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 怎么写,有没有范文
http://www..com/s?tn=site&word=%D6%B0%B9%A4%CB%BC%CF%EB%D5%FE%D6%CE%B9%A4%D7%F7%D3%C5%D0%E3%D1%D0%BE%BF%B3%C9%B9%FB
这里有很多
2. 思政……
1928.11 《井冈山的斗争》
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192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初步阐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形成标志)
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基本模式: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以及相关思想、政策的提出,则是形成的最主要最根本标志 1930.5 《反对本本主义》--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首次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
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出发点、根本点、灵魂、根本保证)、群众路线(基本工作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独立自主(基本立足点)的基本思想。
最早提出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延安整风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作出了新解释)
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形成标志)
重要思想:1,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注意与毛泽东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问题状况的通知》中提出的“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相区别。);3,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4,中国革命斗争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独立自主)。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三、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年,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作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等各个方面。其主要成果,一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体系,二是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是实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的构建。
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主要标志,其代表作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3篇文章。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39年10月《〈共产党人〉的发刊词》
1、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原则;
2、提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两个战胜敌人的基本武器;
3、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4、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完整阐述了党的建设理论。
提出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策略路线)、武装斗争(中国革命主要形式)、党的建设)。 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基本特点:
1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统一战线2主要的革命形式是武装斗争。
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完整的概念,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形成。 1939年12月《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1、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 2、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3、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1941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标志) 1、 阐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2、 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第一次概括):“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3、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4、 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目标。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作的报告《论联合政府》
1、全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2、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和人民群众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自我批评;
四、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45~1957年
1945.12 《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一次使用人民民主专政
1947.12《目前形式与我们的任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明确指出土改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 1,必须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
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明确提出了人民军队作战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两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个报告是整个打倒蒋介石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带纲领性的文件。 1949.3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在城市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个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的政策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1949.6 《论人民民主专政》 --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1.阐明新中国政权的性质
2.论述了国内各阶级的地位,相互关系
3.阐述了专政的内容,基本任务及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4.阐明了新中国的对外政策
5.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6.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 1956.4 《论十大关系》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十个方面的关系问题,成了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提出的观点:1,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引以为戒;3,采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发展重工业;4,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基本方针: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根本思想: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提出要向一切国家学习的思想。
对我国国情的分析: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论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中提出“降低军政费用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
正式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阐述了首要的经济关系: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经济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的主要关系:1,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第一次论述了和民主党派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系统地阐述了双百方针。
3. 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自我总结
你可以借鉴一下
大学2009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时间:2009-12-27
一年来,在党的十七大以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省教工委指导关怀下,我校党委认真践行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的地位,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专兼职队伍相互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年度工作要点,年初下发了《2009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安排意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分工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任务和工作目标,从而保证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今年5月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学校党委组织开展《加强和改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题调研,举办调研成果交流活动。6月份召开务虚讨论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列入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方案。10月下旬,中央16号文件颁布5周年之际,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全校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专项检查,向教工委呈报了检查总结情况。11月25日党委行政又召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务虚会,回顾总结了中央16号文件下发5年来的工作情况,分析研究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查摆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与此同时,重视制度建设,继续完善和落实相关的工作制度,各院系也完善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和学校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任务,学校党委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和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形势政策和法纪教育。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使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倡导教研人员发挥科研优势,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充分挖掘学校优势资源,针对师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今年4月和9月分别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两次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得到省委领导的好评和特别批示。各党总支充分利用政治学习和党、团日活动时间组织师生员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宗教政策以及相关知识,并以多种形式召开专题讨论会。学校党委宣传部印发了《党和国家民族理论与政策宣讲提纲》、《青海省省情教育宣讲提纲》,开展了“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调研活动。组织举办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大学马戎教授来校作《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和《关于当前城市民族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两场学术报告。举办民族民俗知识竞赛、民俗风情展、各民族师生书画展,《西藏民主改革50年》图片巡回展,“56个民族概况”图文巡回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辉煌成就图片展;青海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辉煌成就图片展,举办“民族书画家进校园”书画笔会交流活动。校工会、校团委举办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师生文艺汇演。团委学生处组织团学干部、学生代表召开“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座谈会,组织大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一二·九”挑战杯系列活动。校普法办、法学院举办《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及实践活动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积极利用大学生广播台、校园网、思政网、院报、宣传栏等院内媒体开展主题性宣传教育活动,并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宣传品、举办黑板报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维护稳定宣传教育活动,制定了维稳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与各级党团组织签定了维稳责任制,与全体学生签定了维稳承诺书,实行校领导联系制度和中层干部联班制度等,从而保证了学校的安定团结和正常秩序,形成了校园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三、注重实效,加强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
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经和省上编制部门多次协调,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作为学校独立的二级机构专门负责全校各专业学生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下设四个教研室分别负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的教学工作;认真推进思政理论课新课程实施方案,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要求,调整了课时和学分,积极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师培训,一年来参加教育部和省级各类培训24人次,使思政理论课教师全面准确把握思政理论课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各项要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12月份组织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竞赛活动,9人分别获得学校教学竞赛活动一、二、三等奖,3人上报省教工委参加全省教学竞赛。同时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管理,完善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作为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主要内容,全部纳入学分制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系统地开展相关理论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效的推进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三进”工作,将廉洁教育、普法教育也纳入“三进”方案。同时,根据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集中开展了省情教育和校情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坚持周三下午学生党团活动和政治学习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讨论、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一年来开展相关专题讲座、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达80多场次,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以及政治理论修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学生党的建设,开展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根据学生党员构成情况,设立班级、年级、院系学生党支部,目前学校学生党支部发展到37个,其中研究生党支部7个。与此同时,加强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充分利用业余党校,针对学生入党积极性高,低年级申请入党人数明显增加的实际,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年内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3期(因甲流原因第三期与第四期合办),年度培训达1128人。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实行逐级审查、公示制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比例,年内发展大学生党员共500多人,目前,全校学生党员数量达1137人,占全校学生的10% 。
五、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开展了多层次的师资培训工作,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新方法和手段,积极面向各民族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工作,一年来,举办专题讲座40多场次,参加人数在6000多人次,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矫正心理问题,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贴近师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重视推进校园文化硬、软件建设工程。首先,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在建筑布局、环境营造、石景建设、人文氛围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校园中心广场,篮球场、排球场等设施,亮化、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加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拓展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功能。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开展了“社团艺术文化节”系列活动,举办“青春风采”校园主持人大赛、外语之夜、首届“脚斗士”大赛、“社团杯”女子篮球赛、 “阿力腾布拉格”蒙古语知识竞赛、“时代数码”杯征文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环保展板设计大赛、藏学院诗歌朗诵比赛等23项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开展“五四”系列活动,举办先进团组织、优秀青年、十佳青年选评表彰活动,义务植树活动,“强校风、促学风”演讲比赛,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等,开展“挑战杯”系列活动,举办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征文大赛,大学生辩论赛,“学子杯”新生演讲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青春校园”舞蹈大赛,“形象设计”大赛,“做文明学生、创和谐校园”论文大赛等活动。另外,承办全省大学生“五四红歌会”,第九届全国机器人大赛,校庆60周年庆典文艺晚会等活动。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及各种学术科技活动,“三下乡”活动等,呈现出参与人数众多,内容丰富,影响力大的新特点。经过多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传统化、系列化、群体化的校园文化新格局。在培养师生高尚品格,拓展大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七、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建立思政工作保障机制。
首先,重视和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把逐步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形成以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为主体,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骨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作为今年的主要任务认真加以落实。一是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全力做好辅导员培训、待遇落实等工作,年内选送13人参加全国和全省培训,调整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津贴,细化了辅导员队伍管理、考核、职务评聘等相关制度,建立并完善辅导员例会制度,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并推荐6人晋升相应中级技术职称。二是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按照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的要求,配备班主任共240人,其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比例达30%。三是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把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工作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学生不断充实到学生会、班委会、学生党支部、学生团支部担任学生干部,建立例会制度,开展学生干部培训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作用,完善了学生自我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学生干部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
其次,加强经费投入,建立思政工作保障机制,我校在省财政专项拨款8万元的基础上,配套专项经费8万元,并将80%的经费以项目申请的方式直接用于各院(系)开展相关活动,其中用于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不少于40%,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学校也注重思政活动的场所、设施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思政工作保障机制。
八、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建立学生自我发展平台。
近年来,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不断加强学生社团发展和管理工作。使学生社团得到空前的发展,截止2009年12月学校共有学生社团53个,其中今年发展社团8个。参与人数达4000多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社团数量、社团质量、社团类型、活动内容、活动品位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升,大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主力军,为诸多大学生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平台,并在社会就业竞争中获得验证。同时也打造了一批具有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精品社团。如:大学生校园广播电台,始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办台原则,不断更新办台观念、创新办台思路,自办汉语、英语、藏语、蒙语等22个栏目,每天播音时间达350分钟,覆盖区域达15平方公里,不仅为校区提供宣传文化娱乐服务,而且也为周边单位社区提供了生活信息服务。在广播电台锻炼毕业的许多学生,在省内外多家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宣传新闻单位,从事主持人、播音员、记者和编辑工作;《河湟草》、《中流》等刊物,紧贴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从身边的人和事挖掘素材,无论从文学鉴赏、还是在应用写作技巧上,都达到了教育人、感染人和激励人的良好效果;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创业者协会等社团,积极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名人名家创业讲座、科技作品制作等一系列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动手和参与平台,而且还获得国家级奖项,为自己为学校争得荣誉;环境保护协会、爱心服务社等社团,在校内外长期与省市环保、园林、社会残疾福利机构合作,开展帮扶救助和劳动活动。一年来,回收清理废品垃圾2吨多,开展宣传咨询、义务植树等活动10多次,为残疾智障人员、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和地震灾区累积募集善款20000余元、衣服1200多件,深受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武术爱好者协会,本着强身健体、发扬中华武术精神,刻苦锻炼,凝练技艺,在青海省举办的各种武术大赛上,多次夺得并包揽多种级别的冠亚军,为学校赢得荣誉;大学生辩论社,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利用渊博知识、敏锐思维和口才,在校内外大学生辩论赛上获得冠亚军;昆仑风协会、大学生心灵俱乐部等社团,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在校内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主题实践和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召开模拟法庭公开审判大会、举办以案说法专题讲座、深入农村牧区以及社区街道进行法律咨询、走进“劳教所、西宁监狱、东川监狱”开展‘一帮一’法律援助、法律救助热线电话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不仅使参与学生增强了法律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帮助了部分社会群体解决有关法律知识和心理障碍问题。通过多层面、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亲眼看到国家的发展进步,亲耳听到人民群众的心声,亲身体会到服务社会的价值,不断增强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坚强信念。
九、加强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学校党委、行政非常重视大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了学生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形成校、院(系)两级学生管理制度,修订完善校内学生管理制度,编印了学生手册,加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力度,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学风、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开展主题性系列教育管理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与此同时,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首先,加大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力度,本着“必须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资助贫困生工作,健全了领导机构,年内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116个,校外提供勤工助学岗位620个,发放校内勤工助学资金17.2万元,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并通过“奖、助、补、贷”等多种措施,开展资助工作,年内发放各类奖学金、资助金和贷款共1700多万元,基本保证了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开辟了绿色通道,保证其顺利就学,从而使各民族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了学习成才的信心。另外,学校非常重视和关爱病、残学生,并与社会相关机构建立了相应的保障制度。
其次,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邀请人事部门有关人员、专家教授、知名企业家、历届校友等对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18场(次),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培养毕业生择业能力、提高择业技巧为主要内容的模拟招聘大赛、就业意向调查、人才素质测评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牧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团中央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省委组织部组织的“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团省委组织的“青南志愿者计划”、省教育厅组织的“特设岗位教师”以及省市人事局组织的“三支一扶”和“村官”、武装部组织的大学生征兵等各项招聘活动中,共有近2000人(次)报名,经过选拔、培训后,有305名学生上岗。举办了大型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4场,组织毕业生参加省内人才交流中心组织的就业洽谈会,等大型招聘会4次,专场招聘会70场(次), 广泛动员毕业生主动应聘,积极签约;公布就业信息260多条提供就业岗位近6000多个。发挥《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开拓服务渠道,以信函、电话和走访的形式主动与用人单位和各地人才市场联系推荐毕业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与联系;继续保持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教学科研院所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使这些单位成为我院毕业生较为固定的就业基地;积极挖掘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人才市场,努力使其成为毕业生就业新的增长点,通过积极努力本年度毕业生就业率达70%以上。
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专门网站,构筑了功能齐全、栏目较多、内容丰富,融政策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专门思政网络平台,开展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年内发布各类信息200多条,组织开展网络征文2次,经验交流材料4篇,校内外重大活动宣传报道50多次,视频报道12次。12月份接受省教工委的专项检查,并将自评总结上报省教工委。目前思政网站建设还在不断加强,重点在丰富栏目内容,增强吸引力方面下功夫,日点击率在不断上升。同时,各职能处室、各院(系)建立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网页,不断拓展网络的教育功能,形成了以校园网、思政网为主体,各职能处室、各院(系)网页为辅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利用校园广播开展思政教育。校园广播是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媒体,也是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宣传教育形式。在以往设备的基础上,今年又在东、西、南三个校区增加和更新了部分音箱设备,调整了广播时间,加大了人员培训的力度,提高了编播的质量和水平,更新了相关栏目,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校改革发展成就、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一、加强思政理论研究工作,提高思政科研水平
年内政工人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撰写发表思政研究论文60多篇,参与评选省级优秀思政案例10项,全国性辅导员优秀论文3篇,2009年新设校级思政课题5项,为提高思政队伍的科研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尚未完全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工作合力;二是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增强,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三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数量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就业指导工作还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毕业生就业率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以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央16号文件以及我校第十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要求,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立更加符合我校实际的目标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要着力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统领作用,进一步形成以党建带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着力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突出作用和工作优势,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着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炼大学精神;着力加强学生服务工作,重点做好贫困生资助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着力加强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开展理论研究;着力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积极做好校园网和思政网站建设。求真务实,开拓奋进,开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的综合性民族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中共民族大学委员会
2009年12月21日
4. 教育部思政司关于公布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获奖名单
一等奖(共4名)
(排名不分先后,下同)
湖南大学:《发挥影视文化的育人功能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
南京理工大学:《凝炼国防教育文化特点 营造创新和谐育人氛围》
中国海洋大学:《飞翔的海鸥——海鸥剧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南京晓庄学院:《“国旗下讲话”:晓庄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等奖(共10名)
北京师范大学:《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湘潭大学:《突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构筑校园文化建设的立体工程》
浙江大学:《树育人理念 创特色文化——宿舍文化建设成果》
武汉大学:《项目运作激发活力 品牌战略带来繁荣——武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超市”》
华南理工大学:《弘扬高雅艺术 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
西南财经大学:《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并举 构建财经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长安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天津工业大学:《铸造校魂 培育英才——天津工业大学以弘扬学校精神为主题建设高品质校园文化》
西北师范大学:《以学分制的方式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湛江师范学院:《推崇名师 追求学术——“学术人生”系列访谈节目的策划与效应》
三等奖(共20名)
东北大学:《以爱国爱校教育为主线,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东华大学:《魅力校园 人生讲坛》
复旦大学:《复旦的学生传媒:从一种现象到一种文化》
中南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机制、内容与方法的全面创新》
电子科技大学:《充分发挥“成电讲坛”育人功能 深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
东南大学:《全员参与 多空间展示 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人文素质平台》
天津大学:《多彩校园文化交融科学殿堂》
华中科技大学:《推进三大融合 构建开放式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筑地学特色校园文化 弘扬艰苦奋斗大学精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弘扬北航精神 创新文化育人机制 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天津商学院:《突出抓好艺术教育 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中州大学:《培养毕业生爱校意识 形成母校情结 升华感恩情怀》
南京师范大学:《浇树要浇根 成人先诚心——南京师范大学开展本科生诚信教育特色活动》
山东滨州职业学院:《高扬“文化兴院”旗帜 搭建“文化育人”平台 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七大工程”》
武汉科技大学:《系统开展感动教育工程 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武汉工业学院:《打造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品牌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云南民族大学:《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各族青年团结进步》
甘肃农业大学:《发挥宿舍潜在教育功能 努力推进公寓文化建设》
新疆大学:《打造绿色大学的绿色使者——新疆大学环保公益活动蓬勃开展》
新疆医科大学:《用特色文化打造魅力校园》
优秀奖(共30名)
中央财经大学:《铭榜样之精神 绘五彩之青春》
东北师范大学:《走进“双百论坛” 感悟学术人生》
同济大学:《繁荣以高雅艺术为主的多元校园文化 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山东大学:《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全面扎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开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基地建设展“魅力校园”新风采》
中国矿业大学:《切实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合肥工业大学:《突出亮点,彰显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利用资源 打造精品 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一批绿色使者的绿之梦——绿色协会推动绿色文化建设纪实》
天津财经大学:《强化主题实践 提高学生素质》
天津医科大学:《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培养德高医粹医学人才》
太原科技大学:《树科学工作思路,创一流校园文化》
内蒙古大学:《弘扬社会主义旋律 构建清新校园文化》
浙江师范大学:《实施“三化”运作 搭建四大平台 促进学子成长》
宁波大学:《凝炼精神 打造品牌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福建师范大学:《构建校园文化特色服务体系 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集美大学:《发挥学校历史传统优势 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扬老区精神 育时代新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开展老区精神教育活动》
湖北美术学院:《美育与德育相结合 人文与艺术相辉映》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以全面塑内涵 以创新求发展 以专业为根本——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侧影》
四川警察学院:《创建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西昌学院:《创新校园文化 建设魅力校园 培育优秀人才》
云南财经大学:《大力开展校园活动 推动校园文化蓬勃发展》
云南农业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贵州师范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 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西藏大学:《围绕育人目标 开展丰富活动 营造良好氛围》
西藏民族学院:《缔造魅力民族校园 营造温馨公寓文化》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京剧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塔里木大学:《胡杨深处惊现青春几缕亮色 大漠边陲昭显风景这边独好》
5.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积极成果
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全国各条战线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个人和先进 集体,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并总结他们 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 号召全体共产党干部和人民群众向他们学习,发 扬共产主义精神,从而焕发出巨大的建设社会主 义的精神力量。
1、掀起宣传学习雷锋的热潮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 词,号召全国“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群众 性学习雷锋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各地党团 组织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全面深入宣 传雷锋。从而涌现出一大批雷锋式的好青年、好 战士,形成了积极学习、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好风尚,营造了人们思想觉悟、道德 品质普遍提高的良好氛围。这是一次实际的全国 性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是一次广泛的群众 性自我教育运动。
2、宣传学习焦裕禄的模范事迹 1965年5月,在中共中央通过《人民日报》《县委 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文,介绍焦裕禄的先 进模范事迹,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焦裕禄学习, 1966年2月,人民解放军总政部、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先后发出向焦裕禄学习的通知,全国 各地迅速掀起向焦裕禄学习热潮,学习他不为名、 不为利,一心为革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 革命精神;学习他大搞调查研究,坚持群众路线 的领导方法。许多党员、干部以焦裕禄为镜子, 检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作风,有力地促进了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为推动社会 主义建设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大力宣传学习“铁人”精神、 大寨精神 1964年, 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 业学大寨”的号召,学习大庆工人、共产党员、 “铁人”王进喜不怕任何困难,带头艰苦奋斗的 创业精神;学习山西大寨陈永贵带领共产党员全 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灾害,增加生 产的创业精神。通过宣传学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 “铁人”精神、大寨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的精神动力。 在此期间,全国还开展了学习王杰“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两不怕精神,学习“南京路上 好八连”艰苦奋斗、一尘不染的革命 精神,学习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等 活动。这些学习宣传活动尽管受到当时历史条件 限制,特别收到不“左”的干扰,但从主导面看, 仍然相当广泛的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天,雷锋精 神、焦裕禄精神、 “铁人”精神等,仍然教育 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健康成长。
6. 如何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把握前沿问题是推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哲学角度来讲,前沿问题就是当前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有关发展核心趋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最需要解决,一个是核心趋势。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指问题需要解决的迫切性;核心趋势是指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它又是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可能是理论领域的问题,也可能是实践领域的问题,还可能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研究,既包含学理问题、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也包括一线工作中遇到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既包括原有的理论范畴研究,也包括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呈现出来的新内容和新特征的研究。例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存在着如何从整体上把握青年学生的特征,从而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的新问题。举例来说,之前有人说“8 0后”靠不住,现在又说“9 0后”靠不住,其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特点,每一代人都有其成长变化的规律和过程,“6 0后”、“7 0后”也一样。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只有信任才会有交流,只有交流才会有沟通,只有沟通才会有影响,只有有影响才会有传承。我们一直强调要把好的东西教给下一代,而实施过程中又感到年轻一代有逆反心理、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去教才有最好的效果呢?我们更多的要以理服人,要有人格魅力,要了解学生,真正地去引导,做到这些之后,学生还是很愿意交流的。我们要善于跟青年学生沟通交流,要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引导他们。我们应该科学分析青年学生的变化发展和成长规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对他们的影响等等,只有在这些方面下足了功夫,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破解,因为这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这一实践可以从两个层次来探索:一是从国家层面,把握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大的前沿问题;二是从各个地区特点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可大可小,甚至可以从典型的事例来进行探索,因为很多平凡小事都蕴含着人生的智慧和理论的魅力。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怎么去把握,确实难度很大。尤其是现在中国的发展变化太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但反观之, 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丰富多彩的实践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最充足的养分。如果我们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总结、继续丰富,形成最前沿的问题和成果,将会是对人类文明巨大的贡献。当前中国的社会科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去概括、去总结中国社会的发展,宏大的实践需要宏大的视野、需要理论大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人、培养人面临着很多艰巨的任务,更需要通过前沿问题研究来增强学科实力,提升学科内涵,给学科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思政育人跨领域探索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思政育人学科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思政育人的整合和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拓展了思政育人学科的学科建设视野,提高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和科学化水平。跨领域探索研究是思政育人的内在属性,而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必将不断推动思政育人学科的进步。第一,形成比较成熟的下属学科。跨领域探索研究形成了网络思政育人学。思政育人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包括了网络思政育人理论体系、网络思政育人方法论、网络思政育人的主体建设、网络舆论的掌握和引导、大学生网络群体引导、大学生网络品德与守法教育、大学生上网心理教育等内容。跨领域探索研究形成了思政育人心理学。思政育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探究、对象探究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者专项探析。一些研习成果提出了当代思政育人过程的心理常规、心里矛盾、自身心理发育和群体心理与当代思政育人问题。就业思政育人、思政育人传播学、生态思政育人等下属学科也在酝酿之中。第二,新兴学科逐渐纳入思政育人视野之中。传煤学、生态学等科学逐渐纳入思政育人的科学视野。
8. 思政示范课程申报注意什么
没有什么特别注意是地方,只要符合条件即可申报。
申报条件
申报课程应符合以下条件:
1、课程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管理,已经过至少两个学期的建设和完善。
2、课程准确把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主线,结合所在学科专业、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3、课程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4、课程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形成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成果和模式。
5、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办法完善,育人效果显著,学生评教结果优秀,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良好,形成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展示成果,具有较好示范辐射作用。
6、课程坚持以本为本,聚焦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7、课程授课教师和教学团队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课程负责人应具有高级职称,能够准确把握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教学团队人员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集体教研制度完善且有效实施,经常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究和交流,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高。
8、已获评2021年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课程不再参与本次评选。
材料报送
1、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申报书(一式两份)和汇总表(含电子版)及支撑材料纸质版各一份,课程视频材料(不超过20 分钟,mp4 格式,不大于 500M)。
2、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申报表(一式两份)、汇总表(含电子版)及支撑材料纸质版各一份。
3、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申报表(一式两份)、汇总表(含电子版)及支撑材料纸质版各一份。
以上内容参考新乡学院-关于开展第二批省级课程思政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
以上内容参考首都经济贸易-教务处关于组织评选2021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的通知
9. 学期思想道德修养成果汇报800字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为此,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不久中宣部、教育部重新规划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认真总结经验,切实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已经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各课程组共同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按照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并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认识和熟悉大学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发挥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可以重点加强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等环节,使教师在熟悉教材、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凝练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特点出发,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本课程真正建设成一门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可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的有效途径,比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突出和强调实践环节、改进和完善考试办法等,使学生彻底改变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惯性思维,切实感受到“课堂不只是说教,学习不只为考试”,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本课程的学习中,并为以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建设,可以继承和发扬我校深厚的历史积淀。我校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建设。早在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和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之际,学校便成立了“德育教研室”,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组建师资队伍,开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法律基础》等课程,朱新均(后任国家教委党组成员、思政司司长等)、杨静云(后任北京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功毅(现任《中国教育报》副社长)、王民忠(现任北京市教育工委副书记)等都曾登台讲课。1994年,德育教研室整体并入新组建的文法学院,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内的思想品德课一并纳入北京市高教工委和高教局确定的“两课”教学改革试点建设项目。从此,这两门课的建设便同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更紧密地结合起来。2005年5月,《思想道德修养》校级优秀课程立项建设,总计投入6万元,一年后获得称号。2006年9月,在重新规划课程体系、组建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全面开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良好效果被2006年10月17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
二、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20多年的建设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正式开设一年多来,经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课程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经验,收到了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完善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都由中宣部、教育部集中各方面的专家精心编写而成,学校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这样编写的大纲、教材较高水平地体现了学科发展动态和教学基本要求,但未必能全面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性。于是,在新课开设之前,课程组通过认真研究新大纲、新教材,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和大学生思想特点,具体规划了教学内容,既严格遵循了教学大纲,又生动创设了自己特色,使规范动作和弹性空间相结合。具体说来,在涵盖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设置10%-15%的弹性教学内容。比如,配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迎奥运,树新风”活动,增设了诚信教育、礼仪教育等内容,使课程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 夯实课程基础,充实教学资料
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是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把教学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大量购置图书和音像资料,并亲自动手收集、编辑,我们已初步建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文件库、案例库、视频资料库、试题库。特别是在案例库的建设中,我们已经编辑、整理出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建设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近200个、视频资料50多种。通过这一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容,使课程建设的基础更加牢靠,为提高教学吸引力、增强教学效果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三) 改进电子教案,丰富教学手段
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感染力的有效举措。自开展课程建设以来,课程组成员认真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研究开发了电子教案1套,全部课堂均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此外,任课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旨趣,挖掘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比如,彭庆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师生互动,设计了“实话实说”专题,鼓励学生通过戏剧演出的方式来阐释爱国、诚信等内容。左鹏老师非常注重收集思想理论界的最新动态,把存在分歧的观点介绍给学生,让其自由选择并展开辩论。
(四) 开展教学研究,编写辅导材料
加强教学研究是开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新教材颁布不久,课程组就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决定有针对性地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研究本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中学相关课程之间关系。目前,课程组教师承担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北京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项目2项。此外,还承担有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项、重点基地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3项。课程组在2004年自编《思想道德修养》教材的基础上,2007年又正式出版《大学生权益维护与犯罪预防案例精选》,参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完成了本课程的教学辅导书《成功大学----大学生活难点、疑点问题解析》(待出版)。近三年来,课程组成员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论文10余篇。
三、课程建设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总体教学质量,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培植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我们在课程体系整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完善等方面有力推动了本课程的建设。
(一) 整合课程体系,推行专题式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为了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重新整合了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尽量把最必要的东西提炼出来,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和各章的互相裹挟,尽量做到符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为此,我们把总计45学时的课堂教学划分为10个单元,推行专题式教学。每一专题所涉及的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必须了解和掌握、必不可少的内容。单独设立专题,有利于集中讲授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基础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也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二)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近年来,通过高水平引进和在职攻读学位、研修培训,本课程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适中、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8位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具有高级职称者5人,具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具有北京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2人。正是有了这样一支理论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我校同类课程中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近三年来共有6人次被毕业生评为“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3个课堂获得教务处认定的“免检课堂”
(三) 注重教学方式改革,推进课程网站建设
针对本课程政治性、思想性、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的特点,我们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提倡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认真探讨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之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以最终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进课程网站建设,将教案、课件、案例、相关音像资料等一并上网,并把“职业生涯工作坊”、“成长论坛”的资料在网上即时公布,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各种难题。
(四) 完善考试考核方法,把握学生思想实际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环,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针对本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们在最近几轮的考试中,放弃了时下流行的闭卷考试、标准化考试,推行开卷考试、在论文或小报告的非标准化考试。同时,为改变“一考定乾坤”的弊端,我们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在每一专题讲授之前或讲授之后,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写一篇感想性的东西,不求观点正确,但求思想真实,这成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展针对性教学的有效环节。
四、课程特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全国各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我们在教学实践和课程建设中,秉承学校“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第一, 把本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相衔接,构建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平台。
根据中央及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本课程教学要求的54学时中,我们留出9学时的实践环节,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一起,分别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的暑期集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参观访问、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勤工助学,也可以是专题性的社会调查。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由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并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原则性的意见和要求。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由共青团干部、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实施,最后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出评定,给出成绩,并单独计入学生成绩单。
第二, 注重案例教学。
一方面,我们把收集、整理案例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目前已正式出版《大学生权益维护与犯罪预防案例精选》一书,并整理思想道德修养类案例100多个,基本上形成了案例库。另一方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案例的作用,大部分专题是从案例导入,重要的观点也通过分析案例来引证或说明。学生也反映,案例教学使得课程教学更接近生活、更贴近学生、更通俗易懂。
第三, 教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配合学校的总体安排,课程组努力将本课程的第一课堂与和日常思想教育的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教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006年4月,课程组与学生处、文法学院联合在毕业生中进行“感悟大学”征文活动,收到各类文稿100多篇,访谈典型人物30余人,编辑了18万字的《感悟大学》书稿。此外,课程组成员还积极支持并指导文法学院学生辅导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成长论坛”等活动,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发挥朋辈辅导潜力,引导学生积极成才。这些活动都已成为本课程建设的亮点,也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