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无形资产 > 青海省每年鼠害投入使用费用

青海省每年鼠害投入使用费用

发布时间:2021-04-28 18:29:25

A. 青海料的平安扣带着有害吗

天然的玉石带着对人的身体没有任何危害
相反
由于天然玉石含有稀少的微量元素
对人的身体还是有益的
这也是戴玉保平安,和“玉养人”说法的由来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你

B. 青海康普沙棘讲座,真的假的,属于直销还是传销产品。我的意思是这样药有害吗。

这是会销,卖价比成本高处很多自然有的赚

C. 最近青海卫视播半月生发素有用吗半月生发,有那么神奇吗。又是在害人吧。

那么我们觉得这个电视里面就是说不出来的话,一般就是说功效比较呃,不会夸大的,太利离谱啊!

D. 2001年,位于黄河、长江发源地的玛多县鼠害面积已达135.07万公顷,每公顷鼠类高达250只,每只鼠每年啃食

135.07万=1350700,
1350700×250×47÷250,
=1350700×47×250÷250,
=63482900,
=6348.29(万只).
答:每年全县被鼠类啃食的鲜草可供6348.29万只羊食用一年.

E. 每年全国遭受鼠害草原总面积

我国是一个草原资源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约60亿亩,居世界第二位,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1.7%,其中西部地区面积近50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84%。草原是西、北部地区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要植被,是国家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少数民族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牧区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牧区草原保护形势严峻

近年来,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但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我国已有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草地退化面积每年约3000万亩,退化速度为每年0.5%,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的建设速度每年仅为0.3%。全国荒漠化土地每年以262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其中90%发生在牧区草原。青海中度退化草原面积已达1.1亿亩,严重退化6600万亩,沙化2895万亩,共占草原总面积的37.2%。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已达1.46亿亩,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23.5%。

鼠虫害得不到有效控制。我国三分之一左右的草原不同程度地遭受鼠虫灾。青海省鼠害面积多达8100万亩,草原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区,牧草损失60%以上。害鼠、害虫啮食牧草的速度极快,且多摄取优良牧草的幼嫩枝、叶、芽等,致使牧草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被遗弃的杂类草却迅速生长和发育,使牧草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草地生产力下降50%以上。

草原生态恶化不仅危及牧区群众的生存,还危及西部乃至全国的生态。草原生态恶化带来了水土流失、江河断流、湖泊干涸、绿洲消失、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全国生态环境。沙尘暴频繁发生,西沙东进,北沙南侵,掩埋农田,毁坏交通与通讯设施,已波及华北及东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黄河断流时间年甚于年,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草原生态恶化还使一些牧区出现无草可牧的状况,少数地方已出现“生态难民”。

草原保护和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

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除了自然因素,人的超自然承载力的活动是重要因素。重经济增长、轻草原保护,盲目的掠夺性开采严重。上世纪50年代以来,北方和青藏高原已有2亿多亩优良草地被当做宜农荒地开垦。内蒙古在三次大开荒中开垦3700多万亩草原,天然草原退化面积累计已超过4亿多亩,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43.8%。新疆从1950年到1987年,共开垦草原5400多万亩,基本上是紧缺的冷季草场,致使600多万头标准畜缺乏冬草场,1050万头标准畜缺乏春秋草场。我国北方33.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中25.4%是因草原过度农垦引起的。挖药材、搂发菜、挖金、开矿造成草原植被破坏。新疆挖药材使2000多万亩草原被破坏。在10多年的时间里,多达200万人次搂发菜者,非法进入内蒙古大草原,使2.2亿多亩的草场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人畜过快增长,草原严重超载。我国人均占有草原面积只有0.33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据国际公认标准(内罗毕世界沙漠会议提出),干旱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态容量标准为7人。目前,我国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牧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12人,除少数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已超过自然生态值的极限。牧区人口增长加剧了超载过牧。内蒙古1970年代超载150万羊单位,1980年代超载250万羊单位,到目前已超载2000多万羊单位。我国北方沙漠化成因中草原过度放牧占28.3%。

改革滞后,制度性障碍刺激过度开发。牧区推行“草畜双承包”经营责任制已10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据2000年统计,仍有45%左右的草原未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牲畜私有私养与草场公有公用的矛盾日趋突出,致使超载过牧进一步膨胀,抢牧、滥牧,掠夺式利用普遍存在。

草原保护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近些年来,特别是2003年1月启动退牧还草工程后,国家对牧区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同草原治理需要相比,则显得实在太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测算,2001年以前国家投入草原建设的资金平均每亩仅为7分钱。由于牧区经济的相对不发达,牧区地方财政大多入不敷出,地方财政基本无法安排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投入。牧区农牧民收入普遍较低,相当一部分牧民仍没有解决温饱,能够用于草原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在草原保护和建设欠帐多、投入普遍不足的前提下,牧区难以进行持续的大规模的草原保护和建设,原有主要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水渠、水库、管道等大多老化失修,损坏严重,难以发挥应有效益,加剧了草原生态恶化。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牧区经济发展和草原保护的关系

我国牧区大多地处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国266个牧业、半农半牧业县(旗)中,223个县(旗)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这里的少数民族世代以草原为生存基础,长期靠草原畜牧业求发展。草原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牧区少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牧民收入,同时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尊重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资源。科学利用、保护建设好牧区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政治意义。维持牧区草原生态平衡,是保持草原畜牧业生态经济平衡的基础。要以草定牧,制定并严格执行草原载畜量标准,保持草畜平衡。要建立草原保护区,严禁破坏性开垦,严禁采挖。要将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作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

坚持不懈地推进退耕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西部生态建设中,一些干旱地区和荒漠化地区的植被建设更适合以草为主,草灌先行。但一些牧区程度不同地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造林轻种草的倾向,一些地方出现了森林面积增长,但生态反而恶化的现象。要加强退耕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的科技配套服务,依靠技术进步推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要加强畜种改良,推广优良适用草种、舍饲圈养、饲草料加工、分群喂养方式等适用技术。要抓紧防治鼠虫灾害的绿色环保技术研究。

全面落实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草原承包经营是保护和建设草原的体制保障。草原承包经营、有偿使用,是防止盲目开垦、滥采滥挖、过度放牧、只取不予、生态恶化的有效措施。要解决“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的问题,将生产者对草原的权、责、利统一起来,调动广大农牧民管好、用好、保护好、建设好草原的积极性,拓宽草原建设资金渠道,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同时,要研究草牧场的出租、转让、转包等流转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积极组合。

加快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步伐。牧区草原的生态环境恶化,人的劳动方式、谋生方式是重要因素。在退耕还草和退牧还草的过程中,必将闲置部分牧区劳动力。唯有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才能吸收富余劳动力,使之从第一产业转化为从事二、三产业,既减轻牧区人口依附于草原的生存压力,也加快牧民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增加收入。

加大对草原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牧区舍饲圈养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草畜改良资金短缺;草产业和饲草基地规模较小,退牧后饲草缺口较大;畜牧业经济效益不高,品种改良须进一步加强;草原虫鼠灾害严重,生态建设成果的管护困难。西部地区总体上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和牧民的财力有限,国家需要建立稳定的草原保护和建设投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草原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与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F. 中国草原植被

一、我国草地资源面临严峻的危机
(一)“三化”草地面积迅速扩大
1.草地退化。当前世界上天然草地普遍退化和逐步消失,每年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约占世界草地总面积的0.1%。
我国退化草地集中分布于北方草原带,西部荒漠草地及荒漠区山地草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部分村寨周围的南方优良草地也出现退化。据调查,80年代中期,北方11片重点牧区退化草地已占可利用草地的39.7%;90年代北方12省(区)草地退化面积已占该区草地总面积的50.24%。全国天然草地退化面积目前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北方牧区草地较60年代初产草量下降了1/3—1/2,草地家畜个体体重下降了10%—30%。草地退化形态由线状、点状退化发展到带状、片状退化阶段;退化程度也不断加重。
2.草地荒漠化与沙化。全国现有荒漠、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km2,其中风蚀沙化土地面积16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7%,以新疆、内蒙沙漠化面积最大,黄河两岸已成形50km长的沙带;四川若尔盖县干线公路两侧500—1000m以内的草地几乎全部沙化,沙漠化面积正不断扩大,50年代至80年代增加了6.4万km2,目前仍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北沙南侵、西沙东进,其中80%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发生在天然草地。已有235.3hm2草地成为沙漠土地。
3.草地盐碱化。目前我国草地盐渍化面积已达930万km2,大面积发生于东北西部的松嫩草原、内蒙古西部、新疆、甘肃、青海等干旱荒漠区、绿洲边缘及大水漫灌改良草地。
(二)草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999年达到180.83万hm2。与1989年相比,西部10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19.99万km2,增加了27.03%。草地植被开垦、滥挖、滥采,造成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裸露,使草地水土流失逐渐加重,成亿吨泥沙输入长江、黄河。目前我国草地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230万hm2。泥沙淤积造成江河洪水灾害,已成国家心腹之患。
(三)草地植被破坏严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近年来,每年有成百万农牧民涌入内蒙、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草原挖药材,大面积破坏草地植被,仅内蒙已破坏草原1267万hm2,其中200万hm2完全沙化。草原上的药用植物如贝母、雪莲、红景天、锁阳已近濒危。
在新疆、青海、西藏、内蒙等草原区,大量的藏羚羊、野驴、藏雪鸡、盘羊、北山羊、麝等草原珍稀野生动物被猎杀、偷捕。仅可可西里草原上的数百万只野生藏羚羊、野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被偷猎得仅剩数万只,已濒临灭绝的边缘。
(四)草地鼠虫灾害严重
目前我国北方和西部牧区草地鼠害严重,每年鼠害发生面积都在2000万公顷以上,其中达到防治指标的受害面积1700万hm2左右。仅青藏高原草地,每年因鼠害损失的载畜量达2000万羊单位。
我国每年都有草地虫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的草原虫害面积约550万公顷左右,而每年防治达到指标的面积仅350万公顷左右,难于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等省(区)每年草地虫害发生面积均在百万公顷以上,且有蔓延之势;陕西、宁夏、东北三省也有较大面积的草原虫害发生。
(五)草地自然灾害频繁
牧区恶劣的气候条件,草地超载过牧,越冬草料储备能力低,牧业基础设施薄弱,致使我国北方和西部草原牧区自然灾害频繁,每年受灾面积约在500万公顷以上。近40年来,因灾死亡牲畜2亿头(只)以上,约相当于同期出售的商品畜数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300亿元。
建国以来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业省(区)共发生大、中雪灾60多次,旱灾26次。北方干旱草原区和干旱荒漠区的沙尘暴、扬沙与浮尘天气频繁发生,并直接威胁到京、津及华北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草地保护和建设是草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草地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
草地占我国土地面积的40%,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绿化祖国的主体,改造沙漠的先锋、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体。我国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及其主要的支流发源于草原区,其上中游大都流经草原区,天然草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1.草地的防风固沙作用
草地植被的不断破坏所造成的灾害,早已有国内外历史的深刻教训。草地沙化,使沙尘源面积大幅增加,招致北方沙尘天气愈来愈频繁,我国特大沙尘暴天气60年代发生8次,70年代发生13次,80年代发生14次,90年代发生23次。2000年春几次袭击北京的沙尘暴和扬尘天气,其沙源大都来自内蒙古中部干旱荒漠草原区和河北坝上的干旱草原区。
草地植被能有效地降低风速,寸草挡大风。美国在北部干旱草原区建立与风向垂直的高原草障,两草障之间的风速与无草障相比,降低19%—85%。我国利用草本植物固沙,特别是在干旱区草原飞播沙蒿固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有些草地灌木,如沙棘、沙拐枣、柠条等,是治理沙化土地的适宜植物。
加强和加快草原的保护与建设力度,增大草地植被的覆盖度,增加国土绿色屏障面积,以增强草地的总体防风固沙能力,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土地荒漠化进程,减少沙尘和沙尘暴的危害,促进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优化。
2.保护草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由于天然草地超载过牧开垦草地,破坏草地植被,造成长江、黄河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长江源头的通天河、扎曲和大渡河源头,流域面积15.86万km2,基本属于天然草地分布区,目前其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0.63万km2,占这一流域面积的67%。黄河流域的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13.75万km2,占全省面积的2/3,每年输入黄河泥8亿吨,占黄河三门峡以上总输沙量的1/2。同时,水源涵养功能下降,黄河、长江出青海省的径流大幅减少。1956—1989年,黄河上游多年平均流量为677m3/s,而1990—1996年,平均流量减少22.7%,共减少来水量227亿m3,龙羊峡水库因达不到设计蓄水量,每年少发电24亿千瓦时,损失上百亿元。
天然草地植被可以减少降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刷,截留可观的降水量。据美国试验,兰茎冰草对降水的载留量可达50%,草原土壤比无植被的空旷地对水分有较高的渗透率,对涵养土壤水分有积极作用。
草地植物根系致密,其强大的根系对土壤有较强的吸附力和粘着力,对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地表径流效果非常显著。在黄土高原测定,农田比草地的水土流失量高40—100倍,种草的坡地与不种草的坡地相比,地表径流量可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
特别要指出,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高于灌丛和森林,生长7—8年的森林,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34%,而生长两年的草地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54%,高于森林20%。草地可减少径流中的含沙量70.3%,而森林仅能减少径流中的含沙量37.3%。长期实践还证明,坡度较大的山地、黄土高原与南方红黄壤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单纯采用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不好,成林率低。而先草后林或草林相伴进行,则有助于造林成功。适合各种气候、土壤、地形条件的草种比可供选择的适生树种多,草种的采集与供应也比适生树种的种苗好解决。种草的成本更比植树造树成本低若干倍。种草当年或第二年即见效,而种树要5—10年才能郁闭成林,对一些贫瘠、陡坡、土壤砾石含量高、蓄水力低的土地,种草是恢复植被覆盖率最高的途径。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指出:“象西部不少地方应下决心以种草为主。”1982年又指出“首先要种草,草起来了就可以种树、放牧、保持水土。”在黄河中游的的陕北榆林地区,实施飞播种草,10年间泥土冲刷量减少99%;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通过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围栏封育,使草地植被覆盖度由36%增至60%,沙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由61%减至35%;兰州市皋兰山长期以来种树难活,飞播沙打旺成功后,带动了灌乔的发展,使“黄山”变成了“绿山”。
(二)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有利于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天然草地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加大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就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我国天然草地由于长期沿袭了低投入、靠天养畜、全年放牧、超载过牧的落后生产方式,是单位面积生产效益最低的农业生产部门,主要生产指标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天然草原单位面积产值仅相当于有较大面积人工草地支持的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
上述差距,也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国外经验证明,每当人工草地占地总面积的比例提高10%时,草地畜牧业产品总值将提高一倍。我国当前人工草地面积的比例还不及2%,发展空间很大,如果我们能加大草地投入、提高人工草地的比例、改善草地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变全年放牧为暖季放牧,冷季圈养舍饲,实现增草增畜和草地的永续利用,就能极大地提高草地的第一生产力。
(三)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边疆的巩固
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长期从事草地畜牧业生产,草地家畜和畜产品是他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草地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和经济基础。草地除用于发展畜牧业外,还有丰富的经济动植物资源,对增加少数民族人民的经济收入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数万公里的陆上边界线,绝大多数处于天然草地分布区,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与安宁,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边疆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稳定,也为我国与友邻国家和睦相处、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国际贸易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可加快西部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1.以天然草地为基础的草地畜牧业是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
我国西部历来为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区。西部12个省区拥有天然草地有效面积27882.9万公顷,占12省区土地面积的41.31%,是西部地区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分别为西部地区林地和耕地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全国拥有120个纯牧县,其中西部为103个,占86%;全国有146个半农、半牧县,西部为115个,占82%。来自草地畜牧业的畜牧品产量和产值也以西部省区为最高。不难看出,草地畜牧业系西部农牧林大农业的主导产业。如果草地不能可持续利用,草地畜牧业得不到可持续发展,农业便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2.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状况制约了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
天然草地是西部地区覆盖面积最大的绿色植被类型。其中干旱草原、荒漠和高寒草地是西部植被的主体。西北干旱区的森林覆盖率,除陕南外,大大低于全国的森林覆盖率,青海、宁夏、新疆、甘肃、陕北、内蒙西部、川西北和西藏,其森林覆盖率仅为1.6%至9.04%。显而易见,西部草地植被覆盖的好坏,制约了西部自然植被覆盖状况,其贡献度相对高于森林。
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等,以及支撑西北地区种植业和人们生活的内陆河塔里木河、黑河、疏勒河均发源于高寒草地区,这些大江大河源头区与上游区生态环境的好坏、水源涵养的好坏,取决于天然草地保护的状况。
我国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主要发生于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还是我国沙尘暴扬沙天气的频发地区,历来造成灾害的沙尘暴大都源于西部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
3.草地生态建设应是西北山川秀美工程的首选工程
西部大开发,西北生态环境治理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水,二是荒漠化的危害。
缺水问题,除更加充分利用当地有限水资源外,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计划,也是解决西北缺水的重要途径。而当前更迫切的是开展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技术的推广,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G.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老鼠损失贮粮3 500多万吨,因鼠害减产5 000万吨,足供3亿人吃1年。此外,老鼠还是各种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H. 除鼠害,有什么方法

方法如下:

1、主要是保护和利用天敌,也可利用对人畜无害而仅对鼠类有致命危险的微生物病原体。应加保护的鼠类天敌在哺乳类中有黄鼬(黄鼠狼)、艾虎(艾鼬)、香鼬(香鼠)、狐狸、兔狲、猞猁、野狸和家猫等,鸟类中有长耳鸮、短耳鸮、纵纹腹小鸮等猫头鹰类,爬行类动物中主要是各种蛇类等。为此需注意保护天敌。
2、用毒。主要是使有毒物质进入害鼠体内,破坏鼠体的正常生理机制而使其中毒死亡。效果快、使用简便、广泛用于大面积灭鼠时能暂时降低鼠的密度和把危害控制在最小程度。
3、利用器械灭鼠。多用于仓库、畜舍、野外动物调查等方面,常用的器械有鼠铗、鼠笼、绳套、压板、水淹、刺杀等。电流击鼠效果较慢,常用作辅助工具。

与青海省每年鼠害投入使用费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