛论文集》,该书由张乐天、邱晓露、沈奕斐主编,上海社会学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2009年,“赛博空间中的主体技术和性/性别政治”,发表于《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
2009年 “个体的崛起:社会变革的新视角”(书评),发表于《复旦人文社科学刊》(英文版),2009年9月。
2009年 “‘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力关系的变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Vol.31,No.9,2009年第六期(12月)
2009年 “谁的平等?谁要平等——推介《婚姻平等的意义》”,《中国家庭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编)第四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12月。
2010年,社会政策中的“家庭”概念——以上海市世博大礼包政策为例,《社会科学》,2010年12月,总第364期。
2010年, 个案金字塔阵 ——质性研究的“科学主义”尝试,《质性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四期)。
2010年 撰写第八章“社会性别与参政”,发表在《社会性别概论》刘建中、孙中欣、邱晓露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 “后父权制时代”——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力关系变迁,《全球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社会转型》,谭琳、周颜玲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
2011年,China in the “Post-Patriarchal Era”:Changes in the Power Relationships in Urban Household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ours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Society,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SCI), vol. 43, no. 4, Summer 2011, pp. 5–23.
2011年,“个体化与年轻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产阶级家庭为例”,《中国道路与社会发展》,王爱丽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拾』 刘美凤的学术成果
发表研究性论文(独立或与人合作)80 余篇;出版专著1本;参与多部教材的写作;参与教育大网络的编写工作,主要学术成果有: 1 刘美凤编著,《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
2 刘美凤著,《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入选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博士文库
3. 译著:刘美凤、宋继华,《英国教育大网络——教育技术分册》( 70 万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3
4. 师书恩,刘美凤等九人,《教育技术教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5. 乌美娜,刘美凤,金建梅,《现代教育技术》,大连: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6 乌美娜,尹俊华,刘美凤等,《教学技术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7. 乌美娜,刘美凤,张祖忻,章伟民,《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年
8. 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网络》,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教育技术分册 13 个词条约 5 万字 1.刘美凤,“关于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几点认识”,中国电化教育,2008(12):93-96
2.刘美凤,“顾明远先生与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2008(6):1-4
3.刘美凤,“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教育科学报告,2008(3),29-35
4.刘美凤,“让我们的教育方式与信息社会相协调”,中国教育报,2007-9-21(6)
5.刘美凤,王春蕾,徐恩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必要性及其评判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28-33
6.刘美凤,“开源软件:最佳选择,还是另一种选择?”,中国远程教育,2007(3):70
7.刘美凤,“开放共享 共同行动 克服障碍 全球受益——2006 CORE开放教育大会综述”,中国远程教育,2006(10):5-11,26
8.刘美凤,“公开共享参与合作发展 -2004MIT&CORE OCW 国际论坛综述”,中国远程教育,2004 (11) : 5-11
9.刘美凤,“解析美国教育技术的三条历史发展线索”,比较教育研究, 2004 (8) : 33-37
10.刘美凤,“论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来源”,开放教育研究, 2004 (4) : 15-18
11.刘美凤,“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构成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4(3):
58-67
12.刘美凤,“关于电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远程教育,2004(3):48-52
13.刘美凤,“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构成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11,12):23-28,17-21
14.刘美凤,“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电化教育,2003.10:9-15
15.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未来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中国电化教育,2003.9:36-41
16.刘美凤,“教育学科群中的教育技术学——从事‘如何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中国电化教育,2003(7):5-9
17.刘美凤,“广义教育技术定位的确立”,中国电化教育,2003(6):9-16
18.刘美凤,“教育技术的定位:美国学者的观点”,中国电化教育,2003(3):8-12
19.刘美凤,“教育技术的定位:中国学者的观点”,中国电化教育,2003(2):24-28
20.刘美凤,“研究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定位问题之必要性”,中国电化教育,2003(1):21-25
21.刘美凤,“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学科”,比较教育研究,2002(11):6-10
22.刘美凤,“简析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有关教学设计的课程”,中国电化教育,2002(10):8-11
23.刘美凤,“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再认识——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变是未来教育的关键”,电化教育研究,2001(12)7-11:17
24.刘美凤,乌美娜,尹俊华,“论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与发展”,中国电化教育,1997 (2) :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