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财务会计中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怎么计算
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企业取得无形资产的主要方式有外购、自专行研属究开发等。
(1)外购无形资产。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2)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所发生的支出应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研发支出。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转入无形资产。如果无法可靠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㈡ 在“我”的未来世界里,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发展
未来15—20年,世界科技将发生一系列革命性突破,并表现出新的竞争特点,不断带来新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产生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推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科技进步与创新,将成为这一时期财富创造的动力源泉,成为决定国家、区域、城市兴衰的第一要素,成为决胜未来的战略聚焦点。
一、科技创新前沿领域酝酿革命性突破,孕育了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
生命科学和技术将是新的战略突破口,将可能在2010年形成新的主导地位,成为对世纪最值得关注的主导技术群,并以人们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未来的世界,带来农业、医疗、保健、化工、环保等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引起经济社会更加深刻的变革。
信息科学和技术在未来30年内仍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表现出以技术应用和市场需求为主导,通信、计算机与内容产业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带动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引发经济和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在信息技术等的推动下,先进制造技术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并将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产品和产业竞争力的驱动力。
纳米科学和技术前景看好,将仍然是新一轮世界科技竞争的热点,进一步揭示出微观世界的新的规律和特性,并带来科学、技术和产业的重大变革,具有重大的产业化前景。在纳米技术等物质科学的推动下,材料科学和技术也将是现代高科技前沿最为活跃的领域,并向功能提高、性能改善、体积更小、与环境更友好的方向发展,带来制造业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资源、环境、空间科学和技术得到更大发展。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呼声的日益高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特征的环境及绿色技术将大放异彩。能源技术的未来出路将是多样化的道路,节能、储能及新能源技术将倍受关注,以解决不断突出的供需矛盾。航空航天技术将更加成熟,活动空间更为广阔。地球和海洋科学将不断拓展人类新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帮助人类更彻底地了解并掌握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二、科技竞争表现出新的特点,科技活动体制和机制正在发生变革和转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和相互适应,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也是科技活动以及更广泛的知识生产的基本要求,适应科技竞争新特点的科技发展模式的转变和转型,将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未来科技发展的严峻挑战。
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科技呈现多极化局面。在国际贸易自由化和WTO效应的持续驱动下,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货物等要素流动的边界壁垒不断下降,科技资源全球流动,科技活动规范和标准逐步统一,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全球布局,以“大科学”项目为标志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21世纪的世界科技和经济政治形势一样,可能呈现多中心或多极化的局面,美国继续保持科技领先地位。欧盟科技一体化趋势加强。中、日、韩、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科技发展势头迅猛。亚洲将是我们这个世纪经济增长的新中心,是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经济体。
主导技术以群落的形式出现,区域科技集群化趋势突显。在主导技术的历史更替上,分别以机械、电力、电子技术为主导的前三次技术革命,主导技术往往只是一项,现代技术革命起主导作用的已不是某一项或某一类技术,而是由信息、生物、材料、能源等组成的技术群落,并且各个技术群落之间相互联系和渗透,将出现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NBIC)的会聚和融合。
在时空特征上,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流过程往往是跨国公司在各地整合资源,寻求最具竞争能力区域的过程。新的世界分工不再遵循国界或政体脉络,而越来越趋向于有个性的、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区域水平上的竞争而非国家水平上的竞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创新积聚的区域,成为资源积聚的区域和经济最有活力的区域,科技优势和特色将是区域中心城市制胜的关键,以劳动力成本低为基础的集聚格局将改变,知识资源将带动要素资源流动、积聚和扩散。
技术创新模式发生转变,集成创新成为重要的创新方式。科学、技术、生产综合化、交叉化、一体化趋势加快,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结合点往往成为生长点。当代任何领域的重大问题,实际上愈来愈不是单纯的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或环境问题。科技活动建制化、大型化、高投入,科学事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社会机构和组织,需要广泛动员各个领域的多学科专家进行工作。技术创新模式经过60年代的“技术推动式”,70年代的“需求引发式”,以及80、90年代的“耦和模式”和“一体化”模式,正进入现在的“系统集成和网络一体化模式”,研发与用户携手,专家有效协作,技术集成和联盟发展等。
科技竞争重心前移,速度加快,高技术竞争的重点更加突出,更加注重原创性。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开展科学展望和技术预见,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并且更加重视重点突破和原始创新。科学技术知识增长及更新速度在加快,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的速度在提高,科技产业化的周期在缩短,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已经是5年。
科技对经济的作用呈现指数效应,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呼声强烈。古代的科技与经济是点与线的关系,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是加法效应;近代的科技与经济是线与面的关系,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是乘法效应;现代的科技与经济是面与体的关系,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是指数效应,科技催化经济裂变式的增长。同时,在对科学技术正面作用加大认识的同时,科技发展也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负面效应,从而提出了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提出了加强社会科技进步的新的要求。
三、科技进步推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提高“以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竞争力将成为世界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未来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将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转变和世界格局的调整,成为赢得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l)技术革命带来产业革命,科技中心带来经济中心的历史经验
经济形态的演化,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力量。历史上看,以机械技术和蒸汽动力技术为主导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并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以电力技术和无线电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并实现了生产的电气化;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并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而即将到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将带来产业和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将转化为包括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在内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并且科学技术将在知识经济中成为直接的生产力。
第一次世界科技中心转移——意大利。世界科技中心从东方转移到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繁荣了意大利的经济尤其是商业经济。第二次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英国。近代科学发展到顶峰,技术革命也取得突破,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等,导致在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第三次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德国。依靠哲学革命给科学革命开辟道路,抓住煤化学工业这个战略突破口,充分利用国际有利环境,重视技术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组织,用了差不多40年的时间,完成了英国100多年的事业。第四次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美国。利用了欧洲移民,照搬了欧洲技术,在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特别是在电力技术方面,然后进行了生产方式的大规模改进,奠定了现代工厂制度和管理科学,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纽约、伦敦等世界中心城市的发展历史也证明:首先是科技中心,其次是产业中心,然后才是金融中心。
(2)科技支撑和引领未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和变化
在科技进步推动下,世界经济将进入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增长周期,知识经济社会将到来,科技价值观和发展观发生重要转化。科技投入视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是争夺和控制的最稀缺的热点资源,“为了未来的利益现在就必须对技术创新进行投资”,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区域、城市竞争力的核心,知识产权将格外受到关注,成为未来发展的通行证。
与此相关,知识资本化进程加快,知识将成为比劳动力、原材料、资金更重要的资本,无形资产将成为最重要的企业资产,如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企业总资产的60%。生产方式、企业制度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并引起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引起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的调整,以人、财、物实物形态为中心的垂直管理转向综合化、网络化战略管理、宏观调控,以及为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OECD一份报告认为:在知识经济中,政府的政策,尤其是与科技、教育及产业相关的政策,应当有新的聚焦点,其中优先重点在于:促进知识的扩散,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促进组织结构变化。
而知识差距决定发展差距的世界格局,也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发达国家拥有世界80%左右的研究开发能力,占据世界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并存在“胜者全得”现象。
知识差距与数字鸿沟将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施追赶战略的最主要障碍,如果不能有效缩短知识差距和数字鸿沟,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将越来越低,甚至会丢失在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未来的世界科技,将可能是美国称雄、列国并争的稳中有变的格局,会有更多的国家参与世界科技竞争,并以研发强度或创新能力区分形成3、2、l( R&D占GDP的百分比)的格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跨越发展的机遇,更有挑战。
(3)建设知识经济社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战略规划目标
美、日、欧各国科技规划的共同点:提出了宏伟的科技与经济社会互动,以产业化为中心,突出创新与合作,重视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将科技人力资源建设放在突出战略地位,都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环境技术、能源与航空航天技术作为优先领域。
㈢ 政治经济学
1 关于什么是市场经济,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对此,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在其所著《经济学——入门与创新》一书第二章“经济史通论”中,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对市场经济的内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2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是,工业取代农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市场营销成为最普遍的经营形式,由此导致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 由封闭走向开放 市场营销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利用各种市场资源,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生产,而不是象传统小农那样局限在一个家庭范围内,使用家庭资源,为满足家庭需要而进行生产。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广泛利用市场资源”。到目前为止,国人一般已经普遍接受了面向市场需求的概念,但广泛利用市场资源的观念依然十分淡薄,经常见诸媒体的一句话是“立足于当地实际,从当地实际出发”,乍一看似乎的确无疑,但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观念,应当从根本上予以革除。
(2) 机器化 从历史发展来看,世界各地小农经济统治数千年间并不曾发明过任何一台最简单的机器,而15世纪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人们便开始尝试发明这样那样的机器,特别是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短短二三百年时间,人们便便发明了无数精巧绝伦、神通广大的机器,各行各业都普遍实现了机器化。事实表明,机器化是与市场化相联系的一个历史范畴。从理论上来分析,首先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手工生产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应用机器生产;其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广泛的社会分工协作,集广大民众的智慧和汗水于一体,为各种机器的发明和制造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可行条件。于是,经过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其主要特点是:以煤炭、石油等非生物能源为动力,能够大功率、高效率、长时间连续作业。简言之,历史发展的逻辑表明,机器化是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伴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机器化。
(3) 科学化 由于面向市场经营,使用机器大生产,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以往小农经济状态下那种凭经验靠估计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定量测试、计算和分析。注意:这里“科学化”并不简单地局限于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而是主要指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的科学化。
这里插一段讨论。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15卷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 Puzzle):“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笔者认为,其实很简单,关键就在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小农经济本质上是排斥科学的,中国古代曾长期将一些民间创造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例证。分析其原因,可以设想一个封建小农家庭,其产品都由自己家人消费,首先,自己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因此无需对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验;其次,投入与产出均在家庭内部完成,因此无需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第三,没有市场需求,自己家庭的需求有限,因此无需费心巴力地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方法;第四,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于日常生产外,根本无力顾及其它;第五,小农家庭经营规模过小,一项新技术即使能够使产量成倍增加,对农户来讲,也没有什么吸引力。归纳起来,当这种封建小农家庭在社会上占据绝对多数的时候,即使少数人有兴趣进行科学研究,也成不了气候。反之,市场经济就不同了:第一,产品要通过市场销售,这就需要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测;第二,生产要素是通过市场方式配置的,这就要求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第三,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整个社会都有强烈的动机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少消耗、提高效率的方法;第四,经济的主角是厂商,厂商有足够的资金与实力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各种科学研究成果;第五,由于厂商经营规模很大,一项新技术的采纳,即使产量仅仅增加1%,也会带来相当丰厚的利润。总之,科学化是市场化的伴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科学化。
(4) 雇工经营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要,仅靠家庭劳动力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引入家庭外劳动力。抽象地来讲,使用家庭外劳动力,可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强迫一些人当自己的奴隶;另一个是通过支付工资来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但是,大量强迫本国人当奴隶,会使国家统治失去基本的依靠力量,导致社会秩序彻底崩溃,因此使用奴隶劳动原则上只能抓掳其他贫穷落后弱小国家的民众,如美国早期历史上曾大量抓捕非洲黑人从事奴隶劳动,就是一例。但是,抓捕外国人来当奴隶,决非长久之计,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都是有限的,并且增长缓慢,远远赶不上非人的奴隶劳动折磨下人口减少的速度,同时大量抓掳外国人当奴隶,还会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反抗,不利于海外市场的扩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通过支付工资的办法来雇佣本国自由民从事生产劳动。此外,大量机器的应用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分工,使大量工人能够真正融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完成生产过程,为大规模雇工经营提供了技术基础。否则,在手工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缺乏内在的技术分工和联系,勉强将大量的人集中在一起劳动,不过是聚沙成塔,徒劳无功,就如同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人民公社一样,最终还得散伙。
(5) 专业化和社会化 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是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6) 厂商(或企业)成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 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必然突破家庭经营的局限,使厂商成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与小农家庭相对简单的内部结构,厂商内部结构要复杂得多,其中包含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分工精细的各种生产要素,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经济系统。
(7) 私有制范围扩大了 厂商成为基本经济组织形式以后,私有制的范围就扩大了,虽然名义上仍然是私有制,但在实际经营和管理层面上,所有者已经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处分自己名下的财产了。这与封建农业时期的个体私有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是一种“扩大的私有制”,其内部正在孕育产生新兴公有制萌芽。
(8) 利润取代具体产品成为直接生产目的 由于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组织市场经营,厂商生产的目的不再象小农经济那样以获取产品为直接目标,而是以利润为直接生产目的,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获取利润的手段。在这里,利润是泛指一切价值增值。
(9) 生产要素资本化 随着利润成为直接的生产目的,一切生产要素都相应地变成了赚取利润的手段,即通常所谓“资本”。整个社会经济从此都置于资本的支配之下,受资本统治,“资本主义”成了这一时代的最强音。
(10)实行市场机制 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 包括各种市场资源和劳动产品,都通过市场交换来进行分配,实行“各增其值、等价交换”原则,即个人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按系统论观点,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实现增值,并得到各自的报酬,形成个人收入,个人再以其收入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向厂商购买各种消费品。
(11) 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一切生产要素和产品都要通过市场来分配,于是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便在市场上围绕有限的市场资源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每一个人和每一家厂商都随时面临严酷的市场压力,从而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12) 政治民主 由于市场经营通行等价交换原则,从本质上来讲,要求人与人平等协商,这样就形成一种基本的人类行为模式,反映到政治上,就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同时,市场把个人、企业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这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强烈的动机关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人们普遍具有浓厚的民主意识。最后,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厂商,厂商既财大气粗,又人多势众,这样政府使用高压手段就失去了现实可行基础,除了民主别无出路。总之,民主化是市场化的派生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民主化。
(13) 规范化 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参与的过程,因此必然要求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严格的规范,包括国家法律制度、厂商内部的管理制度、各种技术性操作规范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等。这就好比,在乡间小道上,一个人或很少的几个人走路,无需交通规则,但在大城市,数以万计的行人、车辆一起上路,就必须制定交通规则了。总之,规范化是与市场化相联系的,没有市场化,就没有规范化。
(14) 对外扩张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 市场经营由封闭走向开放,厂商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势必突破国家疆界,向全球扩张,这样市场经济的扩张性就与小农经济的保守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15世纪末以来长达数百年的殖民侵略活动,以及20世纪上半叶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所在。
市场经济就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3 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水火不相容的。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为糟糕的是,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使人没有了道德,也没有了诚信。人是靠道德和诚信粘合成社会的,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道德和诚信,这个社会将会出现生存灾难。有人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我不知道这些人所说的法制经济是什么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没有私有制,就没有市场经济。私有制的存在,为私有财产的存在提供了制度基础,这个基础是人积累财富的根据。想想看,没有私有制,我们怎么能够“积累财富”?人们通过什么来积累财富?是劳动吗?当然不是,如果是劳动积累财富,那些辛辛苦苦的工人、农民,他们为什么不会成富豪呢?是通过创造财富吗?当然不是,不然,那些创造财富的人为什么成不了富豪呢?
人们是靠市场来积累财富的,人们靠市场积累财富可以和创造财富无关,因为人们通过市场,可以合法地参加财富的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加财富分配的人,完全可以不参加财富的创造或只参加少量的财富创造。比如,苹果生产商一年生产苹果10吨,当进行第一次分配时,生产商分得苹果10吨,工人分得货币3万元。工人用自己分配的货币对苹果进行第二次分配,如果苹果2元一斤,3万元可以分得苹果7。5吨。由于我们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某投机商通过各种手段从金融机构借得4万元,将10吨苹果全部买下,这时,市场的需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投机需求,一部分是工人的实际需求。由于投机商的介入,工人无法从生产商那里分配苹果,他们只能到投机商这里来分配苹果,如果投机商每斤苹果卖3元,工人3万元就只能在投机商这里分到5吨苹果。这个例子是不是告诉我们:创造财富的人不拥有财富,而不创造财富的人拥有财富?
㈣ 我国政府应如何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
新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的灵魂
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点是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来,是革命性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将会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五大发展理念将催生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就有着统领发展全局的意义。创新发展,包括着发展本身的创新、改革方式的创新、宏观调控的创新,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
协调发展新理念,强调的是全局下和整体中多方面、各层次、全方位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同时,必须着眼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包括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战略机遇、叠加矛盾、风险隐患和严峻挑战后,郑重宣示:我们要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同时,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新的发展理念,是五中全会赋予“十三五”的灵魂。
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号召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理念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内嵌指南针,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理念
所谓理念,我认为有两层内涵:其一,是理想+信念;其二,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有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持的正确观念。两个层次内涵的理念可以各自独立使用,但发展理念必须是两层内涵的有机统一。
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在两层内涵上都有明确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及很多具体目标的表述,就是第一层 “理想+信念”发展理念的内涵。正是从这个内涵出发,提出了第二层内涵更为丰富具体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我们必须从两层内涵的统一来认识和把握新的发展理念。
五中全会之所以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又特别强调这是一场深刻变革,我认为主要源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30多年形成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之间的巨大差距。不变革发展思路、重复原来的发展路径,很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所以只有变革发展思路、转换发展路径,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而且,只有短短五年时间,要求甚高、难度极大,时不我待。我们说了多年的转变发展方式,虽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尚未根本扭转,就在于传统发展方式背后的传统思维方式。“十三五”目标的实现,呼唤新的发展理念。
要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整体结构
对新理念的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前提是对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真正理解。因此必须对五大理念逐条分析,每一条都要明确其理念提出的针对性,在正向理解的同时,必须进行逆向思考,发现我们原有发展中的偏误和短板,分析问题的成因,理解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同时,要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整体结构。
关于创新发展创新,意味着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创新发展理念不限于我们平常讲的狭义上的科技创新。从《建议》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上看,至少包括以下多个内涵:首先是一个整体和全局的宏观概念,内容极其丰富,竖到底、横到边,立体化、全覆盖。正如全会提出的,“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第二是一个发展模式和发展类型的理论概括,这种模式,《建议》命名为“引领型发展”。这个新命名,发人深省,显然是针对原先“跟随”和“模仿”发展类型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引领型发展”,创新必须成为发展基点,在创新的体制架构下,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引领经济发展;第三,在微观层面上,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第四,在中观层面上,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第五,在产业布局上,涵盖一、二、三产在内的各个产业创新战略布局;第六,在战略重点上,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提出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第七,在构建创新发展体制上,提出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第八,在政府作用上,强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第九,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上,提出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这样看来,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就有着统领发展全局的意义。创新发展,包括着发展本身的创新、改革方式的创新、宏观调控的创新。创新发展,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与传统资本对利润追求不同,创新的动力不能用经济人动机来解释,熊彼特对此做过专门的解释。
关于协调发展协调一般是指各主体之间行为的相互适应、避免相互掣肘。协调发展新理念,不仅包括部分之间的静态协调,还包括部分与整体的协调整合。强调的是全局下和整体中多方面、各层次、全方位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同时,协调必须促进发展,部分之间的协调,必须着眼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包括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议》强调,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发展,涵盖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军民融合发展。而我们现实的经济发展,各方面都还存在着大量的不协调,部门分割、地方封锁、行政藩篱等掣肘的现象还处处可见,阻碍着经济发展。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分工与协作产生新的生产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一原理会以新的表现形式发生作用;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协调发展一定会释放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能。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实现经济按比例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无计划按比例,是一次伟大的创新,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关于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处理好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过去的高速发展,在获得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这个基本条件。不但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短缺、资源告罄的制约,难以持续;而且基本生活条件也受到严重威胁,人们已经身陷其中、深受其害、难以忍受。所以,过去与发展不直接相干、甚至相悖的生态保护,今天必须与发展统一起来,形成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复合概念——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关于开放发展经历闭关锁国的中国,已经感受到开放带来的巨大利益,历史已经给出明确结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在开放上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完善之处;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更要把开放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把开放和发展合成一个概念,作为一种理念,意义深刻。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关于共享发展共享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真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初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依靠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就是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强调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赋予了发展动力、发展过程、发展方式和发展性质的新内涵。共享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发展后对发展成果的共享,而是把共享赋予发展的全过程,形成共享式发展。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彼此之间有联系、成结构的体系,除分别认识理解外,还要整体把握。要看到,每个发展理念,都对其它发展理念有渗透、有体现,都不会孤立存在。
为什么说五大发展理念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什么说是一场深刻变革呢?我认为要从我们现存发展问题与发展理念的差距入手分析,看看未来五年将要发生一个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已经逐条分析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所要实现发展的前景,我们再来看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对此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我们只要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因,不难发现,直接的是体制机制问题,所以中央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
但体制机制背后,更深层的是人们的理念。而理念的改变是比体制的改变更加困难的事情。特别是,现存发展问题根源来自很多市场主体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不愿顾及他人利益、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很多市场主体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将能带来的更好的前景。我们既要保持市场带来的活力,又要维护公共秩序,以获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大的整体利益,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外,就是要在所有市场主体中建立分散决策下的共同价值观,即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点是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来,是革命性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不能只是政府的事,而必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有在发展理念上完成这场变革,才能减少改革的阻力,才能真正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具理论价值,也是五把尺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用它们来全面度量、评判和验收。
《建议》要求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重大现实意义看,主要是指新发展理念是我们理解中央决策的钥匙,关系着对发展现存问题的准确把脉和深刻认识,及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关系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实现;特别是关系着未来五年中,全国人民思想的统一、行动的协调。
从深远的历史意义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在为未来长远发展厚植发展优势。而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牢固树立起来的五大发展理念,将成为我们的无形的宝贵财富,指导我们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历史将会证明,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具理论价值;五大发展理念将会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五大发展理念将催生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新的发展理念,中央特别强调要切实贯彻、落到实处。我认为,切实贯彻、落到实处,首先要深入学习领会,克服思维惯性,主动把握精神实质;其次要以新理念反思过去、以新理念预判新未来;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按《建议》的要求,“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应该说,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五把尺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用它们来全面度量、评判和验收。实践告诉我们,企图用一把尺子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可行的。以GDP唯一指标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指导和检验发展,五把尺子,缺一不可。
㈤ 急急急急!!!
第一课神秘的货币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此概念是历史范畴,而非永恒范畴。)
2、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3)商品——货币——商品
4、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是货币本质的体现,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两种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B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
8、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9、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不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是国家规定的货币符号,如果滥发纸币,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纸币也不是越少越好,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所需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10、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人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11、信用工具分类:
(1)信用卡: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的特点: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A分类: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B共同点:不准流通转让。
12、外汇
(1)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
13、人民币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考点:1、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2、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如何应对?今年我国上调人民币币值,如何看待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等,但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3、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个人企业要想更多赢利应该怎么做?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短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赔钱:个别劳动时间长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
(1)加强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2)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本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6、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A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上下波动示意图:(如右图)
7、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哪些?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一般来讲:
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
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A调节生产。(图形略)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如:火车—飞机 空调—风扇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如:乒乓球拍—乒乓球 汽车—汽油
考点:企业生产者怎样在价格战中获胜?怎样使你的商品在市场中有竞争力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品价格
(1)收入是消费是前提和基础。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比较快;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
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活学活用:请说出几种促销手段
提示: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保养情况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带来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
2、分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个过去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较高的人,在可支配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短期内仍然会力图保持已经达到的较高的消费水平,而不会立即削减消费支出。
3、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服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三种。
(3)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产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4、食品支出、发展资料支出、享受性资料支出哪一项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占比重越小,证明该家庭消费水平越高?
答: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相关材料分析题型:
济南市统计局发布信息:私家车和商品房成为省城居民2004年增势最强的主要消费品。到现在,全市私家汽车总量已达11.2万辆,按济南城乡居民统算,每百户居民拥有量已达6.5辆。而个人住房购买量也比上年增长了55.8%。
运用相关知识,回答材料体现的经济知识。
分析:材料表明汽车和住房消费已成为市民除食品消费外的最大的消费类别,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所以由材料可知济南的社会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
5、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受外部因素影响(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心理引发的消费: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6、如何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其核心是可持续性发展。)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考点:结合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际,思考在消费中我们如何做到节约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A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的完成标志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
①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改革是强国之路
①内容:A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B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②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误区:把改革误认为要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组成部分:公有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A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A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的经济。
B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B(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6、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2)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3)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意义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是什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哪种企业起主导作用?企业、国有企业。)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不得少于两人)
(3)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相同点:
“有限”: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不同点:课本P41表格
(4)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3、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有两条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4、人类生产出是任何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
5、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7、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2)树立竞争择业观(3)树立职业平等观(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8、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休息、休假的权利;
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F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为义务为前提的。
(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1、储蓄存款:
(1)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主要机构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2、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3、存款储蓄分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定期储蓄包括: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具体形式
4、我国的商业银行
(1)含义:商业银行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办理结算三种
A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按照贷款用途,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
银行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然而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B其他还有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业务。
5、股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东公司的所有权。
(2)生命力所在:流通性。
注意:不允许向公司要求返还其出资。
特点:高收益高风险
6、债券:
含义: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组成: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
种类: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又称企业债券)
三种债券依次流通性渐弱、利率渐高、风险渐大。
7、保险:
(1)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类别: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3)订立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为主体:①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②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从生产关系上决定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不能能实行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根本原因,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在个体经济中)。(2)、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生产要素指:劳动、资本(资金和事物)、技术和管理等。(适用除个体经济外的所有制经济中)。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体现了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获利竞相迸发,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造福于人民。
3、效率与公平(1)效率的含义: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2)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3)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4)为什么要效率优先?第一、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第二、符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效率优先,才能调动各种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为什么要兼顾公平 ?第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兼顾公平,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要求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6)效率与公平:①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②如何实现兼顾效率与公平:A.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B.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C.必需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国家的财政、税收和社会保障属于再分配,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防止两极分化,体现兼顾公平。
第八课 国家的收入与分配
1、财政收入:①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②财政收入的渠道主要有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根本因素),要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就要努力发展经济。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有一定的制约,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支出(重点、首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3、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 (最理想的状态),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宇。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2、财政的巨大作用:(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资源配置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②经济稳定作用:国家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1)当经济增长滞缓,社会需求不足,则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拉动经济增长.(2)当经济发展过热,社会需求过旺,则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③经济发展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在: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2)人民生活有保障: 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 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③财政实现收入公平分配、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税收的基本特征:①税收的含义:以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有国就有税,有税必有法。②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区别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2、税收的种类:①按征税的对象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影响最大的主要类型有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②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基本税率是17%。增值税的意义:可以(不是保证)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人的稳定增长。③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3、纳税人与负税人: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1)并非人人都是纳税人,但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纳税发生着联系.是否成为纳税人,要看一个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发生应税行为(2)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当纳税人所缴税款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当能完全转嫁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增值税④常见的违法税法的几种行为有偷税(漏税)、欠税、骗税和抗税。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一是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决定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的一致性。二是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款作为物质基础。三是公民享受国家提供的服务,就必承担义务。(2)怎样做到依法纳税?一是要树立诚实纳税的意识;二是反对违反税法的行为;三是要有监督意识,监督国家对税收的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税收的行为进行批评检举。
㈥ 无形资产会计文求翻译(不要自动翻译的)
1. Intangible assets recognized too narrow. 《会计准则》规定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只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以及购入的商誉,企业自创的商誉不能加以确认。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confirm the provisions of intangible assets include only patents, non-patent technology, trademarks, rights, land use rights, concessions, as well as purchased goodwill, business-generated goodwill can not be confirmed.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ntribution rate will be higher and higher, knowledge become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economic growth, knowledge-based intangible assets will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company's future cash flow and market value of the main power. 在高新技术企业,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多少,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 In the high-tech enterprises, the main indicator to measure corporate value is no longer the amount of material resources, but the amount of intangible assets. 比如美国微软公司,其账面价值远不及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账面价值,但其产值和利润却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这不能不归功于微软公司的自创商誉。 For example the United States, Microsoft, far less than its book value, and General Motors, one of the book value, but its output value and profit is more than the U.S. Big Three auto companies combined, which can not but thanks to Microsoft's reputation of his own creation. 同样,我国也有类似的高科技企业,但由于《会计准则》不确认白创商誉,会使得这类企业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 Similarly, China has a similar high-tech enterprise, but becaus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does not recognize the white record goodwill, would make the value of such enterprises can not be fully reflected. 除此之外,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还有很多新兴的无形资产,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 In addition,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ere were a lot of new intangible assets, such as the ISO9000 quality system certific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certification, green food, the right to use such marks. 最普遍、众多会计学者讨论最多的就是人力资源。 The most common, a large number of accounting academics to discuss the most is human resources.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is essentially a competition for talent, business investment in human resources will be more and more, if not to be identified and measured, will lead to a serious 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2.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缺乏合理性。 2. The lack of measurement of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assets is reasonable. 对于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仅将其开发成功后为取得专利所发生的直接费用——注册费和律师费等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而对于其主要的研究开发费用则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For the self-developed and acquired intangible assets in accordance with law to apply only after the success of its development took pla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irect costs of the patent - the registration fee and legal fees capitalized as intangible assets recorded value, and for its m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ees are as current costs, included in current profit and loss. 这样处理使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不能得到全部确认,同时也不符合收益和费用配比的原则。 This allows businesses create their own deal with the cost of intangible assets can not get all the recognition, while not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matching revenue and expenses. 大多数无形资产在尚未开发成功的会计期间里可能不产生任何收益,却要负担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费用,而开发成功以后的受益会计期间仅摊销少量的申请、注册费用,这显然很不合理。 Most of intangible assets in the accounting period has not yet successfully developed probably not generate any revenue and have to pay a lo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sts, while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future benefit from the amortization of the accounting period was only a small number of application, registration fee, which is obviously very reasonable.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intangible assets allows businesses to identify and measure intangible assets on the book can not completely reflect the business owners of all intangible assets, this area is not concive to measuring the true value of business; the other hand, is not concive to investors to understand the business of intangible assets composition as well as the intangible aspec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ical content of the high and low, thereby recing the objectiv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relevant.
㈦ 我要写的毕业论文<绿色营销的兴起的背景与兴起>谁能提供我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和范文
这个资料应该很好找的~~
不过个人认为就这个题目来做毕业论文会显得有点大有点空~~
写毕业论文一定要紧跟学校的要求,严格按导师布置的走~~
格式做的漂亮点,态度好点,很有用~~
给你一篇网上搜来的你看看样子~~
引言:生活中的绿色消费模式和绿色营销
很多人以为绿色营销离我们很远,但其实不然。当今社会我们提倡一种“简约消费观“,它是一种崇尚绿色,注重环保的消费理念。而这种绿色消费模式,在我们的吃、穿、用、住、行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绿色消费等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 “今天我们吃什么、怎样吃”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绿色食品这种无污染、安全、优质、天然和营养的食品,成了人们的首要选择;
(二) 在绿色消费盛行的今天,消费者在选购和穿着衣服时,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那些曾风靡一时的化纤纺织品,已受到消费者冷落,那些纯天然的、经过先进工艺加工的、经毒理学测试无毒无害、对身体有益的纺织品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绿色消费将更深入到服饰消费之中;
(三) 在“用”上体现绿色消费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用品的资源消耗和包装及废弃物等方面的控制上。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思想的确立,一些有远见的厂商纷纷投入巨资,研制、开发、生产越来越多的环保型产品,无氟冰箱、无毒水溶性建筑涂料、无污染电池等节能、无污染的产品纷纷问世并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四) 在“住”上,我们提倡“绿色居住消费”, “生态建筑和装饰”开始成为住房的建造及内、外装饰的主流设计理念。讲究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内外装演、施工方法等的科学合理,既节约资源又不产生污染。比如,美国市而言,已经建成了一批别具风格的绿色旅馆,发展节能住宅正在同革新城市建筑设计风格和强化环保意识融为一体,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
(五) 在“行”主要体现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积极开发、推广和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在绿色意识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的城市里电车和自行车的数量明显增加;安全可靠、占地少、耗油低的小型车受到人们的欢迎; 液化石油气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看好的清洁能源,有些国家已将其用于出租车、公共巴士等等。
(六) 对周围环境的绿色消费主要体现在外出旅游上,在可持续观念的指导下,回归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的新型旅游生态旅游迅猛增长。
可见,绿色消费,绿色营销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绿色营销呢?下面我们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绿色营销,人类营销文明的一大进步!
一、 绿色营销的兴起
企业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生存与发展与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纷纷推出一系列以环保为主题的“绿色计划”,风靡全球的绿色营销,使企业步入了集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为一体的理性化的发展阶段。对于绿色营销,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概括起来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类型:
(七) 产品中心论 该观点认为“绿色营销是指以产品对环境作为中心点的市场营销手段。”它强调以环境保护为宗旨,从本质上改革产品的构成以及与之联系在一起的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后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同时还倡导赞助环保的组织和事业,呼吁社会尽快成立具有权威性的、与“国际绿十字会”接轨的组织,宣传“绿色知识”的教育。
(八) 环境中心论 该观点认为“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反污染以保持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造福后代”。
(九) 利益中心论 该观点认为“绿色营销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而对产品和服务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的策划和实施过程”。
(十) 发展中心论 该观点认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辩识、预期及符合消费者与社会需求,并可带来利润及永持续性经营的管理过程”。
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既要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企业利润目标,也要充分注意自然生态平衡。当今企业的绿色营销,就是要以环境保护理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作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着的绿色消费为中心的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的营销策略。21世纪对中国企业来说,实施绿色营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二、 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绿色营销是基于绿色需求、绿色消费、环境保护而产生的,两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1. 营销目标从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转为追求可持续消费。
2. 营销服务的对象从消费者扩展到“消费者和社会”。
3.“顾客”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传统营销仅仅把人看作消费者,其研究的出发点是如何通过营销活动满足其消费需要。绿色营销则把人看作是具有多样化需求的“社会人”,消费需要只是“社会人”需要的一部分。绿色营销就是研究如何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满足人的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如何从毫无约束地消耗物质资源转向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消费等方面的问题。
4.“需要”的含义大大发展了。传统营销所指的“需要”,是消费者单一的物质欲望和需要。绿色营销则认为,人的需要和欲望具有多样性,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态需要等。这些需要和欲望可能是相互冲突的,其中生态需要是人本能的、潜在的需要。
5.对“顾客满足”进行重新定义。不仅使消费者得到作为经济人的产品需求的满足,而且得到作为社会人的“社会责任”深层需求的满足。
6. 企业文化发生本质变化。在传统营销条件下,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竞争文化,竞争文化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产生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后果。在绿色营销观念下,企业实施绿色文化,更多地注意“人”的导向, “人”的价值,把竞争对手、上下游企业更多地看作伙伴,尤其是环境保护的合作伙伴。要与其他生产商、分销商及顾客之间彼此配合,共同承担对生态环境平衡、社会资源节约的责任和义务,合力创造绿色生产、营销氛围,营造环保时代竞争式的合作文化。
三、 绿色营销的意义
(一)从战略思维的高度重新认识绿色营销的发展意义
(1)绿色营销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绿色营销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二)从战术层面的角度重新审视绿色营销的发展意义
(1)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扩大市场销路;
(2)绿色营销可塑造绿色文明,促进企业塑造绿色文化;
(3)绿色营销可构建绿色企业形象,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4)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 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SWOT 分析
(一) 优势
(1) 消费市场的绿色需求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不断被强化, 自然、健康、环保等已成为当前消费的时尚与主流。
(2) 绿色营销空间广阔。当前, 许多企业正处于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收益递增的阶段。这是由于过去奉行的粗放经营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大、生产成本高。而现在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正在向那些考虑资源环境价值的企业倾斜。这一有利的外部条件为企业推广绿色营销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 劣势
(1) 企业推广绿色营销的思想和观念淡薄。过去, 许多企业重产量, 轻质量和公共利益, 对绿色营销知之不多甚或不知, 对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导致的市场需求变化等没有充分的认识。
(2) 企业绿色研发能力低、手段落后。我国许多企业规模小, 还处于脱贫解困阶段, 投入不多,经营方式以粗放经营为主, 产品技术含量低, 产品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低廉的要素费用。因此要它们在短期内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绿色研发能力, 难度较大。
(3) 绿色产品尚未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绿色产品由于成本相对高, 因而难以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大多数消费者, 尤其是中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仍选择购买便宜的非绿色产品。
(4) 缺乏作为第三方认证主体的绿色认证机构, 或没有可以提供有权威、有影响力的服务机构。这一点不仅妨碍了企业ISO14000认证工作的开展, 也不利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甄别, 因此, 他们在购买绿色产品的时候总是有顾虑, 担心花了绿色产品的价钱买到的却不是真正的绿色产品。
(5)环境与资源具有公共物品性, 绿色营销的实施缺乏自觉性、持久性,绿色营销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企业性质本身决定不会主动支出绿色成本
(三) 机会
(1) 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 扩大产品销售量。绿色产品或服务体现了企业勇于对社会承担责任, 关心消费者, 因而更易于吸引顾客。同时企业的这种“绿色”价值导向, 可促进消费者从情感上偏爱企业的产品, 从而扩大产品销量。
(2) 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建立, 增强其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讲,“绿色化”就是“差异化”, 它使企业有别于其他企业, 从而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3)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绿色营销强调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 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防治污染、开发新资源和资源的再利用, 这些都要以高新技术研究为前提。企业只有开展真正意义的创新, 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高涨的绿色需求。
(4) 可获取长期的经济利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营销可带来更高的边际收益, 降低成本, 获得“绿色”利润, 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这是企业一项十分宝贵的无形资产, 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四) 威胁
(1) 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 对环境产生的良好影响往往无法立刻显现, 只能等待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准确判断。若企业开发的绿色产品在某些方面进行改进, 但在其他方面对环境、人体又有新的伤害, 将会对企业的社会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
(2) 消费者和政府的反击。我国某些企业在开展绿色营销的活动中, 未能真正按绿色产品的要求与标准组织生产, 名不符实, 随意使用绿色产品标志, 有些甚至热衷于炒作概念, 从而引起消费者或政府的极度反感, 有关纠纷和处罚不断出现, 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反而使企业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3) 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绿色营销在我国还属新鲜事物, 政府对绿色营销尚缺乏完整、具体的政策导向, 对绿色营销活动也还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五、 推动绿色营销战略的四大动力系统构建
从以上SWOT 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是有时滞的。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从构建政府、社会、消费者群体和企业的自动力四大动力系统来推动绿色营销的实施。
(一) 政府推动绿色营销的实施——政府压力系统分析
绿色营销活动关系密切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民族、国家利益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更会受到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所以政府理应责无旁贷地在绿色营销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扮演重要角色。
(1) 政策的绿色倾斜和提高行业的国家标准积极实施ISO14000 和环境标志认证,这是通往国际市场必备的“绿卡”。
(2) 强化法律监管,以法治企。通过政府职能来解决绿色经济中市场机制失效的问题, 将生产经营的外部经济内部化,即通过法制程序强制性地引导企业行为朝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方向发展。
(二)社会推动绿色营销的实施——社会推力系统分析
(1) 科研单位的技术贡献。现阶段, 我国绿色营销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到“既经济又环保”, 化解这个“两难选择”的惟一途径就是大力开发“绿色技术”, 实行技术创新。要充分调动社会科研单位的技术贡献。
(2) 社会舆论的导向。社会舆论是一股无形的强大力量, 绿色营销的推广过程要有效调动媒体的力量, 扩大生态教育的覆盖面, 促进绿色文化与生态科学的社会化, 普遍唤醒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的生态觉悟。
(3) 环保组织的敦促。近年来, 环境保护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许多企业也已经自觉实施了废物的三“ R”管理: 即废物的减少(Recing) 、再利用(Reusing) 、再生(Recycling) 。
(三) 消费群体推动绿色营销的实施——消费群体的吸引力系统分析
(1) 消费者绿色消费极大地驱动国际绿色营销的发展。
(2) 消费者的价格认同感越来越强,这一价格认同感是企业自觉走向绿色营销之路的“引路牌”。
(3) 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信赖感、忠实度增强。使企业减少其绿色营销产品不被认可的忧患。
(四) 企业自身推动绿色营销的实施——企业的自动力系统分析
(1)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构建绿色企业形象, 推动绿色营销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在真正实施了绿色营销之后, 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公关活动来宣传企业的绿色形象。绿色广告与绿色公关的有机结合能很快地丰富品牌的绿色内涵, 塑造出品牌的绿色形象。
(2) 企业实施绿色价格树立企业产品的优质高价形象,促进绿色营销的开展。绿色价格是指因附加了绿色价值而高于传统产品价格的价格。由于绿色产品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而且一般来说, 消费者也会认同绿色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从而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
(3) 企业开发绿色消费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需求层次的攀升, 都促使企业对绿色商品的供给产生了原动力。因此在当今, 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被适度消费方式所代替, 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社会理想, 企业满足绿色需求就存在着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
六、 绿色市场开发战略
由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绿色市场的迅速发展,选择绿色市场,既是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发绿色市场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和任务。
相对企业而言,绿色市场开发可以按产品和顾客(消费者)两个变量展开,如图:
老顾客 新顾客
老
产
品 策略一:
渗透策略 策略二:
市场拓展策略
新
产
品
策略三:
产品创新策略 策略四:
多元创新策略
基于产品和顾客变量的市场开发战略图
策略一,市场渗透策略。这是一种以原有的绿色产品面向原有的消费者群,通过提高消费量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的策略。由于熟悉的产品面向熟悉的顾客,实施这种策略的代价较小,操作容易。如果使用这种方法能达到扩大市场的目的,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但一般而言,除非原有的绿色产品确实具有较明显的优点,或者由于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的提高,愿意更多的使用绿色产品,否则,实施这种策略,往往需要企业采取适当的促销手段。
策略二,市场扩展策略。这是一种以原有的绿色产品,向新的顾客销售,通过扩大销售对象的规模实现增加销售的目的的策略。实施这种策略的关键是能有效吸收新顾客,为此,必须保证绿色产品本身的质量上乘,同时,要通过广告宣传,公共关系,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手段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喜欢这种产品,还要制定恰当的价格水平,畅通绿色产品的销售渠道。
策略三,产品创新策略。这是一种面向原有顾客,主要通过开发新的绿色产品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的策略。开发新产品往往要较大的投入,且风险比较大。为此,需要决策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精神。需要作好产品开发的前期工作,特别是市场分析,预测和产品开发的技术可行性工作,当然新产品上市之时,也要以合理充分的营销策略组合相配套。
策略四,多元创新策略。这是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开发新的顾客,实现扩大销售的策略。显然,这是一种创新的内容和范围均最大的策略。高风险,高投入,也与高回报相结合。
七、 绿色营销策略
(一) 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各方面形象的综合反映,既包括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及各类人员的形象,又包括企业产品、经营方式、经营效果及企业建筑物、有关标识等方面的形象。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企业形象战略,形成统一的整体形象。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一方面要使绿色营销的概念深入全体员工的意识中,达成共识并共同为之努力;另一方面,对外界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公众认可。
(二) 开发绿色产品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对社会、对环境改善有利的产品,或称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是绿色营销的基础,也是其关键性的一环。绿色产品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设计产品时,应以节省材料、减少污染为目标, 最好选用无毒、无害容易分解处理的材料。着重使用无公害、养护型的新能源、新资源。
(2)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必须实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具体可以概括为“五R”原则:一是研究(Research),即重视对本企业的环境对策的研究。
二是减消(Rece),即搞好“三废”治理,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
三是循环(Recycle),即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
四是再开发(Rediscover),即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
五是保护(Reserve),即加强对员工和公众的环保宣教,积极参加社区的环境整治,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延伸产品
核心产品
形式产品
绿色产品的整体概念图
(三) 制定绿色价格
绿色价格是指附加了绿色价值而高于传统产品价格的价格。
开发绿色产品,通常需要使用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客观上提高了绿色产品的价格。但价格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主要决定因素, 这种状况必然影响绿色产品的发展前景。因此,应认真理顺绿色产品价格,制定广大消费者普遍认可的价格, 使绿色消费全方位地走入我国消费市场。产品定价过程中,必须考虑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
(1)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政府应允许绿色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价格上浮一定的比例。如芬兰政府允许绿色产品价格上浮30 %以上;日本绿色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价格高20 %以上。
(2)其次, 要注意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根据目标市场购买者的消费心理、购买行为、购买能力、该产品的市场进入难度及竞争强度等因素来决定产品的经营利润及其赢利方式,选择产品的定价策略。常用的定价策略有:随行就市定价策略;目标定价策略; 认知价值定价策略;渗透价格定价法略等。
(四) 建立绿色分销渠道
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取决于绿色分销渠道建设的好坏。选择恰当的绿色销售渠道是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扩大绿色产品销售量、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企业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在大中城市建立绿色产品销售中心。大中城市一般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向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强。建立销售中心既可以作为一个销售窗口展示全国及本地区的绿色产品又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窗口沟通生产企业与市场的联系。
(2)建立绿色产品连锁商店。绿色产品销售网点可以借鉴国内外连锁商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实现统一商号、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同时还可以成立连锁总店的配货中心,组织联购分销,既可因大批量直接进货享受价格优惠,增强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又能够缩短渠道, 减少污染。
(3)借助现有的中间商营销渠道,建立一批绿色产品专柜或专营店。选择中间商时, 要把重点放在与本企业有相同的环境保护意识、有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并能真正合作的中间商上。商店一般要选择繁华地段、居民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地段及客流量比较大的地区。
(五) 实行绿色促销
绿色促销与传统意义上的促销相比更加突出强调绿色因素,绿色促销的目的是通过绿色信息的传递,树立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 使之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协调, 从而吸引消费者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进而促进绿色产品销售量的增加。
(1)绿色广告是宣传绿色消费的锐利武器, 这样消费者就会选择有利于个人健康和人类生态平衡的绿色产品。
(2)绿色公关是树立企业及产品绿色形象的重要传播途径, 绿色公关能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息传递到绿色广告无法到达的细分市场,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3)人员推销是企业主要的促销通道之一。要有效地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推销人员必须详细了解本企业产品的绿色诉求所在, 同时要详细回答消费者所关心的健康、环保等一系列问题。
(六) 加强绿色售后服务
绿色销售服务是指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过程中以符合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为原则的全过程服务,作为市场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的高速有效运行起着促进作用。在绿色营销中,应将绿色销售服务贯穿于整个销售过程,尤其是售后服务。其目标是既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也要节约能源和资源,鼓励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和循环再生,减少污染和二次污染,从而引导消费者自觉地进行绿色消费,增进环保意识。企业应建立良好的销售服务网络,负责绿色产品的销售服务、咨询、维修和回收。服务网络的布点要合适,布点要有足够的服务覆盖面。
(七) 加快绿色认证工作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突破绿色壁垒进入国际市场,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获得“绿色通行证”,即ISO14000 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为企业申请认证提供了初步条件,企业应主动了解有关绿色认证方面的信息,根据企业自身行业特点、国际化程度、企业规模等具体情况采取行动,条件成熟时要积极申请认证,条件还不成熟时也要积极为申请认证做准备。
八、 总结语
总之, “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境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绿色营销观念体现了企业思想意识上的提升,对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推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进步,创造了需求,使企业的经营观念不只是停留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面,拓展了企业的经营思路,使企业的视野更加开拓。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场绿色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绿色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在21 世纪将成为营销的主流。
㈧ 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支出范围包括哪些
为了更好地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和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于2015年11月2日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并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目前正在执行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70号)将同时废止。
一、研发活动
研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
二、研发费用
(一)加计扣除规定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本年度实际发生额的75%,从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
(二)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具体范围
1.人员人工费用。
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2.直接投入费用。
(1)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
(3)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以及通过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租赁费。
3.折旧费用。
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
4.无形资产摊销。
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包括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的摊销费用。
5.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6.其他相关费用。
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如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研发成果的检索、分析、评议、论证、鉴定、评审、评估、验收费用,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此项费用总额不得超过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总额的10%。
7.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费用。
三、政策排除
(一)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活动
1.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
2.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如直接采用公开的新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
3.企业在商品化后为顾客提供的技术支持活动。
4.对现存产品、服务、技术、材料或工艺流程进行的重复或简单改变。
5.市场调查研究、效率调查或管理研究。
6.作为工业(服务)流程环节或常规的质量控制、测试分析、维修维护。
7.社会科学、艺术或人文学方面的研究。
(二)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
1.烟草制造业。
2.住宿和餐饮业。
3.批发和零售业。
4.房地产业。
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娱乐业。
7.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行业。
上述行业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11)》为准,并随之更新。
四、特别事项处理
1.企业委托外部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按照费用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研发费用并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
委托方与受托方存在关联关系的,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研发项目费用支出明细情况。
企业委托境外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不得加计扣除。
2.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项目,由合作各方就自身实际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计算加计扣除。
3.企业集团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需要集中研发的项目,其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以按照权利和义务相一致、费用支出和收益分享相配比的原则,合理确定研发费用的分摊方法,在受益成员企业间进行分摊,由相关成员企业分别计算加计扣除。
4.企业为获得创新性、创意性、突破性的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活动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可按照本政策规定进行税前加计扣除。
创意设计活动是指多媒体软件、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数字动漫、游戏设计制作;房屋建筑工程设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三星)、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模型设计等。
五、管理要求
(一)会计核算
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适用于会计核算健全、实行查账征收并能够准确归集研发费用的居民企业。
企业应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对研发支出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对享受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按研发项目设置辅助账,准确归集核算当年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项研发活动的,应按照不同研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可以设置“研发支出”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研发支出”科目(费用化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研发支出”科目(资本化支出)。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研发支出”科目(资本化支出)的余额,结转“无形资产”。期(月)末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正在进行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项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
企业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别核算,准确、合理归集各项费用支出,对划分不清的,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二)税务管理
企业研发费用各项目的实际发生额归集不准确、汇总额计算不准确的,税务机关有权对其税前扣除额或加计扣除额进行合理调整。
税务机关对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的研发项目有异议的,可以转请地市级(含)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出具鉴定意见,科技部门应及时回复意见。企业承担省部级(含)以上科研项目的,以及以前年度已鉴定的跨年度研发项目,不再需要鉴定。
税务部门应加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后续管理,定期开展核查,年度核查面不得低于20%。
(三)纳税申报
1、预缴申报
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2015年版)》附表1《不征税收入和税基类减免应纳税所得额明细表》第30行“五、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填报纳税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相关税收政策规定,发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金额。
2、年度申报
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A107014《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由于该表根据原先政策设置费用明细,所以估计新政策出台后本表栏次将会做相应修改。
(四)追溯执行
企业符合本通知规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条件而在2016年1月1日以后未及时享受该项税收优惠的,可以追溯享受并履行备案手续,追溯期限最长为3年。
㈨ 实现绿色矿业的主要途径
“绿色”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生态环境新概念,最早应用于食品,即指无毒、无害的营养食品,包括食品本身和其生产过程。把“绿色”概念引入矿业,就产生了“绿色矿业”这一思想。绿色矿业是指在矿山环境扰动量小于区域环境容量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其本质是矿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场所。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了社会发展,但同时也打破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平衡,经济发展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与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可见,资源、环境与经济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既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正向关系,又有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负向关系。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矿山地质灾害,严重危及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一些发达国家,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是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调节。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果只考虑当前经济的发展而过度地开发矿产资源,忽视环境保护,会使三者之间的矛盾激化,最后可能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和经济停滞的严重后果。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正确处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绿色矿业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和高新技术支撑下,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获得经济效益的一项系统工程。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在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实施绿色矿业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寿嘉华(2000)在“走绿色矿业之路”一文中指出:
(1)通过开发前的区域环境容量或承载力评价及矿业开发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开展环境区划,制定绿色矿业规划;
(2)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工艺流程,实现采、选、冶过程的小扰动、无毒害和少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
(3)通过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实现开发前后环境扰动的最小化和生态再造的最优化。
绿色矿业的核心是绿色开采,绿色开采包括了两个主要方面:①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最大程度减轻矿山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现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例,阐述实现绿色开采的重要性和艰难性,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5.3.2.1 确定合理的回采率
我国探明可采煤炭资源储量按国际对比口径计算,2001年为1145×108t,占世界总量的11.6%,居美国(2499.94×108t)和俄罗斯(1570.0×108t)之后列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拥有煤炭资源仅89.71t,为世界人均数值(9944.53/61.3010)160.59t的55.86%(《中国矿业年鉴》,2004)。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探明的资源量主要分布于北方,内蒙古、河北、山西、黑龙江、陕西、新疆6 省区拥有探明储量7903.01×108t,占全国探明资源总量的77.55%。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煤炭企业2804家,从业人员408.61万人,年产原煤11.84×108t。与2001年相比,煤炭企业减少2953家,原煤产量增加1.33×108t,工业总产值增加293.01亿元,销售收入增加336.14亿元。山西、山东、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河北、黑龙江和辽宁等9个省区原煤产量合计占总产量的72.02%。综上所述,我国煤炭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地理分布不均,东部和南方是消耗煤炭的大户,但煤炭资源和产量较少。
我国煤炭业的另一特征是可采储量占探明储量比重不大。按世界能源委员会定义的可采储量只有1145×108t,约占已探明储量的11.45%,已探明储量与可采储量的比为8.73:1,即每增加约9×108t的探明储量,才能增加1×108t的可采储量。因此,煤矿回采率是我国煤炭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关系到这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提出了2005年不同井型煤矿回采率建议指标:大型矿、中型矿和小型矿相应为55%、45%和35%。实际上我国大、中型矿的回采率是40%~50%,集体、个体小矿只有10%~15%。国际上煤炭的总回采率为70%~80%,我国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集体、个体小矿回采率只有15%,与政府部门的建议指标35%也有很大差距。显然,小矿存在着回采率低、采掘方式不合理、不珍惜煤炭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现象,资源损失浪费严重,在空间上没有实现合理开采,在时间上无形损害了后代人对资源的需求。就国情而言,小矿的存在有利于边角煤炭资源的利用,缓解煤炭资源供需矛盾,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2002年年产原煤3×104t以下的小煤矿的产量与大、中型矿山产量基本持平(表5-1)。
表5-1 2002年煤炭企业规模、产量及产值
我国大、中型煤矿的回采率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小矿的实际回采率与政府部门推荐的指标值差距亦很大,因此,在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方面大、中、小型煤矿均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普遍存在的事实是:煤炭企业提高回采率潜力的动力明显不足,其根源在于,没有引入商品市场经济的法则。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绝大多数矿山企业系无偿或低价占有国家煤炭资源,采用相对落后的开采技术和设备能降低采煤成本,而这必然导致回采率低,但市场上无论大矿、小矿,煤炭售价都相同,为追求最大利润,企业就缺乏改进开采技术及设备、提高回采率的原动力。
为分析方便,设定以下符号所代表的含义:T为矿井服务年限(a),Z为矿井可采储量(104t),K为矿井回采率(%),A为矿井年产量(万元);S为吨煤利润(元),R为吨煤销售价(元),W为吨煤综合成本(元),Q为吨煤开采成本(元),P为吨煤资源成本(元),B为矿井资源总费用(元)。
矿井服务年限T、吨煤利润S和吨煤综合成本W的计算如下(↓表示下降,↑表示增加):
中国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
中国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
由式(5-1)可知,在矿井可采储量Z和矿井年产量A一定的情况下,回采率K下降,必然缩短矿井服务年限T,而T的缩短使矿井固定资产折旧及井巷工程等投资费用在吨煤成本中摊值增大,即开采成本Q稍有上升。由式(5-2)可见,在吨煤销售价R不变的情况下,这将引起吨煤利润下降。显然,回采率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用了导致较大煤层厚度损失和面积损失的开采技术和设备,这又能降低开采费用Q,开采费用降低引起吨煤综合成本W下降,当开采成本降低幅度大于式(5-1)所示开采成本增大幅度时,在市场售价R不变的情况下,矿井利润S增大(图5-2中Q=f(K)曲线所示)。由式(5-3)可知,矿井资源总费用B一定时,吨煤资源费P是随回采率K增大而减小的。式(5-2)表明,吨煤资源费P减少即可使吨煤成本W下降,如图5-2中P=f(K)曲线所示。
图5-2 吨煤成本与回采率的关系
吨煤成本曲线即 Q=f(K)和P=f(K)的合成曲线W=Q+P也是回采率K的函数,有一个最低点,即吨煤成本最小的点。本例中该点对应的回采率为60%,当考虑了开采成本和资源成本时,即该矿井回采率为60%时,能获得最大利润。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在给定某煤矿规定的回采率时,也要考虑井型和煤层地质条件,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之下,就能确定Q=f(K)和P=f(K)的两条曲线形态,由这两条曲线也就可以确定其合成曲线。合成曲线的最低点所对应的回采率K即为获得最大利润的点(吨煤成本最小)。这应该是国家和企业共同追求的有利于体现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价值的回采率,只有达到这一回采率才有利于企业获得较大利润。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煤矿的回采率平均只有35%,一些乡镇煤矿回采率仅为15%。其他资源在开采和使用中的浪费现象也触目惊心。资源开采和使用价格低廉是其“罪魁祸首”。
我国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国家实际上并不直接占有资源,一方面是国有企业代表国家占有资源,通过向国家缴纳税收和利润的方式体现矿产所有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占有资源,地方政府通过允许集体或者其他性质的小企业采矿的形式,收取税收和管理费来获得利益。
赋税水平方面,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平均费率为1.18%,而国外与我国矿产资源性质基本相似的费率一般为2%到8%(我国煤炭行业资源税额为0.3~0.5元/t)。廉价的资源除了导致滥挖严重、开采使用浪费、破坏环境恶果外,还直接导致了国家利益受损。显然,重新制定煤炭资源费标准,有助于煤矿回采率的提高,有助于减轻煤矿开采活动中滥挖严重、开采使用浪费和破坏环境的不良现象,从而促进煤炭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5.3.2.2 地质环境保护投入的最佳经济方法
煤炭开采过程中矿井水直接排放会造成地表水污染,煤矸石长久堆存会占压土地资源,矸石自燃及大风扬尘、大气降雨淋溶等会污染矿区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目前,国内外都是用支付补偿费的形式来平衡矿山开采对环境的损害。在俄罗斯,达标排污量的补偿费摊入吨煤成本,而超标排污量的补偿则直接影响纯煤利润。法国学者提出,环保投入应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用图5-3来说明排污损失费及防治排污费与损失程度间的关系,排放某污染物的损失费以D表示,防治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和设备费以P表示,这两种值都是该污染程度N的函数。损失费D与污染程度N的关系曲线D(N)和防治费P与污染程度N的关系曲线P(N)是典型的曲线函数,这两个函数曲线增长和减小的方向相反。显然,当污染程度最大时,P(N)=0,即未采取措施时,环境污染程度最大,相当于横坐标所示污染程度100%,最大防治污染费应该是实际污染程度为零时的值,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P(N)值将等于最大损失值D(N)(无预防污染措施时)。因而,函数P(N)和D(N)图示曲线,实际上从纵坐标轴上同一水平开始,即防治污染费和污染损失费均从“零”处开始。以此为假设,可进行直观合理的分析,这两条曲线P(N)和D(N)相对于过交点K,与平行于纵坐标轴的直线对称,该直线与横坐标轴交点N0所示的污染程度,在数学上看最为有利,也就是说达到这一污染所用的防污染费P(N)和污染带来的损失费D(N)之和P(N)+D(N)值为最小。这一直观的关系是合理解决这类环保经济问题的基础。一方面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又能使防治污染费和污染带来的损失费之和最小,这对企业是有吸引力的。
图5-3 合理防治费用及污染程度关系图
煤炭开采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决于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加工技术工艺。工艺合理,能够保护资源,提高煤矸石、废水、热能循环利用程度,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从而避免或减少煤矿开采加工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有效地减小开采对矿山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要在采煤主要技术工艺、废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建立相互关联的生态技术系统,如采用不排矸、少排矸采煤工艺或煤矸石直接充填塌陷区,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工艺。通过组建煤业热电集团公司,电厂利用煤矸石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矿利用井口电站粉煤灰浆充填井下采空区、塌陷区,减少废渣堆放压占土地、节省塌陷区复垦工程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