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中日是重要近邻。
1972年9月29日,双方签署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8年8月12日,双方于北京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23日,双方于日本东京互换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
此后,双方先后于1998年11月和2008年5月发表《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和《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上述四个政治文件构成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总体不断发展,各领域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日益深化,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近年双边高层交往
2014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会见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2015年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亚非领导人会议期间应约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2015年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日本各界3000人访华团同中方共同举行的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5年11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应约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会晤。
2016年7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蒙古亚欧首脑会议期间应约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2016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会见来华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2017年5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率团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
2017年7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期间,应约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会晤。
2017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2017年1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2018年5月8日至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日出席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正式访问日本。
2018年9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期间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2018年10月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分别同其举行会见、会谈。
2018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期间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2019年4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率团来华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日本首相特使、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
2019年6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期间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2019年10月21日至25日,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出席日本天皇德仁即位庆典并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
2019年12月23日至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来华出席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同其举行会见、会谈。
2020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日本首相菅义伟通电话。
以上内容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同日本的关系
⑵ 为何说高收入国家主导的时代已经结束
“2018年元旦,我不再提出呼吁。我向我们的世界发出一个警报——一个红色警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的新年致辞,警醒世人重视应对全球性问题。如何弥合分歧、重建信任、加强团结,进一步加强全球治理,这是2018年世界各国应该思考的问题。
新时代需要新思维。只有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集各国力量和智慧化解全球性挑战,才能为人类创造更加和平繁荣的美好未来。这样的未来,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缔造。
⑶ 近年来中国外交上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人民网关于2017中国重大外交活动内容
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17年,中国将有两项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
虽然首次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尚未公布具体安排,但外交部长王毅已明确表示:这将是2017年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头戏。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有关人士认为,这预示着高峰论坛的规格之高、规模之大。2013年秋天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主动为世界提供的一项推动共同繁荣发展的公共产品。除获得各方广泛参与和支持外,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创新性金融机构成立并运行,一大批“早期收获”项目顺利实施。
“‘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高峰论坛将是中国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规划的合适时机,也是同有关方深化互信合作、推动更多项目落地的有利平台。
此外,将于9月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也值得关注。过去10年,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50%。但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金砖国家经济增长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
外交学院教授高飞说,中国主办这次会晤,着眼于在复杂环境中提振金砖国家信心,寻求共同应对之道,使金砖国家继续当好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
二、特朗普上任,中美关系转变
当今世界,恐怕没有哪一对双边关系像中美关系这样牵动国际社会的神经。2017年,对于中美关系而言,也将是一个关键之年。
随着特朗普1月20日正式就任美国总统,美国将结束奥巴马执政时期,开启特朗普政府元年。专家认为,这一年的中美关系将“不确定”与“确定”并存。阮宗泽认为,当前,中美关系面临的最大变量是特朗普采取什么样的对华政策。“短期内出现波动的概率,大于平稳过渡的概率。” 不过,阮宗泽同时也认为,中美关系不会出现全面对抗和冲突。这是因为中美关系的“不确定”中也有“确定”一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说,中美在经济上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同时,日益频繁的旅游、留学等民间交流,也为中美友好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基础。一系列全球性挑战更加需要中美合作发挥引领作用。
“双方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王辉耀说,“如果把握和应对得好,就能化挑战为机遇。”
特朗普当选后,中方明确表示,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的正确选择。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特朗普必须实现从商人到领袖的转变、从“政治素人”到执政者的转变。也就是说,美国新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中美合作会给美国带来重大利益,从而采取稳健成熟的对华政策。
三、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方案将升级
“全球治理”仍将是2017年中国外交的一个关键词。
日前,在谈到2017年中国继续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时,王毅提到了世界经济论坛、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专家认为,与此相关的几个重要会议尤其值得关注。
2016年9月,中国成功举办了G20杭州峰会,针对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源性问题开出“中国药方”,首次全面阐释了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2017年7月,G20峰会将在德国汉堡举行,创新、结构性改革、世界经济稳定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都将是德国担任G20主席国期间的议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说,德方确定的议题同杭州峰会议题具有较好的连贯性。中方作为“三驾马车”成员,将继续抓好杭州峰会成果的落实,同德方加强协作,确保中方关心的议程继续得到推进。同时,也要注意英国“脱欧”、德国法国意大利大选等欧洲政治日程对汉堡峰会的影响。
此外,针对“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抬头与区域合作碎片化等问题,中方在2016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利马会议等场合作出了明确表态。陈凤英预计,2017年,中方将通过各种多边平台,进一步阐述中方观点、提出中国方案,发出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强音。
已有70多年历史的联合国,在新年第一天迎来新任秘书长--葡萄牙人古特雷斯。中方表示,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中方将继续发挥好联合国主渠道作用,用好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巩固联合国在世界和平与安全事务中的核心地位。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是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也是发展到现阶段维护自身利益的必然选择。”阮宗泽说,中国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四、中国周边局势的演变
2017年,中国外交将继续关注周边,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为国内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其间,最令人关注的仍是南海和东北亚问题。
“在南海问题上,小的摩擦还可能会有。毕竟争议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全解决的,但难有大的风浪。”高飞说,过去一年的形势变化,特别是中菲关系转圜等,让越来越多的域内外国家认识到,只有和平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高飞说,中国坚持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处理周边外交事务,有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也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认同--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南海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
东北亚方向,朝鲜半岛局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各方围绕朝核问题的博弈预计将继续。韩国国内政治形势不稳,也给地区局势带来变数。
王毅日前介绍了中国在朝鲜半岛有关问题上的立场:坚持半岛无核化的立场不动摇,推动对话谈判解决的努力不放弃,反对在半岛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决心不改变,坚决维护家门口的和平安宁。
高飞说,中方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定的。有关各方对此都应有全面准确的认知,采取实际行动为地区局势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引用自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102/c1002-28992904.html
⑷ 美德为何从"朋友"变"伙伴"
“默克尔的政党不再视美国为朋友”,据路透社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及其姊妹党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3日推出共同竞选纲领,不再用“朋友”一词称呼美国,而是降级为“伙伴”。
“所以现在对于主办方德国来说,一个难题就是究竟追求G20实际倒退但表面团结的结果?还是看上去分裂,但实际前进的主流发展方向?”崔洪建补充道。
谈到德美两国未来关系的走向,崔洪建表示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在于德国怎么评估美国的政治形势,如果德国认为特朗普目前的表态只是短暂现象,不会成为美国政治今后发展的主流,那么德国会对特朗普政府保持某种程度的冷淡,但同时不放弃和美国发展经贸和其他方面的关系。反之,德国甚至整个欧洲就需要面对一个根本性的外交路线的选择,即调整传统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德国必须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间找到更好的中间道路,寻求新型的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德美关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双方的长期利益。”崔洪建认为,二战以来,两国在人文、社会等领域的融合程度较高,德美之间投资的相互需求非常巨大。“这可能是德国的底气,德国认为共同利益和共同认知会在德美长期关系发展中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崔洪建总结说。
⑸ 当美国优先遇上不妥协的WTO特朗普特派团掀桌子是真的吗
从年初开始便以一系列挑战WTO底线的贸易救济方式松动多边体制的桌腿,到年底,特朗普终于等到了掀桌时刻。
刚刚过去的几周,智利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菲利普·纳维亚(Felipe Munoz Navia)陆续参加的一系列学术会议,似乎都沉浸在一种预言失败的氛围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创立者美国,会不会在最新的这场多边首秀中,彻底废掉这个组织。
当地时间12月10日至13日,两年一度的WTO第十一届部长级会议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这也是为什么菲利普有机会在邻国就能近距离观察并参与前期学术讨论。而最终结果也如同他预料的那样失望:会议失败了,没有任何承诺或是宣言,因此不论在阿根廷抑或是智利,“在媒体上都毫无存在感”。
自2017年以来,在竞选中就不断释放贸易保护主义言论的特朗普团队,不仅以眼花缭乱的方式祭出一系列“老掉牙”的贸易救济调查来影响重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在多边领域的举动也开始显出锋芒。
“我想,虽然会议落幕,但全球贸易规则走向,才是所有人最关注的问题。” 菲利普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11月11日,日本经济再生担当相茂木敏充和越南工贸部部长陈俊英在越南岘港举行记者会,正式宣布除美国外的11国已就继续推进TPP正式达成一致,11国将签署新的自由贸易协定,新名称为“全面且先进的TPP”。
但他也许过于乐观了。多位核心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证实,伴随全球贸易最大的玩家美国的倒戈,不仅让“永不妥协”的WTO承受着最终瘫痪的巨大风险,曾经风起云涌的区域自贸协定也已陷入低潮期,这不仅包括TPP、RCEP,也包括美国退出后余下成员继续推进的TPP11。
在过往的多年中,美国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国际谈判中都担当领导者角色。每当谈判陷入僵局或是争议,它很少例外地采取推动解决的主动方式,引领全球贸易自由化进展。
更重要的是,菲利普同时在紧张等待正重新谈判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进展,那是代表美国新路线的风向标。
“北美自贸协定即将重新出炉,大概可以给未来的美国经贸谈判定调了。”菲利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想,贸易救济措施和服务业都是值得关注的核心议题。”
⑹ G20它的全称是什么
二十国集团。
二十国集团由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于1999年倡议成立,由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以及欧盟20方组成。
成立背景:
二十国集团建立最初由美国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
(6)汉堡峰会成果扩展阅读
G20历年成果:
1、2017年: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公报》,强调应对当今时代挑战、塑造联动世界是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的共同目标。
2、2016年:峰会达成了“放眼长远、综合施策、扩大开放、包容发展”的杭州共识,发表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和28份具体成果文件。
3、2015年:峰会发表了《二十国集团安塔利亚峰会公报》,决定采取共同行动,以实现包容和稳健增长,增加人民福祉;致力于创造更多、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全球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