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课程改革成果

课程改革成果

发布时间:2022-07-15 03:56:39

①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和背景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意义:课程功能的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因为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目标和内容。

背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

从1999年开始,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开发体制。

(1)课程改革成果扩展阅读:

基础教育是为每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其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和有限的,不能任意扩大、拔高。

基础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课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促进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改革是要从传统的思维、行为方式中走出来,完成自我的蜕变。这个过程往往是艰苦甚至痛苦的。因而置身其中的人们,总会产生某种焦虑。

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应该说,这些项目的改革是相辅相成和互为制约的。因此,我们在改革中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为改革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课程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课改到底要改什么

② 新课程改革多少年了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1、国际上日趋激烈的竞争。
2、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
(1)日本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参与社会和国际的意识b、独立思考的能力c、为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创造一流的教育环境d、鼓励每处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2)英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精神发展,道德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培养交往能力,数的处理能力,信息技术的能力,共同操作能力,改进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国内基教课程体系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
原课程存在的不足:(1)课程目标注重的是知识目标;(2)教学内容多杂,知识多、难度大,存在难繁偏旧的问题;(3)学生主体地位没能充分体现,自主学习量偏小;(4)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学科体量,违背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1、总体目标: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氛围,科目过多倾向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依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
(4)改变课程设施过于强调接爱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现状。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区别和造成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三)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成果
1、酝酿准备阶段:99年始 已结束
2、实验阶段 :现在到2004年
3、推广阶段:2004年始

③ 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措施和成果有哪些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缘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本文拟重点就以下几个关系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为教师改进日常教学提供思路。了解更多教育资讯,网络一下英盛观察。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课程改革其本质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再探索,是对教育方针的再认识,是对基础教育的再定位。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稳中求变的渐进过程,而绝非是一场运动式的根本转变。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既要敢于实践,也要善于思考,还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针对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研究教学活动方式变革的有效性

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实现的。学生如何活动,决定了学生如何发展。因此,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变革作为重点,这是基于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合理选择。广大教师也不满足于讲练、机械问答、逼着学、哄着学、死缠烂打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观察到,讲练和机械问答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则多流于"放羊",效率较低。一方面,教师们期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高喊"再也不能这么过,再也不能这么活",另一方面,学习方式变革的结果却又让教师们感觉到"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

之所以陷入这种矛盾的境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具体使用上存在机械性。譬如,教师们往往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自学,把合作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讨论,不知道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至于教师们认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浪费时间、效率低下,担心教师不讲,学生不会,教师不讲,教师失职。这说明,在坚持把学习方式变革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何谓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样有助于揭示学习方式的准确内涵,明确变革的对象、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实践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与学统一的方式。离开了教师教的学习方式,是自学,不属于教学范畴。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教师如何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放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分析学习成功或困难的原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不是为了变革而变革。因此,在变革学习方式时,我们应重点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思考通过学习方式我们要达到何种教学目的,使用该学习方式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应重点研究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关系,体现出学科特点,突出"语文味"、"数学味"等;应重点研究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内外部活动过程的主动性。

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几个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一环。

第一、 做好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以往的教学环节也是注重课前备课环节,但那只是偏重老师自己教材知识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学生的学情把握,只是老师了然于心就够了。现在就不行了,它要求老师对于以上问题不但要自己了然于心,还要它化成具体可操问题,并于课堂上什么时候以何形式适时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准备出学案或题板。

第二、把握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学"与"教"的互动关系。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牵着鼻子走"是其具体表现。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为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究其根本原因,传统的教学颠倒了主次,是以教师为主,把课堂当"讲堂"。因此,要真正地改过来,就必须为学而教,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当"学堂"。这种学生和老师"学"与"教"的互动关系如何把握,达到怎样的程度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第三、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可以说,播种在课内,收获在课外。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点"睛"、点拨、点"种",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间。再者,语文课本一学期也只有三十几篇文章,三年学完也不过近两百篇。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养谈何容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为考而教虽然奏效,但只是短期行为,从长远看,学生得不到实惠。眼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学习中明于心而不能言于口、诉之笔,一篇作文几百字,错别字常见,病句不断,语言苍白,正是短期行为的结果。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眼;听,能了于心;说,能达于聪;读,能通其意;写,能感于人。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总之,课堂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教师有决心、有信心去该,有行动、有思考去做,长此以往,实现课堂改革,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④ 试述我国新课程改革实现了哪些方面的重大变革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目标和内容。

⑤ 新时期以来,中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幼儿教育课程发展及改革研究

【摘 要】幼儿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成绩,在幼儿教育课程发展及改革中,课程理论有了很大的改善,幼教工作者有了很大的观念的进步,课程研究的氛围更加活跃。随着多种课程模式的探索,整个幼儿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了使幼儿教育课程的发展及改革有进一步的深化,使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在遇到改革问题如历史保守性和改革过程中的迷惑性等困扰时能及时的走出阴影,不半途而废,最终获得长足的发展,所以进行以下的幼儿教育课程发展及改革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发展趋势;改革重点

幼儿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成绩,在幼儿教育课程发展及改革中,课程理论有了很大的改善,幼教工作者有了很大的观念的进步,课程研究的氛围更加活跃。幼儿教育课程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幼儿教育课程的发展及改革研究既是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发展课题,对中国以后幼儿教育课程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1.各地的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

幼儿教育课程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革有了多种课程模式并存的发展构想同时也有多种不同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明显的差别,各地的幼儿教育课程发展程度不一,所以幼

⑥ 分层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的数学经验的成果简介

摘要 您还,根据查询,成果简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与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角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但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因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应用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⑦ 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深刻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首先,对课程改革长期性、必要性要有清醒的认识。世界著名教育改革家麦克尔、富兰在《变革的意义》一书中有一句名言: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

是一个不尽的旅途。日本课程改革每五年要进行一次,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因为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变了,随之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都要变化,教育的属性也就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长期性。另外,教师专业技术与行为的转变也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长期性。英国教师的教育行为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用了二十年,而我市课改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当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阻碍,其教育教学行为就会出现反弹,所以,如何保持和发展课程改革的成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对课程改革长期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对课程改革的艰巨性要有深刻的认识。基础教育的变量太多、太复杂,负责课程领导的人必须是积极的、理性的,否则很容易将教育引向反面,如我们领导为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采取了通考或抽测这个决策,本想通过这一决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结果给学校、给教师、学生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所以,面对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我们首先要有道德的理想追求,因为教育是非功利性的,教育者在道德感上的定位必须是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简单的用一个测试就能反映学生的发展,从排名次中就能获得满足的话,这种教育决策不是没有理性,就是功利的。现在有的区用考试这一种评价手段来控制学校,很多学校只能就范于这种评价,教育就走样了。不要过分的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明白得多,今天去控制这个,明天去控制那个,结果将教育引向不健康的道路上。所以,教育领导者要必须是理性的,要谨慎使用手中的权利,不要过多的干涉学校,要逐步达到“无为而治”。

当然,课程改革不是以教育质量为代价的,相反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但这个质量是很难用一张试卷反映出来的。虽然,在新课程中纸笔测试也是必要的,但它不能代表学生的发展。我们要有平衡的艺术。课程改革以后,有许多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去理解、去落实。

如新课程背景下的质量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以记忆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学习质量,而还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个方面。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平衡:第一,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平衡;第二,是学科逻辑与时代发展、学生经验逻辑的平衡;第三,是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衡;第四,是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平衡;第五,是农村与城市的平衡。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平衡,是把握课程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一种艺术,是确保课改实验不走极端的必要条件。

⑧ 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对我国体育发展都有什么样的贡献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教育受苏联体制影响较深,虽然在一定时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反映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法”以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统一规定性,对学生体育意识、能力、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有所忽视,对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重视不够。因此,难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有了重大转变,突出表现在教学中运动技能教育与身体全面发展教育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形成了主流。同时国内外有影响的体育教学思想,如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等,也对国内的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取得的积极成果

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果

对健康教育教材定位的思考。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从体育扩展到体育与健康,内涵扩大了,增加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教育内容,把有关身体发育、增进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都纳入一本教材。

阅读全文

与课程改革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850
红宝石证书aigs 浏览:734
马鞍山二中一本率 浏览:103
萝莉羊年限定 浏览:393
爱迪生观察什么发明了什么 浏览:864
供电方案有效期 浏览:684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