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实际利率法摊销搞不明白
此题实际利率法摊销目的是不是为了使甲公司购买债券的未来现金流量(1250×复利专现值系数+59×年金现值系数)的值属等于甲公司购买时支付的价款1000元?那么甲公司购买债券付出的钱和得到的钱相等
你对实际利率的理解是正确的,你如果存1000元到银行,存款利率为实际利率,假如是10%,年底会得到1100元。本题也是这样,你花1000元,5年后能得到1250+59*5=1545元,实际利率为r:则有1000*(1+r)^5=1545 得出r=10%
Ⅱ 债券直线法摊销和实际利率法摊销
直线摊销法下:
每年摊销额=账面价值/债券期限,特点是每期溢价折价的摊销额相版等
实际利率摊权销法下:
根据初始确认的账面价值确定摊余成本,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等于本期实际摊销数额。下期摊余成本=上期摊余成本—应收利息(按票面价值和票面利率计算)+利息费用(上期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的乘积),每期调整摊余成本和每期实际摊销数额
Ⅲ 如何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投资收益和利息调整摊销
一、初始确认
1、溢价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按该笔投资的面值计量)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按实付金额与面值差额入账)
贷:银行存款(按实付金额入账,包括面值、溢价、手续费等)
2、折价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按该笔投资的面值计量)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按实付金额与面值差额入账)
贷:银行存款(按实付金额入账,包括面值、折价、手续费等)
二、各期处理:
1、溢价时
借:应收利息(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按计算当期期初的面值+利息调整合计额乘以实际利率)
贷:投资收益 (二者差额)
注意,每期对利息调整账户冲减后,下期按面值+最新的利息调整账户余额合计数乘以实际利率,计算摊销额。溢价买入的情况下,以后各期摊销的利息调整金额会越来越小。
2、折价时
借:应收利息(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按计算当期期初的面值+利息调整合计额乘以实际利率)
贷: 投资收益 (二者差额)
三、各期利息实际到账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四、到期处理
到期时,把最后一期溢价或折价摊销完毕就好了,不过由于计算时四舍五入的问题,最后一期时的余额和按前面的方法乘出来的结果会有一丝出入,直接按余额摊销才对。
溢价时:
借:应收利息 (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该账户账面余额)
投资收益 (二者差额)
折价时:
借:应收利息 (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该账户账面余额)
贷: 投资收益 (二者差额)
五、收到本金及最后一次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贷:应收利息
(3)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一次还本扩展阅读:
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计算方法如下:
1、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期初债券的购买价款* 实际利率。
2、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面值 *票面利率。
3、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价的摊销额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4、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注意: 期初债券的账面价值 =面值+ 尚未摊销的溢价或 - 未摊销的折价。如果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计提的利息会增加债券的帐面价值,在计算的时候是要减去的。
特点
1、每期实际利息收入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摊销数逐期增加。这是因为,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
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大于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溢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溢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2、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折价的分摊而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增加。
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大于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折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折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Ⅳ 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一次还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摊销时,各期()
B投资收益率保持不变
Ⅳ 实际利率法摊销到底是什么思想方法,能给我解释一下具体的意义吗每...
其实实际利率法摊销就是由你实际支付的款项摊销到面值的过程。比如,你买3年的债券,你花960元买了面值为1000元的1年期债券,那么你用实际摊销法的过程就是需要从960元摊销成1000元。
Ⅵ 实际利率法摊销债券溢价怎么处理
07年末支付的利息(每年末支付利息)要怎么处理,--借应收利息150,贷投资收益回130.97,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9.03
这个利答息它会不会增加08年初债券的账面价值--分期付息不会
但是07年末支付的利息要不要考虑?已经转入投资收益不用考虑
还有就是一次还本付息的情况下,应计利息应该怎么处理,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实际利率法主要计算摊销的是债券的溢价部分,也就是60万元,所以,跟每年计算的票面利息没有太大关系
应收利息=3000*5%=150万元
利息收入=3060*4.28%=130.97万元
07年应摊销溢价=150-130.97=19.03万元
应收利息=3000*5%=150万元
利息收入=(3060-19.03)*4028%=130.15万元
08年应摊销溢价=150-130.15=19.85万元
应收利息=3000*5%=150万元
利息收入=150-21.12=128.88万元
09年应摊销溢价=3060-19.03-19.85-3000=21.12万元
Ⅶ 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其折价,编制持有到期投资的有关会计分录。(关于另付佣金的处理方式)
债券另付佣来金计入源其成本,即挤入 利息调整
2009.4.1购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95 377+300=95 677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 323
2009.6.30
借:应收利息100 000*0.14/2=7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654.16
贷:投资收益 95 677*0.16/2=7654.16
借:银行存款 7000
贷:应收利息 7000
2009.12.31
借:应收利息 100 000*0.14/2=7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654.16
贷:投资收益 95 677*0.16/2=7654.16
借:银行存款 7000
贷:应收利息 7000
2009.12.31 期末摊余成本=95 677*1.14-100 000*0.14=95071.78
按这个数再往下编2010年的吧
Ⅷ 持有至到期投资若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摊余成本怎么算 是否不用再扣减本期收回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若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不用再扣减本期收回的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若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摊余成本算法: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
附注:
1.《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三条规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准则规定的摊余成本,对于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来说,没有疑义,但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而言,其摊余成本按上式计算就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尤其是投资日与发行日不同步的情况下,偏差就更大。
2.例:A公司于2013年1月1日在证券市场上购入B公司于2011年1月1日发行的一次还本付息债券进行投资,该债券面值为1 000万元,票面利率为5%,5年期,购买价款为990万元,不考虑其他相关费用。
(1)不考虑投资前期应计利息的账务处理。
投资当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贷:银行存款 9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0
持有期间:990=1 250×(P/F,i,3),利用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i=8.08%
(2)考虑投资前期应计利息的账务处理。
投资当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应收利息 100
贷:银行存款 9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10
持有期间:990=1 250×(P/F,i,3),利用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i=8.08%
Ⅸ 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其折价,并编制持有到期投资的有关会计分录。
借:持有至到期投复资制--面值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95 377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 623
摊销利息时:
借:应收利息 14 000
借:利息调整 1 260.32
贷:投资收益 15 260.32
Ⅹ 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借/贷差摊销时,摊销额( )
D
因为摊销额是用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与用实际利率计算的投回资收益的差额,答前者是不变的,一直都是面值*票面利率,后者是变动的,是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如果是折价购买的,那么摊余成本会越来越大,直到等于面值,这时算出来的投资收益越来越大,那么差额越来越小,所以摊余额是逐期递减;而如果是溢价购买,则相反,摊余额逐期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