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折旧和摊销可以税前抵扣坏账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不可以抵扣
纳税人经营活动中抄使用的固定资袭产的折旧费用、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费用可以扣除。坏账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不可以,会计上可以扣除,但税法上是不认的,由此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七)项所称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是指不符合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等准备金支出。公司办公用车的车辆保险费可以税前抵扣,因为这属于管理费用,公司正常的经营支出。
『贰』 请问资产减值损失是否也需要摊销呢
资产减值损失不需要进行摊销,应计入当期损益。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 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资产减值》准则改变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减值准备计提后可以转回的做法,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消除了一些企业通过计提秘密准备来调节利润的可能,限制了利润的人为波动。资产减值损失在会计核算中属于损益类科目。
资产减值损失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资产减值损失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确定资产发生的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等科目。
四、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等后,相关资产的价值又得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 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五、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叁』 新旧会计准则中关于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区别的主要内容
一、新旧比较
资产减值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2001 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等的有关规定(以下简称原准则)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一)改变了资产减值测试的频率
原准则要求企业对各项资产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新准则规定,企业只有存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其可收回金额,但是对于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二)明确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方法
原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按照资产的销售净价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较高者确定,其中,销售净价为资产销售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余额。原准则对于如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包括销售净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南和方法。新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考虑到不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销售价格较难获得,因此,将销售价格更改为公允价值,从而更容易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新准则还就如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及其预计处置费用,如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南。
(三)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
原准则要求企业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但是在实务中,有时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对于以资产组为基础如何确定资产减值损失,新准则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四)规定了总部资产和商誉的减值处理
原准则对于企业总部资产和商誉的减值测试及其处理并不明确,新准则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总部资产应当结合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商誉也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这些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应当是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
(五)对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作了禁止性规定
原准则规定,前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在以后会计期间恢复的,按照恢复的金额,在不超过已确认减值损失金额的范围内,予以转回,计入当前损益。新准则对此作了禁止性规定,对于前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当然,在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情况下除外。
『肆』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区别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损益类科目。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等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时,所形成的或有损失。如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形成的损失。
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资产减值准则》改变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减值准备计提后可以转回的做法,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消除了一些企业通过计提秘密准备来调节利润的可能,限制了利润的人为波动。
1、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2、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
3、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资产类科目,资产类备抵科目。
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者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这种情况称之为固定资产减值。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对应科目
『伍』 累计折旧和资产减值损失有什么区别
资产减值损失就是资产低于市场价值,也就是贬值了的意思。折旧和减值既有联系也有区别。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联系。
①两者都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一个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损,一个是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
②两者计提的原因有相同之处:技术进步和遭受破坏使得固定资产价值降低是两者计提的共同原因。
③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的补充,它对累计折旧中的估计偏差进行矫正。固定资产的折旧要以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为基础进行调整。
2、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区别。
①两者所针对的对象不同。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这一点由财务报表列示的情况就可以看出。
②两者处理问题的及时性不同。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当折旧估计发生偏差、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在期末及时地予以调整。
③两者发生的频率和规律性不同。折旧一般是按月计提,所以折旧计提是经常发生的,计提的金额是有规律的,它与当期的收益相配比。而固定资产减值则不同,它是一项非经营性支出,固定资产减值产生的原因也不是经常发生的。
④两者所处的时点不同。在取得固定资产后,企业就要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和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这是在购置时点的一种估计,所以累计折旧金额是主观性较强的估计值。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期末根据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即当时的市场价)之差来确定金额的,它是对购置固定资产后某期期末的一种估计,相对比较客观。
⑤两者有部分核算内容相互独立。除了技术进步和遭受破坏使得固定资产价值降低外,累计折旧更关注固定资产由于正常使用而发生的价值转移。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还核算长期闲置固定资产的减值。
『陆』 会计科目 累计摊销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有何区别
1、一般来说累计摊销是经常性项目,类似于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每年每月都要摊销。
2、减值准备,只有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再进行计提,要进行相关的减值测试。
3、以上供参考。
『柒』 计提折旧和计提减值准备有什么区别呢
1、方法不同
计提来折旧是公司财务处理时源,预先计入某些已经发生、但是未实际支付的折旧费用。计提折旧时需要区分会计期间和折旧期间,这两者所指的期间不一定相同。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指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而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
2、目的不同
常见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下面通过分别介绍每种折旧方法的计算来说明计提折旧时应当注意的内容。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量度。一般认为,资产计量越接近其真实价值,越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
3、原则不同
当月新增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下月开始计提折旧;当月减少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下月开始不计提。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本意是为了提高企业资产的质量,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使会计报表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捌』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资产减值损失,这些科目啥时候计入借方,啥时候贷方有点不是很懂这几个科目
累计折旧抄对应固定资产,袭累计摊销对应无形资产,都是资产的备抵账户。计提时计入贷方,核销时(售出、报废、投资等)计入借方。
资产减值损失账户是登记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时所形成的损失,借方登记计提的各项损失(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贷方登记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损失后,相关资产的价值又得恢复的金额。
『玖』 资产减值损失到底怎么判断及核算
存货减值: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熟低计量。减值时应按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因此明确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概念是关键。存货成本,就是存货的账面余额,可变现净值;是存货的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发生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税金。具体分两种情况:1、直接用于外销:可变现净值=存货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税金;2、如果用于继续加工的生产材料半成品,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售价-至完工将要发生成本-销售费用税金等。估计售价的确定:有合同按合同价格,无合同参考市场价格,如超过定单的部分则可参考市场价了。特别规定:用于继续加工生产而持有的材料,要结合用其生产的产品期末减损情况联系判断:原则:产品不减值,存货就不提跌价准备,产品减值,则材料就要减值,这时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该产成品估计售价-该材料加工成产成品尚须发生成本-产品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 存货发生跌价判断标准: 1、市价持续下跌,预见未来无望回升; 2、使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销售价格; 3、产品更新换代库存材料不适合新产品需要,而且该材料市场价格低于其成本; 4、因商品过时,导致市场价格逐步下跌; 存货跌价的转回与转销:企业在期末资产负债表日应该重新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转回:是存货价值上升了,转回多提的跌价,借:存货跌价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转销是:存货发出,如销售,债务重组,投资等等,要连成本一同转账,冲减成本(销售)等科目; 金融资产减值:金融资产减值,以公允价值计量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不计提减值准备,只考虑后三种: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及应收账款;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减值判断标准: 1、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2、债务人违反合同偿付利息本金逾期; 3、债权人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 4、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发生债务重组; 5、发行方财务重大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交易 6、权益工具发行方发生变化,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 7、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严重或非暂时下迭; 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帐款的减值及转回处理:本类资产共性,都按摊余成本计量,发生减值时,应减记至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现值-摊余成本=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折现率按该类金融资产原实际利率确定。如遇到资产价值恢复且客观与该减值后发生事项有关,则应转回,记入当期损益.但转回后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判断:注重公允价值是否持续下降,并且下降趋势不是暂时性。发生减值时,应减计至公允价值。特别注意:在计提损失前,应将原来公允价值下跌导致的已经计入借项的资本公积金(贷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转出,记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数额计算确定公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金额-已经收回本金-已经摊销金额- 当前(未做减值前)公允价值-原已经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具体计算资产减值损失=期末公允价值-初始入帐成本;其中转出的原公允价值降低额,贷资本公积(发生时借),差额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如借:资产减值损失40 贷:资本公积金10 (以前公允价值下降累计数),贷: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也可单列减值准备),可以理解为,该金融资产发生40万减值损失,其中,10万是以前公允价值正常浮动下降形成的损失,前期已经减少金融资产,在资本公积金内过度,现在正式转为当期损失。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转回时特别注意:首先判断客观是否价值回升,其次是回升与原确认减值的事项有关;债券减值后升值,冲减损失增加利润,同时增加金融资产价值。2,股票等权益性工具,转回时,要一方面增加(借)金融资产价值,一方面增加(贷)资本公积金,而不能进入损益。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 减值迹象及判断:内部外部,包括资产市价大幅下跌、经济、技术环境变化、市场利率、陈旧实体损坏、闲置或提前处置、资产经济绩效低于预期等P44 减值金额的计算确定:基本原则是比较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并取其差额;重要概念是“账面价值”,是资产成本-折旧-累计减值准备后余额,“可收回金额”,其确定方法是:采用熟高原则,取“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高者,作为该资产可收回金额。另外折现率及未来现金流量预计很重要。应按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入流出。但与未来尚未承诺的重组,资产改良、所得税收付无关。 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减值后要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重要的是,要按减值后新的账面价值以及其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及折旧额,以便在未来期间系统分摊;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记住:固定资产一旦计提减值准备后就不能再转回。 资产组的减值处理 资产组: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主要特征就是看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应该是最小的现金产出单元。一经确定不随意改变。确认判断基本与单个固定资产同。有两点切记:1,资产帐面价值,如有与该资产组相关的负债项目,应该在资产组价值中减去。既此时资产账面价值=原值-折旧-累计准备-负债金额。2、如果资产组涉及总公司资产分配,要把总公司资产按比例分配、合计在该资产组的资产价值中,然后按比例分配后的资产组价值,再考虑可收回金额及计算减值;3、在计算出各组减值额后,还要把每一组减值额分别按比例在总公司与该组之间分配;4,如果某一组资产还有商誉,该组减值额,要先抵减商誉额,再做减值处理,计入损益。就是千万注意负债和商誉的处理。另外,由于允价值减费用、未来现金流,可能是负数,则按熟高原则可回收金额可能为负,但与账面价值比较,则不能减记到负数,最多减值到0.因此,减值后,资产帐面价值不能为负数,就是不低于上述两者和0的最高者。 商誉的减值:1、应将商誉价值(含少数股东的部分)分配到各个资产组,按各资产组公允价值的比例分配,分配后资产组合的账面价值合计就包括了资产价值和商誉价值两部分了。2、有商誉的资产组,计算完减值额,要先将减值抵减商誉部分,剩余部分减值额,要在除商誉外资产帐面价值按比例分配,减少相应资产的帐面价值。此时的资产帐面价值应该是资产+分配的商誉,还要注意少数股东分摊的商誉,不在本公司抵减之列。记住:商誉总额=合并企业出资/合并企业占的股份比例-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少数股东占的商誉=上述商誉总额*少数股东比例。
『拾』 会计科目累计摊销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于无形资产作用区别在于哪里,谢谢
无形资产初始确复认和计制量以后,由于对其使用和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它的价值会由于转移和贬值而减少。所以要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和减值损失的确定。当无形资产发生摊销,借记相关成本费用类科目,贷记累计摊销。当无形资产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