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实用新型专利怎样成果转化
法律分析:专利转化为成果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
1、出资
专利出资是指以专利技术成果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与其他形式的财产相结合,按照法定程序组建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专利是无形财产,而且属于高附加值的无形资产,为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以知识产权进行投资已得到《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肯定,为专利出资提供了法律依据。
2、专利融资
专利融资即专利资金的融通,是以专利为标的进行质押贷款、专利引资、技术入股、融资租赁等行为的总称。质押贷款是指企业或个人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中的财产权经评估后作为质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融资的行为。
3、专利实施许可
专利实施许可是指专利技术所有人或其授权人许可他人在一定期限、一定地区、以一定方式实施其所拥有的专利,并向他人收取使用费用。专利实施许可仅转让专利技术的使用权利,并不转让专利的所有权,实施许可后转让方仍拥有专利的所有权,受让方只获得了专利技术实施的权利,并没有得到专利所有权。
4、专利权转让
专利权转让是指专利权人作为转让方,将其发明创造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受让方,受让方支付约定价款的行为。专利转让权一经生效,受让人取得专利权人地位,转让人丧失专利权人地位,专利权转让合同不影响转让方在合同成立前与他人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效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第二条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可见,外观设计专利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是指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的设计;
(2)必须是对产品的外表所作的设计;
(3)必须富有美感;
(4)必须是适于工业上的应用。
B. 如何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做到教学科研两促进
.在认知方式上,教科研思维摆脱了普通的生活式体验,超越情感性认知,走向研究版性认知。面对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困难,不是抱怨、指责、推脱,而是接纳、分析、转化、利用。例如面对课堂教学,不能因为上级要求如何操作课堂,就停留在课堂操作方式的表层讨论上,而应该放在把握知识特征与教学思维对应关系的分析上,这样才能帮助教师理清探究的方向和思路,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高度。
C. 公共部门如何实现培训成果的转化
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一个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专实施、培训属效果评估、培训成果的转化四个部分。
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需从企业发展、岗位工作任务和任职人员状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培训内容的设计都建立在对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缩短岗位任职要求与任职人员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
针对不同的员工提供不同的培训、搭建不同的课程体系,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只有按照培训体系抓好培训全过程,才能将培训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团队能力,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增长的绩效。
(3)成果转化分析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对培训执行做出相关分析之后,应该得出一个结论,根据这个结论,培训的管理者和组织实施者应该针对导致问题产生的环节提出改善方案,或者就如何促使培训效果最大化、如何加快培训成果的转化等内容,制定相关的方法措施。
在制定了培训改善的相关措施和方案之后,就需要及时运用到培训项目当中,以改善接下来的培训实施效果。
D.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受制度、投入、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科技成果转化不畅,造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率、转化效益和对经济发展贡献度偏低等局面。
(一)制度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因素是指对成果转化起消极作用的制度或政策。主要包括科研立项体制、企业经营机制、职称评定制度和成果评估及利益分配机制等4个方面。
1.科研立项机制
科研选题立项是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而且关系到科学研究成果能否顺利转化。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项目的立项和科研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科研经费长期以来一直由国家拨给,科研成果也是由国家组织鉴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科研项目从选择立项、确定研究的深度与方向到项目的评价等,大都是为了获取相当级别的学术奖项,科技人员不必花费精力去考虑成果的转化,更没有必要为完成科技产品的后继开发而在市场中苦寻商机,致使重研究轻转化的问题严重。这样,由于缺乏市场对科研成果应用价值的评判,大量的科研成果理论性强,但适用面窄,少有市场需求大、产业价值大的成果,对企业的吸引力降低,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各方面的投入也相应减少,致使大量的成果“赋闲”与有钱找不到好项目的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
2.企业经营机制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扩散等,都是由政府控制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政府则演变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企业功能的转变由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旧的科研体制阻碍着企业作为科技转化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①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还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现阶段企业在战略管理及决策上还受到政府及上级部门的约束,企业的自主权难以发挥。②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还是受到政府的干预,众多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使他们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③我国的科技主力主要集中于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缺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科技人员,无法对科技成果的先进性、适用性、市场前景做出正确的分析。正是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使企业缺乏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自身发展的动力,而是凭借现有的资源和工艺维持现状或依赖生产资料投入量的增加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管理的决策者也往往不注重长期投入,致使企业的科技成果研究与转化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
3.职称评定制度
目前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一般都以科研论文(著作)发表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等量化指标为依据,而且是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有资格参与职称评审,对于是否申请专利、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却不做要求,也没有把这些指标作为晋升、评奖、计算工作量的条件之一。这一制度使得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获奖登记上,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出量,但对成果转化水平和质量则重视不够,导致科研人员不注重市场信息收集与研究,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认识,花费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及其论文的撰写,而少有精力考虑到科技成果的可行性、实用性、经济性,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明显脱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低下。
4.成果评估及利益分配机制
科技成果本质上是对科技开发研究的创造性的活动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我国虽然于2003年颁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但该办法对科学技术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仅做了原则性规定,再加之科技成果本身的成熟程度、市场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以及缺乏权威的科技成果评价机构等原因,我国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尚不完善。评价方式上,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强调学术产出和学术水平从而产生了学术上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现象。评价过程上,重视转化前(科技的研究、开发、小试、论证)评价,忽视后期(科技的中试、转让、转化、应用)评价,导致实验室产品无法顺利进入市场(欧阳迪,2010)。评价对象上,多以科技人员为主,忽视了从事科技成果推广的广大科研管理人员,使得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专门人才普遍缺乏(李建成,2008)。
利益分配是一个关系复杂的问题,牵扯到诸多的利害关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由于缺乏市场谈判和交易经验,在不完善的技术交易市场中常常处于劣势,再加上市场信用、科技评价、法律法规等因素的约束,致使其利益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和尊重(李玮,2006)。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但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协调和监督都十分乏力,造成供需双方在价格和利益分配上有分歧,影响成果转化的结果。
(二)投入因素
投入因素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投入的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物质条件等要素资源,并将各种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才能实现成果转化。投入机制不健全会影响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1.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转向企业商品化的重要保证和前提。由于成果转化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周期长的活动,决定了难以从常规的商业渠道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实力;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处于安全的考虑,大多数愿把资金借给一些有名气、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对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企业希望通过有关政策与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共同承担风险(刘海燕,2002)。没有资金的支持,成果转化就无从谈起。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巨大发展,但尚未形成由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其他组织或个人共同投资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倾向于科技研发的风险投资依然较少,用于中试、商业化和产业化环节的资金更加有限,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2.高水平人才缺乏
人才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关键要素。专业化科技推广人才缺乏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较为普遍的问题。相关人员缺乏市场工作经验,既不能对成果进行深层次的评估和咨询,又不懂得市场营销技术,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多以组织参加各种成果展览、交易、信息发布会的形式进行,服务工作没有深度,导致成果推不出去,资金引不进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多数停留在理论和实验阶段,难以成熟和应用,成熟的技术又难以迅速地抢占国内国际市场,经济和社会效益没有发挥。
3.技术及设备配置不合理
科技成果转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需要相关技术和设备的配套,包括科技图书文献资源的利用、大型仪器设备条件资源的共享等。目前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和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除了一些资金雄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外,一般中小企业很难承担技术及设备的费用支出,但是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多限于内部使用,外部企业很难共享其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三)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要障碍。主要包括市场交易平台欠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等方面。
1.市场交易平台欠缺
市场交易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保障。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的技术市场从无到有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科技信息交流会、技术交易会、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开发招标会等是我国主要的技术交易形式。但技术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成熟度比较低,组织不够健全,缺少区域性、全国性的信息网络(詹静涛,林皎,1996),高校科技信息交流多为区域内流通,系统内循环,而与生产部门的供需信息交流还不畅,不能满足技术交易需要。同时,科技成果转让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够规范,对信息的真假、来源鉴定不够,致使虚假信息介入市场,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2.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健全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转化、扩散科技成果和有效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渠道。虽然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中介服务机构大多功能单一,结构不健全,服务能力较弱,提供信息服务不及时或缺乏准确性,导致科研机构的很多成果找不到需求者而无法实现转化,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也找不到合适的供应者,无法实现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支撑。中介机构良莠不齐,服务能力差距较大,懂技术、懂经营、熟悉法律的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并且缺少专业的风险评估、技术评价、技术定价的能力,使得企业对于科技成果的价值风险很难做出判断,市场实现困难(欧阳迪,2010)。因此,在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日益依靠中介服务体系提供各种服务的情况下,我国中介服务及其机构却从数量和功能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E. 博弈理论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
现有文献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不同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行为。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两主体间的博弈分析,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三主体间的博弈分析以及政府、中介机构和成果供需方四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一)两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分析
从博弈论出发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大部分学者都集中在对两主体,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博弈分析。
刘和东(2008)认为技术交易和商业化协作是学研方与企业合作创新的两种主要方式,并通过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学研方和企业的合作创新方式及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得出:学研方-企业合作创新方式的选择受技术本身的价值、创新的市场价值、学研方与企业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若采用技术交易,企业并不在乎学研方的创新能力;若采用商业化协作,企业将选择创新能力强的学研方作为合作伙伴;而学研方更希望与技术学习能力强的企业合作。陈程、刘和东(2009)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不对称信息模型的建立,进一步分析了学研方和企业的合作创新过程,得出结论:①合作开发情况下,双方利润的分配与科技成果价值、商业化后预期利润相关。科技成果价值越大,企业利润分配比例越低,企业越不愿意合作开发;商业化成功后预期利润越大,企业利润分配比例越高,企业越愿意合作开发。②市场交易情况下,市场交易价格和科技成果价值以及商业化后预期利润相关。科技成果价值越大,市场的交易价格就越高;商业化后的预期利润越大,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价格也越高,学研方就越愿意进行排他性市场交易。③在非排他性市场交易情况下,学研方和企业可以获得比排他性情况下更多的利润。④无论哪种合作方式,企业都可以获得比学研方更多的利润。⑤只要利润增加额超过成本增加额,高校和企业将采用合作开发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罗炜、唐元虎(2002)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复杂(技术本身的价值越高),企业与大学更可能采取技术交易的合作方式;相反,技术商业化后的市场价值越高,企业与大学更可能采用商业化协作的合作方式。杨东升等人(2010)通过研究认为技术成果的研发和转让成本的大小对于企业选择合作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项技术成果的研发和转化难度较大,则企业将会选择直接转让的合作方式,以避免自主创新而带来研发成本过高,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反之,企业更愿意以合作研发的方式与高校合作。这样不仅能够获得技术商业化所带来的直接收益,还可以通过参与研发过程,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张会云、唐元虎(2002)利用博弈原理对企业采用技术创新的决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一项技术创新投放市场后,各潜在采用企业的采用时间有先有后,每个企业都存在一个采用技术创新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最佳时机到来之前,企业采取等待或观察策略。由于采用技术创新的企业并不是唯一的,其他企业的采用行为与时机、已采用企业数量、已采用企业的采用效用,都会影响本企业采用的时机选择,因此,企业采用技术创新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企业选择最佳采用时机的博弈问题。
刘宇宸、刘威(2008)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完全信息博弈模型与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结果发现:系统的均衡结果及演化方向与博弈双方的博弈收益矩阵相关,且受到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概率、企业预期收益、企业自主创新成本等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建议把研发人员、技术需求者以及投资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等都吸引到统一的平台中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科技成果的评估、检测、包装和推广。
吴军等人(2006)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分析知识产权制度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是如何约束和规范着科研部门与企业之间行为的,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可以看作是科技成果转化博弈模型中的博弈规则,既保护了发明者的利益,又协调了博弈双方的冲突,促使转化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以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保障。建议企业和科研部门加强合作,在知识产权制度下积极创建新的“纳什均衡”,使合作的双方互惠互利。
(二)三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分析
关于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三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关系主要有以下观点:
陈庭强等人(2010)从博弈论角度,建立了政府宏观调控下企业和高校间技术联盟的多成员博弈模型,探究企业技术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科研费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难题的解决途径。结论表明:产学研技术联盟的良性发展需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三方相互协作,更需要三方不断完善技术联盟的发展机制。建议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进各种体制改革,健全法律体系,建设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法律和经济环境;税务部门适当降低企业创新产品的税费,激励双方积极投入开发新产品,提高各类产品的竞争力;高校科研机构则应该积极行动,完善信托责任,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本,把企业的产品创新与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刘军山等人(2006)从大学、政府及企业与大学科技园互动博弈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得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必须是在与大学、政府和企业博弈的条件下才能更理性进行的结论。指出大学科技园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要求,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健全顺应市场要求,有利于抚育企业成长的体制和机制,健全市场化运作。政府及大学可以以股东身份参与科技园的宏观性协调和指导,但不应介入具体的经营管理,大学科技园应当实行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下,自觉适应市场的要求,推行优质高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三)四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分析
一些学者将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所有行为主体都纳入了博弈分析的模型,对其博弈过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朱颖芳等人(2010)分别建立了科技成果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政府与科技成果供给方之间、政府与科技成果需求方之间的博弈模型,全面系统地分析各主体之间的行为。从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方看,只要成果转让价格大于零,供给方就会进行转让,对于成果需求方来说,只有购买成果获得的超额利润大于其转让价格,并且成果转让价格小于等于自主开发成本时,成果需求方才会选择购买该成果。从政府与科研机构的角度看,如果政府采取不监督的态度,科研机构就选择不负责,如果政府采用监督的策略,则若不负责科研机构的罚款小于努力时的成本,就会采用不负责的策略,反之,采取负责的策略。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看,只要政府不采取鼓励策略,企业就会放弃投资的机会。从中介机构的角度看,由于受观念、科技水平、人才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难以为供需双方提供优质、准确的服务。因此必须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并强化政府监督管理,推动中介组织实现社会化、规范化、网络化、产业化。
李辉、杨海芬(2010)亦以科技成果转移的微观主体为切入点,分析各主体的行为目标以及相互之间的行为博弈。从技术的供需双方看,技术转化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对超额利润的评估。从政府与科技成果转移供给者角度看,科研人员习惯于从政府手中获得经费,却不能依据市场需求设定和研发科技项目,致使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研究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政府与需求者的角度看,面对高科技、高风险,企业一般都采取观望态度,促使企业引入科技成果仍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即便许多产业涉足科技成果转化,其原因也仅在于能够得到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从中介机构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看,一方面,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滞后,难以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又取决于供求双方。最后指出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过程应该包括“研发—实践—再研发”的完整产业链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就是“市场需求导向—技术有效供给—技术转移—企业信息反馈—技术升级”的过程,不同主体的共同作用,使得他们在科技成果转移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获取他们各自的利益和收益。
(四)其他相关研究
部分学者从其他角度出发,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过程。
刘斌、连燕华(2001)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需双方之间的博弈。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多方参与的博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供给方与技术需求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在签约前后,委托-代理关系会发生变化,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问题应区别对待;从科研管理角度,应主要关注签约前科研人员与企业家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以正确把握供需状态,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
胡军锋(2007)利用博弈论的有关理论,对政府应构建何种制度环境才能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博弈分析。政府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有选择地进行干预,特别是在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方面。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
秦旭等人(2003)从产学合作出发,认为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有3 种,即高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及利润分成模式。在高校主导模式下,高校直接建立或并购企业。在企业主导模式下,高等院校进入企业。在利润分成模式下,企业和高等院校各自提供具有优势的资源以分享剩余索取权。因此,高校和企业在谈判中地位又可能出现3种情况:一是高校是领先者,企业的决策依赖于高校的决策。二是企业是领先者,高校的决策依赖于企业的决策来确定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高校和企业同时采取决策。高校和企业均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经过博弈,达到纳什均衡。
F. 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主要有哪些方式
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G. 如何进一步推进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培训成果转化工作
培训的领导要重视实践,不要台上将一条,台下做一套。自己讲的自己都不相信。专
领导干部要广泛涉猎,属多读书,多学历史哲学,开阔视野,掌握方法论。
随时要把理论和实践加以对照,学学做做,看看改改,不断在新的起点上干好工作。
注重落实,什么事情在空中飘着,不四脚落地,再好的培训也是白搭,把每件事情做实、做细、做透,盯着结果抓,向末端问效,不见效果不撒手。
H.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处于转型期,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但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根据科技成果转让参与主体的不同,我国现有的转化模式主要包括市场转化模式、自行转化模式、产学研联合转化模式、科技创新转化模式及政府推广转化模式、跨国公司资助转化模式(图4-4)。
(一)市场转化模式
市场转化模式是在供给、技术市场、需求三方共存的基础上,将科技成果引向市场,通过技术市场的有偿转让、流通,由供给方输送给需求方,以实现科技与生产的有效结合。按照是否需要第三方进行分类,市场转化模式可分为科技中介转让模式和专利出售模式。
图4-4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类
1)科技中介转让模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科技中介机构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联系,沟通机构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各参与主体的互动以实现有效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一般来说,政府办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是推广和普及先进技术的主要力量,民办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是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的延伸和拓展。在发达国家,政府资助的技术服务机构是新技术和企业间的桥梁。我国近年来也加强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不同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基地,使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大发展。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运用市场手段吸引各类生产要素,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配置丰富的资源。但它也存在研究机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需求方难以持续开发技术等问题(朱宁宁,王溦溦,2011)。
2)专利出售模式。专利出售模式是科技成果拥有者通过技术市场一次性地将创新成果的全部或部分有偿转卖给企业使用,从而获得继续科研的资金支持。而企业借助科技成果改进技术,优化结构,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发展困境,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获取高额利润。二者的结合实现了信息、资金、技术的互补,实现了资源的最大优化率。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过程简单,科研投入可以迅速得到弥补;缺点是寻找需求对象的难度比较大,买卖双方都要花费信息搜索成本,科研成果认识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
(二)自行转化模式
自行转化模式是科研机构或企业以现有政策和环境为依托,多渠道筹集资金,将自身研制的科技成果在本单位内部进行转化并自负盈亏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将科技成果的成果源与吸收体融合一体,使市场交易内部化,无须中间环节,既简化了交易手续,降低了交易费用,又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后续开发,同时省去了成果泄露的问题。这种模式转化速度快、耗时短、效率高,但要求科研院所和企业拥有尖端科技设备、雄厚科研和经济实力以及高水平的经营管理能力。我国的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就是高校自行转化科研成果的典型案例。自行转化模式依主体的不同可分为3种子模式。
1)融资转化模式。企业通过吸引风险投资或通过二级板市场进行融资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体流程是科技成果→风险投资→科技企业→形成规模→投资退出。目前,清华大学已开始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实行科技成果转化,为改造传统产业,强化校企合作和国企脱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如何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降低风险投资对成果转化的不信任度,有效监管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与运作等,都是我国融资转化模式中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朱宁宁,王溦溦,2011)。
2)自主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这是科研机构或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科技创新和开发的模式。科技成果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研究机构或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转化的过程也通过研发机构或企业的知识和能力支持实现。这种模式能够使研究成果很快运用到实践中去,但需保持核心技术的控制权,比如我国的海尔集团在企业运营中发明的家电防电墙技术、绿色节能技术等科研成果。
3)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这种模式是技术转让方采取一次性买断或提供后续服务等多种方式,通过市场技术交易合同将科技成果评估作价转卖给企业,由企业落实条件,迅速实施转化并逐步形成产业,或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二次开发,形成新的技术或产品。通过这种方式自行进行后续研究开发,是落后企业追赶先进企业的一条捷径(朱宁宁,王溦溦,2011)。
(三)产学研合作转化模式
产学研合作转化模式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模式。该模式各方以技术合约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推动力,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搭建了一个技术创新平台。这种转化模式有利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资源相融,很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按照合作组织在合作中不同的切入点与退出点,可以将产学研合作划分为联合模式和共建模式。
1)联合模式。联合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协议、契约等形式就技术创新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环节的衔接达成合作意向,从而直接实现产学研主体组织间的合作。联合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传播和合作开发为重点,以协议、契约作为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其技术传播常常跨越不同的组织与地域,组织方式较松散,合作的紧密程度也较低,但它是目前我国常用的一种合作模式,在合作总数中超过50%(辛爱芳,2004)。产学研联合模式的具体形式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委托开发、合作开发、人才培养、联合攻关等。如沈阳农药厂与沈阳化工大学在小试成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特高效农药——绿黄隆,便是一种合作开发的模式。
2)共建模式。共建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通过建立新的联合体,共享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各主体从中受益。共建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最高级、最紧密、最富有成效的形式,各方不仅拥有前期的合作基础,从松散型合作逐步发展为稳定的长期合作,而且将相互依赖、优势互补作为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建立紧密型的组织形式,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在不同的组织之间实现技术传播。产学研共建模式包括共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开发中心、中试基地、研究所等)、学院、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园、研产集团、产学研联盟等形式(辛爱芳,2004)。1983年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核心建立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就是集科、工、贸为一体,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的一种巨型联合体模式。
(四)科技创新转化模式
在我国,科技创新转化模式也被称为创业服务中心,即对创新技术企业进行培育,并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产业园、孵化器等具体形式。根据其提供的服务内容层次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孵化型技术中介服务,初级只提供硬件设施和政策服务,中级还提供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和管理咨询,高级则在中级服务基础之上提供技术咨询、法律咨询和融资渠道。这种模式能帮助科技成果拥有者与有潜力的企业合作,将初创时的小企业发展为较为成熟的企业(朱宁宁,王溦溦,2011)。以大学科技园为例,美国硅谷的崛起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斯坦福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和强大科研实力上的支撑。我国目前虽不具有硅谷性质的大学工业园,但很多高校都在做积极的尝试。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依托“三海一核”学科优势,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导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致力于发展多种经营业务(安沛旺,2010)。在科技成果产生后,高校的科技部门会在大学科技园进行成果推广介绍、中试试验、知识产权保护、开拓市场等活动,使中小企业尽快孵化为成熟的大企业,也为科研创新、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提供了平台。
(五)政府推广转化模式
政府推广模式主要是利用行政渠道,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列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及政府指导下的科技中介、科技服务体系等有关转化的服务部门,并采用投资、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等形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风险基金。商业银行应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发放贷款。该转化模式的途径为科技成果→寻找合适的政策环境支持→转化成经济效益,特点是企业充分利用政府的管理职能,靠政府搭台、架桥,来达到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成果转化的目的。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集中优势力量统一指挥,在项目指定和经费分配方面实行招标制或择优委托制(武海峰,牛勇平,2007)。通常政府将成果分为高科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科技产业计划等。如我国政府相继推出的“863”计划、火炬计划、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星火计划等项目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
(六)跨国公司资助转化模式
该成果的研发往往是基于跨国公司投资需求或者国际型研究机构的跨国合作需求。通过某些研究基金组织对外发布课题项目信息,各国研究部门根据自身优势选择适合的研究项目后进行课题申请。由于这类科研成果是需方投资的,确定科研项目研究部门上也往往由他们长期合作的单位委托相关研究机构完成。课题研究主题的选择相对简单直接。我国的很多研究院所和高校都承担了很多这样的科研项目。当然,项目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归委托单位所有。由于国际科研组织或者跨国公司往往有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因此转化过程并不会由于跨国合作而增加转化难度,反而容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杨萍,张源,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