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数股东损益
少数股东权益 - Minority interests
一个大公司收购另外一个子公司时候并不用完全购买这子公司所有的股份, 子母公司关系在不同的法律定义会有些不同,举例来说,有些国家只要收购超过51%的股份的时候这公司就拥有了被收购公司的控制权;
用上面的例子, 如果A公司收购了B公司51%的股份(法律中), 那么A和B就形成了子母公司, 其中剩下的49%就是‘少数股东权益’- 通俗点形容:它们具有投票决定B公司决策的权利, 但是由不过半50%。 所以形容为少数派,同时身为公司股东, 他们具有与A相同的相应的权益。
近代收购中的一些问题:
一, 经济实质与法律
法律由于其条文(文字上)的局限性, 往往存在所谓的灰色地带,这就导致了所谓的‘创造性会计’的出现。
举例来说, 九十年代的英国Maxwell,PollyPeck和现代的美国安然,WorldCam等事件中, 粉刷业绩的方法是通过收购很多子公司来冲销母公司的负债,
在实际上(economic substance);安然控制着这些子公司,但在法律上(legal form)这些公司并不属于安然的子公司,不用把它们的会计报表合并到母公司的报表上。
后来, 英国提出了substance over legal form的报告实质原则(FRS 5).(美国:Sarbanes-Oxley Act)
指出:交易应该根据其实质, 而不是法律的规定。
即: 举列来说,ASB规定哪怕一个母公司A只收购了另一公司B很少的股份(如:10%), 但是A公司在经济实质上完全控制了B公司, 那么A就是B的母公司, B的会计报表必须反映到A公司的consolidate account上
二, 合并方法
通常有几种, 根据性质可以分为:1,merger method 和 2,consolidated dmethod.
merger method 类由于没有商誉和可以一次性摊销的原因,给创造性会计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所以如今的国际会计准则IASs已经不允许merger method来合并报表。
2. 如何理解合并报表中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由营业外收入替换
这一步做的是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在这一步还没做到卖不卖呢,这个只是将固定资产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等清理收入和清理支出都入账后,再看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余额,判定是清理净收入还是净损失。
3. 收购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后的会计处理及计提折旧
1、关于折旧,我是应该10月份开始继续计提折旧呢,还是9月份就继续计提?需不需要回补答齐7、8、9月份的折旧?
(1)按公司收购固定资产的价值入账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2)在固定资产入帐的下月开始提折旧。也就是说,如果9月份入账的,在10月份提折旧。
(3)固定资产折旧,可以重新计算。残值率5%,折旧年限按该项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或尚可使用的年限自行确定。
2、低值易耗品的处理,
(1)按公司收购价值入账
借:低值易耗品
贷:银行存款
(2)摊销时,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
借:管理费用--低值易耗品摊销
贷:低值易耗品
4. 合并报表的暂时性差异如何处理
《准则》提出了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的概念,将暂时性差异界定为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按照其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首次将符合条件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也是所得税会计处理的重大突破。
下面举例分析存在暂时性差异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和相关的纳税调整。
通常情况下,如果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按照《准则》的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2010年12月25日,甲企业购入一台价值80000元不需要安装的设备。该设备预计使用期限为4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无残值。假定税法规定应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也无残值。甲企业每年的利润总额均为10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所得税税率为30%。
2011年,会计上计提折旧20000元(80000÷4),设备的账面价值为60000元(80000-20000);税务上计提折旧 32000元[80000×4÷(1+2+3+4)],设备的计税基础为48000元(80000-32000)。设备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12000元(60000-48000)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3600元(12000×30%)。2011年,应缴企业所得税 26400元{[100000-(32000-20000)]×30%}.
借:所得税3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26400
递延所得税负债3600
5. 合并报表内部交易中固定资产折旧的抵消问题。
本题中,母公司购进的固定资产,在其个别资产负债表中以支付的价款作为该固定资产的原价列示,因此首先就必须将该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抵销。
其次,母公司是以该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作为原价计提折旧;取得成本中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相同的使用寿命下,各期计提的折旧费要大于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时计提的折旧费,因此还必须将当期多计提的折旧额从该固定资产当期计提的折旧费中予以抵销。
其抵销处理程序如下:
(1)将与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相关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9000-7500)予以抵销。
(2)将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当期多计提的折旧费和累计折旧(或少计提的折旧费和累计折旧)予以抵销。
合并报表需要抵消的是内部未实现损益,至于增值税和安装费用,系支付给集团外的实际发生成本,不需要抵消。
6. 同一控制下子公司股权收购会计处理
区分同一控制下,非同一控制下的,只有从不并表变成并表这一项处理:
个别报表
母公司单体报表按照合并日长期股权的投资成本和账面价值(也就是对最终控制方而言持续计算的最终价值)的差异调整资本公积。
在个别报表的长期股权投资金额就是对最终控制方的账面价值*持股比例
借:长期股权投资
资本公积
贷:银行存款
合并报表
冲回原来在权益法下确认的损益
借;投资收益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6)收购并表一次性摊销扩展阅读
方法:
1、层析法
层析法是指将事物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和层次,逐层递进分析,从而最终得出结果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层析法进行编制会计分录教学直观、清晰,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步骤如下:
(1)分析列出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会计科目。
(2)分析会计科目的性质,如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等。
(3)分析各会计科目的金额增减变动情况。
(4)根据步骤2、3结合各类账户的借贷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会计科目的方向。
(5)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编制会计分录。
此种方法对于学生能够准确知道会计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非常有效,并且较适用于单个会计分录的编制。
2、业务链法
(1)所谓业务链法就是指根据会计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组成一条连续的业务链,前后业务之间会计分录之间存在的一种相连的关系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
(2)此种方法对于连续性的经济业务比较有效,特别是针对于容易搞错记账方向效果更加明显。
3、记账规则法
所谓记账规则法就是指利用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进行编制会计分录。
7. 公司收购子公司后什么时候合并报表啊4个问题多谢
问:A与B为两家独立企业,没有关联关系。A于2011年11月收购B,B成为A的全资子公司。2011年报表中,A、B企业是否需要合并?如果需合并,会计期间是从1月1日—12月31日合并,还是收购日至年底合并?
答:《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七条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
第十七条规定,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8.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固定资产增值后如何计提折旧的问题
固定资产增值不来会产生商誉。但是源计算商誉的时候需要考虑固定资产的增值。
商誉=购买成本 - 被购买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本题中,被购买企业可辨认净资产=300,因固定资产增值50,所以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50。
所以商誉=购买成本350-被购买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350*80%=70。
(8)收购并表一次性摊销扩展阅读:
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固定资产帐面净值和双倍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额=年折旧率╳固定资产账面净值÷12。
年折旧额=每年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最后2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预计净残值)÷2。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二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残值后的净额平均分摊。
9. 公司被收购后,还剩120万没摊销完怎么处理收购的公司应该返还这部分吗
未摊销完被收购的停止摊销,结转的时候把之前的摊销额一并结转。未摊销完的就不用去管了,因为这个东西的所有权已经转移,不是你们公司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