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技成果转化产值专项审计报告收集哪些资料
摘要 项目审计所需资料
『贰』 如何加强审计成果运用
加强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需要在各个环节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工作,切实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立项上明确目标、过程上进行流程控制、审计结论的落实上有强力保障。
1.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旧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审计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计立项和实施过于程序化、格式化,缺乏创新意识,既耗费大量审计成本,又造成年年工作千篇一律,客观上也造成了被审计单位“屡查屡犯”的现象;其次,反映问题过于强调面面俱到,纠缠于细枝末节,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分明;再次,分析问题缺乏系统性和辩证思维,从而使审计视野狭窄,不能从宏观方面把握大局。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加强审计理论与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站在全局高度,多角度、多层面、多关联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规律。
2.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审计的对象是纷繁复杂的财政财务收支等活动,很多问题都深深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审计工作的目的就是透过现象洞察本质,这就特别强调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伏下身子,善于发现蛛丝马迹。
首先,在制订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明确审计成果转化和利用的目标,确保审计实施有的放矢;其次,在实施审计项目时,要查证审计成果转化和利用目标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目标;再次,在汇总审计项目资料时,应及时总结所发现的问题及成因,要把审计视角放到地域发展的全局上来。
3.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抓住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
要做好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就要抓好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发挥审计工作最大、最优的效益。要将审计重点落实到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做好项目审计和审计调查;要组织开展关系群众利益的重要项目和重点资金审计,推动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要突出对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的分析研究,反复出现的问题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出现的问题从体制上找对策。
提高质量,增强审计成果的公信力。
要保证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经得起社会各界的推敲,让审计结果变成服务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修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要通过审计结果促理清财政资金使用的脉络走向。
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落实的联动机制。
要严肃审计执法,对审计中发现的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违反廉政规定和涉嫌犯罪的行为,除按照法律法规下达审计决定书外,还要及时移送有关部门或同时制发审计建议书。对重要的审计项目要争取政府支持,督促落实审计决定。
在审计过程中,特别是延伸审计或延伸审计调查过程中,要借助主管部门的力量,确立相互配合和相互通报制度,尽可能减少审计阻力,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畅通审计信息传播渠道。
要加大对国家审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审计、支持审计、关注审计的氛围;要积极探索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做到及时、准确地传播审计信息;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力量,通过媒体宣传,做到审计信息及时上传下达;要实现审计成果的通俗化,扩大审计结果信息的受众面,使审计结果能为普通民众所理解和使用;要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内部运用制度,通过相互借鉴,成果共享,保证审计成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及时总结审计经验,探求审计规律,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同时加强监督、检查,达到审计成果落实、转化和利用的效果。
『叁』 如何构建审计成果应用的长效机制和具体举措
为切实维护《审计法》、《监督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和建设性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有效运用审计成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切实加强审计工作领导,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内部审计是在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审计成果运用最终由领导决定。领导要积极支持审计人员履行职责,定期听取审计部门的工作汇报,创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良好工作环境。要切实保障审计工作必需的工作条件,按需足额安排审计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同时,强化审计宣传工作,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反映和宣传内部审计工作,认真做好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工作,使之成为宣传审计工作的“窗口”。同时,加强与政府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协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得联系,不断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是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信赖和支持的根基,是审计人员工作的价值所在。内部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审计程序,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可以采取以下举措切实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一是以国家审计机关抓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认证为契机,内外结合,以此形成“倒逼机制”,增强各内部审计机构控制审计质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以内部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为抓手,落实“主审负责制”、“二级复核制”,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从计划管理、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复核、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力争做到审计计划科学合理、审计方案目标明确、审计实施重点突出、审计底稿记录规范、审计复核扎实细致、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审计档案管理规范;三是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逐步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努力实现审计微机化管理;四是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开展业务观摩、经验交流,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程序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五是鼓励审计人员撰写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相关论文,并对获奖作品予以奖励,激发审计人员自学主动性,增强其审计业务功底。(三)加大审计整改和处理处罚力度,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建立健全审计整改与处理处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审计整改工作和处理处罚力度,加大对审计结果的运用。特别是对查出的有关违纪违规问题应采取必要的处理处罚措施,发挥内部审计的惩戒职能作用。探索和推行内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并将审计结果适度公开。全面落实审计整改责任制,从被审计单位报告审计查出问题限期整改情况、审计回访和审计部门年度审计整改情况报告等环节,落实跟踪问效,将查出问题转变为完善单位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杜绝“屡审屡犯”的问题发生,切实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四)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审计队伍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重要因素。一是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硬的内部审计队伍。配齐配强审计人员,充实审计力量,建立审计岗位和相关岗位的定期轮岗交流机制,调整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以审代训”等方式加强业务学习和审计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提升审计人员履职能力。通过聘请知名专家讲课,组织内部理论研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会计学院或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培训,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全局性审计项目,以审代训,提高审计员实际操作能力,并以此带动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单位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依法按章开展内部审计依法审计是提高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经法规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为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熟练地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规范;其次,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责任制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肆』 浅谈如何加强审计整改,提升审计成果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是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审计成果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的价值实现和审计质量的高低。
审计成果的三层含义
首先,什么是审计成果?笔者认为,审计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查出的问题接受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采纳审计机关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二是被审计单位变被动接受审计整改为主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通过修订、完善内控制度来加强和改进管理,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自我完善。
三是审计机关上报的审计结果和建议被上级领导批转或者采纳后,做出对行业性、全局性的指导意见、办法、措施、制度、法规等。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各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屡查屡犯、重复审计等问题。
当前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足够重视。审计实践中,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采取“就问题改问题、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办法,造成同类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被审计单位管理风险。
二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充分利用。审计实践中,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及其他审计文书往往只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才能看到,真正参与具体工作的人员很少能够了解情况,导致整改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审计成果的功能大大折扣。
三是审计成果得不到审计部门的充分利用。一是认识不到位,审计工作重处理轻分析、重处罚轻披露等,造成有些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不落实;二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没有运用有效的方法去转化应用审计成果,致使审计成果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被审计单位等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欠缺,信息不对称,审计成果利用渠道不畅通,使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一直未能建立完整的审计资料库,审计资源严重浪费。
审计成果充分利用的方法和对策
一是采取“四个回头看”力促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组成审计回访小组,进行实地监督回访。一看审计决定是否执行。二看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三看审计效果是否明显。四看被审计单位在执行财务政策及制度的理解上是否有需要审计部门帮助解决的困难。
二是尝试“三个结合”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将审计的整改落实与审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相结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及时纠正违规问题,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其次,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与审计结果公开相结合,形成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合力,促使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最后,将审计整改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与组织、纪委、监察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共同推进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紧抓“两个基本点”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一是紧抓审计保卫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卫士”作用,宣传审计监督揭露出的各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审计的威慑力。二是紧抓审计服务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中心工作的“谋士”作用,宣传审计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改革与稳定,服务干部监督管理和预防腐败方面的丰富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审计的公信力。
四是围绕“一个核心”提高审计人员成果利用意识。审计成果利用是发挥审计成效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实现审计免疫功能的最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审计人员成果意识这一根本核心。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干净、干净审计”的审计理念,确保审计质量,为创造优秀的审计成果奠定基础。其次,要激发审计人员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变,努力从宏观上、机制上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实现审计成果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的转变。最后,要建立健全有关激励机制,将审计成果利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单位考核制度中,落实责任,明确各部门单位的任务和目标,规定考核标准和办法,使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伍』 审计成果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审计成果利用的因素
审计成果未能充分、有效利用,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领导重视不够。少数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认为审计工作妨碍营运,审计结果否定了自身的工作,因此,在审计成果的利用上不给予充分的支持,导致审计成果的浪费。
(二)被审计单位不予配合。被审计单位是审计决定、审计建议的实施者,因而审计成果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是否配合。一些被审计单位不能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意义和作用,在审计工作中不支持配合,对一些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千方百计阻止审计人员披露。对审计结果、审计意见和决定、审计建议等软拖硬抗,甚至置之不理。致使一些偏离制度、规定的行为得不到纠正,并且反复出现。
(三)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建设不到位,如缺乏审计评价标准,使审计人员在评价中用语模糊,审计成果使用者无所适从;对于审计成果运用没有相关规定,审计成果的利用缺少保障。
(四)审计质量不高。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审计成果的可用性。审计人员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职业判断力不强,提示问题不充分,改进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部分审计人员没有认识到审计成果利用的重要性,认为提出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已经完成审计任务,至于执行与否,不是自己的责任范围,因此不关心审计成果的利用,不认真履行跟踪审计的职责,使审计决定的执行、审计成果的利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反馈。
『陆』 审计成果的内容组成怎么写
审计成果就是审计的最终产品,由审计报告的定义“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交的最终产品”知,审计成果就是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内容组成就是审计报告包括的要素,有:
(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6)审计意见段(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和盖章(9)报告日期。
投标文件中,可以附上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复印件。
『柒』 审计成果的转化建议
加强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需要在各个环节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工作,切实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立项上明确目标、过程上进行流程控制、审计结论的落实上有强力保障。
1.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旧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审计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计立项和实施过于程序化、格式化,缺乏创新意识,既耗费大量审计成本,又造成年年工作千篇一律,客观上也造成了被审计单位“屡查屡犯”的现象;其次,反映问题过于强调面面俱到,纠缠于细枝末节,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分明;再次,分析问题缺乏系统性和辩证思维,从而使审计视野狭窄,不能从宏观方面把握大局。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加强审计理论与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站在全局高度,多角度、多层面、多关联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规律。
2.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审计的对象是纷繁复杂的财政财务收支等活动,很多问题都深深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审计工作的目的就是透过现象洞察本质,这就特别强调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伏下身子,善于发现蛛丝马迹。
首先,在制订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明确审计成果转化和利用的目标,确保审计实施有的放矢;其次,在实施审计项目时,要查证审计成果转化和利用目标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目标;再次,在汇总审计项目资料时,应及时总结所发现的问题及成因,要把审计视角放到地域发展的全局上来。
3.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抓住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
要做好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就要抓好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发挥审计工作最大、最优的效益。要将审计重点落实到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做好项目审计和审计调查;要组织开展关系群众利益的重要项目和重点资金审计,推动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要突出对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的分析研究,反复出现的问题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出现的问题从体制上找对策。
提高质量,增强审计成果的公信力。
要保证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经得起社会各界的推敲,让审计结果变成服务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修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要通过审计结果促理清财政资金使用的脉络走向。
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落实的联动机制。
要严肃审计执法,对审计中发现的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违反廉政规定和涉嫌犯罪的行为,除按照法律法规下达审计决定书外,还要及时移送有关部门或同时制发审计建议书。对重要的审计项目要争取政府支持,督促落实审计决定。
在审计过程中,特别是延伸审计或延伸审计调查过程中,要借助主管部门的力量,确立相互配合和相互通报制度,尽可能减少审计阻力,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畅通审计信息传播渠道。
要加大对国家审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审计、支持审计、关注审计的氛围;要积极探索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做到及时、准确地传播审计信息;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力量,通过媒体宣传,做到审计信息及时上传下达;要实现审计成果的通俗化,扩大审计结果信息的受众面,使审计结果能为普通民众所理解和使用;要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内部运用制度,通过相互借鉴,成果共享,保证审计成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及时总结审计经验,探求审计规律,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同时加强监督、检查,达到审计成果落实、转化和利用的效果。
『捌』 浅谈如何深化审计成果运用,提升审计价值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是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审计成果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的价值实现和审计质量的高低。
审计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查出的问题接受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采纳审计机关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二是被审计单位变被动接受审计整改为主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通过修订、完善内控制度来加强和改进管理,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自我完善。
三是审计机关上报的审计结果和建议被上级领导批转或者采纳后,做出对行业性、全局性的指导意见、办法、措施、制度、法规等。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各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屡查屡犯、重复审计等问题。
审计成果充分利用的方法和对策
一是采取“四个回头看”力促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组成审计回访小组,进行实地监督回访。一看审计决定是否执行。二看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三看审计效果是否明显。四看被审计单位在执行财务政策及制度的理解上是否有需要审计部门帮助解决的困难。
二是尝试“三个结合”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将审计的整改落实与审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相结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及时纠正违规问题,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其次,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与审计结果公开相结合,形成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合力,促使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最后,将审计整改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与组织、纪委、监察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共同推进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紧抓“两个基本点”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一是紧抓审计保卫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卫士”作用,宣传审计监督揭露出的各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审计的威慑力。二是紧抓审计服务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中心工作的“谋士”作用,宣传审计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改革与稳定,服务干部监督管理和预防腐败方面的丰富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审计的公信力。
四是围绕“一个核心”提高审计人员成果利用意识。审计成果利用是发挥审计成效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实现审计免疫功能的最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审计人员成果意识这一根本核心。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干净、干净审计”的审计理念,确保审计质量,为创造优秀的审计成果奠定基础。其次,要激发审计人员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变,努力从宏观上、机制上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实现审计成果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的转变。最后,要建立健全有关激励机制,将审计成果利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单位考核制度中,落实责任,明确各部门单位的任务和目标,规定考核标准和办法,使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玖』 哪些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审计
1、有政府性投资的建设项目。
政府投资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西方国家的政府运用税收方式筹集资金,主要从事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政府是全国主要的投资者,几乎所有的重要投资项目都是由政府进行的。
2、大型建设项目
大型建设项目一般是指投资多、规模大、对国民经济影响深远、且直接由中央审批和管理的项目。具体划分依据是国家规定的《工业建设项目的大、中、小型划分标准》。按照现行规定,我国分别不同情况采用两种方法划分项目类别: 一是按项目的总规模划分。
其中,新建项目按设计能力计算,扩建项目按扩建后的新增生产能力计算。另一种是按项目的总投资划分。其中,新建项目按全部投资计算,扩建项目按扩建所需投资计算
3、企业建造自用的建设项目由企业决定是否审计。
(9)成果审计扩展阅读:
通过审计,可以提高项目效益。项目效益分为两部分,一是项目建成以后的效益,二是项目建设期间的效益。前者的物质表现是多产出,后者的物质表现是少投入。
1、通过审计,可以及时发现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并能提出相应的改正建议,促使项目管理人员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财、物使用的综合优化,从而尽可能降低项目造价,提高项目收益。
2、通过审计,保证投资决策和项目建设期间的重大决策的正确、可行。项目审计可以对项目决策是否遵循了科学的程序、决策依据是否充分、方案是否经过了优选等做出正确评价,而从避免或终止错误的决策。这一点,对防止盲目投资和建设决策中的重大失误非常重要。
3、通过审计,可以揭露错误和舞弊,制止违法违纪行为,维护投资者的权益。
4、通过审计,可以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任何时期的项目审计都会发现经验和暴露问题,这些经验和问题会帮助项目经理以及企业高层管理部门改善管理状况,避免或减少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如此良性循环会大大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
5、通过审计,可以激发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管理和建设现状的评价与签证,使渎职舞弊的人员受到处理或批评,是成绩优异的部门和管理人员受到承认和荣誉,从而激励项目管理人员恪敬职守,努力工作。
6、项目审计是高层管理人员调控项目的重要手段。但需要说明的是,在IT治理的框架下,企业的运作实际上都交付给项目管理中心在进行监控,
项目审计的大部分实际工作是项目管理中心来操作,而不是单纯的审计中心,审计中心是最后的报告者,而项目管理中心是资料的提供者或者是执行者。
『拾』 审计成果的介绍
审计成果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经过实施审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