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无形资产 > 如何评估排污权使用费

如何评估排污权使用费

发布时间:2020-12-15 16:05:04

Ⅰ 对ph,大肠杆菌超标怎样征收排污费

(一)排污费征收依据: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规定的通知》的规定,排污费征收程序一般分为、、、、等五个主要阶段。 (二)排污费征收程序:
排污申报登记→排污申报登记审核→排污申报登记核定→排污收费计算→排污费征收与缴纳(1)排污申报登记
排污申报登记是指向和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强度等与排污者有关的正常排污及排污变化情况的法定义务。
申报登记:
①正常申报:排污者必须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县级以上人民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监察于每年的12月15日前申报登记下一年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及排污情况有关的各种情况,填报《全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报表》。
②变更申报:排污者申报、登记后,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强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排放口设施、污染防治处理设施需要作变更、调整的,应在变更前15日内履行变更申报手续,填报《排污变更申报登记表》;排污情况发生紧急变化时,必须在变更后3日内报告并提交《排污变更申报登记表》。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的排污申报登记,应在项目试产前3个月内办理排污申报手续。在建制镇以上范围内产生建筑施工噪声的单位必须在开工前15日内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填报《建筑施工场所排污申报登记表》。
拒报或谎报违法行为处理:对不按规定时限和内容履行排污申报登记及变更手续的,视为拒报;对未按规定内容进行如实申报登记的视为谎报。对属拒报或谎报的违法行为除依法按规定处以罚款外,还应责令排污者限期补报。(2)排污申报登记审核
环境监察在收到排污者的《排污申报登记表》或《排污变更申报登记表》后,应依据排污者的实际排污情况,按照国家强制检定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数据、监督性监测数据、物料衡算数据或其他有关数据对排污者填报的《全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报表》或《排污变更申报登记表》项目和内容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应于每年元月15日前向排污者发回一份经审核同意的《排污申报登记表》;不符合规定的责令补报,不补报的视为拒报。(3)排污申报登记核定
环境监察根据审核合格《排污申报登记表》,于每月或季末10日,对排污者每月或每季的实际排污情况进行调查与核定。经核定,符合要求的,应在每月或每季终了后7日内向排污者发出《排污核定通知书》。不符合要求的,要求排污者限期补报。
排污者对核定结果有异议的,应在接到《排污核定通知书》之日起7日内申请复核,环境监察应当在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0日作出复核决定,并将《排污核定复核决定通知书》送达排污者。
环境监察部门对拒报、谎报、漏报拒不改正者,可根据实际排污情况,依法直接确认其核定结果,并向排污者发出《排污核定通知》,排污者对《排污核定通知书》或《排污核定复核通知书》有异议的,应先缴费,而后依法提起复议或诉讼。(4) 排污收费计算
环境监察应依据排污收费的法律依据、标准依据和核定后的实际排污事实依据(排污核定通知书或排污核定复核通知书),根据国家规定的排污收费计算方法,计算确定排污者应缴纳的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收费因素的排污费。(5) 排污费征收与缴纳
排污费经计算确定后,环境监察应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纳通知单》,并同时向社会公告。
排污者应当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将排污费缴到指定的商业银行。对排污收费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在复议或诉讼期间内提起复议或诉讼,对复议决定不限期内履行,在法定期限内未自动履行的,原排污收费作出行政机关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当裁定或判决撤消或部分撤消原排污收费行为的,环境监察应在依法重新核定并计征排污费。
排污者在收到《排污费缴纳通知书》7日内不提起复议或诉讼,又不履行的,环境监察可在排污者收到《排污费缴纳通知书》之日7日后,责令排污者限期缴纳;经限期缴纳拒不履行的,环境监察应依法按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处以罚款,并从滞纳之日起(即第8天起)每天加收2‰滞纳金。
排污者对排污收费或处罚决定不服,在法定限期内未提起复议或诉讼,又不履行的,环境监察在诉讼期满后的180日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6) 排污费征收标准<<返回目录
(三)排污收费基本原则(1)排污即收费的原则
凡是向环境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或超标排放工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噪声的、事业、行政机关、学校、社会团体、部队、个体工商户等一切排污者,都必须依法履行缴纳排污费的义务,否则将视为环境违法行为,并承担法律责任。但自然人除外。(2)强制征收的原则
《排污费征收使用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排污者应当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第二十一条还规定:“排污者未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3)属地分级征收的原则
《排污费征收使用条例》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核定权限对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核定”。(4)征收程序法定化的原则
排污费征收必须依据法定程序进行,即排污申报登记→排污申报登记核定→排污费征收→排污费缴纳→不按照规定缴纳,经责令限期缴纳拒不履行的强制征收法定程序组成,否则将视为征收排污费程序违法。(5)征收时限固定的原则
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制定的《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2003年3月20日第17号令)第五条规定:“排污费按月或者按季属地化收缴。”负责征收排污费的环境保护部门必须按月或按季向排污者强制征收其某月或某季的污水、废气、噪声和固废排污费,否则将依照《排污费征收使用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由上级环保部门责令改正或直接向排污者稽查追征补缴排污费,并依据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追究环保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6)政务公开的原则
排污收费标准和排污收费额的公告。《排污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负责核定工作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根据排污费征收标准、法律规定和经核定确认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确定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并采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连网等形式向社会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排污费减、免、缓同排污费征收工作一样,也必须实行公告制。(7)上级强制补缴追征的原则
《排污费征收使用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负责征收排污费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在征收排污费的过程中,将应征而未应征或者少征的,上级环保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或直接将未征或少征的排污费责令排污者补缴追征上缴上级财政的国库收费专户。本原则规定的征收的主体是上级环保部门,补缴对象是未缴或少缴排污费的排污者,追征资金将上缴至上级财政。(8)特殊情况下可实行减、免、缓的原则
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和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减免及缓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排污者遇有台风、火山爆发、洪水、干旱、地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可以申请减半或者免缴排污费;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残疾人福利、殡葬、中小学校(不含校办厂)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可按年度申请免缴排污费;排污者因实际经济困难可向环保和财政部门申请不超过3个月的排污费缓缴期。(9)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他法律责任的原则
《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排污者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排污缴纳费是排污者应尽的一种法律义务,即排污就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缴纳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缴纳了排污费并不等于买到了合法的排污权,缴纳了排污费还应负责污染治理,改善环境的法律义务。因污染造成他人损害的赔偿是一种民事责任,因污染违法处罚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因污染触犯刑法的惩罚是一种刑事责任,三者都不能互相代替,应同时追究其责任。
(四)排污收费种类
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排污费种类分为污水排污费、污水超标准排污费、废气排污费、固体废物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噪声超标排污费和加倍收费等六种,共计124项因子。
<<返回目录(五)新排污费征收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1、污水排污费、污水超标准排污费(1)污水排污费、污水超标准排污费计征原则
①排污即收费和超标加一倍征收超标准排污费的原则;②对污水进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缴纳了污水处理费的不得重复收费的原则;③三因子叠加收费的原则;④色度、PH、大肠菌群数、余氯量超标收费,不超标不征收排污费的原则;⑤对能监测的,按实际污染物监测值收费,不能监测的,按床位数或污水排放量其中收费额较高的一项计征排污费的原则。⑥对城市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超标排污,实行加一倍征收超标准排污费的原则;⑦对征收冷却排水和矿井排水污水排污费应扣除进水本底值的原则;⑧对同一排污口中的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总有机碳,只得征收其中一项污染因子的污水排污费的原则;⑨对同一排污口的大肠菌群数和总余氯,只得征收其中一项污染因子的污水排污费的原则;⑩对无法进行实际监测或物料衡算的畜禽养殖业、小型、第三产业和等小型排污者排放的污水,可实行抽样测算、依据特征值按月计算排污费的原则;⑾一个排污者有多个排污口应分别计算合并征收的原则;⑿一类污染物按车间排污口收费的原则;⒀对于畜禽养殖业规模小于50头牛,500头猪、5000羽鸡(鸭)和床位小于20张床,不收污水排污费的原则。(2)污水排污费、污水超标准排污费计算方法
①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某排污口某种污染物的排放量(kg/月或季)=[污水排放量(t/月或季)×污染物排放浓度(mg/L)]÷1000
②污染当量数计算
(a)一般水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计算为:
某排污口某种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月或季)=某污染物的排放量(kg/月或季)÷某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kg)
(b)PH值、大肠菌群数、余氯量的污染当量数计算
某排污口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月或季)=污水排放量(t/月或季)÷某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t)
(c)色度的污染当量数计算
某排污口色度的污染当量数(月或季)=[污水排放量(t/月或季)×色度超标倍数]÷色度的污染当量值(t.倍)
(d)畜禽养殖业、小型和第三产业水污染的污染当量数计算
污染物当量数(月或季)=污染排放特征值÷污染当量值(3)排污费、超标准排污费的计算
排污费金额(元)=污染当量数×收费标准(元)
排污费金额(元)=[污染当量数(超标)×收费标准(元)]×2倍2、废气排污费
(1)废气排污费计征原则
①排污即收费的原则;②三因子叠加收费的原则;③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污费征收标准,实行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④烟尘和林格曼黑度只得按收费额最高的一项征收排污费,其中林格曼黑度按黑度大小收费的原则;⑤一个排污者有多个排污口,应分别计算合并计征的原则。(2)废气排污费计算方法
①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一实测法
某污染物的排放量 (kg/月)=[废气排放量(m3/月)×某污染物排放浓度(mg/m3)]÷106或某污染物的排放量(kg/月)=某污染物的排放量(kg/h)×生产天数(天/月)×生产时间(h/d)
二物料衡算法
a、利用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系数,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某污染物的排放量(kg/月)=产生某污染物的产品总量(产品总量/月)×某污染物的单位产品排放系数(kg/单位产品)
b、利用产品废气排放量与污染物排放浓度,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某污染物的排放量(kg/月)=产生某污染物的产品总量(产品总量/月)×单位产品废气排放量系数(m3/单位产品)×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系数(kg/m3)
c、利用单位产品废气排放量与污染物百分比浓度,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某污染物的排放量(kg/月)=产生某污染物的产品总量(产品总量/月)×单位产品废气排放量系数(m3/单位产品)×废气中某污染物的百分比浓度(%)×某污染物的气体密度(kg/m3)
三燃料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烟气和烟尘,烟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其计算方法如下:a、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燃煤烟尘排放量(kg/月)={1000×耗煤量(t/月)×煤中的灰分(%)×灰分中的烟尘(%)×[1-除尘效率(%)]}÷[1-烟尘中的可燃物(%)]
燃煤SO2排放量(kg/月)=1600×耗煤量(t/月)×煤中含硫分(%)
燃煤NOX排放量(kg/月)=1630×耗煤量(t/月)×[0.015×燃煤中氮的NOX转化率(%)+0.]
0.015为燃煤的含氮量
燃煤CO排放量(kg/月)=2330×耗煤量(t/月)×燃煤中碳的含量(%)×燃煤的不完全燃烧值(%)
焦炭CO排放量(kg/月)=2330×焦炭耗用量(t/月)×焦炭中碳的含量(%)×焦炭的不完全燃烧值(%)
上式中的1000、1600、1630、2330为公式中单位间的换算系数值。b、液体燃煤燃烧过程中污染物计算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燃油SO2排放量(kg/月)=2×燃料耗量(kg/月)×燃油中硫的含量(%)
燃油NOX排放量(kg/月)=163×燃料耗量(kg/月)×[燃油氮的NOX转化率(%)×燃油中氮的含量(%)+0.]
燃油CO排放量(kg/月)=2330×燃料耗量(kg/月)×燃油碳的含量(%)×燃油的不完全燃烧值(%)
上式中2.163.2330为公式中的单位间换算系数值。c、气体燃料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气体燃料SO2排放量(kg/月)=气体燃料耗量×气体中H2S的含量(%)×2.857
气体燃料CO排放量(kg/月)=气体燃料耗量(m3/月)×气体燃烧的不完全燃烧值(%)×[CO含量(%)+CH4含量(%)+C2H2含量(%)+C2H8含量(%)+C3H8含量(%)+C4H10含量(%)+C5H12含量(%)+C6H6含量(%)+H2S含量(%)②计算污染当量数
某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某污染无的排放量(kg/月)÷某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kg)
③确定收费因子
某污染物的排污费(元/月)=废气污染当量征收排污费标准(元/污染当量)×某污染物的当量数
林格曼黑度排污费(元/月)=林格曼黑度(级)的收费标准(元)×某林格曼黑度(级)条件下的燃料耗用量(t/月)
④计算某排污口的排污费
选择收费额最大的前三项污染物的排污费总和即为排污口的排污费应征额。
某排污口的排污费(元/月》=收费额最大的第一项污染物的污费+收费额最大的第二项污染物的排污费+收费额最大的第三项污染物的排污费3、固体废物排污费
(1)固体废物排污费计征原则
①只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实行一次性征收固体废物排污费的原则;②只对无专用贮存场所排放固体废物或无专用处置设施排放固体废物的,对有专用贮存场所但无防渗漏、防扬散、防流失设施排放固体废物不符和标准的,或有专用处置设施但无防渗漏、防扬散、防流失设施排放固体废物不符和标准的,实行计征固体废物排污费的原则;③对以填埋方式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危险废物,实行计征危险废物排污费的原则;④一个排污者排放不同种类固体废物,应分别计算合并计征的原则;
(2)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费计算
①计算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工业固废排放量(t/月)=产生量(t/月)-综合利用量(t/月)-符合规定标准的贮存量(t/月)-符合规定标准的处置量(t/月)
②计算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费
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费(t/月)=某工业固体废物收费标准(元/t)×某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t/月)
③危险废物排污费计算
一计算危险废物排污量
危险废物排放量(t/月)=危险废物产生量(t/月)-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废物填埋量(t/月)-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处置量(t/月)
二计算危险废物排污费
危险废物排污费(元/月)=危险废物排放量(t/月)×危险废物收费标准(元/t)4、噪声超标排污费
(1)噪声超标排污费计征原则
①超标收费的原则;②一个单位上有多处噪声超标,按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最高一处计征的原则;③一个单位沿边界长度超过100m两处以上(含两处)噪声超标的,按噪声超标排污费最高一处加一倍征收超标噪声排污费的原则;④一个单位有不同地点作业场所,应分别计算合并计征的原则;⑤昼夜应分别计算,叠加计征的原则;⑥超标噪声排污费按月核定,一月内不足15天,减半计征的原则;⑦夜间频繁突发和夜间偶然突发厂界超标噪声,应按等效声级和峰值噪声两种指标中收费额最高一项计征排污费的原则;⑧建筑施工场地同一施工单位多个建筑施工阶段同时施工时,按噪声限制最高的施工阶段计征超标噪声排污费的原则;⑨农民自建住宅不得征收超标噪声排污费的原则;⑩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的原则;⑾噪声超标不足1dB按四舍五入的原则。(2)工业厂界超标噪声排污费计算
①计算超标噪声值
昼间超标噪声值(dB)=昼间实测噪声值(dB)-昼间噪声排放标准值(dB)
夜间超标噪声值(dB)=夜间实测噪声值(dB)-夜间噪声排放标准值(dB)
②计算超标排污费
超标噪声排污费(元/月)=昼间超标噪声收费标准(元/月)×A×B+夜间超标噪声收费标准(元/月)×C×D
上式中当排放一月不足15昼或夜时,A和B取值为0.5;当排放时间超过15昼或夜时,A和C取值为1。
上式中当昼或夜以最高超标噪声处沿厂界查找,当发现昼间或夜间100m以上还有超标噪声排放时,B和D取值为2;当昼间或夜间100m以上无超标噪声排放时,B和D取值为1。
③建筑施工场界超标噪声排污费计算
计算超标噪声值。依据实测值和排放标准,分别计算各测点的超标声级值。
昼间超标声值(dB)=昼间实测值-昼间排放标准
夜间超标噪声值(dB)=夜间实测值-夜间排放标准

Ⅱ 荷兰是如何保护他们的环境

(一)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方针政策;起草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标准,根据职责和授权拟订有关法规的实施细则和规范性文件。
(二)牵头开展环境保护政策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组织拟订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参与拟订重庆市主体功能区划。
(三)牵头协调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调查处理;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警机制,协调解决跨流域、跨地区的环境污染纠纷;负责环境保护行政稽查;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执法检查。
(四)承担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责任;受市政府委托对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涉及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提出环境影响方面的意见,组织审查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按照规定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五)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土壤和光、恶臭以及机动车等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化学品环境管理;组织拟订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办法,督查、督办、核查各区县(自治县)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组织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组织实施排污申报、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和限期治理制度;组织指导城镇和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六)组织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调查,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和评估,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指导、协调、监督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向市政府提出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设立、变更、撤销的审查意见,组织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和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工作;监督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牵头生物物种工作;指导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七)负责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放射源安全、电磁辐射、核技术应用、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工作;组织开展核与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参与核事故应急处理,负责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八)负责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统计和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组织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调查评估和预测预警;建立环境质量发布制度,组织编报环境质量报告书;统一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环境综合性报告和重大环境信息。
(九)提出环境保护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意见,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组织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和新工艺、新技术工程示范;参与指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有关工作;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十)组织拟订和实施环境保护督查制度,组织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监督检查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负责组织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指导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农业建设。

Ⅲ 如何建立健全资产评估行业法律法规,加强评估准则的建设

期,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司会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秘书处制定的《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新形势下评估行业健康发展、规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评估行业未来科学发展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意义重大,是资产评估行业的一件大事,这既让我们看到了行业发展的希望,又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规划》提出的目标充满挑战,是评估人多年来的憧憬,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行业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财政部党组、评估行业主管司局对评估人的期望和认同;从中,更可以看出行政主管机关支持并扶持行业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评估行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励精图治,努力拼搏,实现评估行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评估行业应从以下方面理解和解读《规划》,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实现思想解放,科学指导实践。
一、行业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事业基础
资产评估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专业服务行业。特别是行业“三代会”以来,资产评估行业和协会发展持续进步,提高了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行业积累了再上一个新台阶的体制、制度、人才、市场、国际等基础条件。
一是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体制,有持续发展的体制基础。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已经建立起政府行政监管、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评估机构自我完善的有机结合的行业管理格局,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财政部企业司和中评协在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中合理分工,行政监管重在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自律监管重在微观管理和具体指导。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运行,为行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中评协在积极配合财政部行政监管基础上,以推动行业科学发展为目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提升行业公信力为主线,建立起准入机制健全、治理结构完善、退出机制合理完备的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监管体系。中评协与多个部门沟通,有效帮助评估机构寻求获得政府支持的路径、反映诉求和呼声,为机构发展开道护航。
二是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健全的准则体系,有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我国资产评估法制建设逐步完善,评估立法取得重大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已进入审议程序。目前行业法律法规体系是以《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即国务院第91号令为主干,以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有关资产评估的规章制度为主体,以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制度为重要补充支撑的体系。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合伙企业法、拍卖法等相关法律,均规定了有关资产评估事项,在规范评估目的、对象、主体、程序、方法、监管等基本要素方面形成比较完整的框架,确立了资产评估的法律地位,为资产评估行业依法执业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近年来,评估行业准则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建立了体现中国特色、具有国际视野的评估准则制定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准则制定经验。截至目前,共发布了23项评估准则,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与国际趋同、兼容性较强的评估准则体系。这些准则涵盖了业务操作、职业道德和业务质量管理等主要执业领域和执业流程,既能有效指导评估实践,又得到了国际、国内评估界、委托方和政府部门的认可。其中,专利、著作权、商标等多项资产评估准则项目填补了国际评估准则的空白,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意义,从而使我国的评估准则建设实现了从“全面跟行”、“逐步并行”到“部分领行”的跨越。评估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提升了行业执业质量,提高了行业服务能力。
三是有一支具有市场竞争力和专业胜任能力强的评估队伍,具备了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
中评协一直把队伍建设作为行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建立并形成了“学历教育、准入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高端人才、管理人员、执业人员”三支队伍以及“中评协、地方协会、评估机构”三个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特别是在高端人才、国际化人才、管理人才、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培养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评估机构和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专业能力的评估师队伍;培养了一批包括首席评估师在内的具有国际视野、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了一些精通经营管理、擅长市场开发、具有战略思维的管理人才。积极开展后备人才培养,资产评估本科和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学历教育取得新进展,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行业发展人才储备机制不断完善。行业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委托方认可度和社会公信力明显提升。
四是评估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有持续发展的市场基础。
行业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一套市场开拓的有效路径。市场是行业发展的基石。中评协以拓展服务领域为目标,以加强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规范业务和服务市场并重为原则,积极推广最佳执业实践,帮助和引导评估机构拓展评估领域。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建立了一套市场开拓的有效路径,即按照“发现市场—— —研究市场—— —固化市场—— —发展市场”的路径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延长评估服务链条,扩大服务辐射面,拓展评估市场。目前,评估市场已经涵盖了动产、不动产、企业价值、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评估服务范围从国有经济扩大到各种所有制形式,从单项资产扩大到整体资产、企业价值,从实体资产扩大到虚拟资产,从物质资产扩大到精神层面的文化资产。评估服务的经济行为涉及企业工商注册、改制上市、并购重组、企业价值发现、知识产权转化、森林资源市场化、抵押担保、公允价值计量以及不良资产、诉讼资产处置等诸多方面。
资产评估收入逐年快速增长,年收入增速达20%以上。综合统计评估机构全部收入,年收入增速在30%以上。
五是行业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日益提升,具备了与全球评估行业对话的国际基础。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代表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参与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和世界评估组织联合会。近年来,中评协参与国际评估事务和重大课题研究的机率不断增加,参与了对20国集团峰会提供专业咨询及政策建议,推动提升评估行业在服务全球经济稳定中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评估准则的制定工作,围绕评估行业发展方向提出战略建议,新版国际评估准则在结构、内容和风格方面也融入了中国评估行业的意见。中评协还与50多个国际和国家评估行业组织建立合作和交流关系,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程度日益加深。中国评估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专业引领影响力日益提升。
中国经济总体向上的格局没有改变,推动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依然存在,评估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经济越发展,资产评估越重要。
二、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为评估行业加快发展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政府部门支持行业加快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财政部推动评估行业做优做强做大的战略实施和政策推力,评估收费办法的全面推开和严格执行,为评估行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评估行业发展迎来不可逆转的历史性机遇。
一是经济增长为行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
“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攻坚,也为资产评估行业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机遇。资产评估作为规范市场运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专业服务行业,必将迎来新的市场机遇。
其一,资产评估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专业作用。
资产评估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服务行业,能充分发挥价值发现和价值管理作用,科学引导资源流向和有效配置,支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资产评估可以为知识产权的转让、质押、出资、损害赔偿等活动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水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学运用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强宏观调控,开展更高层次的资本运作,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也为资产评估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资产评估可发挥专业服务作用,全面参与预算资金使用的可行性研究、投资论证、项目申报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同时,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资产评估可以为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挥专业支持作用。伴随着政府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的加大以及碳市场、碳金融、碳排放交易的发展,碳资产评估业务成为市场客观需求。
其二,资产评估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中发挥专业作用。
服务各类所有制经济主体的改制与并购重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进一步推动,企业产权转让、并购重组将不断增加,产融结合将更加频繁和紧密,这使得传统评估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多并向纵深拓展。同时,随着非公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央关于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资产评估可以为民间投资及并购重组涉及的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以维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
服务财税及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财政改革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资产评估提出了更多需求,如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改革、政府会计制度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预算改革、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管理、内控体系建立及评价以及企业并购重组的税务处理、财产税税基的确定、资源税改革、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的健全等方面都需要发挥资产评估的价值发现作用。在金融体制改革中,资产评估可以为国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改制上市、抵质押贷款、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管理以及金融企业的产权交易等经济活动,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
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一直是资产评估的主要服务领域,公司的改制上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信息披露等都需要资产评估专业服务,与资本市场创新和规范相关的证券资产评估、创业投资评估、私募股权投资评估等业务正在兴起;同时,评估行业也要关注境外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的最新变化,为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服务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需要充分发挥资产评估价值发现和管理的专业优势,资产评估可以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文化企业产权交易、文化企业抵押融资、并购重组、改制上市等经济活动提供支持,从而有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其三,资产评估在对外开放事业中发挥专业作用。
资产评估行业是以服务于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而诞生并成长壮大的。资产评估行业将继续积极服务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一是支持“引进来”。在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方面,继续发挥资产评估的价值服务作用,帮助国内企业把握引进投资的价值,增强应对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二是支持“走出去”。这里既包括为企业“走出去”服务,也包括为已经“走出去”的企业服务。我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和并购重组。资产评估可以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国际通行的商业规则和境外市场等经营环境提供智力支撑,帮助企业准确把握海外投资的价值,进一步加强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维护我国境外国有资产权益,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
二是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行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其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资产评估等市场中介行业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明确了加快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资产评估行业作出重要批示,对加强资产评估行业监管、做好资产评估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所有这些都对促进评估行业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其二,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注重发挥资产评估作用。
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强调利用资产评估工作强化监管,将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规定为法定业务和必备要件。中国证监会把资产评估作为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定价的核心环节;国务院国资委将资产评估作为维护国有资本权益、提升国有资产管理质效的重要环节。
银监会、知识产权局、林业局、文化部等也高度重视发挥评估的积极作用,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文化产业改革等重大改革推进和政策出台之时,都充分发挥资产评估的专业价值服务作用。
其三,财政部十分重视和支持资产评估行业发展。
财政部始终把资产评估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谢旭人部长在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资产评估在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会计工作、国有金融资产管理、推进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强和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财政部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资产评估管理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发布推动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指导意见,会同国家发改委修订了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修订发布了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财政部还注重在有关企业制度安排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和企业财务能力管理,并鼓励机构积极开展内控管理、管理咨询等业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发挥资产评估专业优势、推动评估行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有力支持。
三是服务社会管理创新赋予评估行业新的使命。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治化,这就明确了经济服务业社会组织在新时期的新角色。
资产评估行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参与者、社会管理创新的自觉实践者和重要推动者,在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提供政府需要的专业服务,服务政府职能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使得资产评估等行业协会将承接政府转移过来的部分职能,从而提升中介行业的发展空间和社会地位。资产评估可以发挥熟悉经济环境、企业情况、市场信息等优势,为政府提供独立、客观的专业意见,帮助政府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水平。二是履行专业监督职能,维护公平正义。资产评估通过提供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估专业报告,为政府反腐倡廉、判断国家的利益损失提供价值参考,帮助有关各方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机遇稍纵即逝,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经济社会发展为行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但我们也要看到行业面临的挑战。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原因,现阶段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传统业务相对固定,新兴业务领域亟待拓展;资产评估机构“小、散、弱”,难以满足新时期强大的市场需求,难以提供相应规模和水平的专业服务;行业人才储备不足,行业发展亟需人才支撑;等等。这些因素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资产评估行业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明确思路,重点突破,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努力推动评估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为市场经济各类主体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实现资产评估行业跨越式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评估行业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服务理念,完善体制机制,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变行业自身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把抓住机遇与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服务改革开放和加强行业各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评估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
一要解放思想,转变方式促发展。
解放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实践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主动顺应市场对评估提出的新要求,才能以思想的领先促进发展的率先。转变评估行业自身发展方式是行业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行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评估行业如何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新的优势,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专业素质的提升,这是评估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是评估行业提高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评估行业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创新评估理念,拓展服务领域,加快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做精做专做大资产评估价值鉴证和价值咨询业务,同时大力发展管理咨询类业务,提升该类业务在收入中的比重,推进评估业务结构调整;在积极服务国有经济和大型企业的基础上,大力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评估需求。要由单纯为经济发展服务转为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由单纯为交易服务转为为交易和管理服务;由单纯的价值发现向价值管理、价值运营和价值咨询延伸和拓展。
二要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促发展。
资产评估行业是市场经济中智力密集、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服务行业,高素质的专业服务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要内外兼修,强身健体,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专业、队伍等基础建设,夯实行业发展基础,科学引导大中小评估机构健康发展。
其一,评估协会要创新服务理念,加强基础建设。
要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要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创新行业管理机制建设,促进加快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评估协会秘书处组织体系建设,要以开放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维大力推进管理咨询业务拓展。通过完善会员体制,建立评估大平台。做好政策引导和宣传工作,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更好发挥协会沟通政府、企业和会员之间的桥梁作用,推进行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要加强人才和专业能力建设。全面实施资产评估行业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建立行业人才结构适应行业业务结构的培养模式。加强对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等新业务的培训,尽快适应新业务开展需求。研究改革评估行业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分类分级后续教育培训体系,建立胜任能力评价体系,促进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更新和能力提升。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准则制定工作。要完善准则动态更新机制,适时出台资产评估行业开展评价、分析、测算、调查等鉴证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的专业准则或指南,加强对开展管理咨询等新业务的专业指导。加强评估准则国际交流与借鉴,发挥好评估准则在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专业影响力、服务辐射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加强评估理论研究,整合各方资源,创建以专家智库、学科院校、机构专业成果共享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估行业学术平台,为市场开拓和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要加强评估机构建设。评估机构是评估行业发展最具活力的细胞。要加强评估机构建设,创新组织形式,科学引导评估机构规模优化、布局合理。一是推动评估机构做优做强做大。支持大型评估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鼓励大型机构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盟国际评估公司。认真总结母子公司试点经验,探索适合特大型、大型资产评估机构快速发展的组织形式,培养一批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评估机构,提升评估行业在经济社会中的话语权,增强评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促进中小机构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中型资产评估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满足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引导小型资产评估机构做精做专。研究制定促进中小评估机构健康发展相关文件,力求形成大、中、小评估机构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适应各类市场主体服务需求,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格局。
其二,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要积极作为,提升服务能力。
评估机构要积极作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捕捉政策和市场信息,创新服务领域、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丰富业务品种,完善业务结构。既要深化价值鉴证业务服务领域,又要加大咨询业务拓展力度。要积极优化整合机构组织结构,合理设计制度框架,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有效防范风险,提升执业质量,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评估从业人员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提升适应新市场的专业胜任能力。要加强道德修养,严守准则,诚信执业;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钻研评估理论和评估相关理论,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业务素质,拓宽评估视野,锻炼实践技能,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胜任能力。
三要凝聚共识,抓住机遇促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评估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的历史时期,评估行业要不断深化认识,凝聚共识,牢牢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和政府宏观调控的脉搏,在主动适应、有效服务政府宏观调控大局中,在积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实现评估行业的大发展。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既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珍惜机遇、维护机遇,充分挖掘自身的专业优势,把历史性机遇转变成加快行业发展的生产力,把看得见的发展空间变为摸得着、抓得住的评估市场,充分发挥评估服务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进行业各项建设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不断开创资产评估行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其一,继续发挥资产评估价值尺度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评估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关联度越来越大,要继续发挥资产评估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维护资产权益、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价值尺度作用;在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中的专业支持作用;在服务公允价值计量、并购重组中的价值发现作用;在抵御金融风险、保卫经济安全中的辅助防范作用。
其二,深度发挥资产评估价值咨询作用。
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深度发挥资产评估价值咨询作用。要积极参与并发挥资产评估在服务财政资金运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和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中的专业作用。要积极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战略并购、市场调查、投资论证、项目申报及境外资产管理等提供专业服务;要发挥资产评估在资源节约、能耗降低等方面的价值判断作用和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及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的评价服务作用。
其三,大力发挥资产评估价值管理作用。
要以加快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充分发挥资产评估的管理协调作用。发挥资产评估在协调利益、促进和谐中的公平标尺作用,在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协助政府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方面的作用,在服务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专业支撑作用。
在推动评估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广大评估师和评估机构的主体作用。评 估师和评估机构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体,也是享有行业发展成果的主体。落实规划措施,实现规划目标,要依靠评估师和评估机构。评估师是评估行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评估师在评估机构核心竞争力中占有决定作用,要尊重和重视评估师的首创,为评估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良好的条件,鼓励并支持评估师和评估机构探索开拓市场的新路径。
资产评估行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诞生至今已发展了二十多年。二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年轻的评估行业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并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专业服务行业。行业的进步得益于评估人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党和国家营造的稳定的政治环境、活跃的市场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得益于财政部及社会各界对行业的爱护以及为行业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评估行业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行业,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诚信理念、专业精神以及承担社会责任感恩时代,回报社会,开拓进取。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资产评估行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在财政部党组的领导下,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乘势而上,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拓宽业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谱写资产评估行业科学发展的璀璨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Ⅳ 谁能帮我清算审计中的固定资产评估值是如何计算的,急用

我把评估报告的模板相关内容拷给给

设备评估采用重置成本法。
其中对成套设备的评估。,在重置成本和成新率中计入单台设备与成套设备的价值差异。
⑴重置成本按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分别确定。进口设备的重置成本包括:设备FOB价格、国外运杂费和途中保险费、进口关税、增值税、进口手续费、银行财务费、国内运杂费和安装调试费。国产设备的重置成本包括:设备款、运杂费、安装调试费和费。
其中设备价格取值主要依据年月编印的《机械产品指导价格目录》、1996-199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机电产品报价手册》,1996-1998年《上海市生产资料价格信息》、1996-1998年《机械电子产品价格动态信息》等。专用进口设备的价格选自提供的近年进口设备实际成交价。其余根据市场询价,并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予以调整。
⑵费用取值主要依据原机械工业部设计院编制的《机械行业建设项目概算指标》和。
运杂费取值:资产占有方所在省市为类地区,查国内设备运杂费率为%,则运杂费=国产设备买价×费率;进口设备采用海运方式的国外运杂费和途中保险费率为%,取中值%,则运杂费=到岸价×费率。
安装调试费:。
关税、增值税、进口手续费,按海关规定计算,银行财务费等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计算。
⑶资金成本(建设期利息)
设备的建设周期按正常工期计算(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常工期根据不同设备而定,年利率按评估基准日时1-3年期贷款年利率6.66%计算。非生产设备和小型辅助生产设备价值量小,建设周期短,故不计资金成本。资金利息按平均投入、单利计算。
3.成新率的确定
成新率为机器设备的现时状态与设备全新状态的比率。按设备尚可使用年限/(设备尚可使用年限+设备已使用年限)计算,重要设备还根据现场实测的有效作业率加以修正。
车辆的成新率以使用年限法和行驶里程法综合计算成新率。
评估人员还考虑了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功能性贬值是由于设备本身的技术进步使同型设备的生产率提高或使原设备的价格降低而造成设备的贬值。经济性贬值是由于设备外部因素使得原产品滞销、迫使企业淘汰老设备而造成的贬值。
4.举例一,进口专用设备
以年由进口的型机为例,该设备为在用的主要设备,设计生产能力为。
⑴重置成本计算:
根据提供的年进口的同型设备成交价为美元(FOB),评估基准日外币汇率中间价为1:。
①货款价(FOB) 美元×=元人民币
②国外运杂费和途中保险费率(%×FOB) 元人民币
③CIF价合计(①+②) 元人民币
④进口关税(14%×CIF) 元人民币
⑤增值税[(③+④) ×17%] 元人民币
⑥进口手续费(1.5% ×CIF) 元人民币
⑦国内运杂费(2% ×CIF) 元人民币
⑧银行财务费(0.5% ×CIF) 元人民币
⑨安装调试费(2%×CIF) 元人民币
重置成本合计 元人民币
⑵成新率计算:
该进口型组为进口原装设备,设备技术性能先进,日常维护维修状况良好,已使用年,按行业机械设备一般设计使用年限为年。但根据该台设备生产的产品能达到工艺要求,经正常维护保养能保证正常生产,外观良好清洁,预计尚可使用年,按年限成新法估计成新率:
成新率=尚可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100%
=÷(+)×100%=%
⑶评估价值净值=评估原值(重置成本)×成新率×(1-功能性贬值率)
=×%×%=万元
5.举例二,国产专用设备
国产设备,购于年月,厂制造,生产能力为。
⑴重置成本计算
查型机,价格为每台元。
重置成本=购置价格×(1+设备运杂费率+安装调试费率+工艺管道费率)
=×(+%+%+%)=元
⑵成新率计算:该设备预计尚可使用年,实际已使用年。
成新率=÷(+)×100%=%
向现场操作工人询问该台设备的生产能力和故障率,反映能达到设计指标要求,基本无故障,因此可认定上述成新率。
⑶评估价值净值=评估原值(重置成本)×成新率
=×%=元
6.举例三,辅助生产设备
选择案例,该购于年,于年月建成投入使用,由厂制造。
⑴重置成本计算:
查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机电产品报价手册》售价为元。取设备运杂费率为7%,安装费20%,费20%,费15%。
重置成本=价×(1+运杂费率+安装费+费+费)
=×(+%+%+%+%)=元
⑵成新率计算:
该型已使用年,预计尚可使用年。
成新率=÷(+)×100%=%
⑶评估价值净值=评估原值(重置成本)×成新率
=×%=元
7.举例四,运输设备
选择牌照号为/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的型车。此型车为资产占有方的主要运输工具。
⑴查验权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行驶证》车主为,发动机号,车架号,厂牌型号:,登记日期年月,发证日期年月日。实车符合行驶证所载。
⑵重置成本计算
查车价,汽车制造厂年型车,工厂平均售价为元(含税)。
重置成本=车价(含税)×(1+车辆附加费率÷(1+增值税率)+购车杂费率)
=×(1+10%÷1.17+5%)=元,
取整为元。
⑶成新率计算
该车购置于年月,截止评估基准日已行驶km。评估过程中对该车的有关日常维护使用,机械、环保、安全等进行了现场勘察,并向有关人员调查了解驾驶使用情况。其成新率计算如下:
使用年限法:该车已使用年,虽然预计尚可使用年,但按市交通管理局关于车辆强制报废的规定,只能再使用年。
使用年限成新率=[尚可使用时间÷(已使用时间+尚可使用时间)]×100%
=[÷(+)]×100%=%
行驶里程法:该车已行驶公里,预计尚可行驶公里
行驶里程成新率=[尚可行驶里程÷(已行驶里程+尚可行驶里程)]×100%
=÷(+) ]×100%=%
综合上述两种成新率计算方法的结果,按算术平均值求取成新率如下:
成新率=(使用年限成新率+行驶里程成新率)÷2
=(+)÷2=%
⑷评估价值净值=评估价值原值×成新率
=×%=元
10. 机器设备评估结果
项 目 设备 车辆 合计
原 值 净 值 原 值 净 值 原 值 净 值
账面值

调整后账面值

评估价值

评估增加额

评估增值率

1、应总体介绍机器设备的特点、购置日期、类别、工艺流程、技术水平状况、日常管理制度;
2、应说明评估原值的构成及其来源与依据;
3、应说明设备成新状况,或增值贬值因素,并介绍进行量化的方法及依据;对于待修理设备,应说明修复的可能性及预计费
4、对于精密、大型、高价的设备,应说明已进行技术检测。并介绍检测情况;
5、对于报废的设备,应特别提示,并说明检测的状况及继续使用的可能性;
6、对于能够用于独立经营并可单独计算获利的机器设备。一般应说明其收益状况及收益额;
7、大型或重型设备的建筑基础,按房屋建筑物的评估要求进行;
8、举例说明应选择金额大、技术典型的设备;
9、举例设备应包括进口设备、国产设备、专用设备,国产设备应包括一般生产设备(机器)、运输设备、电子设备等不同类型,如有自制设备,应予以举例说明。
(四)房屋建筑物的评估
1.房屋建筑物概况
资产占有方所拥有的房屋建筑物主要是用于生产,此外还有生活保障用房和职工住宅,无商业建筑或公共建筑。
截至评估基准日,资产占有方拥有房屋XX栋(10平方米以下建筑被就近合并),总面积XX平方米(不含已拆除建筑的面积),账面原值元,账面净值元。其中栋生产类房屋XX平方米,占总面积XX%,净值XX元,占总金额XX%,故本次评估以生产类房屋为主。生活类XX栋XX平方米,净值XX元。
栋建筑中,栋房屋所有权证和财务记录皆齐全。
XX栋无财务明细记录(其中栋有房屋所有权证),面积XX平方米。经查,本次评估,金额按评估净值入账合计XX元。
XX栋产权证明尚未完备或不够完备:以上情况资产占有方附有说明。
栋建筑已出售(房改),尚未办理房屋所有权证转移手续,面积XX平方米。本次转入固定资产清理,净值XX元。
栋在评估基准日前早已拆除的房屋,账面净值XX,其中栋有房屋所有权证书。转入固定资产清理账户
尚未发现由于土地使用年限限制使建筑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限制的现象。
截至评估基准日,资产占有方拥有构筑物项,账面净值元。其中
建筑物的建造日期从年到年,超过%的房屋建于八、九十年代。主要生产车间厂房的建造日期在10年以内,其他库房等建筑基本在10年以上。住宅则普遍较老旧,除新购置的几套住宅和已出售给职工的住宅外,建造日期大部分在20年以上。
建筑物的座落:生产保障和管理类建筑物的绝大部分座落在路号路号等处,相对比较集中。另有
建筑物的区域因素:建筑物主要座落处的占地约XX万平方米,
建筑物的个别因素:生产类建筑中的主要是结构,外墙,内墙;6-7层,其余为1-4层不等,平房占平方米以上,其中无围护排架结构简易屋盖的库房占。设计与施工均由资质的设计或施工单位进行。厂前区建筑,外墙。其余外墙为,内墙为,门窗,水电暖。各处建筑物未发现结构性沉降开裂现象,个别非承重墙体有轻微裂痕,少数仓库墙体、屋面和地面有腐蚀痕,勒脚散水多处破损。
生活类建筑主要为宿舍,有单元式楼房和成排平房。。
建筑物的管理:生产副厂长和后勤副厂长分工管理全厂的建筑,生产类建筑由科管辖,宿舍由科管辖,下设维修队具体实施。新建与改建项目由部门审核,批准。有房屋管理或维修制度。
2.评估方法的确定
根据本次评估目的,采用重置成本法对所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评估。
3.评估原值的确定
对于竣工决算比较清楚委估建筑物采取预决算调整法,根据竣工决算资料和图纸,以及《省建筑安装工程定额》、《省基础定额估价表》、《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省关于调整建设工程有关费用补充规定的通知》和评估人员在当地收集的工程材料价格,推算出基准日建筑物的重置成本。对于结构相近、数量较多的委估建筑物(宿舍和仓库)用预决算调整法推算出典型单方造价后,采取单位造价类比法确定重置成本。
其中各种费率取值主要根据市建设工程预算审查处编制的《1996年工程结算费用汇总表》,主要大型建筑按一类工程取费,其余按三类工程取费,不再按各种单位工程细分。
按不同的重置成本构成将建筑物分为自建和外购两种。自建房屋重置成本包括①前期工程费、②建筑安装费、③配套费、④建筑期利息、⑤建筑单位管理费和⑥税金。不包括⑦土地取得费和⑧建房利润,土地取得费合并在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中统一评估。外购商品房(3栋)重置成本包括上述8项内容,相应的土地取得费未在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中重复评估。
考虑到用水权、排污权和用电权等收费项目的管理上不甚规范,企业对以上项目的财务记录亦不完整,因此本次评估值中不含三费。
在预决算调整法中使用的基准日当地主要材料参考价格及计费标准如下:
●主材
钢筋 2600元/吨
水泥(425#) 340元/吨
型钢 2650元/吨
钢门窗 90元/平方米
铝合金窗 180元/平方米
铝合金门 350元/平方米
木窗(标准) 22.49元/平方米
木门(标准) 116元/平方米
机砖 0.17元/块
砂 45元/平方米
碎石 56元/平方米
●人工 20.8元/工日
●综合取费
●资金成本(银行贷款利息)
无论资产占有方的建设资金来源为何方式,评估时房屋建筑及构筑物的建设资金皆按由银行贷款筹集。贷款利息按评估基准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固定资产贷款一至三年期年利率6.66%计算。主要生产建筑的工程建设期按正常周期2年建成计利息,一般房屋建筑按周期1年计算。投入方式为均匀投入。
4.成新率的确定
对于主要的、结构较复杂建筑的成新率确定采用打分法,分别对委估建筑的基础工程、结构工程、装饰工程和公用工程,由土建工程师现场打分,按不同部分的权重计算出成新率。对于一般的、结构相近的、数量较多建筑的成新率确定采用使用年限法,分别按委估建筑的已使用年限和尚可使用年限计算出成新率。
委估建筑物的用途和使用强度与其占用土地的最佳使用基本一致。,因此座落于其中的建筑也不存在功能性贬值。
评估人员现场查勘,未发现一处建筑空置,不存在大量闲置或利用率下降,委估建筑物未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而影响建筑物效用的发挥,因此委估建筑物不存在经济性贬值。

Ⅳ 资产评估可以进行价值界定,测定,资产评估还能用于哪些范围

资产评估业务范围包含无形资产、整体资产、企业价值、单项资产、项目评估、基于财务报告的评估。
1、无形资产包含:品牌、商标、商誉、字号、企业家价值、专利权、专有技术、著作权(版权)、药品批准文号、计算机软件、秘诀、特许经营权、植物新品种发明权、海域使用权、航线经营权、高速公路收费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排污权、酒窖窖池、特殊景观、专业网、营销网、客户名单、长期合同等价值评估。
2、企业价值评估:企业重组、业务整合、并购和剥离、股东/合伙人争议、收购/出售、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收购。
3、整体资产评估:适用于设立公司、企业改制、股权转让、企业兼并、收购或分立、重组集团、合资、租赁、承包、融资、抵押贷款、破产清算。
4、单项资产评估:各类房地产(商业用房、生产厂房、办公室、住宅、酒店、会所、冷冻仓库、教堂、学校、高尔夫球场、度假村、码头、加油站)、海域权评估、各类机械设备(高精尖设备、进口设备、特殊设备、专用设备、普通设备、自制设备、专业化生产线、运输设备、模具、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林木、果木、花卉、景观等、
5、项目评估:项目转让、项目融资、项目合资合作、项目投资价值、项目数据分析、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
6、基于财务报告的评估: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企业并购、债务重组、金融资产。

Ⅵ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看法

中国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行动与成就

(1)人口、卫生与社会保障。中国政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2年的11.60‰。下降到2000年的6.9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妇女与儿童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2)城镇化与人居环境。从1992年到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27.6%提高到36.1%。通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居住质量。

(3)区域发展与消除贫困。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人口从1992年的8000万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地区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4)农业与农村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探索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5)工业可持续发展。积极转变工业污染防治战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加强了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到2000年底,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0%实现了达标排放,工业废水排放量比1995年减少1/3。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1995—2000年,中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

(6)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并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予以实施。全国已建成了20个国家级园林城市、102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和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大规模开展防治沙漠化工作,确定了20个重点县、建立了9个试验区和22个试验示范基地。加快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进展,全国累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与管理质量显著提高,大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生态系统与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制定和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与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使一些濒危物种得到人工或自然繁育。建立了农作物品种资源保存库,加快建立遗传资源库。

(7)能源开发与利用。重视节约能源,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0年的5.32吨标准煤降到2000年的2.77吨标准煤(1990年价格水平)。积极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76.2%降到2000年的68%。推广洁净煤、煤炭清洁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实施了清洁能源和清洁汽车行动计划。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8)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积极合理地开发水资源,对河流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型产业,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展了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使水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在国家扶持下,贫困地区加强了小水电和农村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

(9)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全国83%左右的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耕地占用补偿制度,1997年到2000年,全国通过开发、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164万公顷,高于同期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实现了占补平衡。推行荒山、荒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确立和完善土地管理社会监督机制。实施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大力推进农业化学物质污染防治技术,保护和改善农田环境质量。

(10)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制定了森林资源保护的法规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与消除贫困行动,促进贫困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草原资源管理与保护。制定了草原法等法规,加强了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编制了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全国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 500万公顷,每年新增约200万公顷。

(12)海洋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制定和完善了海洋污染控制、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到2000年底,已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69个,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进行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以及近海和大陆架的资源环境调查,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与海洋环境信息、预报服务系统得到加强。

(13)固体废物管理。1991至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了69.2%,综合利用率提高了15.1%。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认真履行《巴塞尔公约》,严格控制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

(14)化学品无害环境管理。通过加大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减少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加强汞、砷和铬盐等化学品无害环境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清除有毒化学品生产和储运中的隐患。认真履行和积极参与化学品国际公约的活动。

(15)大气保护。划定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在区域内实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制度。通过推广洁净煤和清洁燃烧、烟气脱硫、除尘技术,以及大力发展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得到控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和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认真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和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

(16)防灾减灾。开展防洪抗旱、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防治等综合减灾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全国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了灾害监测和预报水平。开展了灾害保险,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减灾援救活动,灾害损失明显减少。

(17)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政府大幅度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实施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18)信息化建设。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公用电信网。通过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促进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的全面提高。加快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进程,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19)地方21世纪议程实施。全国25个省(区、市)成立了地方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事机构,半数以上的省(区、市)制定了地方21世纪议程和行动计划。在16个省市开展了实施《中国2l世纪议程》地方试点,还建立了100多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20)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全面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有270多所高等院校新设置了环境保护院、系、学科。全国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在广大农村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中国各类社会团体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积极拥护的态度,妇女、科技界、少数民族、青少年、农民、工会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式注册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已超过2 000个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曲格平

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则是国际社会近年来聚讼不已、莫衷一是的热门话题。60年代以来,由于东西方冷战、南北冲突、环境污染,特别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促使人们开始检讨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寻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80年代中期,由联合国授权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发大会,以此作为指导方针,制定了持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选择。并深刻地认识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途径,我们寻求的不仅仅是在几个地方、在凡年内的发展,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这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观出现了重大转折。

传统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化实现观”,它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是现代化实现的标志。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一发展观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对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求。这种发展观认为,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就是经济强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的国家就是经济成功或繁荣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的国家就是经济上取得很大进步的国家,因此,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就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但是,这种单纯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趋短缺,人民的实际福利水平下降,发展最终将难以持续而陷入困境。问题的症结在于,这种经济增长没有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没有确保那些支持长期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受到保护和发展,相反,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发展,其结果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或崩溃,最终使得经济发展因失去健全的生态基础而难以持续。在现行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中,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这两种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也没有揭示一个国家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相反,环境越是污染,资源消耗得越快,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也就愈加迅速。例如污染引发的疾病增加了人们医疗方面的开支,污染引起的腐蚀加快了耐用品的更新,治理污染花费的大量资金。这些都累计在国民生产总值之内,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因此,传统发展观实质上也是一种产值增长观,它所表现的经济繁荣带有很大的虚假性。

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鼓励,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予摒弃。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这种发展观较好地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20世纪末期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在上述核心思想中,还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把消除贫困当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权尤为重要。目前发展中国家正经受着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困是导致生态恶化的根源,生态恶化又更加剧了贫困。贫困和生态恶化把发展中国家拖进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困境。因此,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第一位的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才能最终摆脱贫困、愚昧和肮脏。

其次,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而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这种支撑已越来越薄弱和有限了。因此,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再次,可持续发展还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这一代人不能滥用自己的环境权利,不能一味片面地追求自身的发展和消耗,而剥夺了后代人理应享有的发展与消费的机会。这一代人要把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维护自身环境权利的同时,也要维护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第四,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量地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此,必须纠正过去那种靠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消费来带动和刺激经济高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因为只有大量先进生产技术的研制、应用和普及,才能使单位产量的能源、物耗大幅度地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新的原材料,也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进而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第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把自然界不再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看作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俱的源泉。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中的一员,与之和谐相处。如果说,哥白尼发现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在文明史上具有伟大的变革意义;那么,我们现在也应该承认,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中心,同样具有伟大的变革意义。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是摆在每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前的共同任务。中国在环发大会之后,根据《21世纪议程》精神和要求,立即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是指导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的一种正确选择。目前,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我国面临着严峻形势,存在着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倘若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从现在起,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的要求,转变传统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21世纪的经济起飞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通过法规约束、政策引导和调控,确保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般说来,政策是立法的先导,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是制定法律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法律能否易于操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法律又是政策实施的保障,一项好的政策必须依靠法制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加以贯彻和实施。因此,在这里我就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问题和法律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脱离开市场机制来谈论环境与资源保护,必须学会运用经济手段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基于市场来选择环境与资源政策。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1.确立资源价值,理顺价格关系

当前,我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价格扭曲现象。这种现象的理论根源之一就是自然资源无价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定价方法。人们长期以来机械地理解一些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是天赋的,没有劳动的参与,没有价值。这种错误的观念在政策和实践上导致了资源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以致造成资源损耗过快、生态恶化加剧,经济增长中显示出虚假的繁荣。

基于资源无价的产品定价方法,没有包括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也没有包括使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代价,价格构成不完全,如矿产品、林产品等,定价都偏低,造成价格体系的扭曲。其直接后果是影响了资源开发过程中资源再生产的正常经济补偿,阻碍了这些部门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导致了有限的资源产品的滥用和浪费。

从自然资源的特性而言,自然资源的有效性和稀缺性,使其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审场价值和价格。目前,国外国内的学者正在重新研究资源的价格问题,使价格能反映资源本身应有的价值及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损害。在众多定价理论中,边际机会成本理论是比较全面的一种。按这种理论,资源使用者所付的资源价格应等于社会负担的自然资源利用与耗竭的代价和环境代价,如资源勘探、培育、开采的费用,寻找替代资源的费用及环境损害费用。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制定资源产品的价格体系,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经济补偿,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自然资源需求过度膨胀、低效利用的经济根源。同时,要适度调整原材料部门的产品价格,使基础原材料产业的资金利润率同于或高于其他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促进这些部门的生产积极性,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压力。

2.明确资源产权,强化资源资产管理

建立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是改善资源利用的必要社会制度条件。从发达国家情况看,已形成了一整套资源资产管理、资产交换的理论,制度和方法体系。我国在这方面工作尚嫌薄弱,长期以来存在着资源家底不清、产权关系模糊、无偿占用资源的现象。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

首先,树立资源资产观念,建立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强化资源所有权,特别是国有资源的国家所有权。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基本效能,从经济角度评价,同其他人工资产,如机器、厂房等是类似的,是人类获取最终产品和消费品不可缺少的中介。在满足稀缺性(大多数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海洋等资源,都已处于稀缺状态下)条件时,可以为占用者带来收益,所以无可否认它是一类重要资产。从我国资源财产所有权体制来看,资源资产是国家重要的财富,是国力的重要体现,理应由国家加以系统管理。国家有关部门要代表国家行使综合管理资源的权利,其中包括制定政策法规,组织资源资产调查,建立资源实物帐户和价值帐户,对使用国有资源资产的单位和企业行使产权管理,组织收缴资源资产收益和产权转让收入,等等。

其次,实行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资源实施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目前,资源开发经营中存在着国营、集体、个体和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实行资源两权分离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对经营者征收资源占用费、耗竭补偿费和资源税是理所当然的。其中征收资源耗竭补偿费,是国家根据经营者占用资源资产价值的多少来征收费用,以补偿资源耗竭带来的实际损失,并用于资源勘探、增殖、更新等扩大再生产,使其能够持续利用。征收资源税是国家调节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从国外、国内情况来看,能源税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源税。

3.发展资源产业,补偿资源消耗

对于资源再生产活动,过去我们一直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产业看待。实际上,象矿产资源普查和勘探、土壤改良、耕地的恢复、采种育林、育草、水产育苗、海洋资源调查与勘探、废气废水的净化等活动,都是社会化再生产活动,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来看待,以确立它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目前,一些学者把资源产业定义为通过社会投入进行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和积累自然资源的生产活动,把它从原材料产业中分离出来,看作一个新的、独立的产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资源勘探业,一是资源再生业。例如,对林业,可划分为营林业和林木采伐业。目前,应采取多种形式促使资源产业产品价值的实现,促进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主要形式可以有这样几种:一种直接交易,即资源开发和使用部门与资源生产部门供求之间直接成交,如矿产资源勘查储量、营林中的经济林等,可以通过这种产需直接挂钩的形式实现其价值;二是间接补偿,即以资源产业发展资金机构或国家主管部门为中介进行补偿。如对一些超前储备的资源产品,尚没有买方市场,可以由国家主管部门或基金机构先行收购储备起未,待需要时再有偿提供给使用者。对于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如基础地质工作、生态防护林建设等,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中介机构可以先行投资,再由“产品”受益方进行补偿。当然,这几种形式的实行还有赖于资源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4.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

自然资源是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赖以不断增长的物质基础,它的大量消耗必然导致未来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受到阻碍。因此,应该象对机械设备、厂房建筑的损耗进行折旧那样,对自然资源的损耗进行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正确地估量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自然资源核算工作主要是提出一些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公式,对自然资源的实物总量和实物消长变化量,对应的价值总量和价值变化量进行核算,并与国民经济核算表进行接口,按照资产更新和折旧的方式,把资源的增加和耗减以货币形式列入国民经济帐户中,以此来反映自然资源历年消长的变化情况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目前,这项工作在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开始施行,各方面应当进一步给予支持和推动。

5.研究制定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

在环境政策领域,市场手段正迅速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和采纳。与传统的直接管制手段相比,市场手段既能保证环境质量改善,又能满足区域经济增长的要求,是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运用市场手段控制环境污染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这里介绍几种市场方法,主要目的是为将来制定环境政策时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是排污权交易。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象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排放控制。其做法一般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使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要求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政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无偿给予等,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地买卖。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其利益出发,自主决定买入或卖出排污权。因总的权利是以满足环境要求为限度的,因此,不管这些权利如何分配,环境质量和环境标准都会是统一的。

排污权交易将市场机制引入污染控制中:如果排污者能削减其排污量,他的余额就可以出售获利,因此可以刺激排污者发明或利用新的更经济的处理技术和方法,这样社会治理环境的总费用就会减少,效益差、污染严重的排污者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环保团体也可购买排污权,从而阻止排污者使用这部分权利,这将使环境质量高于环境标准。

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和实践主要在美国发展起来的。1990年美国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应用了基于市场的控制策略。在控制二氧化硫排放上实施了排污权交易,并取得了成功,其所花费用只有采取“逐厂控制”措施所需费用的一半。另外,排污权交易不仅可在不同公司之间进行,也可在不同地区进行,同时企业还可把实际排放和允许排放的差量存在银行中。

二是市场干预。主要是政府通过价格干预或补贴使棠种市场(如废弃物材料综合利用市场)得以建立或连续运行。如荷兰,为促进某些废弃物材料如废汽车、废玻璃、废金属等循环利用,政府向承担废弃物运输的铁路部门给予价格补贴,每年要补贴几百万美元。再如,为了稳定废纸回收利用市场,政府直接干预废纸价格,使其提高到合理水平,刺激家庭或个人收集废纸出售给有关公司。

三是责任保险。在这种市场中,保险公司根据污染者对环境的可能损害程度或废弃物贮存费用大小收取保险金,使环境损害处罚的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这种市场的刺激功能就是促使排污者把污染损害降到最小,或废弃物排放降到最少,从而免予支付较高的保险费。

上述几种市场方法,只能作为现行环境政策的一种补充,它的操作实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同时,还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因此,从目前看,重要的还是巩固和完善现行的环境政策,如三同时、排污许可证等等。

三、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

实施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政策作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法律作保障。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的同时,也需要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

可持续发展立法,应包括这样三个层次:一是在经济立法中,必须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在有关立法中,规定建立“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即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划过程中和企业立项时,必须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出评估。在已经或将来制定的《企业法》、《农业法》、《对外贸易法》和《乡镇企业法》等重要的经济法律中,必须要有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内容,没有的在将来修订时应予补上。

二是建立和完善环境与资源法律体系。现行的环境与资源管理法律,有的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符合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加以修订和完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等。同时,要着手研究制定一些尚处于立法空白的环境与资源法律,做到环境与资源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法可依。如在环境方面,要抓紧制定《噪声控制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防沙治沙

Ⅶ 你知道的环境法的基本制度有哪些并进行解读。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指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编(填)报和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程序等方面所作的规定的总称。
小贴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类:
⑴建设项目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⑵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分析影响或专项评价;
⑶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的,不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二、“三同时”制度
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和外商投资建设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三、经济调控制度(排污收费、征收生态补偿费等)
环境保护法中的经济调控制度,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杠杆刺激或者抑制生产活动或消费活动,以支持生态保护行动、抑制生态破坏行为的法律制度。经济调控制度所运用的经济杠杆包括财政、税收、信贷、担保、押金、基金等手段和措施。其中在环境保护法中最常见的就是环境税费制度,如征收排污费、生态补偿费、环境税等制度。
小贴士: 排污收费是指国家环境保护机关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和向大气、陆地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有关征收排污费的目的、依据、范围以及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等规定的总称。
排污收费的特点是:
⑴强制征收;
⑵征收的排污费,全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⑶征收的排污费,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
四、许可证制度
许可证的种类主要有:排污许可证;海洋倾废许可证;林木采伐许可证;捕捞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取水许可证;特许猎捕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建设用地许可证;进出口许可证;核设施建造、运行许可证;化学危险物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危险废物经营、转移许可证;放射性药品生产、经营、使用许可证等。
小贴士:“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指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及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节约污染排放指标,这种指标作为“有价资源”,可以“储存”起来以备自身扩大发展之需,也可以在企业之间进行商业交换的制度。五、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和区域,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的总称。限期治理包括污染严重的排放源(设施、单位) 的限期治理、行业性污染的限期治理和污染严重的某一区域及流域的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法律强制性。限期治理虽属一种行政管理措施,但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还可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⑵明确的时间要求。
⑶具体的治理任务。
六、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制度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制度,是指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与破坏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的规定的总称。

Ⅷ 资产评估对象可以依据哪些标准进行分类

资产评估对象可以依据哪些标准进行分类?
答:资产评估对象可回以依据下列标准进行分类:答
(1)按资产评估目的和被评估资产是否具有综合获利能力分类,可以分为单项资产和整体资产。
(2)根据被评估资产的存在形态分类,全部资产要素可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
(3)根据资产的法律意义分类,全部资产要素可以分为不动产、动产和合法权利。
(4)根据被评估资产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是否持续使用,全部资产要素可分为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
(5)根据被评估资产能否独立存在分类,全部资产要素可以分为可确指的资产与不可确指的资产。
(6)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与被估资产的工程技术特点分类,可以把全部资产要素分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

阅读全文

与如何评估排污权使用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医院矛盾纠纷工作总结 浏览:351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