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摊销和计提的区别
一、定义不同
1、摊销:摊销(Amortization)指对除固定资产之外,其他可以长期使用的经营性资产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摊购置成本的会计处理办法,与固定资产折旧类似。
2、计提:英文是Accrual ,指计算和提取。
二、税法规定不同
1、摊销:根据《税法细则》第四十九条规定,企业筹办费应自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期不少于5年。土地使用权应作为无形资产单独计算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凡合同有年限规定的,按合同规定的年限摊销,无合同规定的,按不少于10年的期限摊销。
2、计提:按照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的谨慎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财政部[1999]35号文增加了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加上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统称四项计提。
三、计算方法不同
1、摊销: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该根据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从理论上讲,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也应比照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即也要反映企业消耗无形资产内含经济利益的方式。
2、计提: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② 为什么从税收筹划的角度来讲,能预提的应该尽量不摊销
预提和待摊是会计上两种相对的费用确认方法。
预提是指在费用尚未支付以版前按一定比例提前计入成本权费用;待摊则是在费用支付后按一定比例分摊计入成本费用。
比如企业购入一台设备,每隔两年需大修一次,每次大修费用预计为240000元。采用预提方法,则从购入后每月预提修理费10000元,计入相关成本费用,这就意味着从购入开始,每月企业减少利润10000元,两年后实际进行大修时一次性支付修理费240000元。采用摊销法,设备购入后不作处理,两年后进行大修时实际支付大修费240000元,从大修当月开始,按月分摊10000元,计入有关成本费用,再经过两年后分摊完毕。
显然,由于预提能提前将有关费用计入成本,因此从相对节税角度来说,预提优于待摊等,能预提的不摊销。
来源于网络
③ “计提”、“预提”、“转销”、“摊销”是什么意思
1.计提来,比如你每个月工资4000,那么源有500元要交个人所得税,这一部分税金已经发生,但是公司还未统一交到税务局,所以预先在账务上反映。预先计入某些已经发生但未实际支付的费用2.预提,是只可能要发生的,比如说别人欠你100元,但是可能到期限该还钱的是后,他只有80,那么这20元就很有可能换不上了,这就是可能预计要发生的损失,所以根据谨慎原则,要首先的账面上反映。3.转销,这个主要是资产的备抵科目用,比如说别人欠你100元,他最后只还你80元,那20元他表示还不上了,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已经预料到,预先计提了坏账准备,在这个时候,你就要把这20元坏账准备结转核销。4.摊销,比如你爱看报纸,你一次订了一年的,但是会计师每个月结转一次费用,所以你要把这1年的报纸费分12份,每个月摊销一次,记一次费用。
④ 请教无形资产计提折旧问题,不知者勿答,谢谢!
是无复形资产摊销,不是无形资产制计提折旧。
摊销方法见: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第十七条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
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入帐价值扣除残值后的金额,已经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还应扣除已经提取的减值准备金额。除以下任一情况外,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
一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
二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
第十九条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⑤ 年底了,会计在检查摊销和计提时应注意什么
检查一下有无会计事项应于当年摊销未摊销的情况,有无折旧应计未计的情况,因为如果当年不摊销或不计提折旧,以后年度补记是不能在税前扣除的。
会计年终结账即所谓的财务年终决算,岁末年初是企业财务人员一年中繁忙的时候,有许多工作要做:不但要清查资产、核实债务;而且要对账、结账一直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这一系列工作中,有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涉税事项的调整应值得我们关注。以下是从企业财务、鉴证机构和税务机关角度对企业涉及所得税事项调整处理的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多角度的分析,有利于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政策的规定,避免涉税风险。
一、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
(一)结算款项,包括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应交税金等是否存在,与债务、债权单位的相应债务、债权金额是否一致;
(二)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等各项存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是否有报废损失和积压物资等;
(三)各项投资是否存在,投资收益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
(四)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各项固定资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五)在建工程的实际发生额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
(六)需要清查、核实的其他内容。
二、企业通过前款规定的清查、核实,查明财产物资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各项结算款项的拖欠情况及其原因、材料物资的实际储备情况、各项投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及其完好程度等。
企业清查、核实后,应当将清查、核实的结果及其处理办法向企业的董事会或者相应机构报告,并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在年度中间根据具体情况,对各项财产物资和结算款项进行重点抽查、轮流清查或者定期清查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除应当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外,还应当完成下列工作:
(一)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二)依照本条例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结出有关会计账簿的余额和发生额,并核对各会计账簿之间的余额;
(三)检查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四)对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
(五)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
在前款规定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企业编制年度和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对经查实后的资产、负债有变动的,应当按照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⑥ 预提费用必须在当年内摊销吗
现在已经不得再预提相关费用了。
而是在实际发生时进行账务处理。
⑦ 请问计提和摊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计提和摊销
计提(Accrual)就是计算和提取。按规定的比率与规定的基数相乘计算提取,列入某科目是指在一个规定的基数上(如支付的合法员工薪酬),乘以规定的比率(如应付福利费全国规定的都是工资的14%),按此方法计算出来的就是应提取的应付福利费分过程,计入应付福利费科目就是对后一句话的解释。
摊销(Amortization),意指借由支付部份本金、提拨专款至偿债基金、或是将资产逐步提列折旧,或是无形固定资产。例如商标、商誉、专利权、著作权等,将其成本转为费用之金额,使用这些方式来逐渐减少财务责任。摊销指对除固定资产之外,其他可以长期使用的经营性资产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摊购置成本的会计处理办法,与固定资产折旧类似。摊销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中减少当期利润,但对经营性现金流没有影响。摊销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与折旧一样,可以选择直线法和加速法来摊销无形资产。从金额上看,一般情况下,摊销的费用相对于折旧费用要小很多,也就是说,大多数公司固定资产要远远大于无形资产,因此摊销和折旧一般会放在一起披露而不加区分。
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低值易耗品等因为它们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为公司业务和收入做出贡献,所以其购置成本也要分摊到各年才合理,所有要进行摊销。
计提是因为这是为了体现配比行原则啊。比方某项费用实际上是本月发生的行为,但是下月才有实际支付。但是你这项费用发生在本月实际上就与本月新增的收入形成了配比,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配比原则,最典型的莫过于工资,比方实践中1月工资(因为考勤、计算等)往往都是在2月发放,但是你一月工资实际上是为了1月取得收入所支付,那么就应该把这项费用与收入配比,所以会在一月计提,然后在二月发放的时候冲销。
⑧ 新的会计准则已经取消了摊销费用和预提费用,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可不可以用这2个科目,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新准则下的权责发生制与“待摊、预提费用
1.费用摊销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
原准则、制度中常见的待摊费用有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预付保险费、预付租金、预付报刊费以及一次交纳数额较大的印花税等,其特点是先支付,后摊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可根据待摊费用的不同性质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1)低值易耗品摊销、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
根据新准则应用指南,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应通过“周转材料”科目核算,也可以单独设置“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科目。本科目可按材料的种类,分别以“在库”、“在用”、“摊销”进行明细核算。
采用一次转销法的,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科目。采用其他摊销法的,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周转材料”科目(在用),贷记“周转材料”科目(在库);摊销时应按其摊销额。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科目(摊销)。可见,对于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不论采用的是什么摊销方法,都不会再记入“待摊费用”科目,可以直接通过“周转材料”科目(摊销)核算。
(2)预付保险费、预付租金、预付报刊费
对于先预付,后期才逐渐形成费用的项目,在理论上讲,可以通过“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在新准则并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本人认为可以先通过普通会计实务工作者更容易理解并接受的”预付账款“科目核算。
企业应当在预付相关款项时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对于预付款项逐月摊销。每月摊销时按其摊销额,借记“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预付账款”科目,直至摊销完毕。
3)一次交纳数额较大的印花税
根据新准则应用指南,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目。由此可知,企业在计算应交纳的印花税时,可直接计人当期损益;在实际支付印花税时,则直接冲减“应交税费”科目。不再进行分摊。
2.费用预提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
原准则、制度中常见的预提费用有预提借款利息、保险费、租金、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等,根据重要性原则,当上述费用数额较小时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数额较大且有确凿证据证明需要预提的只能记入应付款项目。
(1)预提短期借款利息
在实际工作中,银行一般于每季度末收取短期借款利息,为此,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一般采用月末预提的方式进行核算。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分期付息长期借款的利息处理办法。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
企业应当在月末按照计算确定的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实际支付利息时。根据已预提的利息,借记“应付利息”科目,根据当月应计利息,借记“财务费用”科目,根据应付利息总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预提保险费、租金
对于此类业务。新准则及应用指南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暂无非常合适的科目进行核算。笔者建议,本着重要性原则,对于数额较小的保险费、租金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数额较大时可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进行核算。
企业应当在月末按照计算确定的应付租金或保险费,借记相关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实际交纳租金或保险费时,根据已预提的金额,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根据当月应付租金或保险费,借记相关费用科目,根据应付租金或保险费总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3)固定资产大修理费
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来的估计(如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提高产品质量),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除此之外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无论发生支出的金额大小。应当在发生时直接计人当期损益,不再通过费用摊提账户核算。
⑨ 为什么从税收筹划角度讲能预提尽量不摊销
预提和待摊是会计上两种相对的费用确认方法。预提是指在费用尚未支付以前按一定比例提版前计入成本费用权;待摊则是在费用支付后按一定比例分摊计入成本费用。比如企业购入一台设备,每隔两年需大修一次,每次大修费用预计为240000元。采用预提方法,则从购入后每月预提修理费10000元,计入相关成本费用,这就意味着从购入开始,每月企业减少利润10000元,两年后实际进行大修时一次性支付修理费240000元。采用摊销法,设备购入后不作处理,两年后进行大修时实际支付大修费240000元,从大修当月开始,按月分摊10000元,计入有关成本费用,再经过两年后分摊完毕。显然,由于预提能提前将有关费用计入成本,因此从相对节税角度来说,预提优于待摊等,能预提的不摊销。 来源于网络
⑩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计提摊销与折旧
耗用生产物资的无形损耗应计提折旧
一次支付需要在多个会计期间分别确认应摊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