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好内审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成为新常态下的主要特征,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农商银行,如何适应新常态,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积极发挥审计工作“免疫功能”作用,有效推进农商行加快现代企业建设步伐,促进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本文拟结合农商银行新常态下审计工作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当前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趋势 思考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的持续加剧,农村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也越来越被各级管理者所重视,逐渐被用来进行评价及改善内部经营活动,反映风险状况,巩固增强内部控制和公司法人治理基础。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做好适应准备工作至关重要,这要求农村商业银行亟需改变工作理念,围绕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重点,坚持风险为导向,全面加强审计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制度化、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实施审计工作精细化管理,大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一、新常态下农商银行内审工作的新变化
(一)审计观念上出现新变化。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为例,近年来,其连续多年出台《审计运行质量考核办法》,定期通报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利用审计信息系统数据,对审计部门开展的项目数量、审计发现问题数量及风险程度、零问题项目等方面进行分析、排名,以简报形式进行通报并纳入考核。这种考核高压模式带来的结果倒逼了农村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审计观念的转变,实现了审计效率“由松散到紧凑”、审计项目“由面面俱到到精准审计”、审计意识“由传统到创新”观念的转变,以确保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新特点,引领审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审计内容上的新变化。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现代金融业务与信息化、网络化的结合日益紧密,电子银行整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农村商业银行对电子银行的关注度也逐步加深。但相较其他国有大中型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起步较晚,内审工作主要偏重于内部控制方面,所有检查都是为了确保电子银行的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得到执行,减少内部工作人员舞弊的可能性,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客户操作风险几乎没有涉及。另外,农村商业银行逐步加强了对传统主营业务的拓展研发,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为例,陆续新推出了“农贷通”、“易贷通”、“家庭贷”、“微信贷”等一系列金融产品,借此不断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这些新情况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内审工作必须要紧跟实际形势,逐步将审计触角延伸到诸如信息科技、客户经理操作风险审计、绩效审计等新的领域,通过不断完善审计内容,切实发挥内审工作监督、评价的重要作用。
(三)审计方式上的新变化。随着云数据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农村商业银行渐渐认识到大数据运用的重要性,在内审工作上逐步加大了非现场审计的频率与比重,特别是农商行的业务已经走上数据集中批量处理的时代,合理运用审计软件等辅助程序对电子数据进行批量处理,预先设置风险预警,建立各种风险审计模块等将成为未来审计的发展方向。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不但可以连接全行的总数据,还可以取得任何时间、辖内所有分支机构的全部数据,从而做到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现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
二、新常态下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审计目标滞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查帐审计”和“制度审计”的阶段,没有真正实施以风险导向的监督评价,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内审工作仍以信贷检查较多,对其他资金业务检查较少(例如票据、贴现、保险理财等)。按照现代内部审计先进理念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参与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合规性审计。在审计监督的实际操作中,农商行审计工作还是着重于事后监督和静态检查,没有完全实现对事前、事中及事后经营的全过程监督。审计人员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在查错防弊,而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深层次的矛盾和危及农商行生存的金融风险问题则关注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商业银行的审计监督工作只是业务部门事后监督的延伸,只是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无法实现从帐务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的功能转变。另外,对风险管理、经济效益等等方面的审计还涉及不深,这使得内部审计无法服务于农商行的经营管理,无法适应农商行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效果较差。
内审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实施审计发现违规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挖掘问题根源的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防范违规事件再次发生。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商业银行内审成果运用仅仅停留在对违规问题的整改和违规人员的经济处罚上,未及时对各条线问题进行汇总提炼,形成统一的审计风险提示或报告,通过审计将风险关口前移,严防各类风险。后续跟踪审计力度不够,审计整改仅仅“一改了之”,许多内审部门及人员在完成审计报告和下达整改通知书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认为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只需静待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之内提交整改报告,然后再决定后续审计的事实,缺乏了对整改结果的客观评价,放弃了对整改过程的监督权和指导权,没有形成规范的审计整改质量评价标准,因此,有可能因为被审计单位整改不到位导致审计资源浪费,内部审计的威慑作用和防范风险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
(三)部分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部审计工作知识面涵盖广泛,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部分审计人员没有扎实的审计知识基础,对基本的银行业务没有详细的认识与了解,导致该部分内审人员无法发现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易造成风险隐患。尤其是近年来非现场审计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审计部门若想制定出完善的非现场审计模型,需要审计人员在制定非现场模型时考虑周全并准确提取数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充分了解各条线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熟悉各风险点及业务薄弱点。相反,如若审计人员掌握不了相应的知识点,就会感觉“无从下手”,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无法形成有效的审计模型,不利于非现场审计工作开展。此外,近几年国家陆续实施一系列法律新规,部分审计从业人员知识更新无法同步,造成法律知识的一定缺失,这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时难以从宏观层面上对银行的不良状况进行全面且科学的分析。
(四)内部审计活动缺乏独立性
农村商业银行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自负盈亏生存下去,追求利益最大化仍然是首要目标。当前,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审计人员的人事任免、薪酬待遇等均掌握在管理层手中,无法与被审计部门割断利益关系,独立性明显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既要监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又要被商业银行管理层领导,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如果农商行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时,内审人员通过审计发现投资有很大的风险时,可能会忽略风险,站在“利益第一”的角度去服从高管层的命令,甚至在出示审计报告时,瞻前顾后,掩藏真相,不仅不能提供独立、客观的审计建议,还会使得内部审计丧失对风险的预警作用,增大审计风险的存在。
三、新常态下内审工作的建议与措施
(一)加强审计成果运用。内部审计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充分性、有效性,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审计成果运用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审计成果运用是做好内审工作的重要环节。一是建议加大违规问题的整改力度。对审计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要求被查单位积极采取措施,查缺补漏,亡羊补牢,加大违规问题整改力度。对问题整改不力的,要给予严肃处理。推行整改问责制,保证内部审计意见的落实,发挥审计在预控风险、促进管理、保障经营目标实现等方面的作用。坚持整改后续跟踪制度,特别要紧盯严重违规问题,不改到位不放过。二是加大违规问题的责任追究力度。要深刻反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责不究的危害,建立严格的违规责任追究程序,审计部门对发现的违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到位,严肃问责与追究,特别应注意坚持问责管理责任人,增强审计警示的威慑作用。三是进一步拓宽审计成果运用范围。内审部门要适时创新,充分拓宽审计成果运用范围,完善审计评价机制,加强风险提示,最大限度地利用审计成果,督促制度完善、操作规范,促进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成果。四是建立完善审计风险提示制度。完善审计风险提示制度,扩大审计风险的覆盖面,认真分析审计发现问题潜在的风险隐患,以风险提示单的形式抄送各业务管理部门,并进行必要的后续跟踪,督促专业管理部门健全、完善制度办法和管理措施,确保风险提示的效果。
(二)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审计人员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检查人员。随着业务领域的扩展,业务规模的快速发展,审计部门的角色职能将更宽泛、更重要,对审计队伍建设要求更高,对审计人员综合能力要求更强。一是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以近期中央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审计人员正确对待名利,立足本职,敬业爱岗,扎实工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着力加强干部与员工之间的思想沟通、建立并完善座谈制度、审计项目交流点评制度、工作考核评估反馈制度等,以达到用良好的环境凝聚人才的目的。二是建立分层次培训制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照人才成长的轨迹,督促审计人员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与现代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积极推动审计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根据辖内审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再教育、业务培训、轮岗培训等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审计队伍。对电子银行、银行卡、信息科技等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可以聘请专家培训,开展合作审计,增强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三是建立审计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农村商业银行审计部门可以对审计人员进行工作业绩考评, 逐步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工作中要敢于说实话、讲实情,敢于坚持原则,主动揭露问题,否则造成审计风险,严肃追究审计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是提升审计价值的主要手段,通过开展各类审计活动提高审计质量,有效规避内审范围窄、管理滞后等缺陷。实际工作中,可以重点加强经营决策的合规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性、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所报告信息的可靠性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并提出具有连续性、可比性的审计报告。实行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建立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员的评价制度,确保审计立项准确、方案合理、操作规范、报告真实;加强对审计对象的静态和动态分析,积极发挥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出具的审计结论要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并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审计意见,为部门研究工作提供依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在具体的审计检查中,审计过程可以实施分层交叉抽样,按照时间段和人员分别抽取样本,人员上做到对每一个参与业务的员工都进行抽样,保证对某时间段内网点发生的所有业务进行抽样;业务上可以以业务类型为单位监督业务办理合规性,确保对样本检查的完整性,从业务开始到结束全流程进行合规检查,确保所有横向和纵向控制点均不被遗漏,确保审计评价监督事实客观、完整。
(四)合理设置审计部门,保持审计部门独立性。
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机制,切实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职责要求,解决公司法人治理“形似神不似”的顽疾,为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到位提供制度基础。内审部门要认真履行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赋予的职责,认真执行落实好审计委员会的工作职能,根据董事会授权组织指导好内部审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独立于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等被监督主体,才能确保内审人员在工作中独立做出判断。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也应合理规划安排审计人员的薪酬福利,使其利益独立于各相关审计部门,从利益保障上排除内部审计人员履职的顾虑。审计部门的设置上必须坚持独立性原则和权威性原则,让内审部门回归本源,承担起内审法律法规所赋予的神圣职责。
Ⅱ 国有企业监事会怎样利用各类审计成果
一、国有企业监事会如何利用国家审计的工作成果
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利用国家审计的工作成果时,首先召集国家审计实施时该企业的当事人和实施审计的人员来开座谈会,从座谈会中找出问题的线索。然后调阅国家审计的工作底稿,从底稿中去发现问题。通过以上途径找到线索后,跟踪追击,挖出问题的根源。此外,还必须重点关注:充分了解国家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及其把握审计风险的实际情况。由于国家审计不像社会审计那样存在很大风险,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查出问题是功劳,查不出问题也有苦劳,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因此,有必要了解审计人员及其工作情况,准确把握审计成果的含金量,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审计的工作成果。
二、国有企业监事会如何利用内部审计成果
内部审计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自觉施行,其审计结果只对本部门、本单位负责,对外不起鉴证作用,并向外保密。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监事会也可以充分利用其工作成果,为自身工作提供帮助。但内部审计是自我监督,仅仅强调与其他部门相对独立;因而常常受到单位领导的左右,并且由于内部人际关系问题,碍于情面,内部审计往往是“走过场”的比较多,甚至“家丑不可外扬”。内部审计的工作底稿一般较少,也没有规范的审计程序。因此针对内部审计的特点,在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时,不能轻易接受内部审计结论,而应当充分依靠群众,召集有关人员座谈,充分利用有关人员长期工作生活在单位内部,对很多情况比较了解的优势,与其交流沟通,详细了解情况,找到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三、国有企业监事会应优先、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成果
(1)国有企业监事会应该优先、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成果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目前我国国家审计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监督的需要。
②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还不够完善。
③充分利用社会审计成果,前提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并由所有者委托审计。
(2)国有企业监事会如何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成果
① 充分把握社会审计的特点,逐字逐句认真研究报告内容,细心解读社会审计组织出具的审计报告。
社会审计组织与另外两种审计机构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要服务于社会,又要规避风险。中介机构出具报告要负法律责任,不反映问题不行,但是将问题揭示的太清楚,客户又可能不满意、尤其是当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是同一个单位的时候,社会审计就十分尴尬。这时候社会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往往既要考虑自身的风险,又不得不照顾委托人、被审计单位的情绪,因而报告一般写得很含蓄、委婉,在利用时要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认真推敲重点词句的意思,要逐字逐句推敲,对于隐含的问题要深入挖掘,一定要查深查透。
② 召集当事注册会计师座谈,充分调阅审计工作底稿,把握审计依据是否充分。
国有企业监事会在拿到企业历年的审计报告时,可以将当时实施审计的社会审计组织的注册会计师召集起来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当时的情况。另外就是调阅审计档案,即看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恰当,能否支持审计结论。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工作中少走弯路,更有效地利用社会审计成果。
③ 充分收集齐全审计报告及相关报告,对审计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包括历年审计报告、验资报告、评估报告、经济案件鉴定报告等。
④ 关注社会审计组织给被审计单位出具的管理建议书、相关的咨询报告,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
⑤ 分析历年社会审计组织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从中发现问题。
⑥ 分清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重点把握报告的可靠性。
一般来说,如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是同一单位,则其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就要低一些;如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不是同一单位,可靠程度就要高一些,在利用时要慎重。
⑦ 认真检查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计人员不能或不愿编制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特别是会计报表附注,部分企业是请会计师事务所代编的。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利用这些企业的审计报告时要对此进行重点关注,检查企业是否有与会计师事务所共同违规的行为,从而发现问题。
⑧ 掌握出具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内部管理情况。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管理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质量越高,可利用的程度也越高。
Ⅲ 浅谈如何深化审计成果运用,提升审计价值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是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审计成果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的价值实现和审计质量的高低。
审计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查出的问题接受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采纳审计机关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二是被审计单位变被动接受审计整改为主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通过修订、完善内控制度来加强和改进管理,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自我完善。
三是审计机关上报的审计结果和建议被上级领导批转或者采纳后,做出对行业性、全局性的指导意见、办法、措施、制度、法规等。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各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屡查屡犯、重复审计等问题。
审计成果充分利用的方法和对策
一是采取“四个回头看”力促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组成审计回访小组,进行实地监督回访。一看审计决定是否执行。二看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三看审计效果是否明显。四看被审计单位在执行财务政策及制度的理解上是否有需要审计部门帮助解决的困难。
二是尝试“三个结合”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将审计的整改落实与审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相结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及时纠正违规问题,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其次,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与审计结果公开相结合,形成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合力,促使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最后,将审计整改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与组织、纪委、监察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共同推进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紧抓“两个基本点”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一是紧抓审计保卫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卫士”作用,宣传审计监督揭露出的各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审计的威慑力。二是紧抓审计服务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中心工作的“谋士”作用,宣传审计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改革与稳定,服务干部监督管理和预防腐败方面的丰富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审计的公信力。
四是围绕“一个核心”提高审计人员成果利用意识。审计成果利用是发挥审计成效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实现审计免疫功能的最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审计人员成果意识这一根本核心。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干净、干净审计”的审计理念,确保审计质量,为创造优秀的审计成果奠定基础。其次,要激发审计人员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变,努力从宏观上、机制上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实现审计成果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的转变。最后,要建立健全有关激励机制,将审计成果利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单位考核制度中,落实责任,明确各部门单位的任务和目标,规定考核标准和办法,使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Ⅳ 如何构建审计成果运用的长效机制和具体措施
为切实维护《审计法》、《监督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和建设性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有效运用审计成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加强审计工作领导,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环境
内部审计是在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审计成果运用最终由领导决定。领导要积极支持审计人员履行职责,定期听取审计部门的工作汇报,创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良好工作环境。要切实保障审计工作必需的工作条件,按需足额安排审计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同时,强化审计宣传工作,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反映和宣传内部审计工作,认真做好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工作,使之成为宣传审计工作的“窗口”。同时,加强与政府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协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得联系,不断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
(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是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信赖和支持的根基,是审计人员工作的价值所在。内部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审计程序,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可以采取以下举措切实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一是以国家审计机关抓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认证为契机,内外结合,以此形成“倒逼机制”,增强各内部审计机构控制审计质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以内部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为抓手,落实“主审负责制”、“二级复核制”,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从计划管理、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复核、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力争做到审计计划科学合理、审计方案目标明确、审计实施重点突出、审计底稿记录规范、审计复核扎实细致、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审计档案管理规范;三是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逐步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努力实现审计微机化管理;四是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开展业务观摩、经验交流,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程序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五是鼓励审计人员撰写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相关论文,并对获奖作品予以奖励,激发审计人员自学主动性,增强其审计业务功底。
(三)加大审计整改和处理处罚力度,提高审计工作成效
建立健全审计整改与处理处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审计整改工作和处理处罚力度,加大对审计结果的运用。特别是对查出的有关违纪违规问题应采取必要的处理处罚措施,发挥内部审计的惩戒职能作用。探索和推行内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并将审计结果适度公开。全面落实审计整改责任制,从被审计单位报告审计查出问题限期整改情况、审计回访和审计部门年度审计整改情况报告等环节,落实跟踪问效,将查出问题转变为完善单位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杜绝“屡审屡犯”的问题发生,切实提高审计工作成效。
(四)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
审计队伍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重要因素。一是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硬的内部审计队伍。配齐配强审计人员,充实审计力量,建立审计岗位和相关岗位的定期轮岗交流机制,调整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以审代训”等方式加强业务学习和审计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提升审计人员履职能力。通过聘请知名专家讲课,组织内部理论研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会计学院或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培训,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全局性审计项目,以审代训,提高审计员实际操作能力,并以此带动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单位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依法按章开展内部审计
依法审计是提高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经法规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为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熟练地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规范;其次,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责任制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Ⅳ 内部审计如何更好发挥增值作用
转变理念,凝聚共识。按照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管理理论,内部审计为组织价值增值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做好这项工作,内审机构和人员要转变理念,正确处理好控制与服务的关系。一是定位要准,认清自己就是组织的一分子,其利益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内审工作既要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制度,又要维护组织的整体利益。二是参与组织治理,要树立服务第一的思维,既要考量投入的成本,又要考量组织的绩效。三是对相关组织价值增值的事项进行全方位服务,以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
贴近需求,突出重点。内审机构为组织价值增值服务,要了解组织的需求是什么,组织的创造价值点在何处。而内部审计所要关注的价值点,主要在于组织的风险控制、绩效提升、发展战略、反舞弊等方面。可以通过对组织的决策程序、管理流程、重大投资项目等进行监督评价,审查组织治理的过程是否科学、有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等等,以推进组织依法管理,帮助组织完成治理目标,发挥其纠错防弊、推动价值增值、保障科学决策和对权力制约的作用。内审机构要通过建立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估机制,加强对计划立项、现场实施、报告撰写、成果运用的全过程管理,严把审计质量关,为推动组织价值增值夯实基础。
创新手段,提升价值。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内审机构与人员仅仅依仗传统工具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显然无能为力。为此,要利用信息化系统、电子化手段,设计开发内部审计软件,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建立模型等方式,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同时,各级内审协会要当好“娘家人”,积极加以引导,通过组织高质量的培训、研讨,优化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应变能力与综合素质,使之能够适应复杂审计工作的需求。要鼓励内审人员与外部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更好地为组织价值增值服务。
Ⅵ 如何搞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内部审计的作用日显突出,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审计监督的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2104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审计工作提出了相关意见。在此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如何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是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促进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国有企业逐步做大做强,面临的市场风险不断增大,对内部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尽快适应这一形势,应对各种挑战,国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将审计工作深入到企业经营、工程管理、内控建设及风险防范等多个方面,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健全内部审计体制
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体制是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保证,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制度保证,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根本保证。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体制是在董事会之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在经营管理系统设
Ⅶ 注册会计师如何考虑和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结果
注册会计师考虑和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结果《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计划审计工作。
(一)总体要求
审计指引第六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恰当地计划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项目组,并对助理人员进行适当督导。
整合审计中项目组人员的配备比较关键。在计划审计工作时,项目合伙人需要统筹考虑审计工作,挑选相关领域的人员组成项目组,同时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培训和督导,以合理安排审计工作。
在计划整合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下列事项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是否有重要影响,以及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将如何影响审计工作:
1、与企业相关的风险,包括在评价是否接受与保持客户和业务时,注册会计师了解的与企业相关的风险情况以及在执行其他业务时了解的情况;
2、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概况;
3、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特点和资本结构等相关重要事项;
4、企业内部控制最近发生变化的程度;
5、与企业沟通过的内部控制缺陷;
6、要性、风险等与确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相关的因素;
7、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初步判断;
8、可获取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证据的类型和范围。
此外,注册会计师还需要关注与评价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公开信息,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的相对复杂程度。
Ⅷ 浅议国家审计如何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众所周知,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审计。它们在审计目的、代表的利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虽不能相互替代,但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关系不够重视,使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国家审计机关而言,国家审计如何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更好地促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国家审计机关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笔者就国家审计如何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外部审计,在工作中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
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不参与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但主要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遵循了单位的规章制度等进行监督,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就需要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
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上具有一致性。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一致之处,例如在进行财务审计时,与外部审计的审计内容相同,所依据的标准都为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方法上都要评价内部控制,检查凭证、账册,核对账表的一致性等。特别是作为国有企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很大程度上应遵循审计机关制定的审计规范。这就为外部审计利用内审工作的成果创造了条件。
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评价之后,根据评价情况利用内审全部或部分审计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审计费用。
评价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首先要看内部审计的审计内容与所要实施的审计是否一致,如审计的种类,审查的范围,所属的会计期间,所包括的下属单位等。只有当审计内容一致时,才考虑使用其成果。第二,所遵循的审计规范。内部审计所遵循的规范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业要求,以及执行审计业务应遵循的行为规则,它包括了工作人员的任职条件,开展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工作质量的基本要求等。国家审计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就需对其所遵循的的规范进行评价,以这一规范作为衡量其工作质量的尺度。只有当内部审计工作有一个明确的且内容科学的职业规范,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国家审计人员才能对其工作质量进行衡量,对其质量的保证程度有所把握,这样才能决定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如果没有职业规范或者规范水平较低,还不能严格遵守,其工作质量就不能保证,也不能利用其工作成果。第三,工作成果的可信程度。国家审计人员要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复核,如复核其工作计划、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等,以判断其工作是否可信,有无质量保证。其中最重要的要看其所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在评价其质量控制措施发的基础上,检查其工作底稿,最后决定对其工作成果的利用。
三、明确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的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由于对内部控制的评审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之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控制程序,其关于内部控制的评审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赖程度,国家审计可以在进行评价和审查之后加以利用。对于内部控制所指出的薄弱环节,要进行调查核实,看其是否确为薄弱环节,是否已采取改进措施等。例如英国审计署一工作人员在对英国电信管理办公室进行审计时,阅读了该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报告指出该单位图书馆印刷和出售资料业务没有相应的存货控制和收入措施。依照这一线索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调查,发现确实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延伸检查的结果是,对出售资料的收入,图书馆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会计记录不一致,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收到了影响。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对下属单位进行审计的结果。如果内部审计结构对有关下属单位进行全面审计,审计人员应对其工作进行评价,评价后利用其审计工作成果,减少对下属单位的审计工作量。三是利用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线索,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在阅读内部审计报告或其它相关资料时,可以发现内部审计已发现的问题,或是其他线索,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这些线索进行深入的检查。
Ⅸ 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果
1、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审计的独立性越强,审计的质量就会越高,其审计成果运用就更有效。2、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才能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3、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在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和后续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4、内部审计应与企业管理目标相结合。内部审计是为经营管理服务的,所以审计的务实性要强,内部审计要抓住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突出审计重点,使内部审计能够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起到保驾护航、铺路搭桥的作用。5、加强审计后续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以及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6、加强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审计人员在选择了最小风险方案并予以实施后,还应跟踪审计业务过程,进行审计风险分析,以便发现方案不足之处和新的潜在风险,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得内部审计报告质量达到最优化。7、加强内部审计过程控制。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时,要考虑企业的管理目标,突出内部审计重点,周密进行事前准备,运用现代化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对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以保证内部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