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汇算清缴A105080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表税收金额怎样填列
税收金额处填按税法规定最低年限的金额
Ⅱ 什么情况下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账载金额小于税收金额
一、《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的账载金额为本期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平均原值。即固定资产年初原值余额+1至11月末原值余额)/12。二、《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填报说明 第1列第1行:“固定资产小计”1、填报纳税人本期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平均原值。2、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计算所得,本行=2行+3行+4行第1列第2行:“房屋建筑物”1、填报纳税人本期计提折旧的房屋、建筑物类固定资产的平均原值。2、数据来源:来源于会计核算中计提折旧的(房屋、建筑物类固定资产年初原值余额+1至11月末原值余额)/12。3、注意事项:开业不足一年,或年度中间歇业的,以实际经营期计算。第1列第3行、第4行填报要求同第2行。第2列=第3+4+5+6列。第3列第1行:“固定资产小计”1、填报纳税人本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中记入制造费用的金额。2、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计算所得,本行=2行+3行+4行第3列第2行:“房屋建筑物”1、填报纳税人本期计提房屋建筑物类固定资产折旧额记入制造费用的金额。2、数据来源:来源于会计核算中,本期记入制造费用的房屋建筑物类固定资产折旧额。第3列第3行机器设备、第4行电子设备运输工具的填报要求同第2行。第4列至第6列分别填报纳税人本期按照会计核算的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中计入“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在建工程”的金额。相关要求同第3列。根据总局最新文件,本表第六列后增加“计入其他”一列,填报纳税人在应付福利费和其他业务支出中核算的折旧或摊销额。第7列“应予调整的资产平均价值”:1、填报除国家统一规定的清产核资外的企业资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资产价值(2003年以前受赠)、外购商誉和其计提折旧、摊销额以及资产会计计价与税收计价差异的调整额。金额为负数时以“—”表示。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分析,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计价与企业所得税政策关于固定资产计价差异的调整额。并按其固定资产的分类分别填入本列2至4行。合计数填入本列第1行。第8列“本期资产计税成本”:1、本列主要反映有关固定资产按照现行企业所得税政策规定,确认的可以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值,主要用于计算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额。2、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计算所得,金额等于第1+7列(原值+调整额)。并按其固定资产的分类分别填入本列2至4行。合计数填入本列第1行。第9列“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或摊销额”:1、本列主要反映按照现行企业所得税政策计算的,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额。2、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计算所得,本列第2、3、4行金额=第8列对应行次(小计、合计栏除外)×税法规定的年折旧率或年摊销率。固定资产残值比例统一确定为5%。纳税人可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采取直线折旧法。除另有规定者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房屋、建筑物为20年。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电子设备和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为5年。第10列“本期纳税调整增加额或减少额”:(1)反映会计核算中实际计提的折旧额(2列),扣减“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额”(9列)的差额,正数为纳税调增额,负数为纳税调减额。(2)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计算所得,本列金额=第2-9列。并按其固定资产的分类分别填入本列2至4行。合计数填入本列第1行。第11列“本期转回以前年度确认的时间性差异”:1、本列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应当于以后期间确认费用或损失,但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形成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在本期的纳税调增额。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以前年度确认的时间性差异(递延税款贷项)在本期转回数(递延税款借项)。并按其固定资产的分类分别填入本列2至4行。合计数填入本列第1行。本列第十七行填入附表四第7行。第12列“本年结转以后年度扣除的折旧或摊销”:1、填报会计核算已列支的折旧或摊销,但按照税收规定不得在本期扣除的数额,即在本年度已作纳税调整,将在以后年度应予纳税调减的时间性差异。2、数据来源:来源于本表第10列,本列金额=第10列。第13列“以前年度结转额”:1、本列主要填报以前年度累计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未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时间性差异额。2、数据来源:金额等于上年度本表第15列“累计结转以后年度扣除或摊销”。第14列“本年税前扣除额”:1、填报以前年度调增结转的折旧在本期的扣除额,本列第17行填入附表五“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第18行内。(与本期第10列17行的纳税调减额一并填到其他纳税调减)。2、数据来源:来源于纳税人分析计算。3、注意事项:建议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扣除情况建立相应的台帐,详细列明每年会计核算中计提的折旧,和企业所得税政策规定的扣除额,以及结转情况。15、第15列“累计结转以后年度扣除或摊销额”:金额等于第12+13-14列。《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见下图
Ⅲ 汇算清缴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表税收金额怎样填列
第5列,按照税法一般规定计算的允许税前扣除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不含加速折旧部分。注意,应剔除不征税收入所形成资产的折旧、摊销额。
如果没有加速折旧优惠,那么,它和第2列的差额就是纳税调整额
Ⅳ 固定资产折旧鉴定表中的税收金额怎么填
税收金额是按照税法规定折旧年限计算出的折旧额
另外 就是减去些不能税前扣除的折旧 如不征税收入购买的资产
Ⅳ 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表》中本期折旧、摊销额怎么填
本期折旧、摊销额有2个数,1个是会计数,另1个是税收数,会计数是指你本年会计提取的折旧数,内按固定容资产类别进行填报,将全年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按类别分开填,税收数是指按税法规定应提取的金额,如果没有增加或减少固定资产提取的年限,一般2个数都是一样的,主要是反映加快提取折旧的情况。
Ⅵ 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
账载金额,账面的数据,即会计账簿显示的数据,
计税基础,即符合税法规定的数据。
一般按税务规定的年限计提折旧的时候,这两个数据是相等的。
还有会计折旧 税收折旧是按年度的计提数据填报,即年度内计提的折旧额,
一般按平均年限法计算计提的折旧,这两个栏目填报数据也是相等的。
有加速折旧的情况下,帐载大于税收,要调增纳税所得额(纳税利润额)。
供参考。。
Ⅶ 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
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说明:
1.第1列“资产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计提折旧、摊销的资产原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
2.第2列“本年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
3.第3列“累计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历年累计资产折旧、摊销额。
4.第4列“资产计税基础”: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据以计算折旧、摊销的资产原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
5.第5列“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本年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一般规定计算的允许税前扣除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不含加速折旧部分。
对于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资产,其折旧、摊销额不得税前扣除。第5至8列税收金额应剔除不征税收入所形成资产的折旧、摊销额。
6.第6列“加速折旧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的加速折旧政策计算的折旧额。
7.第7列“其中:2014年及以后年度新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额”:根据《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A105081)填报,为表A105081相应固定资产类别的金额。
8.第8列“累计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历年累计资产折旧、摊销额。
9.第9列“金额”:填报若不填写第6列则第2-5列的余额,若填写第6列则第2-6列的余额。
10.第10列“调整原因”:根据差异原因进行填报,A、折旧年限,B、折旧方法,C、计提原值,对多种原因造成差异的,按实际原因可多项填报。
Ⅷ 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怎么填
这表是填会计上的固定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计提折旧和摊销的金额与税法上的比较,如果会计的折旧、摊销与税法上的要求一致,就不存在纳税调整了。
资产原值、折旧摊销年限、本期折旧摊销额三列中的“会计”和“税收”填一样的金额就行。
原值就是资产原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折旧年限,按照使用年限来填;本期折旧额就是本年计提的折旧。
一、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1列“资产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计提折旧、摊销的资产原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
2.第2列“本年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
3.第3列“累计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历年累计资产折旧、摊销额。
4.第4列“资产计税基础”: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据以计算折旧、摊销的资产原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
5.第5列“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本年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一般规定计算的允许税前扣除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不含加速折旧部分。
对于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资产,其折旧、摊销额不得税前扣除。第5至8列税收金额应剔除不征税收入所形成资产的折旧、摊销额。
6.第6列“加速折旧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的加速折旧政策计算的折旧额。
7.第7列“其中:2014年及以后年度新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额”:根据《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A105081)填报,为表A105081相应固定资产类别的金额。
8.第8列“累计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历年累计资产折旧、摊销额。
9.第9列“金额”:填报第2-5-6列的余额。
10.第10列“调整原因”:根据差异原因进行填报,A、折旧年限,B、折旧方法,C、计提原值,对多种原因造成差异的,按实际原因可多项填报。
二、表内、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1行=第2+3+…+7行。
2.第8行=第9+10行。
3.第11行=第12+13+…+18行。
4.第19行=第20+21+…+24行。
5.第27行=第1+8+11+19+25+26行。
6.第9列=第2-5-6列。
(二)表间关系
1.第27行第2列=表A105000第31行第1列。
2.第27行第5+6列=表A105000第31行第2列。
3.第27行第9列,若≥0,填入表A105000第31行第3列;若<0,将绝对值填入表A105000第31行第4列。
4.第1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18列。
5.第2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2列。
6.第3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5列。
7.第4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8列。
8.第5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11列。
9.第6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14列。
Ⅸ 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怎么填
这表是填会计上的固定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计提折旧和摊销的金额与税法上的比较,如果会计的折旧、摊销与税法上的要求一致,就不存在纳税调整了。
资产原值、折旧摊销年限、本期折旧摊销额三列中的“会计”和“税收”填一样的金额就行。
原值就是资产原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折旧年限,按照使用年限来填;本期折旧额就是本年计提的折旧。
一、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1列“资产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计提折旧、摊销的资产原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
2.第2列“本年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
3.第3列“累计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历年累计资产折旧、摊销额。
4.第4列“资产计税基础”: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据以计算折旧、摊销的资产原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
5.第5列“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本年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一般规定计算的允许税前扣除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不含加速折旧部分。
对于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资产,其折旧、摊销额不得税前扣除。第5至8列税收金额应剔除不征税收入所形成资产的折旧、摊销额。
6.第6列“加速折旧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的加速折旧政策计算的折旧额。
7.第7列“其中:2014年及以后年度新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额”:根据《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A105081)填报,为表A105081相应固定资产类别的金额。
8.第8列“累计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历年累计资产折旧、摊销额。
9.第9列“金额”:填报第2-5-6列的余额。
10.第10列“调整原因”:根据差异原因进行填报,A、折旧年限,B、折旧方法,C、计提原值,对多种原因造成差异的,按实际原因可多项填报。
二、表内、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1行=第2+3+…+7行。
2.第8行=第9+10行。
3.第11行=第12+13+…+18行。
4.第19行=第20+21+…+24行。
5.第27行=第1+8+11+19+25+26行。
6.第9列=第2-5-6列。
(二)表间关系
1.第27行第2列=表A105000第31行第1列。
2.第27行第5+6列=表A105000第31行第2列。
3.第27行第9列,若≥0,填入表A105000第31行第3列;若<0,将绝对值填入表A105000第31行第4列。
4.第1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18列。
5.第2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2列。
6.第3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5列。
7.第4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8列。
8.第5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11列。
9.第6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14列。
Ⅹ 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怎么填写
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填写如下:
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权计算提取折旧、摊销的资产原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
第2列“计税基础”,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计算税前扣除折旧、摊销的金额。
第3列: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计算提取折旧、摊销额的年限。
第4列: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计算税前扣除折旧、摊销额的年限。
第5列: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算本纳税年度的折旧、摊销额。
第6列: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计算税前扣除的折旧、摊销额。
第7列:金额=第5-6列。如本列为正数,进行纳税调增;如本列为负数,进行纳税调减。
第8列“以前年度纳税调整增加额”:填报以前年度资产折旧、摊销因会计和税收的时间性差异而纳税调整增加的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