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航天发展的奥秘是什么“星空之上”到底有什么呢
“星空之上”有什么?中国航天发展的奥秘是什么?我们邀请曾扮演“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的演员佟大为倾情献声,讲述中国航天故事,带你一起读懂“星空之上”的奥秘,向了不起的航天人致敬!此次发行“中国航天发展”邮票小型张设计精心独特,椭圆形的邮票小型张中嵌有两枚面值10元的邮票,配合闪烁的全息烫印,与运行的太空星体互相辉映,展示国家航天的重大发展里程碑。
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2. 看中国探月首飞成功邮票感想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在中国的历史上,关于月亮有各种美丽的传说,也有众多妙文佳句。但各种民间传说,如“嫦娥奔月”,满足的只是人们对月球的一种幻想。至今,人们吟诵不已关于月亮的诗句,如李白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抒发的都是对月球神秘的一种感慨。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成功升空,中国人数千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欢庆之余,喜爱集邮的人们自然会把目光转向作为见证历史特殊载体的邮票。在方寸之间,集邮者已通过《中国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中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成功》、《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等邮票,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步足迹。邮票图案以月球与“嫦娥一号”及环绕月球周围的卫星轨迹为近景,地球则远在天边,简洁、形象地表现了探月卫星运行的轨迹以及与地球、月球的关系。背景是深邃的蓝色,上面点缀着星辰和数字通信的标记,宇宙空间的浩瀚跃然纸上。邮票左上角的探月活动标志,标示着邮票的主题……
同时发行的《中国探月首飞成功纪念》小版张,设计形式也非常耐人寻味。王虎鸣介绍说;“对于邮票小版的设计,我也颇费了一番心思。这枚小版上共有10枚票,对于邮票在小版中的摆放,我在设计时采取了阶梯状排列, 4级台阶既寓意我国探月工程的整个辉煌历程,也暗示着我国成为第4个进入‘航天国际俱乐部’的国家。”
《中国探月首飞成功纪念》邮票是王虎鸣设计的第4套有关航天题材的邮票,当笔者问及他对此有何感想时,王虎鸣说:“作为一名邮票设计者,能用邮票这一特殊载体,记录我国在航天领域的伟大壮举,我感到很荣幸。”
3. 十号卫星发射纪念邮票值多少钱一套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点14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17点06分,我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跨越一大步。195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的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至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及卫星探月为标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我国发行的有关邮票中,就记载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
1986年2月1日,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30周年,我国发行一套6枚《航天》特种邮票。这是我国第一次发行反映自己国家航天题材的邮票,图案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三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一枚邮票“乐声环宇——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第二枚邮票“天外归来——回收卫星”,1975年11月,我国第十颗控制卫星顺利返回祖国大地;第三枚邮票“雷震海天——潜射火箭”,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1982年10月我国自水下向预定海域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第四枚邮票“腾空万里——飞向静止轨道”,1984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第五枚邮票“天地同音——地面接收站”,我国卫星发射从试验转入应用,开通静止通信卫星线路,各地卫星气象站、卫星电视接收站和卫星通信站迅速建立;第六枚邮票“玉宇明灯——同步通信卫星”,图案是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在太空中运行时的情景。
1999年11月20日载人航天工程试验飞船“神舟”号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2000年11月20日,我国发行一套2枚《中国“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邮票,第一枚邮票“火箭腾飞”,图案是用于首次试验飞船发射的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时的雄姿;第二枚邮票“飞船邀游”,画面是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的“神舟”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航天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0月16日安全返回地面。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进入了一个里程碑。10月16日我国特别发行一套2枚《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邮票,第一枚邮票“英姿”,图案是身着宇航服的杨利伟工作时的情景;第二枚邮票“凯旋”,图案是返回地面后在五星红旗下向全国人民致敬的杨利伟。
2006年6月8日,我国发行一套2枚《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纪念邮票,第一枚邮票“地球空间探测双星”,图案再现了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成功发射的两颗空间探测卫星。地球空间探测双星的发射成功,通过与欧洲空间局的4颗空间探测卫星的协同工作,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六点立体探测,成为国际航天合作的典范;第二枚邮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行为期五天的太空飞行,10月17日飞船成功返回地面,载人航天再奏凯歌。这枚邮票图案就是神舟六号飞船绕地球飞行时的情景。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迈出了关键一步,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11月26日,我国发行1枚《中国探月首飞成功》纪念邮票,图案为绕月飞行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另外,1991年9月20日,我国发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三)》特种邮票,其中第四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图案再现了1990年7月14日发射“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升空瞬间时的景象。
望采纳
4. 中国航天有什么成果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周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据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据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白皮书说,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白皮书说,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5. 2014-27《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邮票上的事物有哪些
2014-27《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邮票采用连票的设计形式,
第一图表现航空领域,涵盖了中国产的“武直十”、“歼十”、“歼十五”、“ARJ21-700”以及俄罗斯“苏27”等先进机型;
第二图表现航天领域,涵盖了“空间站”、“神舟飞船”以及“长征系列火箭”等内容,背景为本次航展举办地珠海的城市风光。
6. 神舟号1——8号的资料
神舟一号
基本数据
发射时间: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神舟飞船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也是最近3年连续1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 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 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 21小时11分/14圈
搭载物品
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 神舟飞船
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技术应用
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中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评论反应
此间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 神舟飞船返回舱
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 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编辑本段神舟二号
基本数据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 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 6天零18小时22分/108圈
试验项目
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 安装中的神舟飞船
。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中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还有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评论反应
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编辑本段神舟三号
基本数据
神舟三号升空
发射时间: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 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 返回时间: 2002年4月1日16时54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 飞行时间/圈数: 6天零18小时39分/108圈.
搭载物品
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 神舟飞船正在接受测试
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据介绍,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
试验项目
“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编辑本段神舟四号
基本数据
神舟四号升空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 2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36分/108圈
搭载物品
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将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 ———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实验项目
中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
编辑本段神舟五号
基本数据
神舟五号升空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尺寸、重量:“神舟”载人飞船全长8.86米,最大处直径2.8米,总重量达到7790公斤。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北部红格尔苏木草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28分/14圈 航天员:杨利伟 杨利伟
搭载物品
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
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当时宏伟的场景
烈焰升腾,大漠震撼。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三分钟后,当杨利伟的声音“飞行正常”通过电波传来时,全北京乃至全世界的华人都沸腾了!
编辑本段神舟六号
基本数据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四子王草原秋韵 飞行时间/圈数:115小时32分钟/77圈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搭载物品
共有8类64种搭载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来、查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则用于太空育种实验。在开舱仪式现场,6位特殊的“乘客”有机会精彩亮相,它们分别是极地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10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神舟六号返回舱搭载的物品还有“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特等奖作文、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和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以及书画名家的作品等。 技术应用:飞船的种类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卫星式载人飞船。这种飞船像卫星一样在离地面几百公里的近地轨道上飞行,飞行高度大约为300公里。飞船有单舱式、双舱式和三舱式,目前国际上成熟航天国家的飞船均是三舱式,这次神舟六号就是三舱式飞船,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初步达到国际水平。
神舟六号(10张)飞船特点
神舟六号飞船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起点很高,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员返回后,轨道仓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作为卫星继续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进行交会对接实验;第三是返回舱的直径大,俄罗斯的直径是2.2米,中国的是2.5米。最后是飞船返回,非常安全,这方面已经进行过全面的测试。总体来看,神舟六号飞船的技术进步是巨大的。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领域,据悉近年来中国在新材料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上,有2000多种是来自航天领域;其次是电信领域,这方面有硬件设备的进步,也有软件领域的进步,比如编码技术就确保了话音质量和图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图像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于民用领域;第四是特种食品,航天员的食品研制非常复杂;第五是特种纺织材料,航天服是一个系统,更是高科技的结晶;第六是电子控制系统的进步,飞船是涉及各种复杂子系统的复杂系统,所有系统均需要有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第七是生物医学体系的进步,载人航天与无人航天有本质上的差异,系统复杂性和可靠性大为不同,神舟六号的成功,表明中国的相关生物医学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飞船改进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编辑本段神舟七号
基本数据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2008年9月28日17时40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 飞行时间/圈数:68小时30分钟/ 108圈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飞行任务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中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细节信息
载人航天火箭系统总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于“神舟六号”着陆后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可能将会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戚发轫院士认为,“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飞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没有气闸舱,那么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因此要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来讲,必须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一定有一个大气压。” “神舟七号”攻克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神舟七号飞船,不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将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还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神舟七号在2008年9月25日升空。而26、27日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2名航天员会进入轨道舱。由于航天服非常重,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才可以穿上。出舱活动时,航天员身上将会连接着2条生命线。航天服是以俄式航天服为基础研发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设备,出舱以后航天员身边还会有摄像镜头,全程直播。是中国航天科技当中一个突破。
编辑本段神舟八号计划介绍
2005年底,神舟八号首次对接缓冲试验在上海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透露,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中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它的规模不会超过现有的“和平号”或国际空间站戚发轫院士介绍,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具备了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有资格发射核心舱。为此,中国将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同时,中国还将在天津新建总装场。
看点
看点一 交会对接难点 整个对接过程必须保证接合平稳,不能剧烈摇晃从而影响在轨飞行器的姿态。对接时两个飞行器在空中都是超高速飞行状态,虽然对接时相对速度不大,但要在充斥着高密度等离子体、游离氧及紫外线等的复杂空间环境中,实现两个活动体间的精确对接,难度依然很高。 步骤:地面引导→自动寻的→逼近→对接 与神九对接:神舟八号发射目标飞行器(专门用于对接),而后续发射的神九将与神八留在空中的轨道舱实现中国航天器的首次无人对接。 看点二 飞船定型 神舟飞船将在八号基本定型,成为标准型空间渡船,其外形等基本要素都将保持不变。 看点三 升空时间 预计在2011年左右,将采用“长征二号”F/G火箭来发射。 看点四 飞船类型 神舟八号发射目标飞行器,不载人。
空间站建设与上天
需要解决三大技术难题:航天员出舱工作,航天器对接和水和空气的再生循环等附加技术。目前,以上海为主的科研人员已完成大量对接技术的实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神舟八号”做好技术储备。 据透露,中国的首个空间站,将是符合中国需要、有中国特色、适度规模空间站。建成后,其核心舱可以不断加舱。届时,每年将往空间站发射若干个航天器。 “神八”飞天不载人 据刘竹生介绍,中国将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神舟八号发射目标飞行器(专门用于对接),也就是空间实验室,“神八”飞船将没有航天员跟随上天。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则实现载人对接。刘竹生表示,今后的载人飞船发射时间间隔将大大缩短,目标飞行器发射当年就可以发射对接飞船。他说,“神七”到“神十”飞船的发射,都服务于太空空间站建设。如果“神八”能顺利升空,“神九”与“神十”就不用再等两年,“一个多月后就可能上天了”。他说,以后的“神舟”飞船系列仍将由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六”副总设计师杨宏介绍说,中国已经进入载人工程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载人航天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短期内有人照料的小型空间实验室。 刘良栋透露,预计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神舟八号,而原计划的发射时间要早于2011年。在神八之前要发射一个目标飞行器,并且该航天器是不载人的。如果发射成功,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将又是一个大的突破。 对于未来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趋势,刘良栋表示,目前国家正在规划之中。下一步是搞战略部署,计划在未来10到12年内完成。第三步就是建立空间站,希望能在2020年前实现。对于空间站的规模,中国仍在规划、研究中。 刘良栋称,未来载人航天的发展趋势有两个方向,首先是性能全面的大卫星,在导航、通信等方面实现高性能、高产值。现在有一些卫星的产值很大,例如通信卫星,在民用、军用方面都有很大作用。其次是导航卫星的发展前景也很大。国家在“十一五”规划里,也把高分辨率的卫星技术作为重点研究的方向。
编辑本段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与我国首个空间站雏形“天宫一号”携手,共同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在顺利完成两次对接任务后,于2011年11月17日19时36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完成。
神八(4张)本次“神八”仍为返回舱、推进舱、轨道舱三舱结构,增加了交会对接设备。 与此同时,上月29日发射升空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10月30日顺利进入距地面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形交会对接轨道。当天19点34分,天宫一号翻了一个跟头,成功调转180度,建立倒飞姿态,为迎接“神八”飞天一吻做好准备。各项遥测数据显示,天宫一号已具备交会对接条件。 专家介绍,天宫一号与“神八”的发射只是“中考”,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才是“大考”,于2011年11月3日实行对接。
过程揭秘
交会对接飞行过程分为远距离导引段、自主控制段、对接段、组合体飞行段和分离撤离段。 ●远距离导引 远距离导引段自神舟八号飞船入轨后开始,在地面测控通信系统的导引下,神舟八号飞船经5次变轨,从初始轨道转移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共面的330公里的近圆轨道,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后下方约52公里处,与其建立稳定的空空通信链路,开始自主导航。 ●自主控制 自主控制段经历寻的、接近和平移靠拢三个阶段,神舟八号飞船自主导航控制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接触,自主控制飞行过程约需两个半小时。 ●对接 对接段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在15分钟内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四个过程,最终实现两航天器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组合体飞行 组合体飞行段由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负责组合体飞行控制,神舟八号飞船处于停靠状态。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将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其主要过程为:对接机构解锁,两飞行器分离,神舟八号飞船撤离至相距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140米处停泊,按程序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再次构成组合体。 ●分离撤离 组合体继续飞行两天后,进入分离撤离段,两飞行器再次分离,飞船撤离至距目标飞行器5公里以外的安全距离,交会对接试验结束。此后,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变轨至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运行管理。
神八使命
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昨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详细介绍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过程。 武平说,神舟八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我国首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和验证航天器自动交会对接技术;考核改进后的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功能和性能,以及工程各系统间的协调性;验证组合体工作模式,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神舟八号飞船不载人。 武平说,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将瞄准11月1日5时58分发射神舟八号飞船。 按照计划,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点火发射后,飞行约584秒,船箭分离,飞船进入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30公里的初始轨道,并在两天内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
7. 中国重大事项航天邮票(带图) O(∩_∩)O谢谢
T108航天邮票一套6枚,现在市场价约为20元左右,特5-2003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连体邮票一套2枚,现在市场价约为45元,SB25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小本票)市场价为100元。
8. 2021中国航天邮票大全有收藏价值吗
有。
您可以用集邮者常用的护邮册装好或者用普通笔记本放好即可,重点是防潮防晒。
中国航空航天邮票大全套,均为中国邮政发行,共13套航天航空火箭探月火星邮票合计27枚,全方位展示新中国飞机发展历程,邮册以中国航空为主题,属于收藏热门,极具收藏价值、鉴赏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