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秘史!除了C919,中国其实还有这些民航客机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木兰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麦道与运十想必稍微了解一点民机制造业的人都知道,但说起MPC-75和AE-100,这两个数字字母组合实在是令人陌生而又茫然,他们究竟是什么?
1.MPC-75飞机
1987年,西德MBB公司提出与中国合作研制飞机。我国自“运10”下马后一直希望再次进入喷气式客机制造领域,有这样宝贵的合作机会,实在是求之不得。于是中德双方在西德合资组建了MPC-75股份有限责任公司(MPCA),联合研制70座级的支线客机——MPC-75。当年4月,中德双方就在汉诺威展览会上联合展出了这架飞机模型,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1988年底,中方派出了几十名技术骨干赴汉堡与德方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项目预发展工作。
MPC-75飞机是一架十分先进的飞机,重量较轻、舒适性好,降低了维护成本并提高了出勤率,在航空市场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市场以及资金、发动机选择、第三方合作伙伴等因素的影响,德方提出项目暂缓。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节约资金,我方人员分三批撤回。又因为资金、空客公司要发展A319飞机和其他种种原因,最终MPC-75项目中途夭折。
2.AE-100飞机
1995年中国与波音合作,是由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四国联合的飞机设计项目。那时欧洲的空客崭露头角,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美洲有波音,欧洲有空客,亚洲有什么?有人倡议亚洲国家联合起来搞一个喷气式客机“亚洲快车”AE100(Asia Express)。但是亚洲没有联合体,中日、韩日之间关系复杂,联合设计飞机很难谈拢,所以才有了美国波音出面搓合,把三个国家的设计师请到了美国。
当时波音拿出B737-600的设计方案,并表示,你们不用再设计了,就把这款现成的设计改名成AE100。如果这个方案成立,波音将用这款飞机占领整个亚洲市场,在亚洲彻底打败空客。
从市场策略出发,波音公司拟将AE-100作为波音737飞机系列的向下延伸;从技术的角度考虑,波音公司提出型号的设计工作由他们组织并在波音总部完成,且中韩必须为使用波音公司的技术资源和享受“波音公司”名称这一无形资产支付高达约10亿美元的费用。中航总想拥有AE-100飞机型号研制的主动权,也不愿承担波音公司过高的费用要求,为此,在北京公开宣布不同意在AE-100项目中与波音公司进行合作。
麦道公司当时的经营是每况愈下,苦心策划的MD-95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加之又有与中国合作MD-82项目的经验和体会,因此,在AE-100项目中亦表现出了积极的合作姿态。虽然麦道公司没有像波音公司那样向中航总开出僵硬的合作条件和天价,但麦道公司的问题在于自己既表态乐于与中航总合作共同发展AE- 100飞机,同时又不愿放弃已进入发展阶段的MD-95。中航总明确提出进行AE-100项目合作的先决条件是停止MD-95项目,并要求麦道公司对此公开表态。尽管麦道公司一再表示MD-95没有能力与即将研制的AE-100飞机竞争,MD-95的存在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这仍无法打消中航总的疑虑。 因此,中航总明确表态,麦道公司不能参与AE-100项目。
在 1996年4月总理访法期间,将共同研制民用飞机作为两国合作的主要议题。随后,中航总和法国宇航公司就合作研制100座级飞机签署了初步合作意向书。但 中航总认为,法国宇航公司作为AE-100项目的唯一非亚洲伙伴,其份量还不够重。在这种背景下,法国宇航公司联合了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和意大利公司组成了 亚洲国际飞机公司,即所谓的小AIA。通过高层的努力,1996年12月5日,空客公司宣布参与100座级飞机的研制。
AE-100项目是中航总发展民用飞机三步走战略中重要的一步,但由于空客公司已决定开发A318飞机,准备放弃AE-100项目,并在新加坡航展期间发表了明确的讲话,中方决定停止AE-100项目,把对AE-100项目的100亿元人民币专项拨款用于其他方面,AE-100项目宣告结束。
其他下马的飞机有北京-1、首都-1、井冈山-4、404双尾撑、30座支线客机、30座支线客机、干线客机工程等,不一而足。在民机制造领域,我国的发展之路是曲折的,然而,2016年ARJ21的成功交付无疑为其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C919成功首飞,中国的民机伟业正一步步走向辉煌。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B. 为什么公司会被别人收购吞并
公司兼并是一家公司被另一家公司所接办,而公司收购是指一家公司经由收购另一公司的股票或股份等方式,取得该另一公司的控制权或管理权。公司兼并可以通过买进资产、收买股权、法定兼并。收购合并是在原公司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且有法律保障公平。两方公司都要签署兼并或者收购协议的。
(2)波音无形资产扩展阅读:
1992年7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及1989年体改委等单位联合发布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把企业兼并的原则作了规定:
1:要以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为指导,使资产向合理流动。
2:应遵循自愿、互利、有偿原则。在竞争过程中实行优胜劣汰,不使用行政命令强制阻挠。
3:注重实效,优化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为标准,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企业发展。
4:除国家另有规定,不受地区、所有制形式、行业和隶属关系限制。
5:既促进规模经济效益,又防止形成垄断,有利于企业竞争。
6:妥善处理职工安置,维护社会稳定。
企业兼并协议可以参考以下格式:
××股份有限公司兼并××厂的协议
本协议在以下当事人之间签署:
甲方:××股份有限公司
住址: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路________号
乙方:××厂
住址: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路________号
鉴于:
(1)甲方为经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以社会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乙方为________企业。双方目前均合法存续。
(2)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决定由甲方兼并乙方。
为了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当事人本着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则订立本企业兼并协议,以资共同遵守。
C. 国际企业的概念
1、广义的国际企业,是指从事国际性贸易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企业。
2、狭义的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 Enterprise,是指国际化经营水平发展到高级或成熟阶段的跨国企业——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拥有或控制着生产和服务设施,并在母公司一元化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企业。
国际企业经营的基本动机
(一)扩大销售;
(二)获取资源;
(三)经营多元化。
二、国际企业的类型
1、按经营项目的性质划分:
1)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国际企业:石油公司是典型代表;
2)传统的加工制造为主的国际企业:通用、丰田、可口可乐等;
3)新技术产品为主的国际企业:微软,思科、朗迅等;
4)服务业为主的国际企业:花旗银行、麦肯锡咨询等;
2、按公司决策体制进行分类
1)母国中心的决策体制(一个重点);
2)多元化的决策体制(多个重点);
3)全球为中心的决策体制(全球通盘考虑)。
二、国际企业的类型
(一)结构性标准
1、跨国的程度——至少2个
2、所有权的性质——多国所有者,产权分散
3、公司高管人员的国籍——多国
(三)行为特征标准
它是指任何一个国际企业都应有全球性的战略目标和设想。
1983年联合国跨国发展中心发表的《发展中的世界跨国公司》报告定义为:
第一,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
第二,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或共同策略;
第三,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的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实施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承担责任。
3、按照公司内部的经营结构分类:
1)横向型国际企业:母子公司产品与经营相同。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在产品和技术上没有专业分工;为在国际企业内部分享技术,子公司事实上基本上是拷贝母公司的业务和知识体系。可口可乐、麦当劳等。
2) 垂直型国际企业(产品多样化):母子公司产品与经营不同,但相互联系。有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是在一个产业链上进行上下游产品生产上的分工(石油化工:勘探、开采、提炼、加工制造、销售);一种是在一种产品上进行不同加工程序业务上分工(机电产品、飞机、汽车、电子等最典型的是波音:各种元部件生产、装配、测试、包装、运输)。
3) 混合型(产业多元化)国际企业。在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或项目上没有关联性。如GE公司
第三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节 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有诸如陌生环境、东道国消费歧视、外汇风险等,但仍然大量(尤其是垄断性的工业)对外直接投资并获得成功,一定是具有某些特定优势弥补。
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销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
二、对资本输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1、增加东道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
2、推动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经验积累
3、推动东道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4、不利影响:利润流出;资源的流出;污染产业的输入;技术和经济上的以及甚至文化上的侵略和渗透。——反全球化运动根源
一、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
1、概念 在所在国之外,以参与企业管理并取得某种程度的控制为目的的资本投资,并伴随有经营能力、技术、设备等的资源综合体的跨国界转移。
2、与其他国际化经营活动的区别
与国际贸易区别——内部资源综合体的跨国界转移
与间接投资的区别——对企业有控制经营权
与资本流动(国际金融)的区别——综合生产要素的流动
购并包括兼并、合并和收购
一、国际企业的特征
1、国际化特征——无国籍企业
2、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企业形成的基本手段——要求掌握企业控制权与经营权
3、内部一体化,战略全球化。
战略全球化,是指国际企业在确定自己的经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措施时,是以世界范围为背景和依据的。
内部一体化,是指国际企业在战略的确定、组织的运作、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是将其所属的各个国家的分支机构一并考虑的,内部具有统一性。
为了实现内部一体化条件下的战略全球化,国际企业实行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管理体制。
灵活性——内部统一灵活调整,轻舞的大象
4、技术内部化。国际企业在其庞大的组织体系内实现技术转移是主体,从市场上获得技术是其次。这样做的两点好处是,第一,防止技术流出;第二,最大限度发挥技术的效用。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本观点
邓宁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决策是由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决定的。这三种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了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许可证贸易之间的选择。如果这三组变量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跨国公司就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第一,企业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垄断优势如知识技术优势;
第二,企业通过内部市场来扩大对这些优势的利用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公司更有利;
第三,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拥有垄断优势要比利用母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五、邓宁的基本结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三者缺一不可。
仅有垄断优势:选择许可证贸易方式;
具有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选择出口贸易方式;
具备三者: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如果具备了区位优势,还选择出口,就会失去获得区位优势的收益。
中心主义
认为自己的企业具有最好的经营方式,而完全不顾外界环境的差异。
多中心主义
认为各国的差异极大,应按照完全不同于国内的经营模式经营
二、政治风险表现形式
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按照风险后果的轻重程度,可以将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划分为六类: 1.非歧视性干预
2.歧视性干预
3.歧视性惩罚
4.剥夺财产
5.财产毁损
6.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
五、 国际企业全球战略类型
六、 (一)按照战略态势分
1、 发展型战略
2、稳定型战略
2、 紧缩型战略
(二)按战略涉及的主要地区来划分
1、母国中心战略
2、多元中心战略
3、 全球中心战略
(三)按照获得竞争优势的手段上的差异不同来划分
1、成本领先战略
2、差异化战略
3、集中化战略
(四)按照战略的性质来分
1、保守型战略
2、可靠型战略
4、 风险型战略
国际性企业中存在着四种人员配备方式:
母国中心方式
多元中心主义配备方式
地区中心主义配备方式
全球中心主义人员配备方式
(四)基本的国际营销观念
国内市场延伸观念
国内公司力图把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上去,把国际业务看做第二位的,是国内业务的延伸。
国别市场观念
以此观念为导向的公司,意识到各国市场大小不相同,只有对每一个国家制定独立的计划,才能取到销售成功。此类企业以国别为基础,对每一个国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全球营销观念
以此观念为管理导向的公司通常成为全球公司,它们所开展的营销活动是全球营销,市场范围是整个世界。
(一) 国际促销的步骤
研究目标市场
确定全球标准化的程度
确定国内或全球市场的促销组合
开发最有效的信息
选择有效的媒体
建立有效的控制体系,帮助监督和实现世界范围的营销目标。
(一) 国际企业全球战略的定义
国际企业全球战略是指国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期达到总体效益的最优化,即在正确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在科学分析国境经营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为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长远的谋略。
(二) 国际企业全球战略的特征
1、全球性。
2、长期性。
3、纲领性。
4、抗争性。
5、 风险性。
三、国际企业经营的动机与方式
国际经营的基本方式
(一)商品的进出口;
(二)劳务的进出口;
1)交钥匙工程;
2)特许专营;
3)管理合同;
4)许可协议。
(三)投资活动。
4、三种基本的战略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种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标岐立异战略及目标聚焦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并向市场提供可接受的产品或服务,关键是在向顾容提供产品和服务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
标岐立异战略:通过提供独特性的产品和服务,获得竞争优势。其战略重点不是成本,而是不断地投资和开发顾客认为重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特征
目标聚焦战略:通过利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满足特定行业细分市场的需求。其核心在于重点开发某一狭窄目标市场的差异化需求,而不考虑行业内的其他市场
波特的五力模型
3、合资企业与合作企业
(1) 含义:
合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的,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及亏损的企业。
合作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以营利为目的,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的总称。
(2)特点
优点:
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的无形资产
有利于减少投资成本
有利于适应当地需求
有利于化解政治风险
缺点:
伙伴间的利益冲突
二、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一)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寻求利润最大化
1、资本
2、技术
3、人力资源(劳动力、技术人员、高管)
4、原材料
5、软资源(管理与信息)
(二)冲破壁垒,实现国际化、规模化、经济化
1、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种类、区别)
2、资本限制壁垒
3、技术壁垒(学习掌握前沿先进技术)
4、外汇壁垒
5、非规模经济壁垒
(三)在扩大与国外企业的经济结合中,寻求更多的经营优势
1、带动本国企业设备、技术、产品、半成品、劳务的输出
2、能培养大批国际化经营人才
1、独资企业
(1)含义:国际企业在东道国境内所建立的全部资本为公司所有的企业。
(2) 独资企业的特点:
优点:
受政府控制少
税赋轻
有利于商业秘密的保护
竞争性和进取性较强
缺点:
风险大
企业规模有限
三、投资领域:向服务业倾斜
2、原因
第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与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增加
第二,服务需求的增长与市场环境的不断宽松和开放,为服务业FDI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服务业竞争的加剧,促使跨国公司纷纷向海外扩张。
第四,非服务业的跨国公司FDI转向服务业。
第五,跨国并购浪潮是服务业FDI的推动因素
D. 我国企业怎样才能走上科技创新之路
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张彦宁 转贴自:经济日报 点击数:158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间的竞争已不是商品数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主要是商品技术含量、品牌、质量安全性和成本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只有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一、我国企业要争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
据统计,目前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日本大企业纷纷设立基础研发所,并不断增加投资。在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进一步研发、普及等过程中,民间企业起到了主导作用。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互相依存,先以引进为基础,进而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企业为主”的科技发展格局。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如通讯领域中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公司,航空领域中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中的IBM、英特尔、微软等,都是自主技术创新的领军企业。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中,企业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我们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应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改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主要是因为企业最贴近市场,既了解市场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又有能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而收回研发成本,科技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只有企业通过市场才能体现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企业只有掌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企业自身生存的需要。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都应深刻地意识到,缺乏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就推不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就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开拓新的市场需求等都将长期处于劣势。
企业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充分体现自主创新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作用,并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二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将社会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自己企业的定型商品推向市场;三是能主动快速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转化为市场优势,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优势企业要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发挥领军作用
从我国具体情况看,要突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第一,不同企业要按各自发展水平、实力等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定位,按照自身发展目标和技术研发实施计划,努力在各种形式的创新中寻求新的突破。第二,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要起领军作用。瞄准企业长期发展目标,逐步开发、攻克和积累各自产业上的自主核心技术,达到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水平。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带头多搞集成创新,以发展自主的关键核心技术为主,广泛与其他企业特别是相关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合作,针对主导产品,开发系统性的集成式的自主创新技术。第三,有条件的优势企业要勇于攻克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都要与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设立研发中心,开发中长期的应用技术和有关的基础技术。要有专业队伍从事研发工作,高素质人才是自主创新、科技开发的最重要资源。要着力培养和吸纳研发人才,特别要重视牵头人、领军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可以招聘外来人才,通过合作方式利用外部人才,也可以通过并购获得所需人才和相关的技术专利。第四,科研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专业性队伍,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第五,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对市场的商品需求,要着眼于技术进步上的合理化建议等广泛的群众性活动及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培育职工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坚持现场生产活动中发现和改进实际问题,重视上下工序的互动,特别是在零部件生产和小商品生产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坚持引进项目、合作项目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途径。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实现再提高,逐步培育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
三、企业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保护
知识产权是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品牌的主要支撑点,它的有效开发和经营管理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创意、一项发明、一项专利,往往会使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的步伐,将技术成果以专利形式推向市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能力,已上升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主要特征。
据了解,上海前不久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一系列鼓励企业自主开创专利技术的措施,对112家企业开展专利试点,确定宝钢等25家企业为专利工作示范企业,从培育、试点、示范三个阶段形成辐射效应。2005年1—8月,共申请专利22000多项,比上年同期增长74%,其中企业职务专利申请15600多件。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占到工业总产值的53%,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又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的“半壁江山”;并已形成计算机制造、通信设备、充电电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和生物医药的六大产业链,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在国内大中城市中领先。有关资料表明,全国专利申请最多的地区是广东、浙江、上海和江苏。
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保护和管理也会产生巨大效益。发达国家千方百计要保持专利、商标、版权、设计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管理在欧美大型企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以德国西门子公司为例,它在全球设有12个知识产权管理部,400多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管理该公司15万项各类知识产权。荷兰飞利浦公司在全球设有10个知识产权办公室,共有150名专职管理人员,管理该公司6.5万个专利、21万个商标和4000个外观设计。韩国三星公司在全球各地有17个研发中心业务,拥有3万多名研发人员,约占全部员工的1/4左右。
我国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是要靠自主创新,实现科技上的独立。目前,一些跨国公司不愿将先进技术卖给潜在竞争者。面对严密的法律制度及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手,我国企业必须提高对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的合法拥有能力及管理能力,并强化专业的法律知识等基础工作。否则在对外合作中将支付高昂的成本和学费。跨国公司以大量的资本投入创造出的先进技术使其千方百计地加以保护成为必然。即便在对外合作中的所谓“技术溢出”也十分有限,还是会以不能损害其知识产权为限。
四、企业科技创新需要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的支撑和保证
管理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机制,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必须理顺各种关系,营造激发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发挥创造精神的良好环境。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现代化,越是高技术,越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建设项目,越要加强科学管理。
体制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与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密不可分的。要推进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科技自主创新对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集中各种资源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同时,要勇于打破束缚企业科技创新的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真正有效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要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结合,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效益。要改善组织管理,加强在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要发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中尽可能集中优势攻克一些关键技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管理上、企业文化上克服和扫除影响科技自主创新的各种障碍。
(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E. 什么叫购并
收购吞并简称购并。购并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采用的一种重要手段。
附:企业购并动机分析
购并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采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每一次经济繁荣,都伴随着大量购并活动的发生;每一次企业扩张,都经常以购并为标志。企业通过购并能取得多大的效果,购并的动机至关重要。购并动机决定了购并后企业整合的方式并影响着企业购并的效果。企业购并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以把它们划分五种类型:效率性动机、战略性动机、功利性动机、国家政策性动机和机会性动机。
一、效率性动机
通过购并,将本来分散在不同企业的生产要素集中到一个企业中,由高效的企业管理代替低效的市场管理,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企业追求的效率来源有三种:
1、规模经济效益
1)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通过购并对工厂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购并使企业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情况下,在各个工厂中实现产品的单一化生产,避免浪费;购并可解决专业化生产所造成的一些问题,使各生产过程有机配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节问题。
2)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通过精简机构和扩大产量,节省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用同一个销售网为顾客提供更全面的专业化生产和服务,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降低单位产品的销售费用;集中足够的财力用于研究、设计、开发和工艺改进上,迅速推出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凭借良好的信誉,进入资本市场,以较低的利息得到贷款;化解风险,即时应付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
2、降低交易费用
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会导致交易的完成需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为节省这些交易成本,通过购并使这些交易内部化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从而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1)保证关键要素的获得。在先进技术地位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这已成为企业购并的主要动机之一。企业为了获得自己所缺的关键要素,如知识产权、关键设备和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用管理人员等,如果通过谈判实现,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往往要支付高昂的谈判和监督成本,而且还可能由于他人的竞争或垄断而最终得不到。而通过购并手段,不但确保该技术的获得,还可使这些问题成为内部问题,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此外,企业生产中常常要有其他企业的配合,如果这些企业的配合对本企业非常重要,需要得到切实的保障,就要通过订立合同来避免不确定性和质量问题,但这些合同本身也是对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束缚,这时通过购并就可解决矛盾。
2)保证企业的商誉不受损失。当企业的商标为外人所用时,该使用者如降低质量,可得到成本降低的好处,而商誉的损失则由商标所有者承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增加监督,但须增加监督成本;如通过购并,则可将商标使用者变成内部成员,从而避免降低质量造成损失。
3、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价值
当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时,就可能会有公司提出收购。造成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主要原因有:1)经营管理出现问题;2)收购公司拥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目标公司的内部信息;3)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的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的差异等。
二、战略性动机
1、争夺市场权力
这方面的动机主要反映在横向购并上。企业通过购并活动减少竞争对手,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一方面加强了对采购市场和销售市场的控制力,由于其较强的市场能力而不易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从而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增加了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和垄断能力,从而获得超额利润。相对于低价竞争而言,购并是提高市场占有比率的更有效、更安全的手段。在下面两种情况下,这种动机的购并显得尤为突出:
1)在本行业需求萎缩,生产能力过剩和低价竞争时,为了对抗利润和成长机会的减少,几家企业联合起来;
2)在国际竞争激烈时,为了对抗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而联合本国企业。目前,由于市场的国际化,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在对垄断的控制上有所放松,使这类动机的购并比较普遍。美国飞机制造业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合并,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此外,企业通过纵向购并,将生产的不同阶段集中在一家大企业内,不但可以降低运输费用,节省原材料,从而降成本,而且由于确保了原材料的供应,从而减少或清除了由于原料价格波动所造成的风险,这两方面都有助于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逐渐形成垄断地位。
2、多元化经营
现代的投资理论认为,投资于不相关或负相关的项目,可以避开内部扩张风险,减少对单一产品市场的依赖,降低季节波动和经济循环的不利影响等,从而降低风险。所谓的多元化经营就是通过投资于不相关的业务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第三次购并浪潮中兴起的混合型购并,很多都是由于这种原因。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生产“万宝路”的菲力普。莫里斯对食品企业的购并。由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被认为具有较低的风险,因此较易得到贷款,这也是混合兼并的好处之一。
3、降低进入新行业壁垒
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生产领域时,如果通过在新行业中投资新建的方式,必需充分考虑到行业进入壁垒。行业进入壁垒主要有:产品差异使用户从一种产品转向购买新进入这的产品时,必须支付高昂的转换成本;企业必须打破该行业内原有企业对销售渠道的垄断,才能获得有效的销售渠道;新企业所欠缺的其他条件,譬如该行业的专门技术、经验,政府的优惠政策,地理位置等。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到由于新增生产能力而在行业内部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从而引发价格战。而采用购并时,不但进入壁垒大大降低,而且由于没有新增生产能力,引起价格战或报复的可能性就小了。因此,购并是进入新行业的最佳选择。
三、功利性动机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的管理者与股东间的关系变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同时大部分企业股权分散,小股东无法有效控制经营者,于是控制权旁落到管理者手中。作为一个管理者,他个人的利益并不只是与公司的盈利有关,还与公司的规模有很大关系。MULLER在1969年提出假设,认为代理人报酬由公司规模决定,公司越大,代理人的报酬越高。因此,经理完全有可能为了他个人的利益而推动购并。此外,通过购并,经营者管理的公司不断扩大,这不仅使他获得一种成就感,而且能给人一种奋发进取和精明能干的印象,从而有利于该经营者获得更大的职业声望,以便日后升迁。因此代理人为了个人利益推动购并,成为购并的一个重要动机。
四、国家政策性动机
这主要反映在税赋效应上。一些企业积累了巨额利润,但因缺乏合适的的投资机会而需要负担高额税负。如果采用支付额外股息或投资于有价证券的方法,并不能回避高额税负,而如用来购回本公司证券,不但要缴税,还会推动股价上涨,造成损失。按照一些西方国家的税法规定,当一个企业遭受无法避免的营业损失时,可以依据“移前挪后法”,将亏损在几年内平均分摊到税前列支。因此,盈利企业通过购并亏损企业,可以将亏损分年度摊派到盈利上,从而减少税收支出。另外,有些政府主动以减免税收的方式来鼓励购并,这时企业获得的好处就更大。因此,用盈利来购并企业,就成了这些企业的最佳选择。
五、机会性动机
在股票市场上,由于各投资人掌握的信息不完全或对信息的看法不一致,会导致投资人对股票价值有不同的判断,引起公司的股价波动而偏离企业实际价值,这就给投机者以可乘之机。这种投机性购并收益的来源主要表现为:
1、从市盈率变动中获利
一般来说,大企业由于资产雄厚,可靠性高,其市盈率较高。而小企业及亏损企业则常常市盈率较低。这时,前者如收购后者,股市就会以购并公司的市盈率作为目标公司的市盈率,从而引起目标公司的股价上涨,一些人就可以从中获得投机利益。此外,购并者以低价购得企业后,通过加强运营管理,就可增生生产经营性盈利,同时通过改变投资,重塑形象,还可在无形资产增值中获取盈利。实际上,很多购并的动机就在于从市盈率变动中得到好处,以及从新股发行中得到升级利益。
2、目标公司具有较多的流动资金或利润
购并这种企业时,购并者可通过目标公司的资金来抵补购并所付出的代价,即用目标公司的资金来收购目标公司,从中获利,这种类型的收购也是一种投机。
六、我国企业购并动机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的企业购并,在我国有了迅速的发展。尽管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企业购并还处在初始阶段,购并行为有待规范,但购并所带来的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引起了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重视,企业购并已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宏观上说,购并也的确起到了盘活存量资产,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将我国的购并动机与西方的购并动机作一粗略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企业购并动机的特点:
1、主管部门出于消灭亏损企业的目的是购并的主要原因。购并的原始动机就是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亏损企业问题,以解决财政的沉重负担,支持优势企业的发展。由于目前我国的政企尚没有完全分开,政府部门有时候出现强制干预购并,“拉郎配”,以致于侵犯企业权益,从而给购并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在政府干预下,购并代替了权益的破产。这种动机的购并虽然能够起到减少亏损企业的数量、减少因破产而带来的社会震荡,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它限制了企业购并市场的规模,使购并局限于强弱联合,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购并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限制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杠杆的作用。
2、企业购并动机受政府政策影响强烈。我国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购并,本着“多购并,少破产”的原则,许多地方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主要是税收的优惠政策来促进购并。例如,上海市规定:购并企业的所得税3年内可以减免;被购并企业以前的税收优惠可以带入新企业;优势企业只需归还被购并企业所欠贷款的本金;被购并企业的亏损,新企业可在5年内利润相抵,等等。这势必起到进一步推动购并的作用。
3、许多企业的购并动机尚处在较低层次。这些企业购并通常是看中了对方的土地,有的甚至是为了经营地产。这同我国长期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紧缺有关。另外一个购并动机是为了获得对方的政策优惠,这也和我国广泛存在的企业优惠政策有关。
4、企业购并动机受资本市场限制,买壳上市成为部分企业购并的动机。企业置业需要大量的资金,靠本身的积累是不行的,而上市的审查又相当严格,很多企业无法以此筹资,因此买壳上市也是部分企业购并的动机。购并可以通过互相换股票的形式进行,购并者不需给付现金;通过换股,只需得到51%的股票,就可控制整个目标公司的资产;此外,通过承担债务的方式购并亏损企业,同样也可以达到避免筹资,同时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的目的。
F. 为何世界五百强的前15名都是重工业企业而世界品牌500强前十则鲜见重工业企业
不知你是从哪里了解的信息,世界500强并不都是重工业,还有零售、保险业,下面给你提供一份最新的《财富》杂志所评选的500强前15名名单:
1 沃尔玛 美国 一般商品零售 351,139.0
2 埃克森美孚 美国 炼油 347,254.0
3 皇家壳牌石油 英国/荷兰 炼油 318,845.0
4 英国石油 英国 炼油 274,316.0
5 通用汽车 美国 汽车 207,349.0
6 丰田汽车 日本 汽车 204,746.4
7 雪佛龙 美国 炼油 200,567.0
8 戴姆勒克莱斯勒 德国 汽车 190,191.4
9 康菲 美国 炼油 172,451.0
10 道达尔 法国 炼油 168,356.7
11 通用电气 美国 多元化 168,307.0
12 福特汽车 美国 汽车 160,126.0
13 荷兰国际集团 荷兰 保险 158,274.3
14 花旗集团 美国 银行 146,777.0
15 安盛 法国 保险 139,738.1
世界500强重工业居多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行业都是市场容量非常巨大,涉及到国计民生,而且在这些行业通过长期的并购已经基本形成了垄断的格局,所以占比重会大一点。
而世界品牌500强,按照世界品牌实验室所列的前几名如GOOGLE、沃尔玛、微软、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基本上集中在消费品,主要原因在于消费品行业直接面对最终用户,只有注重品牌形象的建设,才能希望通过品牌来吸引消费者。
G. 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
所谓核心能力概括起来是指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一、二个或几个环节上具有明显优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并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
一、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资本运营形式
二、制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
三、建立高效的组织与管理系统
四、适应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要求,更新营销观念,加强营销与市场工作
五、构建虚拟科研网,拓展企业自身的能力,实现技术互补,分散风险,降低研究开发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
六、培育企业持续不断创新的能力和机制,营造优秀企业文化、推进企业知识管理,构建学习型企业
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设置知识主管,做好研究开发,加强职业培训和团队建设,优化管理艺术,使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
通过不断地学习使企业得到创造美好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开阔的思维方法,树立信心,转换思想,为实现共同的愿望——也是企业的目标,终身学习,共同学习,不断掌握、积累、创新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这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实现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造就企业发展杰出的人才,培育、造就新型企业家。
H. 假如你是管理者怎样使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最大化
加强企业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应抓好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专:无来形资产的培育和开发。属
第二个环节:无形资产的运作和经营。
第三个环节:无形资产的转化与增值。
第四个环节:无形资产的拓展和创新。
第五个环节:无形资产的扩散和传播。
第六个环节:无形资产的保持与维护。
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自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但是,会计上通常将无zd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即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称为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