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摊余成本跟初始成本有区别吗公允价值通俗讲是什么意思
摊余成本就是未摊销的成本,初始成本一已摊成本三=摊余成本
允许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市场价格
❷ 成本模式下和公允价值模式下的折旧和摊销问题
成本模式需要计提折旧和摊销。
当月增加的房屋下月计提折旧
当月增加的土地当月计提摊销
公允价值模式不需要计提折旧和摊销。
希望对你有用
❸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既按摊余成本计量,又按公允价值计量,无法理解。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有关系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按照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时,要采用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来计算。
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摊余成本,所以在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不等于摊余成本。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是影响摊余成本的,因此在确认减值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摊余成本。
(3)公允价值和摊销成本扩展阅读
算法: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4、期末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5、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6、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1)实际利率法摊销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2)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 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3)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4)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5)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❹ 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没关系吗
摊余成本不考虑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等于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已偿还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期末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①实际利率法摊销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 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③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④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⑤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❺ 公允价值模式与成本模式计量的区别
公允价值体现市场价值,成本模式体现账面余额,成本为购入价,折旧是自然损耗,减值准备是成本模式与市场价值的一个转换点,但只能体现账面余额比市场价格高,如果市场价格高了,在成本模式下就不能体现与市价接轨了,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以市价作为出发点的
❻ 账面余额、账面成本、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概念有点不清,求详解
账面余额是指某个会计账户(科目)所有明细账户的余额汇总,即总账户余额。比如持有至到期投资,就包括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一次还本付息的情况)。
账面价值是指账面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后的余额。备抵科目,一般是指累计折旧(摊销)、资产的减值准备等。
账面成本与账面余额是一样的意思,只是一般指的是存货项目的初始成本。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❼ 能通俗说说账面价值、入账价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的区别吗
入账价值就是取得资产时资产的入账金额。
账面原价一般是指资产的历史成本。
账面余额是指某个会计账户(科目)所有明细账户的余额汇总,即总账户余额。比如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成本、损益调整和其他权益变动等明细科目余额。
账面价值是指账面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后的余额。备抵科目,一般是指累计折旧(摊销)、资产减值准备等。
账面净值一般是针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而言的。账面净值等于账面原价减去计提的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的金额,它不扣除减值准备。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❽ 在投资性房地产核算中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的定义是什么
(一)成本模式
该模式要求企业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这一标准,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采用此模式一方面是基于企业传统的习惯性操作;另一方面,成本模式的初衷是:认为企业对外公布的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不在于以市场价格表示企业资产的现状,而在于通过资本投入与资产形成的对比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这种对比需以成本计量为基础。
(二)公允价值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大体一致,准则规定,“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此可见,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性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❾ 如何理解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
是这样的.
第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务工具也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在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要确认公允价值的变动及资本公积,以摊余成本来计算,是为了合理的确认投资收益同时摊掉利息调整.
第二.持有至到期投资肯定是去跟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去比较,不可能跟公允去比较,这是金融资产减值准则规范了的,你看清楚题目,到底是持有至到期投资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第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在公允价值下降得厉害的时候且预期未来一段时间不能转回的时候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同时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同时转出原已确认的资本公积.
以上.
❿ 债券公允价值会计处理与摊销成本会计处理的区别是什么
1、概念不同。成本模式下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记账;公允专价值模式下,只属要公允价发生变化,就要相应地调整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变动等账目。
2、对利润的影响不同。采用成本模式,市场上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损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公允变动可能会直接影响利润。(比如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股价变动)
3、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不同,成本模式下市场上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孩子模式下公允价值变动可能会影响所有者权益。(比如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债券价值变动,计入综合收益)
所以,成本模式和公允模式下的记账差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