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

发布时间:2022-08-19 15:07:21

『壹』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从哪一年开始使用

摘要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于2009年完成。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查清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和权属等情况;城镇土地调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和用途;基本农田调查,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登记上证、造册

『贰』 (2)高质量耕地减少较快

2013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正式发布。二次调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二次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耕地13538.5万公顷,园地1481.2万公顷,林地25395.0万公顷;草地28731.4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73.9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94.2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269.0万公顷。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耕地6107.6万公顷,比重为45.1%;有564.9万公顷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有431.4万公顷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2009年以来,耕地保有面积仍逐年减少(图2-14),尤其高质量的耕地,如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减少更快,2012年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44.9%,比2009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

图2-14 耕地面积变化

专栏5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发布受到广泛关注

2013年12月30日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发布,受到广泛关注,关注焦点集中在耕地面积增加、土地污染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几个方面。

耕地面积增加2亿亩,但普遍认为耕地红线不能松动。一是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大,耕地红线不能松动。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原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安家盛强调,保住耕地红线的压力依然不小,对于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把控不能放松。因为地方政府占用耕地的冲动还是很强烈的,如果说目前的体制上不做大的调整,把控不严的话,地方政府占用耕地的冲动会继续下去,保耕地红线的压力仍然较大;二是耕地红线就是粮食安全红线,耕地红线不能放松。中国土地学会顾问王万茂表示,“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为解决粮食安全划定的,粮食总产量本就是在实际耕地数量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18亿亩耕地红线应该看成是粮食安全红线,耕地实际数量的增减并不能影响保红线的任务”;三是耕地多出2亿亩的背后是耕地质量下降。陈锡文认为多出来的2亿亩是不稳定的,党国英认为城镇化扩展所占用的优质耕地,耕地平均质量没有提高是肯定的,《新浪财经》认为耕地多出2亿亩背后是亩产缩水,耕地质量下降是事实。

对于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经济学家厉以宁深有体会。在其曾经对土地确权试点市县进行调查时,厉以宁发现几乎耕地面积都有增加。他表示,土地重新丈量后耕地面积之所以增加,其原因有四个:一是,承包土地开始时,土地质量有优劣,劣地是经过折合的;二是,机械化耕种使得田埂被拆掉,土地平整,零碎地块相连;三是,田边地头的荒地、低洼地也在被利用,计入重新丈量的面积总数中;四是,此前,出于少缴纳农业税,农民有少报土地的动机。但是农业税取消后,土地可以入股、转包、出租,农民有如实报土地的动机。

『叁』 中国1949的人均耕地面积为多少亩

中国1949年的人均耕地面积为3亩。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耕地面积增至13538.5万公顷
2013年12月30日 10:33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2)
中新网12月30日电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今天上午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13538.5万公顷,园地1481.2万公顷、林地25395.0万公顷、草地28731.4万公顷.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肆』 中国有多少耕地

2014年全国耕地面积统计显示有20.3亿亩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排110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13538.5万公顷,园地1481.2万公顷、林地25395.0万公顷、草地28731.4万公顷。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国耕地调查数据虽有所增加,但实有耕地还是那么多,必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次调查耕地数据比基于一次调查数据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1358.7万公顷(即我们常说的2亿亩),主要是由于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使调查数据更加全面、客观、准确。

我国的粮棉油及其他农产品就是这些实有耕地生产的。同时,二次调查的相关数据反映,全国有564.9万公顷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还有431.4万公顷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这996.3万公顷(将近1.5亿亩)耕地中,有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等安排逐步调整;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因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这样算下来,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2亿多公顷。

『伍』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技术方法是什么

(1)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农村土地调查将以1:1万比例尺为主,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采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遥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获取的光学及雷达数据,以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对全国各类地形及气候条件下现势性遥感影像的全覆盖;采用基于DEM和GPS控制点的微分纠正技术,提高影像的正射纠正几何精度;采用星历参数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结合的卫星影像定位技术和基于差分GPS/IMU的航空摄影技术,实现对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地区的影像纠正。
(2)基于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农村土地调查以1:1万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在GPS等技术手段引导下,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并详细记录,绘制相应图件,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以外业调绘图件为基础,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对每一地块的形状、范围、位置进行数字化,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镇土地调查以1:500比例尺为主,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大比例尺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地籍调查尽可能采用解析法。
(3)基于统一标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法。系统整理外业调查记录,并以县区为单位,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逐图斑录入调查记录,并对土地利用图斑的图形数据和图斑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联结,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考虑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另外,由于土地调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权属调查数据以及土地动态变化数据等,数据量庞大,记录繁多,采用数据库优化技术,提高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的运行效率。
(4)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及社会化服务技术方法。借助现有的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框架,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先进、高速、大容量的全国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网络体系,按照“国家—省—市—县”四级结构分级实施,实现各级互联和数据的及时交换与传输,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支撑。同时,借助现有的信息网络及服务系统,依托国家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实现与各行业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为各相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土地基础信息和应用服务。

『陆』 2012年我国耕地多少

A 国土部:2012年全国耕地20.27亿亩 仍坚持耕地红线

二调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耕地数是20.31亿亩,此后通过每年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了2012年,全国耕地数据是20.27亿亩。即便如此,与传统数据18亿亩多的耕地相比,仍然多出2亿亩。

2013年12月30日上午,在国土局新闻办举办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公布了调查结果。王世元同时透露,中央政治局在听取二调汇报后强调,我国国情没有改变,必须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必须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和粮食底线,保持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

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在于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使调查数据更加全面、客观、准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仍要严防死守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王世元认为,全国耕地调查数据虽有所增加,但实有耕地还是那么多,必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只意味着对生态的修复和生态建设有回旋余地。

具体来讲,二调数据反映,全国有564.9万公顷(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还有431.4万公顷(6471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

在上述996.3万公顷(1.49亿亩)耕地中,还有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等安排逐步调整。

除此以外,相当数量的耕地因中重度污染已不太适宜耕种,明年也要启动修复。还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因工矿塌陷、地下水超采也不适宜耕种。总的来看,实有耕地中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8亿亩多。

再从优质耕地减少的情况来看,13年来全国城镇用地增加是比较快的,优质耕地减少得多。13年间,城镇用地增加4178万亩,占用大多是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了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

从补充耕地的能力和质量看,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苏、安徽、浙江、贵州等省也都很有限,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难度很大。同时,虽然十几年来基本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但占近补远、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问题客观存在,或者说比较普遍。

需要说明的是,补充耕地需要长期的熟化过程。从人均耕地国际比较看,仍呈下降趋势。1996年的时候,人均耕地1.59亩,到2009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其他因素,下降到1.52亩,明显低于世界人均耕地3.38亩的水平,且区域间很不平衡。

事实上,我国人均耕地不多并且还在不断下降、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王世元表示,综合考虑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和人口增长、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耕地资源的紧缺仍然是硬约束。

二调数据显示,全国因草原退化、耕地开垦、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减少1066.7万公顷(1.6亿亩);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滩涂、沼泽减少10.7%,冰川与积雪减少7.5%;局部地区盐碱地、沙地增加较多,生态承载问题比较突出。

『柒』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资源调查

2.3.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壤调查

1955~1956年,由水利部和中国科学院主持对华北平原土壤进行了调查。其调查范围包括河北平原及山东、河南部分平原地区,调查面积为132000平方千米,参加人员共计500余人,主要由河北及有关省区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

通过这次调查,查清了华北平原以及石家庄市平原县的全部土壤类型,有4个土类23个亚类284个土种变种;解决了整个华北平原和石家庄市平原县区土壤形成演变、分类命名、改良利用的重大问题。这次调查提供的主要成果有1:20万土壤图集,1:150万土壤、养分、盐分、质地、地下水、积水、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改良利用分区图集及《华北平原土壤》。《华北平原土壤》着重论述了华北平原包括石家庄市平原县区土壤的形成条件、土壤分类及性态,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的农业特征;特别对地下水及土壤盐渍的关系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分析化验工作,并据此做了土壤改良分区规划;讨论了盐渍土壤改良防治等问题。为石家庄市及整个华北平原地区的土壤改良及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3.1.2 石家庄市第一次土壤普查

为摸清全国各地的土壤状况,1958年冬,在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第一次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1959年,石家庄市首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土壤普查,对土壤类型、土壤耕层养分和利用方式进行了普查和资料整理,为合理施肥、培肥改土和因土种植提供了依据。这次调查的队伍主要由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组成。调查的重点是耕地土壤,调查的内容一是采用群众认土、辨土、改土的经验进行土壤分类,并用群众语言进行土壤命名;二是进行土壤养分化验,包括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的简易化验。河北省省级汇总由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经汇总全省分4个土区、13个土片、74个土组、218个土种。提交的主要图件成果有1:50万河北省彩色土壤图和土壤肥力图,主要文字成果有《河北农业土壤》和《河北省土壤分类概况》。《河北农业土壤》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条件,农民种地、养地、改良土壤的经验、土壤分类等。《河北省土壤分类概况》集中介绍了每个土区、土片、土组的面积、分布、地形、土壤特点、土壤肥力、宜种作物、耕作技术要点。为因地种植、因地施肥、因地灌溉、因地改良提供了依据。

2.3.1.3 石家庄市第二次土壤普查

根据国务院(〔1979〕111号)文件精神,按照河北省农业厅及有关部门的安排部署,石家庄市从1979年5月份开始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与土地利用现状概查。本次土壤普查是石家庄市规模最大的一次土壤普查,历经7年时间,在这次对井陉县、获鹿县、郊区和矿区的土壤普查中,取得有效数据224250个,编绘了土壤分布图、养分图、改良利用分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图等17套共68幅图件,编写了《石家庄土壤》一书。通过这次土壤普查,查清了石家庄市土壤类型、分布、理化状况、肥力状况以及障碍因素,提出了各类土壤的改良利用方案。

这次普查有别于历次普查的突出特点,一是各级政府都以政府名义下达正式文件召开有关部门领导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在普查期间,市、县、乡都成立了土壤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一般由主管农业的市、县、乡长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一般由市、县、农业局长担任,在普查期间专职专责,为做好普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订了有关技术规程,统一了认识,统一了方法,统一了步骤,统一了标准,从而保证了全国普查的一致性和质量要求;三是成立了技术指导组,负责检查指导普查工作;四是建立了检查验收制度,提高了普查精度;五是边普查边应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六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多。据统计,全市共建土壤化验室20个,参加普查人员近300人,总投资达150万元;七是野外调查的内容比较多,室内化验项目比较多。耕层养分不仅化验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还化验了有效硼、锌、锰、铜、铁等微量元素。

这次普查共挖取土壤剖面66028个,耕层养分化验样品14647个,水样47个,剖面化验样品8241个,取得有效数据328280个,取岩石标本1套,整段剖面标本9个,取剖面纸盒标本32040个。县级提供的成果有1:5万土壤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层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全氮、全钾、全磷含量分布图,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布图,土壤普查报告等。市级汇总提供的成果资料有1:20万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布图,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布图,1:50万土壤速效铁、铜、锌、锰含量分布图,土壤普查报告等。

通过普查,摸清了石家庄市的土壤类型(表2.1)及其分布、面积特征特性、养分含量、生产性能。在土壤普查的同时,还进行了土地利用现状概查,用1:1万地形图或航片为工作底图上调绘土壤界线和土地利用现状界线。室内分斑量算土地利用现状的面积,并逐级汇总。通过概查,全市总土地面积概查数为1410191.53公顷,其中,耕地656776.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57%;园地36173.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8%;林地面积107234.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0%;疏林草地面积330607.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44%;草地面积72194.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2%;城乡居民点占地面积85213.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4%;工矿占地7918.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6%;交通占地32253.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9%;水域面积75165.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3%;特殊用地面积2448.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7%;未利用土地4206.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0%。

表2.1 石家庄市土壤分类系统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2.3.1.4 第一次土地利用调查

为彻底摸清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分布,更好地开发、利用和管理土地,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国务院(国发〔1984〕70号)文件批转了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的通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冀政〔1985〕56号文件和河北省土地管理局〔1986〕冀土政字第3号文件也都对此作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详查以1985年8月鹿泉市作为河北省土地详查试点为起始点,1986年10月栾城县作为石家庄市试点开展土地详查,1987年10月赵县作为石家庄地区开始试点,至1988年10月全部试点完成,并通过省级检查验收。此后又经过4年多时间,分4批陆续开展了全市19个县(市、区)的土地详查工作,于1992年5月全部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其中,第一批无极、正定两县1987年10月开始外业调查,1989年底完成内业工作,1990年初通过省级验收;第二批元氏、新乐、高邑、深泽、藁城、辛集、晋州、井陉矿区、井陉9县(市、区),1988年9月开始外业调查,1990年初内业全部结束,并陆续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第三批赞皇县、郊区分别从1989年3月、12月开始外业调查,1992年7月陆续完成内业并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第四批灵寿、平山、行唐3县,从1990年3月开始外业调查,1992年3月完成全部内业工作,1992年5月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石家庄市县级土地详查主要经过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整理等几个工作阶段。外业调查底图西部山区利用1:1万地形图和航片,丘陵、平原地区大部分利用1:1万平面影像图。共利用航片455张,平面影像图865张,地形图600余张。外业调查采取现状调查与权属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调绘,境界与权属界调查等几方面内容。内业工作包括分幅图清绘、面积量算统计、成果图件绘制、文字资料编写等内容。其中,面积量算多采用求积仪和方格法结合的方法进行,原则以图幅理论面积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面积汇总统计以分幅为单位统计图幅内各村各地类面积,由各村各地类面积逐级汇总至县级。成果图件绘制以复照透绘的方法缩图,编绘了乡级1:1万、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乡级边界接合图表;编绘了县级1:7.5万、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边界接合图表等。

石家庄市土地详查市级汇总工作从1992年上半年开始,经历汇总准备、县级成果检核、数据接边、面积分类汇总、编绘成果图件、撰写文字报告、成果验收鉴定等几个阶段,历时3年多时间完成。详查汇总对涉及县级境界的图幅进行了接边,对重调和漏调情况进行了核实和地类面积调整,针对图幅内各部分图斑面积与理论面积不等情况进行了平差处理。涉及线状地物接边一般只作图面处理,面积不参与变化。数据汇总统计采用市县结合的方法进行,由县级对本县数据进行接边调整后填写表格汇总至县级,市汇总组在县级接边统计的基础上汇总到市级,数据汇总统计初步采用了计算机进行工作。

汇总图件绘制以接边后县级详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采用复照缩图、蒙绘透绘的方法,编绘了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5万土地利用现状彩色挂图等图件成果。在数据汇总及图件编绘的基础上,市级汇总撰写了《石家庄市土地详查资料汇总报告》、《石家庄市土地详查成果应用总结》、《石家庄土地资源》等文字成果。详查结果显示,全市辖区总面积1406238.93公顷,其中,耕地634306.19公顷,园地50657.37公顷,林地156653.4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2033.74公顷,交通用地26802.01公顷,水域67407.95公顷,未利用地348378.27公顷。整个调查工作从1984年10月开始,到1994年底全部结束,历时9年。总投资近200万元,投入人力近400人。

2.3.1.5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2000年底,河北省国土资源厅要求全省在3年内完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11个设区市建成区和经济发达的县(市)要基本完成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行建制镇和村庄地籍调查工作。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为坚决落实部、厅领导的指示精神,积极完成上级确定的工作目标,在着手抓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认真查清辖区工作底数,制订周密计划,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严格按计划分步实施,全程跟踪与监督检查并重。

(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原因。往日资料陈旧过时、变更调查工作做的不及时,图形、属性与土地利用现状严重不符、陈旧失真。如灵寿、赞皇、行唐、藁城、原郊区等县(市)、区,图形资料大多以纸质载体存放,极易折损,失真变形,图面又污浊不清。个别地方的台账、外业手簿等资料缺页。

初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失真。由于手段落后,造成面积量算、图形数据接边发生重合或隙缝及线状地物偏移等现象。

原有详查资料丢失损坏。晋州市国土资源局在1997年搬家时将原来的详查资料全部丢失,必须通过更新调查来弥补过失,重新查清土地利用现状,以适应地籍管理的需要,最终才能完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

土地权属信息不完整,不能满足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要求。通过调查摸底,大多数县(市)在初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只进行了各行政村的权属界线调查,而未对有土地占有权和处分权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等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属界线进行调查,也没有进行集体土地与道路等线型国有土地的权属调查,不能满足线型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需要。

满足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需要。建立一个数据精确并能正常运行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必须做到:原始数据可靠、工艺流程科学和对各类复杂问题的科学处理。原始数据是建库的根本,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一些原始数据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图形的缺号、重号、图与台账不一致等,这些在当时看来是影响不大、数量不多的问题,但对建库来说则必须逐一彻底解决。为此,国土资源部于2002年8月7日发文明确要求,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之前必须进行更新调查。

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需要。由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不够准确,造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建设用地的会审、农用地复垦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等工作陷于被动,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中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唯一的途径就是进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2)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原因。初始地籍调查手段落后,方法不统一。

没有采用统一的控制坐标进行地籍测绘,形成地形图。如石家庄市所辖各区,分别采用解析、半解析、勘丈法进行地籍调查,而且大多采用自由坐标进行地籍测量,所形成的成果仅能满足当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没有形成地籍图。有的虽已形成了地籍图,但却束之高阁,未进行变更调查或变更工作不彻底。各地所形成的地籍图,由于历年变更登记任务繁重,繁琐的手工作业影响了地籍图的变更。

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规程要求,大多数地方初始地籍调查目的单纯,只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确权发证,因此采用“开天窗”的方法,只单一调查了国有土地。如鹿泉市、辛集市、无极县、赵县、晋州市、藁城市、新乐市、元氏县等,均采用“开天窗”的方式,星星点点地调查国有土地,与目前的城镇地籍管理要求相差甚远,必须进行地籍更新调查。

城镇土地变更大,现有地籍资料不能满足建库的要求。近十几年来,石家庄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土地利用强度较高,土地产权交易、变更频繁。

本次调查工作石家庄市政府和县(市)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局共筹措资金总计1000多万元,作为土地更新调查及建库的专项资金。

在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方面,将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县(市)以最新版1:1000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采用全解析方式进行地籍测绘,形成了规范的地籍图。其中,栾城县将更新调查成果录入计算机,在MapGIS软件支持下成功建成了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市内5区则以2002年初夏的最新1:500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充分利用原地籍资料进行权属调查,采用全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进行地籍测量,形成电子地形图和电子地籍图,并统一将此数据转入到MapGIS软件平台上,再录入属性数据,通过图形与属性的衔接整合归档形成地籍信息系统。

石家庄市地籍更新调查工作启动于2002年。由于测量控制成果陈旧,不能继续使用,为此,与石家庄市房管局合作完成了石家庄市数字房地产控制成果。同时,由于机构职能的转变,基础测绘已划归国土资源局,因而,此次调查以新的“数字房地产”航飞资料为工作底图,采用全野外数字采集的方式进行测绘,范围达153平方千米(包含地籍调查125平方千米),得到1:500的数字地形图和数字地籍图。为使此项工作能全面地推开,首先在裕华区进行了2平方千米的试点,通过试点总结出地形图测绘、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同时进行,全外业采集数据向MapGIS软件安全转入并成功建库的经验,为编制《石家庄市数字地形图测绘和更新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工作计划》以及数字地形图、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2.3.1.6 第二次土地调查

为了全面查清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宏观调控的需要,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根据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统一部署和省级统一安排,2007年石家庄市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石家庄市所辖的23个县(市、区)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翔实可靠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石家庄市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通过本次调查,查出石家庄市辖区总面积1406014.1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82267.05公顷,园地面积77056.37公顷,林地面积211226.32公顷,草地面积215580.58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85683.7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3001.1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57794.52公顷,其他土地面积43404.42公顷。

石家庄市开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所取得的调查成果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准确的土地资源信息,加快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捌』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

二、调查内容和时间进度

(一)调查内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以正摄影像图为基础,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二)时间进度。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由国家统一部署,分步实施,重点和急需地区优先进行。2007年1月至6月开展本次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调查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订以及试点、培训和宣传等工作,全面部署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各地组织开展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其中,至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东部地区调查;至2008年年底基本完成中部地区及西部重点城市调查;至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2009年下半年,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09年10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统一进行变更调查数据更新,向国土资源部汇交成果,由国土资源部汇总形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调查进程中形成的调查成果,可随时用于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管理。

2010年以后,全国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

三、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国务院成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负责调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 对调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其中,涉及调查业务指导和检查由国土资源部牵头负责;涉及调查经费和物资保障方面的工作,由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负责协调;涉及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的工作,由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统计局负责处理。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地区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要积极吸收有资质的调查机构参与本次调查工作,及时根据调查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做好调查人员的培训和组织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在调查经费上要给予保证。

(二)明确分工。调查工作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的形式组织实施。国家统一购置航空、航天遥感资料,统一制作调查基础图件;地方政府负责组织专业队伍在国家提供的基础图件基础上,深入实地,细化调查。国家组织开展逐地块全面的内业检查和重点地区、重点地类的外业核查。

(三)制定方案。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技术规程。 各地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的土地调查方案须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各地应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队伍资质审查和调查人员的培训。通过资质审查的队伍和经培训且考试合格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本次调查要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承担单位,以合同方式规范调查行为。

(四)落实经费。土地调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各地应多方筹措,统筹安排,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土地调查的顺利进行。

(五)确保质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的调查成果质量负责,切实保证调查成果真实、准确,严禁弄虚作假和篡改调查成果。对虚报、瞒报土地调查数据的,一经发现,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严格验收。各地要采取切实的保证措施,严格验收制度,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调查结束后,逐级汇总上报调查成果。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验收县级调查成果;国土资源部负责对省级汇总成果进行验收。对调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和纠正。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经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国务院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

『玖』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成果汇总的任务是什么

(抄1)数据汇总。在土地袭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增加非调查区域的港澳台地区的土地数据,形成国家及各级行政辖区内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2)图件编制。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国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制出国家、省、地(市)、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
(3)成果分析。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土地开发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

『拾』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概念是什么

1996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以来(不是所有省市都是1996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土地信息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节约集约用地的需要。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任务,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新一轮土地调查,查清城乡每一块土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开展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将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计划于2009年完成。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查清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和权属等情况;城镇土地调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和用途;基本农田调查,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登记上证、造册;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统计、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一)调查目标
根据《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是全面查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按照国务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阅读全文

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