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
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全面了解国情国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加快文物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为此,特制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 通过文物普查宣传工作,使全社会了解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了解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全面了解文物价值,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文物普查知识,宣传文物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文物普查宣传工作,实现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全力支持文物普查;各级文物普查机构和工作人员依法开展文物普查;广大普查对象如实申报、认真填报、主动配合搞好文物普查,形成有利于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 宣传工作要贯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过程,各地应从“告知”、“知情”、“普法”、“成绩”等方面,大张旗鼓地开展文物普查宣传,各阶段的重点宣传内容分别是:
2007年4至11月,重点宣传《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等有关文物普查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国家文物局宣传、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活动。宣传开展文物普查的目标、任务和意义,普查的范围对象、内容和方法,普查的技术标准、规范,实施步骤程序等;宣传各地普查机构设置、人员培训、队伍组建、试点经验等,要注重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的趋势,对文化线路、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新品类加强宣传。
2007年11月-2009年底,集中宣传与文物普查有关的法律法规,普查工作进展程度、阶段成果和重要发现,普查工作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人民群众对普查工作的参与和反应等。
2010年1月-2011年底,追踪宣传文物普查数据处理进展情况,发布文物普查基础成果,宣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数据管理系统,宣传普查成果的推广应用,集中宣传文物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开展阶段性的集中宣传和长期宣传活动。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重大意义,及时报道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介绍普查的重点文物,宣传宣传文物工作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在经济社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宣传活动不断深入人心,造成声势,形成高潮。
(一)电视媒体宣传
1、精心策划和制作播放宣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公益广告片和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益宣传片,在中央和地方主要电视媒体播放。公益宣传片可采用征集方式,以扩大影响和宣传面。
2、在电视节目中开设专栏,通过新鲜的视角,宣传普查工作,介绍工作进展。如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百姓档案”中以这次普查工作为主题,以基层文物工作者的亲身经历,反映历史的变迁、经济社会的进步;可以在“人物”、“讲述”等栏目连续介绍普查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和普通群众对普查的支持参与。
3、中央和地方各级电视媒体制作访谈、对话、直播等专题节目、系列节目,围绕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工作,采访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平民百姓和普查工作者。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可以专题形式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国记忆”等栏目播出。
4、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进行深入报道。
5、重要事件随时以新闻形式进行宣传报道。
(二)平面媒体宣传
将日常的新闻报道和专题、专栏结合,开展较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如开设文物普查专版、专栏,组织对有关专家和普查工作人员的专访。深入分析文物普查的背景、特点、意义、手段、成果和公众参与等各方面的相关内容,从多角度开展对文物普查的深度报道。组织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知识竞赛,开展文物普查口号征集活动。
(三)网络宣传
在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建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专题网站,设立培训工作计划、会议纪要、工作简报、动态报道、成果展示、局长访谈、专家视点、普查技术应用探秘、互动留言板等栏目。该网站将成为浏览者了解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工作进度、成果应用,提供文物普查线索和反映意见、建议的重要互动平台,同时也是普查工作实施情况的监督平台。国家文物局普查办公室及时处理普查网站收集的文物普查线索和意见、建议,对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将处理情况在网站上公布。
新华网、中国政府网、各省级政府网、各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网站等对文物普查专门网站进行图文链接。地方文物普查机构也可在政府网站上设立本地区文物普查的专题网站或网页、专栏,宣传本地区文物普查的相关情况。
近期,国家文物局将开展“记忆中国——全民文化遗产认知行动”,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通讯等科技手段,组织开展群众性文物调查与认知活动,搭建公众参与普查工作的网络平台,扩大普查线索来源,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和通气会,集中宣传阶段性的普查成果。国家文物局和地方各级文物普查机构及时汇总文物普查信息,定期编发普查工作简报。普查工作有重大进展或重要发现的,随时编发工作简报。
(五)组织专题宣传活动
组织新闻媒体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问题,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进行专题宣传活动。特别是对内涵不断发展丰富的文化遗产新品类进行专题采访活动,如:
1、工业遗产
对无锡、广州等地开展的工业遗产普查的宣传报道,对北京798厂、上海江南造船厂、青岛啤酒厂等典型工业遗产调查和保护利用的实例分析。
2、乡土建筑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土建筑调查、保护工作的深度报道,对世界文化遗产皖南民居、山西晋商大院等典型乡土建筑调查和保护利用的实例分析。
3、文化景观
结合刚刚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及村落”,西湖及龙井茶园、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等处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开展对文化景观概念、特点、调查和保护工作的深度报道。
4、文化线路
结合丝绸之路、大运河等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长城资源调查和保护维修,开展对文化线路概念、特点、调查和保护工作的深度报道。
(六)制作与发放宣传品和纪念品,如发行宣传普查的纪念邮品、印制宣传海报等。
(七)其他形式的宣传。
② 河北雄安为何要设立文保考古工作站
根据报道,5月28日,河北容城县晾马台乡南阳村迎来非同寻常的一刻,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位于该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遗址举行,这标志着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推进会并讲话,为河北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揭牌,并向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授旗。
雄安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显示,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89处。该区域文物遗存具有遗址类遗存数量多、遗存埋藏较深、时代跨度大(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金、元时期遗存广泛分布)、以往专业考古较少等特点。其中,容城南阳遗址面积达42万平方米,有专家学者认为南阳遗址可能是燕中都所在地。
③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介绍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开始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始于2007年4月,止于2011年12月,花时近五年。
④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国家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持续时间长。为了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普查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类文物。
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近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
普查登录的内容是:每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名称、位置、地理坐标、年代、类别、数量和文物特征等基本情况;文物本体的保存情况和损毁原因;文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状以及文物的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等信息、资料。调查中应同时测绘文物线图、摄制文物照片、采集文物标本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一并进行登录。 根据全面调查和专题调查相结合、文物本体信息和背景信息相结合、传统调查方法和新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文物普查的技术路线。
(一)统筹规划
普查实行全国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责实施的办法。由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发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普查的各项规范、技术标准,各省级人民政府据此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省行政区域的普查方案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统一标准
普查实施标准化管理。由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制订统一的普查规范及技术标准,并报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批准后颁布执行。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四个方面。
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及其著录说明;
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技术标准,包括文物的认定标准、分类标准、定名标准、年代标准、计量标准;
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信息、资料的采集、存储、汇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的规范;
4、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和普查工作报告编制的规范。
(三)突出重点
1、以全面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对于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调查其文物本体的现状和文物的周边环境状况。
2、在全面调查、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应重视乡土建筑和建筑群,大遗址和遗址群,跨省区的线形遗址和遗迹的调查登录;重视具有典型价值的近代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建筑、水利设施、林业设施、交通道路设施、军事设施等行业性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种风格、流派、形式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调查登录。
(四)县为单元
普查以县域为基本普查单元。田野调查的组织,文物信息、资料的采集、汇总、上传,普查档案的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编制等均以县为基本单位。
(五)控制质量
为了保证普查资料、信息及普查成果的真实、完整和科学,普查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应贯穿于普查全过程,其范围应包括普查野外到达率和调查区域覆盖率,以及普查资料、信息登记和录入,数据整合、汇总等各项技术环节。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普查质量控制标准,指导全国的普查质量控制工作。负责派员抽查普查资料、信息的质量,检查各地的质量控制情况。组织全国的普查质量验收工作。
普查质量控制实行省级责任制。由各省普查领导小组根据全国统一的标准,制定本省普查质量管理办法,提出具体的质量控制要求,下发各地(市)执行。普查中应分阶段对本省各地的普查质量控制进行定期检查、抽查和现场指导,随时解决质量控制中的各项问题。组织进行质量审核和验收。各省的质量控制情况须定期向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根据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确定普查的组织方式。
(一)组织机构
国务院成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务委员陈至立担任,副组长由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国务院副秘书长项兆伦、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发展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商务部、统计局、林业局、宗教局、测绘局、文物局、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在国家文物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单霁翔兼任。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主要职责是:
1.组织制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公布后,组织实施;
2.组织制定普查的各项规范和技术标准,经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公布后,组织实施;
3.制定和组织实施普查各阶段工作计划;
4.组织普查试点工作,推广试点经验;
5. 举办国家层面的普查人员培训班,指导各省的普查人员培训;
6.对各省的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质量抽查;
7.组织开展普查的相关宣传报道;
8.组织普查档案的建档备案工作,建立普查文物数据库;
9.编制并向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提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并经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批准公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10. 编制普查经费预算,管理并执行中央财政预算,督促落实地方财政预算。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业务指导、技术应用、资金设备管理和宣传等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本级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发布的实施方案、普查规范和技术标准以及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的文物普查。
各省文物行政部门作为本省普查领导小组的工作机构,负责本省文物普查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工作。文物普查的中心环节是田野实地调查。各省应调集全省文博系统的专业人员和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组建普查专业队伍,进行田野调查及相关资料、信息的登录工作。普查队伍分为队、组两级。除特殊情况外,应在市(地)级建立普查队,在县级建立普查组。
(二)部门职责
在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国家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普查工作。
1.根据国务院通知精神,积极组织、动员本部门、本系统的各有关单位,配合文物行政部门做好普查工作。
2.评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提出本部门参加文物普查的工作方案和措施,通知本系统各单位执行。
3.协助文物部门研究解决普查中涉及本系统的重要问题。
4.积极提供本系统管辖范围内的文物线索,配合普查队、组进行调查登记。
5.财政部门负责普查预算审核、安排、及时拨付使用,做好监督、审计工作。
6.测绘部门负责提供全国1︰5万以上比例尺的地形图供普查资料、数据登录和量测使用。
7.统计部门指导文物部门做好普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组织普查数据统计的审定和发布工作。
8.解放军总后勤部按照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国家文物局的技术支持下,负责军事用地的文物普查。涉及军事机密的问题会同文物部门研究解决,保证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的完整性。
9.各部门协同做好普查文物的安全和保护工作。普查中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文物、公安、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普查文物安全。凡涉及普查文物的建设活动、包括工业、交通和水利设施等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均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此次普查的有关规定。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取有损文物安全的行动。 (一)普查的时间和标准时点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普查标准时点为2007年9月30日。
(二)普查的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07年4月至9月,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发布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和试点。
(1)各级人民政府组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部署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各省部署本省文物普查工作。
(3)制定、发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各省制定、发布普查实施方案,方案报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4)制定并颁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规范和技术标准。
(5)组建普查队伍。由各省普查领导小组根据普查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组建队伍的方案和计划安排。各级普查机构负责具体落实,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到位。对于人力资源不足的地区要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
(6)组织全国和地方各级普查人员培训。培训工作分两级进行。国家层面的培训对象是省级普查办公室文物保护管理人员和参加此次普查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普查规范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普查工作的组织管理等;省级培训对象是本省各级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所有参加此次普查的普查队员。使所有受训人员能够具备参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上岗条件,保证普查质量。
各省普查培训工作方案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7)开展各省、市普查试点。
(8)安排普查专款,购置普查相关仪器和设备。
2.第二阶段: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展开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整理、边审核、边建档。
(1)各普查队、组根据国家文物局下达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所负责地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标本采集、绘图、拍照、录像等,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和登记工作。
(2)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和信息数据,普查队负责人负责审定。保证资料、信息和各项原始数据真实完整。
(3)省级以上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相关普查资料和信息数据进行抽查复核。
(4)普查数据、资料定期上报。各县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地(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按月上报普查电子数据、资料和普查进展情况报告,地(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季度上报普查电子数据、资料和普查进展情况报告。
(5)普查数据、资料的纸质文档在野外调查结束后,以县为单元逐级上报。
3.第三阶段: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1)数据、资料汇总和验收。
省级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普查队、组的普查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汇总和验收,并报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普查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整合、汇总和验收。
(2)形成普查成果。
按规范要求形成普查工作的各项成果:
--建立不可移动文物编码系统。
--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电子地图系统。
--建立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
--编制文物普查档案。
--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编制普查工作报告。 普查数据和资料,由进行田野调查的普查组调查、登录,普查队审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管理。
普查组在田野实地调查中,应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认真调查,如实地准确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的各项内容,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和数据。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普查资料和数据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履行保密义务。如有泄密事件,按国家保密规定予以处理。
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普查结果,负责建立本行政区的文物普查档案;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建立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普查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国家文物局负责建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备案全国文物普查档案。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电子档案实行备份管理,确保安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普查数据,需报经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同意;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由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报经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同意后正式发布。 文物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承担。
中央财政主要落实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经费、培训经费、部分设备购置费、对困难地区的田野调查及普查报告出版补助费,地方各级财政主要承担各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经费、田野调查经费、普查人员经费等。
普查经费由各级财政部门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使用。各级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加强普查经费的管理,专款专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同时,加强普查设备的登记、使用与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普查的宣传工作由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方案,经领导小组审定发布后,组织实施。各省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据此制定本省的宣传方案并组织实施。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各省的普查宣传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普查宣传根据普查的不同阶段分别确定不同的重点内容。第一阶段,重点宣传开展文物普查的目标和意义,范围对象、内容和方法,普查程序等。第二阶段,集中宣传与文物普查有关的法律法规,普查工作进展,普查工作先进事迹等。第三阶段,追踪宣传文物普查数据处理进展情况,发布普查基础成果,宣传《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数据管理系统,报道文物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
普查宣传建立国家和省级新闻发布会制度。
普查宣传覆盖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户外宣传牌和广告牌,各种宣传品和纪念品等各类媒体和载体。 普查工作结束阶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整个普查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组织工作、前期调研、业务培训、田野调查、数据资料汇总、整合普查成果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全面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规范要求,提出本行政区的《普查工作报告》。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省普查工作报告的基础上拟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由领导小组审定公布。
为发扬成绩、鼓励先进、总结经验,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各省情况,提出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的工作方案。经审定后,由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对普查先进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此之前适时召开本行政区文物普查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⑤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规范
来源: 2007年7月27日
一、编制目的
全面掌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发展态势,全面分析文物普查、文物保护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总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为提高政府文物管理水平和文物保护水平奠定良好基础,为研究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二、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
(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三)《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
(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三、适用范围
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含县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普查报告)。
四、编制原则
(一)全面性
要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全局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整体上编制普查报告,反映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国情,分析文物保护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确认文物普查的重大价值。
(二)完整性
普查报告内容要齐全,要系统总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程和工作成果,要深入分析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发展态势,要以普查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为基础提供政策建议。
(三)真实性
原始资料编录要符合规范要求,准确完备。普查报告整理汇总的普查数据资料必须严格以原始数据资料为依据,不得多报、漏报、乱报普查数据资料,不得编造、伪造、篡改普查数据资料,不得强令、授意提供虚假的普查数据资料。编制人员应当对整理、汇总的普查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四)规范性
普查报告应遵照统一的体例、格式要求进行编制。普查报告的内容安排及说明文字,要讲究逻辑性,做到内容编制齐全,章节编排合理,重点突出,表述条理清晰。
普查报告采用术语必须严谨,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标准、规范的要求严格正确地引用术语,不得自行创造术语和定义术语。图件编制必须规范实用,附图、附表、附件齐全,整洁美观。文字表达必须准确、顺畅、简练。
五、编制内容和重点
普查报告编制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普查工作背景、普查工作情况、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汇总、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分析、普查主要成果和政策建议。
普查报告编制要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的量化分析为重点,突出文物普查对于国情国力调查和文物保护事业的重大价值,突出文物保护事业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六、编制体例
(一)普查报告体例包括:封面、扉页、内容摘要、目录、正文、附件、后记。
(二)说明:
1.封面的内容
包括:报告名称、编制单位署名和编制日期。
1.1 报告名称:XXX(该级行政区域名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1.2 编制单位署名:XXX(该级行政区域名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
1.3 编制日期:报告编制完成日期。
2.扉页的内容
同于封面。
3.内容摘要
主要介绍普查工作情况和普查成果。
4.目录内容
排列到三级标题。如第一部分;一;(一)。
5.正文内容
体例要求见附件。
6.附件内容
为XXX(该级行政区域名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统计表、XXX(该级行政区域名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地图及其他重要的表格、图件。
7.后记内容
为普查报告的补充说明和编制人员的简要情况。
七、编制步骤
(一)选定人员成立普查报告编制项目组,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进行组织落实;
(二)开展培训,使编制人员了解普查报告的编制方法、内容与要求。
(三)制定普查报告编制的总体实施计划,明确普查报告的范围、重点和深度要求,按照总体实施计划进行人员分工,做到任务明确、各负其责。
(四)收集整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原始数据资料;
(五)编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六)研讨并修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七)验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八、编制要求
(一)组织要求:普查报告编制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各级行政区域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具体负责普查报告编制的组织工作,选调强有力的编制人员组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项目组。
(二)工作要求:普查报告要体现 “组织严密、流程规范、数据准确、问题找准、科学建议”的总体要求。
(三)经费使用要求:普查报告编制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四)数据公布要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及相关成果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和程序予以公布。编制人员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擅自对外公布普查数据资料。
(五)时间要求: 年 月 日前完成。
九、印制要求
(一)排版要求:
1.字体:封面、扉页为初号黑体;前言、目录、正文、后记为宋体四号。
2.行距:20磅。
3.图件:彩图标示。
4.页码:用5号阿拉伯数字标注在各页下方正中。
(二)纸张要求:
1.规格:大16开本(210X 297mm)
2.封面颜色为酱红色,纸张为铜版纸,重量为250克/平方米。
3.内页纸张为铜版纸,重量为157克/平方米。
(三)册数要求:100册。
十、报送要求
(一)审核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办公室和领导小组审核并在普查报告扉页上签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物行政部门代章。
(二)时间要求: 年 月 日前统一报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
(三)册数要求:50册
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多少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的766722处
包括古遗址193282处,古墓葬139458处、古建筑263885处、石窟寺及石刻244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141449处,其他类型4226处。
⑦ 小溪古村落的保护开发
小溪,距湖北恩施城45公里,不在现代交通、旅游线上,在全州古村落中也不占优势,没有“名村”、“名镇”的耀眼光环。2008年到2010年的,小溪从一个环境脏、产业弱的无名小村,发展到“仙居恩施八条生态文化走廊”中的一条古村落文化走廊,逐步探索出一条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及时运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古村落。小溪胡家大院进入公众视野,缘于一次偶然,2007年1月,这里两栋吊脚楼发生火灾,盛家坝乡党委书记徐清华率领乡直干部奔赴救火,看到这片吊脚楼群十分壮观,要求村里要保护好。2008年8月,恩施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来到这里,认为这是恩施市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有多大文化价值?有没有保护开发价值?怎样保护?
二、开展基础研究
2008年9月27、28日,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州巴文化研究会、恩施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的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到小溪进行了两天深入考察,撰写了《恩施市盛家坝乡小溪胡家大院古村落调查报告》《小溪村民族文化调查》《恩施盛家坝乡小溪聚落建筑群的风格特色》《盐道古村落——恩施市小溪村》《湖南移民与小溪古村落》5篇调研文章,对小溪胡家大院的文化价值进行概括论述,就如何保护开发提出建设性意见。
2009年后,课题组成员及部分专家学者又到小溪及大集等周边调研十余次,较全面地掌握了文化资源状况,认为依托小溪、大集、桅杆堡等文化古镇古村落为平台,可以营造“文化盛家”形象。
三、领导重视,保障有力
2009年1月,盛家坝乡将考察组撰写的《小溪胡家大院古村落调查报告》呈报恩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2月,“两会”期间,将2008年第4期《巴文化》(专栏刊载小溪古村落研究文章)呈报给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同时,给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村组干部人手一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市、乡领导充分认识到小溪的文化价值,先后多次到小溪调研。市政府将小溪列入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整村推进扶贫村,市妇联、市交通局、市烟草公司对口帮扶。恩施州政协副主席李春胜率领州政协委员调研,召开座谈会,撰写提案,建议州政府支持小溪文化古村落的保护。
四、编制保护规划
2009年2月,盛家坝乡政府委托恩施州巴文化研究会、三峡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制定《小溪胡家大院保护与开发保护规划》,课题组广泛邀请文化旅游专家到小溪及洞湾、桅杆堡、大集、安乐屯、芭蕉侗族乡戽口村等地调查,5月底,完成《恩施市盛家坝乡小溪胡家大院保护与开发规划》。6月28日,恩施市政府召开专家评审会,认为这是全州第一个村落专项保护规划,做到了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有机统一。
五、开展文化宣传
小溪发现后,恩施州、市民族文化工作者多次采风,恩施州摄影协会、恩施州老年摄影协会、恩施日报社、中国硒都网、湖北民族学院传媒学院等先后举行采风活动,达千余人次。《恩施日报》《恩施晚报》《湖北民院学报》《人民网》《新华网》《恩施新闻网》《中国硒都网》等媒体发表有关小溪的文章达20余篇,摄影作品数百张。
2010年1月30日在华龙村召开小溪胡家大院新农村建设座谈会;5月27、28日组织州、市作协开展文学采风活动;7月20日电影《大花》在小溪开机;9月编创了歌曲《小溪弯弯》;10月1日在小溪举行传统婚礼;10月28日举办恩施市党建带妇建“农家女”培训……
六、加快保护开发
小溪的保护开发,首先,重点突出文化价值,以文化抢占先机,以文化保护为第一要务;二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单纯依靠文化保护,整合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对口结对帮扶项目;三是与产业结合,提高百姓收入,让村民在村落保护中得到收益。
从小溪的考察、编制规划到跟踪服务,巴文化研究会以小溪考察成员为骨干,成功申报了省、州古文化线路和古村落(镇)调研课题,以“有文化保护价值、有旅游开发价值、有产业支撑”三项标准,开展了全州的村落调查,形成了大量成果。
保护开发正在进行中,数据更新中……
⑧ 求,关于第三次文物普查征文一篇!
一、野外普查工作全面展开
1月,省考古研究所邵浦建同志来磐安、兰溪指导文物普查工作。通过授课和野外实地辅导的形式进行了业务指导,对磐安玉山镇、双峰乡、安文镇,兰溪老城区的部分文物野外调查工作进行了实地指导。
1月11日市专家组在金东区东关街道指导金东区野外普查工作。
1月16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一行16人,正式进驻雅畈镇开展文物普查野外调查。雅畈镇政府对师生们的到来非常重视,由镇党委分管同志具体负责,做好师生们的食宿后勤工作。
婺城区普查队在竹马乡,走访了该乡范围内16个行政村共47个自然村,普查覆盖率达100%,完成了竹马乡的野外普查试点工作。经过初步的整理,共对25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登陆,其中仅1处为复查的,其余24处都是新发现的。
义乌市的文物普查工作继续进展顺利,各镇、街道文物普查办陆续报送了本辖区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摸底结果;野外调查方面,在12月份完成对赤岸镇雅治街村33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登记的基础上,又分3组普查队,先后对赤岸镇区的4个行政村进行了数据采集和资料收集工作。在此期间,普查队员不辞辛苦,克服雨雪天气等不利因素,截至25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8处,具体为古民居20处(多为清末民初建筑)、古桥梁1处、摩崖石刻1处、古井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处,其中冯氏祠堂、泰昌十八间等5处为复查,明代铜门厅等3处为消失文物,新发现文物20处。
永康市继在龙山镇发现梅陇古迹后,又在象珠镇木渠村桥头自然村发现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伙房”。本地人叫其“火屋”。此建筑坐北朝南,单幢八间,上下两层,屋顶为硬山造,明次间梁架结构为穿斗式,前后五檩用五柱,建筑风格粗旷、淳朴自然。房屋结构保存较好。据文物专家称,明代“伙房”建筑保存完好,并为今人所居住,是个奇迹。
9日,兰溪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了普查转段工作会议。转段工作会之后野外调查正式开始。
二、文物普查宣传工作形式多样
1、“丹溪杯”老字号征文正式启动
为了更好的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尤其是金华老字号普查,古子城管委会办公室和多家金华老字号企业及报社、电视台等媒体记者探讨金华老字号普查工作的意义及今后老字号传承和创新等问题。在金华晚报开辟“丹溪杯”金华老字号普查、传承、创新征文,第一篇文章《祝裕隆:从兰溪到金华》已与1月14日在金华晚报刊登。
2、武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从准备阶段到普查实施,非常重视宣传,采用“九个一”的系列宣传活动:即拟一份宣传方案;搞一个启动仪式;制一面普查队旗;挂一幅彩喷宣传画;发一份公开信;配一只宣传袋;编一份宣传资料;出一期宣传专刊;做一组互动报导。
3、在普查的同时,各县(市、区)也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开座谈会的机会, 向村民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和普查的意义。普查队员所到之处,一边工作一边向当地群众宣传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张贴普查标语和文物保护宣传画,并联系相关媒体报导了文物普查工作的进展情况,使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从而争取到全社会对普查工作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三、召开金华市文物工作座谈会
1月23日上午金华市召开全市文物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传达贯彻全省文物工作座谈会精神,总结分析过去一年的工作,研究部署2008年的工作。
会上,林一心副市长宣布了2007年度金华市名城文物工作十大新闻。吴战堡副主席、杨守春副主任作重要讲话,对2007年全市文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08年的工作提出殷切希望。市领导认为,2007年是金华市文物工作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富有成效的一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做出历史性贡献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文物工作有声有色,亮点纷呈。文物局工作积极主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工作扎实,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金华市文物局局长方竟成作了题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为己任,全力推进我市文物事业新的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07年是我市名城文物工作历史最好的时期,也是取得成果最多的最有说服力的一年。这是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精心谋划的结果,是省文物局大力支持的结果,是金华人共同奋斗的结果。2008年市文物局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推进中国特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学习孟祥斌先进事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名城保护业务与范例的新收获,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新成果,古子城保护性开发新实践,市博物馆陈展和重点文物保护新突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进展,再接再厉,创新创业,促进金华名城文物工作的新发展新繁荣。
永康市副市长祝鸿熙作了全国文物先进县的典型发言。浦江县文广新局局长张华浦作了2008年上山文化工作的典型发言。
市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蒋金治具体布置了2008年野外普查的任务。
⑨ 三普点是什么意思,好像是文物等级分类。求详解
文物保护单位按级别分为国保单位、省保单位、市县保单位三级。
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除上述三级外还有大量存在历史文化价值但因发现较晚等暂未定级的,通称“三普点”。
“三普点”可视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不排除未来定级的可能。
⑩ 我国地上,地下文物居首位的省份是
以往常说河南地下文物第一,地上文物第二|(仅次于山西),这主要是依据二普的成果。不过,根据2012年新公布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结果,河南省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位居全国第二。不可移动文物总量最多的应该是四川,总数在7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