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科研成果成果汇编序言

科研成果成果汇编序言

发布时间:2022-05-09 01:46:20

1. 侯建新的科研成果

《资本主义起源新论》,三联书店,2014年版
《中古政治制度》,《世界历史》(多卷本)第10册,侯建新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修订组第一召集人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与徐浩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001、2002、2009年多次在北京和台湾再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
《社会转型时期西欧与中国》(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
《英国庄园生活》(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负责全书审校,并撰写中文版序言,《中华读书报》评该书为2005年最受欢迎的100本图书
《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
《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主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社会转型时期西欧与中国》(第一版),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欧洲中世纪城市乡村与文化》,主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增长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获天津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995年)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主编
主编《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丛书》,人民出版社 1. “关于西欧现代社会转型起始年代的新观点”,《世界历史》2014年第4期
2. “欧洲文明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3. “认知欧洲 定位中国”,《光明日报》2014年09月17日第16版
4.关于“中世纪”这个概念,《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 期
5. “中世纪英格兰农民土地产权研究”,《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
6. “欧洲文明形成中的宗教因素”,《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4期
7. “民国年间冀中村民的消费:究竟吃什么”,《光明日报》2013-8-8
8. “新视角:资本主义起源再探讨”,《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9. “抵抗权:欧洲封建主义的历史遗产”,《世界历史》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9期摘引
10. “议会在英国最高权力的确立”,《史学集刊》2013年第2期(与陆连超合作)
11. “英国工业化以前农民的‘饮食革命’”,《光明日报》2012-7-5,《新华文摘》(2012年第17期)全文转载
12. “近二十年英国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新动向”,《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与龙秀清合作),《新华文摘》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13. “英格兰工业革命前的人均产值与消费”,《经济-社会史评论》(第六辑),三联书店2012年11月版
14. “深入研究中西转型时期的社会变迁”,(侯建新、邹兆辰),《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4期
15. “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世界历史》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1年第11期转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6期摘编
16. “中国国民需要世界史知识”,《历史教学》2011年第7期
17. “抓住机遇,面向实际,大力推进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历史》2011年第2期
18. “经济-社会史:欧洲社会转型研究的重要平台”,《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19. “前近代中英两国农业雇佣劳动比较”,载钱乘旦等主编《英国史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gricultural Wage Labour in Pre-Modern China and England,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Chinese history conference, Edited by Qian Chengdan & Miles Taylor, University of Landon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2011
21. “家庭教育:英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催生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与张晓晗合作)
22. “加强文明多样性和生动性研究”,《世界历史》2010年第2期
23. “新中国世界史研究六十年”,《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24. “世界历史研究三十年”,《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
25. “跳出旧巢穴,走出新天地—中国世界历史研究3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2-2
26. “从经济史到经济-社会史”,《世界历史》2008年增刊(纪念改革开放30年创刊30年)
27. “西欧崛起:经济与社会互动的历史及相关学科”,《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28. “高效农业是英国城乡一体化基础”,载《新京报》,2008年10月19日B3版
29. “史学失去真实也就失去生命”,《天津日报·学术版》,2007-6-25第10版
30. “让历史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从经济史到经济-社会史”,《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转载
31. A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 “Feudal”,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ol.2,No.1,January 2007, pp.1-24
32. “史学的时代性与永远的历史性”,《史学理论研》2006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33. “‘封建主义’——概念错位的原委及应对”,《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34.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7年第1期转载
35. “‘主体权利’文本解读及其对西欧史研究的意义”,《史学理论研究》 2006年第1期
36. “原始积累的秘密:英国佃农何以抵抗过度侵夺?”《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二辑),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
37. “富裕佃农:英国现代化的最早领头羊”,《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5期转载
38. “20世纪前期中国农村市场分析:来自清苑县的报告”, 载冯崇义等编:《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 “学科创新与交融的平台——《经济-社会史评论》创立与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发展 ”,《中华读书报》2005-2-2
40. “《经济-社会史评论》首发座谈会‘为什么要办这个刊物’”,《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41、“‘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摘刊,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42. “工业化前中英乡村借贷比较研究”(与赵文君合作),《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光明日报》2005-4-6学术动态介绍该文;人民网论点摘编
43. “新世纪世界史学术前沿问题研讨会撷萃——西欧‘封建主义’概念问题”, 《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
44. “增强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吸纳、参与和升华”,《人民日报》2005-4-1,15版
45. “‘封建主义’概念在中国之由来”,《天津日报》(文史版)2005-12-12
46. “原始个体权利:解读中西传统社会异同”,载《历史比较的新视野——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学术论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7. “主体权利与西欧中古社会演进”,《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1期
48. “个体权利与中西社会转型比较”,《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49.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中译本读后”(与孙立田合作),《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4-11-25第3版转载
50. “廿载不变的追求”,《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51. “从非经济因素看西欧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兼议经济-社会史学科的引进”,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2. “开拓史学研究新领域——经济社会史”, 载中国史学会:《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3. “人文的和整体的历史:西方经济社会史初论”,《世界历史》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第3期
54. “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2年第8期转载
5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人口流动与雇工”,《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
56. “近代冀中土地经营及地权转移趋势—兼与前工业英国地权转移趋势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第2期转载
57. 《西方经济-社会史研究》,载《天津日报》(学术版)2002-1-21
58. “民国年间冀中农业成本、农民负担与剩余——来自11村的一项计量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6期转载
59. “西欧与中国社会转型比较初论”,《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
60. “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村市场评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61. “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业生产条件考察”,《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
62.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生活与消费水平”,《世界历史》2001年第2期
63. “民国年间冀中农户劳动生产率研究”,《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64. “试析现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若干误区”, 《天津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6期转载
65. “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增长与自然经济解体”,《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世界历史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6.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史学月刊》 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0年第12期转载
67. “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68. “民国年间冀中农民生活及消费水平研究”,《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69. “西欧富裕农民-乡绅阶级形成与农业资本主义兴起——兼与明清绅衿阶层比较”,《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0年第8期转载
70. “民国年间冀中人口与教育研究”,《历史教学》 2000年第2期
71.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评述”,《世界历史》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1999年第4期转载
72. “西方法律传统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12月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CICSC)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9年第6期转载
73. “中西封建晚期农村雇工比较研究”(与赵文君合作),《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
74. “英国‘边疆运动’及其对旧庄园制度的冲击”, 《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8年第10期转载
75. “从新人口论、均衡陷阱到‘过密化增长说’”,《史学理论研究》 1998年第3期
76. “中世纪晚期中西农业劳动力迁徙比较”,《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7. “封建农民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载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78. “明清农业雇佣经济为何难以发展:兼与英国封建晚期农业雇佣劳动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8年第期转载,获天津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79. “中世纪晚期中英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启动比较研究”,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0. “谈陈翰笙三十年代农村调查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载《陈翰笙百岁华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1. “英格兰种族、语言和传统探源”,《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10期
82. “中英劳动生产率及其在近代化中的核心含义”,《世界历史》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4年第6期转载
83. “中世纪晚期的商品化与现代化启动”,《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5年第2期转载
84. “西方两性关系史述评”,《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3-12转载
85. “中西文化比较要有历史层次感”,《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86. “中世纪晚期中英农业发展趋向的比较——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一项计量研究”,载罗荣渠:《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7. “西方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因”,《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88. “历史比较研究概述”,载《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89.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公社若干问题——评《中世纪法国公社》”,《城市史研究》第四辑,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0. “从客观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兰克学派”,《历史教学》1990年第11期
91. “西方社会史定义与发展趋势”,《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5期
92. “强化农业基础的历史思考与现实抉择”,《生产力研究》1990年第3期
93. “英国的骑士、乡绅和绅士都不是贵族”,《历史教学》1988年第3期
94. “浅议当代西方家庭史学”,《天津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95. “个人的发展与英国农村阶级结构变迁”,《世界历史》1989年第1期
96. “从英国历史看传统农业的变革目标——兼论家庭农场主成为中国农民企业家主体”,《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年第4期
97.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10期
98. “鸦片战争前农民个人力量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
99. “中世纪法国公社的定义”,《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7年第4期
100. “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的增长与自然经济的解体”,《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1年第4期转载,获天津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 教学成果“地方高校世界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2. 指导博士论文《中西中古税制比较》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9年),并获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2008年)
3. 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
4. 全国高等学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5. 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6. 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
7. 天津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
8. 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
9. 天津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
10. 天津市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1)
11. 天津市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征文一等奖(1988) 1. 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
2. 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09)
3. 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2009)
4. 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2009)
5. 天津市授衔专家(2005)
6. 全国优秀教师(2004)
7. 天津市劳动模范(2004)
8. 曾宪梓教育基金奖(2000)
9. 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8)
10. 国家人事部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96)
11. 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
12. 天津市立功奖章(1993,1995,1999,2004)

2. 综述中的摘要 前言有什么区别

一、从功能上区分

摘要能使读者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当读者检索到论文题名后是否继续阅读论文的其他部分,主要通过阅读摘要来进行判断;同时摘要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

引言主要是提出论文中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

二、从内容上区分

摘要是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论述论文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引言则是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践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

3、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学科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3. 郭栖庆的科研成果

1.《美国文学名著精选》,编著之一(其中四章),商务印书 馆,1994。
2.《英语写作手册》(英文修订本),编著之一,外研社,1994。
3.《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空无主题》,《外国文学》, 1994年第5期。
4.《士兵的家》,译者,《外国文学》,1994年第5期。
5.《嘉莉妹妹》、《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 险记》,评注者,外研社,1992/1995。
6.《世界文艺形象辞典》,编著者之一,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7.《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的序言,北岳出版社,1996。
8.《英语写作手册》(中文版),编著之一,外研社,1997。
9.《英语写作与修辞指南》,编著之一,台湾建宏出版社,1997。
10.《最新英英英汉美国成语辞典》,总审订,台湾建宏出版 社,1997。
12.《英语写作基础教程》,编著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3.《索尔·贝娄》,《20世纪欧美文学史》的一章,主编: 李明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庄子》,英译本审读,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15.《强化阅读英语》(教师用书6册),主编,已出版3册, 外研社,2000/2001。
16.《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评介》,两主编之一,外研 社,2001。
17.《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升华---德莱塞和他的小说》,收入 《北京国外国语大学校庆60周年学术论文集》,外研 社,2001。
18.《无奈的等待 等待的无奈---哈金和他的获奖小说<等待>》, 《外国文学》,2001年第4期。

4. 一本书的前言怎么写

主要就是说明你的书的内容,还有写作意图你希望感谢什么人你在写作过程中有什么感想,觉得自己得到了什么还有你希望读者从中体会到什么前言是由作者向读者说明撰写本书的意图及书中阐明的主要问题。其内容包括对书稿的介绍,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适用范围、编写方法(如果是工具书、手册,还应写清楚使用方法)、编者分工、审校人和作者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切忌采取把书中每一章的章题抄一遍、然后再说一下读者对象的这样一种应付差事的态度。 修订再版的书,应有再版前言,说明本书初版以来的一些情况,新版书有哪些内容作了补充或修改,以及修订的原因等。 序言分为自序和他序两种情况。自序是由作者说明著作意图、写书经过、内容体例等情况;他序是由权威人士评介、推荐著作和作者以及对书稿有关问题的研究阐述。比如说写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题材的 或斜的时候有什么遗憾有什么不足 或是突然想到了其他什么事,提一提 都可以 只要和你写作的开头、经过、结果有关都可以。 建议你还是自己网上查下著名作家的杰作,只要灵感来了就不会受到这样的小问题烦恼了。 前言:前言是相当于论文的开头,它是三段式论文的第一段(后二段是本论和结论)。前言与摘要不完全相同,摘要要写得高度概括、简略,前言稍加具体一些,文字以1000字左右为宜。前言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观点是什么。(2)对本论文研究主题范围内已有文献的评述(包括与课题相关的历史的回顾,资料来源、性质及运用情况等)。(3)说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手段、方式、方法。明确研究工作的界限和规模。(4)概括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意义。

5. 论文前言怎么写

写作方法

(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

(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引文的形式标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

(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围绕标题介绍背景,用几句话概括即可;在提示所用的方法时,不要求写出方法、结果,不要展开讨论;虽可适当引用过去的文献内容,但不要长篇罗列,不能把前言写成该研究的历史发展;不要把前言写成文献小综述,更不要去重复说明那些教科书上已有,或本领域研究人员所共知的常识性内容。

(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前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用词要科学,对本文的创新性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

(5)前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写作要点

引言又称绪论、前言或导论。引言是开篇之作,写引言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称。虽然科技论文不强调文章开头像凤头那样俊美、精彩、引人入胜,但引言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对全文有提纲挈领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1)说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和目的。

(2)说明本研究的起因、背景及相关领域简要历史回顾。(前人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尚未解决?目前进展到何种程度?)

(3)预期结果或本研究意义。

(4)引言一般不分段,长短视论文内容而定,涉及基础研究的论文引言较长,临床病例分析宜短。国外大多论文引言较长,一般在千字左右,这可能与国外多数期刊严格限制论文字数有关。

6. 把一年的科研成果汇编成书,什么书名好

《**************科研成果汇总》

7. 大师风范 诲人不倦——从王鸿祯先生为《太行山区地壳演化及成矿规律》写序说起

牛树银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还是意气风发的中青年地质工作者时,王鸿祯先生就已经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了,是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得到先生的热情鼓励,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地质工作奋斗终生的信心和勇气,并鼓舞着我们奋勇向前,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那是1993年金秋9月,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校庆40周年,王先生作为特邀专家来学校作关于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学术报告。先生用大量科学研究成果论述了中国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并着重介绍了华北地台的演化特征。先生精彩的演讲,丰富的地质资料,幽默的语言表达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

值得提一句的是当时我们太行山科研队刚刚完成了地质矿产部和河北省地质矿产局联合资助的“太行山构造岩浆带对金属矿的控制研究”项目报告,正苦于想找专家给予指导,正好王先生报告中提到河北地质学院的杜汝霖教授在前寒武纪古生物演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胡骁、牛树银等在北方板块构造方面作了很好的研究,这个提及让我们这些小人物看到了希望,怀着忐忑的心情,壮大胆子拿上“太行山构造岩浆带对金属矿的控制研究”科研报告去请先生指导,没有想到的是王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并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审阅了我们的报告,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并建议我们修改后尽快出版,还特意为我们的成果(出版时更名:《太行山区地壳演化及成矿规律》)撰写了热情洋溢、积极鼓励的序言,令我们深受鼓舞并终生难忘。

先生的序开门见山地说:“《太行山区地壳演化及成矿规律》专著是河北地质学院和河北省地矿局共同完成的地矿部重点基础地质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我感到这本专著很有特色,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想。”

接下来先生说:“首先,专著是高等院校和地方地矿局间协同合作的产物。这种合作虽然是我们的良好传统,但协调配合,最后取得系统的成果,却也并不多见。专著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比较突出,地壳演化部分提供了充分的成矿背景条件,成矿规律和预测部分在此基础上作了较深刻的论证,得出了成矿集中区是受变质核杂岩和伸展拆离构造控制,不同矿种的成矿机制是受构造岩浆带控制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明确的找矿思路和方向,给我以很深的印象。

“其次,太行山区是我国地质调查研究的发祥地之一,太行山系是我国东部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的重要分界线。但由于它位于中朝地台内部,长期以来,人们很少把它作为造山带来研究。专著应用了现代先进的构造理论,提出太行山区自燕山运动以来以伸展体制为主的变质核杂岩演化模式及其与相邻的华北断陷区的配套关系。同时也论述了当时不同构造域的应力场转换对它的控制作用。

太行山区和五台山区同是中朝地台前寒武系发育较全的地区。专著对基底岩系的性质和组成、韧性剪切带类型、变质过程和事件序列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对阜平群变质期次及其形成年龄下限(30亿a)的论证可能较为符合实际,对新太古代下限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朝地台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十分普遍,但系统的研究工作却不很多。过去,何国琦教授曾对太行山区的岩浆活动作过研究。本专著对燕山期岩浆岩作了系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岩浆来源属下地壳部分熔融,也有幔源物质。

我感到这本专著在基础地质的许多方面,如构造地质、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地质和前寒武纪地质以及成矿理论等,都应用了现代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创新的见解,特别是这些分支学科之间做到了融会贯通,形成了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就使本专著在总体上达到了先进水平。”

先生还特意说“第三,我感到这本专著成果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获得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地矿工作和高等教育都陷入了暂时的低潮,河北地质学院又经历了迁校、建校的困难。在这大气候和小气候都不甚有利的情况下,河北地质学院和河北地矿局的同志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在野外观察、资料收集、室内测试和综合研究的各个环节上,都能保持较高的标准和较好的配合,最后取得较满意的成果,这是十分可贵的。这也说明,工作的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高额的投资和完善的仪器设备。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科学的无私奉献更是决定性的因素。”

王先生最后说:“我衷心地期待,地质科研中有更多这样有效的合作,有更多这样有意义的成果。”

说心里话,相对中国地质大学我校是兄弟院校,作为中青年教师对先生更多的是仰慕,而先生看到更多的是取得了哪些进展,尽管当初还说不上是进展,但是先生敏锐地看到了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赞誉了高等院校与地勘系统的密切配合、紧密合作。更让人感到温暖的是先生还仔细分析了当时国家地矿行业的形势、看到了河北地质学院经历了迁校、建校的困难,进而总结说取得较满意的成果是十分可贵的,最后还强调:“工作的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高额的投资和完善的仪器设备。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科学的无私奉献更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话语,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感动不已,心中的感激之情大有不吐不快的冲动。

也正是这份感动和影响鼓舞了自己,真的是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更加困难的时期,包括河北地质学院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原地质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物探系三系合一,改名为资源环境与工程系的艰难时期。我谢绝了多个很好单位的邀请,坚持留下来搞好教学和科研,并在当时校党委的支持下,在相当困难的环境中,担起了系主任的担子,经过七年两届班子成员的团结协作、不离不弃,率领老资源环境与工程系走出了困境,成为学校强势学科。随着学科的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地勘行业也有了新的起色,2003年又在原资源环境与工程系的基础上一分为四,划分出资源学院、勘查技术学院、工程学院和宝玉石工艺材料学院,地勘类专业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在校党委的指派下我又连任了5年资源学院院长,带头申请并获得了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一个“国家级地学实验教学中心”,同时也是“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地学实验教学中心”,还获得了“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高地”等一系列称号,连续五年获得“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我本人由于坚持钻研构造地质学及构造成矿控矿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专业方面取得了一些业绩,于1994年被地质矿产部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获首届“河北省教学名师奖”,2009年获“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恰逢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2届学术会议有纪念王鸿祯先生的专题,作者借机拙笔描述一下大师的风范,和他给小人物带来许久的感动和长期的影响。

8.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获奖成果汇编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4项)
1. 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年/8项)
王 力(一等奖):工具书《同源字典》;
徐通锵(一等奖):著作《历史语言学》;
林 庚(一等奖):著作《天问论笺》;
孙钦善(一等奖):著作《中国古文献学史》;
陈贻焮(二等奖):著作《杜甫评传》;
蒋绍愚(二等奖):著作《古汉语词汇纲要》;
乐黛云(二等奖):著作《比较文学原理》;
陈平原(二等奖):著作《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2. 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何九盈(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王福堂(集体,二等奖):著作《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
裘锡圭(二等奖):论文《释殷墟卜辞中的“▲”等字》;
温儒敏(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袁行霈、孟二冬(二等奖):著作《中国诗学通论》;
陈保亚(三等奖):著作《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沈 阳(三等奖):著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陈平原(三等奖):著作《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乐黛云(集体,三等奖):著作《世界诗学大辞典》。
3.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3年/2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陈保亚(三等奖):著作《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4.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6年/6项)
袁行霈(一等奖):著作《陶渊明集笺注》;
沈 阳(二等奖):著作《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
李 杨(三等奖):著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孟二冬(三等奖):著作《登科记考补正》;
夏晓虹(三等奖):著作《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5.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09年/9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严绍璗(一等奖):著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三卷)》;
袁行霈(集体,二等奖):著作《中华文明史(四卷)》;
汪 锋(二等奖):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奖):著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刘勇强(三等奖):著作《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
陈泳超(三等奖):著作《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
陆俭明、沈阳(普及奖):著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李 零(普及奖):著作《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7项)
1. 第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7年/8项)
王 瑶(荣誉奖):论文《鲁迅〈故事新编〉散论》;
朱德熙(一等奖):论文《自指和转指》、《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
裘锡圭(一等奖):论文《战国货币考》;
陈贻焮(一等奖):著作《杜甫评传(上卷)》;
严家炎(二等奖):著作《求实集——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徐通锵(二等奖):论文《宁波方言的‘鸭’[e]类词和儿化的残迹》;
孙玉石(二等奖):著作《〈野草〉研究》;
葛晓音(二等奖):论文《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2.第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1年/7项)
裘锡圭(特等奖):著作《文字学概要》;
袁行霈(一等奖):《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褚斌杰(二等奖):教材《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葛晓音(二等奖):著作《八代诗史》;
张少康(二等奖):著作《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吕德申(二等奖):著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
陆俭明(二等奖):论文《“V来了”试析》、《“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
3.第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年/6项)
徐通锵(一等奖):著作《历史语言学》;
孙钦善、倪其心(集体,一等奖):古籍整理《全宋诗》;
金开诚(一等奖):著作《屈原辞研究》;
钱志熙(一等奖):著作《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方锡德(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
张双棣(二等奖):工具书《吕氏春秋词典》;
4.第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6年/5项)
何九盈(一等奖):著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商金林(一等奖):著作《叶圣陶传论》;
沈 阳(一等奖):著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蒋绍愚(二等奖):著作《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夏晓虹(二等奖):著作《晚清文人妇女观》。
5.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张双棣(一等奖):著作《淮南子校释》;
钱志熙(一等奖):著作《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孟 华(罗芃等,集体,一等奖):著作《法国文化史》;
张联荣(二等奖):著作《汉语词汇的流变》;
徐通锵(二等奖):著作《语言论》;
佘树森(二等奖):著作《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
马 真(二等奖):著作《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
沈 阳(二等奖):论文《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郭 锐(二等奖):论文《过程和非过程》。
6.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0年/7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著作《中国文学史》;
王洪君(一等奖):著作《汉语非线性音系学》;
张 健(二等奖):著作《清代诗学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
张少康(二等奖):著作《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孙玉石(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褚斌杰(二等奖):著作《诗经全注》。
7.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年/7项)
张少康(一等奖):著作《文心雕龙研究史》;
沈 阳(一等奖):著作《生成语法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
詹卫东(一等奖):著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
杜晓勤(张燕瑾等,集体,一等奖):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张 健(二等奖):著作《元代诗法校考》;
傅 刚(二等奖):著作《文选版本研究》;
王岳川(二等奖):著作《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7项)
袁行霈(一等奖):著作《陶渊明集笺注》;
郭 锐(一等奖):著作《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孟二冬(一等奖):著作《登科记考补正》;
董秀芳(二等奖):著作《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胡敕瑞(二等奖):著作《〈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
李 杨(二等奖):著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顾永新(二等奖):著作《欧阳修学术研究》。
9.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4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韩毓海(二等奖):论文《所谓无词的言语》;
陆俭明、沈阳(二等奖):著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杨荣祥(二等奖):著作《近代汉语副词研究》。
10.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年/4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著作《中华文明史》;
严绍璗(一等奖):著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
温儒敏(二等奖):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汪 锋(二等奖):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3项)
陈平原(二等奖):著作《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
陈晓明(二等奖):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及指导教师(5项)
孙玉文(导师郭锡良):博士论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1999年);
詹卫东 (导师陆俭明):博士论文《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2000年);
张 赪(导师蒋绍愚):博士论文《汉语处所介词词组和工具介词词组词序变化》(2001年);
陈 剑(导师裘锡圭):博士论文《殷墟卜辞的分期分类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涛(导师温儒敏):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2003年)。
2.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项)
陆俭明:第一届国家教学名师(2003年);
蒋绍愚: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2006年);
温儒敏: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2008年)。
3.国家级精品课程(7项)
陆俭明等:《现代汉语》(2003年);
蒋绍愚等:《古代汉语》(2005年);
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2005年);
洪子诚等:《中国当代文学》(2006年);
袁行霈等:《中国古代文学史》(2006年);
商金林等:《中国现代名著导读》(网络课程/2008年);
陈保亚等:《理论语言学》(2009年)。
4.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陆俭明等(一等奖):“现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奖):“汉语方言学系列课程”(2004年);
蒋绍愚等(一等奖):“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2005年);
温儒敏等(二等奖):“建立严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国家级教学团队(1项)
沈 阳等:“现代汉语”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

9. 马九克的研究成果

《用PowerPoint2003制作教学课件》;
《PowerPoint2003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Word 2003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Excel 2003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已作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向全国推荐的“教师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教材”。该系列丛书分别由张民生主任、刘雍潜(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教授和黎加厚(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专家,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特邀专家,著名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专家,上海师范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教授作序。刘雍潜教授在本丛书的序言中写到:“……该系列丛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化繁为简,更重要的是能为我们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难题。其内容几乎覆盖了日常应用的所有需求……。学习了这套丛书,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工作变得轻松了;你的教学也可以挥洒自如……”。作为教育科研项目,已获得闵行区重点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现已经被批准立项为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上海市闵行区一百多所学校的中小学全体教师已经进行PowerPoint深度应用的全员培训,并全部通过了考试。Word和Excel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培训,也已经列入十二五教师培训计划。在全国及上海的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部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班)做培训报告近百场,福建省教育学院已经把该项目作为在省教育学院培训的全体学员的基础课程进行培训。目前不少省、市、学校、培训单位都在按照该书进行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一些师范院校已经将该书作为学生教材用书。华东师范大学和闵行区分别把该研究成果作为“教育部在全国开展的‘国培计划’培训课程资源征集、遴选、推荐活动”的推荐项目,上报到上海市教师教育资源专家委员会,已经过上海市组织统一评选,现已上报教育部作为‘国培计划’培训课程资源。

10. 简述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一般内容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是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两种形式。
研究的任务不同,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样,但总体上包含以下结构:
(1)题目
(2)摘要
(3)关键词
(4)引言(前言、序言)
(5)正文
(6)结论
(7)参考文献
(8)附录

阅读全文

与科研成果成果汇编序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