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新农业科技技术或成果. 知道有哪些吗.
2009年3月11日,中国海林城乡集团举行新闻发布会,隆重推出了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BGA 土壤调理剂和ATK 植物营养水。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BGA土壤调理剂属土壤调理剂,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林业生产资料。以秸秆、玉米芯、枯枝、落叶、锯末、刨花等有机物为主要原料,通过光量子作用,加入用中国海林城乡集团以物理技术为主的核心技术生产的BGA底料,制成了BGA土壤调理剂。这项科研成果具有改良土壤,治理荒漠.保水抗旱,增强农作物抗病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恢复农作物原生态等功能。能在其它产品无法种植的极端逆境条件下(干旱、严寒、高原、强紫外线、贫瘠、盐碱、重污染、低光照等)使农林作物正常生长,大幅度提高植树成活率和农产品产量;改善农林产品品质,恢复农林产品的天然风貌。完全无公害,无污染,无生物激素,绿色环保,不同于国际市场上各种化肥、农药、叶面肥和生物激素,是世界农林业种植的绿色生产资料。
BGA土壤调理剂,得到了美国沙漠研究所和联合国世界生态委员会等世界权威机构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通过了以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并已经获得了中国农业部产品登记【农肥(2004)临字1574号】。该项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保障。
BGA 土壤调理剂和ATK 植物营养水的发明者——中国海林城乡集团总裁及发明人张建民先生
中国海林城乡集团董事局主席欧通国先生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中国海林城乡集团己经在北京建立了BGA 土壤调理剂和ATK 植物营养水研发基地和种植基地,在深圳光明新区投资3亿港元建立ATK 植物营养水生产基地。今年7 月、8月、9 月、10 月,还将在河南、山东、湖北、新疆建立四个BGA 土壤调理剂生产基地。(
『贰』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科研实力以及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复家级综合性农业科制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全院建有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5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15个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1个分中心;5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4个农业部野外台站;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质检中心, 37个部级质检中心;1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10座中期库,12座国家农作物圃;1座馆藏文献210万余册,33万余种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建有数据量80G以上的大型农业科学数据库。
农科院建院五十年来获奖成果2495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273项;“十五”和“十一五”科研经费总计43.4亿元。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全院资源办学,优良的科研设施设备、大量的前沿课题项目、充足的科研经费、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一流的导师队伍及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等,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锻炼创新能力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撑。
『叁』 中国农科院中植八号有机硒成果如何
癌症转移率降低了37%,死亡率降低了50%。此项研究被称为“硒防癌里程碑”。
『肆』 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技成果
【注音】nóngyèkējìchéngguǒ
科技成果的分类是比较复杂的。年10月26日国家科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到199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10月26日国家科委第19号令发布《科技成果鉴定办法》。对鉴定范围、鉴定组织、鉴定程序及鉴定管理等都作出规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还规定“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窃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组织鉴定单位应当中止鉴定。已经完成鉴定的,应当予以撤销。已经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我国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是十分重视的。1993年7月2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就提出了“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问题,“第十四条 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示范推广机构有权自主管理和使用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实行有偿服务或者无偿服务。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的发展,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各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社会化科学技术服务。”
『伍』 农业科技成果的发展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回国促进科技答成果转化法》第十九条进一步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农村科技经纪合作组织进行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农业试验示范和其他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活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试验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农业示范试验基地以及其他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机构可以进行下列活动: (一)对新产品、新工艺进行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二)面向社会进行地区或者行业科技成果系统化、工程化的配套开发和技术创新;(三)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农业科技经纪合作组织提供技术和技术服务;(四)为转化高技术成果、创办相关企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陆』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成果
建院以来,取得科技成果60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282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103个。自年湖北省设立科技进步奖以来,全省仅有2项科技进步特等奖,本院均为主要完成单位,19项一等奖中全院有8项。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我院已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利用、瘦肉猪育种、生物农药研制、新型微肥和复合肥开发、动物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等领域达到和保持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通过“九五”的发展,又培育了家禽、兽药、动物营养、蔬菜、复配农药等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学科。
全院承担科研课题140多个,其中国家“863”课题8个,其它国家级课题43个,国际合作课题9个,主要科学研究领域包括: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和饲养技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农用新产品研制及农产品加工贮藏技术研究,农业宏观战略及科技管理等软科学研究等。本院积极开展科技兴农活动,加快成果的推广转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先后被国家科技部、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区域开发先进集体”、“省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山区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科普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为湖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全院还先后两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柒』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科技成果
作物科学研究所长期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 、国家回高技术研究发展答计划 “863” 项目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农业部种质资源保护专项、科技部自然资源科技平台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截止到2011年,编写出版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科学专著和科普书刊逾百部。获得科研成果奖146项,包括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和省部级奖116项,育成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品种150个。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捌』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的科技成果
获奖时间 获 奖 项 目 名 称 奖 项 名 称 奖励等级 授 奖 部 门 2007年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人民政府 鲜食辣椒抗病新品种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三峡库区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开发示范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梨橙选育与高效栽培示范推广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高产优质早中熟花菜杂一代新品种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06年 优质、抗病杂交水稻Q优2号选育与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人民政府 番茄新品种渝红六号的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三高自交系268的培育及兼用型杂交玉米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物用糯玉米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二 农业部 鲜食良种甜柿引进、筛选及栽培示范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三峡库区龙眼幼树丰产栽培规范技术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茶园生态系统的建设及调控技术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山地茶园保土培肥及针形名茶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龙眼幼树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庆市丰收计划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茶园生态系统调控技术 重庆市农业丰收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山地茶园水土流失控制综合技术 重庆市农业丰收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2005年 穗重型杂交水稻渝优10号选育与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杂交水稻新组合合优3号选育与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杂交柑橘良种的引进与示范推广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苦丁茶的引进筛选及生态茶园示范推广 重庆市农业丰收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梨橙高效栽培示范与推广 重庆市丰收计划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鲜食甜柿良种的引进筛选及栽培 重庆市丰收计划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2004年 优质专用小麦渝麦7号选育及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茶叶优良品种及高效栽培、加工技术推广 丰收奖 三 农业部 茶树新无性系繁育及示范推广 丰收奖 三 农业部 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2003年 农作物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 科技部 优质高产糯玉米杂交种渝糯七号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人民政府 优质高抗绿茶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春秋兼用型辣椒新品种渝椒五号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柑桔新品种“桔橙7号”优质丰产栽培研究示范与推广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茶树品种繁育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珍稀蔬菜引种试验及配套技术研究 科技进步奖 一 巴南区人民政府 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系UGA1-MS利用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番茄耐热材料筛选及开发利用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消落区耕作制度消涨规律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大白菜新品种推广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茶树品种繁育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02年 优质、高产、多抗、紧凑大穗型玉米渝单五号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云杂3号的选育及推广 云南省技术发明奖 二 云南省人民政府 名优茶树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加工技术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三峡库区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与利用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柑橘高换果园适产高效规范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秋黄瓜新品种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珍稀蔬菜引种试验及配套技术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渝麦5号、7号选育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大叶类茶树栽培和名优茶加工技术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茶叶优良品种及高效栽培、加工技术推广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杂交中稻“合优3号”应用推广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穗重型杂交稻生理机理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大叶类茶树栽培和名优茶加工技术 重庆市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2001年 杂交水稻Ⅱ优6078选育及其推广应用研究和重穗育种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川渝主要果树病原线虫及防治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蔬菜种子检测技术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蔬菜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蔬菜产业化工程生产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杂交水稻新品种渝优10号及亲本不育系45A选育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茶叶机采及机制名优茶加工技术 重庆市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2000年 茄子引种筛选及杂优利用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凉丰香糯、香糯1303的选育及推广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二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三峡库区优化柑桔结构提高品质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不同季节优质名优茶综合技术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再生稻250公斤栽培技术规范》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无公害茶叶及名优茶开发综合技术推广应用 重庆市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1999年 黄瓜新品种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四川柚品种改良及配套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银毫型茶叶的栽培加工技术示范 重庆市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茶跗线螨对水胺硫磷抗性机理研究 重庆市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应 重庆市农机化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农机局 1998年 辣椒新品种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优质稻开发研究与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杂交玉米新组合“渝玉一号”及亲本系8817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洛娃”的引进、鉴定与推广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玉米新组合“渝玉一号”示范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主要秋淡蔬菜丰产栽培选育与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杂一代辣椒亲本及制种技术推广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新垦殖果园土壤熟化途径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菜用玉米的选育及开发利用研究 丰收计划奖 三 农业部 潼南科技扶贫 重庆市扶贫奖 一 重庆市科委 玉米新组合“渝玉一号”示范推广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6078示范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生物技术培育超高产杂交中稻新组合选育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辣椒新品种渝椒2、3号示范推广 重庆市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奖 三 重庆市农委 茶园土壤主要酶的分布规律及活性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1997年 川东北及川西南作物资源考察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三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中国番茄病毒病毒原鉴定和抗源筛选创新及利用 农业部丰收计划奖 二 农业部 II优6078选育与应用 百亿工程优秀项目奖 重庆市人民政府 菜用玉米的选育及开发利用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杂交水稻“冈优渝九”选育及试验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WWB系列微型单机无过载水泵》的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水稻籼型两用不育系“2602S”选育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芥菜、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 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优秀项目 三 重庆市科委 GP-C系列装配式镀锌钢架塑料大棚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机局
『玖』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科技成果
截止到2011年,研究所主持和参加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北京市科研项目,包括版国家攻关、“863”高科权技计划、“973”基础研究项目、“948”引进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在蔬菜花卉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蔬菜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蔬菜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成果。特别是研究所组织引进、研究的塑料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使我国蔬菜及农作物栽培方式发生重要变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中甘”甘蓝、“中蔬”番茄、“中椒”甜椒、“中农”黄瓜等蔬菜系列新品种的育成,推动了中国蔬菜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
截止到2007年,研究所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65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国家级奖励15项,参加完成的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成果奖43项。先后培育出180多个优质、丰产、抗病的蔬菜新品种。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蔬菜花卉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拾』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成果和推广
建院以来,共完成科研成果671项,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78项,育成农牧良种195个,出版专著151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小麦育种、玉米杂交育种、生物技术、大白菜不育系选育、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一些研究项目居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一大批科研成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累计创经济效益50亿元。主要科研成果和推广情况是:
1.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 1972至1973年,俞启葆副院长联合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家沈其教授和西北农学院仇元教授,争取国家农林部和中国农科院的支持,成立全国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协作组,有23个科研、教学单位参加。先后在西北农学院和陕西省农科院联合试验,对陕西、河南、江苏、四川、山东、辽宁、新疆、云南等地的32个菌系进行鉴定比较,将棉花枯萎病菌划分为生理型Ⅰ24个菌系、生理型Ⅱ5个菌系和生理型Ⅲ3个菌系,为棉花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学术上、生产上的重要意义。
2.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和保存研究 由植保所路端谊研究员主持,1961年在海拔1600米的太白县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夏季条锈病实验室,采集、鉴定并保存黄淮麦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条锈菌菌种。1974年又争取国家农林部拨款,建成全国条锈病夏季研究中心。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条中18、条中20两个新小种,揭示了当时的主栽小麦品种阿勃和丰产3号抗锈性退化的本质。“文革”结束后,全国原有条锈病研究单位因工作中断,菌种丧失,研究工作难以为继。陕西为保存菌种做出了独有贡献,受到国家农林部的表彰。
3.作物虫传病毒病和陕北小麦下川问题研究 植保所朱象三研究员主持的研究组对陕北和渭北旱作农区的虫传病毒病进行研究。经过多项联合试验,重点对小麦的红矮、蓝矮、黄矮等病毒进行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与国家卫生部、天津劳动卫生研究所合作开展钾拌磷(即3911)残毒研究,共同制订出我国第一个剧毒农药钾拌磷用于小麦拌种的安全用药量和残留量标准。并以蒲城为中心,在渭北500万亩麦田实施药剂拌种、治虫防病等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了陕北川坝地因媒虫和病毒疾病严重发生而不能种植小麦的问题。
4.旱原耕作改制“四改三扩”研究 植保所李立科研究员在渭北旱原地区蹲点实践,把豌豆害虫防治研究方向转向提高豌豆产量的研究,历经10年,于1972年总结提出了提高豌豆产量的“四改三扩”新技术,主要是施足磷肥,改良品种,扩大豌豆麦和复种面积,并在试验区做出样板。实施“四改三扩”后,干旱农区由原来的三年四熟制改变成两年三熟制,增产效果显著。该项研究成果1972年送全国农林科技工作会议交流,为陕西省旱地农业研究和干旱农区低产田改造研究开创了新路。
5.玉米自交系“武105”及杂交种“陕单一号” 由粮作所林季周研究员与西北农学院科技人员协作育成,是国内公认的少数几个优良自交系之一。以它为材料培育出了17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种和多个衍生系。以“武105”为母本培育的“陕单一号”高产、耐旱、耐涝、抗倒伏、适应性广。1975年陕西省种植面积225万亩,占全省玉米杂交种推广面积的21%。该品种在四川、甘肃、贵州、云南、河南、河北、广东等省也有一定种植面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6.抗枯、黄萎病棉花良种“陕棉1155”选育 由棉花研究所王远研究员主持,用表现型差异大的品种与当地丰产性强的品种杂交,后代在致病力强的枯萎、黄萎菌种接种的病圃中连续选择培育而成。1978年育成后,河南、山西、江苏、湖北、湖南等省累计推广面积271万亩,增产皮棉1626万公斤,增收4878万元。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7.线辣椒高产栽培与人工干制技术研究 1963至1970年,蔬菜研究所赵稚雅研究员在耀县菜区设点试验,摸索出一套辣椒高产栽培和人工干制技术,在陕西省14个商品基地推广,有40500亩干椒平均亩产由原来10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以上。采用人工干制后,成品合格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出口量由500吨上升到1700~2000吨。1971年此项成果在广交会上展出,受到周总理重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8.耕牛蹄腿肿烂病的研究 1975至1978年,由畜牧兽医研究所秦晟研究员主持,针对汉中地区多年来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蹄腿肿烂病开展调查研究。该病发病率高,死残率25%~50%。研究揭示了该疾病是由木贼半裸镰刀菌为主的真菌毒素引起的中毒病,并掌握了流行发病规律。该研究成果为我国牛病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并为发病区类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1979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9.苹果新品种秦冠 由果树研究所原芜洲研究员等科技人员经过近30年努力,以金冠作母本、鸡冠作父本杂交,通过有性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结果早、丰产、抗逆性强的特点,已在全国27个省、市栽植,年增纯收益5亿元左右。1989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0.小麦新品种“陕农7859” 由粮食作物研究所宁锟研究员主持育成。该品种弱冬性、耐旱性好、抗倒伏、抗条锈兼抗叶锈、白粉、叶枯、黄矮病。三年省区试及黄淮区试41个点次平均亩产385.5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3.2%。已在陕西、河南、皖北、鲁南、晋南、鄂西、青海等省大面积累计推广9000余万亩,增产粮食20余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1.黄土高原峁状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由朱象三研究员主持。该项目在米脂县泉家沟小流域通过六年的实验,使粮田退耕43%,粮食单产、总产均大幅度提高。在人口年增长9‰的情况下,仍保持人均粮食500公斤左右,人均收入由169.5元提高到380元。林草面积由18%提高到50%,流失泥沙减少45%。该成果已在榆林地区大面积推广,为我国治理黄土高原做出了样板。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2.陕西省畜禽有毒真菌及真菌中毒病研究 由畜牧兽医研究所汪昭贤研究员主持,通过研究基本查清了陕西省不同地区饲草、饲料有毒真菌相污染情况,分离鉴定出103种有毒真菌,新发现微小根毛霉菌病等3种条件致病真菌,新确诊7种真菌性疾病,并在国内首次发现乳牛毛霉菌病与马黄曲霉中毒病,完成了黄曲霉素B↓1等4种真菌霉素的分离、提纯与测定。该成果对医学、兽医学和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3.辣椒新品种“8212” 由蔬菜花卉研究所庄灿然研究员主持选育。该品种具有抗病、抗灾、优质、高产等特点,亩产干椒300公斤,最高达400公斤,出口成品率90%以上。1986至1989年在陕、晋、豫、甘和新疆等省、区推广130万亩,净增值3.6亿元。199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4.小麦新品种“229” 由小麦研究中心宁锟研究员主持育成。该品种耐旱、抗病、优质、高产,在省区试和黄淮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419.2公斤和435.6公斤,比对照分别增产16.7%和8.2%,均居第一位。该品种适宜关中平原灌区、渭北高原南部及黄淮麦区种植。1994至1996年累计推广848.8万亩,新增产值4.07亿元。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5.普通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创制和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 由小麦研究中心薛秀庄研究员主持。该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创制出20个连续稳定自交结实的阿勃小麦缺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首次利用染色体工程育种方法育成小麦新品种“陕麦8003”等。1998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6.秦白系列大白菜新品种 由蔬菜花卉研究所赵稚雅、柯桂兰研究员主持选育。其突出特点是营养品质优良,抗多种病害,丰产、稳定。已在全国10余个省区推广250余万亩,获经济效益10亿余元。该研究成果填补了陕西省自育白菜品种的空白,1990年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