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商品收入确认总额法和净额法
收入确认的总额法与净额法,即收入确认到底是全额确认,还是按净额确认。出于高成长性、高毛利率以及节税考虑的企业通常按净额法确认收入,而出于营业收入规模考虑的公司通常按总额法确认。对收入确认的总额法与净额法不是根据主观意愿决定的,需要充分分析交易或服务的背景,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
拓展资料
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和编报中几个相关的问题
1、总额法和净额法
所谓现金流量编报的总额法是指编制现金流量中现金流入量、流出量分别以总额列示,收支互不相抵。
净额法是指现金流量中按项目以收支相抵后净额列示。
现金流量表一般应当以总额反映,从而全面揭示现金流量的方向、规模和结构。但对于那些代客户收取或支付的现金以及周转快、金额大、期限短的项目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应当以净额列示。
2、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通过现金收入和支出的主要类别反映来自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间接法是以本期净利润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以及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椐此计算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采用直接法,同时要求在现金流量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也就是用间接法来计算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3、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现金流量表分正表和补充资料两部分。
现金流量表正表部分是以“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流量净额”为基础,采取多步式,分别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分项报告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又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第二部分是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即所谓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净额法;第三部分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
资料来源:网络:现金收付记帐法
B. 总额法下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结转问题
答:总额法下应当在开始对相关资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时按照合理、系统的方法将递延收益分期计入当期收益;总额法下应当在相关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内按照合理、系统的方法将递延收益分期计入当期收益;
C. 差额征税总额法核算和净额法核算有什么区别
1、实例情况不同:对于总额法净额法看到比较多的例子是物流公司的形式贸易业务、电商平台业务、旅行社收入确认、委托加工业务、游戏行业收入确认问题等。
实务中也有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收入指标的考核,想方设法做跟主业无关的代理业务,按总额法确认收入来让营业收入达标;
也有部分企业从税务角度考虑与开票情况保持一致,用净额法确认收入,事实上收入确认中用总额法还是净额法与开票情况、现金流情况无关,主要还是要结合实务情况根据准则逐项判断。
2、含义不同:总额法是在确认政府补助时,将其全额确认为收益,而不是作为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费用的扣减。净额法是将政府补助确认为对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所补偿费用的扣减。
3、应用情况不同:政府补助准则要求采用的是收益法中的总额法,以便更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补助的相关信息,并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要求通过“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入”和“递延收益”科目核算。
“递延收益”科目就是专为核算不能一次而应分期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而设置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与资产相关或与以后期间收益相关的,先计入“递延收益”科目,然后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3)递延收益摊销净额法扩展阅读:
现金折扣总额法指实行现金折扣的企业对商品销售收入按照发栗金额记帐的一种方法。现金折扣要到购货客户在折扣期内付款时才予确认。
现金折扣是企业在除销商品时,为了鼓励销售客户尽早付款.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付款,可以享受一定的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在会计核算上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为总额法,一种为净额法。新制度规定采用总额法。
D. 总额法和净额法确认模式选择依据是什么
按照总额法还是净额法确认收入一直是个疑问较多的领域,
虽然准则有原则性的判断标准,
但是因为业务模式的多样性,在实务判断细节上还是不够明朗,
收入确认方法的不同虽然对净利润、净资产没有产生影响,但是对于收入的规模、毛利率的分析影响较大。
E. 递延收益最后转销的金额问题
你说的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但题目中的答案是可以讲出道理来的。
递延收专益的分摊是属自长期资产可供使用时起,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递延收益的分摊应当与固定资产的折旧同期进行,所以你说月底才做账实务中没问题,但与要求是不符的。
尤其是考试中,涉及到类似情况的,都是做完计提折旧的分录,立即做递延收益分摊的分录。所以考试中一定要注意,有些实务中的习惯不要带到考试中。
F. 新准则下政府补助的会计核算
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与资本法。所谓收益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所谓资本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所有者权益。收益法又有两种具体方法:总额法与净额法。总额法是在确认政府补助时,将其全额确认为收益,而不是作为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费用的扣减。净额法是将政府补助确认为对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所补偿费用的扣减。政府补助准则要求采用的是收益法中的总额法,以便更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补助的相关信息。
一、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1)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即:
①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②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2)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应收金额计量,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科目。
(3)不确定的或者在非日常活动中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科目。涉及按期分摊递延收益的,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企业取得针对综合性项目的政府补助,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难以区分的,将政府补助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收益。
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也就是说,这类补助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通常为货币性资产形式,企业应当在实际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将政府补助用于购建长期资产时,相关长期资产的购建与企业正常的资产购建或研发处理一致,通过“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归集,完成后转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自相关长期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相关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时,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时或结束前被处置(出售、转让、报废等),尚未分摊的递延收益余额应当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递延。
在很少的情况下,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也可能表现为政府向企业无偿划拨长期非货币性资产,应当在实际取得资产并办妥相关受让手续时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如该资产相关凭证上注明的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不大的,应当以有关凭证中注明的价值作为公允价值;如没有注明价值或者注明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较大、但有活跃市场的,应当根据有确凿证据表明的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1元)计量。
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首先同时确认一项资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和递延收益,然后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摊递延收益,计入当期收益。但是,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在取得时计入当期损益。
附件:
1、什么是名义金额(即1人民币元)计量?
有些东西的价值无法衡量,记账时以"1"为单位,记账.
例如,国家拨付某个天然资源给某单位,由于无法衡量其价值,这个单位账务处理:
借:某资产1
贷:实收资本-国家1
2、政府财政补贴的企业所得税问题:
答:可以不交企业所得税的财政补贴收入是指:从性质和根源上不属于企业营利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不负有纳税义务并不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组成部分的收入。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财政拨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不包括:
①企业收到的财政补贴、税收返还、出口退税等财政性资金;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它是国家财政通过对分配的干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利益。)
②主体为各级政府、对象为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③内容为纳入预算的财政资金。
(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是指依照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按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过程中,向特定对象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费用
(3)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政府性基金
是指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代政府收取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4)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3、政府补助的返还问题
第九条 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二)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G. 什么是递延收益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在中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确认的应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企业在当期损益递延税款益中确认的政府补助,在“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政府补助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
三、递延收益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按应收或收到的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在相关的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分配递延收益时,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管理费用”等科目。
(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按应收或收到的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在以后期间确认相关费用时,按应予以补偿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用于补偿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管理费用”等科目。
(三)返还政府补助时,按应返还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应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
五、递延收益是负债类科目,在会计电算化中科目编号为2401。
H. 总额法与净额法有什么不同吖
一、指代不同
1、总额法:实行现金折扣的企业对商品销售收入按照发栗金额记帐的一种方法。
2、净额法:实行现金折扣的企业对商品销售收入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后的净额入帐的一种方法。
二、特点不同
1、总额法:。现金折扣要到购货客户在折扣期内付款时才予确认。现金折扣是企业在除销商品时,为了鼓励销售客户尽早付款.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付款,可以享受一定的现金折扣。
2、净额法:是对购货客户鼓励尽早付款的一种办法,购货客户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可李受一定的折扣优待。超过规定期限,就不能享受。
三、会计分录不同
1、总额法: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扣除现金折扣后的销售净额)'贷:应收帐款如果购货客户在规定现金折扣期后付款,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按发票金额)贷:应收帐款(扣除现金折扣后的销售净额)贷:其他业务收入(未实现的现金折扣)。
2、净额法:即按扣除现金折扣后的净额入帐:借:应收帐款(扣除现金折扣后的销售净额)贷:商品销售收入如果购货客户在规定现金折扣期内付款
I. cpa政府补助,这题为什么用总额法,用净额法怎么写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政府补助》和《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政府补助净额法,在专收到政府补助款项时先属确认为递延收益,在满足政府补助条件时冲减相关成本费用。但增值税并不直接影响当期损益,成本费用无从充减。所以无法采用净额法。
J. 总额法不冲减成本费用啊,应该确认计入其他收益,为什么这个分录要这么做
先计入递延收益,然后按照收益期摊销计入其他收益里,记住即可不必纠结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