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的问题,帮帮忙,很急!
一般是按月来进行分摊的。
也有按年进行分摊的。
主要是看什么样的具体的业务。
一般应该是收益,这个实务中按月来处理。
Ⅱ 分配未实现融资收益的会计分录怎么写
初始确认时
借:长来期应收款(源合同约定金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 (现值)
摊销时:
借:未确认融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未确认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租赁投资净值
例如: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会计分录未实现融资收益是100元,同时对应的是财务费用-未实现融资收益100元。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100
借:财务费用 100(红字)
(2)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额怎么计算扩展阅读:
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长期应收款,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涉及增值税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期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借记本科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转入当期收益的未实现融资收益。
Ⅲ 融资收益摊销额怎么算是融资收益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分期计入租赁收入或利息收入的未实现融资收益。
二、本科目可按未实现融资收益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计算公式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租赁投资净额
Ⅳ 请帮忙计算一下这题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我怎么都选不对
解析:分期抄收款销售,实质上具有融资袭性质的,应按合同或协议规定的价款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合同或协议规定的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未实现的融资收益应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作为实现的利息收入,冲减财务费用。各期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摊销额=期初长期应收款本金的余额实际利率;期初长期应收款本金的金额=期初长期应收款余额-期初未实现融资收益余额。有关计算如下:
2007年1月1日该公司未实现融资收益=5000-4000=1000(万元)。
2007年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额=(5000-1000)*6%=240(万元)。
2008年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额=[(5000-1000)-(1000-240)]6%=194.4(万元)。
Ⅳ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摊销怎么计算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际利率法下根据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得出的金额即为债务人应该确认的财务费用,同样,它也是投资者应该确认的投资收益。在债券市场上,这个投资收益是要形成债券的公允价值的,也就是债券必需要反应投资者应得的报酬率,因此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形成了现金流入,那么对于债券来说就是公允价值的下降,这个下降同时也反应了投资者的风险要求,现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另外如果债券发生了减值损失,说明债券的摊余成本大于其公允价值,此时要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减至公允价值的水平。综上,因此期末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实际利率法摊销就是上面的思路,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人们宁愿把资金存入银行或进行其他投资,而不愿购买债券,从而债券的发行受阻,发行方只能折价发行,折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少付利息的代价和投资方少收到的利息部分的补偿;同理,当实际利率小于票面利率时,人们争相购买该债券,债券供不应求,发行方适当提高发行价(即溢价发行)也仍然有人购买,此时溢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要多付出利息的补偿和投资方将来多收到的利息部分的代价。实际利率法就是目的就是将溢价和折价金额在持有期间逐期确认调整投资方的收益和发行方的费用。
实际利率法的运用在后面章节中还会出现,主要体现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摊销,以及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者出售产品涉及到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它们在原理上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的摊销的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角度来理解: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摊销可以将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支付利息-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清偿的本金。
而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原理是类似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这很好理解,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应收款的余额理解为本利和,而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理解为利息,所以用“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或“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额,然后用本金×实际利率,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因此,从本质上说,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之后的贷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销售商品涉及到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就迎刃而解了。
Ⅵ 采用分期收款的方式销售商品时,摊销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对实际收到的款有影响吗
不会有影响的。
分期收款销货具有如下特点:商品所有权的转让以应收账款全部收清为条件,在此之前不转让商品所有权。在销售成立时,购货者需先付一定数额的的定金,之后按合同规定分期付清货款。购销双方通常需要订立合同,而且常见的合同为担保合同。
由会计处理可见,利息收入应交的增值税不论一次确认还是分期确认,均不影响所缴纳增值税总额,也不影响每期实际确认的利息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按公允价值在销售时一次确认,而融资收益则在收款期内分期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应交增值税在销售时计算,利息收益应交增值税分期确认,这与会计收益确认是一致的。
(6)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额怎么计算扩展阅读:
未实现融资收益要求规定:
1、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长期应收款,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
2、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涉及增值税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3、出租人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租赁款,在租赁期开始日,应按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未担保余值,借记“未担保余值”科目,按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Ⅶ 如何算未实现融资收益
借:长期应收款3750万(5000+5000*0.17-2100)
借:银行存款-2100万(第一批款)
贷:回主营业务收入4591.25万(公允价值)
应交税费-增值税答(销项)850万(按合同价格*17%)
未实现融资费用408.75(5000-4591.25)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00万
贷:库存商品
4000万
Ⅷ 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实际利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收款期、还款方式都会影响实际利率的计算
原理就是按照现金流折现法
具体计算可能要用插值法确定具体数字
Ⅸ 摊余成本怎样计算
一、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二、算法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期末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①实际利率法摊销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 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③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④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⑤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三、初始摊余成本就是取得债券的实际成本=买价+相关费用。而所谓的实际利率就是到期收益率,用它来对债券在有效期内的现金流进行折现,使得折现所得现值总额等于取得债券的实际成本(即初始摊余成本)。在收到债券利息的帐务处理为,投资收益的确认金额等于初始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而这一确认的投资收益与实际收到的利息之间的差额就是对初始摊余成本的调整额。调整额为正,则摊余成本会增加,调整额为负,则摊余成本会减少。
Ⅹ 未实现融资费用为什么用长期应付款现值乘以实际利率来计算
长期应付款一般是分期付款的,要求3年以上,打个比方,你买个东西,你一回次性支付450万就能答买回去,但是如果分期付款,卖家不会傻到就450万卖给你的,因为你没付的钱存款有利息或者投资有收益,卖家会打这钱的主意,所以5年后要你支付的总数大于450万,那么假如,5年每年100万,5年后一共500万,之间的50万差额,就是未实现融资费用,而这个未实现融资费用,在你每次付款的时候摊销掉的一部分,就当卖家和你分一杯羹,而这杯羹要算入财务费用,而准则规定,未实现融资费用,要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如果合同利率 实际利率相差不大,可以用直线法,如果你是卖方,你就可以理解为未实现融资收益。不知道我说的是不是够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