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和尚头上为什么要烫9个香疤呢
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在这里,“九”是最大的,也是终极的,古今人文建筑都以之为“最”。要想“九九归一、终成正果”,还需要“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 戒疤又称香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其行为根据或系起自于舍身供养之思想,或系为断除我执。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在家众多于受菩萨戒日的前腋、烧戒疤于手腕;出家众的戒疤多烧于头顶。关于其起源,依谈玄《中国和尚受戒·香疤考证》所述,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门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与七众授戒,燃香于顶,指为终身之誓。此事逐渐演变成惯例。后世中国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众之烧戒疤更成为是否受戒的辨识方式。然此并非佛制,且为中国所独有,并未见于其他国家。 《梵网经》四十八轻戒之第十六条说:“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说:“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又《法华经�6�1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有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身、烧臂供养诸佛。” 从这几段经文的内容,说明了原来烧身有二重意义:一、是用以表伸至高无上的供养;二、为了消除业障。至于燃烧的位置,则不局限于头顶,身、臂、指都是可以的。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另说中国和尚烧戒始于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当时,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当和尚。但又怕他们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黔刑(在脸面刺字的一种刑法)为范本,在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此即中国佛教徒烧戒的开始。后来,烧戒被认为是入佛门苦修的开始,逐渐适用于所有的和尚,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标识之一。 戒疤的数目凡是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佛门除了剃度仪式外,还有“清心”仪式。即入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优秀者,老和尚会用线香为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名为“乐福”。 一般而言,如果顺利的话,庙里一些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庙的住持,则有八或九个戒疤的“高级和尚”或是“特级和尚”。而第十个戒疤却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拥有的,除了达摩祖师、六祖禅师以外。在中国十个戒疤的“首席和尚”不超过五个。
Ⅱ 上香时一只香突然下滑
索达吉堪布:供香的功德
“香”为真实特殊供品之一,特殊供品包括供水、净足水、鲜花、熏香、涂香、酥油灯、香水、神馐、乐器等,这些也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而作供养。在不同的佛经中,对特殊供品的要求有所不同。《苏悉地经》中讲了五供: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大日经》中讲了六供,即这五种供品再加上净水。有时候,在三宝所依前供养大量的财物不是很方便,此时便可用特殊供品为代表来作供养。这些特殊的供品各有不同的缘起,来果禅师说:“供香则身口不臭,供花则相貌端严,供灯则心眼光彻,供水则恶病全消……”这些供养也可与六度相对应,日本的道范法师在《行法肝叶钞》中说,水代表布施波罗蜜多,涂香代表持戒波罗蜜多,花代表安忍波罗蜜多,烧香代表精进波罗蜜多,饮食代表禅定波罗蜜多,灯代表般若波罗蜜多。
总而言之,三宝是无上殊胜的福田,我们应当尽己所能地供养五供等特殊供品,这能出生不可思议的福德。
以供花而言,《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意思是说,如果有人以散乱心在佛的画像前供养一朵花,以此功德也能逐渐值遇无数如来。
隋朝的时候,五台山有一位解脱和尚,他出家后精进修持佛法,后来在修行的境界中见到文殊菩萨而获得证悟。一次,解脱和尚到代州传戒,回来的路上经过一处旷野,他忽然想要焚香供养诸佛菩萨,但当时身上什么供品都没有。正在此时,空中传来声音:“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烟布。”解脱和尚知道这是佛菩萨的开示,就依此作了供养。接着空中又发出声音:“诸佛闻此香,寻声求救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后来,解脱和尚的事业非常广大,许多高僧大德纷纷向他求法,据说他弘法利生长达五十年之久。
所以,不管是供灯还是供香,哪怕是以无记心在佛前供养也有无量的功德。
供香的功德(选摘索达吉堪布于藏传净土法讲记)。
所以滑下来不滑下来没什么事,只要自己有恭敬心就好了,如果对佛法感兴趣可以去智悲佛网,显密佛网,慧灯之光看看里面都是大德的说法视频讲记。以后遇到事情就可以自己判断了
Ⅲ 和尚头上用香点上几个印有何用意
菩萨戒云:若菩萨不烧身背指供养诸佛者非菩萨!唐朝后来形成风一般的出家佛子头上受戒烧香疤仪式,供养诸佛以决其志!证尊引礼们为其点然,大众围绕同念南摩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功德回向见闻者同等解脱,佛戒子纷纷求烧香疤,增添精进凯甲,场景感人,动天惊地,魔宫畏惧,摇动摧毁!
Ⅳ 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怎么解释
“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的出处——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被皇帝封为翰林。但是裴休不希望儿子这么早就飞黄腾达,少年进仕,因此将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并且要他从行单(苦工)的水头先做起,天天在寺里挑水。
少年得意的斐文德在意气风发之时,忽然被父亲送去做苦行僧的苦工,每天只能在寺院里挑水砍柴,弄得身心疲累,烦恼重重。但因父命难违,只有强自隐忍。
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满怀愤恨的发牢骚:“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这话刚巧被寺里的住持大和尚听到,他微微一笑,也念了两句诗偈回答:“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裴文德听了大吃一惊,从此收摄身心,心甘情愿地苦劳作役。
伟大的人物,不是因为坐在高位才受人崇拜;禅者是从卑贱作务、苦役劳动中身体力行,磨砺意志;儒者也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佛教虽然重视头陀苦行,劳役历练,这也只是充实福德因缘,属世间的有为法。
在禅者所谓的一炷香里,心能横遍十方,性能竖穷三际,心性能与无为法相应,当然“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了。
有为法的功德能有多少?在无为法里面,一点一滴都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Ⅳ 一个和尚叫我明天早上在门口烧12柱香,左右各6柱香什么意思呀,要不要听呀
和尚叫你明天早上在门口烧12柱香左右,各六柱香水也就是说代表着平安,如果你想要烧的话,也是可以的
Ⅵ 和尚烧香是什么意思
和尚必烧香,念念经。
Ⅶ 道教烧整把香解释1看香火
虽然我学易,我也信道。
但我信其根源,而不信其形式。
去掉迷信学习真理哲学,才是悟道!
如同佛家的和尚光烧香拜佛是成不了大德高僧,而是需要学习佛理悟出智慧道理才能成高僧一样。
Ⅷ 运气不好 吊不起香。今天看到一和尚用一手法骗钱,他把一支香的一端放在别人手指上,而这支香不会掉下
这个雕虫小技,在香内注入水银和氢气,如果水银流入手指那端,氢气往另外一段,香自然平衡,让水银流入另外一端,香失去平衡,自然下掉
Ⅸ 和尚为什么要用香烙上几个印一般都烙印几个有什么说法
出家人头上点,叫做戒疤。
烧戒疤,又称燃顶。受戒时在头顶上燃上九个或十二个香疤,因为是在受戒时燃的,故称戒疤,是汉僧受戒的一种标记。燃顶烧香疤的作法,有大乘经论作为依据。
如《梵网经》四十八轻戒之第十六条说:“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说:“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又《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有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身、烧臂供养诸佛。”
从这几段经文的内容,说明了原来烧身有二重意义:一、是用以表伸至高无上的供养;二、为了消除业障。至于燃烧的位置,则不局限于头顶,身、臂、指都是可以的。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点的时候不是用一般你们见到的香,而是用药末捏成2厘米左右的圆锥体,在头上点燃,快到肉的时候用木片压灭.后来的几天里,就要不停的走动让血气运行,还要喝豆浆,就是让点的地方灌脓.好了以后就成了不长头发的一个圆点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