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怎么样
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是2016-02-05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土华路1号第3层。
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101MA59BR104P,企业法人魏中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工程和技术基础科学研究服务;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开发;机器人的技术研究、技术开发;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服务;自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电气机械检测服务;施工现场质量检测;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性能检测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具体业务范围以认证机构批准书或其他相关证书为准);产品认证(具体业务范围以认证证书或其他相关证书为准);公证检验;受委托代理海损事故和非海损事故索赔、理算和追偿服务;环境保护监测;生态监测;基础地质勘查;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工程勘察设计;岩土工程设计服务;工程钻探;凿井;室内装饰设计服务;环境工程专项设计服务;计算机房设计服务;城乡规划编制;城市规划设计;电磁屏蔽器材的安装、维护;高速公路照明系统设计、安装、维护;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设计、安装、维护;受企业委托从事通信网络的维修、维护(不涉及线路管道铺设等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技术服务;辐射防护器材的安装、维护;集中抄表装置的设计、安装、维修;电力抄表装置、负荷控制装置的设计、安装、维修;道路自动收费停车泊位设备的开发研究、安装和维护;生物技术推广服务;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节能技术推广服务;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信息电子技术服务;环保技术推广服务;生物防治技术推广服务;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技术服务;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铁路运输设备技术服务;矿山机械设备技术服务;机器人系统技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科技项目代理服务;科技项目招标服务;科技项目评估服务;科技成果鉴定服务;电子设备回收技术咨询服务;计量技术咨询服务;健康科学项目研究成果转让;健康科学项目研究成果技术推广;生命工程项目开发;。
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1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⑵ 西南交通大学怎么样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并由教育部、原铁道部、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以工见长,形成了工、理、文、生“四大学科群”,设有25个学院/系,1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1家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个异地研究生院(青岛研究生院、唐山研究生院),与成都军区总医院共建医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物理学、建筑学等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理论经济学、数学等3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学校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构建起了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和科研体系,围绕高速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1000+)、超级高铁等领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科技成果三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第一,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在国防科技、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以及物理科学、人文社科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⑶ 磁悬浮铁路的发展概况
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条高速磁悬浮铁路商业运行线是2001年3月1日开工建设的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线,采用了蒂森克虏伯-西门子的技术。2002年3月,这条磁悬浮列车示范线下部结构工程竣工,由于投资巨大还是新型列车票价非常高,乘客特别少每年运营亏损几十亿,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正是中国式特点。磁悬浮列车用电磁力将列车浮起而取消轮轨,采用长定子同步直流电机将电供至地面线圈,驱动列车高速行驶。磁悬浮列车主要依靠电磁力来实现传统铁路中的支承、导向、牵引和制动功能。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与轨道保持一厘米左右距离,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由于避免了与轨道的直接接触,行驶速度也会提高,其正常的运营。
1986年,西南交通大学就率先召开了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技术研究大会,成为国内较早启动该领域研究的高校科研单位。
1988年,西南交通大学磁浮团队完成了单自由度铁球悬浮实验,对电磁吸力悬浮原理有了本质的认识。
1990年,西南交通大学磁浮团队研究成功了由 4台小电磁铁构成的磁浮模型车,并实现了模型车的稳定悬浮和基于直线电机的驱动。
1994年10月,连级三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辆可载人4吨磁浮车及其试验线,并实现了系统的稳定悬浮与运行,这是我国在磁浮列车领域的首次突破,标志着我国开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列车技术。该项目1996年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并获该年度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后,西南交通大学开始正式启动磁浮列车的工程化研究:1997年3月,青城山磁浮车工程试验线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国家科委工业科技司组织的专家评审;1998年,青城山磁浮列车工程试验示范线工程立项,并开始筹备建设青城山磁浮列车工程试验线;2001年,开始动工修建长430m的青城山磁浮列车工程试验线。
200 1年,国防科大磁悬浮实验线路建成。同济嘉定校区内的试验线长约1.5至2公里,于2007年底建成。这一试验线首先用于试验国产A型列车。作为二期建设内容,综合实验室计划于2009年下半年建成,它包括用于结构强度实验、制动系统实验、牵引传动实验等的设备。轨道交通试验车拟于2010年研制问世。磁悬浮在中国的市场运做进展也很顺利,德国柏林到汉堡之间的磁悬浮铁路建设计划搁浅以后,转而与中国达成协议,在上海修建了一条是世界上首条进行商业运行的磁悬浮铁路。
2006年4月30日,我国磁浮交通科研又一次在西南交大取得进展:采用三悬浮架结构,长11.2米,宽2.6米,高3.3米,轨距1700mm的“青城山中低速磁浮车工程实验线”联调成功,一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列车实地正式实验运行,这标志西南交大初步掌握磁浮列车系统设计技术,验证并初步掌握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为以后的中低速磁浮车工程化和应用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
在联合企业推进中低速磁浮列车工程化中,西南交大于2005年,就与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中心签订了“上海城轨磁浮列车车辆总体设计”合同,并于次年3月又签订了“上海低速(城轨)磁浮交通试验线工程悬浮控制设备供货及服务”合同,全面参加上海城轨磁浮试验线磁浮列车研制。该试验列车为三节编组,为全新结构设计并创下多个“首次”:国内首次采用整体电磁铁结构,首次采用五悬浮架结构,首次采用DC330V悬浮电源,首次采用三选二悬浮传感器,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00km/h。
2008年和2009年,西南交大又与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方案设计研究”合同,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签订“中低速磁浮列车方案设计研究”合同。攻关中,交大团队在系统设计首次提出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1860mm轨距和2800mm车宽。这标志着西南交通大学在联合企业推进中低速磁浮列车产业化的工作中又迈进一步。
为进一步推动中低速磁浮列车工程化,交大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于2011年又签订了“常导短定子异步驱动悬浮架试验车悬浮控制系统研制”和“常导短定子异步驱动中低速磁浮列车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合同;于2011年签订了“常导短定子异步驱动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系统”,全面参加了株洲中低速磁浮列车的研制。2012年1月20日,中低速磁浮列车在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内下线,这是一条按商业运行条件设计的磁浮列车及试验线路,磁浮列车运行速度100km/h,能适应试验线各种曲线及坡道的要求。
为推动中低速磁浮交通的发展与应用,2013年由钱清泉院士牵头的中国工程院 “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与系统发展战略研究” 项目立项,项目研究汇聚国内磁浮领域的院士专家,包括电气工程学院和牵引动力实验室相关专家教授,对我国中低速磁浮交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了我国发展中低速磁浮必在性和战略意义,进一步推动了长沙中低速磁浮工程应用线的建设。
据了解,2015年12月26日试运行的长沙高铁南站至黄花机场的18.55km“长沙磁浮快线”采用了此前西南交大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研制的中低速磁浮列车系统技术,该列车悬浮系统核心技术由西南交通大学提供。 日本从1962年起,经过广泛深入地分析和论证,决定采用超导磁磁斥式磁悬浮系统。又经过10年研究,在试验线上采用ML100型试验车,实现了60公里/小时的悬浮运行。接着又研制了LSM200、ML100A试验车。1975年着手修建宫崎试验线,1977年对倒T形导轨和跨座式ML500型试验车进行了无人驾驶试验,工作进展得很顺利。1979年12月实现517公里/小时的世界最高速度。
从1980年起,日本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使磁浮铁路向更实用化的阶段迈进,将线路的基本形状改进成U形断面,同时开发了箱形的试验车MLU-001号。该试验车由转向架、二系弹簧装置和车体等构成。车辆长 28.8米,宽3米,高3.3米。采用线性同步电机驱动,最高时速达 300~400公里。
德国从70年代开始研制磁悬浮列车,采用常导磁吸式。1974年采用的TR04型磁浮车,为异步短定子,车辆长15 米,宽3.4米,重达20吨,最高时速为250公里。1983年推出的TR06型磁浮列车采用同步长定子,由两辆车组成,长54米,宽3.7,共120吨,可载客 200人,最高时速为400公里,80年代,西德在柏林修建M-Bahn磁悬浮列车系统,该系统共有三个车站,全长1.6公里,由无人驾驶系统控制,于1989年8月开始试运行,1997年7月开始商业化运行,但是在两德统一两个月后,该系统被拆除,并改为传统轮轨式铁路。
1984年4月,英国从伯明翰机场到国际火车站的低速磁悬浮列车,由于速度较低(全程运行时间90分钟,平均速度25公里/小时,最高速度48公里/小时),故采用常导磁吸式和直线异步电机推进。线路为高架复线,离地面5米。车辆长6米,高3米,宽2.25米,可载客4人,总重约8吨。浮起高度恒定,为15 毫米。由于不可靠早就拆除。
此外,日本航空公司正在研制市郊用的,HSDST中高速磁浮列车,采用常导磁吸式,用感应线性电机驱动,1978年在东扇岛长16公里的试验线上速度达到了307公里/小时。以后完成的HSST-03号车,长13.8米,能载运46人,总重15吨,最高时速30公里。1985年3月在筑波科学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载人运行。
HSST系列磁浮列车按运营计划规定将编成列车运行。列车两端的车辆长21.8米,载运112人,中间的车辆长182米,载运120人,时速300公里。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车辆运行的可靠性很高,几乎不出故障,维修费用也很低,与超导磁悬浮车辆相比,结构相对简单,投资较少。
除了日本、德国和英国以外,法国、美国、加拿大和原苏联也研制了自己的磁悬浮列车,分别采用常导磁吸式和超导磁斥式。由于制造复杂不可靠存在电离辐射不实用,都已经放弃。
⑷ 西南交通大学磁悬浮列车方向怎么样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低速常导型磁悬浮列车进行研究。1994年10月 ,西南交通大学建成了首条磁悬浮铁路试验线 ,并同时开展了磁悬浮列车的载人试验 ,成功地进行了4个座位 ,自重4t ,悬浮高度为8mm ,时速为30km/h 的磁悬浮列车试验 ,于1996年1月通过铁道部组织的专家鉴定。然后 ,在铁科院环形试验线轨距2m,长36m ,设计时速为100km的室内磁悬浮试验线路上成功地对长6.5 m ,宽为3m ,自重4t ,内设15个座位 ,设计时速为100km/h 的低速常导6t单转向架磁悬浮试验车进行了试验 ,于1998年11月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 ,填补了中国在磁悬浮列车技术领域的空白 。 [1]
⑸ 西南交大远程教育毕业自我鉴定怎么写
一、学习概述、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成绩
二、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
三、 问题、努力方向
⑹ 西南交大档案馆的档案工作
档案馆充分发挥大学档案工作“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重视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和编研工作,编撰有西南交通大学《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历届党代会简介》、《共青团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历届团代会简介》、《西南交通大学工会历届工代会简介》、《硕士研究生论文汇编》、《科研成果档案信息汇编》、《校、处以上领导干部基本情况汇编》、《西南交通大学档案馆全宗简介》等编研和参考资料,在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方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6年以来历次校庆活动中,档案馆珍贵档案资料展出均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珍藏的各个时期的毕业证书,使国内外知名校友惊喜万分。多年来档案馆为配合学校本科教学评优、科研工作评估、研究生教学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211工程”建设验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提供了大量档案资料,使档案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档案馆积极配合学校中心工作,深入部门、院系,疏通档案收集、利用渠道,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方面,每年除顺利完成全校档案收集、整理、编目、计算机输入工作外,为峨眉校区整理教学档案 799卷,为成教院整理档案224卷,为土木学院整理档案63卷。每年档案馆都要组织人员去峨眉校区检查指导档案工作,深入校区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档案室检查指导,帮助部、处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他们建立起多种检索工具,得到教务处同志的好评。帮助分校档案室清理鉴定积存文件材料,指导人事、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等,使峨眉校区档案工作有了长足发展。我们的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学校各公司、企业,检查指导公司档案工作,并提出具体要求,受到了公司的欢迎。
档案馆从1986年开始采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信息,1994年自行研制了《西南交通大学档案管理系统》软件。2000年与校外公司配合,完成了全馆计算机管理局域网建设。2008年我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又更新为了南大之星。档案馆现有计算机15台,配备有扫描仪等现代化管理设备。学生成绩翻译、人事档案转递等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
为了使档案更好的为学校、社会服务,档案馆开通了档案工作网站,加大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现已将该校历届研究生优秀论文专业、标题、摘要、导师等信息上网,实现网上查询;为了宣传该校,提高该校知名度,我们在院士风采中介绍了该校三位院士的业迹;在历史长廊中介绍了该校历任校长,并将许多珍贵照片上网,展示该校百年历史风采;为了提高全员档案意识,我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上级部门和该校档案管理规定、办法上网,促进档案管理法制化建设。我们继续充实网页内容,宣传档案工作及馆藏信息,使档案信息目录逐步上网,实现个别档案网上查询,扩大利用。
档案馆重视档案征集工作。2004年提出了建立该校知名教授业迹档案的思路和方案;提出征集、收集茅以升档案资料,为2006年校庆举办茅以升业迹展作好资料准备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方案。两个方案得到了主管校长和学校的支持,协助主管校长召开了三次专门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收集、征集工作。学校已成立了征集领导小组,两项工作已在进行之中。 为了丰富该校馆藏,弥补历史档案不足,在学校的支持下,档案馆开展了历史档案的收、征集工作,将迁校期间散存在外地的历史档案收集进馆,经过努力,现已完成了上海交大、贵州平越、西安交大、北京交大档案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该校唐院时期历史档案的征集工作。
⑺ 磁悬浮技术的历史
国际
1842年,英国物理学家Earnshow就提出了磁悬浮的概念,同时指出:单靠永久磁铁是不能将一个铁磁体在所有六个自由度上都保持在自由稳定的悬浮状态。
1900年初,美国,法国等专家曾提出物体摆脱自身重力阻力并高效运营的若干猜想--也就是磁悬浮的早期模型。并列出了无摩擦阻力的磁悬浮列车使用的可能性。 然而,当时由于科学技术以及材料局限性磁悬浮列车只处于猜想阶段,未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1937年,德国的赫尔曼·肯佩尔申请了磁悬浮列车这一的专利。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3个载人的气垫车实验系统,它是最早对磁悬浮列车进行研究的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固体电子学的出现,使原来十分庞大的控制设备变得十分轻巧,这就给磁悬浮列车技术提供了实现的可能。1969年,德国牵引机车公司的马法伊研制出小型磁悬浮列车系统模型,以后命名为TR01型,该车在1km轨道上时速达165km,这是磁悬浮列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1966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鲍威尔和戈登·丹比提出了第一个具有实用性质的磁悬浮运输系统。
在20世纪70、80年代,磁悬浮列车系统继续在德国蒂森亨舍尔测试和实施运行。德国开始命名这套磁悬浮系统为“磁悬浮”。
19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筹划进行磁悬浮运输系统的开发。
在制造磁悬浮列车的角逐中,日本和德国是两大竞争对手。1994年2月24日,日本的电动悬浮式磁悬浮列车,在宫崎一段74km长的试验线上,创造了时速430km的日本最高记录。1999年4月日本研制的超导磁悬浮列车在实验线上达到时速550 km,德国经过20年的努力,技术上已趋成熟,已具有建造运营线路的水平。原计划在汉堡和柏林之间修建第一条时速为400 km的磁悬浮铁路,总长度为248 km,预计2003年正式投入营运,但由于资金计划和辐射健康问题,2002年宣布停止了这一计划。
2009年时,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是磁悬浮轴承和磁悬浮列车,而应用最广泛的是磁悬浮轴承。它的无接触、无摩擦、使用寿命长、不用润滑以及高精度等特殊的优点引起世界各国科学界的特别关注,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人士都对其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和研究热情。
磁悬浮是利用悬浮磁力使物体处于一个无摩擦、无接触悬浮的平衡状态,磁悬浮看起来简单,但是具体磁悬浮悬浮特性的实现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由于磁悬浮技术原理是集电磁学、电子技术、控制工程、信号处理、机械学、动力学为一体的典型的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伴随着电子技术、控制工程、信号处理元器件、电磁理论及新型电磁材料的发展和转子动力学的进一步的研究,磁悬浮随之解开了其神秘一方面。
中国
1986年,西南交通大学就率先召开了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技术研究大会,成为国内较早启动该领域研究的高校科研单位。在1988年,交大磁浮团队完成了单自由度铁球悬浮实验,对电磁吸力悬浮原理有了本质的认识。
1989年3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磁悬浮试验样车。
1990年,西南交大磁浮团队研究成功了由 4台小电磁铁构成的磁浮模型车,并实现了模型车的稳定悬浮和基于直线电机的驱动。
1994年10月,连级三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辆可载人4吨磁浮车及其试验线,并实现了系统的稳定悬浮与运行,这是我国在磁浮列车领域的首次突破,标志着我国开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列车技术。该项目1996年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并获该年度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中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在西南交通大学建成,并且成功进行了稳定悬浮、导向、驱动控制和载人运行等时速为30.0 km的试验。西南交通大学这条试验线的建成,标志中国已经掌握制造磁悬浮列车的技术。
1997年3月,青城山磁浮车工程试验线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国家科委工业科技司组织的专家评审;
1998年,青城山磁浮列车工程试验示范线工程立项,并开始筹备建设青城山磁浮列车工程试验线;
2001年,开始动工修建长430m的青城山磁浮列车工程试验线。
2005年,西南交通大学与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中心签订了“上海城轨磁浮列车车辆总体设计”合同,并于次年3月又签订了“上海低速(城轨)磁浮交通试验线工程悬浮控制设备供货及服务”合同,全面参加上海城轨磁浮试验线磁浮列车研制。该试验列车为三节编组,为全新结构设计并创下多个“首次”:国内首次采用整体电磁铁结构,首次采用五悬浮架结构,首次采用DC330V悬浮电源,首次采用三选二悬浮传感器,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00km/h。
2008年和2009年,西南交通大学又与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方案设计研究”合同,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签订“中低速磁浮列车方案设计研究”合同。攻关中,交大团队在系统设计首次提出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1860mm轨距和2800mm车宽。这标志着西南交通大学在联合企业推进中低速磁浮列车产业化的工作中又迈进一步。
为进一步推动中低速磁浮列车工程化,西南交大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于2011年又签订了“常导短定子异步驱动悬浮架试验车悬浮控制系统研制”和“常导短定子异步驱动中低速磁浮列车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合同;于2011年签订了“常导短定子异步驱动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系统”,全面参加了株洲中低速磁浮列车的研制。
2012年1月20日,中低速磁浮列车在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内下线,这是一条按商业运行条件设计的磁浮列车及试验线路,磁浮列车运行速度100km/h,能适应试验线各种曲线及坡道的要求。
2013年由钱清泉院士牵头的中国工程院 “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与系统发展战略研究” 项目立项,项目研究汇聚国内磁浮领域的院士专家,包括电气工程学院和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专家教授,对我国中低速磁浮交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了我国发展中低速磁浮必在性和战略意义,进一步推动了长沙中低速磁浮工程应用线的建设。
2015年12月26日试运行的长沙高铁南站至黄花机场的18.55km“长沙磁浮快线”采用了此前西南交大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研制的中低速磁浮列车系统技术,该列车悬浮系统核心技术由西南交通大学提供。
⑻ 西南交大创新实践学分怎么修
修西南交大创新实践学分方法有:参加正式竞赛获奖;参加国家、校级各类大学生科创实践项目;以西南交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著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学生为第一发明人、西南交通大学为申请人的专利等等。
具体如下:
创新实践学分的认定标准
第三条学生参加国家、四川省以及国内外权威机构组织的,经过学校教务处认定的正式竞赛获奖,可申请认定奖励学分,同一竞赛多次获奖时,只按最高奖项计分:
1)国家级:一等奖4学分,二等奖3学分,三等奖2学分;
2)省部级:一等奖3学分,二等奖2学分,三等奖1学分。
第四条学生参加国家、校级各类大学生科创实践项目,完成项目计划内容并通过验收或答辩,按以下认定学分:
1)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3学分;
2)校级SRTP项目:2学分;
3)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项目:2学分;
4)个性化实验项目:2学分。
第五条学生以西南交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著作,按以下认定学分:
1)被SCI,EI,SSCI收录论文:每篇第一作者2学分,第二作者1学分;
2)省级及以上报刊发表文章或报道,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字数5000字以上,每篇2学分;2000字以上,每篇1学分;
3)在正式出版社出版专著、译著和文学作品,注明作者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字数40万字以上,每部4学分;20万字以上,每部3学分,10万字以上,每部2学分。
第六条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可认定4学分,做展示可认定2学分。
第七条学生为第一发明人、西南交通大学为申请人的专利,按以下认定学分:
1)申请发明专利每项5学分;
2)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每项2学分;
3)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每项1学分。
第八条学生为第一完成人、西南交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鉴定、科技获奖和科技成果转让,按以下认定学分:
1)通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组织的成果鉴定并提交成果鉴定证书:国际领先5学分,国际部分领先或国际先进4学分;国内领先3学分,国内部分领先或国内先进2学分。
2)获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科技成果奖励(指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的:
(1)国家级:一等奖5学分,二等奖4学分;
(2)省部级:一等奖3学分,二等奖2学分。
3)科技成果转让的按学校科技成果转让管理办法执行:每项成果4学分。
第九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获评校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个人的每人1学分。
第十条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被校团委认定为星级志愿者,按以下认定学分:
1)五星级志愿者2学分;
2)四星级志愿者1学分。
第十一条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考核、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按以下认定学分:
1)非外语专业学生全国大学外语六级考试510分以上,计1学分;
2)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及以上,记1学分;
3)参加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获高级证书(二级以上)者计2学分,中级(三级)证书者计1学分;
4)参加全国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获高级证书者计2学分,获中级证书者计1学分;
5)国防生参加军政训练合格计2学分。
第十二条本科期间聆听学校、学院组织并由教务处认定的科技、学术报告,累计5场,并提交学术报告心得,经导师或其他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评阅,学生所在学院认可,可获1学分。
第十三条各教学相关单位如有其它可以认定创新实践学分的项目和类别,可向学校教务处申请,由教务处审批同意后可进行认定。
第三章创新实践学分的认定程序
第十四条创新实践学分申请在第七学期(学制为五年的专业在第九学期)末进行,学生网上选课时,需根据自己情况在网上选定创新实践课程,课程学分数需等于或少于可认定的学分数。
第十五条学生填写《西南交通大学创新实践学分申请表》,并附相关支撑材料,提交所在学院,学院安排专门教师进行审核确认后,计入成绩档案。申报材料和支持材料由学院妥善保管。
第十六条教务处对全校申报材料进行抽查、审核。
第十七条如遇特殊情况或对创新实践学分的认定出现争议时,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认定。
第十八条对弄虚作假者,取消其已获得的创新实践学分,并依据相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第四章创新实践学分的收费、记录与用途
第十九条学生申请获得认定的学分需按照相关标准缴纳学费;申请认定的奖励学分免收学费。
第二十条学生取得的创新实践学分计入学生本人的成绩档案。
第二十一条学生最多可申请5个创新实践学分,超培养计划中规定分值部分,可以用来替代培养计划中的任选课程。
第二十二条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评奖评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获得创新实践学分分值高的学生。
⑼ 四川省西南交通大学建设工程质量事故鉴定中心搬迁后的新地址在什么地方
西南交大有三个校区。犀浦校区(主校区)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部园区西南交通大学 、九里校区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峨眉校区地址: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峨眉山市景区路二段6号)
⑽ 福州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结构工程哪个好
当然是西南交大了,工科很有名的,大家都知道的 .
虽不及路桥,但就业是很好的,分数你可以上网站查查,奖学金比较多,2/3的人能拿到,这个最爽.
“结构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中的一门应用型基础学科。由于铁路建设发展的需要,我校于1956年在铁路院校中首先设立结构工程学科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几十年来连续地为铁道部门培养了成批的建设人才。从1978年起,本学科对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力学行为、结构抗震性能、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等几个重要科研方向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工作,参与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程的编制工作,使我校结构工程学科在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领域建立了重要的学术地位。近年来本学科紧密结合工程建设实际,不断拓宽学科研究方向,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结构工程学科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有正教授6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现已培养硕士150余人、博士30余人;近几年,本学科点共发表论文近190篇,3篇被收入SCI和EI,出版专著2部,教材4部;获奖或鉴定成果1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