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自查报告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自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2-04-26 07:50:01

① 纪检部工作总结未来规划一两百字就行

半年来,巡田纪委在乡党委的领导和县纪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和作风建设年活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为全乡各项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狠抓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深入
一是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印发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将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工作细化成条块,明确主管领导、责任部门和参与对象,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各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乡与各村及各站所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明确了各自的责任义务,形成了互相负责、相互监督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网络,促进了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是以中心工作促进党廉政建设的同步推进。把党风廉政责任制工作与乡村两级换届,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利用召各类会议的机会,对党风廉政建设进行部署、检查,使党风廉政建设与乡中心工作同步推进。
三是以廉政考核为抓手强化监管。发挥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监督员及村级纪检委员的作用,制订了乡党政班子成员,站所负责人述职述廉和村党支书记抓党建双向述职等制度,增强乡机关干部和村干部廉洁意识和办事效率,把年度考核结果与机关干部和各村工作业绩、年终奖励惩处、选拔任用和年底绩效奖金发放的持钧。 “总结王-zongjiewang”
二、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乡机关和站所的行政效能不断提升
(一)、完成了乡村两级班子换届,配优配强乡村纪检干部。
3月28日我乡召开了中共巡田乡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纪委班子。5月份,我乡17个村均通过选举方式产生了新的村级纪委委员。换届过程中,严肃了换届纪律,确保了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严格贯彻执村党支部侯选人的“七选七不选”及村民委员会侯选人的推选“五选十不选”的标准,严把侯选人入口关,通过依法民主公开选举,配优配强了乡村纪检干部队伍,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狠抓学习型机关创建,提升干部素质
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坚持每月月初组织党政班子成员集中学习,月底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集中学习时党政主要领导对前一个月工作进行小结,各片对片内工作进行小结套,干部人个对阶段工作进行汇报。通过加强学习,全乡干部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抓干部管理,转变干部作风,提高行政效能。
实行“两片两线”管理模式,实行片(线)长负责制,把各项工作分解到片,落实到岗,明确到人。推行衡阳市“三有两评”工作法,强化干部上班值班
“三制”管理。即上班实行签到制,出差、请假实行事前登记制,出勤结果月底通报制。要求干部每月出勤22天以上,住宿18晚以上。由于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机关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机关效能进一步提高,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抓村干部教育培训,规范村干部管理
重视对村干部教育培训,七月底开展了村支两委干部任前教育培训,乡里制订出台了《巡田乡村干部管理办法》,颁布了规范村干部日常行为的“十条禁令”,坚持用制度管人,强化了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
三、注重廉政思想教育,认真推行党务公开
把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作为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措施常抓不懈。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在全乡20个党支部全面推行党务工作工作,并以此为平台推进廉政文化理论宣传。
三、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来信来访
设立信访接待点,公布受理电话,畅通信访渠道。做到每月排摸调处各种不安定因素,及时消除信访苗头,对来电、来访及时调处办结,有效预防越级上访和重复信访,维护了社会稳定。上半年,成功办结了石山和腊元村群众反映的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大禾村、柳山村群众反映的在选举过程程序不当问题,上半年受[FS:PAGE]理来信来电来访5件,办结4件,一件正在办理中。
四、严格审计监督和执法监察。年初制订下发了财务清理审计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专门班子,逐村完成了全乡17个村的届期财务清理审计;对机关、财政所、畜牧站、计生办和民政办上半年财务进行了审计。加强了对天宝锑矿、石井现代烟草农业和207国道等重点项目实施的环境优化和工作监管,促成了天宝锑矿成功续约,石井现代烟草农业项目施利完工并代表县里迎接了省市验收。对退耕还林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规范公车购置使用,公务接待和公费出差等“三公”消费,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推行村级零接待制度;对涉农资金专项使用、减负进行监督;对石井、腊元、石山等4个行政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党务政务公开等工作进行了检查,使村级事务管理逐步向民主化发展,重大事项和工程项目监督更加有力。
半年来,我乡的纪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不够。由于我乡民风较差,工作繁杂,干部人手不够,为忙于事务,学习上多是以会代学,以致学习不够。
二是部分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不到位。乡干部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上,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
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不完善。表现在制度操作性不强,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村务公开工作虽然实行多年,但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村级财务开支审批随意性较大,造成开支局部失控现象。
四是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不健全。部分基层农村党员干部头脑中法律意识淡薄,民主监督意识较差,一些农村工程项目承包随意性大,村级财务以及村集体财产的处置透明度较低,使群众对党员干部产生不信任的情绪,激化了社会矛盾,财时也容易滋生腐败。
五、查办案件力度不够。尚未完成办案任务。
下半年的工作打算
一、加大教育预防,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建立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大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党纪政纪国法的自觉性,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坚持反腐倡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一要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强化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强化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强化乡纪委协调的责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二要努力提高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加强基层党风党性教育,努力提高基层党员党性意识,加强乡村干部培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抓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能力。三要逐步建立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要针对机关、部门、村不同特点,探索建立各类党员干部教育、监督的长效机制。机关要突出勤廉作风监督考核机制,行政村要突出民主决策监督机制,通过解决关键问题,推进全面进步。
三、从严执纪,加大查办违纪案件力度。一是了解民情,加强信访调处。认真排摸信访举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发挥村情社情分析会制度的作用,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提前介入,及时进行调处,化解矛盾。二是突出重点,强化监督。突出对村主要领导、重点项目管理等工作人员的监管。三是惩防结合,查办1至2个案件。9月前,要积极寻找案源,查办1至2个案件,做到查处一起案件,完善一套制度,教育一批干部。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纪检工作水平。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乡村纪检干部业务培训,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努力建成一支高素质乡村纪检干部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
五、完成信息报送任务。

② 退耕还林的成效

2008年—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62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各项建设任务内进展良好,容促进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退耕农户口粮自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退耕农户收入快速增长;退耕农户生活方式发生可喜变化;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有了基本保障。

③ 我家退耕退了十来年,一直都没有补贴过,难道是我们江西没有退耕还林补贴

一直都有,以下是江西省贯彻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通知的实施意见内容(赣府发[2007]28号):
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国家继续对退耕地还林给予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
一、开展历年退耕还林核查。要求省林业厅组织力量对全省各工程县历年退耕还林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对验收合格的面积,及时兑现补助;对造林质量和补助资金发放问题突出的,责令县级人民政府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将调整任务和资金。

二、规范政策补助分配。对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补助,原则上仍按照承包户和退耕户已签合同进行分配。对原补助期满后,国家继续对退耕农户的补助,必须直接补助给原退耕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的生活费补助与管护任务挂钩,退耕户自退自管的,由退耕户享受生活费补助,退耕户委托或转让他人管护的,由退耕户与管护责任主体协商并签订管护合同,明确资金分配方式并落实管护责任。

三、及时兑现政策。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根据验收结果兑现。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四、做好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工作。退耕还林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森林法》和《退耕还林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退耕还林后的林地和林木进行登记造册,发放林权证,依法确认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对退耕地原承包经营权人发放林地使用权证明和森林、林木所有权证。

五、及时开展退耕还林补植补造。补植补造的重点安排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以薪炭林和节柴灶为重点,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重点是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深山区群众。强化退耕还林生物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以上工作,由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

六、落实好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各级财政按退耕还林面积每年每亩2元的标准安排工作经费,其中省财政安排1元,市、县财政各安排0.5元。省财政安排的工作经费主要用于省本级和县级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补助。省财政对各地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的补助与地方工作经费到位情况挂钩。

七、加大对退耕还林接续产业的资金扶持。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退耕还林地区着力发展油茶、毛竹、果业、茶叶、木本药材、林下经济作物等接续产业,并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补助。

八、明确政府和部门责任。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由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层层落实目标和责任,逐县、逐乡、逐户、逐地块狠抓落实。各级发改委负责退耕还林建设和巩固成果专项资金规划的编制、审核和计划下达;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拨付、相关配套经费的落实和监督管理;林业部门负责退耕还林任务和巩固成果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及检查验收。国土、农业、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共同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④ 什么是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
2002年1月10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召开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4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1]
中文名
退耕还林
目的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
背景
中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成果
1999年—2008年,中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4.03亿亩
相关法规
《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快速
导航
政策介绍范围遵循原则优惠政策退耕区成效条例
介绍
长期以来,由于盲目毁林开垦和进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造成了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
退耕还林是指从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还生态林的至少补助8年,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草的补助2年。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
政策介绍
综述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依据:生物群落可以演替,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的演替。
封山绿化
就是对工程区内的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禁措施严加保护,对宜林荒山荒地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并实行严格管护,确保绿化成果。
以粮代赈
就是对退耕还林的农户,国家按一定标准无偿提供粮食,实行以粮食换生态,保证农民退耕之后吃饭有保障,收入不减少,以调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个体承包:就是将造林种草和植被保护的任务,采取承包的方式,落实到户、到人,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具体以责任制的形式,明确造林种草者权益,落实管护措施,责权利挂钩,使群众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为生态环境建设做贡献。
“退耕还林”曾作为中国国策落实。
范围
退耕还林地是指水土流失严重和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其标准是: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坡度在6度以上、农民已经承包或延包的坡耕地;平原区;风沙危害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已经承包的沙化耕地。只要具备条件、农民自愿,应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能退多少退多少。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不纳入退耕还林的范围,可作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遵循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2.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
3.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
4.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5.逐步改善退耕还林者的生活条件。
优惠政策
政策内容
1、要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人承包的政策措施,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的主要环节,集中连片,形成规模,达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退耕还林
2、补助政策
退耕地还林补助标准
粮食:黄河和海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200斤,长江和淮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300斤。补助粮食一般为小麦原粮,不同地区确需调整粮食供应品种的由省政府确定,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补助年限:还草补助2年,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
现金: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补助年限和粮食补助相同。
新一轮退耕还林每亩退耕地补助1200元,五年内分三次下达,第一年5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还草每亩退耕地补助850元,三年内分两次下达,第一年450元,第三年400元。[2]
种苗和造林费: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
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沙造林补助标准,只补助种苗和造林费,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
3、免征农业税。对应税耕地,自退耕之年起,不再征收农业税。
4、退耕地造林后,禁止间作粮食和蔬菜。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采取林果间作、林药间作、林竹间作、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等模式,实行立体经营。
5、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经济林比例不得超过20%。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含梯田)、水土流失严重或泛风沙严重、及一切生态地位重要地区必须营造生态林,要按照先陡坡后缓坡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还林后实行封山管护。在雨量较多,生物生长量高的缓坡地区,可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竹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适当发展经济林,对超过20%的经济林地,只补助种苗费。
6、退耕还林粮款补助对象为实施退耕还林的个体农户。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荒滩地造林,只给予每亩50元的种苗补助。
7、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确保退耕农户享有在退耕土地和宜林荒山荒地上种植的林木所有权,并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发放林权证。
8、对退耕农户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或者代金券发放;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发放形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尊重退耕户的意愿,其费用只能用于种苗、造林补助。
9、退耕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还林后,由县或乡统一组织,应继续在宜林荒山、荒沙、荒地造林。
10、退耕还林后必须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管护好林地免受人畜危害,确保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
政策兑现
各地应将国家下达的年度退耕还林任务逐级落实到户,并分户建卡、签订合同。由农户按规定的数量和进度进行造林和管理。造林后,由地方政府统一组织检查验收,填写《农户退耕还林手册》。农户凭《农户退耕还林手册》,到当地粮管所领取粮食,到财政所领取补助现金。退耕还林后,确需抚育间伐或采伐更新的,必须依法办理有关手续,不得自行砍伐。
退耕区
困难
退耕区多属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半山区,平川谷地很少,我们调查的市县平地多在10%以下,山地和丘陵地占90%以上,这种自然环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土流失。以神池县为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27740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8.6%,年侵蚀模数8900~22000吨/平方公里,年流失肥土1957.3万吨,全氮含量约4.6万吨碳铵,速磷含量858吨过磷酸钙。水土流失使退耕区的耕地变得更加贫瘠,粮食平均每市亩产量只有150斤左右。
退耕区另一个对人口生存影响较大的普遍现象是干旱。以忻州市为例,大部分地区春旱每2~3年一遇,夏旱每3~5年一遇。而且旱灾发生的频率变化是由低到高,逐年增多。1571年到1670年的一百年中,共出现29个旱年,机率为29%,其中大旱年10个,机率为10%;1871年至1970年的一百年间,共出现过33个旱年,机率为33%,其中大旱年13个,机率为13%;1951年至1974年的24年间共出现过11个旱年,机率高达45.8%,其中大旱年4个,机率为16.7%。据有关史料记载,忻州境内连续干旱三四年甚至四五年也是常有的事。1990年至2001年的12年间,共发生旱年6个,机率达50%。1999年至2001年的三年大旱,粮食减产五成以上,许多农村几乎颗粒无收。1999年的大旱灾使方山县8.1万人全部返贫,返贫率达100%。
由于连年干旱,退耕区缺水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山区村庄水源枯竭,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五寨县的峰子头村,深沟中的泉水由于天旱已枯竭两年,人畜吃水全靠在10公里以外的县城拉水,每车6.5吨,120元。如果家里养有牛羊的,一年差不多需要10车水。不少家庭都承受不起。
变化特点
在中国的多数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在大家所调查的退耕区中,多数表现为相反的情况,即耕地面积存在增加的现象。例如,吕梁地区2001年有耕地57公顷,分别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95413公顷和15613公顷;柳林县2001年耕地面积为46153公顷,分别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7626公顷和1086公顷;方山县2001年有耕地25500公顷,分别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8200公顷和2047公顷;神池县2001年有耕地59520公顷,分别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8587公顷和15553公顷。据了解,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毁林(草)开荒。虽然这些地区的耕地总面积存在增加的情况,但在人均耕地面积上却与其他地方表现为同一倾向,即:人均耕地在不断地减少。这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所致。
退耕还林使耕地减少,人口的增加使耕地的需求量增加。人口与耕地比例的变动使耕地变得更加紧张。吕梁地区3年共有退耕还林任务2727公顷,人均减少耕地0.008公顷,忻州市有任务3007公顷,人均减少耕地0.01公顷。根据各地的“十五”人口规划,到2005年,吕梁的人口为354.44万人,忻州为310.39人,柳林县为29.02万人,方山县为14.06万人,神池县为10.74万人,五寨县为11.64万人。届时按2001年的耕地总面积不变计算,人均耕地将分别降为0.16公顷、0.22公顷、0.16公顷、0.18公顷、0.55公顷、0.33公顷。按照这样的人口增长速度,加上耕地占用,2015年吕梁地区人均耕地将可能下降到0.14公顷以下。
粮食
北方的退耕区多属干旱或半干旱区,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而且严重,从而对当地的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年与年之间的粮食产量波动很大是该类地区最大的特点。以吕梁地区为例,1990年以来的粮食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年份有3个,最高为1996年,110.75万吨。而产量在50多万吨及以下的年份也有3个,其产量不及最高年份的50%,最低的2001年产量只有40.24万吨,仅为最高年份的36.33%。柳林县1990年以来的年度之间粮食产量波动更大,最低的2001年产量仅543.6万公斤,只有最高年1996年7139.2万公斤的7.61%,人均粮食只有19.05公斤。所调查的几个县2001年的人均粮食均不足100公斤。
上述表明,退耕区的人口生存条件是比较差的。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所限,不少成灾年份对人口的生存影响很大。退耕区自然条件现状的形成与历史上人口的增长和活动关系密切,同时也与今后人口的发展关系密切。
成效
2008年—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62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3]各项建设任务进展良好,促进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4]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退耕农户口粮自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退耕农户收入快速增长;退耕农户生活方式发生可喜变化;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有了基本保障。[4]
2002年12月6日国务院第66次常务会议通过《退耕还林条例》,标志着退耕还林从此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这项浩大的生态工程在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580个县全面启动,预计到2010年时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工程完成后,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等地区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将被林草覆盖,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1999年—2008年,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4.03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37亿亩,封山育林0.27亿亩。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
退耕还林工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为我国在世界生态建设史上写下绚烂的一笔。[1]
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退耕还林活动,保护退耕还林者的合法权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的退耕还林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
退耕还林条例
第四条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退耕还林应当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
第五条退耕还林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
(三)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
(四)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五)逐步改善退耕还林者的生活条件。
第六条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机构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退耕还林有关政策、办法,组织和协调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的落实;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主管全国退耕还林的实施工作,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的审核、计划的汇总、基建年度计划的编制和综合平衡;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负责退耕还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监督管理;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已垦草场的退耕还草以及天然草场的恢复和建设有关规划、计划的编制,以及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国务院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源的协调和调剂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计划、财政、农业、水利、粮食等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本条例和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退耕还林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国家对退耕还林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证退耕还林中央补助资金的专款专用,组织落实补助粮食的调运和供应,加强退耕还林的复查工作,按期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并逐级落实目标责任,签订责任书,实现退耕还林目标。
第八条退耕还林实行目标责任制。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与退耕还林工程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九条国家支持退耕还林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退耕还林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退耕还林活动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意识。
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控告破坏退耕还林的行为。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接到检举、控告后,应当及时处理。
第十二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助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第二章规划和计划
第十三条退耕还林应当统筹规划。
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机构协调、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耕还林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退耕还林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退耕还林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范围、布局和重点;
(二)年限、目标和任务;
(三)投资测算和资金来源;
(四)效益分析和评价;
(五)保障措施。
第十五条下列耕地应当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并根据生态建设需要和国家财力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
(一)水土流失严重的;
(二)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
(三)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
江河源头及其两侧、湖库周围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的耕地,应当在退耕还林规划中优先安排。
第十六条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的耕地和生产条件较好、实际粮食产量超过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粮食标准并且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不得纳入退耕还林规划;但是,因生态建设特殊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调整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后,可以纳入退耕还林规划。
制定退耕还林规划时,应当考虑退耕农民长期的生计需要。
第十七条退耕还林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规划相协调。
第十八条退耕还林必须依照经批准的规划进行。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不得擅自调整退耕还林规划。
第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耕还林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下一年度退耕还林计划建议,由本级人民政府发展计划部门审核,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于每年8月31日前报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机构、林业、发展计划等有关部门。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汇总编制全国退耕还林年度计划建议,经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机构协调,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审核和综合平衡,报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于10月31日前联合下达。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计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国退耕还林年度计划,于11月30日前将本行政区域下一年度退耕还林计划分解下达到有关县(市)人民政府,并将分解下达情况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下一年度退耕还林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批准后的省级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方案,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退耕还林的具体范围;
(二)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
(三)树种选择和植被配置方式;
(四)造林模式;
(五)种苗供应方式;
(六)植被管护和配套保障措施;
(七)项目和技术负责人。
第二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组织专业人员或者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乡镇作业设计,把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编制作业设计时,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当以种植耐旱灌木(草)、恢复原有植被为主;以间作方式植树种草的,应当间作多年生植物,主要林木的初植密度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三条退耕土地还林营造的生态林面积,以县为单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土地还林面积的80%。
退耕还林营造的生态林,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认定。
第三章造林、管护与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与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签订退耕还林合同。
退耕还林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退耕土地还林范围、面积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范围、面积;
(二)按照作业设计确定的退耕还林方式;
(三)造林成活率及其保存率;
(四)管护责任;
(五)资金和粮食的补助标准、期限和给付方式;
(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七)种苗来源和供应方式;
(八)违约责任;
(九)合同履行期限。
退耕还林合同的内容不得与本条例以及国家其他有关退耕还林的规定相抵触。
第二十五条退耕还林需要的种苗,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集中采购,也可以由退耕还林者自行采购。集中采购的,应当征求退耕还林者的意见,并采用公开竞价方式,签订书面合同,超过国家种苗造林补助费标准的,不得向退耕还林者强行收取超出部分的费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退耕还林者指定种苗供应商。
禁止垄断经营种苗和哄抬种苗价格。
第二十六条退耕还林所用种苗应当就地培育、就近调剂,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和抗逆性强树种的良种壮苗。
第二十七条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种苗培育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的管理工作,保证种苗质量。
销售、供应的退耕还林种苗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检验合格,并附具标签和质量检验合格证;跨县调运的,还应当依法取得检疫合格证。
第二十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退耕还林规划,加强种苗生产与采种基地的建设。
国家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培育种苗,开展产业化经营。
第二十九条退耕还林者应当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的要求植树种草。
禁止林粮间作和破坏原有林草植被的行为。
第三十条退耕还林者在享受资金和粮食补助期间,应当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的要求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第三十一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退耕还林植被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
退耕还林者应当履行管护义务。
禁止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范围内复耕和从事滥采、乱挖等破坏地表植被的活动。
第三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技术推广单位或者技术人员,为退耕还林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第三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检查验收标准和办法,对退耕还林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方可发给验收合格证明。
第三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县级退耕还林检查验收结果进行复查,并根据复查结果对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奖惩。
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省级复查结果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上报国务院。
第四章资金和粮食补助
第三十五条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具体补助标准和补助年限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尚未承包到户和休耕的坡耕地退耕还林的,以及纳入退耕还林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只享受种苗造林补助费。
第三十七条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由国务院计划、财政、林业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下达、核拨。
第三十八条补助粮食应当就近调运,减少供应环节,降低供应成本。粮食补助费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处理。
粮食调运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不得向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和退耕还林者分摊。
第三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口粮消费习惯和农作物种植习惯以及当地粮食库存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补助粮食的品种。
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不得供应给退耕还林者。
第四十条退耕土地还林的第一年,该年度补助粮食可以分两次兑付,每次兑付的数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从退耕土地还林第二年起,在规定的补助期限内,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还林者一次兑付该年度补助粮食。
第四十一条兑付的补助粮食,不得折算成现金或者代金券。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不得回购退耕还林补助粮食。
第四十二条种苗造林补助费应当用于种苗采购,节余部分可以用于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退耕还林者自行采购种苗的,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在退耕还林合同生效时一次付清种苗造林补助费。
集中采购种苗的,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种苗采购单位应当与退耕还林者结算种苗造林补助费。
第四十三条退耕土地还林后,在规定的补助期限内,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还林者一次付清该年度生活补助费。
第四十四条退耕还林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
第四十五条退耕还林所需前期工作和科技支撑等费用,国家按照退耕还林基本建设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根据工程情况在年度计划中安排。
退耕还林地方所需检查验收、兑付等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有关部门所需核查等费用,由中央财政承担。
第四十六条实施退耕还林的乡(镇)、村应当建立退耕还林公示制度,将退耕还林者的退耕还林面积、造林树种、成活率以及资金和粮食补助发放等情况进行公示。
第五章其他保障措施
第四十七条国家保护退耕还林者享有退耕土地上的林木(草)所有权。自行退耕还林的,土地承

⑤ 国务院2015年取消哪些行政审批

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的
行政审批项目目录
(共计94项)

1 物业管理师注册执业资格认定 住房城乡建设部 无 《物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4号)
2 期货交易场所上市、修改或者终止合约审批 证监会 无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27号)

3 期货交易场所变更住所或者营业场所审批 证监会 无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27号)

4 期货交易场所合并、分立或者解散审批 证监会 无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27号)

5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新增股东或原股东转让所持股份审批 证监会 无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证监会令第89号)

6 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收费审批 证监会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4号)
《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65号)
7 证券交易所风险基金、证券结算风险基金使用审批 证监会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证券交易所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证监发〔2000〕22号)
《证券结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证监发〔2006〕65号)
8 证券交易所上市新的交易品种审批 证监会 无 《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4号)

9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市新的交易品种审批 证监会 无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证监会令第89号)
10 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审核 证监会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11 保险公司股权转让及改变组织形式审批 保监会 无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12 保险公司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审批 保监会 无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630号)
13 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账户设立、合并、分立、关闭、清算等事项审批 保监会 无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14 保险公司资本保证金处置审批 保监会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保险公司资本保证金管理办法》(保监发〔2011〕39号)
15 保险公司可投资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机构核准 保监会 无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16 外资保险公司再保险关联交易审批 保监会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36号)

17 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审批 保监会 无 《农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629号)
18 铬化合物生产建设项目审批 工业和信息化部 无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铬化合物生产建设许可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15号) 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
19 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认定及产品的登记备案 工业和信息化部 无 《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
《软件产品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9号)
《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工信部联软〔2013〕64号)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工信部联电子〔2013〕487号)
20 对财政有影响的临时特案减免税审批 财政部 税务总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

21 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审批 财政部 无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管理办法》(财发〔2008〕4号)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办法》(财发〔2008〕61号)
22 豁免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和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有股转持义务审核 财政部 无 《财政部 国资委 证监会 社保基金会关于豁免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和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有股转持义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10〕278号)
23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甲级资格认定 财政部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财政部令第61号)
24 境外(包括港澳台)会计师事务所在境内设立常驻代表处审批 财政部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25 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审批 税务总局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3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
26 申请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 税务总局 无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6〕156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39号)
27 对承担粮食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免征增值税审核 税务总局
同级财政、粮食部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征免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198号) 28 对承担粮食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经营免税项目的粮食经营企业以及有政府储备食用植物油销售业务的企业增值税免税资格审核 税务总局 无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征免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198号)
29 拍卖行拍卖免征增值税货物审批 税务总局 无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拍卖行取得的拍卖收入征收增值税、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40号)
30 营改增后随军家属优惠政策审批 税务总局 无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
31 营改增后军队转业干部优惠政策审批 税务总局 无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
32 营改增后城镇退役士兵优惠政策审批 税务总局 民政部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
33 消费税税款抵扣审核 税务总局 无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消费税纳税申报及税款抵扣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6〕769号)
34 成品油消费税征税范围认定 税务总局 无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7号)
35 主管税务机关对非居民企业适用行业及所适用的利润率审核 税务总局 无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国税发〔2010〕19号)
36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选择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税务总局 无 《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5号)
37 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变更审批 税务总局 无 《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5号)
38 国防专利申请权、专利权转让及实施审批 国家国防科工局 无 《国防专利条例》(国务院、中央军委令第418号)
39 全国性社会团体筹备审批 民政部 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0号)
40 社会福利基金资助项目审批 民政部 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
《社会福利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社字〔1998〕124号)
41 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 农业部 无 《兽药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4号)
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42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机构资质认定 水利部 无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国务院令第496号)
43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年度计划审批 水利部 无 《关于进一步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05〕806号)
4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年度计划审批 水利部 无 《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1752号)
45 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批 中国人民银行 无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4〕19号)
46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或重大自然灾害临时增加采伐限额审批 国家林业局 无 《国务院批转林业局关于全国“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审核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3号) 47 进入林业部门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拍摄影片、登山等活动审批 国家林业局 无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1985年7月6日林业部发布)
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48 启动实施一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审批 国家林业局 无 《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13号) 取消
49 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调整审批 国家林业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关于下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2011〕1620号)
50 天保工程森林培育建设任务调整审批 国家林业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关于下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2011〕1620号)
51 跨区域重点推广示范项目审批 国家林业局 无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9〕289号)
52 省级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方案审核 国家林业局 无 《退耕还林条例》(国务院令第367号)
5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审批 国家林业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发改西部〔2010〕1382号)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财农〔2007〕327号)

5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审批 国家林业局 无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1985年7月6日林业部发布)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20416-200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林护发〔2005〕55号)
55 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海域类)审批 国家海洋局 无 《国务院关于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2〕13号) 取消
56 国务院批准的用岛项目建筑物和设施登记核准 国家海洋局 无 《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登记办法》(国海岛字〔2010〕775号)
《无居民海岛使用申请审批试行办法》(国海岛字〔2011〕225号)
57 海岛整治修复项目实施方案审批 国家海洋局 无 《海域使用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491号)
《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财综〔2010〕44号)
58 海岛整治修复项目验收 国家海洋局 无 《海域使用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491号)
59 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认定 教育部 无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工作的意见》(教技发厅〔2004〕1号)
60 地质资料延期汇交审批 国土资源部 无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
61 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核准 国土资源部 无 《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18号) 62 矿产地储备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审批 国土资源部 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土资源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71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开展矿产地储备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28号)
63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查阅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审查 国土资源部 无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
64 省、自治区、直辖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审核 国土资源部 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
65 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名录审批 国土资源部 无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80号)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7号)
66 国土资源部科技平台建设审批 国土资源部 无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
《关于组织开展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命名和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3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13〕72号)
67 整装勘查区设置审批 国土资源部 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57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40号) 68 调整矿产勘查风险分类审批 国土资源部 无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促进整装勘查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55号)
69 船舶污染物清除作业单位资质认定 交通运输部 无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61号)
70 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证书或者财务保证证书核发 交通运输部 无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61号)
下放至省级及以下海事机构
71 水运工程监理甲级企业资质认定 交通运输部 无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
《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4年第5号)
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
72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江河、湖泊及其他通航水域水路运输审批 交通运输部 无 《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25号)
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
73 危险化学品水路运输人员资格认可 交通运输部 无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子项“装卸管理人员资格认可”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子项“申报人员资格认可”和“集装箱现场检查员资格认可”下放至省级及以下海事管理机构
74 放射防护器材和含放射性产品检测机构、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评价(甲级)机构认定 国家卫生计生委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0〕104号)
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
75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科研项目审查 国家卫生计生委 无 《病原微生物实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
76 关税及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延期缴纳审批 海关总署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国务院令第392号)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3〕44号) 取消 原由直属海关审批
77 关税及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滞纳金减免审批 海关总署 无 《海关税款滞纳金减免暂行规定》(署税发〔2012〕437号)
78 计量检定员资格核准 质检总局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1987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1987年2月1日国家计量局发布)
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质监部门
79 设备监理单位甲级资格证书核发 质检总局 无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2〕52号)
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质监部门
80 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健康的重要出口商品注册登记 质检总局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47号)
81 国家级裁判员审批 体育总局 无 《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试行)》(体竞字〔1999〕153号)
82 民用航空器(发动机、螺旋桨)生产许可(PC) 中国民航局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1987年5月4日国务院发布)
下放至民航地区管理局
83 民航计量检定员资格认可 中国民航局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1987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1987年2月1日国家计量局发布)
下放至民航地区管理局
84 航空营运人运输危险品资格批准 中国民航局 无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下放至民航地区管理局
85 民用航空器特许飞行资格认可 中国民航局 无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下放至民航地区管理局
86 航空安全员资格认定 中国民航局 无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下放至民航地区管理局
87 民航企业及机场联合、重组和改制审核 中国民航局 无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2〕52号)
下放至民航地区管理局
88 民用航空器地址编码指配 中国民航局 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
89 军工产品储存库一级风险等级认定和技术防范工程方案审核及工程验收 公安部
国家国防科工局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
90 航行港澳船舶证明书核发 公安部 无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91 一级文物系统风险单位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方案审批和工程验收 公安部 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27-2002)
92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定点生产审批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无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2号)
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93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审批 中国气象局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623号)
下放至省级气象主管机构
94 商用密码科研单位审批 国家密码局 无 《商用密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3号)

⑥ 有没有退耕还林的施工组织设计

退耕还林实施方案范文
一、全面做好阶段性检查验收工作随着国家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出台,国家林业局今年将组织相关部门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阶段性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作为第二轮政策兑现的主要依据。这不仅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到退耕户切身利益、影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农村稳定的一项政治问题。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抓…
一、全面做好阶段性检查验收工作
随着国家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出台,国家林业局今年将组织相关部门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阶段性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作为第二轮政策兑现的主要依据。这不仅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到退耕户切身利益、影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农村稳定的一项政治问题。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做好退耕还林自查工作
工程建设总面积44003亩,市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其中退耕地造林31273亩,配套造林12730亩,截至目前,工程总体进展顺利,成绩显著。但随着工程的深入开展,一些问题和矛盾也开始逐渐显现。根据《 省林业厅关于退耕还林自查整改和数据核实工作的紧急通知》 明电〔2007〕9号)要求,市将对历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自查工作要落实到小班、地块,落实到每一个退耕还林户,切实做到地块、面积、质量、补助“四落实”四清楚”。
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检查。林业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重点检查国家计划完成情况,自查工作由市政府负总责。退耕地造林、配套造林面积,造林合格面积、需补植和重造面积,合同签订、政策兑现、剩余补助资金情况、林权证发放情况、档案管理情况;统计部门要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和完成质量及投资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农业部门要对退耕户后续生计情况进行调查;国土部门要对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数量进行全面普查;发改部门要对整个工程区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稽查。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全力配合,确保真实掌握退耕还林成果。
(二)扎实做好补植补造工作
对需要补植补造的地块,要根据自查结果。今春一季度要全面完成补植补造工作。一要保证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不减少。对因造林面积不足、虚报、错报以及人为因素损毁的地块,要重新落实地块,重新设计,重新施工,确保面积不受损失。同时要做好补助资金的追缴和档案管理工作。二要坚持退耕还林标准不降低。对造林成活(保存)率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地块,按照造林作业设计要求,责令经营者限期进行补植补建,并要保证成活。对于连续两年未进行补植补建或补植后仍未达到合格标准的停发国家补助,直至达到标准后方可兑现。对放弃经营或不履行退耕还林合同规定义务的要在面积不减、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异地重新造林。三要保证退耕还林成效。对成活率低、易导致复耕的地块,要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政策兑现的杠杆予以调控,确保造林成活、成材;对因选择造林树种不当或苗木原因导致成活率低的地块,要及时更换适宜树种;对存在地类不符、未承包到户集体享受待遇等问题的地块,要狠抓整改措施,认真进行整改;退耕地内禁止任何形式的林粮间作,对违规进行间作的不予兑现当年退耕还林政策。对因间作造成农药伤苗、人为毁苗的要坚持予以查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强化管理。
要严格规范运作,工程管理上。程序化管理,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
一是认真做好年度自查工作。自查的结果必须真实、准确、可靠。由市政府统一组织自查,县级自查是国家补助政策兑现的依据。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检查验收结果的公开、公正。
二是加大政策兑现的管理和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持检查验收和政策兑现结果公示制度。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取信于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给予未经林业部门验收或验收未达到政策兑现标准的退耕地兑现粮款补助;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名义非法和侵占国家补助;严禁虚报冒领、贪污克扣、截留挪用退耕还林国家补助;严禁人为调整成活(保存)率,进行人情、权钱兑现。要一把尺卡准,一碗水端平,不能存在内部和外部之分,干部和群众之分。通过认真抓好政策兑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三是要及时指导和监督退耕户进行透光抚育,加强退耕还林地的抚育管护。工程建设初期营造的林木现已进入幼龄林。提高经营水平,增加林地产出效益,避免只造不管、只栽不抚和造林无成效现象的发生。
四是政策性强,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档案建设。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管理环节多,特别是国家延长补助政策期限后,档案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要强、素质要高,要保持相对稳定。档案资料必须完整齐全,不仅要建立文本档案,还要建立电子档案,保证退耕还林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安全性。从 年开始,要全面应用退耕还林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各项工程管理环节,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水平。
五是退耕还林后续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退耕还林地的发证工作要在国家检查前全部发放完毕,加强林权证发放工作。林权证是保护退耕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凭证。依法确认所有退耕还林地块的权属,纳入林业用地管理。对因征占用等因素导致退耕地流失或因地块调整需要重新落实地块的要重新签订退耕还林合同,按照“谁退耕,谁受益”原则,妥善处理好前后退耕农户的利益关系,及时做好林权变更工作。
三、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组织领导。
还是从国家惠农政策的调整、退耕还林管理年限的延长等方面看,无论是从工程建设总量方面看。退耕还林工作都在加强。因此,各乡镇街、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实行政府负责制,落实责任,严格执行造林质量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要在总结近年退耕还林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客观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相关政策和办法,把这项生态工程抓好。
各乡镇街、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针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导致的群众上访案件。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案件查处工作。对查实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并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对整改不到位或弄虚作假的要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⑦ 2010年雅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主要工作

围绕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重点工作,夯实发展基础
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完成瀑电汉源库区内安移民住房和主要公共建筑的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确保在时间节点内完成移民搬迁安置和库底清理,平稳实现二期蓄水至850米,实现移民永久性安置目标。加强移民资金的组织和监管,推动移民安置概算调整工作。及时足额发放后期扶持资金,帮助移民群众发展生产、培训技能、扩大就业。加快迁复建企业建设进度,因地制宜利用资源,培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逐步提高移民和当地群众收入水平。进一步畅通诉求渠道,确保库区和安置区社会稳定。
基本完成重建任务。9月底前,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投资分别完成规划的85%。优先推进城乡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项目重建,确保今年春节前受灾农户全部住进永久性住房,5月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重点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促进产业恢复提升,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恢复。严把工程招标、建设施工、工程监理、建材供应、工程验收等关口,确保重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跟踪意向性捐赠资金,吸纳民间资金参与重建。加强资金物资监管,确保使用安全高效。加强与援建省市在产业投资、园区建设、商务贸易、旅游协作、劳务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强力推进枢纽建设。突出构建交通枢纽。确保名邛高速公路竣工,加快雅西、雅乐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力争开工建设成康铁路、雅康高速公路,抓紧雅乐、雅安-甘洛、雅眉资遂等铁路项目和雅马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纳入国家和省路网规划。全面建成“两路一桥”工程,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国省干道灾后重建工程,加快推进3条国省干线改造项目,抓紧推进断头联网路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建成农村公路500公里。全面建设电力枢纽。力争建成500千伏瀑电送出工程和宝兴、天全、名山、汉源4个220千伏及姜家沟、五龙、姚桥3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雅安、石棉2个500千伏扩建工程和荥经、竹马2个220千伏工程及6个110千伏工程,加大农村配网建设力度。全年新增水电装机280万千瓦左右。着力建设物流中心。重点抓好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建成一批生活必需品、农产品、工业品、烟草、石油等物流配送中心,尽早启动川滇物流园区和石棉、天全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枢纽城市。抓紧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开工建设国道318绕城路、大兴二桥、姚桥支干道、三雅园支路等工程,带动姚桥、大兴新区发展;启动熊猫绿岛、青衣江防洪堤、南郊备用水源等项目,加大背街小巷改造和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完成滨江大道、雅名快速通道、医疗废弃物处置、城区亮化等工程。开工“铜头引水”工程和第二条雅名快速通道,打造雨城—名山城市带。力促城市管理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
二、狠抓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实力
继续扩大投资规模。瞄准国家重点支持的投资领域,确保全年投资355亿元。狠抓重大项目。着力抓好230个省市重大项目。全力推进永旺硅业二期、中雅科技二期、金红叶纸业、黎红花椒油扩能等重点项目,大力实施工业硅、铅锌、石材、茶叶、林竹、羽绒、绿色果蔬等优势产品加工项目。抓好项目储备。围绕枢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等重点,加快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上的规划。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推进交通、城镇、旅游、物流、电力、水利、园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重点民生项目。落实政策措施,激活民间投资,推进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结构调整。强化保障措施。落实配套资金,确保项目资本金全面到位。加强对项目核准、招标投标、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规范管理。
推进工业扩量提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0%。持续壮大“3+1”主导产业。优化提升水电矿冶产业,壮大机械加工和汽车配件产业规模,发掘农产品加工产业资源和品牌竞争力,迅速崛起以硅材料应用开发为主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淘汰落后产能为主要手段,着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抓好47项省重点技改项目申报和18项创新项目实施。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提高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抓好重点用能企业和行业的节能减排。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坚持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品牌知名、管理科学、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抓好市级重点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扶持,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注重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能源等瓶颈问题,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向规模企业转化,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
切实抓好三农工作。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夯实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村兴旺繁荣的基础。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持续壮大茶叶、林竹、水禽、长毛兔等骨干产业,积极发展花椒、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加强蒙顶山区域品牌打造,培育壮大优势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现代农业为产业支撑,整合项目、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落村庄和人居环境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名山、天全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启动市、县(区)两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继续抓好永定桥等骨干水利工程,解决1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以上,新建沼气池8300口,新改建乡村机耕道400公里,加大林区公路建设力度。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抓好土地开发整理,规范土地流转。强化农民稳定增收保障。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针对市内移民迁复建、灾后重建、枢纽建设等工程用工需求,整合培训资源,培训农民工6万人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1亿元。
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实施旅游“南下北上”发展战略,启动望鱼古镇、龙苍沟等景区开发,加快喇叭河、安顺场、神木垒等景区改造升级,办好熊猫电影周、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力争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推进乡镇商贸设施、农村商业网点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抓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会展业,支持发展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产业。支持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组建工作,加快担保体系建设,规范中介机构行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银行考核办法,推进金融创新,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辖内金融机构贷款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三、深化改革开放,拓宽发展空间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全市电力“一张网”,落实好30%留雅电量政策。全面启动政府机构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义务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推广网上政务服务大厅运行和网上招投标报名工作。培育适度竞争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体系。做实政府投融资平台,探索城市拆迁、安置、建设投融资新办法。
充分对外开放合作。增强招商引资实效,依托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创新招商方式,重点开展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和以商招商,完成招商引资120亿元,其中加工制造业50亿元。完成外贸出口1200万美元。纵深推进区域合作,力争有重大产业合作项目落户,抓紧与成都等周边市州及藏区在产业、旅游、资源开发、交通建设、商贸流通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发展水平,重点抓好市工业园区扩区和汉源、竹马等产业园区(集中区)发展,推进与上海张江集团的合作。
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坚持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着力点,帮助和指导县(区)建设工业集中区。继续放权让利,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着力打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按照“非禁即可”的原则,放宽准入领域和登记条件。积极支持雅安籍外出经商和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实施与外来招商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从今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安排一定资金,采取以奖代投、补助贴息、专项扶持等方式支持全民创业。
四、构建和谐雅安,共享发展成果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实施“振兴雅安基础教育计划”,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加快提升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水平,着力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启动高中课改,推进职教攻坚,扩大免费职业教育。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40项、工业科技支撑项目6项,深化市校合作,抓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工作,设立中小型企业创新资金、专利申请及实施扶持资金。抓好重点疾病防治工作,强化医疗质量监管。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市博物馆对外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实现全覆盖,农家书屋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建成市体育中心,组团参加省第十一届运动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启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推进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拓展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力争完成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目标,重视发展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和福利慈善事业,加强物价、供销、气象、档案、保密、地方志、新闻出版等工作。
全力改善人民生活。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丰富民生工程内容。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创业服务体系,城镇新增就业13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500人。力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完善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的运行,抓好雨城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落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加强城乡低保规范管理,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完成市救助站、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突出抓好灾区扶贫开发和就业促进工作。抓好“菜篮子”工程,加强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大力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新增廉租房1642套,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土地进行棚户区改造,完成市区棚户区改造4万平方米。采取增加土地投放和加快当年竣工进度等措施,遏制房价过快增长。全市投入商品房开发用地1031亩,市区商品房开工42万平方米,竣工30万平方米。继续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开展工业废水、噪声、粉尘和危险废弃物的专项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城乡环境优美示范工程。
加快建设平安雅安。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完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出台《关于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意见》,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化领导干部接访和干部下访活动,加大重信重访整治和积案化解力度。整合各类应急资源,深化政法信息网络、防控体系、“三基”和“乡镇维稳综治中心”建设。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启动建设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认真落实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隐患治理和宣传教育,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推进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健康发展,积极支持驻雅部队建设,做好优抚安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
五、加强政府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转变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关系,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强化行政效能建设。在有条件的县(区)试点“非应急110”,把群众日常所需帮助纳入服务范围。
推进依法行政。健全民主集中、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合法性审查等制度,完善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和程序。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
提升行政效能。健全重大工作部署督办、机关绩效考评、行政效能监察等激励监督机制,扩大政务服务内涵,健全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大兴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之风,精简文件、减少会议。厉行节约,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
加强从严治政。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预防腐败试点工作。加大对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雅安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的形势赋予我们重大责任,新的目标激励我们不懈追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励精图治,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推进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附件一

⑧ 怎样写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退耕还林目前已转入正式实施阶段。为进一步搞好这项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千秋伟业,有必要总结经验,探索机制,完善政策。一、关于纳入退耕还林的土地条件和范围问题国家在编制退耕还林规划时,以国土详查数为基础,将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纳入规划。而我省坡耕地面积现有几种数据:一种是国土详查数,面积为9889万亩;一种是农业统计数,面积为6883万亩;一种是计税面积数,比农业统计数还低。但据调查反映,坡耕地实际面积大于国土详查数30%以上,个别地方甚至高达几百倍。造成这种面积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土详查工作从1984年开始至90年代中期才结束,时间跨度很大,且受当时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的限制,造成与现有实际面积不一致。加之受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上报坡耕地面积时,一些县担心按实际详查的较大坡耕地面积上报会调增农税,故人为按30%比例调减坡耕地面积后上报,从而造成面积不实。二是农业统计面积系基层上报汇总数,其精度不高,但为便于对比分析粮食单产提高的原因,自50年代以来一直沿用至今,从而造成与现有实际面积不一致。三是计税面积主要根据耕地的平均粮食产量折算而得,俗称“习惯面积”,而非实测面积,故与现有实际面积不一致。四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为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之吃饭问题,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少地方仍在不断开荒扩大耕地,而这部分耕地未计入统计数,也造成与现有实际面积不一致。尽管如此,但农户的土地承包证上所填面积主要是计税面积,因此,退耕还林后实测面积必然大于承包面积。如果按国家以国土详查数为基础编制的退耕还林规划执行,将会造成规划任务完成后,我省仍有大量陡坡耕地未退耕还林的情况发生。另外,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是要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而我省盆中丘陵区的坡耕地,其坡度虽然小于25度,但由于其紫色砂岩的特性,决定了其上形成的土层瘠薄、粘性小,比其它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水土流失还要严重得多,是有名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四川西部的高山高原区,如若尔盖草原,其坡耕地的坡度虽然也小于25度,但由于其生态地位重要,靠近黄河的源头地区,且由于气候等原因,土壤极易沙化,如不实行退耕还林,不仅不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会逐渐变成沙漠。针对上述问题,建议:(1)国家在制定退耕还林规划和下达计划任务时,应考虑到坡耕地的实际面积大于国土详查数的实际,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的规模:(2)对农民已耕作多年(1994年以前),坡度在 25度以上或坡度虽在25度以下,但生态地位重要、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的耕地,也应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和实施范围。二、关于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及其认定标准的问题退耕还林涉及农民的生计问题,为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真正“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才能把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致富这三者的目标协调起来。发展经济林,能很好地协调这三者目标,同时,只要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不破坏地表植被,同样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我省退耕还林还草从 1999年一开始就确定了“生态效益优先,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以营造生态林为主,在缓坡耕地、立地条件较好的坡耕地适当发展经济林,且要求对经济林尽可能采取林下种草、生物埂(篱)等水保措施,严禁在退耕还林地上间种农作物,严禁退耕还林后翻动耕作层。国务院国发[2000]24号文件规定,经济林比例不能超过20%,我省有的地方超过了此规定比例。其原因:一是我省从1999年10月就率先在全国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当时国家和省里对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问题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一些地方从农民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出发,过多地种植了经济林,超过了20%的比例。二是国家林业局印发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中,将南方地区的板栗、银杏、核桃、枇杷等保持水土功能较好的树种认定为经济林,而北方地区的这些树种认定为生态林。三是相当一部分经济林属于林下种草、采取生物埂(篱)等水保措施的复合经济林,我省林下种草的经济林就占经济林的53%。笔者认为,退耕还林政策规定的经济林与生态林的二八比例不很科学,也与《森林法》的规定不一致。因为:一是两者的划分标准和角度不同。经济林是按林种划分的标准,从林种角度来划分的;而生态林是按森林分类经营的标准,从分类经营的角度来划分的。二是现行退耕还林政策中对经济林的认定标准与《森林法》的规定不一致。《森林法》第四条中规定:“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可见,《森林法》对经济林的认定是以其培育目的来划分的。而现行地退耕还林政策文件和国家进行检查验收时却是按树种来划分的,且同一个树种,如枇杷,在我国北方地区划为生态林,而在南方地区却划为经济林,南方和北方的标准均不统一。其实,象枇杷这样的常绿阔叶树种,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是作为生态造林树种来使用,还是作为经济林木来发展,不是取决于该树种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将它培育来作什么,即我们的培育目的。因此,建议:一是国家不宜对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例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应以县或市、州为单位进行总体控制,对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方应适当放开对经济林的限制。二是对经济林的认定标准,南方与北方标准应统一,且应和《森林法》的规定相一致,按培育目的而不应按树种来划分。对采取林下种草、生物埂(篱)等水保措施、不翻动耕作层的复合经济林应认定为生态林。三、关于配套荒山造林比例的问题我省现有荒山面积5000余万亩,其中国家批准的“天保”工程十年规划荒山造林4000万亩,剩余1000万亩用于开展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荒山面积在全省分布十分不均,90%以上集中在西部地区,该区陡坡耕地面积相对较小。而人口密集的盆周山区和盆中丘陵区坡耕地面积大,退耕还林任务十分大,荒山面积小,不少地方已灭荒。因此,无法按1:1的比例安排荒山造林任务。建议:一是国家在下达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任务时,要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可按2:1比例或其它比例安排下达。二是针对象四川盆地区这样,荒山面积小且零星分散的地方,为保证让退耕农户尽造林义务,应允许将荒山造林任务安排在河渠两岸、道路沿线、田地和院宅周围进行带状或块状营造,并计入造林面积。四、关于退耕还林的主管部门问题国家规定,退耕还林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但是,作为我国有史以来国家投入最多、实施范围最广的一项生态造林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和严格的工程质量要求,不明确规定退耕还林的主管部门以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只说由政府牵头,退耕还林工作难以落到实处,甚至会出现部门间推诿扯皮,影响工作的情况。从我省的试点经验来看,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成立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具体负责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施其职,各负其责,使工程开展十分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果。鉴于退耕还林工作从计划编制、作业设计、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到今后的森林资源管理和行政执法等,都是林业主管部门在具体操作,并向政府负责,按照“责权对等”的立法原则,建议国家在即将出台的《退耕还林条例》中应明确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是退耕还林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退耕还林工作,各级人民政府的计划、财政、粮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五、关于检查验收的问题目前,在退耕还林的检查验收问题上存在着权限不清,职责不明,重复检查等问题。建议:一是增加市州级的责任和权利,实行县级自查,省、市州级复查,国家核查的三级检查验收制度;二是应以县级自查结果作为兑现补助政策的依据,以保证国家政策及时兑现到户。国家和省、市州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县上必须限期整改,并以此作为安排来年工程计划的参考依据。六、关于种苗补助费发放方式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国发[2000]24号文件关于“种苗费补助标准按退耕还林还草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每亩50元计算,直接发给农民,自行选择采购种苗”的规定,各地在操作实施中难度很大,并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工程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受利益驱使,农民自行采购种苗易造成种苗质量和数量不符合作业设计要求。二是易造成林地的破坏。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民法制意识淡薄,一旦种苗费到手,将会采取上山挖野生苗,或到近几年新造林地里偷盗树苗等方式获取种苗。三是种苗成本增高,反而加重了农民负担。退耕农户零星购苗,没有数量优势,苗木单价较统一购苗偏高,同时运输成本也会加大,结果事与愿违。四是将种苗补助费一次性发放给农户后,对第二年以后的种苗补植费用就失去来源,农户不愿再把拿进去的钱拿出来购苗补植,从而使造林保存率得不到保证。为此,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种苗费发放方式的政策,采取以下三种对策:一是实行种苗招投标制。即将种苗费交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由其作为招标人,根据退耕还林规划和作业设计的要求,编制种苗招标文件,自己组织或委托政府采购中心等招投标中间机构,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种苗,然后,将种苗发放给退耕农户栽植。这样,既能保证种苗的品种符合规划要求,又能保证种苗的质量,降低种苗成本,还能增加工作透明度,促进种苗市场的健康发展。我省南充市、广安市等地,去年以来开始试行种苗招投标制,不仅保证了退耕还林所需的种苗,还使种苗成本降低了50%以上,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总结这些地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我厅专门制发了《关于实行林木种苗招投标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推行这一制度。二是实行“报帐制”。即在种苗市场较成熟或农户自育有种苗的地方,由农户先垫支采购种苗并造林,然后,经林业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再将种苗费直接兑现给农户。这样既能增强农户的责任感,又能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在政策法规中明确这50元的种苗补助费包括补植费用在内,并最好分初植和补植两次发放。另外,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大量苗木补植问题,国家应出台补助政策。七、关于粮食、现金补助发放兑现的问题目前,国家钱粮补助资金一年分几次拨付,而且资金到位较迟。由于钱粮补助政策直接关系到农民眼前的生计,每年钱粮补助兑现之前退耕农户大都心有疑虑,为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建议:一是明确粮钱补助对象为土地承包农户,若土地使用权发生流转,国家补助政策仍兑现到原承包农户,并由承包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我省的南充、广安等地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样,既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维护了退耕农户的利益,又有利于退耕还林工程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业主的参与,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钱粮补助期限到期后,农户继续从业主处获得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稳得住,不反弹”的问题。二是国家在有关政策中应明确钱粮补助发放时间,并严格按此时间要求一次性拨付年度补助资金,各地也一次性下拨、发放到农户。三是对人少地多情况的计划安排和政策兑现问题,我省政策规定,退耕还林人均最多享受3亩的钱粮补助政策,超出部分按荒山造林政策兑现。这样,一方面能在退耕还林计划任务有限的情况下,调动更多农户的积极性,减少因农户间退耕还林任务悬殊引发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会避免一户农户因退耕还林面积过大,劳动力不足,而造成退耕还林质量低下的情况发生;同时还可避免无意中鼓励了毁林开荒行为。因为一些农户之所以现在拥有大量的坡耕地,实际上是过去毁林开荒获得的,如果允许其大量退,从而得到大笔钱粮补助,就等于无意中鼓励了这种毁林开荒行为。当然,如果计划任务充足,那又另当别论。所以,建议国家应制定这方面的政策,加强引导和规范。八、关于种苗费结余部分使用范围的问题退耕还林的种苗补助费政策,是按照种植生态林的标准制定的,每亩补助50元。这每亩50元的种苗补助费,如果种植经济林或林下种草,种苗费就不够;如果营造种苗成本较低的生态林,种苗费又有一定的结余。我省虽然大部分县种苗费统一使用后存在不足,但少数县有结余。为了加强对种苗费结余资金的管理,建议国家制定其使用范围的政策,明确规定结余资金可用于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宣传培训、补植、灌溉和水土保持措施等开支;或滚动用于来年退耕还林种苗生产,以弥补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和其它特殊措施经费的不足。否则,国家审计部门审计时,尽管这些资金仍用在退耕还林工作上,但没有政策依据,将通不过审计。九、关于减免农业税的有关政策问题国家规定,退耕地减农业税和定购粮;还林还草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地方财政农业税等收入减收部分,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但由于退耕还林地区均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十分困难,因此,对于减免农业税有关政策,我省发展不平衡,有的并未执行,有的又执行过头。建议:一是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并即时兑现。二是要在即将出台的《退耕还林条例》中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处罚条款,以确保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切实维护农户的切身利益。十、关于计划和资金下达滞后的问题由于我省造林季节主要在春季。这几年,国家一般在第二季度或下半年才下达计划,资金到位更迟,严重影响了基层的生产安排。一些试点县为确保种苗供应,按时完成退耕还林栽植任务,不得不多渠道筹集资金,挤占、挪用其它经费,垫支用于育苗、购苗,造成财经上的一些违规违纪现象。建议国家在每年第三季度末下达次年的工程实施计划,并同步下达种苗资金。十一、关于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的问题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规划设计、建卡到户、签订合同、技术指导、检查验收、资料印刷、宣传、培训、会议等必要的工作经费没有来源。加之停止天然林采伐和退耕还林后大大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拿不出资金来匹配。据不完全统计,退耕还林每亩的工作经费至少10元,有的更高。沉重的工作经费负担,使得各市、州和试点县不堪重负,以至出现挤占、挪用种苗款和其它资金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的正常开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国家每年安排一定比例(占年度工程总投资的5%或单位面积10元/亩)的工作经费,随计划安排一并下达。十二、关于退耕还林地的性质问题耕地退耕还林后,使用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由耕地变成了林地。为便于对退耕还林地进行管理,建议国家应明确退耕还林地的使用性质为林地,按《森林法》的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时颁发林权证,同时注销原国土部门颁布的土地证,变更农村土地承包证,以便按照《森林法》的规定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和执法,保护新增的这部分森林资源。目前,我省已在新修改施行的《四川省绿化条例》中规定了此方面的内容,省政府也发出了及时颁发林权证的通知,建议在国家即将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中亦作出明确规定。十三、关于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问题国务院[2000]24号文规定,“退耕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生态林补助8年,以后根据情况,需要补多少年就补多少年。”我省地处青藏高原边缘,林木生长周期长,特别是西部高寒地区和干旱干热河谷地区周期更长。农民普遍存在担心,对“需要补多少年就补多少年”持怀疑态度。那么到期后如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呢?根据林木生长慢、周期长、经济效益差等特点,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退耕还林后农民收入来源的实际,建议:一是适当延长国家粮钱补助政策的年限。对还生态林的补助15—20年,还经济林的补助10—15年,到期后按照森林分类经营原则和森林法的规定,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二是实行“三个结合”,把现有退耕还林活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林种、树种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同时,积极探索林草、林竹纸、林业与旅游等结合的退耕还林模式,解决国家补助停止后,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问题。三是要按照《森林法》的规定,对生态林应允许进行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这样才有利于林木生长和林分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可使农民有一定的收入;对用材林应允许按有关规定予以采伐利用,使退耕农户获得一定的收入。四是明确管护经费,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现有退耕还林政策只有造林方面的费用,而无管护经费。据调查了解,国家、地方、农户三者的利益目标实际上是各不相同的,“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户要钱粮”,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不会为了那几亩退耕还林地而专门留人管护,而要外出打工或开辟其它增收路子,这样,几年后,国家投巨资希望得到的林子,将会因农户疏于管护,而被牛羊践踏、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毁于一旦。尽管按目前政策规定,对保存率达不到标准的农户可以采取不给补助钱粮的手段进行制约,但如果这样的话,农户索性就不要补助钱粮了,而重新复耕,这样,国家前期投入不就白白损失了吗?因此,建议将现行政策中规定的医疗教育现金补助费20元中明确规定其中5元为管护费,由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业主承包、办乡村林场等形式,聘请专人进行集中管护,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这方面,我省南部县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十四、关于实行退耕还林工程监理制的问题国家多次提出要对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以加大工作检查力度,变过去的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变事后监督为全过程监督。我省从今年开始,已按此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对“两大工程”实行了监理制。但无固定的工作经费来源。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监理工作经费的政策和监理办法,以利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十五、关于建立退耕还林信息网络的问题退耕还林基础工作和信息量很大,必须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才能有效地对工程进度、信息、文件、资料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为保证退耕还林信息网络平台尽快建成,且方便实用、畅通快捷,建议由国家统一开发操作软件,并补助相应的设备、设施经费。

⑨ 怎么给群众宣讲退耕还林政策

按下面的将就可以

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砂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继续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目前,昆明市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有国家、省、市三级的项目。

国家退耕还林项目

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急剧恶化的状况,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作为灾后重建、
整治江湖的重要措施。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包括退耕地还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其中,
国家退耕地还林2007年暂停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规划期限是2008-2015年,国家目前将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已完成摸底调查工作,总体方案
编制等工作。

一、退耕地还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

截止2014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已进入第十六个年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了六年。昆明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
77.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26.3万亩(生态林25.35万亩、经济林0.65万亩、草0.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6.7万亩,封山育林4.8万
亩;完成退耕还林巩固成果后续产业发展种植业39.425万亩,补植补造8.3664万亩,开展技术培训6.06万人,农村能源建设薪炭林造林
0.6006万亩、建沼气0.3567万口,节柴灶1.8462万眼,太阳能1.3123万户,基本口粮田建设8.2882万亩。工程涉及全市14个县
(市)区、1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78个行政村、7.85万户农户、28.94万人。

(一)国家无偿向退耕农户提供粮食、生活费补助。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从
2004年起,向退耕户补助的粮食改为现金补助,按每公斤粮食(原粮)1.40元计算,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生活费20元。云南省每公斤粮食还补助调运费
0.2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5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按8年计算。

(二)国家向退耕农户提供种苗造林补助费。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每亩补助50元,2010年以后荒山造林提高到每亩补助种苗造林费300元。

(三)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退耕地还林营造的生态林面积以县为单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地还林面积的80%。

(四)退耕还林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有关规定发放林(草)权属证书,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依法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

(五)退耕地还林后的承包经营权期限可以延长到70年。承包经营权到期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继续承包。退耕还林地和荒山荒地造林后的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继承、转让。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国家2007年暂停实施退耕地还林项目,并作出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决策。随着退耕还林补助年限相
继到期,国务院决定: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一是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每亩补助105元,以解决退耕
农户当前生活困难。二是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
还草补助2年。三是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
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2008年以后,开始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

三、国家将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加了林草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富裕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
但是,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仍很匮乏,原生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居住在生态脆弱、自然灾害多发、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要从根本上脱贫
致富,需要结合易地搬迁、城镇化建设、产业调整,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国家决定2014年起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简称新一轮退耕还林),到2020年总
规模控制在4000-6300万亩。根据各县(市)区摸底调查上报的规划,2014-2020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全市规划面积30.3583万亩,其
中: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24.1406万亩,重要水源地25度以下坡耕地面积6.2177万亩。市、县(区)将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
工程

(一)工程总体思路

借鉴以往退耕还林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退耕还林农民自主机制,避免政府干
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实施。在农民自愿申报退耕还林任务基础上核定规模,补助资金划拨到省,省级人民政府自主确定兑现给
农户的补助标准,政府由管理者变为购买生态服务的发包人,负责按质按量验收产品服务,在技术上提供指导和实施条件上给予帮助。

(二)实施重点和规模

新一轮退耕还林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严格限制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
15-25度坡耕地上实施。兼顾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退耕还林的规模和进度。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不再区分林种,愿种什么就种什么,
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不限制比例,有条件的可实行林草结合,发展林下经济。全国到2020年总体规模约4240万亩。包括25度以上坡耕地2173万亩,
严重沙化耕地1700万亩,丹江口库区和三峡库区15-25度坡耕地370万亩。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种苗供应等情况,2014年安排500万亩,优先安排
符合退耕条件、群众退耕积极性高、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地方。

(三)补助标准

新一轮退耕还林国家每亩补助1500元,其中:财政部通过专项资金补助现金120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预算内投资补助
种苗造林费300元;退耕还草每亩补助800元,其中:财政部通过专项资金补助现金68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预算内投资补助种苗种草费120元。国家
对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分三次下达到省,每亩第一年800元(其中:种苗造林费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还草补助资金分二次下达,每
亩第一年500元(其中:种苗种草费120元)、第二年300元。省级人民政府可在此基础上自主确定具体补助标准和分次兑现给退耕农户的数额。因地方提高
标准超出中央补助规模部分,由地方财政自行负担。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不主张用退耕还林来解决农民生计问题,要农民自愿,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退耕还林中,提高成效;支持项目整合,提高发展水平。

(四)工程管理

国家林业局统一制订新一轮退耕还林验收标准和合同范本。县级政府或由其委托的乡级政府与退耕农户签订合同,明确退耕范围、面积、树种草种、初植密度、补助标准和金额,以及完成时间、质量要求、检查验收与资金兑付时间和管护责任等。建立健全村级退耕还林公示制度,对退耕农户的退耕面积、退耕地点、要种草种以及质量要求、验收结果、补助资金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五)面积核实

还林第二年成活率验收,第四年保存率验收;还草第二年验收分别由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会同国土资源部负责,依据年度土地变更
调查成果,开展逐图斑的监测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任务调整、补助资金兑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足额用
于退耕还林。

(六)配套政策

1.退耕后营造的林木,凡符合国家和省公益林区划界定标准的,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未划入公益林的,经批准可依法采伐。牧区退耕还草明确草地权属的,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2.在不破坏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前提下,鼓励退耕农户间种豆类等矮杆作物,发展林下经济,以耕促抚、以耕促管。鼓励个人兴办家庭林场,实行多种经营。

3.在专款专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专项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改善退耕户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户收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4.退耕还林还草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确权变更登记。

⑩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和管理办法的退耕还林

2007年11月28日 财农[2007]327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西部开发办、发展改革委、农业厅(局)、林业厅(局)、粮食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附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
附件: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在一定时期内安排的专项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资金。
第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使用和管理专项资金,须遵循本办法。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四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西部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中部地区,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
第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等;安排必要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分工,负责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第六条 专项资金的申请程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审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审核同意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下年度资金使用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汇总审核并下达任务计划。财政部根据任务计划和国家林业局核查验收结果下达专项资金预算。专项资金的拨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专项资金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用于基本建设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按基本建设程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时,应将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安排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等资金与专项资金统筹考虑,明确专项资金支持的具体任务,并做好同国家有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同时,与扶贫开发、林权制度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支持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八条 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原则,专项资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干使用,从2008年起,分8年安排,逐年下达。
第三章 资金使用和管理
第九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按以下先后次序安排:
(一) 有条件的退耕农户建设基本口粮田;
(二) 有条件的退耕农户开展沼气、节柴灶、太阳灶等农村能源建设。
(三) 对有条件的退耕农户实行生态移民。
(四) 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基地建设、开展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等。
(五) 高寒少数民族地区退耕农户直接补助。
第十条 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管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和挪用。专项资金不得作为其他中央补助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由地方政府按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
第四章 监督与检查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总责的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认真落实中央政策,严肃工作纪律,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含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截留、挪用或造成资金损失的单位或个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逐年制定并实施年度检查计划,加强对专项资金和建设项目的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十四条 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商同级发展改革委、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退耕还林是指从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封山绿化:就是对工程区内的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禁措施严加保护,对宜林荒山荒地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并实行严格管护,确保绿化成果。
以粮代赈:就是对退耕还林的农户,国家按一定标准无偿提供粮食,实行以粮食换生态,保证农民退耕之后吃饭有保障,收入不减少,以调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个体承包:就是将造林种草和植被保护的任务,采取承包的方式,落实到户、到人,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具体以责任制的形式,明确造林种草者权益,落实管护措施,责权利挂钩,使群众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为生态环境建设做贡献。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2、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
3、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
4、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5、逐步改善退耕还林者的生活条件。 1、范围、布局和重点;
2、年限、目标和任务;
3、投资测算和资金来源;
4、效益分析和评价;
5、保障措施。
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规定下列耕地应当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并根据生态建设需要和国家财力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
1.水土流失严重的;
2.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
3.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
江河源头及其两侧、湖库周围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的耕地,应当在退耕还林规划中优先安排。

阅读全文

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自查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