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访俄成果

访俄成果

发布时间:2022-04-22 14:19:47

① 2010 年中国外交有哪些看点

2010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安全与经济纠结一起,地缘政治历史遗存问题与突发性矛盾同时涌现。多种挑战先后向中国扑来,其总根子是美国高调要充当“世界领袖”,加大对亚洲投入,用离间手法挑拨中国与邻国关系,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伟大复兴。中国年初外交开局颇顺,其领导人访非和世博会顺利拉开帷幕。之后,矛盾、摩擦接踵而来。中国在同美国一手挑起的对台军售、人民币汇率、贸易摩擦、气候变化、“天安号”事件、美韩军演、南海、黄海等多线应对。中国坚持原则,刚柔相济,积极谋划,逐步化解,终于迎来了应付自如、掌握主动、形象提升的局面。
首先,成功举办世博会,是中国举办奥运会之后的举国盛举,中国和谐世界外交理念通过该平台已在国际社会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中国庄严兑现8年前蒙特卡洛的承诺。短短184天,上海世博所创造的一切,将成为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财富。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赛泰斯评价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标准如此之高,此后我们甚至要用几十年才达到它。”
世博外交所创下的丰硕成果,将在世界外交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许多国家和地区亮相世博,人类文明交流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最初伦敦世博会的技术展示,到198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人文关怀;从上世纪70年代波斯世博会对自然的关注,直到本世纪初汉诺威世博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首次提出,世博会在159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寻求新的定位。从世博会出发,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展现一个“开放的中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标志着在政治上融入世界;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在经济上融入世界;而举办世博会,则标志着中国在文化上与世界相融。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自2010年5月1日开幕以来,参展各方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一起探讨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景,共同写下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世博会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在这次世博会上,全球许多政治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莅临中国,在上海世博会系列论坛上发表真知灼见,探讨未来世界,展现了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10月21日至24日,也就是临近上海世博会闭幕前夕,上海世博局集中征集各参展方总代表对《上海宣言》草案内容的书面意见,包括美国、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在内的10多家参展方都提出了修改意见。26日,《宣言》起草小组专家会同联合国和国际展览局官员,对总代表们的书面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对《宣言》进行了适当的调整。27日,《宣言》三方起草小组共同拟定了答复总代表的信函,对他们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进行了说明和回复。《上海宣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各方观点集中与协调的产物。
世博会得到了参展国代表高度评价。“上海世博会绝对是我经历的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世博会美国馆指导委员会主席弗兰克?莱文在介绍美方此次参展成果时如此说道。他还指出,美国馆投入了800多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其中学生大使项目得到广泛好评,帮助参观者更深入和直接地了解美国和美国人。英国广播公司称,上海世博会被认为是展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机会。法国《巴黎人报》文章称,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再次证明,它的组织工作无往而不胜。摩洛哥时事电台评论称,上海世博会“人气十足”。
从“世博外交”看,这次围绕世博会展开了政治、经济、安全、科技、文化等诸多外交活动,收到很好效果。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政策更加了解,中国伟大复兴取得了国际公众更深切的理解和支持。
世博外交有以下特点,第一,世界性和开放性。迄今,全世界共举办过40届世博会。1851年英国举办的首届世博会中,参观人数达630万。世博会已经成为与奥运会齐名的特大型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第二,人文主义与平民性。人们欣赏各类展馆、各种展品、各个国家民族各具特色的精彩表演,形象化地加强了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了解。第三,广泛性。世博外交绝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和政府之间的直接交往,还包括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普通民众等。这就是当今人们所讲的公共外交,其效果往往是惊人的。
从实践看,这次上海世博会吸引了189个国家、57个国际组织参展,其中还包括22个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副总统以上政要达102批。有数十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重要贵宾出席了开幕式。参与本届世博会报道的中外媒体记者达1.4万人,其中境外媒体人员超过3400人。184天的展期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参观。从参展规模、观众数量以及排定的国家馆馆日和国际组织荣誉日的数量与规模,上海世博会都已创造世博会历史的最高记录。参展国家中,申报了237个国家馆日活动,参展国际组织中,已有30个国际组织申报了15个荣誉日活动。这届世博会的文化演艺活动也创历史之最,节日总数超过800个,总场次17000多场,平均每天演出100场。所有这些活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也更好地了解世界,从而促进了友谊和相互学习。
国际公众还可以通过上海世博会加强对中国软硬实力的进一步了解。通过对接待工作、交通、旅馆等人性化的安排,进一步了解中国公众的素质、为大众服务的精神,许多外国人为之感动的故事传颂上海各里弄,各街道。
其次,大国特别是中美、中日关系出现摩擦和博弈,这是地缘政治历史遗存问题与突发性矛盾纠结一起的一次必然的显现。
中国沉着应对所有矛盾和“指责”,进行有利、有理、有节的斗争。现在,中美、中日间摩擦高潮已暂告一段落,双边关系开始趋常。这场较量大体经过六个会合,具有一定的震撼性。
第一回合:美国高调发声。今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大谈南海问题,声称美“反对任何有关国试图在南海争议中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要求“航行自由”,呼吁尊重国际法及在南海的“无阻碍贸易”。没有参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美国强调要遵守该《公约》,这究竟是为什么?希拉里这番高调刚唱完不久,她又在10月30日东亚峰会表示美国“要重返亚洲”。联想到奥巴马2009年在一次演说中自称“美国是一个太平洋总统”。之后,他12次高调发声美要做“世界领袖”,要“重返亚洲”。这种紧锣密鼓的宣示表明,这是美国调整全球战略、针对中国的一着棋。
第二回合:希拉里挑拨离间。“天安号”事件、钓鱼岛归属纷争突发性事件相继出现,这是导火线。对美国来说,这是它实现战略具体行动的绝好时机。美国以此在亚洲、东盟煽风点火,离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把矛头对准中国,从而一手挑起了一场新的不安。日本则用钓鱼岛纷争制造事端,美韩进行多次军演,加以配合。西方媒体乘机煽动“要联合起来应对中国”迅速在报刊、电视上迅速蹿热。一场似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在美国一手导演下推了出来。
第三回合,中国反击。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站高望远,以高屋建瓴之势,通过斗争、说理、化解,进行反击。首先,中国按照安理会主席声明精神,一方面不点名地对制造“天安号”事件的人进行谴责,另一方面对韩国“天安号”事件受害者表示同情和哀悼。这一严肃、公正立场受到国际社会肯定,不但使我趋于主动,并在朝鲜半岛避免了一场冲突。其次,适时地进行军演。第三,利用官方渠道和第二轨道对越南做工作,向其重申友谊,晓以利害。第四,派渔政船只巡逻钓鱼岛附件海域,显示维护我领土主权决心。第五,几次紧急召见日驻华大使,除抗议外,严正要求日方立即放回被扣的我渔船船长,在我高压下,日本不得不加以满足。第六,强烈要求世贸组织调查今年以来70%以上的反倾销案加在中国头上的各个个案,以作出正确结论。第七,向联合国报告我减排目标,驳斥西方关于我减排总量不够,缺乏透明度的指责。第八,驳斥西方对我出口稀土的种种不实之词和诬蔑。第九,正确调动我国网民发出理智之声。
第四回合,美从高调转为圆场。经斗争,美国对我坚定态度似有新的认知:既要围堵中国削弱中国影响,但又不敢忽视中国地位。今年10月,希拉里访问亚太行程中,临时增加了中国一站。30日,她绕道前往海南岛拜访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希拉里声称美没有围堵中国,咄咄逼人的调子似降了下来。美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又为其圆场,说,“我们都了解所涉及的风险以及中美发展一种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以及坦率地讲,有一定程度的关系的重要性。”他还说,“亚洲几乎所有人都清楚,在今天环境下,中美在外交上必须头脑冷静和富有建设性。”
第五回合,奥巴马亲作部署,推波助澜。11月中旬,奥巴马出访印度、印尼、韩国及日本,显现美国具体围堵中国布局,构筑一个海上包围圈,从东方的日本到南海,再从南海到印度,封锁中国东进和南下之路,可称为“C形包围圈”。它一面遏制中国海权,另一面又设法阻止中国发展,反映了美国对华围堵一时紧一时松的两面手法。但与中国睦邻的邻国都不看好美国这一战略。
第六回合:从摩擦转向会谈。从中方看,我已赢得主动;从美方讲,G20首尔峰会奥巴马丢了面子,同时要为2011年胡主席访美制造气氛。在首尔,中美两国领导人开始会谈,一致同意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更大发展,中美应该相互信任共对挑战。胡主席表示,中美经贸分歧应作建设性沟通。中美经贸已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美国对华出口继续恢复增长。希望美方尽快在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方面采取具体行动。中方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决心坚定不移,但改革只能是渐进式推进,中方对美国目前量化宽松政策表示关注。美方有关政策应该顾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奥巴马总统表示,美国致力于加强两国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美方期待着两国继续开展对话和磋商,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他强调,确保胡主席明年成功访美。两国领导人会见气氛尚未称友好,纷争表面上落下了帷幕。
与此同时,中日领导人也在把握时机,使中日关系恢复正常。在参加国际会议期间,温总理适时地同日首相菅直人进行短暂礼貌对话。胡主席利用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机,在横滨同日首相菅直人进行正式会谈。双方领导人在三方面达成一致:双方长期稳定的战略互惠关系非常重要;双方进一步促进政府和民间交流;加强双方在包括经济领域的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外电报道,日本首相菅直人似乎对于G20全体会议后能与胡主席交谈“非常开心”。胡主席说:“我马上要去横滨。” 菅直人首相说:“那我们在横滨相见。”为促成日中领导人会谈,前原外相的态度似发生了某些变化,态度缓和了些,又在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要作中国人民的朋友。
为何中美、中日关系今年出现较大的波折?从中美关系来看,双方关系时起波折已是常态。但从近期分析,有其深层原因。一是中国经济近期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较之美国经济疲软乏力,美国深感不安和焦虑。二是中国与东盟关系近年一直长足发展,使其深感影响被逐步削弱。三是中国连续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政治影响日趋扩大,使美感到其领导地位有被中国“代替”之可能。于是奥巴马决心加大对亚洲的投入,为亚洲注入强势美国因素,以削弱中国政治影响。四是东盟有些国家希借美国力量实现自身要求等,美国以为找到了离间中国与东盟、削弱中国的“切入点”。中日关系曲折原因也基本如此。
第三,中俄关系处于最高水平发展时期;中欧关系取得较大突破,是2010年中国外交的一个亮点。
中俄关系经过“友好年活动”,两国人民加深了了解。今年,俄罗斯梅德维杰夫总统访华和中国温总理访俄有以下特点:一是增进了政治互信,扩大了战略协作,全面深化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二是总结一年来两国各领域合作情况,规划下一阶段合作的优先方向、重点任务和主要安排,研究加强两国务实合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三是就经贸、能源、高科技、金融、农业、地方等重点领域合作交换意见。四是总结“语言年”活动成果,研究扩大人文合作的新措施。五是就当前国际形势和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中俄两国总理第十五次定期会晤并签发了《联合公报》,规定共同开发黑瞎子岛,扩大双边本币结算。2011年中俄将联手发射两枚卫星探测器,以及联合检查国界,意义十分重大。
中欧建交已35年,进行了11次协商。目前中欧关系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中欧政治协商之频之深、经济合作规模和层次、民间交流和多领域对话密度和力度,均有质的飞跃。克服分歧,顾全大局和超越双边范畴面向世界,将成为中欧关系进一步的关键所在。
经济危机两年后的今天,欧洲仍旧在经济危机阴影下蹒跚向前。除德国外,其他欧洲国家均面临经济增长乏力、通胀严重、失业居高不下之窘境。中国利用这一战略时机,对欧洲展开强有力的工作,使中欧关系跨上了新的台阶,从而为我对美关系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11月,胡主席访问法国,萨利奇总统全程陪同,显示对法中关系的重视。访问2天间,中法领导人5次会面,确认“中法战略和谐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这种宣示表明,中法关系不仅局限在双边,而且还涉及在国际热点问题——如朝核、伊核、气候变化、G20峰会议题上的协调。对此,法国媒体认为,这说明“法中关系不光步出了不和谐时期”,而且可能显示法国外交“正悄悄地向戴高乐主义回归。”
中法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中法签订了总额达200亿美元的各种合同。中国向法国空客公司采购至少100架飞机,总额为80亿美元。法方还向中国广东提供2个EPR的核反应堆。此外,电动汽车、信息通信、高端设备制造以及金融合作领域均已列入中法合作范围。
中法发表的《联合声明》,是中法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确证。胡主席同法总理菲尔、前总统希拉克友好谈话均表明对中法关系前景表示乐观。法中专家均认为,在当前世界格局平衡态势下,中欧关系在全盘中对双方均有不可或缺的战略意义。
之前,胡主席访问葡萄牙以及温总理短暂访问德国,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不少问题上达成共识,说明当前中国同英、法、德的关系均在平衡远行,这次英国新首相卡梅伦的访华就证明此点。
英国最年轻首相率领英国历史上最大代表团(4位内阁成员,50位资深贸易工商企业家)访华引起国际社会很大兴趣。胡主席在11月1日会见卡梅伦首相时,称赞英国内阁年轻有朝气。访问期间,中英达成40多项具体协议,协议包括从贸易至低碳乃至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双方还努力使贸易额在15年内达成1000亿美元翻番目标。卡梅伦在北大的演讲,拉近了中英两国青年的了解。英国媒体热评中方邀请卡梅伦首相访华的远大目光,称中英关系“已置于比较稳定、发展之轨道。”
第四,在G20首尔峰会,中国政策对会议主题提出得当、公正抉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美国出于自身利益,提出企图挑起货币汇率战的错误政策,遭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不少国家的抨击,使美国陷于相当孤立的处境。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解决金融危机的四次G20会议,代表中国提出了切中要害的务实举措,国际社会公认中国为解决危机、推动全球经济早日复苏作出了较大贡献。在2008年11月华盛顿峰会上,胡主席深刻分析金融危机发生根源,呼吁采取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深化国际金融监管、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等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在2009年4月伦敦峰会上,他重点强调,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性原则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受到各方高度重视。在2009年9月匹兹堡峰会上,他提出一系列具体政策主张:保持经济刺激方案力度,主要货币发行国要平衡和兼顾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影响;坚决反对贸保等。在2010年6月召开的多伦多峰会上,他希望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推动和加快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促进建设开放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提高发展中国家自我发展能力等。在这次G20首尔峰会上,他提出完善G20峰会框架机制,推动合作发展的重大意义,倡导开放贸易,推动协调发展;完善金融体制,推动稳定发展;缩小差距,推动平衡发展等建议。
总之,胡主席参加G20五次峰会提出的建议有以下特点:第一,开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良方;第二,随着危机逐步克服,复苏来临之际,他提出的方案有很大时效性;第三,维护新兴经济体的利益,把发展中国家要求同实现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目标结合起来,符合发展中国家愿望。第四,措施具有很大操作性。第五,中国身体力行,成为全球经济较快复苏的引擎。可见中国为解决金融危机倾注了中国悠久历史传统和全球化时代的智慧。一个东方发展中大国的担当和责任在国际社会面前坦露无遗。
这次首尔峰会,胡主席提出的会议主题无疑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如按上述选项采取切实行动,全球经济可能逐步重振雄风。这四项选项同东道国宣布讨论的四项主题,特别是把讨论货币汇率列为首选有很大不同。如峰会纠缠于此,就难以取得成果。
韩国作为东道国早就宣布不讨论汇率问题。明眼人一看现在的选题,就知道这是美国在幕后推动、制订的议程。从今年6月起,美国国会就要求人民币快速升值向中国施压,美国贸易负责人先后在国际会议上围堵中国,直至威胁要把中国列为货币汇率操纵国。美国11月中期选举期间,更把人民币升值问题作为竞选广告贴满了美国各洲,把中国妖魔化、替罪羊已成为不少议员们高调呛声的惯常策略。接着,美联署又推出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企图以此使美元贬值,逼使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急速升值,以此来解决美国经济问题。这一损招无异于乎饮鸩止渴,遭到很多G20首尔峰会与会国的愤怒。德国财长勒依布勒抨击美此举“愚蠢”,“虚伪”。韩国中央银行行长指出此种政策“害人害已”。南非财长普拉温?戈尔丹说,美此举“损害了多边合作精神”。美新际集团何比?戴利说,“G20峰会比较让人关注,美国在这次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在世界树敌。”
首尔峰会前,奥巴马接见记者把矛头对准中国,以此迫使他国跟进。他说:“你们都看到了,一些国家的盈余极高,同时严重干预了货币市场,坚持本国货币的优势,”还说:“中国的日益繁荣应当在某些范围内”,“我们的确希望大家都能在国际框架和规则系统内部运作,在这些系统之内,各国承认对彼此的责任。”他还为美联署货币量化宽松政策辩护,认为“美储备系独立机构,行政当局无权干预”。同奥巴马预先设想的围堵中国相反,美国却成了被批评的对象,使美国大失颜面。原来设想的19+1(围攻中国),变成了新19+1(批评美国)。
经激烈博弈与双方妥协,韩国总统李明涛11月12日宣布,“世界暂无货币战争”,接着他宣读了《G20首尔峰会宣言》。其成果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取得进展,与会领导人同意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在庆州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和配额改革方案;同意加倍努力在2011年结束多哈会谈;同意采取更严格金融监管措施,包括上调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标准;韩国、美国和加拿大在峰会期间同意建立总额为5280亿美元的专项基金,以用于扶持低收入经济体的中小企业。该项合作已得到美洲开发银行的支持。
峰会结束后,奥巴马马上又接见记者表示,人民币被低估,再度攻击中国。首尔峰会关于汇率之争的硝烟刚散去,美国又发声企图使之再燃。
第五,中国同周边特别是东盟的关系仍旧稳固并发展,中国与非洲、拉美国家的关系继续稳步向前发展。
20年来,中国同东盟双方政治互信增强,高层来往频繁;大湄公河区域经济合作顺利进行,贸易额已达2311.2亿美元;安全对话特别是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正努力进行;双方人员来往已达800万人次等。中国还任命了中国东盟特使。
2009年,中、日、韩同意在东盟10+3财长会议框架下建立正式区域外汇储备库,决定中、日、韩各出资384亿美元,韩国出资192亿美元,东盟其他各国出资共44.7亿美元,这对亚洲今后发展,特别是突发事件有深远意义。
随着时间推移和历史问题纠结,美国在东盟利用离间手法挑起一场围堵中国之争。事实是,越南固然有仰仗美实力实现自己在南海利益之需,但与美国存在不可调和矛盾。美国要倾复越南社会主义政权,但越不会越过此底线同美国合伙整中国。美国离间中越关系的图谋不能得逞。泰国、老挝不会也不愿趟这趟水。菲律宾也反对越南、马来西亚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提出把自己大陆架延伸至350海里的申请。希拉里关于南海争端国际化的建议响应者寥寥。
中国与许多东盟国家已经牢牢地连在了一起,特别是巨大的经济联系已使中国与东盟谁也离不开谁。今年11月初,在中国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投资东盟。与此同时,越来赵多的区域外企业投资东盟,利用东盟与中国零关税来开发中国市场。东盟与东盟外的企业并不会让美国来破坏这一良的局面。
最近,缅甸大选结束,已成立了新政府,并释放了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这是缅新政府决意实行全国民族和解的一件大事,也是东盟的一件大事。
2010年,非洲政局总体稳定,经济复苏,与中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其领导人访华次数创纪录,这得益于上海世博会。肯尼亚、马里、塞舌尔、佛得角、赤道几内亚、多哥、津巴布韦、中非、毛里求斯等国总统、莱索托国王和首相以及博茨瓦纳、科摩罗、利比里亚、南非、安哥拉、赞比亚副总统和加蓬、卢旺达、几内亚比绍总理先后访华,凸显中非在新形势下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实现互利共赢的坚定决心。上海世博会的非洲联合馆是中国民众进一步认识非洲的窗口。7月27日,非洲联合馆迎来了开馆以来第1000万名参观者。10月21日,非洲联合馆参观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民众对非洲的亲近感。
2010年中拉关系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的新局面。2010年上半年,中拉贸易额达792亿美元,预计全年可达1500亿美元。中国已稳居拉美第二大贸易对象国。
通过上述阐述和分析,中国深知,2010年中美、中日关系出现波折,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的。至于这些摩擦、矛盾在2010年上半年集中在一起向中国迎面而来,则可能有些准备不足。中国复兴在全球已是不争的事实。西方发达国家经200-300多年的发展,对中国复兴准备不足,但又不得不以既妒忌,但又无奈的心情面对这一严酷事实。因此对她有时打击有时吹捧进行遏制和拼杀,以阻其复兴是惯用手段,这可能还要经过很长的一个历史过程。对他们来说,这还需要有一个调整过程;对我们自己来说,还要一个适应过程,对整个国际来讲还需一个接受的过程。2010年发生的种种之摩擦,并不说明我们外交的总方针、总政策出了什么问题,而且反证是正确的。西方媒体说:中国2010年上半年“外交”搞糟了,“搞被动了”,正说明他们的意图没有得逞而泡制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我们要贯彻的长期方针。情况顺利时,我们不要骄傲;反之我们要沉着冷静,不要焦虑和悲观。“关键的关键”是做好我们自己国内的工作。这样,我们力量更强大了,就能战胜一切,一个伟大的中国终有一天会站立世界民族之林。

② 美俄关系 急!

美俄关系是当前大国关系中较为重要的一对。冷战结束以来,美俄时而握手言欢,时而恶语相向,两国关系始终处于非敌非友、时好时坏的不确定状态。当前,两国间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又存在深刻的战略冲突,美俄关系呈现出合作中有矛盾、较量中有妥协的态势。 一、美俄关系的复杂历程 自1991年12月前苏联解体、俄罗斯立国以来,美俄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刘金质:《美俄关系十年》,《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夏义善:《“9·11”事件后的俄美关系》,《和平与发展》,2003年第1期) 第一阶段(1991年底至1993年),为美俄关系的“蜜月期”。俄罗斯不仅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方面向西方看齐,而且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一边倒”政策,积极寻求融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大家庭”。美俄关系迅速升温,两国元首多次会晤,两国签署《美俄伙伴和友好关系宪章》。但美俄并未形成真正的伙伴关系,美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助俄摆脱困境,而且还极力加以限制与削弱。这使俄罗斯对美国的幻想破灭,开始把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点,奉行“双头鹰”外交。 第二阶段(1993年至1999年底),为美俄之间分歧与摩擦多于协调与合作的时期。从1993年开始,俄主动拉开同美国的距离,开始独立自主地推行全方位外交。美则继续视俄为潜在敌人和威胁,逐步蚕食俄战略空间。美推动北约实现首轮东扩,俄战略前沿回撤700-1000公里;北约新概念出台,俄面临“人道主义干预”的威胁;美和北约加紧向独联体渗透,具有反俄倾向的“古阿姆”联盟建立;美发动科索沃战争,俄在南欧的传统影响几近丧失。美俄关系高度紧张,退为“冷和平”状态。 第三阶段(1999年底普京上台至今),为美俄尝试建立新型关系的时期。普京主政俄罗斯后,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美俄关系进入了一个由冷变热、时冷时热、冷热不均的新阶段。布什政府调整对俄政策,俄罗斯积极支持美国反恐,两国关系迅速改善。但2003年美俄围绕伊拉克战争问题发生深刻分歧,两国关系趋淡。2004年6月美推动北约完成第二轮东扩,将冷战时期前苏联在中、东欧的战略缓冲地带吞食殆尽。但美俄从各自战略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均积极修复因伊拉克战争造成的双边关系裂痕。普京在美总统选举中打破常规数次公开“挺布”,加入美提出的“防扩散安全倡议”。布什则宣称美俄关系“复杂但不棘手”,2005年2月与普京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举行了连任后的首次正式会晤。美俄在反恐、核安全、俄加入世贸组织等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但两国在战略利益上的冲突并未缓解。 二、当前美俄之间的主要矛盾 (一)美俄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争夺日趋激烈。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加紧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美俄矛盾明显加剧。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美插手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选举,在两国先后催生“玫瑰革命”和“橙色革命”,分别扶植起亲美的萨卡什维利政权和尤先科政权。今年美国又公开将白俄罗斯列为“暴政前哨”国,积极干预吉尔吉斯和摩尔多瓦的议会选举,力图削弱俄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军事上,美继续通过军援、联合军演、人员培训等手段加强在中亚各国的军事存在,谋求中亚驻军长期化。美还保留在格鲁吉亚的军事顾问,寻求在阿塞拜疆设立军事基地。在经济上,积极夺取里海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试图打破俄对里海石油外运的垄断地位。2003年底,美促成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三国开工建设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美称该管道是其“石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美的严重挑战,俄加大了反击力度。一方面,利用其对该地区国家的传统影响,大力完善独联体多边合作机制,将独联体集体条约提升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并在相关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与该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强对油气开采外运的优势,并利用廉价提供本国能源等经济手段牵制有离心倾向的国家。 (二)美加快驻欧美军的部署调整和北约东扩的步伐,引发俄忧虑和抵制。2003年以来,美为进一步谋求全球战略优势,正对其海外军事部署进行二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整,其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将部分驻德国美军东移至中、东欧国家,在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建立新的军事基地。2004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后,北约的军事触角进一步向东延伸。这使俄战略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俄面临美直接军事威胁。尽管美一再声称美在东欧等地建立新的军事基地并非针对俄,美无意包围俄罗斯,但仍引起俄担忧和反对。2004年2月,俄举行了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战略核力量和常规部队联合军事演习,意在向美和北约显示其军事实力,促使美考虑俄切身利益。 (三)美对俄国内政策不满,认为俄民主进程倒退。2003年10月以来,美对普京在国内外一系列问题上的举措感到不满,对俄民主化发展的走向深为忧虑,并对俄新一届杜马选举、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等事件横加指责。美多次强调民主对美俄关系的重要性,强烈要求普京维护俄罗斯的民主进程。美国务卿赖斯称:“我们(美国)将继续表明,在俄罗斯,保护民主对美俄关系的未来至关重要”。一些美学者和议员宣扬,在俄罗斯,资本主义取得了胜利,但民主却失败了,俄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与苏维埃时代及帝俄时代相同的特性。美严词指责2004年俄总统大选缺乏“公开性”,认为“独裁主义”正潜还俄国社会。美还在2004年和2005年《国别人权报告》中指责俄人权状况倒退。俄对美的指控进行了激烈反驳,强调“我们反对把这件事当作工具来实现外交政策目标,或者让俄罗斯成为一个失去方向的国家”,“所有现代民主制度和原则都必须适合俄罗斯发展的阶段、历史和传统”;指责美无权干涉俄内政,并谴责美在民主、人权、自由等方面采取双重标准。 三、美俄矛盾上升的背景和原因 (一)美仍将俄视为潜在战略对手,双方在战略上互不信任,是阻碍美俄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冷战结束后,美俄关系虽然明显改善,但美仍一直将俄视为潜在战略对手,竭力挤压俄战略空间。“9·11”事件后,反恐和防扩散成为美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美积极争取俄的支持与合作,美俄关系短期内大幅改善。但美并没有因此改变其遏俄弱俄的战略考虑,防范和削弱依然是美对俄政策的重要内容。 (二)美在欧亚大陆加快战略扩张步伐,直接损及俄核心利益,这成为美俄矛盾的主要焦点。冷战结束后,美利用超强实力,加紧进行全球战略扩张。“9·11”事件后,美先是借阿富汗战争之机成功进军中亚,然后很快推翻萨达姆政权,迫使利比亚和叙利亚等软化对美立场,这些都进一步刺激和助长了美霸权图谋。美“反恐谋霸”的战略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大对前苏联地区的渗透力度,不断蚕食俄传统势力范围。美还继续插手车臣问题,试图渗入北高加索地区。面对美步步进逼,俄不愿也不会轻易放弃其在中亚及外高加索等地的核心战略利益,被迫对美采取一定的反制措施。 (三)俄寻求恢复大国地位的努力和加快融入欧洲的战略,与美建立单极霸权的目标相抵触。近年俄经济继续恢复性增长,国力不断恢复,2003年底的杜马选举和2004年的总统大选又重划了俄政治版图,普京国内政治地位更加巩固,掌控国内政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俄欧关系也因反对美单边主义政策的共同立场而大幅改善,法德与俄合作加强。俄外交空间大为扩展,重振大国地位的步伐加快,更加重视维护俄大国形象,更加注意保护俄切身利益。美单极谋霸战略与俄罗斯振兴经济、重新崛起和维护地缘政治利益的政策背道而驰,这使美俄深层次的分歧很难弥合。 十几年来美俄关系的起伏变化以及不久前美俄两国总统在斯洛伐克的会晤表明,在新世纪国际战略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美俄双方都在以更加务实、更加理性的态度审视和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双方既存在一些重大的战略分歧和利益冲突,也存在加强对话、增进合作的实际需要。 今后一个时期,美俄间的矛盾虽仍会存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激化,但双方仍将寻求和扩大两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加强在能源、核安全等领域的合作。美俄关系既不会滑落到冷战时期超级大国间的对抗局面,也难以热络为冷战结束之初的“蜜月”状态,将继续呈现出美攻俄守的战略态势,维持既合作妥协、又摩擦斗争的基本框架。

③ 俄美紧张局势升级两国关系遭遇地缘政治鞭打是怎么回事

一周前,特朗普还被批评为被俄罗斯利用的一个工具,但是现在特朗普与俄罗斯发生了如此激烈的外交冲突。尽管特朗普以不可预料著称,但是从亲密到对峙,这种令人头晕目眩的立场转变还是令美国和其他国家感到惊诧,就像是遭遇了一场‘地缘政治鞭打’。”

在当前形势下,难以期待蒂勒森访俄取得成果。如果俄美要妥协的话,必须相互做出让步。但从目前看,特朗普政府并不打算做出让步,主要由于受到军方和鹰派的强大压力。未来俄美要改善关系还将面临许多障碍。报道引述俄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问题研究所所长罗戈夫的话称称,目前,俄美关系已跌入新的谷底,蒂勒森此次访问不可能取得大的成果。而且就目前状况看,两国总统甚至不可能在G20峰会前举行会面。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苏美关系,还是俄美关系,从来没有好过,两国关系经常是在坏与非常坏的区间内周期性摇摆,比如在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紧张甚至达到了直接武装冲突的边缘。社论称,幸运的是,(苏)俄美两国领导人还有健康的思维,两国历史上还没有直接对抗过。这是由于俄罗斯与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强大的武装力量的两个大国,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和平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状态“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协商,而是我们必须协商”。

④ 像贝聿铭这样身在境外心系祖国而有成就卓著的中国人还有谁 举例子 简介简介其事迹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对接待他回国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他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子,说到这里就不由得提一下钱学森坎坷的回国之路。 钱学森全家归国途中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叫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蒋英妹妹)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⑤ 王毅外长突然访问俄罗斯到底为什么

新华社莫斯科3月11日电:正在俄罗斯进行访问的外交部长王毅11日在莫斯科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谈。
王毅表示,中俄两国互为最重要、最优先的全面战略伙伴。两国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无论国际和地区形势怎么变,双方巩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方针不会变,致力于共同发展振兴的目标不会变,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决心不会变。
王毅表示,今年,两国应以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为契机,弘扬世代友好的和平理念,巩固传统友谊,增进政治和战略互信,全面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动力。双方正在共同设计和筹备一系列高层交往,确保这些交往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推进两国发展战略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力争取得早期收获。积极推进天然气管道、高铁、航空航天、远东开发等战略性大型合作项目。

⑥ 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人

国际数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华罗庚是国际数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可谁会想到,如此著名的华罗庚竟是个没有高等学府文凭的数学家。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没再继续在学校读书,而是开始自修学问,当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发表后,惊动了清华大学的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只念过初中,熊庆来惊讶不已,力排众议,把华罗庚请到清华。

华罗庚到清华大学的第二年就升任助教,打破了清华大学的先例。一年半后,华罗庚升讲师,然后当了两年研究员。1936年,26岁的华罗庚去英国留学,就读剑桥大学。一年中,华罗庚完成11篇论文,每篇都可得到一个博士学位。

(6)访俄成果扩展阅读:

华罗庚的成就:

1、华氏定理:

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2、“统筹法”与“优选法”:

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亲自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

阅读全文

与访俄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