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质资料的种类
在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实践中,地质资料的分类方式很多,按工作需要和不同标准对地质资料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地质资料的内容的性质可分为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如《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中指出,“国家对地质资料实行统一的汇交制度:成果汇交资料时,按纸质资料要求汇交,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只向国家提交清单”。这里是根据地质资料内容性质,将其分为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三类。
原始地质资料是最初的、第一手的文字、数据、影像记录,具有原始性和唯一性,也称地质档案。
成果地质资料是体现地质工作成果的“地质报告”或地质图件,可以复制多份,也可以印刷,利用率高。虽不具唯一性,却高度体现其“成果”性质,成果地质资料与图书的区别是没有书号,阅读范围有人为限制。如地质资料只有在资料馆或资料室能借阅,没有标明单价,而图书可在书店中购买到,每册都有单价标注。
实物地质资料,具有唯一性,但它强调的是实物性质,立体性质,在管理上一般是针对实物特性采取比较方便的、安全的集中统一管理形式。
(2)按载体性质,地质资料可以分为:纸质资料、光盘与磁质资料、胶片资料、岩心样品等实物资料。
在资料库房中对资料排架管理时,按纸质资料、光盘与磁带、缩微胶卷、岩心岩屑分类进行分区管理,便于按地质资料载体性质的不同和管理条件的特殊要求,设置标准库房和专用装具。
(3)按地质矿产工作程序又可分为:野外踏勘资料、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地球化学勘探资料、钻探资料、矿藏开发资料、地质科学技术研究资料等。如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行业中,按物探化探、钻探、科学研究、油田开发、其他工作等程序分类,其中钻探资料还可按工程程序细分为: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和化验分析资料等。这种分类方法往往体现在基层地质资料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分类之中。
Ⅱ 实物地质资料与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的关系
实物地质资料与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有着密切关系。成果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项目完成或阶段性工作完成后,按一定的技术规范和格式编成,以文字、图、表、多媒体、数据库、软件等形式存在的反映地质工作最终成果或阶段性成果的一套科技文件材料。概括地说,成果地质资料是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总结;原始地质资料是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等。原始地质资料是实物地质资料的自然现象的描述与综合;而实物地质资料则是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的物质依据。三者之间既有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实物地质资料是不能脱离原始地质资料独立存在的,没有原始地质资料的实物地质资料是没有任何研究价值的。
作为资料的一种形式,实物地质资料有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无法比拟的特点,就是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唯一性。
一方面,由于地质科学研究方法、技术手段、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即使对同一地质现象或地质体,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专家学者往往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表现为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认识上的不同。实物地质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不受主观认识影响的,因而也起到了良好的物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受科学理论发展阶段性的制约,与实物地质资料同时产生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可能会因为科学认识的进一步发展而落后;而实物地质资料则可以不断地被认识和发现,地质科学理论的发展历史足以证明这一点。
唯一性是实物地质资料不同于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的另外一个特点,无论是纸介质还是电子文档形式的成果地质资料或原始地质资料,都可以利用科学手段进行复制,而实物地质资料是一种实体,其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是不可复制的。当然,未来随着3D打印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物地质资料被复制的可能性犹未可知。
Ⅲ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
在地质资料汇交及处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监管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的整体汇交情况,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的目录清单,各项目、探矿权、采矿权的汇交阶段及状态显示,全国及各省汇交情况的显示等,实现地质资料汇交过程的监管。监管内容可以细化到地质资料汇交处理的各个阶段,如清单填报、馆藏机构处理、汇交通知、合格确认、催交通知、汇交凭证发放等,将馆藏机构的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到上级管理部门,让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全国地质资料的汇交动态信息,从而实现对全国地质资料汇交情况的实时监管,为决策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Ⅳ 对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汇交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梁其华
(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
摘要 为进一步完善电子文档汇交制度,提升地质资料汇交质量,保证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顺利完成与汇交,笔者通过近几年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制作与汇交,取得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与同行进行交流。
关键词 地质 资料 电子文档
0 引言
地质资料是国家重要的档案资料,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精神,进一步完善电子文档汇交制度,提升地质资料汇交质量,实现电子文档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已经成为档案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国土资发〔2010〕210号)和《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结合笔者在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一些肤浅看法与大家交流。
1 地质资料概念和分类
1.1 地质资料
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以文字、图表、声像、标本、样品、岩矿心等不同形式存在的地质、矿产信息和实物等。
1.2 地质资料分类
1.2.1 根据地质资料自然形成的顺序分类
分为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
实物地质资料: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岩矿心、岩屑、标本、样品、光薄片等实物及其配套相关资料。
原始地质资料:指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地质工作成果原稿等,它是地质各行业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成果地质资料:指各类地质工作与科学研究项目结题后,按相应技术规范和原项目设计要求以文字、图、表、多媒体、数据库和软件等形式提供的反映工作成果的一整套科技文件材料。
1.2.2 根据专业内容分类
分为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地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物探地质、化学地质、遥感地质、地质测绘、实验测试、探矿工程和地质科研等。
1.2.3 根据是否涉及国家秘密分类
分为涉密地质资料和非涉密地质资料;按投资者的利益又可分为保护性地质资料和非保护性地质资料。这二者组合形成涉密的保护性地质资料、涉密的非保护性地质资料、非涉密保护性地质资料和非涉密的非保护性地质资料4类。
2 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有待细化
尽管国土资源部已颁布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以下简称《格式要求》),但这只是总纲式的规定,具体到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中,尤其是正文排版和图类制作时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缺少参考的依据和细则。因此,从格式要求方面,应制定更加详细的地质资料汇交细则和规定。针对所汇交地质资料电子文件,从封面、扉页、目录、版面、字体、图类、表类、用纸、命名等各个方面进行详尽规定,以提高地质资料汇交质量。
2.2 规定与要求有部分冲突
在电子文档排版制作时,一般参考《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而此规定和《格式要求》在标题级别命名方面不一致。
《DZ/T 0131—94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第5.9.1.1 条规定标题级次为: 报告正文标题分四级。第一级为“章”,是报告内容的基本划分单元,以下2~3级分别为“节”、“条”、“款”。而《格式要求》中要求标题为:资料的题名、篇名、章名、节名等标题应用标题命令定义,标题阶次依次降低(如1~4级标题),同一层次标题的阶次应相同。这些不一致,在电子文档制作中易造成标题定义的不统一。
2.3 报告图类的格式要求不详细
《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和《格式要求》中,对附图的图面内容、图名的字体及大小、比例尺、经纬度及经纬网、图例、图签内容、图号、接图表和出图纸张等编写格式要求未做详细规定。而《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中按《DZ/T0033—1992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缩写规定》和《GB958—99 区域地质图例》两个标准规范要求进行,但这两个标准不易找到,因而在制作图类时常出现以下问题:
1)附图图名不规范,图名下易遗漏比例尺,无经纬线和图签,或图签位置随意放置,图签内图号和顺序号编制不统一等等。
2)附图和插图概念混淆,正文中常放置附图,或多个小的附图放置在一张图纸中,图册纸张大小不一致等。
3)《格式要求》规定:“当附件类文件中又含有一套附图、附表等类文件时,应将它们合并到相应的类别中,并在电子文件登记表中进行说明”。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合并到相应的类别中在理解上偏差较大;二是电子登记表也常常漏掉说明;三是目录编制混乱或不编附图目录。
2.4 归类、目录编排和命名不统一
2.4.1 归类不统一
目前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经常出现分类不正确的情况,特别是在附件类、审批类和其他类等组织归类上存在不统一。具体包括:项目任务书、合同书、原始文件目录、设计评审意见书、野外验收意见、电子登记表、实物清单及资质等归类不统一,有的归为附件类,有的归为其他类。
2.4.2 目录编排不统一
任务书、审查意见书、评审意见书、原始文件目录和实物清单等是否在目录中列出? 在给省级国土资源厅和全国地质资料馆汇交时要求一一列出,而在向华北大区资料馆汇交时则要求删掉此部分内容。
2.4.3 命名不统一
当一个项目含有2年以上任务书时,建立多个电子文档还是一个电子文档及怎样命名没有做出详细的说明,Q01-0002和Q02-0001命名常混淆。
2.5 制作电子文档软件更新慢
因各地质单位制作电子文档的电脑涉密不能与网络连接,造成ED-Maker3.3相关软件不能及时升级,目前已经不能正常使用,而新ED-Maker软件的更新升级慢,至今没有统一培训正式使用,所以在电子文档生成PDF文件及一些表格填写时需采用手动方式来完成。PDF文件生成只能在网上下载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 7.0软件后一个文件一个文件转换。利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 7.0软件生成PDF文件与Microsoft office word版本有关,Microsoft office 2003版生成PDF慢,易出现不能生成现象或丢失书签、产生空白页、字体不完整等问题;而Microsoft office 2007、2010、WPS版本在生成PDF文件时直接、快速,不会丢信息,但正文中的插图和插表有时在不同电脑上打开易产生变形和跨页,需要重新排版,造成增加工作量。
2.6 定密
2007年开展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以来,要求成果地质资料汇交时须一并提交涉密数据库和地质资料涉密情况登记表,目前因多数地质单位没有成立地质资料定密小组或委员会,地质成果资料密级主要由资料管理员兼电子文档制作员自己来定,而资料管理人员对各类地质资料技术参数及内容掌握的不是很专业,所以汇交中定密不准,出错现象比较普遍。
3 电子文档制作的几点建议
3.1 尽快出台新的格式要求
1)建议《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改名为《地质资料汇交格式要求》,各类地质资料制定统一格式标准,如固体矿产地质资料、石油地质资料、海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资料、环境地质资料等尽量采用统一汇交标准进行汇交,这样简便、统一,易验收、易管理、易汇交。
2)统一报告封面、扉页和目录编制,如字体及大小、封面和扉页内容等统一规定。目录编制:一个项目有正文、多个附件、附件中的附件、附件中的附图等,目录的编排应一一做出详细的规定,列出样式。
3)统一报告文字版面。因《格式要求》中要求字体大小不小于五号字,这样造成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人排版的正文行距、字体等版面不统一、不美观。建议统一报告文字版面要求,具体包括字体及大小、插图的要求及编号、插表要求及编号、A4和A3页码的设置等问题。
建议把《DZ/T 0131—94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中相关格式规定作为排版内容标准作为《成果、原始地质资料汇交格式要求》第3章的内容。
3.2 及时升级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软件
尽快培训、使用ED-Maker新版本软件,各级地质资料馆应配置统一系统制作软件和汇交格式标准。
3.3 进一步规范附图编号及命名
电子文档的正文和附件中的附图目录编排在各自的报告中,图号应各自用阿拉伯数字从1编起采用顺序号连续编排。附图原文件夹按顺序号建立文件夹编号,文件夹命名和附图顺序号一一对应,文件夹命名如T01-0001,……,T01-000N,并在电子登记表中予以说明。
3.4 不断完善汇交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建议主管部门加强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每年对汇交质量好的制作单位予以表扬和发放电子文档制作汇交优秀证书以资鼓励;对汇交质量差、返工次数达到3次以上的制作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将资料汇交质量作为地勘单位年终项目核算的重要内容。
3.5 合并电子登记表和原始、成果地质登记表
因《原始、成果地质登记表》首页和《电子登记表》一致,后面内容与原始文件目录内容一样,建议去掉《原始、成果地质登记表》,直接在原始文件目录中增加填写是否汇交一栏。
3.6 《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目录设计建议
目录
前言
1 概述
1.1 引用法律文件
1.2 引用标准规范
1.3 名词解释
2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无变化)
2.1 地质资料管理体制
2.2 地质资料汇交人
2.3 地质资料汇交内容要求
2.4 地质资料汇交范围
2.5 地质资料汇交程序
2.6 地质资料汇交份数
2.7 地质资料汇交时限
2.8 延期汇交
2.9 地质资料保护申请
2.10 地质资料汇交凭证发放
3 地质成果报告格式要求
3.1 报告封面、扉页格式
3.2 目录要求
3.3 文本部分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
3.3.1 文字格式要求
3.3.2 插图格式要求
3.3.3 插表格式要求
3.4 附件格式要求
3.5 附表格式要求
3.6 附图类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
3.7 特殊图件汇交和制作要求
3.7.1 MapGIS 软件形成的图件要求
3.7.2 AutoCAD软件形成源文件要求
3.7.3 MapInfo格式的文件
3.7.4 Surfer格式的异常图
3.7.5 CGIS制作煤层柱状图
3.7.6 ArcGIS格式图件汇交制作
3.7.7 图册电子版本的制作
3.7.8 只有图册,没有单张图
3.7.9 既有单张图又有图册
4 数据库资料汇交技术要求
4.1 数字填图数据库资料汇交整理
4.2 数字填图数据库资料的格式要求与编制
4.2.1 格式要求
4.2.2 编制
4.3 数字填图数据库资料的组织形式
4.4 数据库和软件类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
4.5 多媒体类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
5 原始地质资料格式要求
5.1 电子数据整理
5.2 分类
5.3 编制
5.4 命名
6 电子文档命名、编制
6.1 电子文档制作版本
6.2 电子文件分类
6.2.1 成果资料电子文件分类
6.2.2 原始资料电子文件分类
6.3 电子文件命名
6.3.1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命名
6.3.2 原始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命名
6.4 电子文件的组织
6.5 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
6.6.1 总体要求
6.6.2 附加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
7 纸质地质资料要求
7.1 纸张要求
7.2 印剧要求
7.3 装订要求
7.4 盖章
7.5 附图
7.6 编目
8 地质资料验收要点
8.1 检查汇交的地质资料范围、内容及份数
8.2 检查齐全完整性
8.3 检查盖章
8.4 检查纸质文件的质量
8.5 数字填图数据库资料的验收
8.5.1 数据的齐全性检查
8.5.2 数据的完整性检查
8.5.3 数据的正确性检查
8.6 检查汇交原始盘
8.7 检查电子文件登记表信息
8.8 纸电对照检查
9 地质资料转送要求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对《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早日出台和提高地质资料汇交质量有所帮助,以便更深层次开发地质资料的价值,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
Ⅳ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要求
(1)汇交人汇交成果地质资料时,应报送加盖有汇交人公章的《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清单》(以下简称《资料清单》)。馆藏机构收到汇交人报送的地质资料后,应根据《资料清单》对汇交人报送的地质资料进行清点,两者一致的应在《资料清单》上加盖馆藏机构汇交专用章后交1份给汇交人留存。
(2)汇交人提交的成果地质资料经验收合格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通过汇交监管平台将验收合格的信息告知本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3)汇交人提交的成果地质资料经验收不合格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向汇交人印发《地质资料修改、补充通知书》,通知汇交人按要求修改、补充完善后重新汇交。
(4)汇交人逾期拒不按要求修改、补充成果地质资料的,视为不汇交地质资料,由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地质资料主管部门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表2.1 非矿权类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导入模板
注:表中的“变化次数”是指项目新立、延续或变更等变化的次数,如第一次为“探矿权新立”,第二次为“探矿权延续”则变化次数为“2”;“项目初始标识码”是指地调局组织实话的新立项目第一次编的代码“计划项目”是指由地调局组织实话的由若干个项目组成的大项目。下同。
表2.2 探矿权信息导入模板
表2.3 采矿权信息导入模板
Ⅵ 科学严谨地编制目录
各种载体形式的文件材料在经过分类、整理、鉴定、组成保管单位、系统排列后,需要对位置进行固定,出现了“编目”。
地质资料的编目,就是通过一定形式,按照规定的要求,固定原本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实物等地质资料在浩瀚资料海洋中存在顺序位置一项技术工作。除了固定位置外,目录还有揭示地质资料内容和成分的作用。地质资料编制的目录主要有:卷内目录、案卷目录、馆藏目录和地质资料馆藏简介等。
(一)保管单位的内清单
保管单位内的编目又称卷内目录,是在地质科技文件材料组成保管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编目工作程序:
1.编页码
这里主要指原本地质资料的编目,成果地质资料自带页码,原本归档时地质科技文件材料有的没有编页码,要以件为单位按张编制页码,编制页码目的是固定位置和便于统计,及地质资料借用归还时便于检查是否缺页。
2.填写卷内目录
又称保管单位内清单,按国标要求,它的内容有:
件号,又称卷内序号作用是固定盒内文件材料位置。
责任者,指该件文件材料的作者或发文单位。
项目编号,是指国家项目、公司先导项目、公司科技项目等项目的编号或项目合同号、研究课题合同号。
资料题名,一般又称资料名称,该“件”文件材料有题名的,采用原题名。没有题名的需要准确拟定,要求能提示该“件”资料实质内容。
日期,是指该“件”文件材料形成日期,即材料首页标示日期。通常日期上有公章骑压。
页数,以件为单位的地质科技文件材料,填写“共几页”,以卷为单位的填写该卷资料所在页数起止页码。
备注是备用栏,可填写互见号(如原本与复制本的互见号,文字报告与另存于图柜的图件号,光盘在光盘柜中的位置号等)。
地质资料卷内目录共页,第页
3.填写备考表
备考表放在该盒最后,主要说明该盒资料相关情况。如完整程度、后来资料补充情况、电子文本光盘存贮情况等。单井资料时常隔几年会有二次测井、二次测试、地震磁带的磁带号等。
备考表最后还有填写人、审核人和填写日期等栏目。
原始地质资料备考表
4.成果资料借阅去向表
成果地质资料一般不在盒内放置备考表,但设置盒内“资料借阅去向表”。资料借阅去向表是由借阅资料人填写的,由借阅日期、借阅单位、借阅资料件号、资料名称、借阅人签字、归还日期和备注栏组成。它与地质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借阅栏目设置一致,资料管理人员通过资料借阅去向表或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借阅栏目浏览,了解资料去向和借出时间,以方便摧还和提高资料利用周转效率。
(档号)成果资料借阅去向表
5.填写资料盒封面
地质资料馆一般都有定制的资料盒,封面上有固定的文字模板或格式,它是用于简要提示全宗单位和盒内地质资料成分或内容的。所以填写要求简要、清楚、准确。封面填写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全宗单位名称,处于封面上部。如“中国有色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等。
第二,资料盒的规格,执行国家档案盒标准,只是不用“档案盒”字样。常常添加更加贴切的“原本地质资料盒”、“成果地质资料盒”字样。
第三,案卷标题。是用以概括地反映盒内资料主要内容与成分的。它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项目(课题或井)名、盒内资料主题、资料文种。例:“苏北盆地溱潼区块油气地质储量研究报告”、“××××区块地球物理勘探二维数据处理报告”、“加蓬国GBB区块Y26井录井地质报告”等。
第四,编制日期。指案卷内主报告编写落款时间,单井资料因为录井、测井、测试、化验分析等报告完成时间是一个时间段,由不同单位先后分别完成,所以填写起止日期。
第五,保管期限与密级。如实填写:永久、五年、三年等;秘密、机密、绝密、企业秘密、内部资料等。没有密级或没有确定保管期限的可暂不填写。
第六,档号,是档案和地质资料管理过程中必需编制的固定序号。其基本作用是固定位置,便于检索和归位,利于统计。
通常在地质资料管理中使用的有全宗号、分类号、案卷号、件号组成。原本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地震磁带等数据体资料的档号编制和组合方法不尽相同。
原本地质资料的档号编制,随档案管理中档号编制方法。由全宗号、分类号、案卷号、件号组成。
成果地质资料的档号编制,以方便利用和便于存取为原则,与原本地质资料的档号略有不同,由全宗号、分类号、案卷号、套号、件号组成。
在企业地质资料馆,全宗号作用不可小视,企业从外单位收集来的、与兄弟单位交换来的、接收其他单位分发来的等资料,都可列入不同全宗在成果资料中归档,并提供客户利用。成果地质资料还多出来一个“套号”,同样的资料在原本资料中仅需归一套,而成果资料为提供利用而归档多套,套号用以区别“是此套而非彼套”。例:井235档成果资料归档5套供地质科技人员阅读和利用,可标注A、B、C、D、E以区分,井235A、井235B ……,或井235(1/5)、井235(2/5)……。另外还有册序号。例:开256档成果资料是一份开发方案,有五个保管单位或称五盒,按卷内目录排列,设五个册序号又称盒号。
盒外侧标签
实物资料档号,通常分岩心、岩屑、标本分别设置。通常由箱号、回次号、块号、包号等构成。
小型资料室大多保存的是自己单位所形成的地质资料,其档号只填写分类号、案卷号、件号即可;而在较大的资料室或地质资料馆就会用到全宗号,因为一个地质资料馆通常保存的并不是单一的全宗,其馆藏往往由是由很多的全宗组合而成,所以除了分类号、卷号、件号外必须加上全宗号以区分。
全宗号,地质档案(资料)馆指定给立档单位的编号。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分类号,是本单位全宗内部的地质资料分类,指定给地质资料的类属符号+序号。可以用汉语拼音字母或汉字+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如用“K.03”或“开03”表示开发类也是第3序类。表示该类资料为开发类,同时是排列为第3序类位置。
案卷号,类内案卷排列的顺序号。如“K.03-0066”档,标示该案卷为开发类第66卷,是原本地质资料开发类的册序号。它反映的是实体地质资料案卷在馆藏中的某类地质资料案卷的序号。案卷号完全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序位。
件号,案卷内以件为单位的排列顺序号。它反映的是实体资料在该卷中的所处顺序位置和该卷中地质资料“件”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件号可不在资料盒面显示。但在件的首页归档章或归档标签中显示:
件首页标签
根据归档章和归档标签中的标识,用于识别该件资料是哪个地质资料馆的资料,属于该地质资料馆中哪一类的哪一盒的资料,及此件资料在该盒中的排序位置。条形码配合条形码扫描技术,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替代借阅登记功能,它以件为单位,在海量资料中具有唯一性。
归档章和归档标签的作用是便于人工识别借出资料的归位。
原本资料档号的结构:全宗号—分类号—案卷号—件号。
地质勘探类档号示例
光盘编号又称载体序号,是光盘独立存放在光盘柜中的位置顺序号。如果存放电子文本的光盘随纸质文本存放在光盘册中,而光盘册与纸质文本一起排列存放时,则光盘在卷内目录中体现以件而编制件号,作为这盒资料中的一件而存在。一般无须再编制光盘号,仅在光盘上标明件号。光盘集中存放于光盘柜,必须编制光盘号。光盘号标注在光盘盒背面的外标签上。
原始资料光盘的标签
档号标签,是贴于档案资料盒脊处的标识,有全宗号、分类号、盒号、起止件号、题名等内容。目前已有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并打印在标准标签上,粘贴于盒脊处。
盒脊标签
以原本地质资料为例,对盒脊标签内容解释:全宗号12345,表示地质资料馆给予该立档单位的全宗编号为12345;分类号“井”表示该档资料为单井类资料,在单井资料中,该单井序号为123;案卷号267,在原本井资料中,案卷号是该案卷在单“井”所有原本案卷(盒)顺序号267,起定位作用。案卷号是连续编号的,中间没有空缺。如某地质资料馆,单井资料共123口井,分类的单井档号只有123个号,而案卷号就按案卷多少来编顺序号,这123口单井中,案卷或称“保管单位”会远远地超过123这一数字。
在成果类中,全宗号、分类号解释与原本地质资料相同,案卷号可改设为册序号(假设册序号05),表示第123档单井资料中,该盒资料为第5盒;成果资料编册序号,就这一口井有多少盒成果资料就几个盒号,表示在这口井成果资料中的册序。
有的馆藏单位还会在成果地质资料盒脊处标注案卷名,目的是为了方便在库房中寻找时直接浏览和归位,成果资料编号中还存在“套号”,如某口井共归档5套成果资料供借阅,分别标注A、B、C、D、E套,区别其是此套而非彼套,已在相关章节予以介绍。
一片光盘有时只存一档电子文件,打开光盘,首先看到的是该档全套电子文件目录,有时又称盘内目录,类似于纸质卷内目录。
原始资料光盘文件目录
有时光盘容量大,或是移动硬盘,盘内可分一级、二级目录,以档为单位的是一级目录,类似于案卷目录,下设的二级目录是文件目录。
原始电子资料目录
(二)编制地质资料案卷目录
是以保管单位为对象进行登记并编制的目录,也称保管单位名册。分为:原本地质资料案卷目录、成果地质资料案卷目录、电子目录清单、磁带目录清单、岩心(岩屑)目录清单、缩微胶卷目录清单等。它是馆藏机构的地质资料的资产账。在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它是馆藏地质资料管理秩序的真实记录和书面账册,是地质资料人工检索利用的主要工具,是地质资料统计、检查、清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数据库系统编制和数据维护与管理的依据。
1.案卷目录的编制基础
案卷目录的编制以地质资料馆室的馆藏案卷为基础,它应该显示出一个全宗单位地质资料馆藏实际案卷存在的秩序状况。目录编制时应遵守资料卷、盒的排列顺序录入。忠实地反映资料卷、盒排列体系。它有着固定卷、盒秩序和资料卷址的“门牌号”作用。是在数据库系统检索到目录号后找到实体资料的依据。由于该目录是统计馆藏资料的依据,所以地质资料管理人员有时形象地称其为“账簿”。
根据地质资料目录编制实践,案卷目录编制分统编和分编两种。统编,指在一个全宗内只有一本的“账”,统编目录中条目之和即为全宗内馆藏总量;分编,是指在一个全宗内按类分编有几本并列的帐,各分编目录中条目总和反映出全宗馆藏卷册总量。地质资料案卷目录,通常采用分编方法,分别是原始地质资料案卷目录、成果地质资料目录、磁带目录和实物地质资料、缩微胶卷等目录。其中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还可分解为“矿产勘探册、矿产开发册、单井册、理论研究册等”。按载体分,有纸质资料目录、电子目录、实物资料册、磁带目录册等。如果一个资料室内所有馆藏都是原始地质资料(又称地质档案室)的,可采取统编方法,只设一本案卷目录账簿,从序号“1”开始编起。采取案卷目录分编方法时,每一类一个分册,分册编独立排序,分别从序号“1”开始编起。
2.目录编制的形式与结构
案卷目录的几种类型:
簿册式目录,除封面、扉页、目次页、案卷目录编制说明外,主要内容是目录表。
封面,由目录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时间构成,扉页中的内容,除了目录名称、编制单位和编制日期外,还应有全宗号、目录册号、主编人员、领导签批,并盖有编制单位印章。目录名称一般由全宗单位名称加目录标题,目录标题由目录类别、期限、密级和“案卷目录”四个词组构成。
目录主表的结构例示:
××××地质资料馆原本资料案卷目录(单井册)
××××地质资料馆原本资料案卷目录(物探册)
以上第一、二节是对地质资料后期整理通用部分的叙述和总的要求,下面按纸质资料(原本、成果)、磁质资料、实物资料分述,分别针对各种载体不同特点提出后期整理要求。
Ⅶ 地质资料汇交
根据全国地质资料馆成果地质资料、原始资料的现行管理方式,建立统一的成果、原始资料目录清单的上报、清单在线处理(确认验收合格、修改补充通知、退回通知、资料转送等)系统及数据库。全国地质资料馆及省级馆藏机构分别对汇交到各单位的资料进行处理。建立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在线汇交系统,统一协调全国地质资料馆与省级馆藏机构的汇交处理工作,确保汇交及处理的信息能及时反馈到国家管理部门。
汇交人将需要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提交给馆藏机构的管理人员,由馆藏机构管理人员将目录清单录入数据库。馆藏机构依据目录清单,根据实际资料的接收处理结果,在线完成资料验收和转送工作,并将所有处理信息及状态信息存入数据库。地质资料主管部门通过监管平台,能及时查看地质资料的汇交结果,根据实时汇交情况进行决策,加强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
通过建立统一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与服务信息数据库,可以保存在整个地质资料汇交业务中形成的管理性数据和后期编录的服务性数据,并按照谁接收、保管地质资料,谁进行数据采集、录入的原则,由国家级、省级馆藏机构分别承担各自的数据库维护工作,包括汇交信息、服务信息和业务管理3个部分的数据。
通过建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平台,由国家馆藏机构在网上统一发布、接收信息,解决地质资料汇交、馆藏和服务管理方面的3个问题,并解决国土资源部与省级相关部门间的通讯衔接和上报清单、地质资料的流转问题,实现地质资料的汇交、接收在线管理。
Ⅷ 一体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及数据中心初步设计
刘国华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摘要 本文设计了成果、原始、实物和重要钻孔数据库汇交和借阅的一体化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涵盖了汇交报盘、接收检查、电子阅览室、共享服务平台和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等内容,对目前地质资料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关键词 一体化 地质资料 信息化 数据中心
0 引言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全国地质资料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保管单位负责建立和维护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系统。
从2002年起,围绕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基础工作,国土资源部陆续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93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8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13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办发〔2012〕57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88号)。
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已初步构建完成了以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电子阅览室、油气委托管理平台、钻孔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为内容的“五平台一支撑”格局。但在深入开展以“五平台一支撑”格局的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在执行部制定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规范方面,省级层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基础信息内容和标准需要统一。根据一个项目地质工作的不同阶段,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反映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该项目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的基础信息应该是统一和共用的。如项目名称、汇交人及联系方式、工作性质、工作程度、起始截止时间、工作区起始截止经纬度、项目编号或矿权许可证号、项目来源、原始资料保存单位和实物资料保存单位等。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应该以统一和共用的目录信息为基础,分别叠加不同的专用目录信息,进而形成前后一致、先后关联的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
二是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成后的更新与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汇交衔接问题。《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88号)中要求,对于新汇交的电子类地质钻孔资料,汇交人应将地质钻孔“三图一表”转换生成规定格式电子文件,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利用系统软件将新汇交的数字化后的地质钻孔“三图一表”和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著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和维护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及其服务平台。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馆藏机构大多不具备专业技术人员,著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工作难以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且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后期更新维护工作与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汇交工作相脱节更会带来许多的麻烦。可以探讨的解决办法是,开发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与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后期更新于一体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报盘系统,由汇交人组织填报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三图一表”电子文件和重要地质钻孔属性数据,经馆藏机构检查验收后,直接导入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和重要钻孔数据库。
三是一体化电子阅览室建设问题。要扩展电子阅览室可以调阅的内容和调阅方法,在成果地质资料电子阅览的基础上,增加原始资料、实物资料和重要钻孔数据库的电子阅览。要在以项目为单元调阅的基础上,增加以区域范围为单元的调阅方法。
本文通过一体化的设计思路,面向建立完整的汇交、借阅工作流程和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探索解决目前地质资料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一体化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
1.1 一体化地质资料汇交验收
地质资料包括成果资料、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从汇交的角度来说,实物资料的汇交主要以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为主,按照2013年88号文件,重要钻孔数据库的更新也应纳入实物资料的汇交范畴,与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一并汇交。因此,一体化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包括一体化汇交报盘、一体化汇交验收和一体化汇交凭证。
1.1.1 一体化汇交报盘
一体化汇交报盘是整个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和起始原点,是解决汇交工作存在问题的核心,对于后续的电子阅览室建设、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和数据中心建设至关重要。图1 为一体化汇交报盘数据内容。
图1 一体化汇交报盘数据内容
一体化汇交报盘系统以项目为单元,按照内容和标准统一的原则生产地质资料汇交的电子数据,充分体现资料的完整性和关联性。
(1)目录数据库
其中地质资料目录基础信息为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中共用的信息,如:项目名称、汇交人及联系方式、工作性质、工作程度、起始截止时间、工作区起始截止经纬度、项目编号或矿权许可证号、项目来源、原始资料保存单位和实物资料保存单位等。
成果地质资料目录信息为成果目录数据库的专用信息,原始地质资料目录信息为原始目录数据库的专用信息,实物地质资料目录信息为实物目录数据库的专用信息。通过专用目录信息叠加目录基础信息,即可产生相应成果、原始和实物目录数据库。
(2)资料信息
成果地质资料信息包括文字、图、表等7类信息和涉密情况登记表。
原始地质资料信息包括底、测、观、探、样、试、录、像、综、文等10类报告和涉密情况登记表。
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包括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和重要钻孔数据,重要钻孔数据包含三图一表、项目信息表、钻孔基础信息表、钻孔属性信息表、钻孔岩心属性信息表和涉密情况登记表。其中钻孔岩心属性信息表需标注实物资料保管的详细信息。
(3)汇交报盘标准
汇交报盘数据分为可编辑数据和不可编辑数据,可编辑数据包括目录数据信息、项目信息表、钻孔基础信息表、钻孔属性信息表、钻孔岩心属性信息表、涉密情况登记表,可编辑数据标准依据国家规范格式。不可编辑数据包括成果地质资料的文字、图、表等信息,原始地质资料的底、测、观、探、样、试、录、像、综、文等10类报告信息,重要钻孔数据的“三图一表”,不可编辑数据采用PDF格式。
(4)报盘数据合规性检查
报盘系统自动关联报盘数据,设置必填项,统一汇交资料的项目区域坐标系,对偏离项目区域的钻孔坐标进行自动告警。
1.1.2 一体化汇交验收
一体化汇交验收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一体化汇交验收流程
(1)汇交接收和分发
馆藏机构前台受理接收汇交人提交的一体化报盘数据,按类别标注接收的数据,打印受理通知单,分发相关角色检查,启动办理时限控制。将接收的数据按类别标注是一个重要环节,标注分为“首次接收”、“再次接收”、“补正”、“合格”4种状态,“首次接收”、“再次接收”由前台人员标注,“补正”、“合格”由检查人员标注。通过状态标注,确保二次汇交时,前台人员只需导入补正修改的文件,同样,检查人员只需要检查补正修改的文件。
(2)资料检查和汇总意见
检查人员接收前台分发的报盘文件,对于检查通过的文件标注“合格”状态,未通过的文件标注“补正”状态,填写补正意见。检查意见经汇总后,由前台人员向汇交人发出补正通知,其中补正时间不计入办理时限控制。
(3)打印汇交凭证和数据入库
对于验收合格的汇交资料,一方面由前台打印汇交验收合格通知书,另一方面将网上报盘数据自动导入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并直接供电子阅览室调阅。
1.2 一体化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
1.2.1 扩展电子阅览室的内容
现阶段电子阅览室以成果资料调阅为主,伴随原始、实物和重要钻孔数据库的一体化汇交,电子阅览室应完整反映和调阅成果、原始、实物和重要钻孔数据库资料。
1.2.2 统一报盘信息和电子阅览室的数据标准
统一报盘信息和电子阅览室的数据分类,报盘信息和电子阅览室采用相同的数据组织结构和数据标准,确保汇交检查合格的数据能直接为电子阅览室调用。
1.2.3 改进电子阅览室的调阅模式
1)提供成果目录数据库查阅方式。提供以档案号、项目名称、工作性质、工作程度、矿权许可证号、矿种等信息为索引的查阅方式。
2)提供按照勘查区块查阅方式。参照勘查区块管理方式,将行政辖区划分经纬度查阅区块,选择相应区块,即可调阅出该区块下的所有资料。
3)提供自定义范围查阅方式。通过在行政区底图上任意编辑区块,查阅该区块下的所有资料。
1.3 一体化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
一体化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建设,内网可公开共享信息定期导入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一体化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提供如下服务:
1)主动公开的地质资料发布服务。
2)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查询服务。
3)按照经纬度区块方式或自定义范围方式,提供地图检索查询服务。
4)馆藏机构和地勘机构实物岩心(标本、样品、光片、薄片等)保存管理系统。
5)实物筛选管理系统。
6)汇交服务,如汇交预订、补正通知、汇交查询、汇交公告、催交提示等。
7)微信查询服务。
2 一体化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按照全国国土资源“一张图”及其核心数据库建设要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按照目录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三大类进行建设,空间数据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
2.1 数据内容
2.1.1 目录数据库
目录数据库包含成果资料目录数据库、原始资料目录数据库、实物资料目录数据库和重要钻孔目录数据库,各个目录数据库中的基础信息必须是统一和共用的,如项目名称、汇交人及联系方式、工作性质、工作程度、起始截止时间、工作区起始截止经纬度、项目编号或矿权许可证号、项目来源等。通过工作区起始截止经纬度和工作程度等信息,建立反映地质勘查区域特征的空间目录数据库,目录数据库中需要建立与成果图文数据库、原始图文数据库、实物数据库和钻孔数据库的索引,实现空间、目录、图文信息的关联。
2.1.2 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
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原始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和实物数据库等。
2.1.3 专题数据库
专题数据库包括重要钻孔数据库、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1:20万地质空间数据库、区域重力数据库、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1:20万数字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探矿权/采矿权核查、矿业权设置方案数据库和矿业权登记数据库等。
2.2 应用方式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主要提供通过空间属性查阅地质资料的功能,具体如下:
2.2.1 快速浏览
通过切片技术,提供对空间目录数据库和各种专题数据库的快速浏览,提供单一数据浏览、数据对比浏览(多窗口对比)、数据叠加浏览(在一个窗口中展现多层图形叠加效果并通过设置图层透明度实现对比)等3种浏览模式,且具备距离丈量、面积计算、属性信息查询等功能。
2.2.2 空间查询
通过区块或自定义范围,查询和展示该空间下的目录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输出资料清单和属性信息报告。
3 系统技术框架
一体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及数据中心采取工作流和服务方式构建,工作流用于汇交管理和借阅管理,服务方式须符合国土资源“一张图”及其核心数据库建设要求(图3)。
图3 一体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及数据中心架构示意图
数据层:包括目录数据库、图文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其中目录数据库和图文数据库为非空间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为空间数据库,需要将目录数据库配置空间属性。同时建立空间和非空间的数据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服务的注册、发布、授权和监控等功能。
平台层:提供工作流管理、表单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组件管理和图形分析等功能。
应用层:包括一体化地质资料汇交验收管理系统、汇交监管系统、借阅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数据中心浏览查询展示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其中数据交换系统一方面与外网共享服务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另一方面实现与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据交换。
4 结束语
当前,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任务繁重,既要进行历史资料的数字化和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又要开展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的汇交工作。因此,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质资料进行一体化管理是当前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解决思路就是“立新补旧并举”,关键在“立新”,通过一体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及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应用,避免产生新的“欠账”,为“补旧”赢得时间。但围绕一体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及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应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本文仅仅是在总体框架下进行了初步设计,希望从事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同行共同深入研究。
Ⅸ 原始地质资料和成果地质资料的区别
区别是:原始地质资料是一手为整理归档的材料。成果地质资料是经过对原始地版质资料整权理后的资料,方便查阅,补充。
原始地质资料又称原本地质档案,是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等,包括各种有关的文件底图、底稿、原图、记录本等。
成果地质资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基础要‍素,对相关地质项目的最终验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Ⅹ 原本地质资料的后期整理
后期整理是指对经过前期整理后的地质资料,在进馆归档前,按馆藏要求进行的整理。
地质矿产单位对地质研究、矿产勘探、矿产开采、矿山建设有专业性的分工,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式的协作,同样一份地质资料,就可能在多家下属单位存档。如钻井工程设计,拟稿在工程设计院,审批和盖章在上一级主管单位,在工程设计院资料室存原本无可厚非,钻井工程设计的编写者理应存档;钻井公司是按此设计组织钻井施工的,是钻井工程设计的钻井部分实施操作和执行队伍,在钻井过程中,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对设计会提出修改的建议,所以钻井公司将钻井工程设计归档原本也是应当的;录井公司是按钻井工程地质设计中的录井要求组织录井的,测井公司是按钻井工程地质设计中的测井技术要求组织测井施工的,同样测试、化验分析、试采、采矿都在按钻井工程地质设计的部署开展工作,它们对钻井工程地质设计都进行了归档。造成了工程设计院、钻井公司、录井中公司、测井公司、测试队等单位多头归档。这在立档单位来说,保存钻井工程地质设计是齐全的要求,也方便立档单位利用。但这些保存的原本地质资料在交到地质资料馆即上一级馆藏单位后,就造成重复。
还有些辅助性的地质服务单位也保存地质资料,这些文件材料分发给地质服务单位,目的是让他们做好相关服务与配合工作,仅仅只有局部意义,后期整理必须对此做出安排。原本地质资料的后期整理应从历史的角度、从大局的考量做出取舍、确定归档。
(一)后期整理的质量要求
在保证归档文件完整齐全情况下,重复归档的必须剔除,已破损的文件材料需要进行修补或调换,字迹不清的要进行复原或复印。纸的质量,书写材料、装订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对科技档案的防护和保管要求。
(二)后期整理的工作内容
后期整理的内容主要有:鉴定、局部调整、排列和编目等。
(1)进馆资料的鉴定是对原本地质资料价值的分析。在上一章我们已对地质资料鉴定工作做了广义上的阐述,进一步分析,原本资料、成果资料、磁质资料和实物资料的后期整理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这里只针对原本资料的个性特点补充阐述。
原本地质资料进馆后的鉴定,决定着具体某件地质资料是否需要进馆保存,决定该件地质资料保管期限是定期保存还是永久保存。鉴定的过程是:挑选有价值的保存,剔除无须保存件。鉴定还能发现归档地质资料的缺项,并对相关缺项通过规定程序进行补充。
鉴定的标准,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与文书档案的归档标准不同,文书档案归档有国家档案局的标准,《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等。地质资料品种丰富,来源复杂,国家没有统一划分归档与不归档的范围,原始地质资料归档大多没有统一的保管期限表,在一个地质区块,如果没有替代性新资料出现,原资料会作为永久期限保存。
地质资料虽然没有规范性的“不归档范围”,但普遍存在“归档清单”,在归档清单中列出的原始性地质文件材料有的是必须归档,有的是“有则归”。在勘探开发工程施工中,形成的地质科技文件材料也有固定式的种类和资料名称,如处理报告、解释报告、储量报告、完井报告、测井报告,剖面图、地质图、区域井位部署图、录井柱状图、测井曲线图等,也便于列出归档清单。
在甲乙方的施工合同中,常用这种归档清单形式要求移交施工方提交归档。这些清单其实就给单个工程划定了归档范围。
在勘探研究和开发研究或基础研究课题中,哪些需要归档,哪些不需要归档,这是原始地质资料鉴定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为勘探研究、开发研究或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报告被印刷的科技文件材料,在原本地质资料中只保存定稿(根据终审要求修改的修改稿),其他的一稿、二稿都不在归档范围内。
在地质科技文件材料进馆鉴定实践中,剔除重复件是重要工作。
地质资料的鉴定工作是由资料管理机构和课题或项目管理部门共同进行的。在项目管理部主任和资料馆长领导下展开的。正常情况下,组成项目或课题验收组,对项目或课题形成的地质资料进行鉴定、验收,并形成验收意见。
鉴定工作是采用的通用方法:直接鉴定和评审鉴定。
直接鉴定法就是直接审查地质资料。它要求审查人员逐件、逐页地审查资料,而不是根据目录清单或地质资料标题判定其保存价值、保存期限和保密级别的准确与否,如这一档与其他档是否重复件归档、密级标注是否出错等。在某一单井资料中,钻井地质工程设计,录井单位、测井单位交到资料馆来的是否重复,一份化验分析报告分别在单井资料、勘探报告中分别归档时,在进入资料馆时碰到这种情况应将重复件剔除并在剔除卷注明在其他卷存在的情况。
评审鉴定是由项目单位和验收单位共同组织的对项目、课题验收式的鉴定。由主管课题或项目的部门组成评审组,对需要进行验收的该课题或项目的地质资料做验收准备,由评审组集体对包括工程质量和地质资料在内的多项内容进行验收通过。评审组中一般由地质专家、地质资料管理业务鉴定人员、业务技术主管领导组成。在评审会召开之前,地质资料管理业务鉴定人员根据合同条款中应提交的地质资料清单,对需要参加评审的项目或课题地质科技文件材料“过堂”,拾遗补阙、初定密级和保管期限、剔除重复件,“过堂”合格后提交评审组概略审查验收,形成评审意见。
馆内鉴定是由地质资料馆组织的一种鉴定方式。一般情况下,不是对进馆资料进行鉴定,因为地质资料在进馆前已经经过了验收程序,馆内鉴定是地质资料馆所存资料定期检查,对保存期限已过的地质资料的剔除出来,造册销毁的过程。有时在非正常情况下,地质资料馆也会接收一些未经过鉴定和验收程序的地质资料,需要对这些地质资料进行仔细检查和鉴定。如征集到的地质资料、从即将离退休的人员手中接收的个人收集或积累的地质资料。
馆内鉴定必要时可组织专门的鉴定小组,吸收有关专业的专家以辨别资料的真伪和评估价值的重要程度。2010年前后,全国地质资料馆组织的“全国地质行业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就是一项馆内鉴定工作。先清理成果地质资料,再清理原本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完后,提交清理工作总结和清理资料目录。清理工作成立了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清理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地质资料馆的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组成,清理工作小组由地质、物探、开发、测量等方面专家和地质资料鉴定专家组成,由馆长牵头组织鉴定。
地质资料馆对地质资料的鉴定,需要编制一份适用性的或示范性的指导标准,以便馆内鉴定开展工作。如本馆的“归档与不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等。
(2)局部调整是着眼于资料管理更大系统,从历史角度、勘探技术未来发展,数据重新处理利用的可能性,审视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调整由工程项目单位或课题研究单位的前期整理基础上进行的。
调整原则:充分利用前期整理的工作基础、保持地质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管理和查找利用。
充分利用前期整理的工作基础是指以前期整理的次序作为基础,不要轻易打乱重整。这是因为:前期整理是花了智能资源的,打乱重整会增加工作量,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和拉长整理工作时间,前期整理过后,成了有序可循,有目可查,有据可依资料群体,保持原有体系是聪明选择。当今的资料管理已经向前延伸,有的馆藏单位实施了前端控制,在有地质资料管理人员指导经过前端整理过的原本地质资料,可整体融入地质资料馆体系,只作融入后的少许调整。课题组或项目组进行的前期整理,有时虽然没有专业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现场指导,但也有项目验收和课题评审的关口要过,所以地质资料的质量基本有所保证。对这部分地质资料也应力求保持原有整理秩序。如果动辄改变前期整理秩序,可能质量上有所提高,重新梳理也可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形成规律。所以后期整理着眼于资料馆的视觉整体优化。
保持地质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一,是源头方面的联系,地质资料产生于同一源头是根本的有机联系,如同一台设备的持续钻井施工记录,同一工程项目不同专业队伍链式作业,同一课题的多个子课题等。
第二,是时间方面的联系,源头出自一处,时间上是连续的,衔接是自然的,中间不能武断地人为断开。
第三,是内容方面的联系。地质工作、矿产勘探与开发有时呈间隙性特点,某一区块地质勘探项目在某一时段无法继续下去,可过一段时间或换一个思路或勘探技术有了发展,又重新开展这一区块的地质勘探工作。产生的地质资料在内容上属于同类,并在技术上有深化和提高痕迹。如老资料用新的技术方法进行解释、进行处理,对老井重新测试等,这就需考虑“保持地质资料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若是一口井的资料进行重新处理解释,或用新方法对老井重新测试,在整理时应统筹考虑。在实践中,一口井的实物资料做化验测试或分析化验,过几年后有研究项目需要,对这口井又进行采样和新的化验分析,其化验分析报告作为这口老井岩心化验资料的一部分整理是恰当的。
在某一地质区块里有一矿区,这一矿区里共打六口井,在资料整理时就矿区的六口井考虑建立某种“有机联系”,甚至于这一矿区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遥感、野外踏勘资料建立有机联系。
后期整理,关注地质资料间的有机联系,以组合的群体形式存在和被管理着,能系统地反映出地质工作、矿产勘探开发区域历史。
有利于管理和查找。保持地质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能为联系而硬将其凑合在一起。便于查找和利用才是目的,这也是地质资料管理的出发点。虽说,现在的搜索功能已经很发达,搜索引擎逐步在完善了,只要资料名称输入进去,就能查找到相关资料,但笔者认为总不如相关资料排列在一起好,如一口井的资料,要查就在这一档,利用后归位也很方便,对归还后的资料缺还是不缺进行的检查,排列一下马上就能看清楚,归位时不用这里插一件,那儿插一件地分多个乃至几十个“号”址插入归位。后期整理应有利于管理和利用。
第一,不同密级的应分盒管理,防止在借阅中无意间泄密。
第二,不同载体的资料,虽然有的联系非常密切,由于保管条件要求不一样,需要分库整理和保管。如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磁带、岩心岩屑、油和水样标本,尽管与相关纸质资料联系紧密,由于载体保管条件和要求不同的限制,必须有区别地安排分库,妥善管理。
我们强调后期整理时需要注意保持地质资料间的有机联系,却不能机械地运用保持资料间联系的原则。应根据情况分别整理,恰当组合,才是最佳选择。为了避免切断它们间的有机联系,可在数据库或备考表中注明“互见号”予以弥补。
(3)排列和编目是指对进馆资料在馆内安置的排序和编目。这种排序和编目是对进馆资料经过后期再整理,根据重新确定的排序。前期整理有的在基层资料室已经编目,交到上一级资料馆后,不是完全推翻前期整理的秩序,后期整理是在前期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排序和编目只对后期调整的进行变动。编目是以前期整理的目录为蓝本,有的资料馆后期整理调整变动很少,就直接利用前期整理目录,只在剔除件备注栏标注,在备考表中说明变动原因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