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唐菊兴的人物荣誉
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唐菊兴研究员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次(2011年);
国土资源部一等奖 2次(2009,2011年);
其他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 2次(2003,2004年);
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3次。
⑵ 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属于省部级奖项吗
中国地质学会是于1922 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由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其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单位是国土资源部。学会办事机构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由秘书处和期刊处组成。
其挂靠单位才是省部级,所以比省部级要低,非常遗憾。
⑶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目标和地学前沿,研究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背景条件,开展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发展成矿理论,进行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成矿远景区划,研发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大型典型矿床的勘查示范研究,研究解决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2009年实验室学术活动活跃,重点围绕实验室发展和实现找矿突破展开。为了进一步提升重点实验室整体实力,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依托单位将“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与“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盐类矿产)进行了重组,申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人员出国考察或参加国际会议30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9次。
2009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张作衡等完成的“新疆北天山西段铜多金属矿找矿方向和勘查模型研究”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实验室人员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唐菊兴研究员等完成的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金多金属矿床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评为十大地质找矿成果。陈毓川院士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者”称号、王登红研究员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张作衡研究员获得地质学会金锤奖。出版专著8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SCI论文30余篇。立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获“地壳探测工程”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新增地调工作项目6项、国家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其中重点基金2项。
陈毓川院士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者”称号
王登红研究员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张作衡研究员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Peter Laznicka应邀到实验室做报告
⑷ 广西发现的稀土矿床储量如何
从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获悉,历时4年时间,广西在平南县大洲矿区发现一特大型稀土矿床。该矿普查成果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16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
⑸ 八年找到大矿富矿 湖北省某地现身超大型磷矿
地处湖北省保康、神农架和房县三县(区)交界处的尧治河村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是远近闻名的“全国十佳小康村”。2019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万元,100%的农户住上了小别墅。而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除了果园经济和 旅游 业,磷矿的绿色开发也是尧治河村走向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柱。这不,一个超大型磷矿又诞生在了这里。
这个超大型磷矿出自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属于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尧治河公司”)。该公司为尧治河村的村属股份制企业,下辖6个磷矿生产企业、两个化工生产企业、5座水力发电站等十余家企业。如今,仅磷矿生产一项,已形成年生产销售磷矿石250万吨、精细磷化工产品5万吨的规模,年实现产值12亿元。
资源是矿业发展的基础。2012年1月,尧治河公司以招标形式首次取得堰边上矿区的普查探矿权,随即委托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以下简称“湖北化勘院”)在此开展找矿工作,为企业提供后备开发基地。
从2012年开始,湖北化勘院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综合研究和前期调研,通过对鄂西磷矿聚集区磷矿成矿规律的总结和以往找矿成果分析,经与企业沟通,优选堰边上区域展开找矿行动,先后完成矿区普查、补充普查和详查工作。
“在堰边上矿区,我们共提交磷资源储量 5.9 亿吨、五氧化二磷平均含量23.54%,其中Ⅰ级品富矿资源量 4348.7万吨、平均含量 31.80%,控制规模5800米×2800米,单一磷矿体厚度约12米,是典型的大矿富矿。”谈到这一成果,项目首席专家汤从寿满脸自豪。
丰富的磷矿资源为尧治河公司开展矿山设计、将资源早日变成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奠定了基础,也为保康县脱贫攻坚提供了资源支撑。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成果还被中国地质学会评选为“2019年度十大找矿成果”之一。
汤从寿表示,这一成果双重效益明显。
从拉动地方经济 社会 发展看,成果增加了保康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该县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紧靠神农架林区。虽然2019年保康县退出贫困县行列,但县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并不多。除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发展小水电外,磷矿开发及磷化工业仍是全县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如今,该县磷矿开采加工能力达到100多万吨、转化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
从对粮食安全的保障看,这一成果增强了我国近距离、低成本的磷肥供应能力,有利于我国粮食的增产增收。长期以来,与粮食主产区集中在中东部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磷资源却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这些地区的磷肥运到中东部粮食主产区,除要增加运输成本外,甚至会因运输不及时而耽误农时,影响到当季的粮食产量。
因此,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湖北省很早便将磷矿列为全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加大磷资源整合力度、提高磷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同时,加大了宜昌磷矿东部、深部找矿的统筹工作。到2019年底,湖北省通过基金、企业等渠道累计投入磷矿找矿资金8亿元,累计新增磷资源储量32亿吨,使磷资源储量上升到全国第一,保证了我国粮食生产“中部粮仓”的磷肥需求。
在尧治河村人眼中,这个超大型磷矿意味着丰厚的收入;而在地质学家眼中,这一成果更体现出了 科技 创新的力量。
汤从寿说,湖北省磷矿资源主要集中在鄂西,受黄陵背斜和神农架背斜控制,鄂西磷矿层均为隐伏矿床,大部分埋藏深度为1000米、最深达1700米,且地表还有深大密林覆盖。在找矿难度极大的情况下,自2011年到2019年底,湖北化勘院累计在鄂西勘查并经评审备案的磷矿就达23亿吨,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找矿全过程的地质 科技 创新。
——开展地质成矿理论创新,为找矿突破提供指导。以古构造控制成矿理论为指导,湖北化勘院技术人员通过对勘查区找矿成果的综合研究,总结出了宜昌磷矿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磷矿主要形成于莲沱期隆起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陡山沱期沉降区,分布于东西向、北西向构造带及其联合弧形的构造带南部之联合弧形构造带或北西向构造带中;磷矿大多发育在水下隆起带,大多聚集在某一弧形断裂或北西向断裂的北侧。
——开展深部钻探工艺和技术方法创新,踢好找矿突破的“临门一脚”。针对深部钻探工程中出现的各类困难,湖北化勘院先后开展了钻探工艺和技术方法创新:发明了木制钻孔架桥(止水)装置,具有可靠、可操作、成本小的特点,不仅避免了用金属材料架桥(止水)装置入孔后有金属残留在钻孔里的隐患,而且巧妙地利用了绳索取心工具;研发了抑制炭质泥岩缩径钻探工艺和反承压水法固壁护孔工艺。
“本次系统勘查,丰富了宜昌磷矿深部找矿理论,对鄂西磷矿深部成矿模式规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经济及 社会 效益显著。”汤从寿说,相信在尧治河村“矿开到哪里,环境治理到哪里,景点建设到哪里”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堰边上矿区超大型磷矿也必将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⑹ 第三部分 人才举荐及成果评选
人才 举荐及成果评选 TALENTS RECOMMENDATION AND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人才举荐及成果评选 TALENTS RECOMMENDATION AND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人才培养和举荐工作继续取得新成绩,一批优秀人才和成果脱颖而出,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评选第六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12月21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召开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会议,对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候选人进行终评。基金管理委员会对候选材料进行了认真审阅、集中评议,经无记名投票,产生了第六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共15名。
获奖者是从全国各地勘行业部门、单位推荐的70余名候选人中,本着严格把关、公平公正、德才兼备、优中选优的原则,经过初评、公示、终评程序评选产生的,分别在各自领域为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地质调查等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
2012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
2013年1月14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行业专家、院士召开评审会议,评选产生了2012年度全行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排名不分先后):
◆发现最古老的基干四足动物——奇异东生鱼
◆我国不同季风区古气候演化差异及成因机制研究
◆福建缺煤省基于滑脱构造理论的深部煤炭资源研究
◆彭水区块页岩气勘探项目
◆碎屑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2008ZX05002)
◆高成熟老探区富油凹陷二次勘探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持续增储
◆冀东青龙山一长凝一带铁矿调查
◆热液型铀矿攻深找盲技术研究
◆贵州省黔东锰矿富集区深部大型一超大型锰矿找矿与成矿模式研究
◆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排名不分先后):
◆成都气田马井什邡区块侏罗系蓬莱镇组三段气藏天然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勘探与发现
◆哈拉哈塘超深层间岩溶碳酸盐岩大油田的发现
◆延川南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
◆西藏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成矿机理及找矿评价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浩尧尔忽洞金矿东、西矿段详查项目
◆广西德保县足荣扶晚矿区( 陇汤矿段、老坡矿段、 岜意屯矿段、孟屯矿段) 锰矿详查
◆河北省滦县司家营铁矿南区深部普查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煤田 (-800~-1500米)煤普查
◆河南省沿黄城市后备地下水水源地普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多渠道举荐秀项优目和人才,为优秀人才的成长铺路搭桥
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开展了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推荐工作。杨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侯增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郭旭升(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当选。其中,杨华获得“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12月14日,三位获奖者在颁奖大会上接受了表彰。
中国地质学会还开展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的推荐工作。经学会初审后向国土资源部推荐,其中,1项荣获一等奖,4项荣获二等奖,获奖比例再创新高。
6月7日,中国地质学会在京举行了“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孙枢院士、邱中建院士为由中国地质学会推荐的荣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第三届至第七届获得者代表颁发证书和奖金,朱立新秘书长介绍了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推荐评选情况。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⑺ 安徽泥河勘查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600平方千米的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已经发现并探明了罗河、龙桥和马鞭山两个大型、一个中型磁铁矿,以及大包庄、黄屯、罗河、何家小岭四个大型硫铁矿,能否再找到铁矿?用什么机制能加快找矿?用什么办法能把矿尽快地开发出来?安徽地矿局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泥河铁矿的勘查开发实践,初步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泥河模式”的诞生
地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庐江—枞阳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在总结长期找矿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专家们对其外围地区和整个庐枞火山岩盆地的地质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找矿潜力特别是广泛分布的物探异常成因作了全面剖析,认为庐枞盆地找矿前景广阔,萌发了深部钻探,向第二空间要矿的大胆设想。
2006年10月,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庐江盛桥—枞阳横埠铁铜矿勘查》项目在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中成功立项,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项目资金到位,安徽地调院调集各路精英组建项目组立即开展工作。
2007年5月8日下午4时50分,泥河铁矿设计500米的第一孔钻进至600米时仍未见矿,这就不能解释磁异常产生的原因,于是采用井中物探,发现有磁性体,专家们决定打下去,终于在675米处,谜底揭开,铁矿显现。这个钻孔穿过250米的矿体,终孔于1096米。泥河深部终于找到了罗河式玢岩型铁矿,实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20年来找矿重大突破,实现了几代地质人的梦想。
2007年7月,安徽省地矿局以泥河铁矿探矿权入股、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资金投入,双方合作组建安徽五鑫矿业有限公司。
2007年11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地矿局、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共同推进安徽省庐枞地区矿产勘查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四方以泥河铁矿为突破口,统一部署庐枞地区勘查工作,通过四方联动,整装勘查,尽快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工作相互衔接,理论探索、实践总结相互促进,普查、详查、勘探、开发一条龙设计,一场大会战就此打响。
安徽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市县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地调局陆续投入项目资金约3000万元,中国五矿集团已投入1亿多元资金,安徽省地矿局调集19台钻机在2平方千米的勘探区昼夜钻进,这是继1976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自下令庐枞铁矿大会战30多年后,又一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大会战。截至目前,已发现大型磁铁矿床和大型硫铁矿床,控制磁铁矿资源量1.2亿吨、硫铁矿3000多万吨,还有一个500万吨的中型石膏矿,潜在经济价值约500亿元,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08年全国十大找矿成果排名第一位,国土资源部将庐枞地区列为全国找矿示范区。“泥河模式”就此成为业内佳话。
二、“泥河模式”的内涵与创新
“泥河模式”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政府指导、公商结合、探采一体、企业运作。
“泥河模式”实现了多方面的大胆创新:
(1)是矿政管理机制的创新。公益性地质工作登记的探矿权,以什么形式直接转化为商业性地质勘查的探矿权,此前无先例可循。泥河项目的立项,是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以开展国家大调查项目名义登记的探矿权。泥河见矿后,中国地调局及时明确让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利用项目成果继续开展工作;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在已与安徽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抓住泥河切入点,立即跟进;省政府和国土资源厅积极支持,根据“四方协议”确定的原则,把地调院已登记的泥河铁矿探矿权依法转入安徽地矿局与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合资组建的“安徽五鑫矿业有限公司”,为商业性勘查开发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四方协议”的成功签署和协议四方的协调运作,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具体行动,是加快项目进程出大成果的重要举措,开创了“招拍挂”以外的又一矿政管理新方式。
(2)是公商结合机制创新。大调查项目是公益性地质工作,目的是圈定找矿靶区,引导商业性工作,减少投资风险,吸引社会投资。“泥河模式”实现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紧密结合,国家公益性工作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企业成为勘查工作的投资主体。
(3)是项目组织运行机制创新。安徽局与五矿公司迅速成立“安徽五鑫矿业有限公司”,发挥了安徽局优秀的勘查技术、强大的施工力量优势和五矿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充裕的资金保障优势,实现了强强联合。开矿而不是炒矿、投资而不是投机,共同的目标使二者结成利益共同体,为快速开展商业性勘查开发奠定了基础。泥河铁矿从2007年5月发现后,安徽局随即优选19台钻机会战,两年多时间即高质量地完成70多个钻孔、8.3万米进尺,2010年5月提交勘探报告。会战以局为单元,成立指挥部,整合人才、技术、资金、装备各类资源,物、化、遥、地、测、钻多工种、多方法一齐上,统一组织指挥,取得了钻探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工作质量好,无安全事故的良好效果。
(4)是探采无缝衔接机制创新。由于是采用企业机制进行勘查和开发,在勘查阶段就考虑到如何使探矿工程有效地与采矿工程相衔接,引入了开发设计院进行同步开发研究。勘查与开发的有机衔接,使勘查技术方案更为周密合理,从整体上大大降低勘查与开发成本,从源头上解决了以往探采分属不同主体导致资源开发周期过长的老问题,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开发阶段的环境保护。而勘查开发周期的大大缩短,也避免了勘探投入资金的积压,加快地质成果变现,提高了勘探投入的回报率。
(5)是执行地质勘查工作技术规范创新。泥河铁矿突破了现行地质技术规范要求的分阶段进行勘查的制约,采取普查、详查、勘探一体化设计,整体安排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中密切跟踪、随时会商、及时调整的办法,比起同类矿床的勘探,大大缩短了勘查时间。以相邻地区的罗河铁矿为例,同样是大型磁铁矿床,罗河铁矿从1966年发现,1978年会战结束,1983年提交勘探报告,周期达18年之久。而泥河大型磁铁矿埋藏更深、钻探难度更大,从发现到提交报告只用3年,创造了空前的“泥河速度”。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贡献大大提前。如果生套规范、按部就班,也就不可能产生“泥河速度”。
(6)是共赢机制创新。泥河铁矿的勘查和开发使中国地调局获得了大调查项目成果、公益性地质资料、引导社会资本的成功经验;地方政府获得了矿业大发展,就业、税收增长,实现了乡村变城市、农业变工业、农民变市民;国有地勘单位获得了找矿成果、劳务收益、探矿权股份收益、促进了改革深化;五矿公司获得了企业扩张、资源控制、投资收益。合作四方实现了共赢。
三、“泥河模式”的启示
(一)要唤起地勘单位的找矿热情
国有地勘单位作为地质工作主力军,拥有配套的专业化队伍、丰富的找矿经验和成果、精良的技术装备、全面的地质资料信息等比较优势,几十年摸爬滚打练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作风,属地化十年来积累壮大的经济实力,应当也有条件成为国家找矿突破之依靠。现在地勘单位将地勘业作为主导产业、立局强队之本,能找矿、会找矿,也有快找矿找大矿找好矿的积极性,政府应当主动用好主力军,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地勘单位有找矿的地盘、有找矿的利益,保护和支持其找矿积极性,提高地质勘查准入门槛,挤出不具备能力的“杂牌军”,减少和杜绝炒作行为,净化矿业权市场。
(二)政府要开明,企业要聪明
政府要按市场经济和地质科学规律办事,企业要善于抓住机遇及时跟进。“泥河模式”中,中国地调局及时果断的立项支持,见矿后明确让地勘单位使用公益性成果,并支持其向商业性转化,通过“深部找矿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真正发挥了引导作用。安徽省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很开明,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不搞地方保护,不搞行政配置。五矿公司很有远见地先与安徽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然后抓住泥河项目这一契机,利用其央企的规模、信誉、资金、市场优势,迅速联手地勘单位,而地勘单位手握矿权、携手央企,既可以获取勘查劳务收入,又可以实现地勘成果商品化。两家都表现得很聪明。如果说政府开明是外因,企业和地勘单位利益驱动是内因,那么内外因结合,“泥河模式”的形成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深部找矿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在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的东中部地区,攻深找盲、探边摸底,向“第二空间”进军是现实的选择。除泥河外,新近发现的滁州琅琊山铜矿、金寨沙坪沟大型钼矿、祁门大型白钨矿等,都一再证明安徽境内的深部是有大希望的。曾有地勘单位在泥河、琅琊山打过钻,但深度不到放弃了,后来的单位往深处打就见矿了,说明贵在坚持、坚定信心、解放思想、科学找矿十分重要。
(四)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
国家大调查项目和地勘基金设立的目的在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坚持其公益性、基础性性质,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和关键。公益性向商业性转化是“惊险的一跳”,二者的无缝对接是以公益性的大度和商业性的积极为条件的,如果政府与市场争权、与企业争利,地勘单位沦为打工者,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太高,就难以实现衔接和转化,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在此。而一旦商业性地质工作开展起来,就要按市场机制运作,无论是合作伙伴选择、合作公司组建、合作利益分配,还是项目指挥、施工组织、矿山建设、产品销售等,都要按市场规则办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⑻ “空白区”开拓找矿新空间——河南省地调院郁山铝土矿勘查纪实
信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1-27)
1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评选产生了200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河南省新安县郁山大型铝土矿床”项目名列其中。据了解,此项成果已查明中高品位铝土矿资源3125万吨,远景资源量将超过1亿吨,其潜在经济价值达2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全国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竟然位于找矿前景不被看好的“空白区”。
“空白区”竟藏富矿
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城西南5公里的铁门镇,以盛产辣椒而闻名,却与铝土矿无缘,曾被划为铝土矿资源“空白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9年底,一个关于新安县铁门镇郁山地区的地质勘查成果出炉,却为新安县铁门镇贴上了铝土矿藏丰富的“标签”。此项地质勘查成果显示,在新安县铁门镇郁山地区存在一个大型中高品位铝土矿床,初步查明铝土矿3125万吨,远景资源量超过1亿吨,总体埋深200~650米;同时,矿体伴生的镓、轻稀土矿、耐火黏土等矿床,规模均达到大中型以上。
然而,这个成果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交了一处大型铝土矿床。
“从项目启动到成果出炉,花费了我们近5年的心血,它成功打破了该地区中深部没有规模性铝土矿的定论。”郁山铝土矿勘查项目负责人、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赵建敏说,这项成果之所以能在全国115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当选2009年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除去探明的铝土矿属大型外,更在于其具备的“三个突破”,即铝土矿找矿理论的突破、找矿方法的突破和找矿成果的突破。
中国地质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200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结果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围绕国家紧缺矿种的找矿成果显著,特别是在深部找矿和油气勘查领域成效显著;二是基础地质研究领域瞄准世界前沿;三是金属矿产、油气资源、放射性矿产勘查评价方法技术创新实用。赵建敏提到的获奖成果“三个突破”,均在其中得到了印证。
据了解,河南省新安县郁山大型铝土矿成果的取得,依托于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河南省重要成矿区带1:5万区域矿产调查”及其相关项目“河南省覆盖区隐伏铝(黏)土矿资源潜力评价和找矿技术研究”,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作为河南省公益性地质矿产勘查项目,该成果将为省国土资源部门进行覆盖区和中深部铝(黏)土矿的勘查规划部署和河南省铝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注定是个创举,”项目另一负责人、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中明介绍,“传统观点认为,含矿地层经过地表风化淋滤作用后,才能培育出规模性矿床。”多少年来,这个标准一直被沿用,这也是新安县郁山覆盖区曾被认为是“空白区”主要原因。然而,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认为3亿年前含矿地层沉积才是生成铝土矿的主要条件,即便含矿地层未经地表风化淋滤作用,也可能存在富矿。
隐伏“深闺”有人识
2005年,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专家们开始踏入这片承载着无限希望的山野,当时的成矿理论认为铝土矿存在于200米以浅的区域,而地表已经进行过全面的铝土矿勘查,能不能再发现新的大型铝土矿,是摆在地质科技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的专家们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通过对2520平方公里的工作区进行全面的调查,认识到铝土矿形成主要取决于3亿年前含矿地层沉积,深部有铝土矿成矿的基因,必藏大矿。正是由于拥有大胆突破前人找矿理论的勇气,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各领域专家共同“会诊”,通过反复讨论将找矿重点指向了郁山地区,认为该区具备优越的成矿条件,地表的广泛覆盖正好保护和埋藏了3亿年前形成的铝土矿,最终将该区列为最重要的铝土矿找矿靶区。
“我们圈定的铝土矿目标靶区,正是前人认定的‘空白区’,压力可想而知。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尽力做出成果来。”李中明回忆道,通常的探矿取样是1米一个样,我们为了深入研究铝土矿成矿规律,采用了精细的研究方法,在优选钻孔含矿层内,每10厘米采一个样,最多时甚至10米就能取108个样。
因为主要区域是全覆盖的,可以说郁山铝土矿在地表基本没有“露馅”,而是隐伏地下,阶段性成果推测铝土矿可存在于地下600米左右,所以,属中深部找矿。由于尚无此类矿体成功勘探的经验,面对这种前无古人的挑战,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重重。
“找矿阶段一共打了4500米的钻孔,仅报废孔就有1500米。看到辛辛苦苦打下的钻孔遇险报废,许多钻机机长虽然感到惋惜,却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李中明现在想起这些惨重的损失虽然很心疼,但却为自己的队伍迎难而上、善打硬仗感到骄傲。
正是凭着对成矿理论的自信、对实地勘查的精心和拼搏奋进的精神,河南省地质调查院5年间先后组织地质、矿产、物探、水环、钻探等1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科技攻关,他们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累计钻探19000米,总投入达2000万元,不但查明了一个大型隐伏铝土矿及一些潜力巨大的伴生矿产,还把全国年度十大找矿成果收入囊中。
专家在关于郁山铝土矿的成果鉴定中认为,新安县郁山大型隐伏铝土矿床具有突破性意义:它颠覆了传统成矿找矿理念,拓展了铝土矿找矿空间,是中深部找矿的典范;它成功探索建立起的一套在覆盖区寻找铝土矿经济有效的方法技术组合,即1:5万高精度重力测量加地质填图缩小找矿靶区,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确定靶位,最后钻探工程验证控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远景资源量在1亿吨以上,潜在经济价值达200亿元,有效缓解了河南省在铝土矿资源上的压力;首次提出了河南省本溪组铝土矿为“风化残积+碎屑与胶体沉积”的成矿模式,为河南省覆盖区中深部铝土矿勘查部署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河南省内重要成矿区带地质矿产工作的不断推进,铝土矿地表勘探已基本无迹可寻,覆盖区中深部必将成为铝(黏)土矿的主要找矿空间。”河南省地质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十年磨剑结硕果
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主要负责承担中央与地方财政出资的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10年来,这支队伍地质工作硕果累累,先后承担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矿产项目400余项,向国家提交一大批矿产资源和新发现矿产地,填补了多项基础地质工作空白,为社会提供了水文与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遥感地质、信息技术等优质服务,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10多项,有8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18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誉为“我国最著名的地质劲旅之一”和“全国省级地质调查院的一面旗帜”。
“能在所谓的‘空白区’探出国家级的十大找矿成果,关键是靠队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张良说,这支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队伍中人才密集,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59人;队伍的技术设备先进,地质勘查方法齐全,技术成果资料丰富。
“能荣膺‘全国年度十大找矿成果’称号,是项目组每位成员跋山涉水、呕心沥血的成果,更是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十年磨一剑的结晶。”该项目带头人、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燕长海说。
(张毅)
⑼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什么油田
庆城油田。
庆城油田储层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长7生油层,属于极难有效开发的页岩油范畴。
2019年9月2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发布油气勘探成果: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县内勘探发现了10亿吨级大油田。
2021年6月20日,新华社报导,庆城油田是中国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页岩油大油田。
发展历程
2019年9月29日晚间,中国石油发布公告称,公司非常规油气领域勘探取得重大成果,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生油层勘探获得重大发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58亿吨,预测地质储量6.93亿吨,这意味着发现了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
2020年3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召开了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终评会议,评选产生了“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鄂尔多斯盆地庆城 10亿吨级页岩油田勘探重大突破”获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2021年6月20日,新华社报导,中石油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获得重大勘探成果,探明地质储量超10亿吨级页岩油大油田——庆城油田,是我国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页岩油大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0.52亿吨。
(注:2021年6月20日),庆城大油田已投产油井277口,全年产量将达到117万吨。预计到“十四五”末,长庆油田建设页岩油产能将超过500万吨,产量超300万吨,相当于又给国家新增一个中型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