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淳于意在脉诊方面有什么成就
淳于意在脉诊方面的成就是很突出的。据《史记》载,中医利用脉诊于临床,是战国时期的扁鹊首先提出并实践的。早期的脉诊,是一种“三部九候”法,即对病人的头颈部、上肢及下肢,都要摸脉诊断,这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不便。有鉴于此,淳于意经过长期实践和摸索,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在诊脉时。只利用“寸口”的切脉法,即只切候上肢腕部的动脉。他所记录的25例病案中,有20例都有脉象记录,说明脉诊在他诊断过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寸口”脉在当时又叫“气口”,是简便而有效的切脉诊断法,这种方法一直沿用下来。淳于意对脉诊的内容有深入细致的记载。他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的状态,可以从切脉中反映出来,如在诊籍中就提到有“心脉”、“肝脉”、“肾脉”,还提到如“脉无五脏气”的情况,这是利用脉诊判断人体内部脏器健康状态的记录。这种通过寸口脉来判断脏腑健康的方法,尽管诊籍并非脉学诊断专著,因而记录得不全面细致,但淳于意确实是以这种方法来诊断内脏病症的。如他的诊籍中载有“心脉浊躁”、“肝脉弦”、“肾脉主浊”等,表明他从脉象上判断出内脏的病状。这可以说是开中医以寸口脉分候内脏病症的先河。
2. 淳于意在脉诊方面有哪些成就
淳于意在脉诊方面的成就也是很突出的。据《史记》载,中医利用脉诊于临床,是战国时期的扁鹊首先提出并实践的。早期的脉诊,是一种“三部九候”法,即对病人的头颈部、上肢及下肢,都要摸脉诊断,这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不便。有鉴于此,淳于意经过长期实践和摸索,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在诊脉时。只利用“寸口”的切脉法,即只切候上肢腕部的动脉。他所记录的25例病案中,有20例都有脉象记录,说明脉诊在他诊断过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寸口”脉在当时又叫“气口”,是简便而有效的切脉诊断法,这种方法一直沿用下来。
3. 脉象的介绍
脉象,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4. 人体的脉象有哪些分类
脉象分类非常复杂,经历代医家整理,定为二十八脉,这里又将最常用的作以下分类介绍。
浮脉:脉来浮在皮肤表面,手指轻着皮肤,就有感觉,一般见此脉大多属表证。
沉脉:脉来沉行筋骨间,重按才有感觉,见此脉大多属里证。
迟脉:脉来迟慢,一呼一吸之间只有2、3次(正常脉4、5次。古人都用自己的呼吸来估计脉搏的速度,就诊以前,医生必须先自己安心定神,调整呼吸次数到均匀后,才能就诊)。见此脉大多属寒。
数脉:脉来快速,一呼一吸之间有6、7次。这种脉属热。
细脉:脉来细小如线而软。见于气衰血少的病证中。
大脉:脉来洪大,手指下有充满丰盛的感觉,说明邪气亢盛。
濡脉:脉来软弱无力,轻取较显,重按即无。见于虚证,尤多见于气虚者。
弦脉:按脉时如有线勒手指,仿佛按在紧张的弓弦上,这种脉象多说明肝病气郁或寒痛。
滑脉:脉在手指下往来流利圆滑,好像珠子在圆盘中滑动。说明有痰,或邪气盛,但正常早期妊娠时也可见这种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流利,是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多见于血虚或气滞证。
细脉和大脉,表现了脉的形状;濡脉、弦脉、滑脉和涩脉表现了脉的动态。这些是较常见的脉。此外还有长、短、紧、促、结、代、动、弱、微、缓、芤、革、牢、散、伏、疾等脉。
5. 脉象的基本含义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称为脉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
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脉象要素
脉象要素,指脉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
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脉象的种类很多,中医文献常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它与脉搏的频率、节律,呈现的部位、长度、宽度,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流利度,心脏搏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掌握脉象要素,对于理解各种脉象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一脉位
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长短。正常脉搏的部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如脉位表浅者为浮脉;脉位深沉者为沉脉等;脉搏超过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脉动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二脉数
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频率快慢和节律是否均匀。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为每分钟70-9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如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等;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出现歇止者,有促脉、结脉、代脉等脉的不同;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有散脉、涩脉等。
三脉形
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大小、软硬等形状。脉形主要与脉管的充盈度、脉搏波动的幅度等因素有关。如脉管较充盈,脉搏幅度较大者为洪脉;脉管充盈度较小,搏动幅度较小者为细脉;脉管弹性差、欠柔和者为弦脉;脉体柔软无力者为濡脉、缓脉等。
四脉势
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脉势包含着多种因素,如脉动的轴向和径向力度;主要有由心脏和阻力影响所产生的流利度;由血管弹性和张力影响而产生的紧张度等。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动势力的强弱及流畅程度。正常脉象,应指和缓,力度适中。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通畅状态较好,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通畅状态较差,脉来艰涩不畅者为涩脉等。
以上是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也是体察脉象的基本要点。脉象的辨别,主要依据医者指下感觉,因此,医者察脉,必须反复练习指感,细心体察,尤其是对脉象的位、数、形、势等更应反复体察,将各种脉象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脉象,才能正确的分辨各种病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记载
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6. 正常脉象的特点是什么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特点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到五至,约每分钟60到90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即“有胃、有神、有根”。
7. 脉象的正常脉象
概括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关联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8. 正常脉象是怎样的
正常脉象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9. 中医把脉的原理是什么呢
中医“把脉”的原理其实就是掌握心脏跳动的频率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就跟现在的西医会利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跳,然后记录心率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中医不需要接触外在的工具,完全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判断出来,所以从把脉就可以看出病人的心气的盛衰以及血气的盈亏状态,比西医会更直观一些。
而如果一个人的脉搏跳动的完全没有规律,时而快时而慢,没有规律可循。这样的脉象就显示这个人很可能有高血压的疾病,经常是年纪比较大的老年人才会有这样的脉象,有着很大的中风和脑溢血的危机,是比较危险的。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危险脉象就是没有规律可循,但是同时在把脉的时候还发现有变速停跳的特征,那么这种病人基本上就已经是发生了中风或者脑溢血的病人,现在证字啊进行抢救。所以这样的脉象基本上没有办法提前预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