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探寻——核心价值观中继承和发展了哪些传统文化思想理念
一些正统的传统文化。
1、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2、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
3、对礼仪之邦的新认识。
4、关于所谓东方重集体,西方重个人的再思考。
5、和谐理念的现代意义。
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对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思想文化遗产有所传承。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成果和思想精髓,传承或汲取其中有益的成分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我们同时又必须认识到,产生于古代封建专制社会的传统价值理念所包含的负面因素,对于这一点,是必须加以梳理和分析的,所谓批判性的继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⑵ 中国的思想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中国文化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为公众生产和提供健康而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实现联合国倡导的提高人类发展指数的重要基础条件。经过多年改革开放,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文化产品获得了极大的丰富,不断提升了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的文化发展是建立在传承民族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的。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了中国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不但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是重要的贡献
●中国的文化发展,是在与世界各国广泛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展开的。中国本土文化实力的增强,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的数量和质量,使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又推动了中国文化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比较大的贡献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于2006年9月21-22日在上海举行。它以“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为主题,吸引了400余名中外学者会聚一堂,同台切磋。在论坛的诸多议题中,中国文化发展对于世界的贡献,成为各国学者注目的一个焦点。而恰在此前,中国第一个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做出了重要的诠释,也勾勒出2006-2010年期间中国文化发展的宏大前景。
第一,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样一种新的文化发展观指引下,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稳步和持续增长,大大提升了全社会的文化财富,使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从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独特而重大的贡献。
为公众生产和提供健康而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实现联合国倡导的提高人类发展指数HDI的重要基础条件。经过多年改革开放,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文化产品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尽管中国在2005年的人均GDP还只是1700美元左右,但是,中国各级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把大量资源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初步建立了一个常年提供大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系,实施了以四大重点工程为骨干的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村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流动综合文化服务车”等,大大拉近了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到2004年全国仅公共博物馆数量就达到1600多个,公共图书馆数量达到2800多个,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第二,中国的文化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保障了公民的文化权利获得基本的实施,关怀和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消费需求,又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服务效率高、传播范围广的新型文化项目和服务内容,不断提升了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质量和水平。
正如中国等国家共同签署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家公约》等文献所强调的:公民的文化权利是一个十分广泛而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1,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即文化权利的普遍性;2,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即文化权利的主体性;3,公民文化创造的权利,即文化权利的创造性;4,公民的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即文化权利的不可侵犯。
这些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不但要依靠完善的文化法律和法规,建设大量的文化基础设施,而且要培养大批的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开发和创新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培养力、文化普及力和文化消费力。《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肯定了近年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并且在创新提升、前瞻发展和关怀群众、服务基层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都作出了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部署。这方面既包括设立“国家文化杰出贡献奖”、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在2008年开播地面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等重大项目,而且包括第一次提出和实施为低收入和特殊社会群体提供“文化低保”等举措。可以预料,“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的发展,既如灿烂彩虹,飞架云端,又如春雨潇潇,渗入田野。
第三,中国的文化发展是建立在传承民族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努力,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了中国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不但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是重要的贡献。中国自1985年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之一,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工作,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全国许多部门、团体和民众投入了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遗产的保护工作,到2005年底,中国已拥有物质类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1项,非物质类世界遗产2项。这33项世界遗产使中国成为全球拥有最多世界遗产的国家之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1995年)中所说:“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是它的创意和创新活力的资源之一。丰富的文化遗产蕴涵着前人智慧的丰富密码,将成为人类后代不断开发的社会财富。
第四,中国的文化发展,是在与世界各国广泛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展开的。尤其是跨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WTO,中国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等跨境、跨国经贸合作模式和关系的建立,为中国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快了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步伐,反过来说,中国本土文化实力的增强,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的数量和质量,使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又推动了中国文化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比较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的发展,使得亿万中国人民可以在高起点上理解和迎接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从1990年代以来,《悲惨世界》、《猫》、《狮子王》等世界著名音乐剧、世界三大男高音等顶级音乐家、费城交响乐团等世界著名艺术团体纷纷在中国演出,获得了很多知音。与此同时,中国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也纷纷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如从1997年开始,以“为中国喝彩”为主题的大型音乐歌舞晚会先后在美国、俄罗斯、英国、希腊、南非、日本、法国、巴西等国举办。而依托于中国生产的服装、设备、餐饮、礼品、玩具、文具、家具等的大量出口,融合在产品中的中国文化内涵也在全球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1998年)所说:“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文化发展成果,不但造福了亿万中国人民,而且为21世纪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深远的启发和宝贵的经验。
⑶ 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
篇一:祖国的传统文化——京剧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黄皮戏。清乾隆五十年起,相续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化,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现在我们称为京剧。
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行当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点,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
京剧的服饰有它独立风格,色彩艳丽,描龙秀凤,五颜六色,质量考究,在舞台上大显身手。
京剧是以完整的故事情节,悦耳动听的声腔,色彩艳丽的服饰,更用高超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古今中外广大观众,让人们享受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使人们从故事情节中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劝人为善受到教育。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魂宝,祝愿它继续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篇二:家乡的传统文化
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多的象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两个吧!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吗?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孔子与我们宿州吧!在我们这里有一座天门寺,那里有两处古迹,一处是晒书台,另一处就是洗砚池了。传说两千年前,孔子周游天下,传授他的知识,有一天,孔子走到了天门寺,可是突然下起了一场倾盆大雨孔子急忙带着他的学生们进天门寺躲雨,可是他们的书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给淋湿了,这弄的孔子和他学生们都坐立不安,第二天,孔子发现寺庙有一块很大的石板,于是叫学生把书放在大石板上晒,可是晒好以后书的有一些地方看不见了,于是孔子和学生们又描了一遍,这时一个学生发现一个水池,叫大家来洗砚,从此这个石板人们叫晒书台,洗砚的地方叫作洗砚池。
其实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的古迹比如说涉故台、虞姬墓、黄藏峪等等,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播下去。
篇三:祖国的传统文化京剧作文
京剧是祖国传统文化之一。京剧,是流传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它以高超的表演艺术和拥有众多名角,名剧目而成为中国戏曲杰出代表,饮誉世界。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黄皮戏。清乾隆五十年起,相续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化,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现在我们称为京剧。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行当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点,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
京剧的服饰有它独立风格,色彩艳丽,描龙秀凤,五颜六色,质量考究,在舞台上大显身手。京剧是以完整的故事情节,悦耳动听的声腔,色彩艳丽的服饰,更用高超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古今中外广大观众,让人们享受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使人们从故事情节中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劝人为善受到教育。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魂宝,祝愿它继续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篇四:中国的传统文化
要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数不胜数,如剪纸、对联、古诗、传统节目,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了。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节它就会出来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红纸剪一个“福”字贴在门上,在红纸上写一些吉利话也贴在门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红色就再也不敢来了。从此人们年年贴春联,;流传至今。每到过年,街上彩旗飘飘,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家家户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小朋友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礼花满天,与家人一起吃饺子看晚会,精彩的表演引的我们哈哈大笑,如果天天过年该多好。
春节过后就是元宵佳节,也是团圆节,这天吃元宵、猜灯谜,寓意家家团团圆圆,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无比幸福快乐。中国传统节目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永远继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
篇五: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在我们身边存在很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剪纸就属于其中一种。
对于剪纸来说剪刀和纸张的选择是尤为重要的。剪刀要选择轻巧、灵活、锋利的,这样,剪出的作品才不显粗糙;纸张以红纸或其它光泽为好,质地薄的纸为宜。
如果要剪出好的作品,则要根据造型,先决定纸张的折叠,一定要折得整齐、严实,并要压平。初学剪纸者可先将花纹画上,然后根据画上的笔印剪。以后有经验了,便可随折随剪。花样可不拘一格,但是不宜总使用直线型的,应多采用些曲条纹,因为曲条纹往往耐看,富有流动感。在剪的过程中,手对纸的转动和剪的方向要配合好,这样,剪出的纹路才清晰连贯。最后,去除多余的部分,再剪出一个外框,这时,一件小小的作品即告完成。
剪纸是有趣的手工活更是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⑷ 古中国有哪些文化成就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早在国家形成前,黄帝、尧、舜、禹等就先后活动于黄河流域。启于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经商、西周、春秋四个阶段,我国的奴隶制度经历了1600年的独立的延续、发展期,这是别的文明古国所根本无法比拟的。随着我国奴隶制在公元前476年的结束,我国的历史也就于公元前475年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比西欧于476年才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早了一千年。我国于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而西欧的英法则在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才开始走上中央集权的民族君主国的道路,比我国晚了1600多年。
我们的民族是个伟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然科学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历代重大科技成就(项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占比例为:公元前6世纪前为57.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为50%;公元前1世纪到400年为62%;401年到1000年为71%;1001年到1500年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发明和伟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项,其中有175项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使欧洲望尘莫及,有许多项目比欧洲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年;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精密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欧洲早800年;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元朝郭守敬对地球公转的精密推算比欧洲早300年。总之,我国古代的科学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多发明创造被世界公认,在世界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赞扬,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所以,我们祖国不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国家。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驱,领先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使我们祖国成为世界上文化发达的最早国家之一,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特别旺盛生命力的伟大民族。
⑸ 独学文化精神足多艺共进真精彩是什么
三个层次
(1)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
(2)主张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⑹ 中华传统文化的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复是中华制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⑺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传统教育
[论文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涵盖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决定作用。当代大学生在新的信息时代下,价值观形成中存在价值判断标准模糊、诚信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当代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正确诚信观、金钱观、进取精神、正确交往观念等,是目前道德教育的重要意蕴。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价值观 大学生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解释有多种,英国人类文化学创始人泰勒(E.B.Tglor)把文化界定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美国学者M.克迪维拉称文化是指导人们一系列行为模式的观念,其核心是一种“精神形式”。广义上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是文化体系的外层结构,制度文化是中层结构,思想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结构。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文化的内容和样式,主要是指儒、道、释三家文化,其中儒家文化是主流。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以及民众精神生活的结晶,它体现为由历代劳动人民、工匠技师、文人学士等创造的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实体。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伦理道德方面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倡导“见利思义”“见利争让、闻义争为”的先义后利、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个人的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倡导个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在民族性格上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韧气节;在国家观念层面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和提倡的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坚强志向,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三思内省的修养目标,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等,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文化在一般意义上都具有化育人的功能机制。古语云:“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此中“文化”都是文治、教化的意思,蕴涵着自我服膺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营造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强势氛围,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受并认可文化的化育功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理论体系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人的道德观形成和人格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儒家的道德理想人格一直处于社会的主流和主导,倡导高尚的人格信念和坚守的人生信念,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道相济的生命哲学。儒家思想蕴涵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具有陶冶情操、修养道德的功效。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注重主体的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并形成了一整套引导民众如何做人的观念和规范,尤其强调个人的“内省”和“慎独”,强调启发个人的内在道德功能和思想自觉。儒家文化认为,个人是具有道德的,由道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个人要服从道德,国家也要服从道德,从而形成一个和谐中庸的道德社会。据此,儒家文化下的处世的根本原则就是道德思维高于并优先于功利思维,人的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中进一步深化此种原则,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的社会与政治理想,而“修身”是基点,也是以德性为先的体现,以求知学文为后的中国儒学传统。这一传统文化思想,深刻影响并激发了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体现着尚德、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不单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并努力实践重视伦理、义高于利的金钱价值观,倡导对人以爱、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反己正人、成己成物的道德修身精神。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涌现的为群体奉献的思想,激发人们形成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的义务观念。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体现了人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宣传真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中国历代有识之士和志士仁人报国的信条。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现代大学生价值观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利己思想倾向,表现为:在自我认识中的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以个人为中心;在涉及国家民族问题时的麻木淡薄或无知偏激;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的环保意识淡薄、浪费严重等。
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思想素质为目标,以继承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行为习惯,改变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使其朝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1.以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塑造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作为有强烈国家责任感的人,决不会将自己与社会、与人民对立起来,更不会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应将个人与社会、国家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体现着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孟子提出:“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之推而内之沟中。”这并非狂妄自大,而是充分体现了勇于担当的胸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鼓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忧国忧民,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表现了文人的高风亮节。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教育的良好素材。
2.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诚信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早期的诚信与宗教密切联系。《尚书·太甲下》中记载: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此处的“诚”主要是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后来经过儒家学者的大力提倡,诚与信逐步摆脱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而成为进行个人修养与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在传统文化中,诚是“天之道”,是道德的本体和自然的规律,人们的道德修养必须遵循“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孟子把“诚”放到了道德本体的高度进行讨论,认为人若要加强自身品行的修养,诚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他说:“诚者,人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公民进行诚信教育是必要的,而对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公民——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更为紧迫,必须借鉴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坚守诚信,求真务实。
3.以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交往观。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观点。孔子还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相互体谅,相互宽容。对待别人将心比心,由己及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对朋友的“忠信”之礼,孔子教育学生的“四教”(即“文、行、忠、信”)中有一半就是培养学生的“忠信”观。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言:“信于友有道。”孔子更是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以谦卑的胸怀去待人,以忠信的态度去交友,才能获得真挚的友情。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养成关爱他人、忠信不欺、修身、克己、重感情、讲德义的传统美德,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为日后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
4.以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念,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利益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使人们产生了种种困惑甚至迷惘,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更是如此。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施以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对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健康成长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义利关系上,重义轻利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流价值取向。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及宋明时期的新儒家都非常强调义利之辩,认为这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更是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主张。在当前的大学生中较多出现过度追逐物质利益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传统的义利观教育,重点培养其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消除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拜金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5.以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观念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事业进取精神。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处世态度上显著特征就是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急”的入世思想,强调通过主体的自我修养以适应客体的发展,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观念,培养大学生求实、务实、进取的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
6.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培养大学生节约环保的生活理念。在当前自然资源不断枯竭,人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下,培养和形成节约环保的生活理念,是作为世界公民的21世纪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价值观念。古人所谓“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界和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使人与自然生态协调共处,生生不息,让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这一思想目前已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利用优秀传统中国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节约环保的价值理念,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在大学生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于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光大,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