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黄土高原治理的根本是
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依据题意.
故选:D.
② 黄土高原上中下游分别怎样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与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内进行比较。 黄土高原水土容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黄土疏松易侵蚀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蚀作用较强。人为原因有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矿,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产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使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目的: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③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李春海说,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对策
1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4.1.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4.1.2 林草措施
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1.3 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 ,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区旱涝灾害严重的具体情况,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特采取以下对策。
4.2.1 加强领导,健全体系,合理规划
各级党政领导要组织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是组织实施中的依据,各地应在国务院水土保持建设总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规划,认真执行。 4.2.2 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利用科技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主要包括:⑴提高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速度,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低下的问题。⑵加快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整套技术。⑶完善科技服务和推广网络,提高科技的转化利用率。
4.2.3 多方筹集资金,统一管理使用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由水保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投资项目要择优扶持,要扶持重点工程以及对脱贫致富能起较大作用的关键措施项目。
4.2.4 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为了使水土保持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水保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4.2.5 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草)的补贴政策
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十分贫穷落后,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必须首先考虑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应积极执行中央提出的“以粮代赈”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4.2.6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现象十分严重,人口数量快速的增加,从而看你加剧对黄土高原的土地破坏。
4.2.7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总结前人的经验,贯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2.8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其自觉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
④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1.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回源,答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基本前提)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轮封轮牧
4.复垦回填
实践:小流域综合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模式: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复种)
⑤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功事例
庆阳合水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对策
合水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腹地,位于东经107051'~108042',北纬35036'~36037'之间,总土地面积为2941.7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1862
km2,占总面积的63.3%,地形以丘陵沟壑为主,山、川、塬相间,子午岭由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东北部为子午岭林区,海拔在1380~1682m之间,面积约为1640.8
km2,占总面积的55.8%。中北部部分区域为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海拔在1110~1450m之间,面积约为309
km2,占总面积为10.5%,西南部分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在979~1400m之间,面积约为992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3.7%,年平均降水量562.8mm,年平均气温7.4—9.1℃,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376.0~2491.6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592mm,全年平均无霜期151~167天。县内河流以子午岭为界,分泾河、洛河两大水系,马莲河、县川河、固城河为泾河支流,苗村河、葫芦河为洛河支流,年平均总径流量为0.595万m3。
一、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一)土壤侵蚀类型
合水县水土流失面积1862km2,占总土地面积2941.79km2的63.3%。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及风蚀三种类型。水蚀有面蚀和沟蚀两种侵蚀方式。造成我县水土流失的内因是黄土高原土壤质地疏松,孔隙度大,节理发育,见水易崩解,外因是水力和重力侵蚀,其主要是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仅在前塬乡镇的坡耕地和植被较差的干旱地上较为严重,重力侵蚀实际上是在水力推动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产生的。
(二)土壤侵蚀状况
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400t/km2·a,局部地区侵蚀模数高达10000
t/km2·a,主要分布于我县的中南部。其中:轻度侵蚀区面积449km2,占总面积的24.1%;中度侵蚀区面积620km2,占总面积的33.3%;强度侵蚀区面积313km2,占总面积的16.8%;极强度侵蚀区面积430km2,占总面积的23%;剧烈侵蚀区面积50km2,占总面积的2.7%。
(三)水土流失成因
(1)地形影响。合水县的地形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跌宕,沟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易受坡度、坡长影响,坡度、坡长大小,不仅影响水流速度,还影响水的渗透和径流量,由于全县地形坡度大、坡长长,水力冲刷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2)土壤质地疏松。全县处在黄土高原多沙区,黄土疏松,土层深厚,颗粒多在0.02—0.002mm之间,粉粒多,粘粒少,土壤有机质匮乏,孔隙度大,抗蚀性差,易被水力冲刷搬运。
(3)植被稀少。全县除子午岭林区有天然林91500hm2以外,其它均为人工林,植被较差,全县现有人工林仅为58122hm2,覆盖率为19.7%。由于植被稀少,覆盖率低,其截拦降水、减少降雨流速、分散水流流量、过滤淤泥、涵养水源等功能只在局部得到发挥。
(4)降水集中。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有较大影响,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力是降水。全县降水绝大部分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历年平均降水量在350—620mm之间,降水量集中和高强度的降雨量是引发全县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5)人为因素。我县属陕甘宁革命老区,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交通不便,群众生活困难,其中乱垦乱伐、超载放牧是造成全县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因素,加之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县将成为长庆油田的主要开发区,油田建厂、修路、钻井、弃土、弃渣,必将大面积毁坏原有地貌、植被,致使土壤裸露,将会造成更为严重水土流失。
(四)水土保持现状
多年来,合水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积极开展梯田建设、淤地坝建设、植树种草、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先后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一期项目、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等多个国内外水保项目。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探索出了由分散小规模治理向集中连片大规模治理、由单一小片治理向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由单纯治理向开发、保护和封育治理和由以常规手段为主的低层次治理向应用新技术为主要治理措施转变的工作思路,使全县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屏障。截止2012年低,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45.74km2,治理程度达到61.5%;其中:兴修梯田33380hm2,人工造林58122hm2,人工种草15545hm2,实施生态修复封禁治理7527hm2,修筑治沟骨干坝20座、中小淤地坝45座,实施各类小型蓄水工程4110处。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田路综合治理和梯田、林草、骨干坝和小型水保拦蓄工程相互配套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的遏制了全县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所带来的次生自然灾害,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参考资料: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3/03/13/010284513.shtml
⑥ 黄土高原治理措施
治理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
⑦ 黄土高原怎么治理
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应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重点是要保持水土
分为三部分:保塬,护坡,固沟。
保塬:平整土地,营造田林网,尽量采用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护坡:修梯田,封坡,育林育草。
固沟:在主要的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营造防护林。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不能只靠植树造林来解决。要从多方面进行控制和解决。
以上为原创,希望采纳
⑧ 治理黄土高原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http://www.shaanxichina.org/hanglie/keyan/gaoyuansuo.htm
黄土高原水土治理见成效 黄河泥沙年减少3亿吨
新华网 (2002-12-16 17:10:46)
稿件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郑州12月16日电(记者刘健 訾红旗)来自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消息称,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黄土高原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9.05万平方公里,这个地球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近年年入黄泥沙比多年平均量减少3亿吨左右。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黄泥沙为16亿吨,其中四分之三来自黄土高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黄土高原展开重点支流、小流域治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局长周月鲁介绍说,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集中在两个重点,一是黄河上中游7.86万平方公里多沙粗沙区的治理,二是突出以治沟骨干工程沟道坝系建设,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入黄泥沙。在治理较好的地区,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处处绿树成荫,牧草丰茂。
黄土高原的治理已由分散治理向集中规模治理转变。国家先后在黄河流域200多个县安排了水土保持投资项目,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此外还先后启动了黄河水土保持示范区、黄河源头生态保护项目等十多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大工程项目,逐步实现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向标准高、质量好、规模大、集中连片治理的方向发展。
科技含量的增加大大提高了黄土高原治理的有效性。近年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先后进行了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界定、沙棘良种繁育、不同侵蚀类型区治理模式等科研项目攻关,开展了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同时,在黄河上中游各省(区)大力推广雨水集流、水坠筑坝和抗旱造林等生态治理保护衫技术。
黄土高原的治理开始更加注重生态的自我修复,随着各地开展退耕还林(草),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营林方式由人工造林为主向封山育林为主转变,以退耕还林(草)来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
周月鲁表示,今后10年内,黄河流域将争取基本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以什么为中心
如何从根本上治黄减沙、巩固和扩大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八年补助期结束后甚至更长时间内农民的吃粮和花钱,从根本上改善黄土高原地区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实现山川秀美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各界和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2002年底,水利部会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查组,对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关键措施.在这一地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充分发挥淤地坝拦沙蓄水淤地等综合功能,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对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有效减少入黄泥沙,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淤地坝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淤地坝是在沟道中修建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是黄土高原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有效办法.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水利部门试验、示范和总结、推广,淤地坝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00年,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淤地坝11万余座,淤成坝地450多万亩,拦截泥沙210亿吨.这些淤地坝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河南等七省(区),其中陕、晋、蒙三省区共有淤地坝9万余座,占总数的82.5%.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高度概括.当地广大干部群众把淤地坝誉为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开发荒沟、改善生态环境的“奠基石”.
一是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修建于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既能抬高侵蚀基准面,有效制止沟道下切、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减轻沟道侵蚀,又能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据调查分析,大型淤地坝每淤成一亩坝地,平均可拦泥沙8000吨,中型6000吨,小型3000吨.特别是淤地坝布局合理的沟道坝系拦沙效果更为显著.如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小流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38座,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沟道坝系,累计拦沙645万吨,基本实现泥沙不出沟.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拦截的210多亿吨泥沙,有效地减少了下游河床的淤积,对黄河安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⑩ 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修建梯田,禁止砍伐树木.减少水土流失,做好水土保持工作.1、可迅速彻底治理水土流失。锁死一条沟,这个小流域的水土流失便得到了彻底治理,便由恶性流失转为还原性运动,一次根治一大片,而且是当年见效,一劳永逸,今后只要稍加维护即可,千秋万代,黄土地会越来越平整。
2、可充分利用奇缺的天上水。洪水拦在沟内,我们把其中的一部分提上山灌溉农田,浇树浇草;一部分均匀的送向下游,供下游利用;一部分则渗入地下,地下水增加,山泉会增多,气候会改变,实际上等于把集中暴发的山洪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水供给了黄河。只要有了水,植被自然容易成活,土地沙化问题也会解决。
3、可增加耕地。黄土高原的耕地被千沟万壑占去不少,而且还在继续侵蚀。修建拦洪坝,可逐步将山沟再还原为耕地。拦洪坝建成以后,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几年,坝内淤积的土壤里便可种高杆作物。淤到半山腰,沟底的淤积面占到整个流域面积的30%以上时,全沟都是稳产高产田了。
用以上的办法治理黄土高原,几十年后,支离破碎的黄土地开始“复原”,山泉增多,沟里新淤积的土地水肥充足,是稳产高产田。地下山泉增加,一年四季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入黄河。这美好蓝图能否实现,答案是肯定的。下面讨论它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