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债券摊销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如果按照你说的数据,那么银行的银行的利率应该是.133%与发行价误差0.73元
会计分录:
投资时:借:长期投资-A公司债券 108120
应收利息 1667
贷:现金 109787
三月一日会计分录
借: 现金 5000
贷:应收利息 1667
利息收入 2493
长期投资--A公司债券 840
9月31日会计分录
借: 现金 5000
贷:利息收入 4160
长期投资-A公司债券 840
。。。。。。
最后一笔
借 现金:100000
贷:长期投资-A公司债券 100000
这个是直线摊销法,不需要利率的参与来计算利息费用,但是实际利率法下,利率费用是当前债券面值乘以利率===利息费用
溢价摊销=10000-利息费用,所以,随着债券溢价的摊销,利息费用不断减少,直到债券账面价值==面值,溢价摊销余额为0
直线摊销法下,是先计算溢价摊销,用10000减去溢价摊销==利息费用,两者计算式相反的,
总而言之,实际利率发更贴近实际
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㈡ 应付债券为什么要摊销对公司有什么影响
应付债券的面值与发抄行价格之间的差额,要在应付债券持有期间按实际利率进行摊销。
因为应付债券到期时,企业的负债额就是应付债券的面值。而应付债券发行时,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不一定一致。
企业发行应付债券,就是通过债券的方式筹集一笔资金,以支付利息的方式,支付这笔资金的使用费。发行债券时,实际筹集到的资金,并不是想筹集的资金(面值),两者的差额,事实上也是资金的使用费。因为购买债券的人愿意为该债券多付钱,或不愿意为其付出债券标明的成本,从而通过实际支付数来表示他们为该债券而期望获取的利息收入。
所以,应付债券发行时实际取得的现金与面值差要作为财务费用的调整数,按实际利率摊销到存续期间。
㈢ 债券溢价摊销的分录
购入债券时:
借: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
长期债权投资——(溢回价)
贷:银行存答款
收取利息时:
借: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溢价)
投资收益
(3)应收债券利息摊销扩展阅读
长期债权投资是企业购买的各种一年期以上的债券,包括其他企业的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债等。债权投资不是为了获取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债权投资只能获取投资单位的债权,债权投资自投资之日起即成为债务单位的债权人,并按约定的利率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
长期债权投资的主要特点:
1、投资只能按约定的利率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
2、债权投资可以转让,但在债权债务双方约定的期限内一般不能要求债务单位提前偿还本金。
3、债权投资与其他债权一样,存在一定的债权风险。
㈣ 购买短期债券的折溢价摊销和利息摊销(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又称“实际利息法”,是指每期的利息费用按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债券帐面价回值计算,按答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与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的差额,即为本期摊销的溢价或折价。
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计算方法如下:
1、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期初债券的帐面价值 * 实际利率
2、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面值 * 票面利率
3、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4、在折价发行(即发行价低于债券票面价值)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记入“投资收益”)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记入“应收利息”)
注意: 期初债券的帐面价值 = 面值 + 尚未摊销的溢价或 - 未摊销的折价。如果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计提的利息会增加债券的帐面价值,在计算的时候是要减去的。
㈤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摊销的直线法和实际利率法有何区别它们对报表结果有何影响
直线法的特点是:每期溢折价的摊销数额相等。
实际利率法的特点是:每期实际利息内收入容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折价摊销数逐期增加。这是因为,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大于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溢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溢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而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折价的分摊而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增加,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大于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折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折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因此,直线法比较简单易于操作,但不够准确。实际利率法比较精确,但是获取实际利率比较困难。对于在报表结果的影响当然由于摊销数额不同,利润也不同。
㈥ 应收利息的债券计算
一、基金在计提银行间市场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应收利息时,应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到期收益率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07〕200号)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调整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债券应计利息计算公式的通知》的有关内容,改用“实际天数”计算应收利息,具体公式见附件1a、附件1b。
二、基金在计提交易所贴现债券的应收利息时,应参照《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关于贴现国债实行净价交易的通知》(财库[2007]21号)的有关内容,改用“实际天数”计算应收利息;基金在计提其他的交易所市场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应收利息时,应参照《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试行国债净价交易有关事宜的通知》(财库[2001]年12号)的有关内容,仍保留现有方法,采用“实际天数/365”计算应收利息,具体公式见附件2。
三、为了更合理地反映货币市场基金所持债券每日产生的收益,货币市场基金在采用实际利率法下的摊余成本计量债券时,应参考附件3第四条所述的计算方法。
四、本方法自2008年3月17日起实施。2008年3月17日,按以下顺序进行处理:
(一)对于改用“实际天数”计算应收利息的债券,借记“应收利息”,贷记“利息收入-债券利息收入”。
(二)对于改按附件3第四条所述的方法计量债券的货币市场基金,摊销前的摊余成本(定义见附件3第四条)计算新实际日利率,再使用新实际日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借记“应收利息”(按附件1、附件2所述方法计算当日应计提的应收利息),借记“债券投资-折溢价”(轧差),贷记“利息收入-债券利息收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实际日利率)。
货币市场基金在改用“实际天数”计算债券应收利息之后,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也相应的改用“实际天数”计算。
五、各公司应事先测算和评估相关方法调整对基金收益和投资产生的影响,在系统调试、投资运作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避免方法调整首日对基金收益和基金净值产生重大影响。
附件1a:银行间市场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应收利息的计算公式
附件1b:银行间市场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应收利息的计算公式
附件2:交易所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应收利息的计算公式
附件3:货币市场基金实际利率法下溢折价每日摊销的计算方法
一、货币市场基金运用实际利率法的基本原理
在计算实际利率时,模拟从买入日至最后一个计息日计提利息和摊销溢折价的整个过程,通过插入法,达到存续期结束前最后一次计息和摊销溢折价后,溢折价余额为零,即摊余成本=面值。
二、模拟的整个过程(以下日为自然日)
T日应收利息=Round((T日债券数量余额-T日未交割的买入债券数量+T日未交割的卖出债券数量)×面值×票面日利率,2);其中:
(1)按平均值付息的附息债券
票面日利率=(T日对应的票面利率/1年内的付息次数)/T日对应的付息周期的实际天数;
(2)按实际天数付息的附息债券
票面日利率=T日对应的票面利率/T日对应的付息周期所在计息年度的实际天数;
T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T-1日摊销后的摊余成本+T日T+0交割的买入交易确认的摊余成本-T日T+0交割的卖出交易确认的摊余成本
T日确认的利息收入=round(T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实际日利率,2);
T日摊销的溢折价=T日应收利息-T日确认的利息收入;
T日摊销后的摊余成本=T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T日摊销的溢折价;
T+n日为存续期结束前最后一个计息日,
T+n日应收利息=Round((T日债券数量余额-T日未交割的买入债券数量+T日未交割的卖出债券数量)×面值×票面日利率,2);其中:
(1)按平均值付息的附息债券
票面日利率=(T+n日对应的票面利率/1年内的付息次数)/T+n日对应的付息周期的实际天数;
(2)按实际天数付息的附息债券
票面日利率=T+n日对应的票面利率/T+n日对应的付息周期所在计息年度的实际天数;
T+n日确认的利息收入=round(T+n-1日摊销后的摊余成本×实际日利率,2);
T+n日摊销的溢折价=T+n日应收利息-T+n日确认的利息收入;
T+n日摊销后的摊余成本=T+n-1日摊销后的摊余成本-T+n日摊销的溢折价=(T日债券数量余额-T日未交割的买入债券数量+T日未交割的卖出债券数量)×面值;
三、模拟过程的简化公式
M:每张债券面值
y:实际日利率
Z:每张债券溢折价余额
Z0:每张债券初始溢折价(Z0=(T日债券溢折价余额-T日未交割的买入交易确认的溢折价+T日未交割的卖出交易确认的溢折价)/(T日债券数量余额-T日未交割的买入债券数量+T日未交割的卖出债券数量))
i:票面日利率,在可预知未来利率的情况下为i0,i1,i2,...,it,t+1为剩余付息次数
(1)按平均值付息的附息债券
i=(T+n日对应的票面利率/1年内的付息次数)/T+n日对应的付息周期的实际天数;
(2)按实际天数付息的附息债券
i=T+n日对应的票面利率/T+n日对应的付息周期所在计息年度的实际天数;
从计算实际利率之日起至债券到期日之间的自然日为n,其中可预期的利率变动日的前一日分别为第k1,k2,k3,k4,...,kt日;每日摊销的溢折价为(M+Z)y-Mi
最后一期将溢折价全部摊销,即Zn=0,则得到如下公式:以上迭代公式中,实际日利率范围为(-1)/365~4/365,插值误差0.00000001(默认值,可配置);
实际日利率结果保留12位小数(默认值,可配置)。
四、计算方法
在买入债券或利率调整日,计算Z0,取得M、i、k、n的值,用公式使用插入法计算出实际日利率y后,每日计提利息和摊销溢折价:
(1)T日应收利息按现有方法计算;
(2)T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T-1日摊销后的摊余成本+T日T+0交割的买入交易确认的摊余成本-T日T+0交割的卖出交易确认的摊余成本;
(3)T日确认的利息收入=round(T日摊销前的摊余成本×实际日利率,2);
(4)T日摊销的溢折价=T日应收利息-T日确认的利息收入;
(5)最后一个计息日,将剩余的溢折价全部摊销。
注:此方法依据实际利率法下摊余成本确认的基本原理和溢折价摊销的计算过程,以最后一次溢折价摊销后溢折价余额为零为目的,通过模拟溢折价摊销的计算过程,运用插入法,计算出实际日利率,使溢折价科目余额逐渐趋向零直至到期日最终为零,其本质上是以每日债券利息作为未来现金流折现为该债券的账面价值,所得出的日折现率作为实际日利率,与以每期债券利息作为未来现金流折现为该债券的账面价值,所得出的年折现率差异不大。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应收取的利息。
企业购入的一次还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可按借款人或被投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三、应收利息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取得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按支付的价款中所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本科目,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发生的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结算备付金”等科目。
(二)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按该投资的面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按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本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结算备付金”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本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的,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三)取得的可供出售债券投资,比照(二)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发生减值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应当比照“贷款”科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企业发放的贷款,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贷款的合同本金和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本科目,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利息收入”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贷款——利息调整”科目。
(六)应收利息实际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利息。
㈦ 应付债券溢价摊销怎么做分录
溢价的,减回来去:借:自相关成本和费用科目、应付债券-利息调整、贷:应付利息。
折价的,加回去:借:相关成本和费用科目、贷:应付利息、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㈧ 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与当期收到债券利息无关摊销额不是实收利息减应收利息
在会计核算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收利息是按照债券面值乘以票面利率,投资收益是按照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摊销额是应收利息与投资收益之差。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债券时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那么
本末摊余成本=起初摊余成本+摊销额+应计利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 - 应计利息
- 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
所以说,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并且持有至到期,实际收到的利息就与摊余成本无关了。就是账面乘以票面了。
㈨ 债券应收利息计算
1.有的
2.100*8.35%/360*你持有的天数
3.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利息兑付,而是在你卖出去以后,你得到的钱包含应得利息,这个专业点叫法是,净价交易,全价交收,净价就是指你看到的交易价格,全价就是指包含应得利息
买入的那个人是需要支付给卖出的那个人应得利息的,因为买入持有到期(利息兑付日),是可以取得利息的
㈩ 应收利息的摊销额
应收利息和各期摊销额的计算为分期付息债券的应收利息可直接用票面金额乘以票面利版率得出。而权期满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每期应收利息,却不能分期收取,只能到债券期满时一次收回。这样,分期计算的应收利息,实质上是投资者对发行方的追加投资,并且这种投资表现为年金,逐年追加。债券到期所能收取的利息总额,则是这笔年金按实际利率计算得到终值。反过来说,在计算各期摊销额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个终值求年金,确定各期的应收利息。设备期应收利息为A,则:
A×年金终值系数=债券到期利息总额
A=1/年终值系数×债券到期利息总额=r/(1+r)n-1×债券到期利息总额
依上例,各年末应收利息:
A=8.7893%/(1+8.7893%)5-1×80000×12%×5=8054.18
据此,上例各年度溢价摊销额计算如下表:
债券溢折价摊销表(实际利率摊销法)单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