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背景

发布时间:2022-09-04 01:12:51

『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过程。
一、首次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毛泽东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逻辑依据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客观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三、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革命和建设等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真理化和大众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具体化)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新的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化)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融汇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中,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得心应手的精神武器。(大众化)

『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背景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党的历史波澜壮阔交响乐的主旋律,也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主基调。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上的突破深化造就中国社会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国社会革命伟大实践的变革成就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又一次实现历史飞跃。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背景扩展阅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的背景

1、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2、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右倾思想干扰。

3、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谁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提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抽象地空洞地谈,必须坚持实践观点,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立足于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着眼于中国正在做的事情。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也就是说,要从世界发展潮流中看待中国,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发展大势。没有这一条,我们在实践上就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理论上也不能实现与时俱进,从而就会落后于时代,被时代大潮和历史潮流所抛弃。

『伍』 说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理论成果形成的背景、实践基础、主要的解决问题和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有两大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又分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是中国处于双半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其中就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实践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主要解决问题是推翻三座大山,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大背景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主题。实践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主要解决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背景是如何深化改革开放,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基础是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开放。主要解决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历史地位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人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形成背景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解决问题是如何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1938年正式提出来的,提出的背景可以从毛泽东的个人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两方面来分析:
一、毛泽东的个人文化背景:
1、青年毛泽东在文化创造和选择实践中,受杨昌济先生的教诲和影响,对于中西文化,注重二者的结合,不走极端,着眼于现实的需要和可能,形成了先中后西、先内后外、先实践后理论,进而取西资中的文化吸收、选择和创造观念。这种文化观为他日后建构自己的思想理论,为他日后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了思想方法论基础。
2、毛泽东在五四时期已经形成了融中西学为一体的思想倾向。他早年创办的“自修大学”设在船山学社,可以被看作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所形成的中国革命道路的象征。因为“自修大学”虽然极其强调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但也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其中特别包括像王夫之这样的持批判态度的唯物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家。后来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干部,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毛泽东在参加那里举行的各种讨论会的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二、历史文化背景:新启蒙运动及抗战时期“中国化”思潮的兴起对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一定的关系:
1、新启蒙运动,是20世纪30-40年代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在“新启蒙运动”口号下,由共产主义理论家和左翼知识分子发起,以弘扬五四精神为旗帜进行的有关思想、文化和组织活动。新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在倡导文化之民族性的基础上,比较多地使用了“中国化”的概念:陈唯实、张申府在1936年便分别提出了“辩证法之实用化和中国化”、“科学中国化”等主张。陈伯达(为新启蒙运动的始作俑者)、艾思奇在抗战爆发后到达延安,继续致力于“中国化”的宣传,后者于1938年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运动”;美国学者雷蒙德·怀利考察认为,陈伯达对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陈“为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的统一起来提供了口号以及基本原理,他推动毛泽东正确地评估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历史遗产采取一种更积极态度的必要性。”
2、抗战时期的“中国化”思潮:从具体历史背景来看,日本侵华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改变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大而弱的中华民族不仅要筑起军事的国防,物质的国防,而且也要筑起精神的国防。强调中国特色,弘扬民族传统的“中国化”思潮由此应运而生。抗日战争重新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和心理结构,强化了民族意识,唤起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以此为契机,“中国化”思潮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替代曾流行一时的“全盘西化论”成为文化发展主流。颂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声浪,几乎淹没了五四以来自由主义学者“全盘西化”的梦想。这也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社会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利益的实际需要,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命运的一面旗帜,显示了毛泽东非凡的政治智慧。

『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坚持不渝地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它们都致力于探索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它们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唯一宗旨;从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出发,它们都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坚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因此,从本质上看,这几大理论成果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它们坚持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点是完全一致,一脉相承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有着各自产生的历史条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的理论侧重点以及各自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但从联系的角度来看,后来形成的理论则是在前面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我们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进行学习、理解和运用,任何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它们之间不仅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是后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立足于新的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着的实践,新的实践又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不断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课题和其产生的土壤。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f,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而创立出来的。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面临着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首先,这几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几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其次,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捌』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是:

第一、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第二、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右倾思想干扰。

第三、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

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中。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背景扩展阅读: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

不仅革命的条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阅读全文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背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